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川端康成及日本文学

合集下载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赏析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赏析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赏析一、川端康成是谁呀川端康成可是日本文学界的大拿呢。

他出生在日本大阪,那是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可他笔下的世界却有着独特的静谧和忧伤。

他的童年不太幸福,亲人的离去让他的内心变得很敏感,这种敏感也融入到了他的作品里。

二、他作品的独特风格1. 细腻的情感描写他就像一个超级细腻的画家,不过他用文字来描绘情感。

在他的作品里,你能感受到那种微妙到极致的情感。

比如在伊豆的舞女中,男主人公对舞女那种懵懂又纯真的爱恋,描写得让人心都化了。

他不是直白地说“我爱你”,而是通过一些小动作、小眼神来传递这种情感。

像男主人公看到舞女的头发被风吹乱时,那种心里的小小悸动,写得特别真实。

2. 融合自然之美川端康成特别擅长把自然景色和人物的心境融合在一起。

在他的文字里,自然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有生命的。

像雪国里的雪,那雪就像是一个沉默的见证者。

当驹子在雪地里行走的时候,雪的冰冷和驹子内心的孤独、挣扎就交织在了一起。

雪的洁白纯净,又和驹子的那种纯洁的一面相呼应。

那一片片雪花,就像是他撒下的情感的种子,在读者的心里生根发芽。

3. 日式美学的体现他的作品里到处都透着日式美学的影子。

那种简洁、含蓄、寂静的美。

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往往简单的几个词就能勾勒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比如说在描写一个房间的时候,可能就只是提到了纸窗透进来的微光,榻榻米上的一点痕迹,就能让你感受到那种日式房间的静谧和独特。

三、对他几部作品的具体赏析1. 伊豆的舞女这是他比较早期的作品。

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青年学生和舞女之间的一段邂逅。

但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青春的美好和无奈。

舞女那纯真的笑,还有她的羞涩,就像春天里的花朵一样清新。

而青年学生内心的矛盾和对舞女的感情,又有着成长的苦涩。

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像是伊豆的风景一样,虽然美丽但又带着淡淡的哀愁。

2. 雪国这部作品就更复杂一些了。

驹子这个人物形象特别立体。

她一方面在努力追求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三弦琴,想要在那个小世界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川端康成文学特点

川端康成文学特点

川端康成文学特点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雨后春笋一般的作家”。

他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其文学风格独特,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文学家。

本文将分析川端康成文学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一、追求纯粹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之一是追求纯粹。

他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最纯粹的情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展现在作品中。

在《雪国》中,他用“雪”作为主题,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希望,同时也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离。

在《千羽鶴》中,他更进一步地探索了人类纯粹的情感,表达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他用精致的笔调,传达出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二、独特的叙事方式川端康成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独特的叙事方式。

他常常采用特殊的叙事结构,较少使用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而是选择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作品更加丰富、深刻。

例如在《雪国》中,他运用了“雪”、“女人”、“异乡人”等多种意象,在描写主角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时,通过这些意象的紧密联系,达到深刻描写的效果。

三、关注心理描写川端康成文学的又一个特点是关注心理描写。

他在作品中注重描绘人物之间的内心世界,通过深入分析人物的心理,抒发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在《伊豆的舞女》中,他深入描写了主人公安那与舞女黑梅子之间的情感变化,通过对安那心理的描写,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四、历史感和文化感川端康成文学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历史感和文化感。

他在作品中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日本古典小说的传统,同时也体现了对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反思。

在《雪国》和《伊豆的舞女》中,他描绘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展现了现代日本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追求纯粹、独特的叙事方式、关注心理描写和历史文化感等文学特点。

这些特点使他的作品更加卓越、深刻、充满人情味,同时也开创了日本文学的新篇章。

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 (1)

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 (1)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介绍一、作者介绍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

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

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

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

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

好看的日本文学作品有哪些

好看的日本文学作品有哪些

好看的日本文学作品有哪些好看的日本文学作品1: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芥川先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

1927年自杀未遂。

著存有小说一百四十八篇,小品、随笔、评论、游记多种。

作品文笔雅丽,立意夸饰,形式多样。

1935年日本成立了“芥川文学奖”。

好看的日本文学作品2:川端康成《雪国》以有钱有闲的舞蹈研究者岛村与一位艺妓和一位纯情少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为读者展现出了一种伤感和冷艳的世界。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月日,川端以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

漂亮的日本文学作品3:夏目漱石《我就是猫》夏目漱石老先生以独特的视角,针砭时弊,最后无名之喵却淹没在无边的水缸中为结尾。

读夏目先生,例如听到严师敦敦教导,例如与老者对坐而谈。

好看的日本文学作品4:太宰治《人间失格》人间失格,即为丧失做人的资格。

《人间失格》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发表同年,太宰治就自杀身亡。

“我晓得有人就是快乐我的,但我似的缺少爱人的能力”。

好看的日本文学作品5:安部公房《砂女》既有期望像是鸟儿一样飞翔的民主自由,也存有期冀躲藏在窝里不受到任何人打搅的民主自由。

读安部公房,如读存在主义,如读超现实主义。

漂亮的日本文学作品6:大江健三郎《康复的家庭》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大江健三郎先生显然么有川端康成先生那么声名鹊起,但是细腻真实的情感,让人在感动的同时收获人生的感悟。

漂亮的日本文学作品7:渡边淳一《失乐园》场悲剧性的婚外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都市生活和当代日本人的种种心态。

渡边先生之母,悼念之。

好看的日本文学作品8:村上春树《1q84》天上存有两个月亮,一个徐的,一个蓝的。

青豆,天吾,我们同时存在,我们必将相遇,必将相爱。

念村上春树先生,例如一场典雅的旅行。

川端康成和日本文学中的古典——郑艳

川端康成和日本文学中的古典——郑艳

比如在小说《雪国》中, 作家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最能体现物 哀之美。厚厚的白雪、凛冽的北风、阴冷的群山、灰色的天空、 微弱的阳光、枯黄的杂草……小说开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冬日 雪国图, 营造了肃杀、冷寂的氛围, 给人带来“冷”而“哀”的 感觉。
2、借鉴西方的写作技巧
川端康成借鉴了西方文学中的意识流写作手法。作为技法 而言, 意识流是指根据联想来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 注重挖掘 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正是在西方意识流手法的影响下, 川端 康成在借鉴意识流写法时又有所改造。 意识流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 一方面能够以意识的流动为 线索进行叙事, 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展现人 物隐蔽、细微的内心世界。川端康成将该手法的长处发扬光大, 同时又避免意识流小说跳跃性大、晦涩难懂的弊端, 最终形成 了川端文学独特的艺术风貌。 《雪国》中主人公心理变化的细微体验。小说开始部分从岛 村在火车玻璃窗上看见叶子面庞的一瞬间写起, 不禁勾起岛村内 心恍惚迷离的记忆。接下来故事情节由此拉开序幕, 引出了岛村 与驹子、叶子之间微妙的感情纠葛。
三 、 川 端 康 成 小 说 中 的 叙 事 与 抒 情
川端康成是日本当代具有世界影响的 大作家, 其小说堪称世界一流。川端的小 说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中 走向世界的。其小说的叙事模式也正恰恰 体现了这种交流和融合。 川端的叙事模式将西方现代小说的叙 述技巧与日本传统叙述方式融合在一起, 使得小说的叙事模式既具备了与西方现代 小说相同的意义承载功能, 又使这种叙事 模式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点, 富有传统的 日本文化内涵。
“物哀” 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 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物哀”所含有的 悲哀感情,绝不是对外界的自然压抑毫无抵抗力所表现 出来的哀感,它经过艺术的锤炼,升华为一种独特的美 感。因而“物哀”便成为一种纯粹的美意识,一种规定 日本艺术的主体性和自律性的美形态。 “空寂、幽玄”日本文化以“空寂”作为美意识的 主流,在各个艺术领域,尤其是在能艺、绘画两个领 域构筑起“空寂的幽玄美”的世界。这种美意识体现 在用墨来代替色彩来画的水墨画上。日本从镰仓时代 引入中国南宋的水墨画,与禅的趣味联系起来。到了 东山时代,日本水墨画融贯了“空寂”的艺术精神, 追求一种恬淡的美,产生了与中国水墨画的审美情趣 相异的风格。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的继承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的继承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的继承丁建国(中南嚣业科技大学)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的继承。

川端的作品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中的感性文学传统。

非常明显地散发着平安王朝幽雅纤细。

“物哀”精神以及。

阴性荚”为主调的文学气息,透过悲、雅、美表现人生的悲伤与哀愁。

关键词:传统文学理念;感性文学;自然芙;。

物哀”精神;。

阴性”芙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时.授奖辞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川端康成显然也受到近代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但同时川端先生又明确地显示出这样的倾向: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和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川端先生通过他的作品.以恬静的笔调呼吁:为了新日本.应当捍卫某些古老日本的美与民族的个性”。

这样的评价深刻地诠释了川端作品的魅力所在.正因为其立足点与归宿是日本古老的传统文学理念。

川端的作品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中的感性文学传统。

非常明显地散发着平安王朝幽雅纤细.“物哀”精神以及。

阴性美”为主调的文学气息,透过悲、雅、美表现人生的悲伤与哀愁。

川端的早期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就是川端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思考以及继承的结果。

<伊豆的舞女》发表于1926年。

是川端的成名作。

在这曲日本式的爱情经典中,邂逅就是告别。

告别就是永别,什么都没开始就结束了,整个故事就像一朵蓓蕾。

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伊豆的舞女>从外在风貌和精神气质两个方面表现了日本民族的灵魂.是川端康成经过一系列探索后.对日本传统文学理念的回归与继承。

一、感性文学传统一自然与人情的统一川端对日本传统文学中感性文学传统的继承.可以从他对日本自然美的描绘中略见一斑。

日本列岛独特的自然条件.赋予日本人的审美心理感觉,就像遍布于日本全国各地的樱花所给予日本人的心灵体验一样:灿烂得令人心醉.飘零得让人心碎。

对环境细致传情的描绘是和日本民族素来对大自然有着细腻、敏感的体验密不可分的。

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16页)

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16页)

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
《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 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 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 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
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 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 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吁:为了新日本应当保存某些古代的美与
民族的个性。
三、川端笔下的日本传统文化
( 一 ) 美学理念:
1、“物哀”——感物兴叹
“物哀”一词,频频现于《源氏物语》、 《枕草子》、《徒然草》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 本居宣长将之用来表达平安时代文学及时代精神 的一个理念,其中‘物’是客观对象,‘哀’为 主观感受。“物哀”是一种直接发自内心的感动, 是“见到或听到、接触到某一事物时,因受感动 而发出的叹息或感叹”,是“接触某一事物时所 感受到的美好、和谐,以及对此所持的欣赏态度”。 本居宣长其实更强调“物哀”一词中“哀”的比 重。
“枯山水”多半见于寺院园林,设计者往往 就是当时的禅宗僧侣。他们赋予此种园林以恬淡 出世的气氛,把宗教的哲理与园林艺术完美地结 合起来,把“写意”的造景方法发展到了极致, 也抽象到了顶点。这是日本园林的主要成就之一, 影响非常广泛。
“ 空寂”以“幽玄”作为基调,充满苦 恼之情,更具情绪性,多用在生活艺术上;
“闲寂”以“风雅”作为基调,充满寂 寥之情,更具情调性,多用在表现艺术上。
二词意义暧昧,只可神会,不可言喻。
(二)日本文学 1 具有相当的抒情性; 2 回响着无常的哀韵; 3 女性气质; 4 非逻辑性的、不规则性的; 5 感性的; 6 暗示及余情。
(五)日本园林——以“枯山水”为代表
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文化影响。到公元8 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 文化,中国文化也从各方面不断刺激着日本社会。 园林亦是如此,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 水园的影响,因而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 自然式风格。但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 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日本所特有的 山水庭,精巧细致,在再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 炼。并讲究造园意匠,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 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

著名诗人川端康成人物简介

著名诗人川端康成人物简介

川端康成文学纪念馆
• 在川端康成故乡建立了文学纪念馆
• 展示了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和生平事迹
川端康成研究学会
• 成立川端康成研究学会,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成就
• 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推动川端康成研究的发展
川端康成的研究与传承
01
川端康成作品的研究
• 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 对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文学地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 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文学的思想和手法
川端康成的文学主题与思想
01
爱情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以爱情为主题
• 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来探讨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02
生死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探讨了生死主题
• 通过描绘人物的生死经历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03
美学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关注美学主题
优美的意境创造
• 川端康成的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
• 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心理来展现美的魅力
川端康成诗歌的主题与思想
爱情主题
⌛️
• 川端康成的诗歌以爱情
为主题
• 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爱
情故事来探讨人性的复杂
和多样
美学主题

• 川端康成的诗歌关注美
生死主题
学主题
• 通过描绘美的自然景观
和人物心理来探讨美的意
Docs
• 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 对日本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翻译活动的晚期
• 翻译作品数量减少,但质量依然很高
• 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川端康成与跨文化交流
与西方文学的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知道,我认为比较好:虽然不是刻意阅读某些国家的文学作品,然而不经意间我还是阅读了少量日本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好色一代女》,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美丽与悲哀》《伊豆的舞女》,还有相当一部分日本侦破小说。

很奇怪的感觉,似乎这所有的作品都展示着日本富士山雪色清晨的清朗,是冬季寒冷的早晨凛冽的美丽——纯净、清泠泠的似古筝高山流水式的铮琮。

回想起来,若说纯美的况味,似乎国内只有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堪与媲美。

读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美丽与悲哀》《伊豆的舞女》,还有他其它作品时,心头总是被淡雅的忧伤环绕,无法排解。

虽然不了解他的生平,然而我想他的忧伤必有来历。

果真如此,川端康成两岁丧父,三岁丧母,七岁丧祖母,其间姐姐去世,十五岁祖父丧,环视他的生命早期,竟然是接连不断的亲人离世。

孤苦伶仃的他,在众多亲戚家流离失所,他学会了静静地思索,默默地体会内心与世隔绝般的孤独。

早年的孤苦心境,铸就他一生的悲郁气质,在文字的字里行间,你可以感受到悲哀寂寞孤独如片片雪花飞扬,漫卷诗书。

《雪国》描写主人公ju 驹子沦为艺妓,在屈辱的环境下成长,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追求过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渴望得到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真正爱情。

男主人公岛村却把她这种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

这发生在客人与艺妓间的普通故事,没有极尽所能的色情描写,而是淡然地保持着平静而客观的现实,至少心灵深处的纯净。

清纯干净的笔调使一个本应世俗得俗不可耐的现实,变得如诗歌一样优美馥郁。

《古都》则描写了京都被抛弃的双胞胎姐妹之一千重子和妹妹苗子的相逢,及两人不同的生活命运,京都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风俗习惯等。

是一部很美的京都文化描绘长廊,带有绘画的色彩美和音乐的韵味。

《美丽与悲哀》则描写了一位敬爱老师的美丽女画家,在得知老师曾经少年为情所困,并与老师产生同性畸恋后,决定替师报复,与老师的初恋情人和他儿子交往后刻意谋害了青年的故事。

这是一个可怕的社会现象,人性扭曲得令人恐怖。

作为美丽的代言,其结局未必是真实的美丽,幻像与真实间的距离毫厘远。

读川端康成初期,心头满是困惑,感觉他的作品有着《源氏物语》的音韵美。

果然不出所料,川端康成“在瑞典文学院礼堂作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获奖纪念讲演,他通过禅宗诗僧希玄道元、明惠上人、西行、良宽、一休宗纯的诗,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的小说,《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枕草子》的古典传统,以及东洋画、花道、茶道的精神,深入细致地介绍和剖析了“日本美的传统”。

”所以说感觉川端具有中国词人之风也很正常,他的文字优美清冽如山泉饮之清冽,闻之弥香。

而简单扼要的故事情节,配以形象具化的自然风景,如温泉的氤氲,山野的青葱,雪国的洁白寒冷,杉树的高大笔直,日本和服那飘逸艳而不俗的丝绸的温润,是电影镜头徐徐摄取的镜头,使人第一瞬间被景致吸引。

而《雪国》中三弦的音韵,《古都》中泼墨绘画,不同故事间的茶道,都是介绍着一种迥异他国的日本特色。

凄凉的美贯彻每部小说始终,会使你不自觉地想起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清泠泠的哀伤如潮水漫上心头,挥之不去,挥之不去。

二川端一生创作小说一百余篇,然而长篇有限,最有名的作品如《雪国》、《古都》、《千纸鹤》、《伊豆的舞女》却为中篇小说。

他的作品情节简单,叙事明白清晰,篇幅短小,缺少宏大的场面描写和历史阶段尖锐的戏剧性。

如果你喜欢托尔斯泰的气势恢宏,普鲁斯特细若游丝的心理拟想,如果你渴望感受《飘》中美国南北战争年代那令人沮丧不已的战争末落,如果你向往马尔克斯(破注: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那么你在他的作品中根本寻找不到。

“由于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

”这是川端在1968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委员会的颁奖辞。

川端的作品风格是和他本身性格相似的日本美的象征,敏锐的内心世界仅藉以平常而细腻的对自然的描述,对身畔女性刻画,对音乐、绘画艺术欣赏等形式来展现。

即使他有着泛滥成灾的哀伤,他也仅愿缓缓地流淌,希望在不惊动每个人的过程中自然地表现,就连在河畔浣衣的女子也仅能通过河面上升腾的水雾朦胧地揣测。

他是内省而隐忍的,所有感触都内化为川端文学风格、文化风格,不张扬,不企盼,不渴望阳光明媚,延宕在内我的精神世界里,在完美无瑕的守侯中静静地品味每一点滴的感受。

川端是惟美主义者,在不断缔造新的文学形象,新的文学艺术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渴望探索突破固有窠巢。

不断挣扎,不断抗拒的过程中,自己在创作的隐痛中孤独终老。

独立寒秋,站在文学高山巅的他,和站在精神世界的富士山上的他,一样是清冷而寂寞的。

不能推陈除新,就意味着堕落;不能与知己畅谈,就绝世孤独。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

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

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川端康成在生命走向末端的一刻,已经清醒地意识到永葆青春的秘诀在于无言的死。

生死已经置之度外,还有什么是超越不了?从生命初期就与死神频频面对的他,早已渴望与亲人的团聚,如果在生命的过程中用文字留下几部绝响,死亡又其奈何?到了该停诸此篇的时刻了,很庆幸,读一位绝佳的作家,如果能够感受到他作品的灵秀已经很有福份,如果能够约略地感受到他永恒跳动的生命之光,就更是福份。

无论如何,在漫漫雪夜后,让雪花的洁白和清朗的月色,伴着那纯净的感觉入梦,我们在真正的雪国里永生。

(破注:这小段话不咋地)以下内容贴自百度空间川端康成与日本文学的传统美——从《雪国》、《古都》和《千只鹤》说开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是东方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

1968年“由于他的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

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三部作品《雪国》(1935—1947)、《古都》(1962)和《千只鹤》(1951)从而成为东方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下面就这三部作品对川端康成的艺术风格进行探讨。

1.《雪国》:虚无的哀歌小说以平静和缓的语调记叙了主人公岛村——一个已有妻室的纨绔子弟与一个山村艺妓驹子复杂微妙的情感故事。

岛村第一次来到山村“雪国”,与尚未成为艺妓的驹子——一个“洁净的出奇的山村姑娘”——相爱;第二次来到雪国,在火车上岛村认识了年轻美丽的叶子,她正护送生命垂危的情人行男回雪国,岛村被她悲戚的美所吸引,而此时驹子为了救治未婚夫行男已沦为艺妓;翌年秋天,岛村三到雪国,行男已病故,岛村更加恋慕陷入无限悲哀的叶子,同时和驹子都看到了两人关系的摇摇欲坠。

然而此时叶子突然在一场大火中坠楼身亡,岛村陷入无限的空虚中。

《雪国》的艺术世界,是通过虚实交织的手法加以展现的。

在此过程中,川端康成在技巧上成功的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运用意识流、象征和暗示、自由联想等手法” 剖析人物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同时又与日本传统文学的严谨格调相结合,增加了人物情绪的感觉色彩和抒情特点。

在小说开头对岛村在火车上所见所感的描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窗玻璃的衬底,是流动着的暮色。

就是说,镜面的映像和境底的背景,恰似电影中的迭影,不断变换。

出场人物与背景之间毫无关联。

人物是透明的阴影,背景则是飞驰而过的日幕野景,两者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不似人间的象征世界。

尤其是姑娘的脸上,叠现出寒山灯火的那一瞬间,真是美的无法形容,岛村的心都为之震颤。

然而贯穿《雪国》全文的仍然是川端康成对于日本传统的“悲哀与冷艳结合的余情美” 的阐释。

女主人公驹子的情绪、精神和心灵世界始终贯穿着哀与艳,驹子的爱情没有肉欲化,而是精神化和人情化的。

表面上看,作者将驹子装饰的十分妖艳放荡,但是没有过多的展现她的肉感世界,而是反映了她内在的悲伤,带有深沉的哀叹。

而全文所表达的那种深沉忧郁的情感基调,更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特点的体现。

这种对传统文化依恋和追求,在《古都》中得到了更加彻底的诠释。

2.《古都》:文化意识的展现小说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

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

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

千重子优美文雅,善于感受,在京都优美的风光和古迹中品味到自然和人生的真谛。

而苗子,在山村的清贫生活中养成了朴素善良的性格。

孪生姐妹的命运仿佛是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

姐妹二人几度相逢,却因境遇不同,最终难以相聚。

千重子因为自己的身世而感伤不已,在得知两人的姐妹关系后,为了不影响姐姐的幸福,苗子毅然远遁深山僻壤,浓浓的姐妹之情在此升华。

作者以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来比喻孪生姐妹的命运: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由于姐妹俩无力抗拒的命运,加之少女们多愁善感的情怀,是小说不仅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还蒙有一层诗意的感伤。

小说的主题,虽说是写两姐妹的命运,但从全书的结构和作者的旨趣来看,作品刻意表现的,显然是京都的风物人情。

京都历史悠久,千余年来,常为建都之地。

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足可代表日本山河的妩媚秀丽。

各种节令和风俗,体现日本人民自古以来与大自然搏斗的魄力与传统。

一处处的名胜古迹与佛舍浮屠,更反映了民族的智慧与情趣。

所以,京都堪称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日本人民“精神上的故乡”。

作者让读者跟着千重子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领略一年一度盛大的祇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日本民族的美。

所以,从这部作品,很能看出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即:以现代人的感受,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曾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诩。

正像我国在艺术上历来讲究意境一样,日本自古以来便注重“幽玄”之美,含蓄之趣,读完觉得余情绵绵,韵味深长。

川端康成作品里,简约含蓄的语言,意在言外的象征,自由飞动的联想,的确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这一美学传统。

川端康成写《古都》抒发的情怀,实际上是感时伤世,嗟叹日本传统面临的厄运,以唤起国人发扬民族文化精神的热忱(破注:这个说法太绝对了)。

但是这一目的不留痕迹的编织在了古都的自然美与人情美中,用川端自己的话说,就是“追求残照在战败而荒芜了的故国山河的日本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