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川端康成作品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作者:商意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2期摘要: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在美学上非常成功的作品。

作者属于当时日本的新感觉派作家,他运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些手法传递了日本的传统审美。

本文中探讨的四个维度的美感中可见,本作品中的美感完全是一种传统的日本美学,可以说它将日本美学发挥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美学特征《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这部早期作品中显示出了他美学追求的端倪。

这部小说具有一种近于散文诗的美感,它不像一般小说那般注重情节的戏剧性发展,它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美感的营造,阅读它就像在欣赏一本优美的水彩画册。

小说文本中的恋情故事发生在山明水秀的伊豆,上高中的主人公独自在此处旅行时邂逅了一位年少的舞女。

文本在表现手法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元素,其呈现的美感又深植于日本传统美学,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分四个维度探讨了《伊豆的舞女》的美学特征,期望能够为川端康成小说研究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借鉴。

一、纯净之美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往往会出现一位外表与性灵都纯净清丽的女性,这位女性是他心中美学理想的寄托,这一点同日本民族传统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

其写出来的女性往往都是日本民族古典美的象征。

川端康成认为“美只存在于少女、孩子和即将死亡的男子身上”。

从中可以见出,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同其个人在美学上的信念是一脉相承的。

《伊豆的舞女》中的薰子正是这样一位女性,小说中她有一种自然而和谐的美,清新脱俗,不染尘埃。

薰子生活苦难,但是其性灵纯净透澈、无忧无虑,好像沉重的生活无法影响到她。

外表描写是人物塑造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小说中多次描写薰子的外表。

有写头发之美,薰子有“大得出奇的旧发簪”;有写眼睛之美,小说中将眼睛称为是“舞女身上最美的地方”;有写笑容的美,“笑起来像一朵鲜花”。

甚至对裸体的描写也纯净而富有诗意,洁净的形体是她洁净心灵的外部表现。

春空纸鹤若幻梦_解读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

春空纸鹤若幻梦_解读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
总之,无论是女性描写还是心理描写,川都是轻 灵而高超的,他并没有流俗地沉湎于表现男女间的 肉体世界,而着重把女性美作为一种禁忌的美、徒劳 的美来呈现。川小说正是通过对禁忌主题的把握来 解构女性内心世界和行为模式,从而达到了独具一 格的审美效果。
一、禁忌主题:“奇妙的憧憬与绝望”
二、物哀色彩:“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
084 2010 . 3
名作 外 国 文 学
欣赏
学新感觉的基础上,对力求保持日本文学传统的“物 哀色彩”作新尝试。
川对《源氏物语》体现的“物哀”,完全是按照个 人的喜好来加以选择和扬弃的。他强调:“平安朝的 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哀这个词同美是 相通的。”一方面,川认为“物哀”是日本美的源头,是 悲与美的结合体,两者是融会贯通的。这种尚“美”求 “美”的痴情心态,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渗透 和发挥。徜徉于川笔下的艺术形象,表面上刻画得十 分优美、风雅、甚至风流,内在却蕴藏着更多更大的 悲伤的哀叹,折射出深沉纤细的微光。
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中至少存在着一种无法承 受的东西,那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以下简称川)的 这种东西就是“美”。
从最初盲目醉心于借鉴西方现代派到回归日 本 传 统 ,川 一 直 对“ 美 ”进 行 着 不 懈 的 探 索 和 努 力 。 面对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汇的大背景,他终于找到 了自己的位置,“运用民族审美习惯,挖掘日本文化 最深层的东西和西方文化最广泛的东西,并使之汇 合,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之美。”①川对美的理解、诠 释和近乎病态的追求,一方面造就了自身的伟大, 1968 年瑞典文学院表彰他“以非凡的敏锐表达了 最具民族本性的日本灵魂”②而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另一方面也造成 了 他 生 命 的 脆 弱 易折 ,1972 年 4 月 16 日在公寓含煤气管自杀。究其原因,无不源于 川 作 品 中 凸 现 的 三 个 美 学 特 征 :禁 忌 主 题 、物 哀 色 彩和死亡情结。

浅谈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美学思想

浅谈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美学思想

浅谈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美学思想摘要: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因《伊豆的舞女》成名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章从欣赏艺术美的角度,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几个方面赏析其美学思想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美学思想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山路变的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

这时,骤雨白亮亮的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的横扫过来”。

这是川端康成在小说之初为我们描述的伊豆雨景。

小说之初就给了我们一个“美”的臆想。

一个东京的学生,一个伊豆的舞女,在淅沥的雨中相遇。

他们的爱情从天城岭开始,到下田告别,纯洁的连手都没有牵过。

然而,这柏拉图式的爱情虽然跨越了阶层,却又摆脱不了现实,就像樱花一样,短暂而美丽。

呈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也极好的体现了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全篇小说不到18000个字,可是却以精致而细巧的表现力,给了读者一个清新脱俗的画卷。

本文将结合川端康成的写作背景和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这四美的思想来浅谈这部小说的美学思想。

一、素雅幽远的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把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在如画的背景上:俊秀的天城山、茂密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色、袅袅的炊烟……而所有这些美丽的景色都与美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在告别的码头上,汽笛一声惊鸣,舞女熏子紧咬着嘴唇,舞动着白色手巾,向着远方,泪水夺眶而出。

此时“我”怅惘的情绪与恍惚流动的景物结为一体,悲和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篇作品的审美基调。

浅析美学特征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

浅析美学特征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

浅析美学特征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物哀”是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特质,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和审美表现活动,它在日本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

在日本文学中,“物哀”是一种传统的文学理念,同时也是日本民族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是源于日本特殊的民族环境以及人文背景。

本文对“物哀”的概念以及“物哀”审美意识的形成进行了探讨,并对“物哀”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崇尚进行了分析与追溯,对其内涵从文化角度来进行了阐释。

在日本传统文学和诗学以及美学理论中,“物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倘若不了解“物哀”就无法准确的把握日本文论的精髓部分,也无法深入理解日本传统文学和日本文学的民族特质。

所谓的“物哀”之美,就是那种由荒凉悲戚的心境产生的一种忧郁美、感伤美、悲剧美,对生命的悲悯和对岁月无常的伤感,它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日本文学的一个最鲜明的特质。

我们从《源氏物语》这部日本文学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这点,从《源氏物语》中形成的这种“物哀”的美学思想最为鲜明的体现出了日本民族文化的思维特点,它也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物哀”的涵义“物哀”这个词,用日语表示就是“物の哀”( ももののあわれ),它也是日本最为古老的一种文论思想。

今天有很多的学者把它翻译成“情感情趣”等,译名是非常多的,这也说明了人们对于这种美学思想的研究非常关注。

根据日本《古语拾遗》这部史书的考证,“哀”本来是一个感叹词,可以用来表达一切情感,就好像是汉语里的“啊”和“呜呼”一样。

“哀”的日语写做“あはれ”,它可以表达高兴、哀愁、惊讶、气恼、激动、悲伤等多种复杂情感,当汉字输入到日本后,日本人就用汉字“哀”来书写“あはれ”,不过“哀”这个字的本意是悲哀,它和日语的“あはれ”并不太吻合。

从传统文化中走来——谈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艺术美

从传统文化中走来——谈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艺术美

地 结合 在 一起 ,精致 而 富有朦 胧 的诗
意 ,其 中贯 穿着一种淡淡 的东方宿命 , 蕴 含着 人生 的徒 然 与美 的终结 ,以及
的古 雅妇 女形 象 。战后 ,在 《 重逢》、 《 才 ( 月》 等作 品中 ,川端康成 将爱情 与 社会 融为 一体 ,保持 一 贯 的孤独 悲 凉
待 自己 的生 活。 《 名人》 中 的秀哉 名 人 ,面 临各种新 规 则 的限制 折磨 ,身 体 日益衰 弱 ,加上 对弈 的失 败 ,堕 入 了悲伤与痛苦 中,而当他坐在棋 盘前 就 进入 了忘我 的境界 ,焕 发精 神 ,直到生 命结束 。作者把他放在 悲与美 中来表 现 孤独 、失意和朦胧的哀 伤情调 ,以此来
表现他那美的心灵 、美 的精神乃 至美 的 消亡 。他 的一系列小说都呈现 出美而悲 的气氛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
现 代 最 负 盛 名 的小 说 家 。 1 9 6 8 年 以
表现 了对 缠绵 悱恻 情绪 的 推崇 。 日本 中世 纪著 名学 者本 居室 长说 : “ 在 人
的种 种感 情上 ,只有苦 闷 、忧怨 、悲
生 。他 总把 这一 切与 美联 系起 来 去表 现 ,构 成一 种 既 美且 悲 、愈 美 愈 悲 、
在 川 端康 成 的小说 中 ,从 处 女作 榴 魂节一 景》 到 ( ( 伊豆 的舞 女》 再到 《 雪国 》 ,作者 刻画 了一 系列 女性形象 ,
以女性 为小说 的主人 公 ,以男 女 恋情 为 主要 内容 ,以美和 悲为 基调 。川 I 端
《 里 宇 国》 、 《 古都》 、 《 千羽 鹤》 三部小
说 获 得诺 贝尔 文学 奖 ,这 不仅 是 日本 文学 家 中的唯一 荣耀 ,在 整个 亚洲 文 学 界 ,也使 川端 康成 上升 到与 印度 诗 圣 泰 戈尔并 驾齐 驱 的地位 。瑞 典 皇家

日本心魂与古典意韵——浅论川端康成《古都》中的美学思想

日本心魂与古典意韵——浅论川端康成《古都》中的美学思想
了“ 哀”的特殊品格,继 而呈现 出物衷的 美学特征 。同幽玄的空寂、风雅 的闲寂三者融为一体.体现 出一种独创 的 日本古典 芙学精神 。川端康成这住站在樱花下迎
风歌吟 的老者 . 在 一片心灵远景 中芬芳 了那颗属于 日本的古典之心 , 并 最终承担起 “ 架设 东方与西方精神桥梁”的重任 。无论是 < 雪国)哀歌。还是 < 古都 >幻梦 。 都表现 着川端对 日本古典 美学孜孜 不倦 的追求。本 文试 图通过对 < 古都 》的解读 。 展现 川端对 日本文 学中自然之美 、物袁之叹、无常之空等审美精神的继承 。 关键词 :川端康成 ; ‘ 古都 > ; 自然蔓;物表;无常
儿之哀 ” 的源起 。 紫花地丁带着双重 的含义 : 方面为千重子与苗 子的相 聚埋下 了伏笔 , 另 一方 面也暗示 着姐妹 二人终 将分 别 的结 局 。千重子的感情寄托 于这株紫花地丁上 ,

她为它的 “ 生命 ” 所打动 , 又为 它的 “ 孤独 ” 而悲哀。紫花地丁成为 了千重子 内心世界 的 外在镜像 。 而《 古都 》中的北 山杉则被川端赋予 了 人格之美。川端在散文 《 北山杉 》中说过 : “ 京都 的北 山杉 是 《 古都 》的主要舞 台” 。 小说中 , 川端借助了大佛 次郎在 《 京都之恋 》 里 的一段 描写 ,“ 北山的杉林层层叠 叠 ,漫 空笼翠 。 宛如云层一般。 山上还有一行赤杉 , 它的树 干纤细 ,线条清 晰,整座 山林像一个 乐章, 送来 了悠长 的林声…” ,“ 北山杉树的 枝桠一 直修整到树梢。在千重子看来 ,呈圆 形 留在树 梢的叶子 , 就像是一朵朵淡雅的冬 天的绿花 ” 。 北 山杉的葱郁之 “ 绿”映衬了 苗 子的淳朴坚强 ,象征着朴素 的生命力量 。 而停 留在杉树梢头的 “ 冬天 的绿花 ” ,喻示 千 重子 与苗子 的姐 妹 之情犹如 初冬 时节树

由川端康成作品之美看日式审美观——以《伊豆的舞女》为例

由川端康成作品之美看日式审美观——以《伊豆的舞女》为例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由川端康成作品之美看日式审美观——以《伊豆的舞女》为例任向欣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在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除了凝聚了作者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和性格特征之外,还蕴含着众多日本独特的美学意象和审美意识。

本文通过对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的日式特点与美的意象进行分析与列举,结合作者亲身经历与情况,探究川端康成作品中所蕴含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及其自身性格所赋予作品的独特感。

进而为理解日本作家作品以及日本文化提供思路与着眼点。

关键词:文学形象;传统美;日本文化;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92-02一、引言《伊豆的舞女》这部短篇小说极富有个人色彩。

且川端康成在这篇作品中所树立的写作风格在他的中后期作品也一直延续着。

因此本文选取这部作品进行研究分析。

笔者欲通过分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式化特点及美学意象,挖掘其作品中蕴藏的日式美感。

通过分析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有助于我们今后对日本作家作品的把握和理解。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川端康成的研究资料数量多,基数大,其中确也不乏一些优质的分析和看法。

但是经过整理发现,大部分研究都是较为片面的。

例如:多集中于作者自身经历与作品关系,日本传统文化与作者的关系,又或是纯粹的文学作品赏析。

将民族性与作家经历和作品结合的数量并不多。

因此,本文首先将《伊豆的舞女》分为人性美,残缺美两个方面进行举例分析,总结出作品意象和创作特点。

之后通过探究与揭示作品中的日本民族个性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最终达到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二、作品中表现的美(一)人性美本篇作品中的人物虽都独具个性特点,但是每一个人尤其是女性形象都拥有美好的人性与内在。

1.女性形象描写的多样性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好几位女性艺伎的人物形象。

有纯情可爱的薰子,有四十多岁的中年艺伎,还有两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姑娘。

川端康成《古都》日本传统文化之美

川端康成《古都》日本传统文化之美

90川端康成《古都》日本传统文化之美薛雁文 电子科技大学摘要:川端康成的名字,对于世界和中国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了,其作品也被传颂已久。

这当然是因为他所建构的艺术世界充满了巨大的魅力和强健的艺术生命力。

本文选取了川端康成发表于1962年的一部重要作品《古都》,通过对其中自然描写和审美情趣的分析,力图揭示川端康成文学中的日本传统文化之美探索流淌在川端康成世界里的东方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审美情趣;自然描写;传统文化《古都》是川端康成于1961年开始创作的作品。

由于1945年日本二战战败,日本社会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动荡与变化加上美国驻军带来的欧美文化,以及美国驻军对日本古老文化风貌的损伤让川端康成更加依恋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追求。

川端康成对传统文化的失落内心隐藏着莫大的悲哀。

于是川端康成经过长期的酝酿,把京都作为原型,以京都的文化风貌为北京写出了《古都》这一中篇小说。

《古都》的魅力之处就在于不仅集中体现了人情美、自然美,也将日本特别是东方的传统之美进行糅合。

川端康成对于自然之美非常敏感,十分敬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他用那支带灵气的笔,把日本四季变化和主人公传统的内在气韵的美都在《古都》里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为此,川端康成独具匠心地将小说的故事,放置在京都的风物的画面上展开。

故事的背景就是古都四季变化更替自然风光,自然美为古老的都城增添了几分俏丽。

而古都的风韵就体现在这初春风和丽日的复苏之美,夏天枝繁叶茂的活力之美,深秋果实累累的金色之美,寒冬白雪皑皑的纯净之美。

川端康成热爱自然的情怀同时也是生活在京都的人们的浓浓依恋。

一、《古都》的创作背景《古都》从1961年10月8日开始,到1962年1月27日为止在《朝日新闻》上连载了107回。

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是从风和日丽的春天到白雪皑皑的冬季这一年的京都,实际上,川端康成设定的时空背景,远远超越于此,川端康成康是把古都放置在美军占领日本的大时空的背景之下的,美军让日本古老文化风貌的损伤让内心隐藏着莫大悲哀的同时更加炽热的追求阐释出日本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川端康成作品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作者:张晓晖, ZHANG Xiao-hui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刊名: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9,41(4)
1.郁龙余东方文学史 2001
2.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 2004
3.叶渭渠日本文化史 2003
4.叶渭渠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 1989
5.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1999
6.吕元明日本文学史 1987
7.姜文清佛教影响与中日审美意识 1997(04)
8.铃木大拙;陶刚禅与日本文化 1989
9.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 1987
10.川端康成;叶渭渠雪国 200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nmgdxxb-rwshkxb200904022.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