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川端康成文学的美韵风格

川端康成文学的美韵风格

72
日本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川端康成文学的美韵风格 舞姿之美。 作者的一片深情, 千种风韵、 万般缠绵都交融在大自

川端康成的成名作 伊豆舞女 ( 1926) 尽管篇幅 不长 , 书名也似乎平淡无奇 , 既没有深邃的哲理 , 也 没有剧烈的戏剧冲突和紧张的戏剧情节, 但由于作 者不求情节曲折 , 不是以激动热烈与炫技赢得读者 , 而是以敏感脆弱几近透明的心灵触动、 抒情、 雅致打 动读者, 但求内质的美感 , 用柔美的旋律激荡人们内 心的柔情。作家倾注全部艺术才能和感情, 描绘的 是未经雕琢和修饰的纯朴、 天真无邪的邂逅。通过 他们初步萌发爱慕的感情变化过程 , 深刻挖掘人物 内在的美 , 追求诗化的心态美 , 掀起人们心中一阵阵 情感的涟漪。对伊豆旖旎风光的描写, 宛如一幅用 明丽流畅的文采为原料勾勒出的景物素描。伊豆被 赋予永存的诗的生命 , 伊豆不再是静止的地名 , 而成 为主人公一路行旅中极见情味的活景, 它浸染着作 家具有诗人气质的主观色彩, 赋予山恋、 丛林和大流 以灵魂和性格。在创作手法上 , 伊豆舞女 重新开 拓和发展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 运用日本古典文学 的传统美和表现技巧, 从精神与技法两方面来显现 日本文学的特质 , 在形成和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上 取得了成功。 美在自然当中是无限的, 而作家的感觉是有限 的, 因此, 体现在小说中的美必须经过作家的感情过 滤, 凭着作家特有的感情提炼、 浓缩之后形成艺术的 美。情真必须以物来承载 , 来升华。万物均可生情。 特别是日本文学着重于四 季的变化, 通过月夜、 清 晨、 晚霞等四季和朝夕变化 , 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 , 暗示着生命节律的周期变化、 对季节的感悟以及季 节变化在作者心灵 中的投影。处处入画的景 物描 写, 不是生硬地嵌进作品 , 或作为渲染生活气息的浮 光掠影式的点缀 , 而是把它融入作品总体构思之中 , 服从了人物性格与主体的需要 , 有助于显露作品的 内在精神、 深沉的韵味 与意境, 通过环境气氛 的烘 托, 使环境与人物融为一体。每一点思考、 每一丝情 感都交融在大自然的美之中。这种洋溢着艺术灵性 和诗情画意的描绘 , 与情、 神、 气交相辉映中蕴含着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赏析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赏析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赏析一、川端康成是谁呀川端康成可是日本文学界的大拿呢。

他出生在日本大阪,那是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可他笔下的世界却有着独特的静谧和忧伤。

他的童年不太幸福,亲人的离去让他的内心变得很敏感,这种敏感也融入到了他的作品里。

二、他作品的独特风格1. 细腻的情感描写他就像一个超级细腻的画家,不过他用文字来描绘情感。

在他的作品里,你能感受到那种微妙到极致的情感。

比如在伊豆的舞女中,男主人公对舞女那种懵懂又纯真的爱恋,描写得让人心都化了。

他不是直白地说“我爱你”,而是通过一些小动作、小眼神来传递这种情感。

像男主人公看到舞女的头发被风吹乱时,那种心里的小小悸动,写得特别真实。

2. 融合自然之美川端康成特别擅长把自然景色和人物的心境融合在一起。

在他的文字里,自然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有生命的。

像雪国里的雪,那雪就像是一个沉默的见证者。

当驹子在雪地里行走的时候,雪的冰冷和驹子内心的孤独、挣扎就交织在了一起。

雪的洁白纯净,又和驹子的那种纯洁的一面相呼应。

那一片片雪花,就像是他撒下的情感的种子,在读者的心里生根发芽。

3. 日式美学的体现他的作品里到处都透着日式美学的影子。

那种简洁、含蓄、寂静的美。

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往往简单的几个词就能勾勒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比如说在描写一个房间的时候,可能就只是提到了纸窗透进来的微光,榻榻米上的一点痕迹,就能让你感受到那种日式房间的静谧和独特。

三、对他几部作品的具体赏析1. 伊豆的舞女这是他比较早期的作品。

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青年学生和舞女之间的一段邂逅。

但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青春的美好和无奈。

舞女那纯真的笑,还有她的羞涩,就像春天里的花朵一样清新。

而青年学生内心的矛盾和对舞女的感情,又有着成长的苦涩。

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像是伊豆的风景一样,虽然美丽但又带着淡淡的哀愁。

2. 雪国这部作品就更复杂一些了。

驹子这个人物形象特别立体。

她一方面在努力追求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三弦琴,想要在那个小世界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论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传承

论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传承

论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传承摘要:在对《伊豆的舞女》的文本细读中,结合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追溯,辨析川端康成审美意识的源头,论述川端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物哀之美、自然之美、女性之美、幽玄之美的传承。

关键词:审美意识;物哀;幽玄;女性美;自然美1968年,川端康成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辞中有这样的话:“川端康成显然也受到近代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但同时川端先生又明确地显示出这样的倾向: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和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川端先生通过他的作品,以恬静的笔调呼吁:为了新日本,应当捍卫某些古老日本的美与民族的个性”。

给川端的奖状题词是:“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这些评价,可谓精辟至极。

川端的作品吸收的是西方的表现技巧,而其精神则是东方的,是日本的,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其美感都散发着浓厚的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气息。

从小说创作理论上讲,小说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个体精神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当然离不开作家的个人经验,然而作家的个人经验中不可避免地要融入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社会学的因素。

按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个人意识包含了连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时代积淀的经验和影响。

在荣格看来,每一个艺术家作为探索人类灵魂的人,只有当他成为一个“集体”的人,才能真正地窥见人类最深刻的内在律动。

在这个意义上讲,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是集体意识的生成。

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的民族风格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而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沉淀下来,影响和制约着艺术家审美意识的形成。

川端就是这样一位诞生于日本这块独特的土壤,属于日本这个独特的民族,吸纳了古老日本之精气的作家,是一位具有“日本心”(川端语)的作家。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

川端康成从古老日本所承继的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正是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集中而完美的表现。

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作者:商意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2期摘要: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在美学上非常成功的作品。

作者属于当时日本的新感觉派作家,他运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些手法传递了日本的传统审美。

本文中探讨的四个维度的美感中可见,本作品中的美感完全是一种传统的日本美学,可以说它将日本美学发挥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美学特征《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这部早期作品中显示出了他美学追求的端倪。

这部小说具有一种近于散文诗的美感,它不像一般小说那般注重情节的戏剧性发展,它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美感的营造,阅读它就像在欣赏一本优美的水彩画册。

小说文本中的恋情故事发生在山明水秀的伊豆,上高中的主人公独自在此处旅行时邂逅了一位年少的舞女。

文本在表现手法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元素,其呈现的美感又深植于日本传统美学,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分四个维度探讨了《伊豆的舞女》的美学特征,期望能够为川端康成小说研究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借鉴。

一、纯净之美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往往会出现一位外表与性灵都纯净清丽的女性,这位女性是他心中美学理想的寄托,这一点同日本民族传统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

其写出来的女性往往都是日本民族古典美的象征。

川端康成认为“美只存在于少女、孩子和即将死亡的男子身上”。

从中可以见出,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同其个人在美学上的信念是一脉相承的。

《伊豆的舞女》中的薰子正是这样一位女性,小说中她有一种自然而和谐的美,清新脱俗,不染尘埃。

薰子生活苦难,但是其性灵纯净透澈、无忧无虑,好像沉重的生活无法影响到她。

外表描写是人物塑造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小说中多次描写薰子的外表。

有写头发之美,薰子有“大得出奇的旧发簪”;有写眼睛之美,小说中将眼睛称为是“舞女身上最美的地方”;有写笑容的美,“笑起来像一朵鲜花”。

甚至对裸体的描写也纯净而富有诗意,洁净的形体是她洁净心灵的外部表现。

春空纸鹤若幻梦_解读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

春空纸鹤若幻梦_解读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
总之,无论是女性描写还是心理描写,川都是轻 灵而高超的,他并没有流俗地沉湎于表现男女间的 肉体世界,而着重把女性美作为一种禁忌的美、徒劳 的美来呈现。川小说正是通过对禁忌主题的把握来 解构女性内心世界和行为模式,从而达到了独具一 格的审美效果。
一、禁忌主题:“奇妙的憧憬与绝望”
二、物哀色彩:“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
084 2010 . 3
名作 外 国 文 学
欣赏
学新感觉的基础上,对力求保持日本文学传统的“物 哀色彩”作新尝试。
川对《源氏物语》体现的“物哀”,完全是按照个 人的喜好来加以选择和扬弃的。他强调:“平安朝的 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哀这个词同美是 相通的。”一方面,川认为“物哀”是日本美的源头,是 悲与美的结合体,两者是融会贯通的。这种尚“美”求 “美”的痴情心态,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渗透 和发挥。徜徉于川笔下的艺术形象,表面上刻画得十 分优美、风雅、甚至风流,内在却蕴藏着更多更大的 悲伤的哀叹,折射出深沉纤细的微光。
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中至少存在着一种无法承 受的东西,那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以下简称川)的 这种东西就是“美”。
从最初盲目醉心于借鉴西方现代派到回归日 本 传 统 ,川 一 直 对“ 美 ”进 行 着 不 懈 的 探 索 和 努 力 。 面对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汇的大背景,他终于找到 了自己的位置,“运用民族审美习惯,挖掘日本文化 最深层的东西和西方文化最广泛的东西,并使之汇 合,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之美。”①川对美的理解、诠 释和近乎病态的追求,一方面造就了自身的伟大, 1968 年瑞典文学院表彰他“以非凡的敏锐表达了 最具民族本性的日本灵魂”②而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另一方面也造成 了 他 生 命 的 脆 弱 易折 ,1972 年 4 月 16 日在公寓含煤气管自杀。究其原因,无不源于 川 作 品 中 凸 现 的 三 个 美 学 特 征 :禁 忌 主 题 、物 哀 色 彩和死亡情结。

雪国的美学风格4份

雪国的美学风格4份

内容提要《雪国》是川端康成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之一。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

他主张“表现即内容,内容即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重在主观,重在感觉,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使《雪国》风格上既美且悲、抒情味浓。

从自然美、女性美、空幻美和悲哀美等透露出唯美主义倾向。

日本艺术主流风格是婉约,不是豪放,春之优艳、夏之壮大、秋之静寂、冬之枯淡形成日本文学美意识特型。

川端康成将笔下的大自然与人物的境遇和内心联系起来,以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自然美。

川端康成作品最显著的美学特点之一是崇尚女性美,在所有艺术中,少女都是被讴歌的,再加上川端康成幼时不幸,他赞美女性,成为他寻找母亲光辉赖以自救的一种途径。

他将妩媚少女的形象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让具有诸多优点的日本女性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作者还利用意识的浮动跳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使景色和人物内心感受正相衬托和融合,表现出了虚幻的超凡脱俗的美。

川端康成认为美与悲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

他的表现手法上展现既美且悲,愈美愈悲的艺术风格。

尽管川端康成的作品有描写颓废和色情的一面,但是他把传统文学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论《雪国》的美学风格[摘要]:《雪国》是川端康成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之一。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把日本文学传统与西方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雪国》风格上既美且悲、抒情味浓,为我们展现了自然美、空幻美、女性美和悲哀美等美的盛宴。

[关键词]:日本文学传统意识流自然美女性美虚幻美悲哀美一、小说背景及主要内容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

他主张“表现即内容,内容即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重在主观,重在感觉,使日本文学传统与西方意识流创作手法完美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透露出唯美主义倾向。

《雪国》是1968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代表作品之一。

《雪国》的最初两个片断《晚景的镜面》和《雪中晨镜》发表于1935年,最后一个片断《续雪国》1947年才问世,前后历时十二年之久。

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

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

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文学特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自然的热爱和刻画。

川端康成热爱大自然,对日本的自然美景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各种自然元素,如山、水、天空等,描写细致而精确。

他的写作风格中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善于通过自然景色来反映人物心灵的变化和情感状态。

二、注重日本传统文化。

川端康成尤其关注日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以展示日本文化的特点。

例如,《雪国》、《伊豆的舞女》等作品,都突显出日本文化中的女性美。

三、对内心感受与情感的描写。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通常具有深刻的感情描写。

他能够准确地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通过语言和描写,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世界。

他的笔法追求精湛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颇有诗意和哲学的思考。

四、重视哲学思考。

川端康成的作品既重视情感描写,也注重哲学思考。

他的作品中经常涉及人性、生命、时间等哲学性的题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来达到对人类存在的启示。

五、灰色思维。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矛盾的因素,人物的喜怒哀乐是复杂的、深刻的。

这样的写作风格往往可以更好地展示真实的人性和生活。

他的作品中也经常会出现故事的开放式结尾,让读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度思考。

综上所述,川端康成是一个重视内心感受与情感描写,融合日本传统文化和哲学思考的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深刻地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精神。

从传统文化中走来——谈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艺术美

从传统文化中走来——谈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艺术美

地 结合 在 一起 ,精致 而 富有朦 胧 的诗
意 ,其 中贯 穿着一种淡淡 的东方宿命 , 蕴 含着 人生 的徒 然 与美 的终结 ,以及
的古 雅妇 女形 象 。战后 ,在 《 重逢》、 《 才 ( 月》 等作 品中 ,川端康成 将爱情 与 社会 融为 一体 ,保持 一 贯 的孤独 悲 凉
待 自己 的生 活。 《 名人》 中 的秀哉 名 人 ,面 临各种新 规 则 的限制 折磨 ,身 体 日益衰 弱 ,加上 对弈 的失 败 ,堕 入 了悲伤与痛苦 中,而当他坐在棋 盘前 就 进入 了忘我 的境界 ,焕 发精 神 ,直到生 命结束 。作者把他放在 悲与美 中来表 现 孤独 、失意和朦胧的哀 伤情调 ,以此来
表现他那美的心灵 、美 的精神乃 至美 的 消亡 。他 的一系列小说都呈现 出美而悲 的气氛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
现 代 最 负 盛 名 的小 说 家 。 1 9 6 8 年 以
表现 了对 缠绵 悱恻 情绪 的 推崇 。 日本 中世 纪著 名学 者本 居室 长说 : “ 在 人
的种 种感 情上 ,只有苦 闷 、忧怨 、悲
生 。他 总把 这一 切与 美联 系起 来 去表 现 ,构 成一 种 既 美且 悲 、愈 美 愈 悲 、
在 川 端康 成 的小说 中 ,从 处 女作 榴 魂节一 景》 到 ( ( 伊豆 的舞 女》 再到 《 雪国 》 ,作者 刻画 了一 系列 女性形象 ,
以女性 为小说 的主人 公 ,以男 女 恋情 为 主要 内容 ,以美和 悲为 基调 。川 I 端
《 里 宇 国》 、 《 古都》 、 《 千羽 鹤》 三部小
说 获 得诺 贝尔 文学 奖 ,这 不仅 是 日本 文学 家 中的唯一 荣耀 ,在 整个 亚洲 文 学 界 ,也使 川端 康成 上升 到与 印度 诗 圣 泰 戈尔并 驾齐 驱 的地位 。瑞 典 皇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作家。

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篇小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以及二三十部中,长篇小说。

其中《伊豆的舞女》《雪国》《山音》《千鹤》《古都》《睡美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他曾经是日本现代文坛革新运动中的“新感觉派”的一员,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其作品也明显地显示出他重视的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文学模式的倾向。

川端康成曾经在西化和日本传统之间几经徘徊,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创作之路。

也是在多年的探索之中,逐渐确立了其立足于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文学理念。

追求所谓物哀,幽玄和寂静等相融和相通的境界,以求表达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等气质。

研读他的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精神深深的积淀于其中。

一物哀的文学精神
“物哀”是在日本太古文化中的“诚”的美学观念上受到佛教影响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

佛教传入之前,日本文化正处在很不发达的太古文化之中,佛教端丽的佛像,微妙的音乐,富于比喻和幻想的佛经故事和超乎实用的美的世界都让日本人深深着迷。

佛教给人灌注了人生虚幻感和追求极乐世界之情,同时日本中世之初的社会动荡以及空虚感都加深了日本人心中的无常观和厌世感。

乐观而现实的“诚”的美学观念受到冲击,随之而起的是渗透着浓重的佛教悲观意识的“哀”的精神。

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作者紫式部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时时用“菩提即烦恼”来勾勒任务,安排其命运。

“哀怜”一词在《源氏物语》中,出现达一千余次。

可以说紫式部的创作促成了日本“物哀”的审美意识最终形成。

自那以后,“物哀”的精神便成为了日本文学传统美学的特征之一。

“物”是客观事物,而“哀”是主观情感。

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

由客观事物引发人们的感动,哀怜等主观的内省是“物哀”的主要表现。

《源氏物语》是川端康成最爱的文学作品之一,而这种对人生不如意的哀感同样也影响了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

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川端的作品的“物哀”精神包含着悲哀和同情的色彩,作家往往将这样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结合起来。

他的作品往往以女性和小人物为主人公,如《伊豆的舞女》中的小舞女薰子和大学预科生,《雪国》中的艺妓驹子和叶子,《古都》中的孪生姐妹苗子和千重子,等等。

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些女性往往有着清纯的心灵和柔和温润的性格,这些人物的任性是美好的,但其人生的机遇却让人同情。

因此,在感人的美的形象中蕴含着难言的哀伤和怜悯,这是川端康成文学留给读者的深刻印象。

另一方面,在塑造人物时,作家非常注重对其心理的展现。

研读作家的作品会发现,川端小说的心理刻画很少有快乐的喜剧式描绘,而大都是萦绕着悲凉与惆怅。

孤儿沉湎于身世不幸的痛苦,老人叹息时间的流逝,女子感慨爱情的难测,即使是平常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往往有着寂寥的心事。

作家以精致的笔触细腻的挖掘着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将读者引入了人物的内心深处,让读者体会人物的悲哀,和他们一起感伤。

二幽玄的审美趣味
佛教给日本文化灌输了人生虚幻,轮回转世的悲观意识,而从唐代开始传入日本的禅宗再次对日本文化产生了质的影响。

禅宗将大千世界视作无常变化中的幻想,认为万物真正的本性是“空”,轮回的无常才是世界的永恒性。

因此禅悟就是以直觉感悟的形式来体验世界的本质。

禅宗的这种生死一如,本性是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的理念进一步渗透在了日本人得审美意识中,形成了充满禅悟色彩的幽玄的美学特征。

日本的评论家曾经指出,“幽玄就是
对变化的世界中永恒事物的瞥视,就是对实在秘密的洞察”。

而作品要表现这种对世界永恒本质的体悟,则要讲究韵味与余情,呈现出空灵与清幽甚至是枯淡的文学意境。

川端康成的少年时代充满不幸,父母,姐姐以及祖辈的连续去世在他心里投下了一抹慎重的阴郁暗影,又在强烈的佛教气氛下成长。

这些因素影响了作家并使其最终形成了一种相当独特同时也有着悲观色彩的人生感悟。

他极为重视生与死的问题。

在他看来,生存和死亡都有意义。

人在生死中轮回,生即使死,死即使生,人得灵魂生死不灭。

因此,死亡不是终极而是“无”,一种包涵了一切可能性的无极的境界。

在川端康成的理念中,生有着空幻的色彩,而死则是美得一种表现。

这种思想使得川端康成总是将目光投射在对于人生空幻,人生徒劳的主题上。

同时,由于在创作上受幽玄美的影响,作家总是以含蓄的笔调来表达这一主题。

小说《雪国》细腻感人,其间反复回旋着人生徒劳的思想。

在表达时作者却运用了许多具有唯美色彩的意象:在晨曦飘飞的雪中驹子梳妆时绯红的脸颊,窗外披上红叶的重重山峦,曝晒的纱衣上映染的绚丽霞光,夜空上缀满星辰的明澈银河,等等。

这些画面形象鲜明可感,但不是镜中的影像就是在衰微的古镇里或冰天雪地的寒夜中,一切美的意象都有了漂虚之感和冷寂的色彩。

而男女主人公似浓似淡的恋情,欲断未断的纠葛也留给读者一丝怅惘。

三风雅的文学情调
风雅是日本传统美的一种重要形态。

“这里所谓的风雅,不是指一般风流文雅之意,而是指日本人美的意识中对自然所感受到的美,对风物所怀抱的情。

”在日本的近古文论中,幽玄是以空寂作为基调,有一种微妙的情绪性的内涵。

风雅则以闲寂为基调,表现出一种超越人的情感,顺其自然的精神性内涵。

古典的“物哀”美与幽玄和风雅相辅相成,构成了日本传统的审美情趣,也是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主要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笔下的人物大多有着凄苦的心绪,但作家对这种苦涩感受的表现从来不是浓墨重彩的,轻描淡写的同时却持久渗透于字里行间。

小说中的人物一边沉湎于哀苦之中,一边却仿佛把玩一般的反复品味这苦涩滋味。

在写作上作家有意模糊叙述者和主人公的界限,将作家主观的意念和人物的心理交融一起慢慢铺陈在笔端。

这其中不仅有悲哀,也有一种欣赏的眼光。

在寂寞黯然之中发现美感,同时品味这种颓伤之美。

日本的俳句大师松尾芭蕉曾说:“故身处于风雅,以造化以友四时。

所见之处无不是花,所思之处无不是月……从造化而归自然”。

在风雅情调的表现上,川端康成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对于自然和季节的这种感受性关注,将人物的主观情感和自然风物的描写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人与自然合一的协调甚至是寂寞随缘的超脱感。

他的小说往往有着典型的日本自然美的景观:春日的樱花少女,夏日的袛园盛会,秋日的枫叶松林,冬日的温泉细雪。

如同《古都》中将四季的感兴和千重子,苗子这一对不同环境中生长的孪生姐妹以及因她们的身世,成长,爱情,机遇而产生的不同感触融为一体。

小说的章节多以充满季节性的自然景物为题,如:春花,北山杉,秋色,松林的翠绿等等,在季节的变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心境和命运发展。

四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
川端康成在继承了日本传统的审美原则的同时,更把握住了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战后的日本,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西方的经济生产模式,生活方式逐渐的改变了传统日本的社会面貌。

为此,川端康成深感忧虑,他决意以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文化为自己的责任“我强烈的自觉做一个日本式作家,希望继承日本美的传统,除了这宗自觉和希望以外,别无其他东西”,并一再地表明自己的心迹——“我把战后的生命作为余生,余生不是属于我自己,
而是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

为展示日本的传统,作家在创作中有意识的强化了对于日本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

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完成的小说《雪国》中不仅描绘了温泉艺妓的日本传统风情,更展示了古镇中居民的传统技艺。

《名人》描写了围棋竞技的胜负起伏,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传统棋道的精神境界,出现在《千鹤》《山音》等小说中的和服,艺妓,茶道,花见,能剧等都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

在这方面小说《古都》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

它以名城京都为背景,清水寺,御宝。

青莲院等多不胜数的古老建筑让这座城市充满着淳朴的古风,而春天红色的八重樱,夏日傍晚浓烈的红霞,秋日盛开的胡枝子花,冬日挺拔坚立的衫林,鲜明的四季景致变换演绎着人物心境的起伏变化。

小说每一章,每一节都传达着日本传统美得古典雅致,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风物中,淡化了男女的爱情而突出其既定的宣扬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题旨
川端康成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之中,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色彩,他的作品弘扬了日本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文坛展示了日本传统美学的独特内涵,这是他获得世界文坛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

研读其作品,挖掘其作品的民族特质,对于中国文字如何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