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
高考作文素材精品:你不知道川端康成:你连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颜色(有情怀,也有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精品:你不知道川端康成:你连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颜色(有情怀,也有素材,)关于川端康成01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三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
毕业于东京大学。
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
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
他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川端康成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因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
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记录在菊池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的花名册上。
1953年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的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
1961年,日本政府即“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授予他最高的奖赏——第21届文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功臣。
1957年,获西德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
1960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选择离开了人世,漫步天国,未留下只字遗书。
那些优美的句子02●灯光从她的脸上闪烁而过,却没能将她的面孔照亮。
那是远远的一点寒光,在她小小的眸子周围若明若暗的闪亮。
当姑娘的星眸同灯火重合叠印的一刹那顷,她的眼珠儿便像美丽撩人的萤火虫,飞舞在向晚的波浪之间。
----川端康成《雪国》●时间以同样的方式流经每个人,而每个人却以不同的方式度过时间。
----川端康成●人嘛,都是脆弱的。
据说从高处摔下来,就会粉身碎骨。
可是,熊什么的,从更高的岩石山上摔下来,也不损毫毛。
论川端康成

はじめに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1972)は日本現代の文学界の重要な役立ちをする人物である。
日本のノーベル文学賞を受賞し、20世紀の東方の美学の代表者と認められる。
1899年、日本の大阪府に生まれた。
父は医者で、漢詩文、文人画をたしなんだ。
母の実家黒田家は素封家であった。
2歳の時父が、3歳の時母が結核で死んだ。
父母の死後は祖父母に養育され、たった一人の姉は伯母の家に預けられた。
祖母、姉、祖父は彼の7歳、10歳、16歳の時に相次いでなくなった。
こうした肉親と死別、川端16歳で文字どおりの孤児となった。
これは幼尐年期の川端の人格形成及びその後の生涯や文学に深く、根強く影響を及ばすことになったのである。
16歳青年時代に踏んで、愛情への病態な妄想をも持った。
1920年東京帝国大学の英語学部に入った。
大学時代の期間、ある女のこ子と婚約があった。
でも、一ヶ月後、女の方は婚約を潰した。
これは川端に大きいなた打撃を与えた。
1922年湯島の温泉へ旅行に行った。
途中伊豆の踊り子を知った。
そしてその経歴にっよて著名の『伊豆の踊子』を書き上がった。
1926年、秀子という女と同居した。
1930年鳥や犬くを飼養した。
1934年12月『雪国』を書き始まった。
1935年『雪国』を発表して、好評を受けた。
1947年『哀愁』を発表した。
1949年長崎、広島へ行って、原子弾の被害者を見に行った。
同年、『千羽鶴』を発表した。
1962年『古都』をできあがった。
1968年ノーベル文学賞を受賞して『美しい日本の私』という講演を発表した。
1972年派パートで自殺した。
遺書なども残していなかった。
川端康成の一生の中に、大量な優勝なさ作品を作った。
その中、『雪国』『古都』『千羽鶴』『伊豆の踊子』などは彼の代表作である。
第一章川端康成のう生い立ち1孤独な幼年時代「私の祖父1914年5月24日になくなった……この前、祖母は私の8歳の時、母がわたしの4歳の時、父が私の3歳の時に亡くなった。
千只鹤经典名句解析

千只鹤经典名句解析1. 川端康成千只鹤精彩段落国营电车经过有乐町,驶向东京站途中,菊治透过电车窗俯视了有成排高高的街树的大街。
那条大街差不多同国营电车线形成直角,东西走向,正好反射了西照的阳光。
宛如一块金属板,灿灿晃眼。
但是,由于是从接受夕照的街树的背面看的缘故,那墨绿色显得特别深沉,树荫凉爽。
树枝舒展,阔叶茂盛。
大街两旁,是一幢幢坚固的洋楼。
这大街上的行人却少得难以想象。
寂静异常,可以一直眺望到皇宫护城河的那边。
光亮晃眼的车道也是静寂的。
从拥挤的电车厢里俯视,仿佛只有这条大街才浮现在黄昏奇妙的时间里,有点像外国的感觉。
菊治觉得,自己仿佛看见稻村小姐抱着缀有千只鹤的粉红色皱绸包袱皮小包,走在那林荫路上。
千只鹤包袱皮十分显眼。
菊治心情十分舒畅。
2. 川端康成千只鹤精彩段落国营电车经过有乐町,驶向东京站途中,菊治透过电车窗俯视了有成排高高的街树的大街。
那条大街差不多同国营电车线形成直角,东西走向,正好反射了西照的阳光。
宛如一块金属板,灿灿晃眼。
但是,由于是从接受夕照的街树的背面看的缘故,那墨绿色显得特别深沉,树荫凉爽。
树枝舒展,阔叶茂盛。
大街两旁,是一幢幢坚固的洋楼。
这大街上的行人却少得难以想象。
寂静异常,可以一直眺望到皇宫护城河的那边。
光亮晃眼的车道也是静寂的。
从拥挤的电车厢里俯视,仿佛只有这条大街才浮现在黄昏奇妙的时间里,有点像外国的感觉。
菊治觉得,自己仿佛看见稻村小姐抱着缀有千只鹤的粉红色皱绸包袱皮小包,走在那林荫路上。
千只鹤包袱皮十分显眼。
菊治心情十分舒畅。
3. 余秋雨经典语录的解析在历史的脚印上漫步——读《秋雨散文》有感读完秋雨先生的这部自选集,彻底被他那恢弘的文气和庸容的气魄所折服,也被他沉痛而深邃的哲理反思和文章中流露出的哀婉﹑悲怆与无奈所震撼和感憾。
平淡中的震撼,来源于退尽狂热回归生命本质的心灵,苍凉而凝重的感觉已随血液游遍全身,久久挥之不去。
抒情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排比句,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文学风景。
川端康成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 1927年《伊豆的舞女》发表,立刻引起日本文坛 的轰动。一向寂寞的川端康成,一夜之间成文坛 最引人注目的实力派新秀。
“新感觉派”
• “我们的任务是革新文艺”,“是对自然主 义最初的,也是正当的一个反动”,“是新 作家对老作家的一个挑战,可说是破坏现有 文坛的运动。” ——《文艺时代》发刊词。
• 川这端些康都成是成典功型地的找日到本了传东统西美方。文在化手和文学 的接法合上点,,川从端而则创借造鉴出了了西既方具现有代民主族义性, 又具如有意世识界流性、,心既理具分有析传等统方精法神,,融又合具有 现代到化气具小派有说的自的独己细特民 腻的族 笔文传 法学统 中。的 去散 。文化、诗
幽玄
▪表现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 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同时 导入深层心理的分析,融会 贯通日本式的“物哀”精神 和“余情美”。
(二)川端文学的美学特色
• 川端康成的清寂、幽玄、和敬、蕴含了日 本文学自《源氏物语》以来的禅宗意识, 并与海岛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艺术风格。
• 1、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结合。 • 2、崇尚女性美。 • 3、具有悲哀美 。 • 4、崇尚虚无美 。 • 5、表现颓废美。
东西合璧
• 如在果内说容,上西以方描文写学丽对女他怨的愫影和响恋多情在纠手法 技巧葛方、面心,理那抑么郁日或本变文态学为和主东,方在文情学调对他 的影上响则则追主求要一在贯精的神朦气胧质、方幽面玄。、清丽,
对那里的女侍、少女千代产生了爱慕之情,并订 婚,但后来千代突然毁约。 • 后来,结识了温柔贤慧的秀子,他决定结束自己 的感情流浪,于是便与秀子开始了共同生活。
恋爱情结
第16课 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

这一行是大岛波浮港人。他们说,春天离开大岛,到处巡回卖艺,天气转冷,要回岛作过冬的准备,就不再出来了。计划在下田呆十几天,就从伊东温泉返回岛上。一听说是大岛,引起我的诗兴大发。我又看看舞蹈少女的发髻,询问了大岛的种种情况。
“当然听见罗。”
“都是当地人,当地人净瞎闹,实在没意思。”
看他那若无其事的样子,我沉默不语。
“那伙人已经到对面的温泉浴场去了……瞧,似乎发现了我们,还在笑呢。”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见河对面公共浴场里,热气腾腾的,恍恍惚惚浮现着七八个裸体女人的身影。
一个裸体女子突然从昏暗的浴场里首先跑出来,站在更衣处突出的地方,做出一副要向河下跳去的姿势,赤条条一丝不挂,双臂高高伸开,喊叫着什么。她,就是那舞蹈少女,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若一株小梧桐,我看到这幅景象,好像有股清泉涤荡着我的心。我深深的吁了一口气,噗嗤一声笑了。她还是个孩子呢。她发现我们,满心喜悦,就这么赤裸裸地跑到日光底下,踮起足尖,伸直了身躯,我更是快活兴奋,又嘻嘻地笑起来。脑子清爽地像被冲刷过一样,脸上始终漾出微笑。
我在旅馆的室内浴池洗澡,汉子跟着进来了。他说,他快二十四岁了,妻子两次怀孕,不是流产就是早产,胎儿都死了。他穿着印有长冈温泉字号的和服外挂,起先我还以为他是长冈人。从长相和言谈来看,他是相当有知识的。我想,他要么是出于好奇,要么是迷上了卖艺的姑娘,才帮忙拿行李跟着来的。
洗完澡马上吃午饭,早上八点离开汤岛,现在还不到下午三点。 汉子临回去时,从院子里抬头望我,同我寒暄了一番。
“哎呀,真讨厌。这孩子在想男朋友了。瞧、瞧……”四十岁女子吃惊地蹙起双眉,把抹布扔了过来。少女捡起抹布,拘谨地擦了擦榻榻米。听了着意外的训斥声,猛然联想到自己,我被老太婆煽起的遐思,嘎然被打断。
川端康成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

川端康成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唯美主义重要代表作家,诺贝尔奖得主,1899年6月14日出生于大阪府大阪市北区此花町,父亲习医,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川端康成2、3岁时父母病故,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川端康成上学后,不幸又接踵而来,祖母、姐姐、祖父相继过世,此后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中学时他开始阅读对他后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源氏物语》,虽仅仅是一知半解,但开始尝试自己写作;1915年一本杂志刊登了他的几首俳句,次年在当地的一份报纸《京阪新闻》上发表了几首和歌和杂文;中学毕业后,川端康成前往东京府旧制第一高等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世界文学及日本文学中最精辟、最前沿的浪潮,1920年7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深造,对于写作风格不断探究,翌年在《新思潮》上发表《招魂节的一幕》,初步奠定其文坛地位,1924年毕业后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1926年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剧本《疯狂的一页》被拍成电影,并在同年发表《伊豆的舞娘》,1931年发表《针、玻璃和雾》,1934年开始写作《雪国》,连载3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1936年川端康成因为反战而宣布停笔,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广泛参加反战活动,1940年参与成立日本文学会,1941年受关东军邀请访问满洲等地,访问结束后自费留在中国,并将妻子一同接到中国,两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到日本,第二年编辑出版《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1944年以《故园》等文章获战前日本最后一届菊池宽奖,1947年历经13年的《雪国》定稿,1949年他的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千羽鹤》开始连载,1952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歌舞伎,1961年前往京都写作《古都》,同年获得文化勋章;1968年10月17日川端康成以《雪国》、《千羽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同时也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奖项的东方人;1969年4月川端康成旅行期间,与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一道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川端康成很受刺激,曾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川端康成改

创作 方法
思想 内容
表现 技巧
艺术 风格
思想内容
• 川端康成小说的思想内容是相当复杂的
,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
,分为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
战前
第一类小说有的描写他自己的孤儿生活和孤独感情,有的描写他自己 的失恋过程和痛苦感受。 《十六岁的日记》《参加葬礼的名人》 记录作家自己早年坎坷的人生
进入作品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 所前停下来。‛在这里川端康成用几 近吝啬的简洁文字,拉开了《雪国》 的序幕。我们也仿佛像书中的主人公 岛村,坐了一夜的火车,终于抵达了 这个静寂寒冷、给人一种虚幻感觉的 天地。
环境描写
川端康成有意把小说故事发生的舞台描绘 成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实际上当 时的日本正处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的前夕, 法西斯势力异常猖獗,国内外矛盾十分尖 锐;而作者笔下的‚雪国‛却是一个平和、 安静的世界,从小说开篇第一句——穿过 漫长的国境隧道就是雪国了——开始,放 佛一条隧道便把‚雪国‛与日本显示社会 彻底分割开来。
经历
第二类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特别是下层妇女(如 女艺人、舞女、艺妓、女服务员等)的生活和体验。
《浅草红团》《伊豆的舞女》《雪国》描绘生活在底层的妇女,包括
艺妓、 女艺人、女侍者凄惨的生活境况
《16岁的日记》
以川端康成濒临死亡的祖父为描写对象,具体而生动地记
述了祖父临终之前几天的音容动作,同时也充分表达了作者本
—一个从事生育学研究的学者、来访的客人——一个小姐和一
个犬商,此外还有两只狗。主要是夫人和她的丈夫围绕生育问 题的谈话,中间插入另外一家的小姐为了给自己的牝犬配种, 由犬商陪同,前来夫人家拜访的情节。
川端康成人物介绍

1912年 1912年,川端康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大阪府立茨 木中学,在所有考生中,他的成绩名列榜首, 木中学,在所有考生中,他的成绩名列榜首,虽然 当时他的画画非常出色, 当时他的画画非常出色,却只因发现因为有一个学 生比他画得更好,便从此不再画画,由此可见, 生比他画得更好,便从此不再画画,由此可见,川 端康成是一个十分好强的人。 端康成是一个十分好强的人。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开始怀疑 起自己的创作天分, 起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 成为文学家。 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 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 成为文学家。在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在大皈 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 《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教师的灵 柩》,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 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 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举“十二秀才” 《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举“十二秀才”,川端康 成名列第十一位。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 成名列第十一位。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 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 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在大学 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 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他们一起谈 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和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 论文学, 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 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 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 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了习 千代》 他以淡淡的笔触, 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 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 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
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 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 腹自杀, 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 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 川端很受刺激, 入。川端很受刺激,对学 生表示: 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 应该是我” 应该是我”。 1972年 1972年4月16日,三 16日 岛自杀之后17个月, 17个月 岛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 康成在日本古都镰仓也选 择含煤气管自杀, 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 只字遗书。 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 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 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 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 1962年就说过 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 自杀而无遗书,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 不过的了。无言的死, 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 是无限的活。 是无限的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かわばたやすなり川端康成–人物简介–人物生平–相关作品–经典语录–写作特点–人物思想人物简介–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1972),毕业于东京大学,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
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
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
在东京大学先是在英文系学习然后转入国文专业学习,在学习国文时他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川端康成因写《伊豆舞女》而成名。
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雪国》(1935-1948),与《千只鹤》(1949-1951)、《古都》(1961-1962)一起,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新感觉派–日本20世纪2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1924年,横光利一、川端康成和中河与一、今东光、片冈铁兵、十一谷义三郎、佐佐木茂索、佐佐木味津三、伊藤贵磨、石滨金作、菅忠雄、加宫贵一、诹访三郎、铃木彦次郎等14名新作家在菊池宽的支持下,以《文艺春秋》为后盾,创办了同人杂志《文艺时代》,开始新感觉文学运动,以对抗自然主义文学的衰落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
一般认为新感觉派属于日本第一批现代派。
以后岸田国士、南幸夫、酒井真人、稻垣足穗、三宅几三郎等也相继加入。
著名评论家千叶龟雄在1924年11月号《世纪》杂志上,以《新感觉派的诞生》为题发表文章,指出“所谓‘文艺时代’派所具有的感觉,远比以往表现出来的任何感觉艺术都新颖,无论在语汇、诗或韵律节奏感方面都很生动”。
这一流派因此被称为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于1925至1926年发展到高峰,后来由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兴起,片冈铁兵、今东光、铃木彦次郎等青年作家纷纷转向左翼文学,横光利一、川端康成倾向新心理主义,中河与一等则主张形式主义。
《文艺时代》也人物生平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市北区(川端自写年谱为6月11日出生)。
父亲名叫荣吉,是个开业医生,爱好汉诗文、文人画。
母亲阿源,是黑田家出身。
传说川端家是从北条泰时(第三代执权)那里传承下来的。
川端是家中长子,康成有一姐姐,名叫芳子。
1901年1月,父亲因肺结核病去世。
康成随母迁居大阪府西成郡丰里村大字三番745番地黑田家。
1902年1月,母亲也因感染结核病而辞世。
1906年7岁,康成入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普通小学。
由于他体弱多病,故经常缺课,但他的学业成绩优秀,作文在全班首屈一指,显示出过人的才华。
1909年7月,姐姐芳子患热病,并发心脏麻痹而死亡。
1912年3月,普通小学六年级毕业。
4月,以第一名考入大阪府立茨木中学。
–川端康成的祖母、姐姐、祖父相续过世;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恐惧的影响是一生的。
孤独的川端康成一边拒绝现实中的热量,一边在文字的世界里绘制着想象中热量,那个时候他开始阅读《源氏物语》——在他的一生中,这本书是另一个重大的影响;评价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语》。
中学时,川端康成对于《源氏物语》还仅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体会到的感觉,他开始尝试自己写作。
1915年,一本杂志刊登了他的几首俳句。
次年,他在当地的一份报纸《京阪新闻》上发表了几首和歌和杂文。
中学毕业后,川端康成前往东京府旧制第一高等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世界文学及日本文学中最精辟、最前沿的浪潮。
1920年后,川端康成对于写作风格不断探究,短篇《招魂节的一幕》奠定了其在文坛的第一步。
–1926年,除了其一生唯一一部剧本《疯狂的一页》被拍成电影,川端康成发表了《伊豆的舞女》。
获得赞誉的川端康成并没有停留不前,其写作风格从新感觉到新心理主义,又到意识流,1931年的《针、玻璃和雾》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的代表。
接下来,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佛教“空”、“无”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开始写《雪国》连载,3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
–1936年,川端康成因为反战而宣布停笔、不写文艺时评类文章,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广泛参加反战活动。
–1940年,川端康成参与成立日本文学会。
–1941年,川端康成受关东军邀请访问满洲等地;访问结束后,他自费留在中国,并将妻子一同接到中国,两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到日本。
第二年,川端康成编辑了《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
–1944年,川端康成以《故园》等文章获战前日本最后一届菊池宽奖。
–1947年,历经13年,《雪国》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千只鹤》开始连载;1952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写作《古都》,同年获得文化勋章。
–1968年10月17日,川端康成以《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奖项的东方人。
当他在瑞典科学院领奖时发表了《美丽的日本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这篇文章中川端康成引用了诸多古典文学诗词,来抒发自己对于日本、日本这个民族的美的体验。
–1969年4月,川端康成旅行期间,与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一道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作为工作室的公寓中含煤气管自杀。
–2013年2月19日,川端康成首部在报纸连载的小说《美丽!》,尘封86年后被重新发现,比之前公认为他的最早连载小说《海之火祭》,还早四个月发表。
关于自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络绎不绝的访客,他对夫人发脾气“家里并不是旅馆,我也不是为客人活着的。
”他对因自杀身亡的古贺春江的口头禅极为赞赏,“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
死就是生。
”–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
有人甚至推测,川端之死与三岛由纪夫不无关系。
–在谈到三岛自杀的原因时,研究三岛的权威佐伯彰一认为:“川端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三岛君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冲击。
这是与作家的自尊心相关的微妙问题,三岛君在畅销书的问题上很介意,是一个非常争强好胜的人。
”–三岛自戕后,川端前往现场观看了三岛身首分离的遗体,受了很大刺激,他对自己的一名弟子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之后,川端又亲自主持了葬礼,说三岛的精神仍“活在许多人心中,并将载入史册。
”–1972年4月16日,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康成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
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
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
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伊豆的舞女–《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杰出的中篇小说。
1926年1月至2月间由“文艺时代”发表。
《伊豆的舞女》曾先后6次被搬上银幕。
影片表现了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
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内容梗概–《伊豆的舞女》描写的是一位19岁高二学生,为排遣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艺人一行,并对那里的小舞娘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
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
文章写了从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后“我”和薰子的离别的过程。
–《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19岁(1918年)之时的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我”即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所以说到作品创作背景首先要从作者的身世开始入手。
作者幼失怙恃,两岁丧父,三岁丧母,由祖父母扶养,在姐姐和祖母相继去世后,16岁时他最后一个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也去世了。
从小体弱多病的川端康成常年幽闭家中,心理十分的敏感和寂寞,不幸的身世使他形成一种孤僻的“孤儿气质”“受恩惠者气质”。
这种性格以及它所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为了从这种压抑的情绪中逃脱,作者踏上了伊豆的旅程。
作者在途中被一名十四岁舞女的纯真和美貌所牵动,不由自主地随同舞女等一行巡回演出的艺人,从修善寺经汤岛、汤野一直辗转到了伊豆本岛南端的下田港,之后怀着依依之情,告别了舞女。
而这其中的经历就是《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来源。
而小说的发表是在距伊豆之行的8年后(1926年),其间作者经历了感情的挫折,并曾在1922年怀着“不堪忍受的自怜”的心情重返伊豆,并在此创作了一篇未完成、也没有发表的长篇写生文《汤岛的回忆》,并且以它为原型创作了《伊豆的舞女》和《少年》这两篇小说。
–影响–《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描写的一段经典的日式爱情,恬静清淡而又蕴含了极其深厚的人生况味。
同时,也描画了一个在悲哀中由于人们心灵的互相交流、相互抚慰而产生的和谐幸福的理想境界。
这个爱情故事的唇纹眼角都浸渍着东方民族的神韵,在欲语还休中细腻刻骨地勾画出迷离忧郁的南国风情。
在邂逅与告别中,令人忘却现实与创作的界限而随着川端康成神奇的笔触缓缓沉入空灵美好的唯美境界。
雪国–《雪国》(ゆきぐに)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著名的唯美主义代表之作,从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别以《暮景的镜》、《白昼的镜》等题名,断断续续地发表在《文艺春秋》、《改造》等杂志上,相互之间并没有紧密相连的情节,直至全部完成并经认真修改后,才冠以《雪国》于1948年汇集出版单行本。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
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写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达之中,往往带着淡淡的哀思,表现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雪国》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
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国》被海外翻译最多,先后被译介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出版了不同的译本。
–内容梗概–《雪国》情节并不复杂,故事写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岛村是一个有着妻室儿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遗产,无所事事,偶尔通过照片和文字资料研究、评论西洋舞蹈。
他来到雪国的温泉旅馆,邂逅了艺妓驹子,并被她的清丽和单纯所吸引,甚至觉得她的“每个脚趾弯处都是很干净的”,后来又两度到雪国和驹子相会。
–小说就是从岛村第二次来雪国开始的。
驹子的三弦琴师傅的儿子行男患了肺结核,叶子陪同他从东京乘火车返回汤泽,正好坐在第二次去会驹子的岛村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