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学
浅谈日本设计中的侘寂美学

浅谈日本设计中的侘寂美学侘寂美学为日本传统美学的一个概念,并未直接使用在环境设计之中但作为一种生活体验可以从中学习到设计的本来样貌。
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文献搜索法,收集参考法,案例总结等分析侘寂美学中的典型特点,从侘寂美学的发展源头对其进行阐释到其后期展开对侘寂美学质而不俚的审美理念,返璞归真的造物风格的分析。
望在今后的设计之中可以将侘寂美学之中的自然性,生态性以及实用性进行融合,强调设计本身的质朴内在而不去刻意突出其外表的装饰性。
标签:侘寂美学;禅宗;极简主义伴随着21世纪初城市化的深入,人们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及对于人工智能的过于依赖,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对美学的真正感受,只针对于某种流行的美学风格盲目追求而忽略了自己内心是否真正适合这种设计风格。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有了精力以及物质能力去追求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欣赏,艺术的的全球化也使人们对于美学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所以不同的美学及设计风格开始逐渐渗透到不同的空间环境中。
随着艺术全球化以及日本传统美学的延续,侘寂美学的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侘寂两个字可以追溯其起源不难看出是起于中华文明。
但是经过日本多年的延续,这两个字被日本人蕴含了更加深层的寓意。
后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误以为是起源于日本。
侘寂美学是日本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中国的佛家有着莫大的渊源,小乘佛法是被人们公认为侘寂美学的起源。
起初是想表达一种与自然独居,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
但经过日本人的延续及发展又赋予了这两个字不同的定义。
侘寂在日本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审美的标准,通常来讲是指一个事物的残缺美。
在设计中的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意境,朴素,静雅,而后慢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日本美学,大概可以将其归为简约,残缺美,淳朴,以及低欲望等特点。
侘寂美学源于佛教,根植于禅学思想,它不但结合了中国佛教中许多不同派系的思想还吸收了许多中国几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精神层面的哲学精华。
侘寂美学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看法,否定对事物外部的特征看法。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的美学传统源远流长,有许多美学概念和哲学思想以及艺术方法都深受欢迎。
日本有着独特的美学观念,其中三大美学理论是:禅宗的「枯山水」,茶道的「无我」,以及千利休的「侘寂」。
在许多艺术作品中,这些美学理论都能够得到体现,并贯穿着整个作品,给人们带来深远的美的感受。
禅宗的「枯山水」是一种富有禅意的景观设计,强调平静与简约。
在艺术作品中,枯山水以石头、沙子、苔藓等自然元素为主要构成,通过精细的摆放和细腻的表达,展现出静谧、空灵的美感。
这种美学观念常常被运用在园林设计中,尤其是禅宗寺庙的庭院中。
京都的龙安寺有一座枯山水庭院,名为「龟山庄」,通过石头和砾石的排布、干枯的苔藓、空灵的空地,表现出世间万物的短暂和无常,给人以深思。
茶道的「无我」是一种追求自我超越的美学观念,主张去除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追求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艺术作品中,这种美学观念常常表现为对细节的关注,注重内在的美与意境。
茶道的茶室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茶室追求简洁、不浮华的布置,通过空间的局限和特定的规则,使茶道师和客人之间能够真实地交流和沟通,达到心与心的互通。
茶碗、茶具的精细设计和细腻的纹样,也体现了无我美学追求内在美的理念。
千利休创立的「侘寂」是一种追求朴素和寂静美的美学理论。
侘寂美学注重身世的感悟和人生的体验,强调岁月流转和无常的道理。
在艺术作品中,侘寂美学通常表现为简单、朴素的风格,追求自然、不加修饰的美感。
日本的「茶道具」就是一个典型的侘寂美学的艺术品,茶道具通常由自然材料制成,如竹子、泥土等,形状简单而朴素,没有过多的装饰,体现出岁月流转和自然的美。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三大美学指的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三种核心概念:侘寂、風雅、渋涩。
这三种美学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和艺术创作,贯穿在日本的绘画、建筑、服饰和文学中。
本文将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首先是侘寂。
侘寂是日本传统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强调的是“平淡、素朴、朴实、静谧”的美。
在日本的绘画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侘寂美学的体现。
日本传统的水墨画作品常常以简单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自然风景或花鸟虫鱼,营造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在建筑中,侘寂美学也有着显著的体现。
日本传统的庭院和茶室都注重简约、朴实、与自然融合的设计理念。
这种风格的建筑在追求“无为而治”的也展现出了一种内外一体、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之美。
其次是风雅。
风雅一词来源于中国的《诗经》,意为雅致的品味和耐人寻味的文化气质,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日本的绘画艺术中,风雅美学的体现主要可以看到在屏风画、屏风贴画等作品中。
这些作品以儒雅的风姿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绘画艺术家们对于东方风情和人文内涵的追求与表达。
在日本的建筑艺术中,风雅美学也有着显著的体现。
比如日本的京都,以其许多历史悠久的庭院、歌舞伎剧场和传统建筑,展现了一种古典雅致、曼妙绽放的韵味。
在日本的建筑艺术中,渋涩美学也有着显著的体现。
比如日本的传统茶室和庭院建筑,都追求极简和朴素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内敛中流露出了不张扬的美,充分展现了渋涩美学所强调的朴素与内涵的完美结合。
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是非常广泛且深刻的。
从绘画到建筑,从文学到服饰,都可以看到这三种美学对日本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贯穿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并且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这三种美学的深入理解与领会,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日本传统艺术的内涵与精髓,也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启发。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其中美学理念对于艺术作品的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三大美学理念分别是侘寂、颓废和雅致。
这三大美学理念对于日本的艺术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日本的绘画、建筑、陶艺等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从这三大美学角度分别来浅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艺术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日本艺术作品中的美学精髓。
首先是侘寂美学。
侘寂美学源于日本传统美学,它强调的是淡泊、朴素、寂寞和不完美之美。
在侘寂美学的影响下,日本的艺术作品常常以简约、朴实的形式表现出内在的美。
日本茶道是侘寂美学的典型体现,茶道强调的是“静、简、朴、寂”,通过简单的茶具、淡雅的装饰和冷素的布置,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展现出日本文化中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沉静的美。
日本庭园的设计也是侘寂美学的典型表现,通过利用自然的石头、苔藓、树木等元素,展现出一种平淡、平和的美感,强调了恬静、深远的情感。
在绘画方面,日本水墨画的表现手法也体现了侘寂美学的特点,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深浅不一的墨色,表达出一种朴素、含蓄的美感。
其次是颓废美学。
颓废美学强调的是生活的苦难和沧桑,追求一种破败、颓废的美感。
在日本的建筑艺术中,颓废美学常常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和建筑的陈旧、残破来表现。
日本的传统民居和寺庵常常采用木材和竹子等天然材料,经过岁月的洗礼,留下了岁月痕迹,表现出一种颓废、沧桑的美感。
日本的陶艺作品也常常体现了颓废美学的特点,通过利用破瓷、破碎的陶器来表现人们对于生活的颓废和失落,强调生活的无常和苦涩。
在文学领域,日本的一些文学作品也表现出颓废美学的特点,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和三岛由纪夫的《挽歌》等作品中,都充满了颓废、痛苦的气息,通过对生活的挣扎和失望,表达出一种破败、颓废的美感。
最后是雅致美学。
雅致美学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理念,它强调的是高雅、精致、明净的美。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雅致美学常常通过对技艺的精湛和材料的精选来实现。
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

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
日本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融合了许多不同的元素,具有独特的文化美学。
日本文学受到许多文学大师的影响,他们开创了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即“美学”、“儒家美学”
和“现代美学”。
首先,日本文学的第一个美学理念是“美学”。
美学是一种哲学思想,即究竟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美的,以及比较宇宙的本质。
美学认为,宇宙本质上是和谐、和睦的,所有的事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而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实现的愿望,追求完美、和谐的生活。
日本文学家崇尚美学对人们的影响,他们认为,只有接受美学的思想,才能真正领悟到日本文学的精髓。
其次,日本文学的第二个美学理念是“儒家美学”。
儒家美学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保持道德责任和良知,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秩序。
日本文学家认为,儒家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而且也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从而达到社会秩序的最佳状态。
最后,日本文学的第三个美学理念是“现代美学”。
现代美学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现代文学应该追求客观性、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日本文学家认为,现代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学,更多地探索这种文学形式,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
总之,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是美学、儒家美学和现代美学,它们对于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的精髓。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是一个高度重视美学的国家,而日本三大美学则是“侘寂”、“颜色”和“雅致”。
这三种美学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传统的绘画艺术还是现代的设计作品,都能够找到这些美学的影子。
侘寂是一种讲究简朴、朴素和寂静的美学观念。
在日本的传统绘画中,侘寂美学通常通过简洁的构图、柔和的色调和精致的细节来体现。
比如在日本的水墨画中,画面常常只有一两个主题,画家通过简单的笔触和淡淡的水墨色彩来表现出一种蕴含深意的寂静之美。
而在传统的茶道艺术中,侘寂美学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茶室的设计通常非常简约,只有一张茶几、几个茶碗和一些简单的摆设,但却能够给人一种极致的宁静与美感。
颜色是日本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日本人对于颜色的运用非常讲究,他们擅长利用淡雅的色彩来营造出一种柔美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在日本的传统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淡淡的粉红色、浅淡的蓝色、清新的绿色等柔和的色彩,这些色彩的运用令作品更加具有婉约之美。
在日本的装饰艺术中,也常常能够看到对颜色的精准运用,比如和服的图案设计、传统建筑物的彩绘等都展现出了日本人对于颜色美学的追求与热爱。
雅致美学是日本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雅致美学追求的是一种高尚、典雅、精致的美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
在日本的传统绘画中,雅致美学常常通过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对构图的精心设计来体现,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展现出画家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也常常能够看到对雅致美学的追求,无论是庭园的设计、建筑的构造还是室内的摆设,都能够展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美感。
日本三大美学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们不仅影响着传统的绘画艺术,也影响着现代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在造型上、色彩上还是构图上,都能够找到这些美学的身影。
日本的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侘寂、颜色和雅致的美学观念,不仅是对于美的追求,更是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
日本文学揭示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

日本文学揭示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日本文学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读者喜爱。
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日本文学在表达方式和主题选择上与其他文学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从文学特色到主题内涵等方面,探讨日本文学如何揭示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
一、古代日本文学的独特美学在古代,日本文学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也保留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古代日本文学主要以和歌、童谣、物語等形式存在,其中和歌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和歌是一种以五、七、五、七、七等音节构成的短诗,其内容多为描绘自然景色、人情万象和对爱情的表达。
和歌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简洁而又含蓄的表达方式,展示出一种内敛、含蓄的美学观。
而其短小的篇幅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物語则是古代日本的长篇叙事文学形式,其以虚构的故事情节为基础,通过描写人物、事件与情感的发展,展现出日本文化的独特审美观。
在物語中,作者常常以唐突的插叙方式,将事件展开,通过视角的切换和时间的前后推移,展示了一种跳跃的叙事美学。
二、近代日本文学的独特美学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文学也迎来了现代化的发展。
近代日本文学以小说为主要形式,揭示出日本社会和人民的内心世界,以及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
与古代文学相比,近代日本文学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
作家通过刻画人物的情感冲突、矛盾和挣扎,揭示出日本社会中的压抑和困惑,展现了一种深沉、复杂的审美观。
同时,近代日本文学还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主义的影响。
作家以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将社会现实与内心幻象相结合,呈现出一种迷离而又独特的美学风格。
这种独特的美学将日本文化与西方思潮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观。
三、现代日本文学的独特美学在当代,日本文学以多样的形式和题材呈现,展示了日本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现代日本文学作品涉及范围广泛,既有关注当代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以奇幻、科幻等方式表达的想象力作品。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是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和艺术氛围的国家,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它的三大美学观念:侘寂、颓废、雅致。
这三种美学观念贯穿于日本的艺术作品中,成为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将从这三大美学角度来浅析日本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首先是侘寂,侘寂源于日本茶道文化,强调的是简朴、朴素、自然的美。
侘寂美学强调寂静、宁静、朴素、自然等因素,并且追求的是一种淡泊、平淡的生活态度。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侘寂美学的体现。
比如日本的传统建筑,简洁朴实的木质结构,自然的采光和通风,以及淡雅的设计风格,无不体现了侘寂美学的精髓。
日本的花艺也是侘寂美学的典型体现,它强调花材的自然、朴素,追求的是一种淡雅、淡泊的美感。
在绘画艺术中,日本的浮世绘作品也经常体现出侘寂美学的特点,简洁的构图、朴素的色彩、寂静的情感都是它的特点。
其次是颓废,颓废美学是日本文化中的另一种美学观念,强调的是虚无、腐朽、退化的美。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颓废美学的体现也是比较明显的。
比如一些废墟风格的摄影作品,表现出社会现实中的颓废景象,捕捉了人们内心中对于原始、腐朽、退化的情感,来揭示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弊端。
和侘寂美学相似,颓废美学也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体现,有一些画家通过颓废的构图、色彩和线条表现出一种颓废的审美趣味,引发观者对生活的思考。
最后是雅致,雅致美学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强调的是高尚、优美、精致的美。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雅致美学的体现也是极为突出的。
比如传统的茶道艺术,注重礼仪、品茶器和茶具的精致和雅致,通过简单的动作和品茶的仪式感展现出雅致美学的独特魅力。
在日本的绘画艺术中,有一些传统画家的作品也对雅致美学有着深刻的体现,他们通过精致的线条、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展现出了雅致美学的魅力。
日本的三大美学观念侘寂、颓废、雅致贯穿于日本的艺机作品中,无论是建筑、绘画、摄影还是其他形式的艺术表现,都能看到这三种美学观念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茶 道
• 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阴阳道、儒教、神道等;在 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筑、书画、雕刻、礼仪、插花、漆 器、陶器、竹器、烹饪、缝纫等内容。 • 茶道特点:茶道艺术中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 触感。在茶事进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色艺术品,可 以从风声,雨声,点茶时的水声,体会茶的意境可以 闻到花香、茶香和香炉中发出的香气,茶道艺术试图 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茶道把山川风月、春夏秋 冬、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等都包容进茶事之中。茶 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
•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
•
•
“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只有日本以纯白为底 色。 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 且“雪容易消融,蕴含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 的感伤性格契合。
日本的戏剧歌舞伎在表现悲哀时,与中国、欧洲的 戏剧惯用悲痛欲绝的夸张动作相异,多采用静寂地 忍受着悲伤的动作,让观众从更深层面去感受这个 场面所表现的悲哀的心绪”。
日本的極致美
小组成员:杨丰恺 钟婉仪 张晔 李绮媚
• • • •
日本审美与艺术的极致之处 极致美的内涵与根源 剖析这种美背后隐蕴的其他因素 从美学角度看日本民族性格
• 日本美学 • 日本极致美
文学 古典与现代 艺术 电影美术及其他 传统 文化习俗 生活 衣食住行
日本美学
• • • • • 艺道 佗寂美学 纯粹与洁净 “物哀” 悲情美的阐释 死亡与残酷之美
变形、怪诞、妖艳、浓烈的风 格,注重人物的表情刻画和内 心世界。
注重感受,追求刻画动态的瞬 间,以富有戏剧性的想象力来 把握变幻莫测的事物
并非写实,而是夸张美和扭曲美。 对人物表情和内心的刻画 极为生动 独特的色彩与创意, 繁复细致的工序制作
日本工艺美术之 极致
• 这里的极致并非做工 的精细和完美
• 与此衍生出红叶美食和红叶旅游
• 樱花和红叶都是美的,也是将 死的,日本人珍惜这种死前盛 放的美丽,也体现日本美学中 的死亡之美
• 体现了日本审美对生命消 逝之美和自然变幻之无常 的追求和感叹 • 唯美主义的世俗化 • 情调与诗意美的极致追求
• 答题地说,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 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它是日本 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 范,日本人心灵的寄托。
• 茶道繁复的工序和礼节,对仪态的庄重与严肃体现了 日本美学对艺术的细腻与极致追求
• 总结
完
• 谢 谢 观 赏
红叶狩
• 古时候人们把秋天观赏红叶叫做 “红叶狩” • 在日本人眼里,红叶像一头毛色 华丽的野兽,当它嗅到一丝秋天 的气息,就会以平均每天27公里 的速度从北到南跑遍全日本,仅 需50天左右 • 日本人更喜欢“枫叶红于二月花” 的生机之感,而观赏红叶时只能 眺望 • 与花见一样,日本政府也会发布 红叶预报
•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物哀是日本美的源流。 • ‘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 形态的艺术美,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 艺术深度。 • 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 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 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 真髓。‛ •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 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川端康成既认为‚物 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 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 • 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 美‘美之短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 ‘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 他们的殉死,其意义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 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 日本美学表达以不完 美达成完美
• 陶瓷的制作崇尚佗寂 美学:自然、朴素、 洁净美 • 甚至刻意地做旧或者 采用朴实天然的材质
艺伎审美与艺术
• 日本的独特美:艺伎
极致的白色、繁复华美的 和服与一丝不苟的发饰规 格,体现了细腻和极端的 审美 极致的艺术追求:
学习的内容繁多,过程艰苦。 其中包括文化、礼仪、语言、 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 斟酒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都有严格的要求,处处体现高 贵和稳重
• 《刺青》嗜虐与受虐 • 女子的纯洁美向残酷 与成熟的蜕变 • 人的欲望与理想 • 对美丑的艺术表达
日本文学的悲与美:川端康成
• 继承了日本传统的风雅, 超越了世俗的道德而纯粹 的表现人体的美,以及空 虚的幻影的描写,是日本 美的另一种象征 • 典型的日式物哀之美 • 描写女性美细腻动人 • 意识流 • 极具古典主义和唯美主义 的追求 • 以简单的情景 表现极为细 腻和美丽哀伤的情感共鸣
日本文学的极致美
• • • • • • 日本文學的東方情調 日本代表文學:和歌 俳句 物哀與悲情美 死亡之美、否定之美和殘酷之美 心靈的極致描寫 矛盾
日本文學的特點
• • • • • • 在單純、短小的結構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現 纤细、含蓄、细腻 物哀、幽玄、闲寂的美学理念 真、哀、艳、寂的文艺观 注重心灵感受、人性深处的描写 擅用矛盾和反差写出极致的美与丑
• 花见文化
• 花见文化
• 花见(はなみ,Hanami)是日本的 一种民间习俗,意思即“赏花”。 • 每年3至4月间,日本人经常在樱 花树下举行露天赏花大会,在花 下席地而坐,闲谈赏花,品茶糕 点 • 日本各地樱花开放的时间不一, 也会受气候影响,所以每年樱花 开花期间,日本的网站都会详列 各地的开花情况,有些还有照片 显示开花度。 • 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前往 参观,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届 时会有电视台的直播樱花的开放 • 日本民族对这种美的执着与细腻 根深蒂固
自然主义的“私小说”
• 自然主义与古代“真实” 的美意识 田山花袋的《棉被》 、 尾崎一雄的《虫子的种种》 • 冲击伦理道德,暴露生活 中的丑恶部分,直逼人性 的底处,以唯美抒情的手 法,写生与死的人生思考。
• 私小说成为日本当代纯文学的主体 • 极致美的表达与人心丑恶形成对比
谷崎文学之美
• 回归传统审美 • 回归自然美 自然与人的融合 • 物哀 :悲与美的融合,生命与消逝的同在,圆满与残缺的共生,幸 福与悲情的交错 《春琴抄》《细雪》
深入人性深处和回归原始的本能
• • • • • 人性的罪恶艺术化 以极致的美衬托极致的丑 原始“性”的理解和伦理的思考 丑的艺术 对人的情感进行复杂多层解读
日 本 绘 画 艺 术 的 极 致 美
浮世绘
浮世绘是日本一种传统绘画,反映日本人细腻的审美,也代 表了日本古典绘画艺术的主流三岛由纪夫-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怪异文学
• 逆反的性爱、异常的性欲作深层 心理的挖掘,从隐微的颓唐中探 求人性的真实 • 以生活为题材向艺术挑战,以肉 体为本向精神挑战 • 风格上将日本与希腊古典主义融 为一体,将浪漫、唯美与古典主 义发挥到尽美之境、 • 一是生、活力和健康,一是死、 颓废和腐败。这两种观念奇妙地 交织在一起,产生矛盾的艺术
•
•
世上的国歌都是雄壮的,然而“日本国歌带有哀调, 连摇篮曲也很悲怜,闻之伤怀。这种‘物哀’的美,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 ‘无常观’更加速了日本人本已获得的朦胧的 ‘物哀美’意识的完成 物哀” 就是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风流雅趣,有贵族般的超 然与优雅、女性般的柔软细腻之心,就是从自然人性出发的、不受道德观 念束缚的、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与同情,尤其是对思恋、哀怨、忧愁、 悲伤等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
• 典型表现:茶道、花道、建筑、陶艺
日本物哀
· 「物」是客观存在,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 「哀れ」是主观情感,是认识感知感情的主体。 「物の哀れ」,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 生的和谐的美感。 · 两者“物心合一”,其中“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 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哀”, 优美、细腻、沉静、直观 · 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 幽深玄静的情感,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 · 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 哀感
• 日本文学中的悲哀与悲剧不同,而 是将美打碎给人看,体现一种哀情 与空虚 • 川端康成 :“悲与美是相通的。” 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 “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 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 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 界”。 •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细腻的心理 描写 • 从悲中感受美 悲是追求美的一种特 殊方式 • 余情美和留白
• 女伎大多美艳柔情,服饰华丽, 知书识礼,尤擅歌舞琴瑟,成 为日本美的象征
日本现代插画与漫画
特异风格插画
特点
• 繁复的构图 • 明艳虚幻的色彩 • 笔触细腻精致,美轮 美奂 • 印象派风格与浪漫 主义
• 虚幻和华丽的画风
• 追求光和影的感受 • 超现实 夸张
民俗生活中的极致美
• • • • • 花见 红叶狩 花火祭 茶道 礼仪
• 物哀情結 日本的诗歌多是短歌,日本
的音乐旋律单调,日本的舞蹈动作缓慢, 日本的绘画很少追求浓艳的色彩 对日本文艺中的‘物哀美’,不能简单地 理解为‘悲哀美’。悲哀只是‘物哀’中 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所包含的同情, 意味着对他人悲哀的共鸣,乃至对世相悲 哀的共鸣。 所谓的‘物哀美’即指喜怒哀乐的种种感 动和体验,其所展现的是一种哀婉凄清的 物哀比悲哀恬淡。 美感世界。 恬淡到“静寂”、 物哀包括对人的感动、对自然的感动和对 “闲寂”甚至“空 寂”的地步。 世相的感动三个层次的结构。”在不同的 层次里,物哀可能是悲哀的消解、超越或 深化。
日本的艺术观与审美观:艺道
特点:细腻、注重精神气质、唯美、洁净、艺术与 心灵的融合。
技能的‚艺‛和理法的‚道‛结合,形成 ‚艺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