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美学
浅谈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的植物美学

浅谈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的植物美学作者:徐向安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2期摘要:日本民族受其所处地理环境影响,痴迷于以植物为对象来表达内心的审美感受,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植物美学观”。
这一美学观是日本美学的起源,成为日本文化形态的美的原型,在文学、艺术创作及色彩观中都有所体现。
关键词:日本;古典文学;植物美学;起源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地形狭长,南北走向。
大部分面积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适宜植物生长。
四分之三的日本国土面积都被森林覆盖,植物种类繁多,触目皆是绿色,四季都是美景。
“日本的气候风景,真可以自豪为世界乐土。
”[1]在岛国美丽自然环境恩惠下的日本人,深爱着大自然,对植物怀有一种特别的亲和之情,他们认为一棵树木、一片嫩叶都是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存在。
在日本的古代神话和原始宗教神道里,甚至把山川草木奉为神明。
他们在四季时令转换中感悟自然之美,伴随植物的飞花落叶、随季荣枯,在植物的生命中体验无常孤寂之感,并升华到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正如戴季陶在其《日本论》中所说:“海国山地当中,溪谷冈陵,起伏变幻,随处都成一个小小丘壑,随地都足供人们赏玩。
而这些山水,都是优雅精致,好像刻意离琢成功一样,这样明媚的风光,对于她的国民,当然成为一种美育。
”[2]川端康成也指出:“是日本的花草树木、山川海滨、四季景象孕育了日本人的精神和生活,艺术和宗教。
”[3]一位日本学者曾说过:“日本文化形态是由植物的美学支撑的”。
[4]美学大师今道友信也指出:“审美意识的基本语词中最重要的概念都来自植物的”,“诸如静寂、余情、冷寂等,也大多与植物由秋到冬的状态有关。
”[5]在日本汉诗、和歌、物语、日记、随笔等众多古典文学体裁中,他们在四季交替的自然之美中咏叹自然,完成其美学感悟。
在“日本的《诗经》”——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中,共出现了约160余种植物,描写植物的和歌多达1700首。
其中如山上忆良的著名的《秋之七草歌》:秋の野に咲きたる花を指折りかき数ふれば七種の花山上忆良《万叶集》卷八 1537萩の花尾花葛花なでしこの花をみなへしまた藤袴朝顔の花山上忆良《万叶集》卷八 1538他将遍开秋野的花草屈指数来,这七种花草(萩、芒、葛、瞿麦、女郎花、桔梗和牵牛花),至今仍是秋天自然风物的代表。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理论基础。
东西方美学理论在历史发展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观念,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和特点。
一、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文化传统下的美学思想。
在东方文化中,美学被视为一种哲学思辨,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体验。
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强调“意境”、“气韵”、“神韵”等概念。
诗人苏轼提出“诗以言志,画以言情”,强调艺术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深刻。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写意”、“意境”,强调画家的心灵境界和审美情趣。
日本的美学理论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
日本传统美学注重“和”、“雅”、“淡泊”、“自然”等概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日本茶道、花道、园林等艺术形式体现了日本美学的精髓,追求简约、朴素、自然的审美标准。
印度的美学理论则更多地与宗教和哲学相结合,强调灵性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印度古典舞蹈、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体现了印度美学的特点,追求身心灵的统一和宇宙意识的觉醒。
二、西方美学理论西方美学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古典美学、启蒙美学、现代美学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本质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提出了“理念”、“模仿”、“审美享受”等概念。
古典美学注重形式和规范,追求完美和秩序,强调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启蒙时期的美学理论强调理性和审美的关系,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普遍性。
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审美经验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启蒙美学强调审美教育和审美理想的培养,追求审美情感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现代美学理论包括形式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和观念。
情以物迁感于哀乐_论_源氏物语_中_物哀_的美学思想_杨永生

摘要 :“物哀”是日本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 作为统一的日本美的滥觞 , 它对日本美 学流变的影响是深远的 。 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一些片面的看法 。本文拟就恋情的 哀感 、人世的咏叹 , 对自然美的感触等三个方面 , 探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物哀思想的美学 风貌 , 并尝试就这一美学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进行初步研究 。
贵族社会盛行奢靡风尚 , 《 源氏物语》如实地 记录下了这一历史真实 。 六条院极尽豪奢 , 夕颜 的遗孤玉 髟 曼被接进“人间天堂般的六条院”就象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 至于说梅壶女御与弘徽殿女
76
御的赛画 , 更是搜罗珍奇 , 争奇斗异 。奢靡的生活 加速了贵族社会的没落 , 同样也寄托了作者对世 风日下的哀叹 。
第 19 卷 第 1 期 1999 年 3 月
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 RNA L O F FU ZHO U TEACHE RS CO 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 .19 N o .1 M A R . 1999
情以物迁 感于哀乐
——— 论《源氏物语》中“ 物哀”的美学思想
部物哀的美学思想是势在必行的 。 论及紫式部的美学风貌 , 首先应考察它的思
想成因 。《源氏物语》形成的 1001 至 1008 年间 , 正是平安王朝的全盛时期 。紫式部出身于中层贵 州家庭 , 祖辈多出著名歌人 。 她秉承家学渊源 , 对 日本古典文学浸润甚深 , 从而使她继承了日本民 族敏锐细腻地把握自然美的传统审美心理 。 对于 笔下的人的追求 , 反映了她为调和社会矛盾所 作的努力 。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激发了作家的良 知 , 她哀叹贵族阶级的没落 , 最终埋葬了她的理想 ——— 把她 曾寄 予厚望 的贵 族阶 级的 理想 人物 一一 送进了坟墓与寺院 。 紫式部的佛教思想也是她美 学思想的一个精神渊薮 。 她曾在《紫式部日记》中 写道 :“每当看到和听到一些喜庆的事 , 有趣的事 , 反而深深勾起我平素出家遁世的思想 , 增加我郁 闷 、忧愁之情 。”紫式部的这种脱离尘世 , 复归自然 的倾向 , 隐透着对人生无常的哀伤 , 对世事多变的 喟叹 。 紫式部这些复杂矛盾的思想 , 使她的物哀 的美学思想摇曳多姿 , 呈现出绚丽斑驳的色彩 。
论日本《古今和歌集》中的“物哀"美意识

”在 日文 构造 中是一个 接头词 ,即 “ 广泛 意味
上的添加词” 。[ i j 据 《 和歌大辞典》的解释 ,“ 扬 扎 ”的情感 内容一般包括赞叹 、感动 、亲爱 、同
情 、共感 、爱惜 、哀 伤等 ,在该词 尚未语 言化专指
特定的感情之前 ,它用于指由身体深处涌现而出的
收 稿 日期 :2 0 1 6 — 0 8 — 1 9
写着 不 同于 《 源 氏物语 》 的 “ 物哀” 。本 文试 图 以
日见 梅 花 ,遥 遥 徒 想象 。而 今色 与香 ,攀 折手 中
< 夕力
丧
- C L / 二 素性法师 ( 秋
2 4 4 )独 自悲思 苦 ,垣 间蟋 蟀 鸣 。夕 阳斜 照里 ,石 竹一花荣 。
人的同情 、怜悯之意。由此可见 ,( 5 - 今集》中的
作者简介 :雷芳09 8 5 一 ) ,女,江苏南京人 ,南京 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3 3
“ 哀 ”广泛 涉及 自然 、恋 爱 、杂歌 等各种 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
溢于 和歌之 中 ,倍 感寂寞 的小野小 町的形象亦历历
要 用 于 表 达赞 美 、可爱 、恋慕 、喜悦 、怜 悯 等感 动 。随着岁 月 的推移 ,季节 的流转 ,触物感 怀 ,感 叹不 已 ,“ 物哀 ” 的内涵便 由此 而 出 。处 于平 安时 代 初期 的 《 古今 集》 ,其 “ 物哀 ”虽 然与 《 源 氏物 语 》 中的 “ 物哀 ”有相 似之处 ,但 毕竟不像 《 源 氏
屯. 弓L / 屯 物 老拈 屯矗 砉
力 否岛 ( 恋 8 0 5 )
t S " ¨
一
、
“ 哀’ ’ 的用例考察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三大美学指的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三种核心概念:侘寂、風雅、渋涩。
这三种美学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和艺术创作,贯穿在日本的绘画、建筑、服饰和文学中。
本文将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首先是侘寂。
侘寂是日本传统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强调的是“平淡、素朴、朴实、静谧”的美。
在日本的绘画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侘寂美学的体现。
日本传统的水墨画作品常常以简单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自然风景或花鸟虫鱼,营造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在建筑中,侘寂美学也有着显著的体现。
日本传统的庭院和茶室都注重简约、朴实、与自然融合的设计理念。
这种风格的建筑在追求“无为而治”的也展现出了一种内外一体、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之美。
其次是风雅。
风雅一词来源于中国的《诗经》,意为雅致的品味和耐人寻味的文化气质,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日本的绘画艺术中,风雅美学的体现主要可以看到在屏风画、屏风贴画等作品中。
这些作品以儒雅的风姿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绘画艺术家们对于东方风情和人文内涵的追求与表达。
在日本的建筑艺术中,风雅美学也有着显著的体现。
比如日本的京都,以其许多历史悠久的庭院、歌舞伎剧场和传统建筑,展现了一种古典雅致、曼妙绽放的韵味。
在日本的建筑艺术中,渋涩美学也有着显著的体现。
比如日本的传统茶室和庭院建筑,都追求极简和朴素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内敛中流露出了不张扬的美,充分展现了渋涩美学所强调的朴素与内涵的完美结合。
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是非常广泛且深刻的。
从绘画到建筑,从文学到服饰,都可以看到这三种美学对日本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贯穿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并且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这三种美学的深入理解与领会,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日本传统艺术的内涵与精髓,也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启发。
日本古典和歌中“雪月花”的美意识研究——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

日本古典和歌中“雪月花”的美意识研究——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日本文化中,和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一直承载着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其中,和歌中常常出现的“雪月花”三个季语,被视为日本美意识的象征。
本文将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探讨日本古典和歌中“雪月花”的美意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雪月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背景和意义。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四季格外重要,人们非常敏锐地观察自然界的变化。
其中,冬季的雪、春季的花、秋季的月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与美和诗意紧密相连的元素。
雪是冬季的象征,象征着静谧、纯洁和寂静;花是春季的象征,象征着盛开和生机;月是秋季的象征,象征着悠远、清冷和寂寞。
由于这三者的特殊意义,它们常常出现在和歌中,形成了日本古典文学的精华。
《小仓百人一首》是一部收集了一百首最优秀的和歌的文集,由大约一百位诗人共同完成。
其中,雪、月、花成为了这百首和歌中重要的主题。
首先我们来看雪,在《小仓百人一首》中,《李白》和歌中出现“几许之雪”一词,通过描写雪的轻柔和融化,表达出对幸福瞬间的感慨。
另外一首《东篱》歌中的“严风吹迸出飞雪”则通过雪花的飞舞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其次是月,《小仓百人一首》中有许多和歌专门歌颂月亮。
比如《神楽坂》中写道:“夜坐花弁湿乱开,望斜月,想奈何?”。
这里将月亮与花朵结合在一起,喻意诗人思念的对象正如花瓣一样多样,而且无法控制。
再如在《江口本水床》的歌中也出现了“月光”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于月亮中蕴含的美丽与独特的情感的欣赏与赞美。
最后是花,《小仓百人一首》中的花多数是以樱花为主。
在《夜桜》一歌中,诗人笔下的樱花开在夜晚,形成了令人陶醉的美景。
另外,《织女》中表现了心爱之人与花相似之处,通过类比花的凋谢映射了人生的无常。
通过对《小仓百人一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本古代和歌集中丰富且多样的“雪月花”描写,它们不仅局限于单纯的景观描绘,而且体现了日本古代人们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日本茶道中的“侘寂”美学

__________
日 本 茶 道 中 的 “俺 寂 ”美学
® 王诸
内 容 摘 要 :“侘 寂 ”是 日 本 传 统 文 化 、世 界 观 、哲 学 思 想 的 根 基 ,日 本 古 典 文 艺 美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范 畴 。“侘 ”和 “寂 ”原 本 是 两 个 分 开 的 概 念 ,“侘 ”是 “人 在 宅 中 ”的 孤 寂 落 魄 ,“寂 ”是 经 岁 月 流 逝 的 美 ,在 茶 道 发 展 过 程 中 ,二者 逐 渐 融 合 ,形 成 “一 种 不 刻 意 突 出 装 饰 外 表 ,强 调 事 物 质 朴 的 内 在 ,并 且 能 够 经 历 时 间 考 验 的 本 质 的 美 ”[1]即“侘 寂 ”之 美 。茶 道 集 大 成 者 千 利 休 创 造 了 “侘 茶 ”,而 又 提 出 “和 、敬 、清 、寂 ”的 茶 道 四 谛 将 茶 道 精 神 归 于 “寂 ”,可以 说 是 由 “侘 ”到 “寂 ”,表 达 了 一 种 去 繁 华 与 修 饰 ,甘 于 筒 单 和 清 贫 ,而 追 求 禅 宗 枯 淡 的 、“本 来 无 一 物 ”的高洁的审 美境界。
“寂 ”的 研 究 上 也 便 于 读 者 深 层 理 解 “侘 寂 ”美 学 。
三.茶道中“寂 ”的美学 从形成之初茶道就与佛教结 下 不 解 之 缘 ,而 “寂 ”又 是 最 能 反 映 茶 禅 一 味 的 。可 以 说 “寂 ”,就是 佛教说的觉悟。 1.视 觉 上 — “寂 之 色 ” 首 先 在 茶 室 的 建 筑 上 ,黄 灰 色 的 茅 草 修 葺 屋 顶 、泥巴涂抹的 墙 壁 、原 木 支 撑 的 房 梁 ,尽 取 自 然 之 材 ,而 使 之 持 自 然 之 色 ,正如 《茶 谱 》 中 所 记 :“千 宗 易 曰 :… … 对 墙 壁 加 以 涂 抹 ,一'种抹到墙角, 其材料是将稻草切成四五寸长, 使 其 柔 软 ,与 泥 土 搅 拌 ,以此加以 涂 抹 ,叫 做 给 墙 壁 加 ‘寂 ’,看 上 去 好 像 是 烟 熏 的 颜 色 … … ”[4]这 种 独 特 的 颜 色 如 若 要 形 容 ,则 是 一 种 近 似 古 色 、水 墨 色 、复 古 色 的 呈 暗 沉 的 颜 色 并 给 人 以 磨 损 感 、陈旧 感 、黯 淡 感 、朴 素 感 、单 调 感 、清瘦 感 ,但 也 给 人 简 素 、低 沉 、淡 雅 、别 具 一 格 之 感 ,因 而 为 人 所 赏 ,逐 渐 形 成 以 “寂 ” 为 美 的 色 调 上 的 审 美 。松 尾 芭蕉在其俳谐中就曾用 过 “寂 色 ”( 色 ) [5]— 词 来 表 示 这 种 具 有 审 美 价 值 的 “陈 旧 之 色 ”。 另 外 一 词 还 可 写 作 “鲭 ”,为 旧 化 、生 锈 之 意 ,而 这 种 意 思 似 乎 也 隐 约 包 含 在 了 “寂 ”中 而 又 具 体 体 现 在 这 种 “寂 色 ”上 ,
论日本古典戏剧中的美学思想

《财经界》2007年第1期 学术探讨249论日本古典戏剧中的美学思想寇 双(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200234)摘 要:日本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关系邻国。
从古至今,日本与中国的平凡的贸易以及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得日本的美学思想中丝丝毫毫都透露出点滴的中国古典气质。
古典戏剧便是最能体现这种微妙关系的艺术文化之一。
关键字:古典戏剧 集体本位主义 空寂美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781(2007)01—0249—02古典戏剧的美学思想与其民族的民族精神必然是相联系的。
日本的古典戏剧虽不似中国古典戏剧般种类繁多,但是其传承下来的形式、内容之完整以及这些戏剧能并存的保持至今,在世界戏剧史上已经是奇迹了。
一般认为,中日戏剧之间的确存在着同宗和亲缘的关系,可见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说,出于对本民族文化特色保留的考虑,日本文化在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反渗透的发展。
所以,即使两国戏剧存在的形态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很多民族上、思想上的文化差异。
当然,其美学思想就更不可同一而论了。
日本古典戏剧的形成比中国要迟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
中国古典戏剧可追溯到12世纪的宋金杂剧,而日本的古典戏剧形成则是分为两个阶段,从14世纪开始。
14世纪的中后期形成了能剧与狂言的表演形式,而这两种戏剧相对发展至16、17世纪,又从其支派中产生出了人形净琉璃与歌舞伎。
虽然其后两种表演形式的综合因素较多,但是却也能作为独立的艺术品种而保留,当然,与其相比,能剧与狂言则是较多的保留了日本戏剧的古典传统。
这四大品种发展至今,并称“日本四大古典戏剧”。
下面分别简要介绍以上四种戏剧。
能剧是一种由吟诵,歌唱,舞蹈和乐器演奏组成的剧种。
它由六百年前镰仓时代的具有民间特点的传统因素所构成。
在镰仓末年,即14世纪后半期,能剧的构成起始自两种戏剧原型:其一是由杂技和滑稽表演组成的一种舞剧,在日本称为“猿乐”,它于奈良时代〔645─794〕时经由中国从印度传入; 其二是一种粗野剧,叫“田乐”,渊源于平安时代〔794─1185〕的一种本土的滑稽舞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古典美学》读书报告
引言
日本的传统审美风格,独特的民族服饰和传统风俗文化,对日本的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
阅读《日本古典美学》对我们了解日本美学有着极大的作用
内容概述
《日本古典美学》是由日本著名作家安田武编写,中国著名译者曹允迪翻译。
该书汇辑了日本学者关于论述日本古典美学的文章30余篇,分为:审美意识的基调、美的素材、宗教的传统与审美意识等4部分,对日本的美学进行了基础的讲解。
理论与方法
在这里首先应大致了解一下日本的美学。
日本美学是在日本产生和演化的,以“艺道”为传统,并逐渐与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相结合的美学理论的总称。
大概分为艺道;佗寂美学;纯粹与洁净;“物哀”悲情美的阐释;死亡与残酷之美积累日本的传统的艺术观与审美观,也就是艺道。
特点是细腻、注重精神气质、唯美、洁净、艺术与心灵的融合。
技能的“艺”和理法的“道”结合,形成“艺道”思想。
“艺道两进”:从技艺升华为与道为一成为真正的艺术。
超越单纯技能方面的训练,追求内在性的修养,以达到“幽玄美”和“风雅美”的境界。
艺道思想渗透到书道、画道、茶道、花道等艺能领域。
它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仍被承续。
日本佗寂美学讲求自然、朴实、空寂,即发自自然的本质美。
是一种走向禅,更纯粹、更讲求本质的极致美学,以“清美”与“简约美”为主,反对“都美”,尊重心灵与自然的规律,给心灵以洗涤,讲求人性的空寂美与枯淡美,典型如象征人生无常
的樱花。
对岁月的沉淀,与生命无常的领悟。
“一朝一会”美丽的光景一生只有一次。
典型表现在茶道、花道、建筑、陶艺
日本物哀,「物」是客观存在,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れ」是主观情感,是认识感知感情的主体。
「物の哀れ」,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
两者“物心合一”,其中“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哀”,优美、细腻、沉静、直观;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
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物哀是日本美的源流。
‘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
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
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
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
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
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
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
他们的殉死,其意义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扩展讨论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
“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只有日本以纯白为底色。
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
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契合。
日本的戏剧歌舞伎在表现悲哀时,与中国、欧洲的戏剧惯用悲痛欲绝的夸张动作相异,多采用静寂地忍受着悲伤的动作,让观众从更深层面去感受这个场面所表现的悲哀的心绪”。
世上的国歌都是雄壮的,然而“日本国歌带有哀调,连摇篮曲也很悲怜,闻之伤怀。
这种‘物哀’的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更加速了日本人本已获得的朦胧的‘物哀美’意识的完成。
物哀”就是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风流雅趣,有贵族般的超然与优雅、女性般的柔软细腻之心,就是从自然人性出发的、不受道德观念束缚的、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与同情,尤其是对思恋、哀怨、忧愁、悲伤等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
浮世绘是日本一种传统绘画,反映日本人细腻的审美,也代表了日本古典绘画艺术的主流。
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世俗生活与四季自然变幻。
变形、怪诞、妖艳、浓烈的风格,注重人物的表情刻画和内心世界。
注重感受,追求刻画动态的瞬间,以富有戏剧性的想象力来把握变幻莫测的事物。
并非写实,而是夸张美和扭曲美。
对人物表情和内心的刻画极为生动,独特的色彩与创意,繁复细致的工序制作。
日本工艺美术也在其中有所表现,这里的美并非做工的精细和完美,日本美学表达以不完美达成完美,陶瓷的制作崇尚佗寂美学:自然、朴素、洁净美,甚至刻意地做旧或者采用朴实天然的材质。
个案分析
日本民俗生活也有甚多体现古典美学,例如花见文化,花见(はなみ,Hanami)是日本的一种民间习俗,意思即“赏花”。
每年3至4月间,日本人经常在樱花树下举行露天赏花大会,在花下席地而坐,闲谈赏花,品茶糕点。
日本各地樱花开放的时间不一,也会受气候影响,所以每年樱花开花期间,日本的网站都会详列各地的开花情况,有些
还有照片显示开花度。
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前往参观,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届时会有电视台的直播樱花的开放。
日本民族对这种美的执着与细腻根深蒂固。
樱花是美的,也是将死的,日本人珍惜这种死前盛放的美丽,也体现日本美学中的死亡之美,体现了日本审美对生命消逝之美和自然变幻之无常的追求和感叹,唯美主义的世俗化,情调与诗意美的极致追求。
作者很欣赏与消亡美学同属于一个范畴的“少女情趣”。
作者曾经请教过精通英文的鹤见俊辅,问“少女情趣”是不是世界上的通用词汇,答案是否定的,是日本特有的词汇。
所谓少女情趣既不是永久的爱a某或者b某|、c某等女子的存在,而是指被某个女子的某时期的难以言喻的美所吸引。
因此,粗俗一点,也许它带有一些轻浮的意味。
但是正因为如此,竹久梦二的绘画境界,川端康成的文学境界在有可能形成。
评价与结语
《日本古典美学》在对日本美学的阐释上精辟而深刻,从对话中思考日本的自然美学,把很多复杂的理论做一个简单的阐明,使人对日本的美学更加深入的了解,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参考文献
胡克《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本居宣长《紫文要领》
346945637《日本美学》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