浅谈意境

合集下载

曲径探幽——浅谈古典诗词意境美鉴赏

曲径探幽——浅谈古典诗词意境美鉴赏

— 兹|. j 孚琥
曲 径




浅谈 古典诗词意境 美鉴 赏
0葛

性 和灵活性 ,审美 情感 的丰 富性 ,充分调 动起 学生体验 , 其 内容包涵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更是让人拍 想象和领悟等心理机能。 案叫绝 。在新课标 的要求下 ,语文教师如何在迷人深邃的诗 歌森林 中恰当采撷 ,引领学生 自觉地品读 、感悟,很值得探 讨。下面谈谈在教学中可供操作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 孟 浩 然 之 广 陵 》 , “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送 孤
须介绍辛 弃疾的生平 及写作背景 。然后 ,又要 学生联系此 流 ”,让 学生在脑海 中想象 当时 的船 帆、晴空 、楼 台、江 诗破折 号前后 的内容 ,体味本文对 比的写作手 法,加深对 水——名满天 下的孟浩然 乘船漂流而 去,豪放 多情 的李 白

巧妙点拨 ,激发想象,进入意境
诗词审美教 学中 ,教师 能否巧妙地 启发学生张开想 象的翅 说明 了诗歌丰 富的想象 。诗歌中常常采用 “ 白”的艺术 空 膀 ,再现诗 词的艺术 形象,是学生 能否进入意境 的重要 因 手法 ,诗人在 写景叙事 的基础上并不 直抒胸臆 。教学中应 素。能否启 发学生想象 ,首先取决于教 师 自身对诗词 作品 通 过创设某种 意境 ,让读者 去想象和体会 诗中所蕴涵 的思 体验感情 的深广度 。教师 发现诗句 中的 “ 弦外之音 ,言外 想 感情 ,达到无 声胜有 声的效 果。如苏 东坡 的 《 念奴娇 ・ 赤 之响 ”越 多,形象就越有 可能通过 教学中的点拨传 递给学 壁怀古》 ,诗 人思维极度 的活跃 ,凭着 高超的想象 力描绘 生 ,触发 学生的灵感 。教师如从学 生的知识水平 ,生活经 长江 “ 惊涛 拍岸 ,卷起 千堆雪 ”这样 波澜壮 阔的场面 ,具 验 的实 际出发 ,设计 一系列 的提 问和启示 ,诗 中描绘的形 有永恒 的艺术魅力 。学 生在欣赏这些 诗歌的 同时 ,他 们的 象就会活灵 活现地浮现在 学生 的脑 中,学生就容 易进入诗 想象思维也 随之被激发 ,随着古人一道进 入历史 的时空隧 道,与古人作一神游交往。 如教学 《 破阵子 》,教师第一 次范读时 ,读 “ 了却君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与西方音乐的发展相比,由于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审美观念不尽相同。

中国传统音乐以淡泊、含蓄,不描述、不渲染为上品,讲究情意,追求意境,通过意境引发人的想象,升华人的情感。

一、什么是意境“意境”是音乐美学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它所指的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合二为一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实物在人心中所创造的虚境,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一种虚境。

我们常说一首诗很有意境或某件艺术品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境界,指的就是它在现实基础上更深层次地体现出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与此同时这种意境与观赏者的心境达到了共鸣。

意境一般是用来描绘艺术作品审美的规定型的术语,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传统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客观事物与主观精神表现的双重性,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意境美。

因此,我们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自然与心灵,生活与艺术各方面高度和谐的体现。

“境”从中国古代以来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范畴,这与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有关。

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并不十分强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更多的是强调以心灵契合它,宇宙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对象,是每个生命的统合体。

所以,只以外在的科学远不如用内在心灵去体会,去谛听,去感受。

中国的哲学不重知识论,而重存在论,重视将人的生命存放到世界中放到宇宙中去,寻求其意义;中国哲学将世界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每个生命都是整体生命中的一部分;中国人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艺术与人生密切相关等等。

这些思想都对“意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音乐思想中的“意境”老子说“大音希声”,我认为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关于意境的学说。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在阅读有关抒情文学作品的评论时,常常可以见到,对于读者来说,平时也并不怎么再意对它们的理解,或许很多人在潜意识中觉得多多少少还是懂得的,但真要说一说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对于一些读者而言,却未必能说得清楚。

然而,理解把握这两个概念,对于阅读和理解抒情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意象意:主观的情感,象:客观的各种事物;意和象有机结合构成意象——表达主观情感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复合体(“意的寄托物”)。

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定义:“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可见,意象不是一般的具体事物,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称之为意象,只有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才能称为意象。

二、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境界。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其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源流长。

它侧重于表现的抒情文学,其主要成份是情思。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简言之:“所谓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可以理解为意境是由意象叠加形成的意象组合,是由人的心理活动组成包含新的意蕴(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特殊结构,是环境(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和感情的结合体。

举个例子说说意境的构成。

在马致远的《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每一种都是诗中单一的意象,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只是意象,这些意象和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再加上个天涯孤旅的“断肠人”,作者把这些意象通过心理活动渗透进自己的情感,再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某种境界和情调——即意境。

三、怎样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象和意境知道了意象和意境的构成,那么作为读者,怎样理解作品的意象和意境呢?让我们来把白朴的《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作个简单的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源自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融合了哲学、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深厚的历史积淀。

音调、节奏、曲式等元素体现特定情感和情绪,营造独特意境,常运用象征性的意象表达情感与思想。

这种意境不仅是音乐本身的情感与意境,更是文化符号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和韵味,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厚哲学思想和情感表达。

传统音乐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珍惜。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意境,文化底蕴,哲学,文学,绘画,历史积淀,音调,节奏,曲式,情感,情绪,象征性意象,文化符号,传承,延续,古老文化,魅力,韵味。

1. 引言1.1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是什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是指音乐所抒发的情感、意境以及具有深远文化内涵的一种特殊氛围。

它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声音的韵律,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意义和内涵,让人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2 为什么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产生独特的意境?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产生独特的意境,主要是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吸收了哲学、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风格特点。

这些元素融于音乐之中,赋予了中国传统音乐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音乐还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传达。

音调、节奏、曲式等元素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和情感,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和运用,音乐得以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感和意境。

中国传统音乐中常常运用象征性的意象和意境,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引导听众进入一种超越现实的心灵境界。

浅谈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浅谈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浅谈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一切艺术都必须要有意境。

一首诗,一篇散文,一篇小说,一段相声,一首音乐,一幅画乃至一株盆景都有自己独特意境。

艺术门类不同,它对意境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意境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缺乏意境就缺乏生命与灵魂。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意境是绘画基本要素的综合反映,是由作品本身的整体样式决定并通过作品直接呈现的。

“意”主要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画中形象能引人深思﹑发人遐想﹑动人心扉的弦外之音,是超出画面以外的,能使人心驰神往并泛起感情上的涟漪。

美术作品中意境的创造离不开贯通一气的感情,即所谓存在于下笔之前、落笔之中、收笔之后。

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也是诗是境界。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绘画史,历代绘画名家的创作也同样讲究超凡脱俗、含蓄空灵的意境美。

中国画的意境美在于“画中有诗”。

一、画的诗化、文学化这个“诗”字,与其说是“诗歌”,倒不如说是“诗意”,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有这样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道出了中国画的绘画意识和创作方法,即写意的艺术观和意境的艺术方法。

“画中有诗”即是画有诗的意境,画的诗化,画的文学化。

二、言志抒情以为“诗”语言形象的精炼,音调的和谐和节奏的鲜明,以抒情为正。

“诗以言志”,“言志”便是抒情,正是抒情这一个共同点,使中国的绘画与诗歌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极高的境界是外国诗歌及绘画所无法具备的。

1、中国画的意境美在于气韵。

中国画讲究“气韵”,谢赫主张“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顾恺之提出“传神论”,潘天寿说“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可见“气韵”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2、中国的意境美在于“不似之似”。

石涛说:“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的似。

”这“不似之似”便是在总结前人关心形神关系的美学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而成为中国画家遵循的法则。

浅谈意境

浅谈意境

慢聊意境摘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

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

意境理论更是中国化的独特的艺术,是无数的前辈的心血,其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关键词:意境;意境理论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并对绘画创作长盛积极影响。

在诗、词、画、戏曲以及园林等艺术中,借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统一,深刻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身心超越感性的现象,达到空间化的艺术效果。

在古代文论中,“意境”一词最早见托名为唐王昌龄所作的《诗格》:”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思也,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心,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1虽然王昌龄最早提出了意境,但是此意境非彼意境,二则不是同一概念的。

但是这说明古人已经开始研究意境了。

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

任何意境的表达都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深化认识,对客观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作为前提;无论是苏轼的《江城子,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还是李煜的《虞美人》的国破家忘的愁苦之情。

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如果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作者是不可能体会到这的。

如果没有国家的灭亡,李煜也不会有国破家亡的愁苦。

正是有国家灭亡的现实才会有了李煜这样的是人。

同样的,当我们读他作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体会的他的思想。

我虽然没有国破家亡,但是我读到李煜的诗的时候我们能体会到那种思想。

这就是意境美得体验。

叶朗先生认为:“意境就是在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向上的意味“,“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世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觉和领悟。

浅谈意境

浅谈意境
林顺 史 .1 6 年 生. 广东普 宁人 95
毕业 于广 州蔓 求学 院 中国 硕士研 究生
班 现 为 广东 省 蔓术掌协 备 艺术 中一 主
有 “ 、 玩 “ 的心 态 , 乐 其过 程 , 晶 其味 造 一个 意境 的框 架 ,好 让你 的 马有片 踏 品 道 , 演形 骸 之外 。 去除 了功 名利 禄之 心 , 放 实 的草 原 可以 驰骋 ,不 至于 跑得 脱缰 而{ 画就 无拘 无束 了 ,其过 程也 就 真正 的是 种 毕 竟深 厚 的中 国文 化素 养 ,是 书法得 以 享 受 我 的恩 师陈 新华 ,便 是 如此 。身 在都 步 发展 的基 础 这 片 草原 ”其 实也 就
人 有 烟瘫 、酒 瘾 。凡 对 一切 自己 需 要 书法 作 为 国 粹 的 种 , 同 样需 要 认 识 的 ,有兴 趣 的事物 都 会上 瘫。 而我 .对 水 墨 己“ ,没 有境 界的 书 法 , 如 失去 了灵 《 便
是 有瘾 的 。 而 且这 个 瘾 还 很 大 ,大 到 我 愿 躯壳 。 实 践 证 明 , 历 史 上向 前 一 步 意把 一辈 子放 进 去 ,品玩 它 、享 受它 。我 觉 展 ,往往 是伴 随着 向后 一步 的 探本 求源 。 得 ,画 画 的^ 就 应 该 青这 种瘾 ,而 且 还要 这 探丰 穷 源并 非是 主庸 的 、保 守的 ,而{ 王

显。 我 画热带 雨林 时 ,笔 触走 向常 常统 一在

种 苹行 扭曲 的巷 势 中 整 体结 构尽 量形 成 些描 绘单 独檀 株 的作品 。则 大 多以

回旋 内 嵌 的 凝聚 力 ,以尽 力凸 显 其趋 势 之

美 ,男
句 , 不 同的 场 台 ,宇 也 可 以 用不 同 的 写 可 寓意 可象 形 。表现 出不 同 的意境 。 一 眼如 出 辙 ,永 远都 照着 ~个 意境 模 式

浅谈中国园林意境

浅谈中国园林意境
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中国园林意境的创作手法中国园林不仅借助于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所成的各种风景画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而且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现深化说明意境的内涵
浅谈中国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意境的概念
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是一种情景 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情由景 生,景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是通过构思创 作,表现出园林景观上的形象化、典型化的自然环 境与它显露出来的思想意蕴。古人云:情与景遇, 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所以“意境”赋予 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 画面,对景观产生意境,造园家将自己对社会,人生 的真切、深刻的理解,通过创造想象,倾注在园林景 象中的物态变化的意识结晶。这是一个由内及外的 过程,即“意在笔先”。从审美欣赏的过程来看,审美 主体以园林景象为感知起点,以园林意象为中介, 进行再造想象“得意忘形 ,获得对审美客体的哲 理化感性——园林意境的审美体验。这是一个由表 及内的过程,即“画尽意在”。
2、运用比拟和联想手法,使意境更为深邃。
我国历代文人赋予花木以性格和情感,如松树 象征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气概,竹寓意虚心有节 的品质,梅花傲雪怒放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白色 象征纯洁,绿色代表和平等。这种象征手法,可以增 强园林艺术的表现性,拓宽园林意境。
3、中国园林常运用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形 式,与历史、人物、传说、动植物形象等相联系,使人 产生联想,来点景、立意,表现园林的艺术境界,获 得园林意境。 下面截取片段如下:
中国园林意境的创作手法
中国园林不仅借助于具体的景观—山、水、 花木、建筑所成的各种风景画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 息,而且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 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现深化说明意境的内 涵。再者,汉字本身的排列组合、格律对仗极富于装 饰性和图案美,它的书法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因此, 一旦与文学艺术、书法艺术与园林艺术直接结合起 来,园林意境的表现便获得了多样的手法:象征、寓 意、点题等等,表现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情操、品德、 哲理、生活、愿望、憧憬等。游人在园林中所领略的 已不仅是眼睛能看到的景观,而且还有不断在头脑 中闪现的“景外之景”。不仅满足了感官(主要是视 觉感官)上的美的享受,还能获得不断地情思激发 的理念联想、即“象外之旨”,就园林的鉴赏而言,随 所皆能“见景生情”。正因如此,中国园林所达到的 高度情景交融的境界,也就远非其它园林体系所能 及了。园林意境的创造是复杂的过程,也是景观设计 的最高境界,要求设计者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 对自然物和人类生活的无比热爱。其主要采用了三 种创作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意境
内容摘要:意境作为种过古典诗论中内涵极为丰富的美学范畴,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

意境对诗歌的美感有着巨大的作用。

意境的美学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境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感深厚;拘于体物,取之象外,取物精妙。

关键词:意境表意与构形美学特征
正文: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内涵极为丰富的美学范畴,是对诗歌作品美感心理效应的概括。

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

[1]
中国古代对诗歌意境的研究颇为重视,唐代时期有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情境”论、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论、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论,到明清时期则有王夫之的“情境融合”论,近代有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武器之境”。

而近代王国维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对传统的境界观念加以阐发,提出了许多杜鳌的简介,被认为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称高格,自有名句”[2],把“境界”即意境看作是创作和审美的最高标准。

意境包含了境和意两个方面。

意的因素显得更为重要,在构形和表意上,表意居主体地位,因此意境在表意和构形上各有特点:意境的绘形上,不仅受主体意识的投射和点染,还有虚化性和集合性的特点;意境的表意上,对绘形具有积极的主导性,还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创造的主观性、内涵的不确定性和感受的意会性。

“意境所包含的意蕴往往已不是或不仅仅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评价,而是对整个社会、人生、历史、宇宙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读者对于意境的感悟也常常会进入诗的哲理性层面,从而超越诗人的本意。

”[3]
意境作为古典诗论的一种美学范畴,也具有其丰富的美学特征。

第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诗歌的意境将景与情融为一体,看似简单的景物,却蕴含了无限的情思。

无须真切直白的抒情,描出两三处景物,默然不语,只是静静的立在一旁,却足以将翻涌的情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营造出一个绝美的意境,便有了“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诗只有最后一句才表露了思乡的忧愁与漂泊的愁苦。

但即使去掉最后一句,我们也能体会出诗人愁苦哀伤的心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只是几处简单的景物的描写,但是,描绘景物的同时也是在描绘自己的心境。

“枯”、“老”、“昏”、“小”、“古”、“瘦”,不仅是对客观情境的客观描述,更是对主观心境的主观抒发。

对八种景物的描写,仅十六个字,读者对诗人内心深重的情感便“一览无余”。

这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让诗歌极具韵味。

第二,“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感深厚。

诗歌意境的描写通常用不语的景物代替说出能语的情感,字里行间有着极深的意蕴,情感表达虽不直白激烈,但是却往往更让人长久的回味和琢磨。

有着似“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无穷意味。

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与孤烟,长河与落日,四者的相衬足以将塞外的荒凉孤寂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大漠上,
远远的一道孤烟缓缓地升入昏黄的天空,孤寂的长河倒映着西边的残阳。

读完此句,脑海便立马弥散着塞外的孤寂、冷清和破败。

读完全诗,心中的悲愁与孤寂久久不能散去,脑海中的大漠依旧苍凉,孤烟依旧直直的升入空中,落日依旧在长河里落下倒影。

而那深厚的情感亦是让人感怀良久。

第三,“拘于体物,取之象外”,取物精妙。

意境的表意对于构形有着积极地主导作用,虽然拘于具体事物进行选择和描写,但实质上却是从抽象的情感上进行转换而来。

看似无心的景物描写,与情感却是紧密相连。

例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片刻间所获得的超然意趣。

诗人取景“众鸟”和“孤云”是因为它们的安逸和闲适恰与诗人心境相合,虽将心中的超然之感寄于“众鸟”与“孤云”之上,但是这一选取也正是由心境而生。

描写在体物之上,而抒情却在意象之外。

意境是诗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诗歌情感的表达极为重要,意境所具有的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让诗歌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同时也它所包含的意蕴也生升华诗歌的主旨,让其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它体现了诗歌的创作水平,也是审美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袁行霈著《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2]:王国维著:《人间词话》,见郭绍虞主编《种过历代文论选》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71页。

[3]:王先霈、孙雯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