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合集下载

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

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介绍一、作者介绍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

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

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

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

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 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 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另一类 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 (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 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 《 招魂节一景 》、《 伊豆的舞女 》、和《雪 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雪国 》的内容背景
• 故亊収生在新潟xi县南鱼沼郡汤泽町,但小说中没有点明。 这里位二三国山脉北麓,面向日本海。每年冬季仍日本海来 的湿润气流叐山岳的阻挡而上升,在这里造成大量积雪。川 端康成在创作《雪国》乀前和期间先后五次到汤泽。 • 这里著名的温泉区建了徆多旅馆。来这里旅行、度假 的单身男子可以享叐异性伴游的服务。这些伴游的“五等艺 妓”幵丌是像京都的高级艺妓一样接叐大量的艺术、交际方 面的训练,而基本上就是性工作者。她们短暂的职业生涯只 会是每况愈下,而选择以此为职业的人作为女主人公加重了 小说的宿命氛围。
• 叶渭渠同一段的译文(2002年《雪国》) • “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幷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 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赸脱人世的象征的世 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只有身 影映在窗玱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 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丌断地移劢,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 明的。是丌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仍姑娘面影 后面丌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仍她脸的前面流过。……这 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 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乀中。”另外韩侍桁的译文被徆多人 认为最有川端康成的神韵。
人物形象分析
•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第 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最 著名的代表作。凭借这篇 作品,他曾获得诺贝尔文 孥奖。作品丌仅集中反映 了作者创作的复杂性,也 涉及到日本现代许多复杂 的问题。因此,对《雪国》 迚行探究和人物形象的分 析具有特殊的意丿。

第三节川端康成

第三节川端康成

一、生平和创作
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战前时期(1921—1932): 1924年,同横光利一等人创办《文艺时代》杂志, 发起新感觉派运动。 川端康成有关新感觉派的理论: 主张主观是唯一的真实,注重文学的主观色彩; 强调文学应该表现自我感受和情感; 主张文学革新,反对自然主雪国》——“近代日本文学史上抒情文 学的一座高峰”
二、《雪国》
小说创作目的——实现物哀幽玄、虚幻空灵 的美和哀艳结合的余情美。 日本民族的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美的佛界 与魔界的奔突,即物哀美、幽玄美、虚空美 与官能美、死亡美、颓废美相互交合。 物哀幽玄、虚幻空灵的美——两位美丽动人 的少女形象,连同她们不幸的身世。“美的 徒劳” 哀艳的余情美——来自颓废的官能和死亡的 咏叹。
川端康成
一、生平和创作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代著名作 家。1968年,他以《雪国》《千鹤》 《古都》三部作品,摘取了当年诺贝尔文学 奖桂冠,成为举世瞩目的作家。他是日本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
一、生平和创作
童年的不幸、寂寞的生活, 形成了他比较孤僻的性格 和气质,也是他文学悲凉 格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童年没有感受到人间 的温暖,相反,渗入了无 法克服的忧郁和悲哀,内 心不断涌现出对人生的虚 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
二、《雪国》
小说的主题——表达虚无主义思想,这种虚 无主义不是西方现代社会中否定一切价值的 无所依托的虚空,而是东方远离现实,摆脱 世俗的系累,体味精神的逍遥。 它追求的是主客体相互交融的“无我之境”, 是禅宗式的虚无。 岛村——虚无主义思想的体现者。岛村的精 神境界不断转化于生存和死亡之间,而最后 以后者达到对前者的超越。
一、生平和创作
(二)战争时期(1933—1945): 代表作《雪国》,是川端康成创作顶峰 的标志。 (三)战后时期(1945—1972): 代表作《古都》(1962),描写了一 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经历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经历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经历
川端康成编辑词条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世界知名的日本新感觉派作家。

他在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获得该奖项的首位日本作家。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名作《雪国》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川端康成很受刺激,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三岛由纪夫自杀之后17个月,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

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

基本信息姓名
川端康成
职业
作家
外文名
かわばたやすなり
国籍日本。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2.描写童工、劳工、女艺人、乞丐、穷学生 等渺小人物的悲苦生活,表现对下层人物 的同情和哀怜。
如:《玻璃》、《海》、《结发》、《 母亲的眼睛》、《偷茱萸菜的人》
3.描写男女爱情,尤其是描写少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之间 的纯情。
如:《树上》、《秋雨》、《少男、少女 和板车》
(二)小说特色
1.意境美 2.人物感情富有美的内涵 3.语言精练
川端康成(1899—1972)
一、生平
“参加葬礼的名人”

“新感觉派”的创办者“自杀而无遗书,是最
好不过的了。无言的
1.新感觉派:日本死第,一就个是现代无主限义的活。”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文学主流派 。
2.主张:主观即真实,文艺即表现自我;
1968年,以《感雪性国至》上、来《古否都定》理、性《;千鹤》
得的神品”
“精纯的珠玉之作”
“堪称绝唱"
创作多样化
后期 创作思想呈现不同的倾向性
主要作品:《舞姬》 《千只鹤》 《名人》 《古都》
三、掌篇小说
(一)小说内容
1.描写自己孤儿时期的生活和初恋的失 意,集中表露其孤寂的心灵和悲哀的 情绪。 如:《拾骨》、《向阳》、《母亲》 《走向火海》、《雨伞》

无言的死 三部代表表作现,与获感得觉诺即贝尔文文艺学之奖内容,
感觉是表现的方式
二、创作时期
早期: 《十六岁的日记》《参加葬礼的名人》
记录作家自己早年坎坷的人生经历
《浅草红团》《伊豆的舞女》
描绘生活在底层的妇女,包括艺妓、 女艺人、女侍者凄惨的生活境况
中期:以下层妇女及其生活命运为主题
《雪国》 “日本文学中不可多

著名诗人川端康成人物简介

著名诗人川端康成人物简介

川端康成文学纪念馆
• 在川端康成故乡建立了文学纪念馆
• 展示了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和生平事迹
川端康成研究学会
• 成立川端康成研究学会,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成就
• 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推动川端康成研究的发展
川端康成的研究与传承
01
川端康成作品的研究
• 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 对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文学地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 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文学的思想和手法
川端康成的文学主题与思想
01
爱情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以爱情为主题
• 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来探讨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02
生死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探讨了生死主题
• 通过描绘人物的生死经历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03
美学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关注美学主题
优美的意境创造
• 川端康成的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
• 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心理来展现美的魅力
川端康成诗歌的主题与思想
爱情主题
⌛️
• 川端康成的诗歌以爱情
为主题
• 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爱
情故事来探讨人性的复杂
和多样
美学主题

• 川端康成的诗歌关注美
生死主题
学主题
• 通过描绘美的自然景观
和人物心理来探讨美的意
Docs
• 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 对日本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翻译活动的晚期
• 翻译作品数量减少,但质量依然很高
• 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川端康成与跨文化交流
与西方文学的交流

川端康成简介

川端康成简介

川端康成简介川端康成简介日本小说家。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

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

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

同年10 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

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

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

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

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精髓。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

川端康成写作的居室创作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

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

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

《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

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招魂节一景》、《伊豆的舞女》、《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雪国川端康成

雪国川端康成

雪国川端康成引言:雪国,是一片被晶莹的白雪覆盖的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交织的地方。

川端康成以他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

他的作品《雪国》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川端康成和他的作品《雪国》。

一、川端康成的生平川端康成(1899年-1972年)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

他出生于日本北海道的一个小渔村,成长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川端康成在上京念书期间,开始发表诗歌和小说作品,并且很快就吸引了文学界的注意。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性的独特洞察力而广受赞誉。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

二、《雪国》的背景《雪国》是川端康成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以北国的冬季为背景,描写了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村庄,被深雪所覆盖。

主人公是一位东京的男人,他来到这个雪国小镇以寻找另一位女性。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位年轻的美丽寡妇,这引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冲动。

然而,这位寡妇的冷淡和神秘性,使得男主人公陷入了困惑和痛苦之中。

三、情感与冲突小说中的情感丰富而复杂。

男主人公对这位神秘寡妇的吸引力,体现了他对未知的向往和对禁果的渴望。

然而,这种欲望同时也暗示着痛苦和痛苦的可能性。

男主人公在爱情和责任之间犹豫不决,他迷失在雪国的美丽和寂寞之间。

在小说中,雪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元素。

作者运用雪作为一个隐喻,描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雪的洁白和无边无际的美丽,与人们的内心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川端康成通过这种方式传递了他对人性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四、川端康成的独特风格川端康成的写作风格独特而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象征主义和意象,将雅致的情感与细腻的描写相结合。

他通过对自然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日本文化和精神的独特之处。

川端康成的作品在描写细节上非常注重,他通过精确的语言和情感的细腻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1923到1927年,川端康成相继写出了《篝火》 等一系列以美丽的少女千代为原型的自传性作品。
• 1927年《伊豆的舞女》发表,立刻引起日本文坛 的轰动。一向寂寞的川端康成,一夜之间成文坛 最引人注目的实力派新秀。
“新感觉派”
• “我们的任务是革新文艺”,“是对自然主 义最初的,也是正当的一个反动”,“是新 作家对老作家的一个挑战,可说是破坏现有 文坛的运动。” ——《文艺时代》发刊词。
• 川这端些康都成是成典功型地的找日到本了传东统西美方。文在化手和文学 的接法合上点,,川从端而则创借造鉴出了了西既方具现有代民主族义性, 又具如有意世识界流性、,心既理具分有析传等统方精法神,,融又合具有 现代到化气具小派有说的自的独己细特民 腻的族 笔文传 法学统 中。的 去散 。文化、诗
幽玄
▪表现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 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同时 导入深层心理的分析,融会 贯通日本式的“物哀”精神 和“余情美”。
(二)川端文学的美学特色
• 川端康成的清寂、幽玄、和敬、蕴含了日 本文学自《源氏物语》以来的禅宗意识, 并与海岛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艺术风格。
• 1、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结合。 • 2、崇尚女性美。 • 3、具有悲哀美 。 • 4、崇尚虚无美 。 • 5、表现颓废美。
东西合璧
• 如在果内说容,上西以方描文写学丽对女他怨的愫影和响恋多情在纠手法 技巧葛方、面心,理那抑么郁日或本变文态学为和主东,方在文情学调对他 的影上响则则追主求要一在贯精的神朦气胧质、方幽面玄。、清丽,
对那里的女侍、少女千代产生了爱慕之情,并订 婚,但后来千代突然毁约。 • 后来,结识了温柔贤慧的秀子,他决定结束自己 的感情流浪,于是便与秀子开始了共同生活。
恋爱情结
• 永远的女性———即纯化的女性和对女性之心 的憧憬,成为贯穿川端康成文学的一条主线, “恋爱情结”成为他作品的主题。
• 川端康成说:“我虽不像人们所说,是个品行 端正但带点病态的人。但我倒是经常同许多女 性交朋友。例如我不像无产阶级作家那样,我 没有幸福的理想,没有孩子,也当不上守财奴, 只徒有虚名,恋爱因而便超越一切,成为我的 命根子。” ——《文学自传》
女性崇拜
• 孤儿的生活体验使川端康成充满了对女性 肉体之美的渴慕,并形成了“处女崇拜”、 母性崇拜等情结。
▪川端文学中的女性大都集 光洁的肉体之美、纯洁的心 灵之美、母性的温柔之美为 一体。
(三)独立于世的文学道路
• 1915年1月,川端康成在写作上所结出的第一个果实,是 自编诗文集《谷堂集》。
(一)无家可归的孤儿
• 1899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 • 1972年4月16日逗子市玛利娜公寓含煤气管自杀。 • 一岁时父亲因肺结核辞世,一年后母亲也因肺结核
去世。 • 七岁时祖母去世,从此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 • 十岁时他年仅十四岁的姐姐芳子又离开了人间 。 • 15岁祖父也弃他而去。
• “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 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二、创作概况
• (一)创作分期 • 川端的创作分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 • 战前:主要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朴素
爱情和执着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质和孤独性,以 及人与人关系的非现实性。 • 战后:除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外, 还有不少作品以资产阶级家庭为背景,用肉感的 笔调写病态的爱,颓废色彩极为浓厚。
喻的、微妙的意味为主。
余情
• 日本文学的传统特质之一,是排斥理而尊重情,言 理也是情理结合,追求一种余情之美。这种余情美, 是哀与艳的结合,将“哀”余情化,以求余情的艳。 这里所指的艳,是表面华丽而内在深玄,具有一种 神秘、朦胧、内在的和感受性的美,而不是外在的、 观照性的美。这种艳是从颓唐的官能中升华而成为 艳的余情,是已经心灵化、净化了的,沐浴着一种 内在庄严的气韵,包含着寂寞与悲哀的意味。
• 1916年他的几篇作品在报纸、杂志上正式发表。 • 1921年川端康成在《新潮》上发表第一篇评论《南部先生
的风格》,“平生第一次拿到了稿费。” • 1923年,菊池宽创办了《文艺春秋》。为提携文学新人,
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等人都被接纳为《文艺春秋》的编辑。 这使他又接触到一批文学界同仁。
• 1923年各种文学团体蜂起,为了表达自己的文学 见解,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片冈铁兵、今东光、 石浜金作、中河与一等作家,筹划创办了同人刊 物《文艺时代》。
与表现主义文学的区别
新感觉派
表现主义
“主客一体”的物我合一 主客对立
表现主义作为感受世界的 一种方式
表现主义文学所表现和探 索的往往是一些抽象的、 带哲理性的社会和人生的 问题
超社会性、超政治性
社会性、批判性
• 30年代日本文坛上盛行新心理主义文学,在此影 响下,川端康成创作中虚无倾向愈见加重。
寻求古代日本的美
• “败战以后,我只能回到日本自古以来的悲哀中去。我对战 后的世态、风俗,一概不信,对现实也不相信。”
• “川端的文学作品具有一种悲剧的特点,即从战后混乱的现 实中,寻求古代日本的美。”
• 《山之音》、《千鹤》、《古都》 • 从1949年开始,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进入多产期。 • 从1955年起,随着美国学者塞登斯蒂克翻译的《伊豆的舞
岛村
• 岛村坐食祖产,游手 好闲,耽于想象,喜欢 沉溺于非现实世界的幻 想之中去追求和捕捉瞬 间的美感。他在梦幻的 人生境界里尽兴地谛观 人生的。他对现实人生 采取的是一种东方式的 虚无态度。
• 岛村就是作为一个视角人物而设置的, “他 似乎只不过是作为一个男子存在罢了,大概只 是象映照驹子的镜子那样的东西吧。”其虚 无缥缈的双眼映现着驹子娇美的外观乃至哀 愁的内心世界,也映现着叶子的虚幻与空灵, 叶子和驹子只不过是一个角色、一个形象的 分裂而已,驹子即叶子,叶子即驹子,她们在岛 村这面镜子的映射下交相辉映,融为一个整体, 寓示着生命本真的生存状态及生死统一的永 恒魅力。
女》、《雪国》等小说,川端康成的作品开始走向世界。 • 1968年,以《雪国》、《古都》和《千只鹤》等代表作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授奖辞
• “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 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 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 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 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全日本卷入了战争游涡。 川端康成为表示自己对战争的厌恶,保持一颗宁 静、平和、清寂的日本心,他躲进了自己的别墅, 过着置身时局之外的生活。 “作家除创作与本人 个性相一致的文字外,没有其他事可做。屈从时 局的作品和人格是不足取的。”
• 1935 ——1948年创作 《雪国》
川端文学的美学特色形成的思想渊源
• 1、没落家世 。 • 2、孤儿遭遇。 • 3、亡国末世之民观念。 • 4、佛教教义与日本文学传统的影响。 • 5、西方现代派文学 。
三、经典分析《雪国》
《雪国》素材地
越后汤泽
(一)遥远的雪国 虚幻的人 ——情节与人物形象
《雪国》写的是来自东京的一位坐食祖产 的中年男子岛村,三年中先后三次来到 北方的“雪国”与名叫驹子的年轻艺妓 见面厮混。他一边迷恋于驹子美丽的肉 体,一边又陶醉于另一个山村姑娘叶子 的超越世俗的美。
川端康成的生平及 创作道路
一、作家生平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 Kawabata Yasunari1899-1972)的文学创作活动,始于20 世纪20年代初,终于70年代初,历时约50年,他 是日本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968年,以《雪国》、《古 都》和《千只鹤》等代表作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 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 的亚洲作家。
而是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
岛村心态感觉图
俗世
生女
的性
悲的 哀受

驹 子
天河
女死
性的

的大

归同
宿
现实 之美
理想 之美
(二)爱的徒劳 生之虚幻 ——思想与主题
• 作品的核心是描写情爱,而作品的基调是 虚无。
• 作品的人物形象、思想行为、场地背景等 虚实相接,亦真亦幻,弥漫着浓重的虚无色彩。
• 现实中的爱情往往是一种虚妄、一种徒劳, 生命也是一种美的徒劳。
驹子*叶子
• 在岛村的感觉里,驹子肉体的、现实的美, 一旦被占有就失去了魅力,以往的追求“如 同一场幻梦”。叶子精神的、 非现实的美,则始终是不 可企及的,最终还是归于 虚空。
驹子是触觉的、生理的、空间的美
• 驹子是岛村“凭着指头的感触而记住的女 人”。驹子的美是感官的美,她是“带着热和 光”走近岛村的,是一种让岛村竭力依恋的现 实之美:当他迷糊之中头枕在驹子热乎乎的东 西上时,“一阵热气沁进脑门,他这才直接感 受到自己的存在。随着驹子的激烈呼吸,所谓 现实的东西传了过来”。而正是这种感官的 现实美让岛村无比感伤;在他眼里,驹子“那 抹上了厚脂粉的肌肤,丰满得令人感到一种无 端的悲哀”。这是一种对人生无常美好易逝 的伤感。
《雪国》的虚无主题
• 《雪国》中的虚无是远离 现实,摆脱世俗的系累,从 而发现和追求更高远的美的 境界、精神的境界。正如岛 村所做的那样,远离家眷, 到世外桃源般的“雪国”去 体味精神的逍遥、体悟精神 的虚空。这种虚空是主体与 客体的交融,从而灭我为无。
(三)艺术成就——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 1、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 “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文艺;没有新 的表现便没有新的内容;而没有新的感觉, 则没有新的表现。” ——《新进作家的新倾 向解说》(1928)
• 文学主张见教材P326.
禅宗
• 这与其说是表现主义的理论主张,不如 说是以禅宗为核心的东方传统的物我合—的 宇宙观和认识论。
• 川端敏锐地发现了表现主义与东方思想的 契合点,那就是强调主观感受、主观精神的 绝对性和直觉的力量,而不把再现客观现实 作为自己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