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端康成死亡意识及其成因

合集下载

“不灭的美”——谈川端康成之死

“不灭的美”——谈川端康成之死

《 氏物语》 源 与川端康成
川 端 康 成 的一 生 执 着 地 追求 日本 传 统 的 美 , 遗 余 不
而 7岁时 疼 爱 他的 祖母 也 弃 他 而 去 , 母 过 世 三 年 后 唯 力地 表 现 日本 传统 的美 。 日本文 化 传统 对 物 哀 、 祖 幽玄 的

的 姐姐 芳 子 也患 病 身 亡 。姐 姐死 去 后 , 端 康成 与耳 审美 追 求 深 深 渗透 进 川 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康 成 的 生命 中 。年 轻时 , 端 川 川


' 。 Ⅱ I卫 y I U IJ j i
日本著 名 作家 川端 康 成 16 9 8年 获诺 贝 尔文 学 奖 , 成 友 人 相 继 死 去 ,而 我 的 生 命 却无 论 如 何 也 不能 消灭 , 这
为继 泰 戈尔 之 后第 二位 获 此殊 荣 的亚 洲 作 家 。而 在 4年 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瞄光利一悼词 一方面 , ) 西方尤 后 , 端康 成却 以 自杀的 方式 告 别 了人 世 。 川
其 是 美 国文 化 大 量 侵 入 战 后 的 日本 , 日本 民族 传 统 文 化 17 9 2年 4月 1 6日下午 , 对 妻 子 说 “ 他 出去 散 步 ” 然 备 受摧 残 , 使 一 向 注 重 日本 传 统 美 学的 川 端 康 成 感 到 , 这
后一 个 人 来到 自己 两 三个 月前 在 海 滨公 寓租 的 工 作 室 。 莫 大 哀 愁 。另 一 方 面 , 好友 的相 继 离 世又 使 川 端 康成 少 到了 晚上 他还 没 有 回家 , 的 助手 岛守 敏惠 在 9 4 他 点 5分 年 时就 形 成 的 孤 儿气 质更 甚 , 以 摆 脱的 孤 单 感 总是 与 难 左 右 来 到公 寓 , 当他 向 川 端 的 房 间 走 去 时 , 到一 股 刺 他 如影 随 形 , 甚至 想到 “ 了 免 遭 死人 的 悲 哀 , 有 自 闻 他 为 只

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一)

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一)

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一)【论文关键词】:川端康成;死亡情结【论文摘要】:川端康成说:"无言的死,就是无尽的生"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

后人评价说川端康成代表的是一种沉重。

无论是其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死亡思想或者说死亡情结还是其最后选择的以决绝的自杀来告别人生都留给了我们无尽的话题和探讨空间。

文章试图探讨的即是在川端康成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死亡之美和其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1899-1972)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

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这种过分的保护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

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去世,16时岁祖父亦亡。

孤儿的遭遇、童年的封闭,以及亲人相继过世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孤独和脆弱,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直接导致了他作品中的死亡之美和他人生观中的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的文学中,死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他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与死亡联系着。

如在《雪国》中有这样几处关于死亡的描写:行男之死,秋虫之死,叶子之死。

这三者之间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安静得感觉不到一丝悲伤。

首先,行男之死,文中连一句直接描写都没有,只是从叶子的口里得知他将死去,随后,他也就这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死去。

第二,秋虫之死。

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有些飞蛾,看起来老贴在纱窗上,其实是已经死掉了。

有的像枯叶似的飘散,也有的打在墙壁上落下来。

岛村把它们放在手上,心想:为什么会生得这么美呢?"①秋虫的生命虽然很渺小,但生命本身是美丽的。

它们在悄然无声中死去,虽惊不起一丝波澜,但也无失为一种静美。

第三,叶子之死:叶子是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坠楼而死,这个短短坠落的瞬间,川端却写得极其详细。

叶子在坠楼的瞬间"僵直了的身体在半空中落下,变得柔软了"②"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③这也是生死转换的一瞬间,所以"生与死仿佛也停歇了。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川端康成自杀之谜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川端康成自杀之谜

川端康成自杀之谜1899年6月11日,晚上九点,在大阪市的天满比花町,川端康成出生了。

他出生第二年,父亲荣吉患肺结核去世,出生第四年,母亲也因服侍丈夫时染上肺病,丢下了川端撒手西去。

川端只好跟着姐姐芳子、祖父、祖母生活,由祖父母带着回到了祖籍——丰川村宿久庄车村。

川端的祖父年轻时也曾风云一时,他是贵族子弟,种植茶叶,制造涂粉,精通汉医,占卦看风水,著有《构宅安危论》和随想录《要话杂论集》,绘画亦有名作流传后世。

但是,他身上的贵族血统和知识的因素,没有使他发迹,相反,却促使他一事无成,倒卖掉家产后,从一地迁徒到另一地,一生不得志,经手做的事全部都失败了……几个子女都先他而去,没有人说话,又聋又瞎,彻底的孤独——这便是祖父。

“哭着过日子”成了祖父嘴边的话。

从小失去了父母,在祖父母的膝下长大,想念父母时,只能从照片上去寻找了。

两个老人失去了儿子和儿媳,生怕作为荣吉家唯一男丁的孙子再有什么闪失,他们把川端康成的姐姐芳子寄养在她姨母家,带了川端康成回了故乡,三个人住在低矮潮湿的农舍里,在凄凉悲苦中打发着日子。

他们严密地看管着小川端,饭是祖母哄着一口口喂到嘴里,行动也限制在自家阴暗潮湿的房子中,小川端在这种环境中,不仅极为任性,而且有些神经质。

衣服沾上了一滴油,他便不穿,任祖父母百般哄劝,直到把那一块沾了油的衣料挖剪下来,再补上,他才穿。

弱小的川端,终于在祖父母提心吊胆的看守下,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

然而,终日只和爷爷奶奶两张脸对望的小川端,一看到大群的人,便感到恐怖,在入学仪式上,川端康成泪流满面。

另外,也由于祖父在学龄前已教会小川端读一些简易读物,学校读和教的东西,对他便显得无聊,他早已知道了。

学校对一般小孩子所具有的吸引力,对川端已消失,他讨厌学校,不愿到闹哄哄的小学生中间去。

然而,日本的学校规章制度十分严格,不准无故旷课不说,各个村的小学生之间还开展出席率比赛,每天全村的学生聚齐了一块去上学。

每当川端不想去学校时,便借口有病不去,一听他说哪儿不舒服,祖父母便吓得张惶失措,急忙让他躺下,给他吃药。

窥视生死线川端康成文学中“死亡”主题探究

窥视生死线川端康成文学中“死亡”主题探究

窥视生死线川端康成文学中“死亡”主题探究窥视生死线——川端康成文学中“死亡”主题探究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从多角度探讨了人类的生死问题,将“死亡”主题贯穿于其文学创作中。

本论文将从多方面分析川端康成文学中的“死亡”主题,探究其作品中如何揭示人类对生与死的思考和体验。

一、川端康成及其文学生涯二、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死亡”主题概述三、生命的短暂——《伊豆的舞女》中的生死主题四、生死与灵魂——《雪国》中的死亡主题五、死亡解放——《巨人与象》中的死亡主题六、死亡与肉体——《山月记》中的生死主题七、死亡与命运——《叶隐桥恋歌》中的死亡主题八、死亡的陪伴——《眠狂四郎半生录》中的生死主题九、传统与现代——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分析十、结论与启示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不仅是他作品中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更是他对人性深刻洞察的体现。

通过对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进行思考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人性,面对生死,从而珍惜生命、感恩付出。

1. 川端康成及其文学生涯在研究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死亡”主题之前,有必要对川端康成本人及其文学生涯进行了解。

他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文学才华。

在其文学生涯中,他创作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阐述了丰富的人类思想和情感,其中“死亡”主题贯穿始终。

2.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死亡”主题概述本节内容主要对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进行总体概述。

川端康成作品的“死亡”主题涵盖面广,不只限于生命的终结和肉体的消亡,还包含人类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审视。

通过对其作品的梳理,可以发现其中有着不同层面的生死探究。

3. 生命的短暂——《伊豆的舞女》中的生死主题《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生死主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小说中,主人公寺山修司与一位富有感染力的舞女赤松香乃之间的悲剧爱情,揭示出生命的短暂和人类情感的矛盾。

论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

论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

论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汉语0825班吴玉姣 0830304514 川端康成,一名日本的文学巨匠。

他是日本第一位获得弄贝尔文学奖的文豪。

他的一生是光荣且富有成就的。

可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似乎并不如获得重大荣耀般的欢呼雀跃。

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用他的笔写下他的思想,写出他的世界。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斥着“死亡主题”“处女情结”“孤儿情结”“虚无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和主题中,死亡主题也许是人们探讨的比较多的。

因为川端康成最后的结局居然是自杀。

他用他的自杀来延续他作品的主题。

这是对“死亡主题”有着多深的概念啊!死亡对他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也是这次我想要探讨的问题。

他的《雪国》《伊豆的舞女》这两部作品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从他的著作中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不断地出现大量的死亡的主题,他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在其公寓口含煤气管自杀了。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川端康成无言的死,为世界留下了无限的话题。

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

许多哲学家认为,死亡是缠绕着人一生的极其深切的人生问题,追求死亡与追求幸福是一致的。

一个人在暮年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他以往对待死亡观念的延伸。

川端康成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也反映着他的人生观和美学追求。

对于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首先是来源于他的死亡意识。

川端康成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因此,对于川端康成形成死亡意识的成因,不难想到,大致可以分为四点:一是童年时期养成的“孤儿的感情”也可称为“孤儿情结”;二是他生活在一个死亡的时代;三是因为受日本文化中“物哀”的影响;四是因为他对美学的追求。

对于这几点成因,我想是不难理解的。

第一、孤儿情结的形成是因为川端康成从两岁到十六岁经历了五位直系血统的亲人的死别,因而过早地就开始了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死亡”。

从山音看川端康成——死亡与梦(gai)

从山音看川端康成——死亡与梦(gai)

从《山音》看川端康成——死亡与梦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

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

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他于1954年八月开始连载《山音》,然后在1968年因为《雪国》《古都》《千只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然而他又在1972年4月16日,在其公寓口含煤气管自杀了。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川端康成无言的死,为世界留下了无限的话题。

在《山音》等后期作品,一开始就在疾病或垂暮的人生氛围中透露出死的信息。

他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最后的结局又是自杀,他用他的自杀来延续他作品的主题。

这是对“死亡主题”有着多深的概念啊!死亡对他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借梦境以写现实,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川端康成也不例外,“梦”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在其后期作品中频繁出现。

《山音》是川端康成创作生涯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共有十六个短篇,却出现了十个梦。

梦贯穿了小说的始末,在作品中起到象征、隐喻的作用。

通过作者对主人公梦境的描述,结合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不仅可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追寻川端康成的个人体验。

“梦”贯穿了《山音》这部小说的始末,川端康成通过梦境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展现,用梦境的非现实性表达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现实性。

通过解读川端笔下非现实的梦境,结合川端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不仅可以看到现实中的川端对死亡的恐惧、对青春的依恋,还可以看到川端作品中永恒的少女情结和战争的阴影。

川端康成为什么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川端康成为什么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川端康成为什么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川端康成其自杀的原因并没有相关解释和新闻。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

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

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川端康成人物介绍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代派文学先驱,小说家。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川端康成的童年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度过的,父亲、母亲、祖母和姐姐相继去世,16岁时唯一的亲人祖父也离他而去。

孤儿的生活使川端康成饱尝世态炎凉,也让他过早地在《十六岁的日记》中思索生死的问题。

他26岁那年,相恋4年的未婚妻撕毁婚约,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这些经历对川端康成的创作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使他一生都无法摆脱死亡和虚无的纠缠。

1924年,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宣告新感觉派的诞生。

川端康成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进行艺术探索,成为新感觉派的干将。

1935年,《雪国》的发表标志着川端康成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

1968年,川端康成“由于他的高超的叙事艺术,以非凡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有民族本性的日本灵魂”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二位获奖的东方作家。

1972年,川端康成饮煤气自杀。

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研究

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研究

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研究【摘要】每个人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

“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这是川端康成独特的死亡观。

其死亡意识无疑是受到“孤儿的根性”、物哀传统和禅宗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展现了其独特的人格。

本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川端康成作品中死亡意识的成因。

【关键词】川端康成;死亡意识;孤儿的根性;物哀传统;禅宗1968年10月17日,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

在这些作品中有三分之一是同死亡相关联的,可见死亡是他作品中屡见不鲜的主题。

我们甚至可以说川端康成小说的灵魂就是“死亡”。

有评论家在谈及川端康成小说的死亡现象时说到:“大多数作家把死亡当作故事的终结,而川端康成却有把它当作起点来写的的特色。

”⑴从此我们不难看出死亡在川端康成小说中占据的核心地位。

川端康成描写了众多死亡现象,使作品散发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映射出他对生与死、生与美、佛教轮回独有的感悟。

对其作品的大量分析,我们可以将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简单概括为:生命是无常的,人的存在只是一个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

生在死的包围下,生是死的前奏,生死相随,生死相通。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川端康成认为惘味而生不如顿悟而死,人死也可以拥有一种死灭的美。

川端康成甚至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

川端康成在34岁时,发表了散文名篇《临终的眼》,其中着大量的笔墨放浪恣肆的探究死亡。

他援引日本夕阳画家古贺春江先生生前的口头禅,再没有比死亡更高的艺术了。

死就是生。

川端小说反映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死亡哲学”:生即死、死即生。

川端康成曾经说过“死亡就在我们脚边”⑵,死与生时刻相伴随着。

他没有把死生对立起来理解,他说:“我觉得人对死比生要更了解才能活下去”。

⑶换句话来说,要真正明白生的意义,就要透彻的明白死,死生一线之隔,死是生的延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犁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其成因学生姓名:罗静
系专业: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学号:06050101070
指导教师:贺元秀
开题报告时间:2009年12月30日
伊犁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填表说明和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主要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同意后生效。

2、学生阅读论文、资料的篇数一般不少于10篇。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依据、可行性分析及预期成果,字数不少于2000字。

此表一式一份,随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一起由各系存档。

一、文献阅读
二、开题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