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作者:张芸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7期内容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先生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
《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是川端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语句入手,来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物哀”审美意识,并且主要运用精神分析法来探求其审美意识之根源。
关键词:物哀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国精神分析法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文学作品中用西方的叙事技巧来描述东方古典式的美,“非凡地、敏锐地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实质”。
纵观川端先生的文学创作,“物哀”之美贯穿始终,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幅既美且悲的画面。
一.何谓“物哀”“物哀”一词,日文叫做“もののあわれ”。
它作为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源于《源氏物语》,但是真正提出“物哀”这一审美意识的是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
他从文学的艺术表现和读者的审美眼光出发,并且结合对《源氏物语》的鉴赏,系统地解释了“物哀”的内涵。
“物哀”审美意识中的“物”是认识感知的对象,而“哀”是认识感知的主体,情感的主体,有感叹的意味,它不仅仅指“悲哀”之情,还包含“喜悦”、“同情”、“赞美”、“爱怜”等情感。
我国的叶渭渠教授将“物哀”分为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和对自然的感动三个层次。
“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
这大概就和我国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似吧。
二.川端文学的“物哀”之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始终追求着“物哀”这一审美情趣。
他把一切看作“美”,并且在这些“美”的背后隐含了作者深刻的细腻的哀愁。
他所描写的大自然、季节以及女性等既美且悲。
本节将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代表性的作品,从自然、女性和死亡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川端文学的“物哀”之美。
1.自然美打开川端康成的作品,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景浮现眼前,并且这些自然风景似乎都笼上了一层悲哀的色彩。
川端康成小说中的“物哀”理念探析

的社会 生活 。川 端 在 他 的 作 品 《 独影 自命 》 中 曾经 说 过 “ 做 梦很 少梦见父母或者亲戚 ,但是经 常会梦到祖父 躺在病 床上 的样 子”川 端还在年 幼 的时候就 经历 了诸 多亲 属的 亡
故 ,由此为题材 而完 成了他的名作之一 《 参加葬礼 的名 人》
康成 的家族 家道 中落 。之 后 ,川端 康成 举家 迁往 1 3本 的东
指 的是世 间万物 , “ 哀 ”指 的是 “ 悲哀 ,哀 伤” ,“ 物哀 ” 是一个形 容词 ,指 悲哀 、爱 怜 、感动 等各 种情感 引发 的感
叹 ,是一种 混合 了哀 伤 、感 动 、爱 怜 等 多种 情 感 的 “ 哀”
历证 实 。川 端 康 成也 不 例 外 。他 幼 年 的 身 世 非 常 坎 坷 。 1 8 9 9年 6月 1 4习,川端康 成出生于 日本的大阪府 三岛郡 丰 川村 的一家 没落 的大家 庭 中。从 他 的祖 辈家族 来说 ,在 当 地社会 之中也算 是名 门望 族 。后来 ,由 于种种 原 因 ,/ i l 端
“ 祖 父病逝 ,我当然 感 到 悲伤 ,我 在世 上 越 发孤 单 和 寂 寞
了! ”这 些坎坷的人生遭遇塑造 了川端康 成独特 的性格 ,也 促使他 日后 向天马行 空 的文学 一路 走来 ,找到 了支撑 其情 感 和信仰 的支柱 ,也奠定 了他文学 的基调一 “ 物哀 深 深 地感 受 到 了 “ 物
】£ 圈
ZUOJ I AZ UOP I N
川端康成小说 中的 “ 物哀 ’ ’ 理念探析
■仝艳艳 ( 郑 州大学西亚斯 国际学院外语 学院 ,河南 新郑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文学中的“物哀”美

66电影文学Film Literature赵 婷从《雪国》看川端康成文学中的“物哀”美【作者简介】赵 婷,女,陕西石泉人,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副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本文学、日语语言学研究。
《雪国》是川端康成自《伊豆的舞女》《纯粹的声音》后又一经典力作,前后历经十余年才完成创作。
川端康成在《雪国》之前,作品多以表现日本女性传统美为主,而在这部作品中,他开始关注人物内在的情感,即更加注重气韵与意境。
1969年,日本导演大庭秀雄首次将《雪国》搬上银幕,并邀请岩下志麻、木村功、万代峰子等实力派演员担任主演。
电影一上映,即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川端研究的热潮。
电影《雪国》的成功,不在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更在于它能激发人的内在情感,进而产生“共情”。
日本学者将这种“共情”称为“物哀”。
电影《雪国》通过徒劳哀伤的爱情美、素雅幽静的色彩美、超凡脱俗的女性美以及悠远空寂的精神美,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孤独、哀愁、虚无的情感画面,让人产生难以抑制的哀感。
一、 何为“物哀”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产生于平安时代,其中以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为典型代表。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高超的手法将人物的忧愁、悲哀、苦闷等情感完美呈现在读者面前。
可以说,《源氏物语》作为“物哀”美的始祖,完成了从“哀感”到“物哀”的演变,开创了日本文学新的表现形式。
但是紫式部并没有准确指出“物哀”的实质,在日本文学界,人们一致认为,“物哀”一词是由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创立,最早见于其《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一书中。
本居宣长在书中首次将“物哀”作为一种文学理念提出。
他认为,凡是能将看到或听到的事物放置内心之中来品味,即是懂得事物的情致,也就是懂得“物之哀”。
日本学者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分为五种类别,即感动、调和、优美、情趣及哀感,其中以“哀感”最能体现“物哀”之美。
[1]当然,“物哀”不仅表现在“哀”的层面,如悲喜交集、爱慕追思之情、生离死别、悠然自得之感等情感元素,皆可谓“物哀”。
川端康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物哀”理念——以《雪国》为例

语|文|世|家—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6期/2月(下)—74川端康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物哀”理念——以《雪国》为例朱文君(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1201)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1968年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
川端康成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悲而美的艺术风格。
通过赏析《雪国》中的物哀美及其形成原因,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到川端康成这样一位继承了日本文学传统的伟大艺术家。
关键词雪国物哀中图分类号:I313文献标识码:A 1物哀是什么物哀一词最早出现于平安时代,原是表达感情的普通词语。
和汉语中所说的“情”非常相似。
维基百科上是这样介绍“物哀”的:“物哀”有时会因眼见、耳闻的事而产生深切的情趣和无常的哀愁。
是由充满苦恼的王朝女性内心而产生的一种生活理想、美学理念。
将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具体充实的“物哀”的是《源氏物语》的著者----紫氏部。
据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的“哀”“物哀”多达一千多次。
紫氏部将“物与哀”主客观合一了。
至此在日本也开启了“物哀”的时代。
此后日本的小说中明显带有一种淡淡的悲伤。
而“物哀”也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物语作者流传了下来。
2川端康成及其作品《雪国》的物哀表现川端幼年时父母双亡,少年时代,相依为命的姐姐和祖父母又相继病故,历尽人世沧桑和世态炎凉,造就了他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文学的底色。
少年时代的川端很早就广泛地涉猎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尤其是对《源氏物语》爱不释手,以至于他一生的很多文学创作都深受其影响。
正如他自己所说:“《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心底里的。
”他经常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正是这种对日本传统审美的独特理解,使得川端的文学创作,总给人一种悲美的感动。
《雪国》等著作都沿袭了这一特色。
川端康成对物哀的继承

论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传承来源:岁月联盟作者:张虹付红妹时间:2010-09-05摘要:在对《伊豆的舞女》的文本细读中,结合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追溯,辨析川端康成审美意识的源头,论述川端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物哀之美、之美、女性之美、幽玄之美的传承。
关键词:审美意识;物哀;幽玄;女性美;自然美1968年,川端康成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辞中有这样的话:“川端康成显然也受到近代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但同时川端先生又明确地显示出这样的倾向: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和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川端先生通过他的作品,以恬静的笔调呼吁:为了新日本,应当捍卫某些古老日本的美与民族的个性”。
给川端的奖状题词是:“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这些评价,可谓精辟至极。
川端的作品吸收的是西方的表现技巧,而其精神则是东方的,是日本的,他作品独特的风格及其美感都散发着浓厚的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气息。
从小说创作理论上讲,小说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个体精神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当然离不开作家的个人经验,然而作家的个人经验中不可避免地要融入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社会学的因素。
按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个人意识包含了连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时代积淀的经验和影响。
在荣格看来,每一个艺术家作为探索人类灵魂的人,只有当他成为一个“集体”的人,才能真正地窥见人类最深刻的内在律动。
在这个意义上讲,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是集体意识的生成。
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的民族风格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而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沉淀下来,影响和制约着艺术家审美意识的形成。
川端就是这样一位诞生于日本这块独特的土壤,属于日本这个独特的民族,吸纳了古老日本之精气的作家,是一位具有“日本心”(川端语)的作家。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
关于日本人传统的“物哀”美学精神

关于日本人传统的“物哀”美学精神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
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有点类似中国话里的“真性情”。
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物哀”并不是中国人望文生义而得到的“悲哀”之感,“悲哀”只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已。
《日本文学思潮史》就提出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大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
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
对于“物哀”,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
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
中国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边落木萧萧下”、“昨夜星辰昨夜风”、“平林漠漠烟如织”……都表达了因自然景物而诱发的一种哀伤情绪,与日本的“物哀”十分类似。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悲与美是相通的。
”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在狭窄地域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美景——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林木葱葱,繁花似锦,小桥流水,幽雅庭院。
故而说日本国土处处诗情画意并不为过。
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自古以来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所频频袭击——火山、地震、雪灾、海啸、飓风、战乱……多少年来日本人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
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物哀”精神

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物哀”精神怅望千秋⼀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恒武天皇延历⼗三年(公元794年),京师迁⾄京都,上⼀为平安朝。
⾃此,⽇本⽂学进⼊了⼀个⾜以彪炳千秋的黄⾦时代。
这⼀时期,⽇本国内政治安定,商贾兴盛,⼈民乐业,⼀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为历代所⽆。
朝野上下均重⽂事,所以⽂学极为发达。
以《源⽒物语》与《古今和歌集》为代表的⼀⼤批作品,在这个⽂学史上的黄⾦时代相继诞⽣了。
伴随着这些⽂学作品⼀起诞⽣的,是萦绕在⽇本传统⽂化灵魂深处的“物哀”精神。
所谓“物哀”,是⽇本⽂学⽂化中的⼀种独特现象,主体的哀感往往投射在客体的呈现之上,于是⼈和景物的宿命也就透过这种既纤细⼜颓废的描述层层交叠,紧密相系。
物哀是⽇本传统美学的源流,⽽物哀精神本⾝,⼜源⾃⼤和民族与⽣俱来的敏锐的“季节感”与纤细的洞察⼒。
雪,⽉,花,是⽇本⽂学历代以来咏叹不衰的主题。
见花⽽感聚散,窥⽉⽽叹⽆常。
如《古今和歌集》中在原平业的和歌:“⽉⾮昔⽇的⽉,春⾮昔⽇的春,唯有我是昔⽇的我”⼜如《万叶集》⼭部⾚⼈歌:“想送给朋友看的梅花,积了⽩雪,花也难以分辨了”王国维《⼈间词话》有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
”正是由于⽇本⽂学传统追求这种⼼物融合,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故⽽描景绘物,⽆不带着⼀缕柔和⽽纤巧的主观感情⾊调。
⽇本⼈擅长寻觅美感,哪怕是转瞬既逝的美,也能为他们敏感的捕捉到,进⽽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被⽆限的放⼤然⽽,不妨引⽤对⽇本⽂学有着深远影响的诗⼈⽩居易的名句:“⼤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 “脂肤荑⼿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美的事物难以长久,这似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世间万物,⽅⽣⽅死,⽅死⽅⽣,这种⽣死⼀瞬的飘忽的⽣命感悟,折射到精神世界中,变成为⼀种永恒的,深刻的悲哀感。
⽇本⽂学的始祖《古事记》中记载,⼥神伊邪那美命被⽕灼伤,临终遗⾔:“以花祭我。
”后世的武⼠道兴起之时,⼤和民族对花的崇拜之情亦同时兴起。
川端康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物哀”理念

川端康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物哀”理念作者:朱文君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06期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1968年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
川端康成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悲而美的艺术风格。
通过赏析《雪国》中的物哀美及其形成原因,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到川端康成这样一位继承了日本文学传统的伟大艺术家。
关键词雪国物哀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1 物哀是什么物哀一词最早出现于平安时代,原是表达感情的普通词语。
和汉语中所说的“情”非常相似。
维基百科上是这样介绍“物哀”的:“物哀”有时会因眼见、耳闻的事而产生深切的情趣和无常的哀愁。
是由充满苦恼的王朝女性内心而产生的一种生活理想、美学理念。
将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具体充实的“物哀”的是《源氏物语》的著者----紫氏部。
据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的“哀”“物哀”多达一千多次。
紫氏部将“物与哀”主客观合一了。
至此在日本也开启了“物哀”的时代。
此后日本的小说中明显带有一种淡淡的悲伤。
而“物哀”也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物语作者流传了下来。
2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雪国》的物哀表现川端幼年时父母双亡,少年时代,相依为命的姐姐和祖父母又相继病故,历尽人世沧桑和世态炎凉,造就了他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文学的底色。
少年时代的川端很早就广泛地涉猎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尤其是对《源氏物语》爱不释手,以至于他一生的很多文学创作都深受其影响。
正如他自己所说:“《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心底里的。
”他经常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正是这种对日本传统审美的独特理解,使得川端的文学创作,总给人一种悲美的感动。
《雪国》等著作都沿袭了这一特色。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川端的“物哀”美学理念。
2.1 对自然物的感动作者对自然物的描写,虚实相生、借景抒情,以景诉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文化美学学号:1510026
任课教师:杨岚
题目:借川端康成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类
大类二班
何国栋
1510026
借川端康成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数学科学学院大类2班何国栋1510026 一、物哀的含义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
“物哀”精神是日本文学精神的重要特点。
所谓“物哀”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它不只是感于物而哀,而是物本身的哀。
其二,它是无法解脱的,无望的哀,是在绝望中对哀情的摩挲玩味。
第三,这种哀情又是对其它情绪感动的净化。
第四,这种精神层次由于被物的无常束缚,所以它对人精神的提升是有限的,带有无法预料的偶然性和眼前物象的局限性,但同时又具有无比细腻和纤巧的特质。
【1】中国学者叶渭渠曾解释“物哀”说道: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
在川端康成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这种物哀精神,他经常将这样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结合起来。
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其‘我’与舞女两人邂逅之后,自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觉察又非觉察之间。
这与日本‘物哀’所蕴含的空寂美,一种安静、恬淡的美,似有却让不懂其中之美的人无法察觉。
没有激烈的非内心的碰撞,却似乎真有爱情的发生。
而川端康成的另一部著作《雪国》却将他所践行的生死观描述出来。
在小说中,面对放电影时引起的火灾,岛村不仅不紧张,看到美丽的叶子从火中落下,他也没有觉得叶子已经死去,“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
他常常在风花雪月的自然环境和细腻缠绵的语言文字里,在含蓄、感伤的格调中突出描写人物的失意、无奈、苦闷、惆怅。
除日本作家外,其它国家的作家的作品有时也有这种物哀精神。
屠格涅夫《父与子》的结尾部分写到:巴扎洛夫的父母只有巴扎洛夫一个孩子,巴扎洛夫替农民做手术时受到感染,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父母亲百般照料,四处求医。
病情只要出现一丝转好的迹象,两个老人就高兴得直祷告跪拜。
而当病情出现恶化迹象时,两个老人担惊受怕,互相瞒着对方哭泣。
巴扎洛夫死去时,父母亲“都倒下地去了”。
下葬后的整整一年里,两个老人一次次蹒跚着去墓地:“他们互相搀扶着,慢慢地走来;他们走近铁栏旁,跪在地上,呜呜咽咽地哭起来,哭得很苦,哭得很长久……”
二、中国的物感说对物哀精神的影响
川端康成曾将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潮源于平安潮的《源氏物语》。
据日本学者上树菊子,大川芳枝的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哀”多达1044次,出现“物哀”13次紫氏部将“哀”之前加上了“物”,形成弥漫在整个《源氏物语》中的审美情调。
通常日本文学中最常见的审美意识也总是带给人一种感物伤情的哀愁,用“物哀”一词来概括是十分恰当的。
然而《源氏物语》的时代正是唐代文学大量传入日本的时代,因此可以推测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很有可能是受到了中国文学中的物感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物感”是指人对客观事实的感受。
“物”感而“情”动,物感是审美活动的起点。
这一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乐记》,其中就谈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故乐自心生,心楽而动,乃生其音,心之动者,感于物也。
诗亦然焉。
”意思是艺术的创造源于创作主体的心灵波动,而心灵的波动是由于感受到外物的变化而有了感应,从而形成了音乐。
这里所说的“乐”是指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不仅关乎音乐,也涉及文学的理论。
【2】
在唐朝,传诵到日本的诗集大多由白居易所作,而同为诗坛巨匠的李白与杜甫的诗则较少,原因很可能是白居易的诗作中哀怨的感伤诗迎合了日本人最为敏感的物哀意识。
这种物哀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甚至在白居易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反倒不怎么看重。
在唐代,从儒家积极入世的正统观念出发,白居易各类诗歌中,价值最高、最为人称道的是前朝所作的那些讽
喻诗,以《秦中吟》为代表。
然而日本人却有不一样的观点。
如在白居易的经典诗歌《长恨歌》中,人们往往为其中的讽喻、感伤的意味称奇,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以及结尾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而在日本,最为人们重视的则是其中被我们忽略的、最能体现物哀意识的一句“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
这种情况的形成可能与日本平安时期文人的审美情趣有关。
平安时代的贵族公卿们,他们没有兴趣去关心下层民众的疾苦,因而对白居易饱含“兼济天下”之志的讽喻诗并不感兴趣,他们所欣赏的是白居易的闲适、感伤的部分,也在此影响下造成了物哀意识的觉醒。
三、日本文学中的知物哀论
江户时代,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对和歌、物语,尤其是对《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文学精神进行了长期研究,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物哀”文学精神的本质,总结出“物哀”的美学理念,并提出了“知物哀”的学说。
他认为《源氏物语》是以知“物哀”为主旨的。
《源氏物语》之所以描写不能成为“道”即不能成为学问的恋爱故事,那是因为需要让“物哀”之花盛开的土壤。
这种“知物哀”论之学说,将物语故事从劝善惩恶的道德观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具有重要意义。
他说,物语故事是为了让人们懂得“物哀”,所谓“知物哀”,就是在内心为所见所闻之事感动的同时,体察别人之心,产生共鸣,继而产生同情之心。
这就是说,如果《源氏物语》的故事是为了让人们懂得“物哀”的话,那么它同时也是在告诉人们对他人要有同情心。
【2】
四、总结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悲与美是相通的。
”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日本人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
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
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
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
……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
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
他们的殉死,其意义也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物哀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是个体体验,可以意会,难以言传。
“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
参考文献:【1】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作者:肖书文
【2】“物哀”与“知物哀”论——作者:陈英龙
关于文化美学的十本书:
1、中西文化美学比较研究主编:王平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时间:2010年11月1日
2、中国美学十五讲主编:朱良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4月1日
3、哲学美学导论主编:彭富春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
4、中国美学史主编:张法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
5、美的历程主编:李泽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4年6月
6、中国审美文化主编:易存国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7、东方的美学主编:(日)今道友信
出版社:三联书店出版时间:1991.12
8、美学原理主编:克罗齐朱光潜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4月1日
9、西方美学史主编:朱光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10、谈美主编:朱光潜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0年8月1日
关于文化美学的十篇文章:
1、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作者:肖书文
期刊:求索 2006/3 P182-P183
2、“物哀”与“知物哀”论作者:陈英龙
期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8
3、日本文化中的樱花美学形象解读作者:何晓静,谭建川
期刊:《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4):38-42
4、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作者:姚文放
期刊:社会科学战线 2005/4 P87-P93
5、大文化、大美学与绘画美学作者:郭因
期刊:《东南文化》, 1991(2):182-187
6、川端康成美学观的特点及其根源作者:何乃英
期刊:《外国文学研究》, 1989(1):70-75
7、成功的探索——从《伊豆舞女》看川端康成美学作者:邵艳平
期刊:《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8(1):84-85
8、坠落之美——试论川端康成在颓伤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追求作者:杨晓莲,龙海波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25(8):218-224
9、川端康成美学思想初探作者:陈佳扬
期刊:《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0、美的沉沦——评川端康成文学创作的美学倾向作者:丁武军
期刊:《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