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非常棒).doc
《日本的美与我》(川端康成)

《日本的美与我》(川端康成)日本的美与我——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辞○【日】川端康成作者简介: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日本“新感觉派”骁将之一。
1968年以《雪国》、《千鹤》、《古都》三部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有“语言魔术师”的美誉。
选自《一世珍藏的130篇散文》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这首和歌,题为《本来面目》。
为道元禅师(1200——1253)所作。
冬月出云暂相伴北风劲厉雪亦寒而这一首,则是明惠上人(1173——1232)的手笔。
逢到别人索我题字,我曾书赠这两首和歌。
明惠的和歌前,冠有一段既长且详的序,象篇叙事诗,用以说明这首诗的意境。
元仁元年(1224)十二月十二日夜,天阴月晦,入花殿坐禅。
中宵禅毕,自峰顶禅堂返山下方丈。
月出云间,清辉映雪。
虽狼嗥谷中,有月为伴,亦何足惧哉。
入方丈顷,起身出房,见月复阴,隐入云端。
比及闻夜半钟声,方重登峰顶禅堂,月亦再度破云而出,一路相送。
至峰顶,步入禅堂之际,月追云及,几欲隐于对山峰后,一似暗中相伴余矣。
这篇序后,便是上面所引的和歌。
和歌之后,作者接下去写道:抵峰顶禅堂,已见月斜山头。
登山入禅房,明月亦相随。
愿此多情月,伴我夜不寐。
明惠是在禅堂守夜,抑或是黎明前才重返禅堂,他未加说明,只是写道:坐禅之时,得闲启目,见晓月残光,照入窗前。
我身处暗隅,心境澄明,似与月光融为一片,浑然不辩。
心光澄明照无际月疑飞镜临霜地西行有“樱花诗人”之称,故也有人相应称明惠为“咏月歌者”。
月儿明明月儿明明明月儿明明月明惠此诗,全由一组感叹的音节连缀而成。
至于那三首描写夜半至清晓的《冬月》,其意境,照西行的说法,“虽是咏歌,实非以为歌也。
”诗风朴直、纯真,是对月倾谈的三十一音节。
与其说他“以月为友”,勿宁说“与月相亲”;我看月而化为月,月看我而化为我,月我交融,同参造化,契合为一。
所以,僧人坐在黎明前幽暗的禅堂里凝思静观,“心光澄明”,晓月见了,简直要误认是自身泻溢的清辉了。
论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传承

论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传承摘要:在对《伊豆的舞女》的文本细读中,结合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追溯,辨析川端康成审美意识的源头,论述川端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物哀之美、自然之美、女性之美、幽玄之美的传承。
关键词:审美意识;物哀;幽玄;女性美;自然美1968年,川端康成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辞中有这样的话:“川端康成显然也受到近代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但同时川端先生又明确地显示出这样的倾向: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和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川端先生通过他的作品,以恬静的笔调呼吁:为了新日本,应当捍卫某些古老日本的美与民族的个性”。
给川端的奖状题词是:“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这些评价,可谓精辟至极。
川端的作品吸收的是西方的表现技巧,而其精神则是东方的,是日本的,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其美感都散发着浓厚的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气息。
从小说创作理论上讲,小说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个体精神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当然离不开作家的个人经验,然而作家的个人经验中不可避免地要融入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社会学的因素。
按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个人意识包含了连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时代积淀的经验和影响。
在荣格看来,每一个艺术家作为探索人类灵魂的人,只有当他成为一个“集体”的人,才能真正地窥见人类最深刻的内在律动。
在这个意义上讲,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是集体意识的生成。
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的民族风格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而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沉淀下来,影响和制约着艺术家审美意识的形成。
川端就是这样一位诞生于日本这块独特的土壤,属于日本这个独特的民族,吸纳了古老日本之精气的作家,是一位具有“日本心”(川端语)的作家。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
川端康成从古老日本所承继的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正是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集中而完美的表现。
从川端康成作品看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川端康成作品看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作者:韩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6期摘要:在日本得文学界,有不少的文学作家都作出了十分不错的成绩。
在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中,其作品中带有浓郁的日本文化特色。
这种传统的文化即成包含了四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对“物哀”的继承,二是对日本文化中“风雅”的继承,此外还有对日本禅宗文化的继承,以及对自然美的继承等。
这种独有的对日本文化的继承特色,造就了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以独有的特色。
关键词:川端康成;作品;日本传统文化;继承作者简介:韩露(1991.9-),女,民族:汉,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外语系,日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3日本的文化发展进程中,其有着自身特殊的文化发展特色。
首先是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日本文化的这种包容性,塑造了日本统一的文化发展特色。
也正是由于这种独有的包容性,才造成了大河民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既包容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独有特色的文化艺术特点。
而这种文化特色又往往直接在其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得以有效的彰显和体现。
所以本文在探讨的过程中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在日本的文学创作过程中,文学创作者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表现。
在日本的众多文学作家中,川端康成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其许多的文学作品创作中,其带有浓郁的日本当地文化韵味。
通过对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质上也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认知历程。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就选择了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为例,就他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浓郁的日本文化意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1、对“物哀”文化的继承在日本的文学作品创作中,“物哀”思想基本上已经成为日本文学创作的代名词。
日本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古事记》中,就带有这种十分浓郁的“物哀”情调。
这是许多日本文学作品在進行创作过程中常呈现的一种文化思想内容。
在日本的文学界中,其对“物哀”思想的理解更为全面和广泛,其并非仅仅指的是一种简单的悲伤情愫,同时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悲惨、凄凉的意境,同时也有哀怜与感动的情绪在里面。
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非常棒).doc

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作者】李伟萍;【导师】高文汉;【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7,博士【摘要】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也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从1914年创作《十六岁的日记》开始,到1972年自杀止笔,川端在日本文坛活跃了半个多世纪。
独特的孤儿经历及复杂多变的时代使川端文学深深地扎根于日本的传统之中,同时他又是一战后遍布全世界的现代派艺术潮流中的弄潮儿,这些都造成了川端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从本质而言,日本的传统美是川端文学的根基,而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不仅没有冲淡其对传统美的执着追求,相反使他的探索更为深入,并使传统之美焕发出新的光彩。
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川端文学的本质入手,力求深入挖掘川端康成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根源,进而以其著作为依托,探讨川端文学对传统美的继承与开拓。
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从作者的个性和时代入手,试析孤儿遭遇与战争对川端康成的影响,进而探明其浓厚的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根源。
川端康成是一个孤儿,为了摆脱生活的孤寂,他很小就沉醉于古典文学的世界。
《枕草子》、《徒然草》、《竹取物语》等都是他喜欢的作品,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更是令他爱不释手。
此外,江户时代的江岛其碛的“好色”之作也深受少年川端的喜爱。
年幼时的广泛阅读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以说川端文学中的“物哀”美、“好色”美,以及他对处女的崇拜、对自然的情愫等,莫不与其早年的广泛阅读有着密切的联系。
另外,亲人的不断去世使死亡的阴影浓重地笼罩在川端幼小的心灵上。
为了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为了寻回失去的亲情,他认同了佛教“轮回转生”的世界观。
对川端来说,这一传统思想观念的确立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川端在与万物的主动交流中寻回失去的情感,进而使其浓重的孤儿性情得到最为深广的解脱。
另一方面,它还进一步使川端体悟到了传统的“空”、“无”思想。
从传统文化中走来——谈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艺术美

地 结合 在 一起 ,精致 而 富有朦 胧 的诗
意 ,其 中贯 穿着一种淡淡 的东方宿命 , 蕴 含着 人生 的徒 然 与美 的终结 ,以及
的古 雅妇 女形 象 。战后 ,在 《 重逢》、 《 才 ( 月》 等作 品中 ,川端康成 将爱情 与 社会 融为 一体 ,保持 一 贯 的孤独 悲 凉
待 自己 的生 活。 《 名人》 中 的秀哉 名 人 ,面 临各种新 规 则 的限制 折磨 ,身 体 日益衰 弱 ,加上 对弈 的失 败 ,堕 入 了悲伤与痛苦 中,而当他坐在棋 盘前 就 进入 了忘我 的境界 ,焕 发精 神 ,直到生 命结束 。作者把他放在 悲与美 中来表 现 孤独 、失意和朦胧的哀 伤情调 ,以此来
表现他那美的心灵 、美 的精神乃 至美 的 消亡 。他 的一系列小说都呈现 出美而悲 的气氛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
现 代 最 负 盛 名 的小 说 家 。 1 9 6 8 年 以
表现 了对 缠绵 悱恻 情绪 的 推崇 。 日本 中世 纪著 名学 者本 居室 长说 : “ 在 人
的种 种感 情上 ,只有苦 闷 、忧怨 、悲
生 。他 总把 这一 切与 美联 系起 来 去表 现 ,构 成一 种 既 美且 悲 、愈 美 愈 悲 、
在 川 端康 成 的小说 中 ,从 处 女作 榴 魂节一 景》 到 ( ( 伊豆 的舞 女》 再到 《 雪国 》 ,作者 刻画 了一 系列 女性形象 ,
以女性 为小说 的主人 公 ,以男 女 恋情 为 主要 内容 ,以美和 悲为 基调 。川 I 端
《 里 宇 国》 、 《 古都》 、 《 千羽 鹤》 三部小
说 获 得诺 贝尔 文学 奖 ,这 不仅 是 日本 文学 家 中的唯一 荣耀 ,在 整个 亚洲 文 学 界 ,也使 川端 康成 上升 到与 印度 诗 圣 泰 戈尔并 驾齐 驱 的地位 。瑞 典 皇家
川端康成《古都》日本传统文化之美

90川端康成《古都》日本传统文化之美薛雁文 电子科技大学摘要:川端康成的名字,对于世界和中国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了,其作品也被传颂已久。
这当然是因为他所建构的艺术世界充满了巨大的魅力和强健的艺术生命力。
本文选取了川端康成发表于1962年的一部重要作品《古都》,通过对其中自然描写和审美情趣的分析,力图揭示川端康成文学中的日本传统文化之美探索流淌在川端康成世界里的东方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审美情趣;自然描写;传统文化《古都》是川端康成于1961年开始创作的作品。
由于1945年日本二战战败,日本社会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动荡与变化加上美国驻军带来的欧美文化,以及美国驻军对日本古老文化风貌的损伤让川端康成更加依恋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追求。
川端康成对传统文化的失落内心隐藏着莫大的悲哀。
于是川端康成经过长期的酝酿,把京都作为原型,以京都的文化风貌为北京写出了《古都》这一中篇小说。
《古都》的魅力之处就在于不仅集中体现了人情美、自然美,也将日本特别是东方的传统之美进行糅合。
川端康成对于自然之美非常敏感,十分敬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他用那支带灵气的笔,把日本四季变化和主人公传统的内在气韵的美都在《古都》里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为此,川端康成独具匠心地将小说的故事,放置在京都的风物的画面上展开。
故事的背景就是古都四季变化更替自然风光,自然美为古老的都城增添了几分俏丽。
而古都的风韵就体现在这初春风和丽日的复苏之美,夏天枝繁叶茂的活力之美,深秋果实累累的金色之美,寒冬白雪皑皑的纯净之美。
川端康成热爱自然的情怀同时也是生活在京都的人们的浓浓依恋。
一、《古都》的创作背景《古都》从1961年10月8日开始,到1962年1月27日为止在《朝日新闻》上连载了107回。
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是从风和日丽的春天到白雪皑皑的冬季这一年的京都,实际上,川端康成设定的时空背景,远远超越于此,川端康成康是把古都放置在美军占领日本的大时空的背景之下的,美军让日本古老文化风貌的损伤让内心隐藏着莫大悲哀的同时更加炽热的追求阐释出日本传统文化。
从川端康成作品看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川端康成作品看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韩露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外语系摘 要:在日本得文学界,有不少的文学作家都作出了十分不错的成绩。
在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中,其作品中带有浓郁的日本文化特色。
这种传统的文化即成包含了四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对“物哀”的继承,二是对日本文化中“风雅”的继承,此外还有对日本禅宗文化的继承,以及对自然美的继承等。
这种独有的对日本文化的继承特色,造就了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以独有的特色。
关键词:川端康成;作品;日本传统文化;继承作者简介:韩露(1991.9-),女,民族:汉,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外语系,日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74-03日本的文化发展进程中,其有着自身特殊的文化发展特色。
首先是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日本文化的这种包容性,塑造了日本统一的文化发展特色。
也正是由于这种独有的包容性,才造成了大河民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既包容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独有特色的文化艺术特点。
而这种文化特色又往往直接在其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得以有效的彰显和体现。
所以本文在探讨的过程中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在日本的文学创作过程中,文学创作者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表现。
在日本的众多文学作家中,川端康成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其许多的文学作品创作中,其带有浓郁的日本当地文化韵味。
通过对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质上也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认知历程。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就选择了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为例,就他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浓郁的日本文化意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1、对“物哀”文化的继承在日本的文学作品创作中,“物哀”思想基本上已经成为日本文学创作的代名词。
日本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古事记》中,就带有这种十分浓郁的“物哀”情调。
这是许多日本文学作品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常呈现的一种文化思想内容。
在日本的文学界中,其对“物哀”思想的理解更为全面和广泛,其并非仅仅指的是一种简单的悲伤情愫,同时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悲惨、凄凉的意境,同时也有哀怜与感动的情绪在里面。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美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美【摘要】川端康成作为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着西方现代文学的特色,然而更重要的是他能使其作品深深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之中,并不断继承和发扬日本的传统之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风雅;好色0 前言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诞生于日本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村,祖辈在当地颇有名望。
川端康成的父亲毕业于东京医科学校,但在川端康成出世翌年便患病去世。
3岁时川端康成的母亲去世,从此被祖父母带回大阪抚养,而他唯一的姐姐则被寄养在另一亲戚家。
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寄养在别人家的姐姐去世,16岁时祖父去世,此后无依无靠的川端康成住进了学校宿舍。
坎坷的遭遇使川端康成的性格受到严重扭曲,但却由此催生川端康成的创作才华。
1920年川端康成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系,后转入国文系。
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等人创刊《文艺时代》,发起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新感觉派纲领性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
《伊豆的舞女》的发表,展现了川端康成在创作手法上的突破,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逐步升级,日本法西斯政府建立了”战时新体制”,川端康成的写作也受到政府的干预,他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水晶幻想》,《抒情歌》,《禽兽》,《花的圆舞曲》,《母亲初恋》,《雪国》等等。
《雪国》的出现奠定了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成为他登峰造极的作品之一。
不知道究竟出于什么原因,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公寓内含煤气管自杀,结束了自己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一生。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也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独特的孤儿经历及复杂多变的时代使川端文学深深地扎根于日本的传统之中,同时他又是一战后遍布全世界的现代派艺术潮流中的弄潮儿,这些都造成了川端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1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日本传统之美1.1 “风雅”“风雅”作为日本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川端康成也感受到风雅文学的魅力,他曾经说过:“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作者】李伟萍;【导师】高文汉;【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7,博士【摘要】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也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从1914年创作《十六岁的日记》开始,到1972年自杀止笔,川端在日本文坛活跃了半个多世纪。
独特的孤儿经历及复杂多变的时代使川端文学深深地扎根于日本的传统之中,同时他又是一战后遍布全世界的现代派艺术潮流中的弄潮儿,这些都造成了川端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从本质而言,日本的传统美是川端文学的根基,而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不仅没有冲淡其对传统美的执着追求,相反使他的探索更为深入,并使传统之美焕发出新的光彩。
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川端文学的本质入手,力求深入挖掘川端康成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根源,进而以其著作为依托,探讨川端文学对传统美的继承与开拓。
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从作者的个性和时代入手,试析孤儿遭遇与战争对川端康成的影响,进而探明其浓厚的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根源。
川端康成是一个孤儿,为了摆脱生活的孤寂,他很小就沉醉于古典文学的世界。
《枕草子》、《徒然草》、《竹取物语》等都是他喜欢的作品,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更是令他爱不释手。
此外,江户时代的江岛其碛的“好色”之作也深受少年川端的喜爱。
年幼时的广泛阅读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以说川端文学中的“物哀”美、“好色”美,以及他对处女的崇拜、对自然的情愫等,莫不与其早年的广泛阅读有着密切的联系。
另外,亲人的不断去世使死亡的阴影浓重地笼罩在川端幼小的心灵上。
为了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为了寻回失去的亲情,他认同了佛教“轮回转生”的世界观。
对川端来说,这一传统思想观念的确立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川端在与万物的主动交流中寻回失去的情感,进而使其浓重的孤儿性情得到最为深广的解脱。
另一方面,它还进一步使川端体悟到了传统的“空”、“无”思想。
在“轮回转生”的世界里,人生依然如过客,不同的是人的心灵可以变得更为宽广。
这种超越个体生命局限的广博心境使川端体认到:与其执着于现实,莫如投入到随缘任运、宁静淡远的“空”、“无”世界。
因此,孤儿的遭遇是川端康成传统审美意识形成的内在根源,并进一步使传统美成为其内心的积淀,从根本上制约了川端文学的民族化方向。
此外,战争使川端康成更加坚定了继承传统的信念,并进一步促进了其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
在长达15年的战争中,日本国内的政治形势异常复杂,人性受到了极度的压抑。
在此情形下,川端也陷入彷徨之中,并试图寻求着超越的途径。
于是,他背负着内心的痛苦,抱着一种悠然忘我的态度,把目光投向了抚育过自己的“故乡”。
在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古典世界中,川端体悟到了战争的“徒劳”,并进而在忘我的“空”、“无”境界中获得了一颗自由的灵魂,实现了对战争的超越。
战后川端的诸多文坛好友大都因战争的戕害而辞世,而日本的世相和风俗更是令他哀伤、痛惜不已。
在如潮水般涌入的美国文明面前,战败的日本陷入了自我否定的风潮中,极力抛却民族的传统,而这进一步导致了民族灵魂的失落。
面对此种情形,川端深切地感受到:继承民族的传统、寻归心灵的故乡,这是战后的日本获得新生的唯一出路。
因而,战后的川端把古都作为心灵的故乡,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灵感和力量,进而使传统之美在他的作品中绚烂多姿地绽放。
正是川端的努力使日本文学承载着民族的传统之美,打开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天窗。
这不仅照亮了日本的文学,更照亮了战后日本的新生,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
因此,继承民族的传统、守护心灵的故乡,这不仅是川端对因战争而故去的恩师好友的最好祭奠,更是时代的需要。
第二章力求对川端文学所体现的自然美展开具体论述。
要谈日本民族的传统美,首先要谈自然美。
受到岛国美丽的自然环境的滋养,日本人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亲和感。
自古以来,日本作家以自然为友、以四时为友,他们能从一草一木的细微变化中敏锐地掌握四季时令的变化,并感受到自然生命的律动、万物的生生不息。
由于其浓厚的传统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对季节的感受也非常敏锐。
在创作中,他以其纤细的笔墨对自然进行了细膩的描绘,并常以四季的更替来暗示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在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情化的统一上,川端文学充分体现了东方“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
此外,日本民族对自然色彩的感受也非常敏锐、细腻,赤、黑、白、青是其民族色彩语言的四原色,并具有特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内涵。
受感性文化的熏陶,色彩在川端文学中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总体而言,川端常用红与白来象征性爱之美、梦幻之美以及生与死等,而多用黑与白来象征死亡之美、悲凉之美以及现实之丑与梦幻之美等。
总之,川端康成不仅擅长捕捉和描摹自然美,而且善于挖掘自然美的深层内涵,并使万物的四季更替、色彩的明暗辉映与小说人物的情感、命运紧密相连。
可以说,川端文学从早期的清丽、纯洁到中期的徒劳感伤,直至晚年的虚无颓唐,虽情感有所变化,但人物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境界却贯穿始终。
第三章力求对川端文学的传统精神之美作系统、深入的阐述。
“好色”、“物哀”以及“虚无”、“幽玄”等是日本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灵魂。
川端康成继承了传统美的艺术神髓,并融入自身的情感,使之在他的作品中悄然绽放。
日本古代文学对性的表现是非常坦率的,并逐渐形成了“好色”的文学传统。
这种“好色”观念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的欲求,更是为了实现无限渴望的“爱”,从而更倾向于一种宗教性的、审美的观念。
川端康成继承了这一传统审美意识,他的很多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好色”之情,并在其中融入了自身的独特情感。
孤儿的生活体验使川端康成充满了对女性肉体之美的渴慕,并形成了“处女崇拜”、母性崇拜等情结。
因此,川端文学中的女性大都集光洁的肉体之美、纯洁的心灵之美、母性的温柔之美为一体。
川端无限向往少女的肉体之美,但少女的纯洁之美却是不可触摸的禁忌之美,此外,少女也很难具有母性的温柔。
于是,在现实与理想的不可协调中,川端把女性上升到“佛”的位置。
佛是神圣的、不可触及的,此外佛又是慈悲的,她以母性的温柔关爱着每一个渴求着爱的人们。
因此,美女佛便成为川端文学中拯救自我的象征,并在感官与圣洁的两极中,形成了川端文学独特的“好色”之美。
“物哀”产生于平安时代的贵族文化,是贯穿在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川端康成也认为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的。
在创作中,他多以短暂“无常”的爱情为主要内容,以悲愁为主要情感色调,进而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既美且悲的传统格调。
总体而言,在创作中川端不仅展现了初恋的感伤之美、女性的哀怨之美,而且赞赏了纯粹的悲之美。
这种悲从属于美、美又制约着悲的艺术境界为川端文学营造出无限典雅的传统氛围,并使之流现着“物哀”美的神韵。
孤儿的生命体验使川端康成充满了对人生的探求,同时由于祖父的影响,佛国的芳香一直熏陶着他,伴随其成长。
这使川端拥有了一双凝视虚空世界的“临终的眼”,而这“临终的眼”就是超越生死、透过现象来认识生命真相的开悟之心。
在此基础上,川端把佛禅的清灵玄虚作为文学的幻境,并以敏感的笔触描绘着美的“佛界”与“魔界”,探求着生命的真相。
战后,川端对“魔界”的执着、对“佛界”的憧憬包含了他试图用传统的佛教禅宗精神拯救自我的努力,及其对人生终极的关怀。
他渴望通过解除一切“道德的抑制”使人类恢复到原初,从而找回生命的尊严,摆脱战争的阴翳。
三岛由纪夫称川端康成为“永恒的旅人”,川端的一生的确像是来往于现实与梦幻之间的旅人。
他以无所畏惧的精神深究人性的根底,并以诗意的情怀引领人们走向随缘任运、宁静淡远的美好世界。
第四章力求探讨川端康成对传统之美的新开拓。
川端从事创作的初期正逢“大正民主”时期,那是一个丰富多元、与传统既割裂又藕断丝连的独特时代。
受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川端康成也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并成为该运动的旗手。
此后,他又转向对新心理主义的探索,并买来乔伊斯的著作,与原文对照着详细阅读。
当然,川端在这段时期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有些偏激,带有向西方一边倒的倾向。
但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因子在经过短暂、激烈的异体对抗之后,很快就以温和的方式溶入川端文学的血液之中,实现了“内化”。
新感觉派落潮后,川端逐步将新感觉派的主观感受从浅层的感觉范畴推进到情感范畴,并使之与日本传统的自然美、人情美相结合。
此外,川端也没有止步于单纯模仿西方意识流,而是结合自身的禀赋,使意识流小说的心理时空观及其对无意识的挖掘,与他那传统的“空”、“无”思想及其对“魔界”的探索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因此,从整体来看,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及新心理主义时期的探索,不仅没有妨碍他对传统美的执着追求、削弱其文学古典美的意蕴,反而使传统之美焕发出新的光彩。
同时,也正是这种探索才使川端文学既富有现代性、世界性,又不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精髓。
总之,川端文学是深深地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
从川端康成的创作道路看,在现代派艺术席卷整个世界的年代里,年轻的他曾倾倒于西方现代主义。
但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川端充分认识到:一方面,要借鉴外来的文学艺术,来充实和丰富传统。
另一方面,借鉴外来的文学艺术,也绝不能脱离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战争年代里,尤其是日本五条件投降以后,面对民族文化的失落,川端更加坚定了继承、创新传统的信念。
因此可以说,川端康成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并没有妨碍他对民族传统的执着追求,更没有冲淡传统美在其文学中的主体地位。
相反,这段时期的探索为他继承传统提供了新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川端通过笔墨使传统之美在现代社会凸现出其价值和意义。
基于此,本文从川端文学的根基——传统之美入手,而将他青年时期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作为其对传统美的创新和开拓,置于文章之末。
更多还原【关键词】川端康成;日本传统美;继承;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