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美

合集下载

《雪国》与日本传统审美文化

《雪国》与日本传统审美文化

《雪国》与日本传统审美文化芦瓷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剖析了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与日本传统审美文化的关系,对《雪国》进行重新解读。

分剐论证了日本传统审美文化中的清洁精神、病态美和日本的艺妓文化在《雪国》中的体现。

关键词:《雪国》日本传统审美文化重新解读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千只鹤》较为我国读者熟知。

《雪国》是其代表作,写于1935年到1937年,小说情节简单,但因为“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以其敏锐的感受性、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饮誉世界。

故,小说在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这主要归功于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美和东方美的追求和执著。

J i J端康成非常强调他自己的根基是东方,从青年时代就决心把日本美与传统的追求作为一种民族的义务,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对古典传统的自信和自觉。

东方古典传统成为他的文学创作的一种“内蕴的力量”。

本文以《霄国》为文本,分析其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也因为死亡正是人类反省自身及其现存世界的关系的一个重要窗口,作者对待死亡的态度。

也可反观出自己的生存态度.渡边描写一系列死亡主题自是有他的意义所在,他的描写实际上都围绕一个价值核心,即对生命存在及其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首先,渡边通过死亡来展现美。

有句话说,绚烂之极,归于平静。

生,过于绚烂,过于喧嚣,也过于疲惫,反倒是死亡更为平静与和谐,带有一种浪漫的美。

渡边用唯美的形式来表现死亡.直江医生选择永远淹没于幽暗的支笏湖.因为作为医生的他深知一个邻近生命尽头的躯体要遭受怎样的病痛的折磨和医生的摆弄,孤傲的直江医生不愿像常人一样丧失病体的尊严。

死后尸体腐烂或被烧毁,这样的生命就失去美感,渡边就是要通过描写死亡来表现美感。

其次,渡边通过死亡来突出爱。

他认为,死亡是可怕的,但面对死亡.只有爱可以与之抗衡。

得了癌症的直江医生.病痛的折磨使他几乎难以忍受,而几位女子的爱情不同程度地缓解了他的疼痛。

论川端康成小说美学倾向产生的渊源

论川端康成小说美学倾向产生的渊源

美 中发现 真理 , 真理 中发现美 。” 《 从 ( 日本精 神》 川 端康 成 )
正 是继 承和发 展 了这 种 日本 式 的美 学 传统 , 使 之 与西 方 并
种不 同就成为小说 创作 的主题 。” 《 (小说研究 》这段话 道 出 )
了川 端独特 的文学 观的 由来 ,为 他 I 己的小说 创作作 了最 I + t
创 造 了 一 种 独 具 完 美 形 态 的 文 化 ,发 展 了 一 种 视 觉 美 , 从
舞 女》 不仅 仅 发 现 了 自己在感 情 、 理 和生 理上 的需 求对 , 心
象 , 重要 的是 , 更 通过 与女性 的接触 , 他发 现和找到 了“ 女性” 这样 一种能 够 向其 宣泄 自己 的“ 痛苦 ” 能诉诸 文学表 现 的 并
消说 , 至从 工艺 美术 到 造园 艺术 , 不 都是 深受 《 氏物 甚 无 源 语》 的影 响 , 断从它那里 吸取美 的精神 食粮 。可见《 氏物 不 ” 源 语》 在川端 心 目中的地位 。
抑感 , 使他 感悟 到一种 “ 日本 自古 以来 的悲哀 ” 形成 他悲 观 、
虚 无 的 思 想 。 于 是 他 只 能 把 自 己对 美 的 向 往 寄 托 于 自然 景
物 的美 , 托于一种 非现 实 的虚 幻 的甚 至是 颓唐 的美 . 寄 以此 慰藉 重创 的无 法愈合 的心灵 伤 口 , 正 因如 此 . 也 才形成 了川 I
他虽 未亲见第 一次世 界大 战的杀 戮 ,却接 受 了由大 战引起
的反 映资本主义世界 精神危机 的文学 。他走 向社会 , 登上文 坛时 , 日本社会 正处于动荡激 变之 中。时代给予他 的沉重压
川 端康 成说过 , 自幼犹 如野狗 , 个感情 乞 丐 。他 两 I 他 是

由川端康成作品之美看日式审美观——以《伊豆的舞女》为例

由川端康成作品之美看日式审美观——以《伊豆的舞女》为例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由川端康成作品之美看日式审美观——以《伊豆的舞女》为例任向欣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在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除了凝聚了作者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和性格特征之外,还蕴含着众多日本独特的美学意象和审美意识。

本文通过对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的日式特点与美的意象进行分析与列举,结合作者亲身经历与情况,探究川端康成作品中所蕴含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及其自身性格所赋予作品的独特感。

进而为理解日本作家作品以及日本文化提供思路与着眼点。

关键词:文学形象;传统美;日本文化;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92-02一、引言《伊豆的舞女》这部短篇小说极富有个人色彩。

且川端康成在这篇作品中所树立的写作风格在他的中后期作品也一直延续着。

因此本文选取这部作品进行研究分析。

笔者欲通过分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式化特点及美学意象,挖掘其作品中蕴藏的日式美感。

通过分析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有助于我们今后对日本作家作品的把握和理解。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川端康成的研究资料数量多,基数大,其中确也不乏一些优质的分析和看法。

但是经过整理发现,大部分研究都是较为片面的。

例如:多集中于作者自身经历与作品关系,日本传统文化与作者的关系,又或是纯粹的文学作品赏析。

将民族性与作家经历和作品结合的数量并不多。

因此,本文首先将《伊豆的舞女》分为人性美,残缺美两个方面进行举例分析,总结出作品意象和创作特点。

之后通过探究与揭示作品中的日本民族个性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最终达到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二、作品中表现的美(一)人性美本篇作品中的人物虽都独具个性特点,但是每一个人尤其是女性形象都拥有美好的人性与内在。

1.女性形象描写的多样性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好几位女性艺伎的人物形象。

有纯情可爱的薰子,有四十多岁的中年艺伎,还有两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姑娘。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的继承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的继承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的继承丁建国(中南嚣业科技大学)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的继承。

川端的作品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中的感性文学传统。

非常明显地散发着平安王朝幽雅纤细。

“物哀”精神以及。

阴性荚”为主调的文学气息,透过悲、雅、美表现人生的悲伤与哀愁。

关键词:传统文学理念;感性文学;自然芙;。

物哀”精神;。

阴性”芙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时.授奖辞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川端康成显然也受到近代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但同时川端先生又明确地显示出这样的倾向: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和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川端先生通过他的作品.以恬静的笔调呼吁:为了新日本.应当捍卫某些古老日本的美与民族的个性”。

这样的评价深刻地诠释了川端作品的魅力所在.正因为其立足点与归宿是日本古老的传统文学理念。

川端的作品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中的感性文学传统。

非常明显地散发着平安王朝幽雅纤细.“物哀”精神以及。

阴性美”为主调的文学气息,透过悲、雅、美表现人生的悲伤与哀愁。

川端的早期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就是川端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思考以及继承的结果。

<伊豆的舞女》发表于1926年。

是川端的成名作。

在这曲日本式的爱情经典中,邂逅就是告别。

告别就是永别,什么都没开始就结束了,整个故事就像一朵蓓蕾。

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伊豆的舞女>从外在风貌和精神气质两个方面表现了日本民族的灵魂.是川端康成经过一系列探索后.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的回归与继承。

一、感性文学传统一自然与人情的统一川端对日本传统文学中感性文学传统的继承.可以从他对日本自然美的描绘中略见一斑。

日本列岛独特的自然条件.赋予日本人的审美心理感觉,就像遍布于日本全国各地的樱花所给予日本人的心灵体验一样:灿烂得令人心醉.飘零得让人心碎。

对环境细致传情的描绘是和日本民族素来对大自然有着细腻、敏感的体验密不可分的。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作家。

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篇小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以及二三十部中,长篇小说。

其中《伊豆的舞女》《雪国》《山音》《千鹤》《古都》《睡美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他曾经是日本现代文坛革新运动中的“新感觉派”的一员,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其作品也明显地显示出他重视的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文学模式的倾向。

川端康成曾经在西化和日本传统之间几经徘徊,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创作之路。

也是在多年的探索之中,逐渐确立了其立足于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文学理念。

追求所谓物哀,幽玄和寂静等相融和相通的境界,以求表达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等气质。

研读他的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精神深深的积淀于其中。

一物哀的文学精神“物哀”是在日本太古文化中的“诚”的美学观念上受到佛教影响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

佛教传入之前,日本文化正处在很不发达的太古文化之中,佛教端丽的佛像,微妙的音乐,富于比喻和幻想的佛经故事和超乎实用的美的世界都让日本人深深着迷。

佛教给人灌注了人生虚幻感和追求极乐世界之情,同时日本中世之初的社会动荡以及空虚感都加深了日本人心中的无常观和厌世感。

乐观而现实的“诚”的美学观念受到冲击,随之而起的是渗透着浓重的佛教悲观意识的“哀”的精神。

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作者紫式部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时时用“菩提即烦恼”来勾勒任务,安排其命运。

“哀怜”一词在《源氏物语》中,出现达一千余次。

可以说紫式部的创作促成了日本“物哀”的审美意识最终形成。

自那以后,“物哀”的精神便成为了日本文学传统美学的特征之一。

“物”是客观事物,而“哀”是主观情感。

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

从《美丽与悲哀》看川端康成的日本传统美意识

从《美丽与悲哀》看川端康成的日本传统美意识

从《美丽与悲哀》看川端康成的日本传统美意识作者:唐文元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摘要:川端康成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世界文坛大师,也是典型的日式作家,其作品一直以日本传统的物哀美意识为主基调。

本论文将通过解读《美丽与悲哀》中所展现的唯美意识来探究川端康成作品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川端康成;《美丽与悲哀》;美意识;悲哀;虚无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104-03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向来以唯美著称,他总是以简洁、淡雅而又极其细腻的文字描述着一个个纯美或凄凉的故事。

川端展现出来的美大多立足于日本传统美意识,以物哀为主,兼具风雅和幽玄。

物哀是日本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它以悲哀为主,但是又包含着比悲哀更加广泛的元素,有同情、哀伤、悲叹、赞颂、怜惜等诸多情感。

川端康成的创作中大多是将这种情感寄托于他笔下所描绘的女性们,通过她们将自己的美意识展现于读者面前。

《美丽与悲哀》也是一部具有典型日本物哀美的作品,这种美主要体现在悲哀美和虚无美两个方面。

一、“美丽与悲哀”的故事《美丽与悲哀》发表于昭和36年(1961年),是川端康成先生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情节简单、线索清晰,主要描述了由多年前的一段不伦之恋而引发的故事。

故事从小说家大木年雄年末时前往京都听跨年钟声而展开,其实他此行还有着另外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为见一下阔别多年的旧情人上野音子。

当年的少女音子与已有家室大木发生了不伦之恋,但他们的孩子出生未久便已夭亡,音子深受打击而神经错乱,在多次自杀未遂后,最终只得同相依为命的母亲一起搬去了京都。

分别后的大木却把这段经历写成小说《十六七岁的少女》,并获得成功。

时过境迁,20多年后,中年的上野音子在绘画方面已小有名气,并收了一名来自东京的美丽女弟子——坂见庆子。

庆子外表妖艳,性格奔放,来京都前就对音子有所景仰,几年来两人一直形影不离地幽居寺庙作画,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情。

掌上书写的物哀之美——论川端康成的美意识在掌小说中的体现

掌上书写的物哀之美——论川端康成的美意识在掌小说中的体现
在 日本文学界乃 至世 界文坛上 . 川端文学 以其与 日本传统 美建立 的密切联 系而一直被 人们视为绚丽 的奇葩 。 川端康成执 着于对美的探求 ,他 的作 品常常以绚丽多彩的大 自然为背景 , 以 自然界四季的更迭 为衬托 。 自然的景物与人物情感相 互交 使 融, 达到物我的和谐统一 。 川端擅长描写美丽纯 洁的少女 , 他的 作品往 往带有一丝或浓或淡 的感伤 。 满东方式的悲剧美 。而 充 作 为贯 穿川端 创作始终的文学形式 . 其最具特 色的掌小说充分 反映 出川端 文学的精 髓—— 物哀之美。
本 文 学创 作 的各 种 形 式 中 ,川 端 康成 继承 了这 一 传 统 审 美观 , 其作 品总是 流露、 充溢着一种 淡淡的纤细 的哀愁 。 掌小说是川端文学创作的缩影,本文通过对其 掌小说的 研究 , 考察 了1本文化 同掌小说 中物哀美的联 系, 3 发掘川 端 东方 式 悲剧 美的 内涵 。 【 关键词 】 物哀; 自然美; 虚无
物哀 之美 的 源 起 “ ” 自然之 物 . 物 即 日本 传统文 学崇 尚对 自然美 的描绘 . 追

、的 内心。在《 Fra bibliotek在美丽 的日本 》 川端引用了( 转 第 1 中. 下 4页 )
( 接第 1 上 2页 ) 做姑 娘的时候 , 高高 挽起 了大镶大滚 的蓝夏 恐怖” 儿子是她 生命 中惟一的健康的男人 . 。 儿子儿媳的隐私刺
布衫袖 . 露出一双雪 白的手腕 . 上街买菜去。” 5喜欢 她的有肉 店里 的朝禄 , 她哥哥 的结拜弟兄丁 玉根 , 少泉 , 张 还有沈 裁缝 的儿子 。然而 . 她的哥嫂贪 图荣 华富贵 想攀高枝 . 把她嫁给 了 上海 富室 姜家 , 作了正 牌的姜二奶奶 。在传统封建 宗法制社会 中, 婚配观念讲 究的是 门第 , 注重 的是金钱 。按照 当时的社会 风俗 , 正牌奶奶要 门当户对 。 应该 出身 大户人 家才符合姜公馆 的地位。曹七巧这种连 丫鬟们都瞧不起 的卑 微出身 , 除非做姨 太太 . 做少 奶奶实在是不 配。 由此看 出 , 导致她到 姜家首先面 对的就是歧视。 这也是心理疯 狂另一个切入点 。 从此 . 她对一切 人施 以报 复 . 报复男人 , 报复世道 . 报复 自己的身世。 疯狂 的报 复欲使 曹七巧成 为“ 食人者 ” 虎毒不食子 ”曹 。。 , 七巧甚至将报复施 之于亲生子女 , 用子女 的幸福与生命来抵 偿 自己的不幸。长期 的性压抑 , 造成心理畸 变 , 即潜意识 中的乱 伦意志。“ 这些年 来 . 的生命里只有这 一个男人 . 她 可是 。 因为 他 是他的儿子 , 这一个还抵 不了半个 ……现在 . 连这半个 他 就 人她也保留不住 ——他娶 了亲。 6 ” 七巧这样 想着 。 把一只 就“ 脚 搁在他 肩膀 上 , 不住地 轻轻 踢着他 的脖 子 潜意 识里 把儿 , 子 当作自己渴求的男人来看待 。嫉妒 与仇 视心理交织 , 愈演愈 烈。 入夜 , 七巧令新婚 的儿子 长 白通宵达旦地 陪她烧 鸦片烟 。 一 连三个晚上不放他 回去 , 留儿媳一人独守 空房 。她追根究底 地 盘 问儿子房 中“ 密” 第 二天就在牌 桌上宣 布媳妇 的“ 秘 . 隐秘 ” 。 羞得亲家母无颜见人 , 妇被 逼得几乎发疯 。 媳 不仅如此 . 她还 别 有用心地把 丫环绢姑娘 给长 白做小 。 他只 守着“ 亲和新姨 让 母 太 太”媳 妇终被残酷的精神折 磨致死 , , 姨太太也在 完成 了她 的 使 命为七巧生下一个孙子 后 , 了“ 做 替身” “ ,不到 一年 就吞鸦 片 烟 自杀了” 长 白不敢再娶 了 , 。。 只在妓院走走 ”儿子 彻底归她 , 占有了。从 七巧的生存命运 的角度看 , 她一生没有过正 常的合 乎人 性的性爱关 系 . 压抑 的结果是 她对 “ 产 生变态 的敏感 . 性 突 出表现 在窥淫癖 与施虐欲 综合症 , 爱玲 称之 为“ 德上的 张 道 激着她人 性深处的欲望 , 她只能 以此超 出常轨 的方式来满足 自

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

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

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
1. 内省性强:川端康成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境遇。

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沉思、矛盾、孤独、失落、绝望等情感表达。

2. 形象感强:川端康成擅长以生动的细节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使得诗意和意象层出不穷。

他在小说中经常使用象征手法,让读者从深层次理解人物和情境。

3. 意境营造:川端康成的小说以独特的意境营造魅力十足。

他通过独特的语言和节奏,营造出一种虚幻与真实相结合的氛围,使得小说更具吸引力。

4. 传统美学:川端康成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日本传统美学,如雅趣和精神内涵。

他注重印象派的写作技法,注重平和、简洁、生动的自然描述。

5. 主题复杂:川端康成的小说的主题很复杂,常常是与自然、文化、社会、爱情、孤独等相关。

他的小说表达出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使得作品更加含蓄和深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美
【摘要】川端康成作为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着西方现代文学的特色,然而更重要的是他能使其作品深深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之中,并不断继承和发扬日本的传统之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风雅;好色
0 前言
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诞生于日本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村,祖辈在当地颇有名望。

川端康成的父亲毕业于东京医科学校,但在川端康成出世翌年便患病去世。

3岁时川端康成的母亲去世,从此被祖父母带回大阪抚养,而他唯一的姐姐则被寄养在另一亲戚家。

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寄养在别人家的姐姐去世,16岁时祖父去世,此后无依无靠的川端康成住进了学校宿舍。

坎坷的遭遇使川端康成的性格受到严重扭曲,但却由此催生川端康成的创作才华。

1920年川端康成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系,后转入国文系。

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等人创刊《文艺时代》,发起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新感觉派纲领性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

《伊豆的舞女》的发表,展现了川端康成在创作手法上的突破,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逐步升级,日本法西斯政府建立了”战时新体制”,川端康成的写作也受到政府的干预,他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水晶幻想》,《抒情歌》,《禽兽》,《花的圆舞曲》,《母亲初恋》,《雪国》等等。

《雪国》的出现奠定了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成为他登峰造极的作品之一。

不知道究竟出于什么原因,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公寓内含煤气管自杀,结束了自己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一生。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也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独特的孤儿经历及复杂多变的时代使川端文学深深地扎根于日本的传统之中,同时他又是一战后遍布全世界的现代派艺术潮流中的弄潮儿,这些都造成了川端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1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日本传统之美
1.1 “风雅”
“风雅”作为日本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川端康成也感受到风雅文学的魅力,他曾经说过:“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他在分析矢代幸雄提出的“雪月花时最怀友”这个命题时指出:无论是雪之洁,月之明,也即四季各时之美,由于触景生情,中心感悟,或因审美会意而欣然自得,这时便会思友怀人,愿与朋侣分享此乐。

也就是说,美者,动人至深,更能推己及人,诱发为对人的依恋。

此处的“友”,广而言之是
指“人”。

而“雪”、“月”、“花”这三个字,则表现了四季推移,各时之美,在日文里是包含了山川草木,森罗万象,大自然的一切,兼及人的感情在内。

这三个表现美的字眼,有其传统。

即以日本的茶道而言,也是以“雪月花时最怀友”为其基本精神的。

所谓“茶会”,也即“感会”,是良辰美景、好友相聚的集会。

由此可以看出,川端康成不仅深得“风雅”之真髓,而且已经将“顺随造化,以四时为友”发展到“雪月花时最怀友”的境界,从而由人与自然的情感互融,回归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多了一层人与自然的移情之美和余情之美。

风雅的种子深深植根在川端康成的心中,极大的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使得他的作品表现出以下美学特色:第一,对于季节感的重视,对于生命律动的把握。

对季节感和节律感的重视。

他作品中的故事发展大多有一个周期,那就是一年。

人物的命运和春夏秋冬的流转变换往往表现出内在的契合与一致。

第二,人与自然的情感互渗。

由于川端康成信奉万物有灵和万物一如观念,自然物和“我”有时候便难分彼此,人与物可以互相交流,甚至可以达到情感互相渗透的境界。

川端康成写到:“每当看见有人伐木,我便产生自己身体亦被截断的痛切之感。


由此可以看出,川端康成对世间万物都持一种平等的态度看待。

以生命的力量作为万物沟通的桥梁,从而情感的互渗也就顺理成章了。

1.2 “好色”
川端康成自幼喜好古典,因而传统文学的好色观念必然会给他以深刻的影响。

在少年时代,川端已遍读庞大的《帝国文库》,而《帝国文库》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复杂,其中就包括了江岛其债的作品。

川端康成具有浓厚的传统审美意识,因而他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好色之情”。

从创作初期开始,川端就多以男女间的爱情为题材,而后期创作尽管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却更多地描写了背伦和变态的性爱。

总体而言,川端文学的“好色”不是为了通过爱恋的题材以探求世俗的风相,更不是为了通过表现情欲的被压抑、扭曲来表现对社会现实的抗议与批判。

川端文学的“好色”多是上升到生命价值追寻的高度,作为一种精神救赎而存在,它是川端孤儿生命的有效寄托。

于是,川端文学的“好色”情调突出地表现出感官与圣洁并存,进而感官被后者所净化的特性,呈现出一种“好色”之美。

它凝聚着川端力图从孤儿的哀伤中跋涉出来,进而找到真正自我的艰辛。

因此,川端文学的“好色”情调是受到了传统文学的影响,但从内在的根本原因来说,与他孤儿的情感体验是紧密相关的,这是其诗化了的缺失体验。

首先,孤儿的情感体验使川端康成把恋爱作为重要的精神寄托,一这种非现实的恋爱观增强了川端文学“好色”之情的精神性,并净化了其感官性。

孤儿的处境使力川端康成把恋爱看作生活的全部,是孤独的他从黑暗中所窥视到的一线光明。

其次,孤儿的生命体验使川端康成渴望在恋情中重获遗失的“童心”,“童心”纯真净化了其“好色”之情的感官性。

在《致父母的信》中,川端吐露了自己的心声,“能让我保持童心的女性,就是我理想的妻子。

”随着岁月的流逝,孤儿的川端走向了成熟,成熟的生命冲动驱策着他去追求女性,渴望实现性的目的。

这种源于生命深处的对母爱的渴望深刻影响了川端康成的女性观、婚恋观、他希望通过恋情在女性身上获得记忆中未曾拥有过的母爱。

因此,在川端文学的世界里,常有使男主人公融化自我的诱发者出现。

这些诱发者一般为女性,她们大都具有美丽、圣洁的品质,并充满母性的温柔。

《伊豆的舞女》中的薰,《雪国》中的叶子,以及《睡美人》中沉睡的美女等,都具这种母性般的温柔。

总之,在川端文学中,女性包蕴着母性的爱在融化男主人公哀伤的自我、宽慰受伤的心灵方面起着不小的作用。

与此同时,她们也在净化着男主人公的生理欲念,进而使作品的“好色”之情得以“纯化”。

2 结语
总之,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分的体现了日本的传统美。

一方面,他擅长捕捉和描摹自然美,而且善于挖掘自然美的深层内涵,并使万物的四季更替、色彩的明暗辉映与小说人物的情感、命运紧密相连。

另一方面,他深受日本传统文学影响,在其作品中体现出“好色”之性。

这一继承日本传统文学之审美观念,形成了川端文学独特的“好色”之美。

【参考文献】
[1]张学库.试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
[2]何乃英.悲哀美的颂歌—评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特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3).
[3]刘伟娜.谈川端康成文学中的“物哀”理念[J].文教资料,2008(27).
[4]李强.《雪国》与川端康成的”回归传统”情结——兼谈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取向[J].国外文学,1999(04).
[5]李琦.“死亡就在我们脚边”——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成因[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6]杨晓莲.浅析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特征[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
[7]何乃英.美而悲: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J].国外文学,2003(04).
[8]丁武军.美的沉沦——评川端康成文学创作的美学倾向[J].江西科技师范
学院学报,1996(01).
[9]张学库.试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