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文学的审美理念
物哀与侘寂——日本古典美学的核心

物哀与侘寂——日本古典美学的核心一、“物哀”概念的由来“物哀”最早由日本江户时代学者本居宣长(1730~1801)提出,他认为此为日本文学之根,后来又进一步衍生为美学和世界观层面的概念。
“物哀”美学的审美过程中最经典的就是“叹息”——“所见所闻,所接触之事,心中有感而发的叹息之声。
”“叹息”的意义为“断绝前后联系”,这才是叹息的本来面目。
即,为了留有余韵而利落地省略后面的东西,“叹息”后和前面是干净利落、一旦切断。
叹息也有各种形式。
突如其来才是本意。
“物哀”并非一般的“愁”。
本居宣长曾在著作《石上私淑言》中阐述“物哀”,是“从所见之物、所听之事中用心体味出的情感”。
这一情感里,有对于“悲苦”情怀的体认,有对于“清冷之境”的欣赏,更有对于历史的钟声却须臾而飘逝的领悟。
中国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枫桥夜泊》,不仅在中国传颂千年,在日本也同样家喻户晓,也同样被纳入了国语课的背诵篇目。
之所以会这样,不仅仅是因为诗词读来朗朗上口,理解浅显易懂,更是因为它体现出了东亚的共同审美。
钟的悠久与钟声的须臾,构成了奇妙的紧张关系,日本人的理解,寒山寺的钟声,仿佛樱花之美,如同“音乐的樱花”,正是蕴涵着本居宣长的“物哀观”。
所以这首诗才能如此触动日本人的心弦。
二、“一角式”与“侘寂”南宋时期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图中的构图法被称作“一角式”,日本美学中的“减笔体”就是受此影响而来。
超脱孤绝的残缺构成了另一种美的形式,同时也诠释了:美,不一定是完整的,与“完美”相对立。
这种超脱的孤绝,在日本文化中就称之为“侘(わび)”,中文译文“侘寂”,本意是“过孤寂生活”。
虽然有些消极,但换个角度说,也是一种个性的体现——不被大时代潮流所裹挟,不随波逐流,不依赖世俗事物,包括财富、权力、名声等,而去营造内心感受到某种超越时代和社会地位的具有最高价值的事物存在。
关于“侘”,在《现代日汉双解词典》中解释有两层含义:1.幽居安乐;2.(茶道、俳句的极致之趣)幽闲和恬静。
日本文学中的美

日本文学中的美、废、雅、静《日本国语辞书》中对“耽美”一词的解释为:把美视为最高价值,并倾心沉醉于美的世界之中。
可以说,“耽美”一词自出现于日本,就因契合了日本人的尚美意识从而引起了日本人内心的共鸣,并发展成为后来的耽美文学、耽美漫画,以至完善了日本人的耽美情绪。
可以说“美”在日本文学中有着很不一样的涵义。
日本对美的看法认为比美还要美的是当着你的面将美摔个粉碎。
美就在于破碎与非碎之间。
就像樱花,日本人最爱的是落樱落地的姿态,在生命与死亡的交界处。
这即是寂灭之美。
因此日本文学中的唯美无不是伤感、颓废、不圆满的。
就如《源氏物语》中几位美丽的女子,无不如浮萍般在尘世中遭受风吹雨打而走向寂灭。
日本小说无处不充斥着忧伤的气息。
它的忧伤并非源自故事的情节,也非个别惨淡的字眼。
而是隐藏在细密文字之间的细腻手法,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过火引人发狂,亦不至生涩隐晦不痛不痒。
正如上等的工艺品一般,形象、色泽以及每一处精巧的镂绘,无一不透露着工匠的缜密心思。
日本文学家本居宣长认为“物哀”精神是日本古代文学最重要的特征。
所谓“物”,就是指作者感知的客观对象,是文学素材;所谓“哀”,是指作者心物相接,受到感动后产生的深层次感情。
这种感情“有悲哀的、感伤的,也有怜悯的、同情的、壮美的,也就是喜怒哀乐诸相”。
日本文学讲求作者与所写之物合而为一,即“物心合一”,是独立于道德之外的情感,与心相生,与理无关。
当作者将这一感情客观地表达出来,便产生了日本文学独具一格的淡雅细腻的文风。
太宰治的天鹅之作《人间失格》,读后能够轻而易举地感受到作者在以主人公大庭叶藏的视角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俨然已达到人作高度合一的境界。
将叶藏的内心毫无保留地描绘出来,使他扭曲的人格和病态的心理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苟活着就是罪恶的种子!我的不幸,是无力拒绝他人的不幸。
一旦拒绝,不论对方或是自己心里,永远都有一道无法弥补的白色裂痕。
我被这样的恐惧胁迫着。
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与审美观念

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与审美观念古代日本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杰出的作品。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艺术创作对于其社会、文化和宗教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索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
首先,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佛教和神道教是日本当时流行的主要宗教,它们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日本人的宗教信仰,还对他们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艺术注重表达内心的宁静与超越,强调平和与平衡。
日本的佛教雕塑和壁画常常通过精致的细节和柔和的色彩传达这种宗教追求。
神道教则更强调自然的力量与神秘的感觉,因此日本的自然主题在古代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呈现,例如山水画和花鸟画。
其次,古代日本的审美观念强调简洁和自然之美。
日本人崇尚简约和自然的生活方式,这种审美观念也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
例如,古代日本的传统建筑以简单和谐的结构为特色,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同样,传统的陶瓷艺术和茶道注重形式的简朴和材料的质朴。
这种审美追求使得古代日本的艺术作品看上去更加平静而纯粹。
此外,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也受到时代背景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古代日本的艺术史上,出现了多个时期,例如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和江户时代。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观念。
例如,奈良时代的艺术注重宗教和庄严,平安时代则强调儒教和贵族文化的影响。
而江户时代则是以城市化和市民文化的兴盛为特点。
在这些时期,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融合了来自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然而,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并不仅限于绘画和雕塑,还包括诗歌、戏剧和建筑等各种形式。
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中,万叶集是一个重要的诗歌集,它记录了古代日本人民对自然和爱情的诗词表达。
同时,古代日本的戏剧形式,特别是能乐和歌舞伎,将音乐、舞蹈和戏剧相结合,以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戏剧性的故事吸引着观众。
总的来说,古代日本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通过宗教、时代背景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样性和独特性。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日本禅宗起源于中国,中国禅宗传到日本后,在中世纪迎来了日本禅宗的鼎盛。
它的兴起给这一时期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和中国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模式相类似。
在中国,随着士大夫们加入禅僧队伍,文学上开始出现了富有禅意和禅趣的作品。
在日本同样的条件下,也产生了同样的结果,形成了日本中世的新的文学审美观。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印度禅被移植到中国后,由于水土气候的不同,最终成长为中国禅。
著名的日本学者加藤周一曾说过:“室町时代的文化,不是有了禅的影响,而是禅宗成了室町时期的文化。
”[1]正是由于禅宗极大的影响力,中世文学的审美也被禅化,形成了“空寂”(わび)、“闲寂”(さび)、“幽玄”的审美观。
关于这些理念所蕴涵的意义,前人多有研究。
“《万叶集》中曾较多出现了‘空寂’一词,其意义是表达绝望落魄,悲观度日以及思物而悲,感叹人世无常等。
”[2]“千利休提出了空寂是以‘贫困’作为根底,‘贫困’是空寂的本质构成。
所谓贫困是指不随世俗(诸如财富,名誉,权力等),企图从贫困中感受一中超现实的存在。
”[1]关于闲寂前人将他归结为俳谐大师松尾芭蕉的美学风格,因为芭蕉重视以由声音所产生的静寂,巧妙地表现为声音消失后所残留的余韵,即深深的静谧,凄怆的感觉,庄严的意味,且透入沉思的高度艺术性。
”[3]鸭长明认为幽玄“只是语言难以表达的余情”。
而正彻则在《正彻物语》中说:“所谓幽玄就是心中去来表露于严词的东西,薄云笼罩着的月亮,秋霞洒落在山上的红叶上,别具一番风情,而这种风情便是幽玄之姿。
”[2]由此可以看出这些理念所含的意义,而这些又与禅宗有什么关系呢?首先看看日本传统的文学样式和歌。
随着武士的兴起,传统的贵族走上了下坡路,为了与新兴的武家社会相抗衡,另一方面为了表示对传统的贵族文化的留恋,和歌开始发展并迅速兴盛起来。
叶渭渠先生曾说过:“10世纪末期的《古今和歌集》的歌,贯穿着空寂的幽玄的思想,如:“秋夜露水格外寒,草虫虫鸣甚空寂。
文学史知识: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

文学史知识: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日本文学一直被视为东亚文学的一种,其传承和审美观念都十分独特。
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日本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演变,但是它们都为日本文学注入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古典文学的传承在日本文学的长河中,最古老的文学是万叶集和古事记。
其中,万叶集收集了公元7世纪初至8世纪初日本人的诗歌,是日本文学中最早期的文本。
古事记则被认为是日本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和神话传说的汇编。
这两本古籍对于后来日本文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古典文学主要分为平安时代和江户时代两个时期。
在平安时代,文学的主题多集中在皇室、贵族和士族生活等权贵的经历和思想,有着浓郁的宫廷文化,其中的作品大多是诗歌和散文。
而在江户时代,对民间文化的关注逐渐加深,歌舞伎、俳谐、狂言等流行文艺依次出现。
同时,通俗文学流行,通行于各阶层之间的读书会和文艺沙龙开始在民间形成。
在这个时期里,日本文学经历了一次蓬勃的发展。
经典日本文学的审美观念日本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识在经典日本文学中得到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细节、风格和意象。
细节是日本文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日本人传统上注重细节,把每一个细节都看作一个展示美感的机会。
在日本文学中,人物形象、场景和情节的细节描写都非常精致,以形成准确的感性印象。
比如,在《源氏物语》中,描写人物穿着和饰品的分类细致到了极致,力求表现出日本贵族社会的华丽和复杂;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在铁道的旁边》中,作家通过对人物行路的描述,表现了冬天的孤独和绝望。
风格是具有标志性的审美特征。
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特殊,日本文学受到了中国文化影响,特别是诗词格律与句法等方面的影响。
日本文学独特的文体体系和语言风格,如俳句、优谷物语、歌舞伎等,不仅凸显出日本文学的时代特征,也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特色。
意象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特质。
日本文学通过使用意象来传达人类情感体验。
意象通常是与自然世界或其他象征物联系在一起的符号或意思,用于表达对人情感的反应、心态和心情。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的特点日本文学自古以来就拥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风格特点,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学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和风格,体现出日本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文化气质。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日本文学的特点。
1. 清新淡雅的风格日本文学的写作风格通常清新淡雅,语言简练优美。
日本人喜爱借助诗情画意的修饰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来表达情感。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古典文学中,也贯穿于现代文学的作品之中,使得日本文学独具雅致和韵味。
2. 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日本文学以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著称。
作家们经常从角色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情感中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出角色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变化。
这种写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引发共鸣,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3. 强烈的传统文化烙印日本文学浸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无论是古代的诗歌、歌舞伎、小说,还是现代的流行文学、漫画等,都能在作品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这种传统文化烙印赋予了日本文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使得作品更加有血有肉,富有魅力。
4. 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日本文学在探讨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
许多作家通过作品揭示社会问题、分析人性弱点、反映时代变迁,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现实关怀使得日本文学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气息,引导人们思考、反思现实社会。
总的来说,日本文学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传统文化烙印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而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赋予了日本文学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使得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独占一席之地。
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

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
日本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融合了许多不同的元素,具有独特的文化美学。
日本文学受到许多文学大师的影响,他们开创了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即“美学”、“儒家美学”
和“现代美学”。
首先,日本文学的第一个美学理念是“美学”。
美学是一种哲学思想,即究竟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美的,以及比较宇宙的本质。
美学认为,宇宙本质上是和谐、和睦的,所有的事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而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实现的愿望,追求完美、和谐的生活。
日本文学家崇尚美学对人们的影响,他们认为,只有接受美学的思想,才能真正领悟到日本文学的精髓。
其次,日本文学的第二个美学理念是“儒家美学”。
儒家美学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保持道德责任和良知,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秩序。
日本文学家认为,儒家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而且也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从而达到社会秩序的最佳状态。
最后,日本文学的第三个美学理念是“现代美学”。
现代美学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现代文学应该追求客观性、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日本文学家认为,现代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学,更多地探索这种文学形式,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
总之,日本文学的三大美学理念是美学、儒家美学和现代美学,它们对于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的精髓。
日本文学揭示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

日本文学揭示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日本文学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读者喜爱。
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日本文学在表达方式和主题选择上与其他文学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从文学特色到主题内涵等方面,探讨日本文学如何揭示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
一、古代日本文学的独特美学在古代,日本文学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也保留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古代日本文学主要以和歌、童谣、物語等形式存在,其中和歌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和歌是一种以五、七、五、七、七等音节构成的短诗,其内容多为描绘自然景色、人情万象和对爱情的表达。
和歌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简洁而又含蓄的表达方式,展示出一种内敛、含蓄的美学观。
而其短小的篇幅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物語则是古代日本的长篇叙事文学形式,其以虚构的故事情节为基础,通过描写人物、事件与情感的发展,展现出日本文化的独特审美观。
在物語中,作者常常以唐突的插叙方式,将事件展开,通过视角的切换和时间的前后推移,展示了一种跳跃的叙事美学。
二、近代日本文学的独特美学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文学也迎来了现代化的发展。
近代日本文学以小说为主要形式,揭示出日本社会和人民的内心世界,以及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
与古代文学相比,近代日本文学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
作家通过刻画人物的情感冲突、矛盾和挣扎,揭示出日本社会中的压抑和困惑,展现了一种深沉、复杂的审美观。
同时,近代日本文学还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主义的影响。
作家以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将社会现实与内心幻象相结合,呈现出一种迷离而又独特的美学风格。
这种独特的美学将日本文化与西方思潮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观。
三、现代日本文学的独特美学在当代,日本文学以多样的形式和题材呈现,展示了日本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现代日本文学作品涉及范围广泛,既有关注当代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以奇幻、科幻等方式表达的想象力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古代文学的审美理念
日本书面文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八世纪。
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历史中,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全体的统一性,或者说历史的一贯性①。
具体而言,文学形式和文学审美理念不是以旧换新,而是旧中补新,持续发展。
比如,短歌作为抒情诗的主要文学形式有超强的生命力,从八世纪的31音的短歌,到十七世纪以后俳句这一新的形式加以补充,二十世纪以来则常用长自由体诗型,直至今日短歌依然是日本抒情诗的主要形式之一。
文学理念方面,上古时代的真实以其朴素性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根本精神,进而演变为平安摄关时期的物哀、到古代后期,融入中世的幽玄、空寂和闲寂、近世的风流(日语写作粋),成为日本不易的美学思想。
明治以后直至近代,歌人依然重哀能作者求幽玄茶人尊闲寂艺人倾粋。
这些美的理念不是随着时代的终结而消失,而是被新的时代所吸收,与新思想并存,成为日本美学发展史的河床。
日本文化精神从萌芽初期,首先表现出以原始万物有灵的神道思想为根基的真实的朦胧意识。
所谓真实,既具有如实呈现的、写实的实,又蕴含着道德的、感情的真,是朴素的真实,原始的纯情,如童心般的境地。
真实思想最早在上古无文字记载时期的言灵信仰上反映出来,从咒语、歌谣、祝词、古代神话传说这些原始的文学形式,围绕生与死的主题,表现了人的最初生活意识和最原始的愿望,再经过八世纪《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和歌总集《万叶集》等作品的洗练,逐渐形成了真实的理念。
这种重视真心和真诚的真实流贯于日本文学始终,成为日本美学思想的根底。
平安时期开始在真实意识中萌发哀的理念,逐渐演进为情趣化的物哀美学思想。
记纪所记载的神话、歌谣所表达的对国家、民族、集团性质的真实感动,是对自然、神灵的共同感动而产生的哀,不是单纯个人的情趣,至《万叶集》后期,逐渐开始产生抒发个人情感,反映朴素的真情实意。
平安时代的日记、随笔以反省自己为动因,表现自然的内观世界。
紫式部以真实作为根底,深化了主体感情,创作的《源氏物语》被视作物哀文学的先驱,更新了上代的美学精神。
这种物哀是心物相接受到感动后的喜怒哀乐诸相,是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的调和,涵有现实的理想化,成为当时美学理念的主流,又超出文学领域,影响到古代日本人的精神和行为规范。
如日本人对大自然的钟爱如日本文学纤细、优雅的文风。
平安时代中期,源于真实的物哀美学思想的完成,代表了纯粹的日本本土精神,确立了日本文学的美的价值。
时至日本中世的镰仓时代,物哀融入了当时兴盛的禅宗的重悟性好闲寂的精神,当将带有神秘色彩的悟融为富有情趣的艺术来进行象征性表现时,便形成了这个时期美学的最高理念幽玄。
幽玄一词源于中国唐代骆宾王的委性命兮幽玄,其后包括佛法在内的一些文献典籍也用此词,以示幽微、玄妙之意。
传到日本后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改变,日本最早见于平安时代《古今集》真名序中的歌学用语,当初被用作超俗神秘之意,以示和歌之风韵、雅趣。
到了中世,被尊为新古今时代歌坛领袖的藤原俊成,起初把它当作超越姿-词的余情美,在此基础上,以藤原定家的和歌、心敬的连歌、世阿弥的能乐美学论为中心,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论家又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构建了中世的美学体系。
幽玄开始成为日本文学精神后,它的内容有静寂-妖艳-优艳-平淡的变迁,与素材的写实相比,更重视抽象本质的把握和情调的折射,形式上重言外之意的余情、余韵,如同绘画中的生动气韵。
和文学方面,和歌中所现的平淡与清新,军事物语中人生的虚无与哀怨,能乐中的情趣与幽邃,随笔中的平易与寂寥,都体现了佛禅的幽深、玄妙。
这种余韵-余情-气韵生动是日本文学精神的重要方面,并渗透到日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日本三弦音色单纯,但余韵悠长;舞姿舒缓简素,但富有张力,不乏流畅美。
尤其是茶道,努力在狭小的茶室里,努力创造出一种枯淡、幽寂的氛围,使茶人充分享受‘无即是有,一即是多’的余情与幽韵②,典型地体现了禅的精神与趣旨。
幽玄扎根于物哀和佛教的无常观的土壤上,并与余情等因素逐渐融
合成了以幽玄为中心的空寂美学理念,并将这种美学精神更深地引向不易常住的内面世界,乃至能乐的轻词重心,以心传心,深化余情的内面性,最后抽象为空寂的无的美学。
这种幽玄精神,与松尾芭蕉(16441694)俳句的闲寂相通,是相似的情感象征,只是幽玄的情趣内容中有空寂-妖艳等的变化。
而闲寂导出的哀婉的余情表现中蕴含着余韵细腻轻妙③,是不易流行。
所谓闲寂是在中世以来的幽玄基调上,融入枯淡闲寂的情趣,经由西行、慈圆、宗祗的努力,终由芭蕉完成,树立了风雅、闲寂的蕉风,进入禅寂的意境。
这种情调并非流于表面,而是作者基于实际体验的内心观照,所以即使华丽、美艳的题材也能渗入,将枯淡与柔美加以调和,达到虚实相生的余韵之境。
这样,平安的物哀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以真实为基础,形成哀中蕴含寂,成为空寂与闲寂的美学思想底流。
日本人将茶道、花道都提升到一种艺道的高度,是因为日本人不仅满足于艺术性的追求,更因为他们将艺术视作与人生不可分割之物。
茶道、花道之所以重礼仪、做法,是因为从严格的型和形式中可以象征性地体现本质的东西,寻找真的生命的精神,直观性与象征性相融合。
这种经型来寻找白光般的纯粹,便是种修行,是悟道之心,成为日本文学精神的重要一面。
将奔放的热情与才华融入型中进行锤炼,寻找内在的生命之光。
他们相信即使有时重视机智的技巧主义,最终还要归于平淡无味的境地。
淡便又成为一种重要的特质,不止于文学,也是日常生活中所要追求的境界。
素雅的挂画、只插一两朵小花的精致花瓶都是一种平淡美,力求将七色的彩虹之光最终回归到白光,一切复杂的背后都有一种单纯美。
淡不仅成为日常生活的规范,更是成为艺道批判的标准,成为中世以来艺术精神、艺术批判的中心精神。
得道之人、达人的艺,都是无色无香但富有深度的艺,也可以说是悟透之后的老境之艺,归根结底是彻底的自然之道。
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境如同童心,只不过在心灵的成长方面一个是未谙世事前的单纯,一个是经历人生后的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