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学精神论文
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

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
日本传统美学是一种重视简约、自然与和谐的审美观念,在现代服饰设计中有着重要
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从色彩、材料、剪裁和品
质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色彩方面,日本传统美学注重颜色的自然与和谐,尤其擅长运用中性色和浅色调。
这
种风格不仅符合现代人对于简约生活的追求,也能给人带来舒适和放松的感觉。
在现代服
饰设计中,可以运用日本风格的中性色与浅色调,在色彩的搭配上,追求自然与和谐,让
服装的整体感更加明快、清新。
材料方面,日本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质地和纹理感的自然与简约。
在服饰设计中,可以
运用天然纤维、草木纤维等天然材料,减少化学纤维在服装制作中的应用。
在纹理感方面,则可以运用琉璃、竹子、藤条等材料,让服装的造型更具特别的风格。
剪裁方面,日本传统美学注重的是简约、易穿、易用,强调服装的自然流畅细节。
在
现代服饰设计中,可以运用一些日本风格的剪裁,让服装结构更简单清晰,同时又能够呈
现出人体的自然流畅线条,凸显服装本身的特点。
品质方面,日本传统美学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将品质视为关键要素。
在服饰设计中,可以运用日本的品质理念,将设计、材料、剪裁等方面的品质做到极致。
这样不仅能够提
高产品的质量,也能够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形象。
浅谈日本设计中的侘寂美学

浅谈日本设计中的侘寂美学侘寂美学为日本传统美学的一个概念,并未直接使用在环境设计之中但作为一种生活体验可以从中学习到设计的本来样貌。
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文献搜索法,收集参考法,案例总结等分析侘寂美学中的典型特点,从侘寂美学的发展源头对其进行阐释到其后期展开对侘寂美学质而不俚的审美理念,返璞归真的造物风格的分析。
望在今后的设计之中可以将侘寂美学之中的自然性,生态性以及实用性进行融合,强调设计本身的质朴内在而不去刻意突出其外表的装饰性。
标签:侘寂美学;禅宗;极简主义伴随着21世纪初城市化的深入,人们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及对于人工智能的过于依赖,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对美学的真正感受,只针对于某种流行的美学风格盲目追求而忽略了自己内心是否真正适合这种设计风格。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有了精力以及物质能力去追求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欣赏,艺术的的全球化也使人们对于美学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所以不同的美学及设计风格开始逐渐渗透到不同的空间环境中。
随着艺术全球化以及日本传统美学的延续,侘寂美学的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侘寂两个字可以追溯其起源不难看出是起于中华文明。
但是经过日本多年的延续,这两个字被日本人蕴含了更加深层的寓意。
后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误以为是起源于日本。
侘寂美学是日本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中国的佛家有着莫大的渊源,小乘佛法是被人们公认为侘寂美学的起源。
起初是想表达一种与自然独居,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
但经过日本人的延续及发展又赋予了这两个字不同的定义。
侘寂在日本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审美的标准,通常来讲是指一个事物的残缺美。
在设计中的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意境,朴素,静雅,而后慢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日本美学,大概可以将其归为简约,残缺美,淳朴,以及低欲望等特点。
侘寂美学源于佛教,根植于禅学思想,它不但结合了中国佛教中许多不同派系的思想还吸收了许多中国几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精神层面的哲学精华。
侘寂美学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看法,否定对事物外部的特征看法。
由日本美学的“无”引发设计创意思维的思考

由日本美学的“无”引发设计创意思维的思考日本美学的“无”是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它源自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和美学观念。
这种美学理念的核心是以简约、平和、自然为特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在日本美学的“无”中,人们通过剔除多余的元素,留下简洁、纯粹的形式,以达到“无中求有”的审美境界。
日本美学的“无”不仅在艺术和建筑中得到体现,更深刻地影响了设计创意思维的发展。
日本美学的“无”也深刻影响了设计创意的审美情趣。
在日本美学的“无”中,追求简约、平和、自然的审美理念,使人们对于美的理解更加内敛、安静和深沉。
世间万物的本真和细腻成为了重要的审美标准,而非华丽和炫目的外在表象。
这种审美情趣的转变,使得设计创意在追求不断提升审美品味的也更加注重内心的静谧和纯粹,以达到审美与心灵的契合。
日本美学的“无”激发了设计创意思维中的独特灵感和创新思路。
在追求简约和纯粹的过程中,设计师们被引导着去剔除多余的外在因素,深入挖掘事物内在的意义和特质。
这种挖掘让设计创意思维更加深入、细致,从而塑造出更加贴近本质和更具创新性的设计作品。
日本美学的“无”让设计师通过“无”而得“有”,从简单中发现了无限的可能性,激发出跳出传统的创意思维,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语言。
日本美学的“无”也在设计创意思维中促进了对于材料、手工艺和工艺技术的尊重和研究。
在日本美学的“无”中,人们追求以纯手工艺和传统工艺技术打造出精致、纯粹的作品。
这种对于材料和技艺的尊重精神,激发了设计师们更加注重材料的质感、纹理,尊重和发挥每一种独特的工艺特点。
也促进了对于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为设计创意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和历史的内涵,创造出更具有深度和厚重感的作品。
日本美学的“无”在设计创意思维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在引导设计创意中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灵感创新和材料尊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让人们从“有”中回归到“无”,从繁杂中寻找简约、纯粹的美,从外在中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

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
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具有深远的启示。
日本传统美学的精髓在于“简约而深刻”的设计理念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
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现代服饰设计,使得现代服饰设计更加关注简约、舒适和实用性。
首先,日本传统美学对服饰的材质选择和工艺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日本服饰材质选用优质的天然纤维和质感细腻的面料,如棉、麻、丝、呢、绸等。
并且采用切片、拼接、缝边、绣花等复杂的工艺,将面料切割缝合,形成具有层次感和质感的服饰。
这种工艺传承至今,成为现代服饰设计的重要元素。
同时,这一传统工艺也在现代被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设计手法,不断创新。
其次,日本传统美学对服饰的设计风格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日本服饰注重的是整体的美感和视觉效果,而不是强调个人的个性和风格。
这种设计风格给现代服饰设计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启示,使得现代服饰设计更加注重整体的美感和和谐的色彩搭配,从而创造出更具艺术感和审美价值的服饰。
最后,日本传统美学对服饰的功能性设计也影响了现代服饰。
传统日本服饰注重舒适和实用性,兼顾时尚与实用,使得服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
这一设计理念对于现代服饰的设计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现代服饰设计更加注重人体工学设计,使得服饰更加贴合身体曲线,更加舒适和实用。
日本文化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标准

日本文化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标准日本文化以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而闻名于世。
这些观念和标准贯穿于日本的艺术、建筑、花道、茶道等各个领域,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一、自然之美在日本文化中,自然被视为最高的美。
日本人崇尚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他们通过观察自然,学习自然,从而获得灵感,并将其融入到艺术和生活中。
例如,日本的传统园林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强调自然元素的平衡和谐,以及对季节变化的敏感。
这种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使得日本的园林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二、简约之美日本人追求简约之美,注重事物的内在和谐。
他们认为,过度的繁复会破坏事物的美感,而简约则能够凸显事物的本质美。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在日本的建筑、家具、服装等方方面面。
例如,日本的传统建筑采用简单的结构和自然材料,强调空间的开放和流动性。
日本的家具设计也以简约为主,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而日本的传统服装和和服则以简约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赢得了世界的喜爱。
三、精致之美日本人对细节的追求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他们注重每一个细节,从而创造出精致的艺术品和生活用品。
无论是陶瓷、漆器、还是刺绣等工艺品,都展现了日本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例如,日本的陶瓷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日本的漆器则通过多层次的涂漆工艺,创造出华丽而耐用的作品。
而日本的刺绣则以其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图案而受到世界的赞赏。
四、平衡之美日本人注重事物之间的平衡和谐。
他们追求各个元素之间的统一和协调,以达到整体的美感。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在日本的绘画、花道、茶道等艺术形式中。
例如,日本的传统绘画注重画面的平衡和谐,追求意境的抽象和氛围的营造。
而日本的花道则通过花材的选择、摆放和容器的运用,创造出简约而富有内涵的艺术品。
茶道则强调整个过程的平衡和谐,包括泡茶的动作、茶具的摆放、茶室的布置等。
总之,日本文化中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简约、精致和平衡的追求。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其中美学理念对于艺术作品的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三大美学理念分别是侘寂、颓废和雅致。
这三大美学理念对于日本的艺术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日本的绘画、建筑、陶艺等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从这三大美学角度分别来浅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艺术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日本艺术作品中的美学精髓。
首先是侘寂美学。
侘寂美学源于日本传统美学,它强调的是淡泊、朴素、寂寞和不完美之美。
在侘寂美学的影响下,日本的艺术作品常常以简约、朴实的形式表现出内在的美。
日本茶道是侘寂美学的典型体现,茶道强调的是“静、简、朴、寂”,通过简单的茶具、淡雅的装饰和冷素的布置,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展现出日本文化中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沉静的美。
日本庭园的设计也是侘寂美学的典型表现,通过利用自然的石头、苔藓、树木等元素,展现出一种平淡、平和的美感,强调了恬静、深远的情感。
在绘画方面,日本水墨画的表现手法也体现了侘寂美学的特点,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深浅不一的墨色,表达出一种朴素、含蓄的美感。
其次是颓废美学。
颓废美学强调的是生活的苦难和沧桑,追求一种破败、颓废的美感。
在日本的建筑艺术中,颓废美学常常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和建筑的陈旧、残破来表现。
日本的传统民居和寺庵常常采用木材和竹子等天然材料,经过岁月的洗礼,留下了岁月痕迹,表现出一种颓废、沧桑的美感。
日本的陶艺作品也常常体现了颓废美学的特点,通过利用破瓷、破碎的陶器来表现人们对于生活的颓废和失落,强调生活的无常和苦涩。
在文学领域,日本的一些文学作品也表现出颓废美学的特点,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和三岛由纪夫的《挽歌》等作品中,都充满了颓废、痛苦的气息,通过对生活的挣扎和失望,表达出一种破败、颓废的美感。
最后是雅致美学。
雅致美学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理念,它强调的是高雅、精致、明净的美。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雅致美学常常通过对技艺的精湛和材料的精选来实现。
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

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
日本的传统美学源远流长,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从传统服饰到现代时尚,日
本的美学理念对现代服饰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
计的启示,分析其在设计理念、材料选择、图案图案和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影响。
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在于其独特的设计理念。
日本传统美学追求简洁、朴实、含蓄,强调内在的美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设计理念影响了现代服饰设计师,使他们更加注重服饰的整体美感和内在品质,追求简约而不失精致的设计风格。
日本传统
美学还注重注重细节和功能性,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种理念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得以
体现,使服饰更加贴合人体工程学,更加注重着装舒适性和功能性。
日本传统美学影响了现代服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
传统日本服饰所采用的材料多为天
然材料,比如棉、丝等,这些材料具有柔软、舒适、透气的特点,同时又能够展现出细腻
的质感。
现代服饰设计中,设计师们也越来越注重材料的选择,追求自然的原材料,不断
将这种传统的材料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使服饰更贴合人体,更加符合人们对自然和健
康的追求。
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还体现在图案和色彩运用上。
日本传统文化中的
图案和色彩多以自然、动植物、风景等元素为灵感,这些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得以延续
和发扬。
设计师们通过将传统的图案和色彩融入到现代服饰设计中,使服饰更加富有艺术
感和个性化,同时也使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
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

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传统美学一直对现代服饰设计产生着重要的启示。
这些启示包括尊重自然、追求简约、注重细节和传承文化等方面,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尊重自然是日本传统美学给予现代服饰设计最重要的启示之一。
传统的和服设计十分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尊重自然的美和表达自然的形态。
这一理念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服饰设计中,设计师们更加注重选择与自然相符的材质,追求服饰与自然环境的融洽统一。
他们借鉴和服的宽松、柔软的剪裁和优雅的飘逸感,使得现代服饰更加贴合人体曲线,增加穿着的舒适性。
追求简约是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的重要启示之一。
日本人崇尚朴素和自然,强调简洁、无过多修饰的设计。
这一理念对现代服饰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造就了许多简约、时尚的服装风格。
设计师们注重以简约的线条和剪裁展示服饰的美感,避免过多的装饰和修饰,使得服装更加干净利落,突出穿着者的个性和气质。
注重细节也是日本传统美学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一大启示。
日本人非常注重细节,他们追求质量和精细程度,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
这种注重细节的精神也体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
设计师们注重每一处细节的处理,从面料的选择、裁剪的技巧到装饰的设计等方面,都力求精益求精。
这种注重细节的设计,使得服饰更加精致,并给人一种高质感和高品质的感受。
传承文化也是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的重要启示。
日本传统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秉承着这一传统,现代服饰设计师们注重将传统元素引入到现代服饰设计中。
传统的花纹、刺绣和古老的工艺技巧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这样的设计让服饰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启示。
尊重自然、追求简约、注重细节和传承文化等方面的启示使得现代服饰设计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简洁和质感,使得服饰更加舒适、精致和具有文化传承的内涵。
这些启示既是对传统美学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现代服饰设计师们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动力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美学精神探析日本人的设计为什么总是那么美?日本大和民族的很多本土文化其实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而中国的设计缘何不及日本呢?这是一个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本着向先进科技文化学习的态度,重点从日本的樱花精神入手、剖析日本的本土意识形成,探寻日本的樱花精神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希望通过研究其他民族的文化现象的同时,为本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借鉴的作用。
樱花精神本土意识文化审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人文环境,独特的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文化,产生独特的设计艺术语言,并影响着全世界。
为什么日本人的设计语言总是很小巧很愉悦,总是那么美?因为那种美是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美,那就是凄美,很伤感的美,因而总是能唤起人们内心那块最软的地方。
一、日本的樱花精神1.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太平洋上一个呈弧状分布的群岛国家,拥有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几千个小岛和附近的海域。
日本列岛被太平洋和日本海所环绕,通过大陆架与亚洲相连。
由于日本列岛处在地壳变动地带,褶皱和断层作用剧烈,加之外力作用长期侵蚀切割,地形破碎,地震频繁,几乎每个世纪都有几次较大的地震,全球每年有10%的地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
而且由于日本列岛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火山甚多,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多火山地带,所以日本是个灾难较多的国家。
日本山地的面积约占面积的76%,森林面积占67%,林木众多,南部多樱树,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日本地下资源种类繁多,但储量较少而且分布零散,不利于采集。
日本列岛南北长3000公里,跨20维度,从亚热带到亚寒带,加上海洋气候影响,各地区气候变化显著,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
2.日本的樱花精神形成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
日本本土十分狭小,资源又极度贫乏,还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火山众多的国家之一。
它是茫茫大海里一个孤零零的小岛,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孤舟,这种状态使日本人极度缺乏安全感,让日本人时时刻刻生活于不安之中,并兢兢业业、勤奋努力,以免日本列岛这艘船倾覆。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大和民族成为世界上危机感最为强烈的民族。
也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日本人认为物资是靠不住的,许多美好的东西可能在一瞬间就会变得面目全非;造就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精神比物质更重要精神独立于物质之外,并不会随外部环境而改变。
而最能体现日本精神的就是日本人的樱花精神。
日本本土的樱花以粉白樱为主,由于气候影响,花期很短,最多一个星期。
樱花还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瞬间的灿烂”,花期一过,便于短时间内掉得一干二净,铺天盖地的落樱在那一刻壮观得震撼人心。
樱花“瞬开瞬灭”,唤起强烈的审美意识。
这也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的体现:不惧怕毁灭,甚至能从容地欣赏毁灭。
天灾既然躲不过,那就去勇敢面对吧,通过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通过提高人们处理危机的能力,来减弱灾害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作用,因而日本人乐于进行自虐式的修行,以培养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英雄气概——大和民族独具的“武士道”精神。
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没什么道理可言。
死亡观是武士道的精髓所在。
武士的刀法简明快,死的美学如落花之美,就是樱花精神。
日本人从骨子里尊重花,在他们看来,花是有生命的,崇高到极致,因此生命体绽放很美丽,没有价值就应该迅速凋零。
在日本的冷兵器时代,武艺高强者被附加行规和道德规范,一旦自己错了,不会给予机会。
二、日本本土意识的形成1.日本是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东临太平洋,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既保存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又便于与欧亚大陆的交流,吸收其先进文化。
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对于外来文化不会视为异端,总是采取包容的态度,坦诚其优越性,竭力引进和移植。
大化改新前后对隋唐文化,明治时期对西欧文化,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可以说是对外国文化的三大高潮。
海洋把日本隔离起来,但海洋又把日本跟其他国家联系起来。
在造船和航海远还发达的远古,日本随着洋流漂流到朝鲜,并通过漂流航线把中国文化带到了日本。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尤为深远,特别是大唐文化。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唐朝的“历法”“农业”等东西都成了一种供品,有钱有势的家庭均有唐物。
镰仓幕府时期也有崇拜唐物的习俗。
至今在本州奈良等地均有唐物发掘,地面上存在的唐物也很多,包括奈良鉴真东大寺,具有浓厚的唐代文化。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认为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翻版,他们认为日本文化就是我们隋唐时期移植过去的,对日本民族及文化的形成缺乏深刻的了解和研究,缺乏对日本本土文化的认识。
2.日本本土意识的复苏日本本土的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
公元六世纪(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为了区别于佛教,就把日本本土的传统民族宗教称为“神道教”。
儒教传到日本变成了枝叶,佛教变成了花,真正的果是日本的神道教融入后的本土意识。
茶道也伴随着佛教进入了日本。
佛教在印度有很长的历史,茶在僧人参禅、静修、悟道后可以解乏。
茶刚传入日本时只作为药用,并不普遍,至平安时代,饮茶开始成为一种风习,后来曾一度衰落,直到宋朝中国盛行饮茶,此风又被荣西传到日本,但只限于公卿之间。
后来一般武士也渐渐吃茶,并形成“茶道”。
唐末杜绝遣唐使,断了日本人的唐物崇拜,导致日本人的本土意识逐渐复苏,需要另外一种形式凸现,他们在饮茶过程中发现一种仪式过程,而这种仪式过程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于是饮茶在日本发展为茶道。
千利休(公元1522年—1591年)是织丰时代的茶师,他把茶与掸精神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和、敬、清、寂”的茶规。
“千利休”倡导人们睁上眼,回到内心世界。
这种以隐逸思想为背景的茶会与足利义政东山时代流行的书院式茶会相反,一扫豪华的风气,只是邀请几个知己在一问狭小而陈设简单的屋里,利用简单的吃茶器皿,在闲静中追求乐趣。
日本人的本土意识复苏后,开始对身边的事物形成独特的审美,由此产生了“武士道”“茶道”“花道”“香道”“书道”……三、日本的樱花精神对文化审美的影响1.日本的“空寂之美”日本审美的最高境界就是“空寂之美”。
“寂”,是时间铭记在世间的一瞬间不动,日常中求常寂而不是无所事事,灵魂里有种珠光式的美,那是“幽兰”。
“空寂之美”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一方面,受到日本的自然观和植物美学观影响;另一方面,是在成功地吸收了中国禅宗思想之后形成和发展的。
“空寂之美”是内心之眼眺望的美,眼前的景致和内心的感悟结合起来,有些苍茫和萧瑟,甚至苦涩,苦涩其实就是日本文化,要的是感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
茶道中的“和、敬、清、寂”正是“空寂之美”美的充分体现。
奢侈浓似苦药的茶汤看似人生,小小的茶室释放为禅室,空间通常只有3人,其中一位是茶师,两位坐地,茶师坐蒲垫。
墙体为泥土所糊,墙体地面转角处,竹子编制踢脚线。
榻榻米、草编不断释放出一种青草的香味,营造一种自然、回归的气氛。
墙上一幅小画,挂轴,一小段凌迟裱,画的兰或竹,只画一枝(单枝画),简约到极致,显示无尚的高贵和无尚的淡雅。
唤起一种情绪,进入一种状态,创造了一种禅味,此刻你和谁在一起,一生只有一次,人生无常,敞开心扉,珍惜缘分,体现了茶道的核心精神。
茶道也是得益于樱花文化。
2.日本的“残缺之美”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无论是观赏用的物品还是生活中使用的物品,有的会凹进去一块,有的在某个部位缺了一块,有的形状歪斜……总之,总是那么不完美。
即使是电影或小说、故事的结尾,也倾向于悲剧性的或带有缺憾的结局。
这就是日本的“残缺美”。
“残”代表的是生命,省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呈现物体的生命状态。
“残”体现的是难得、珍贵,有淡淡的苦涩在里面。
“涩味”就是破坏和痕迹。
日本人认为,无论任何事物,圆满、完美都是不好的,保留着残缺的状态反而更有情趣。
日本的“残缺美”也正是来源于他们的樱花文化、武士道精神和宗教里的无常思想。
正因为这世上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才格外美好。
如果生命不是短暂、无常的,如果没有死亡,这世上是多么索然无味。
因为有死亡在前方存在,从而映出“生”的阶段无限的美好。
生与死、盛与衰的相互参照,必将引起人们心中无限的感慨以及回顾、思念等复杂而强烈的情感波澜,这种死与美结合而形成的生命美学是“现世的”,因而指向的是如何生、生的意义在哪里,最后导出的是一种积极作为的人生态度。
思索和品味这些情感才是日本人创造“残缺美”的价值所在。
日本人学会了“静观事物”。
由于日本地理环境恶劣,物产匮缺,不像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
资源的贫瘠和民族的单一使他们可选择性太少,因此胸中之气较为“狭隘”。
我们的假山,他们叫“山”;我们的溪流,他们叫“河”。
中国样式以永恒为目的,日本人放弃了“梅兰竹菊”。
美很具体,无需永恒;狂妄的抓住永恒,不如抓住瞬间的残美。
爱在身边,不如通过短暂的审美体验来追求永恒。
文化上出现“樱花审美”。
看花要看“七分花”,不要追求太圆满。
还要在不同的节气在山野上赏花、赏叶、赏枝……四、小结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描绘到:“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横蛮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收新事物……日本是个忧患意识相当浓厚的民族,因此在和平年代,我们也总能看到那么多含悲情色彩的文学作品,如《死神附体》《日本沉没》等。
笔者认为,作为和平年代的中国人,为了中国的强大富强,也应该居安思危:“不仅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参考文献:\[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谭杉杉译.菊与刀\[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2\]杨董玲.日本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j\].文化研究,2006,(7):83.\[3\]彭修银,邹坚.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1):9-14.\[4\]田一汐.从茶道看日本人的审美观——以“和敬清寂”为中心\[j\].才智,2010,(01).\[5\]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本历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