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川端康成作品精选精练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彭程作品精选精练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彭程作品精选精练

彭程作品精选精练大地的泉眼彭程(1)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台历本上的节气轮回成一个完整的四季。

像一条琴弦被一根手指拨动,我感觉到胸间某种板滞的东西正在剥蚀、融化,而一种遥远的原野气息却慢慢地鼓胀,渐渐地盈满了。

(2)我该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3)小雪,大雪。

窗外皑皑的白色为我的思绪准备好了开端。

一场飘飘扬扬的大雪,就是一片银屑样的记忆,幻化出童年的天空和大地。

语言的不加修饰的素朴正像一片无遮无拦的原野,为想象提供了最为宽阔的空间,摆脱了具体狭隘的经验的拘囿,这样的想象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同时散发出浓郁的诗意。

小雪。

大雪。

想出这两个词来概括一段节气的是聪明人。

在纷纷扬扬的背景中时间隐匿了,寂静寒冽袭来无声。

(4)日子过得很快。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立春,雨水。

春天的降临如同一个童话的开始。

这个童话弥漫着湿淋淋的气息。

迈进春分的门榭,白天就和夜晚一样长短了,就像两间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屋子。

但很少有人会细心品味这一点,前面几步开外,清明正在一片绿意迷蒙中散布着湿润柔和的光亮。

说到清明,墓草萋萋,纸幡飘飘,哀思播撒在这一天,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

文化传承的力量强大而深厚,不过这种理解显然是后来被赋予的。

这个词汇的本来意义仍旧是描述性的,就像字面透露出来的那样充满感觉:天气温暖起来,天空晴朗,草木繁茂,空气清新润泽。

清明,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谷雨。

因为和收获、生存系连在一起,这两个字显得分外美丽,令人动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水的春天呵,一千多年前让杜甫欢喜欣快的雨水,如今依然飘洒在我们感受的天空。

喜悦恒久如初。

(5)诗的最初的源头在哪里呢?(6)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的边缘了。

这一刻,感受向世界敞开,原野的鲜腥气息注入胸中,灵魄感到了微微的悸动。

拂掠过它的是自由的风,而风来自大地。

因此诗要向大地叩问。

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

【精编】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五)-学生用卷

【精编】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五)-学生用卷

【精编】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五)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0.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城。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沈从文,到40年代的赵树理、孙犁,再到六七十年代的柳青,以至80年代以后的汪曾祺、莫言……众多乡土小说家为文学史贡献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城风情和民族特色的乡土小说创作流派。

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村开始逐步萎缩。

相应地,乡土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文学源于生活,当现实生活层面的“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乡土文学的末日是不是会随之而来?对此许多人是深表忧虑的、甚至直接给出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

但我以为不必过虑,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

首先,对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空间趋于萎缩的问题应理性看待。

乡土中国的转型并不能随着乡变镇、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

住进楼房、“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离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还会保留甚至影响到数代以后。

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乡土空间的萎缩程度,可能并不像数字所显示的那样悲观。

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创作者一方得到佐证。

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家都自称是“农民”,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即便在进城多年,做了北大数授后也是如此。

莫言也说自己的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这类说法往往容易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进地多年的他们早已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

“作为农民的写作”是个伪命题,这种质疑或许会有一定道理。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乡土的“新城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作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又不完全是矫情或虚饰。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sc2.88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sc2.88

晓寒作品精选精练城市里的菜地晓寒①河对面那一大片叫唐家洲,狭长的河洲,都用来种菜,绿色像织带子一样,编织着一年四季,新的绿,老的绿,高的绿,矮的绿,贴着地皮的绿。

菜地太大了,要把它围起来,费人工,费材料,只能让它敞开在天空下,头顶一天的云,几千朵云,几万朵云。

河岸是它的一扇篱笆,山是它的另一扇篱笆。

依山傍水,云影山光水色一样不少,都凑齐了,这是菜地的福气,菜的福气。

②早晚站在窗前,看种菜人在地里忙碌,翻地,播种,搭架,除草,施肥。

我隔着长街,隔着一条河,隔着风和雨,和种菜人一起,经历一些温温火火的日子,参与另一种生活。

河把土地分开,这边一块,那边一块,同时也把生活分成两种,河这边一种,河那边一种。

我的窗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面镜子,照天照地,照山照水,照一座小城,照出一片菜地的丰歉,种菜人寻常的朝朝暮暮,喜怒哀乐。

③我是菜地里的常客,有闲了就去,不喊别人,喊过几回,理由经过一根电话线之后,变得无可挑剔,后来才知道,理由都是假的,不喜欢菜地才是真的,在城市里土生土长的人,有几个会像我一样惦记一片菜地呢?我算是又觉悟了一回,生活中最不值钱的就是理由,随便拿一个,就把我打发了。

从那以后,我就一个人去,点一根烟,慢慢地走,边走边看,从这一畦到那一畦,黄瓜开花了,偷偷绕过巴掌大的叶子,高举在阳光中,泼辣辣的黄,做好了准备招蜂惹蝶。

苦瓜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都在膨胀,一刻不停地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

芹菜拱出来,挤眉弄眼,芽尖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抖落干净。

白菜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肿大,不起眼的白菜,也学会了用夸张的比例来表现自己的憨态可掬。

这些花朵,叶子,瓜果上,都挂着不同的节令,像超市里货物上贴着的标签。

我一路走过去,邂逅不同的节令,惊蛰、小满、立秋、寒露,我不必一一去数,一一去记,菜地,已成为我另一本鲜活的日历。

④有时候能碰到种菜人在地里忙碌,我停下脚步,递一根烟过去,问问收成怎么样。

对方接过烟点燃,连吸几口,直到烟雾在黧黑的脸上盘盘绕绕才回答我的问话,还过得去,就是很累人。

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 小说阅读

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 小说阅读

2020届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小说阅读小说阅读(一)(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山那边的景致茨园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

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

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

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

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今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上为什么要抛家别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

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和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未成行。

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

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

“随你叫好了。

”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瞟着他看。

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嗞”了一口。

“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

“是吧。

”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的话。

2020届高考语文复习冲刺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复习冲刺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张开的嘴巴半天也合不拢了。

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

今天会上宣布的。

”“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

他父亲急得用瘦手摸着赤脚片,偷声缓气地问:“那他们叫谁教哩?”“谁?谁!再有个谁!三星!”高加林又猛地躺在了铺盖上,拉了被子的一角,把头蒙起来。

老两口一下子木然了,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

窗户纸不时被闪电照亮,暴烈的雷声接二连三地吼叫着。

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

高加林仍然蒙着头。

他父亲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颤动着,眼看要掉下来了,老汉也顾不得去揩;那只粗糙的手再也顾不得悠闲地捋下巴上的那撮白胡子了,转而一个劲地摸着赤脚片儿。

他母亲身子佝偻着伏在炕栏石上,不断用围裙擦眼睛。

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

外面暴风雨的喧嚣更猛烈了。

风雨声中,突然传来了一阵“轰隆轰隆”的声音——这是山洪从河道里涌下来了。

高加林听见他父母亲哭,猛地从铺盖上爬起来,两只眼睛里闪着怕人的凶光。

他对父母吼叫说:“你们哭什么!我豁出这条命,也要和他高明楼小子拼个高低!”说罢他便一纵身跳下炕来。

这一下子慌坏了高玉德。

他也赤脚片跳下炕来,赶忙捉住了儿子的光胳膊。

同时,他妈也颠着小脚绕过来,脊背抵在了门板上。

老两口把光着上身的儿子堵在了脚地当中。

高加林急躁地对慌了手脚的两个老人说:“哎呀呀!我并不是要去杀人嘛!我是要写状子告他!妈,你去把书桌里我的钢笔拿来!”高玉德听见儿子说这话,比看见儿子操起家具行凶还恐慌。

他死死按着儿子的光胳膊,央告他说:“好我的小老子哩!你可千万不要闯这乱子呀!人家通天着哩!公社、县上都踩得地皮响。

你告他,除什么事也不顶,往后可把咱扣掐死呀!我老了,争不得这口气了;你还嫩,招架不住人家的打击报复。

2020年高考天津版高考语文 2_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0年高考天津版高考语文           2_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 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 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 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 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 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 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 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 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 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能力。第①问,应整体感 知文意,把握文章思路,进而理解该句与上下文的语意关系。可发现,它 紧承上文对秋意的初步感知,又引出下文对秋意的几种描写。第②问,
由第三段中“情景突变”,可见秋色的突如其来,带给作者对秋色之美 的惊喜、惊叹。 答案 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 用。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考向3 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 例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司马祠 ……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共 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
重要词语或句子指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词句,如指 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或 句子;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的词语或句子;运用了某 种修辞方法的词语或句子;在结构上起到特殊作用的句子。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_PDF压缩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_PDF压缩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进行比对分析。 理解类 看是否有偏差,筛选类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 类要特别关注圈画的术语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续表
试题选项
对应原文分析
比对结果
B.养 金 鱼 可 以 成 为 裁 缝 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 金鱼 转 移 了 顾 客 的 注 意 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 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想象 想和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 更加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3
������������������������������������������������������������������������������������������������������������������������������������������������������������������������������������
此项相关信息需综合全文 来看。 文章第一段就提到 了喀吾图作为游牧地区与 城市“ 生活迥然不同”,全 文由此出发通过具体事例 描述了这种“ 迥然不同”, 如“量身定做衣服” “裁缝 小屋的温暖” “ 看金鱼” “ 用 鸡换衣服” “ 把衬衣送给了 拿不出钱的小女孩” 等,这 都表现了裁缝店的寻常事 别有趣味。
[解题示范]
下面以 2017 年课标全国Ⅲ卷《 我们的裁缝店》 第 4 题为例,
进行解题示范( 文本见本专题的“ 五年高考” 模块) 。
试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B )
试题选项
对应原文分析
比对结果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 与城市 “生活迥然不 同” ,读 者 由 这 一 点 出 发 会感受到裁缝店里 的寻 常事别有趣味。

川端康成《花未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川端康成《花未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未眠[日]川端康成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

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

花在夜间是不眠的。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

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

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

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

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

这是他临终的话。

米开朗琪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是需要反复陶治的。

比如惟一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

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

不仅限于花。

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

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

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

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

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

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端康成作品精选精练石榴川端康成一夜的大风,把石榴树的叶子都刮光了。

落叶在树根处围成了一个很圆很圆的圆圈。

清晨,仁子看见光秃秃的树干吃了一惊,而那落叶围成的圆圈又使她惊奇不已。

她想,风本该把这些树叶吹乱的。

石榴树上还残留着一个饱满的石榴。

“来看呀!”她喊她母亲。

“我真把它给忘了。

”她母亲抬头看了看石榴,然后走进了厨房。

这使仁子联想起她们的孤单处境。

站在走廊上看,那石榴也是孤单的,像是被人遗忘了似的。

大约两星期前,仁子七岁的外甥来看她们。

这孩子一下便注意到了石榴,于是爬到树上。

这可使仁子嗅到了生活的气息。

“上面有个大的!”她在走廊里喊道。

“要是摘了这石榴,我就下不来了。

”是啊,手里拿着石榴要从树上下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仁子笑了,外甥真可爱。

这孩子不来,她们是注意不到石榴的;在这以前,母女俩谁也没想起过石榴。

石榴原被遮掩着,现在能清楚地看到了。

在这石榴以及树底下围成圆圈的树叶里,似乎有着一种活力。

仁子拿了一根竹竿把石榴打了下来。

石榴熟透了,里面的石榴籽像是要把它胀裂似的。

她把石榴放在走廊上。

石榴在阳光下闪着光,晶莹透亮,阳光仿佛从里面透射出来。

仁子心中泛起了一阵歉意。

大约十点钟,她上楼缝衣服。

蓦地,她听到了圭吉的声音,虽然门关着。

他好像在花园里,那声音显得很焦急。

“仁子,仁子!”她母亲喊道,“圭吉来了!”仁子把线从针上抽了下来,再把针放进针插里。

“仁子总在念叨着您,说在您出征之前,很想再见见您。

”她母亲说,“但是,未经允许,我们是不能去看您的。

而您呢?总不来,总不来!今天,您来了,我们可高兴啊!”仁子母亲要他吃了午饭再走,但是他没有时间。

“好吧,那至少吃个石榴,我们自己种的石榴。

”她又喊起仁子来。

仁子在楼梯上止住了脚步。

圭吉用眼神同她打招呼,仿佛只能如此而已。

圭吉的眼睛里流露出脉脉深情,石榴不禁从手里掉落到地上。

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着微笑。

圭吉从走廊里迎了上去。

“您多保重,仁子。

”“您也多保重。

”他又转过身同她母亲告别,然后走了。

仁子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

“他走得太匆忙了,”母亲说,“多好的石榴。

”石榴被圭吉遗忘在走廊上。

仁子十分清楚,是圭吉眼睛里充满深情的痛楚的时刻,石榴才掉到地上的。

要不,他准把石榴掰开了。

可是,石榴掉在走廊上,还是那么饱饱满满的。

她母亲把石榴拿到厨房里,用水洗了洗,递给仁子。

仁子皱起眉头,把石榴推开,刹那间脸又红了,不知所措地接过石榴。

仁子见母亲注视着自己,知道要是不吃,母亲准会感到奇怪的。

她心不在焉地嚼了几颗,一股酸味直酸到牙根。

仁子感到了某种带苦味的幸福..,像是全身都渗透了这种滋味。

她走到镜子前坐下来:“看看,我这头发,同圭吉告别时,就这么乱蓬蓬的。

”仁子简直能听到梳子的答话。

“你父亲死了以后,”母亲温和地说,“我很害怕梳头。

每当我梳头时,就感到六神无主,好像你父亲就站在我身边似的,直待我稍稍清醒。

”仁子想到了她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

忽然,心中有什么东西在翻腾着,一种幸福..感使她几乎要哭泣起来。

母亲给她石榴,仅仅是舍不得把石榴扔掉,这是唯一的原因。

她从来不喜欢随便扔东西。

因为内心充满了悄悄的幸福..感,仁子在母亲面前感到害羞了。

她想,这可能是圭吉没有意识到的更好的告别,不管多长时间,她都要等他回来。

她看着母亲,落日的余晖照在纸糊的墙上。

门那一边,母亲正坐在镜子旁。

仁子把石榴放在膝盖上,不敢再嚼了……(选自川端康成《掌小说全集》,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描绘了在寒风肆虐下树木凋零的景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凄清纯美的氛围。

B.文章写到仁子父亲死后,母亲害怕梳头,来与仁子圭吉作类比,充分展现仁子内心的爱与痛。

C.文中划线的句子体现了两人刚见面又要分别时尴尬又羞涩的细腻感情。

D.小说通过一段感人的分离场景表达了对爱情的珍惜和对战争的厌恶。

2.“石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是怎样围绕石榴展开情节的呢?请简要分析。

(6分)3.文中在圭吉走了之后,多次提到仁子内心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究竟有哪些含义?请概括分析。

(6分)1.【答案】C 【解析】“尴尬又羞涩”不太合适,从文中细节上——“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着微笑”,“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可以看出,两人分别时更多的似乎是一种兴奋、激动,并且有点儿紧张的感觉,“羞涩”似乎有一点,但“尴尬”在这里并不适合。

2. 【答案】①开篇写寒风中残存的石榴寓示着仁子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寂寞和凄清;(2分)②仁子对饱满石榴的歉意,暗含了对美好之物易被疏忽的哀叹;(2分)③圭吉将石榴掉落在地,为后文埋下了伏笔,暗示美好事物背后潜伏者夭殇的危机;(2分)④仁子品尝和珍视母亲洗净后的石榴,表明经历磨难才愈发觉得美好的可贵。

(2分)(答对三点得6分)【解析】这个“石榴”,从挂在树上被母女俩忽略很久了,到被摘下又掉落在地,最后仁子吃了一口又不敢再吃……这其中蕴含了多少爱恨情仇,珍贵易碎,美丽易逝,只要考生能就文中几个主要情节谈谈“石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就可酌情给分。

3.【答案】①仁子咬着圭吉留下来的石榴,有一种“带苦味的幸福”,是因为石榴是她爱人吃过留下的,但如今爱人却已经离去,不知何日再见。

(2分)②仁子想到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有一种幸福感让她哭泣”,母亲让她吃圭吉留下的东西,说明母亲已经把圭吉当做仁子的丈夫,这是得到家长认可的幸福,但父亲已去世,自己的爱人又是否会安然无恙呢?(2分)③因为“悄悄的幸福感”,仁子感到了害羞,这是一种少女纯情的体现,也表明了仁子对石榴的看重,对爱人痕迹小心翼翼的保存,静静等待爱人的归来。

这是一种饱含悲与美的幸福。

(2分)【解析】小说通过纯美的爱情故事体现无情的战争对人的伤害,文中只有一处提到“出征”,但通过爱人的远去,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生活的孤寂,考生应该就能从中读出这位伟大的日本作家对战争的痛恨。

以上仅供参考,只要能对至少两处“幸福”的含义做出解释,符合主旨的便可给分。

竹叶舟川端康成秋子把水桶摆在蜀葵旁边,从梅树下的一棵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做了几只竹叶舟,让它们在水桶里漂浮。

“瞧,小船。

多有意思。

”小男孩蹲在水桶前,望着竹叶舟。

然后他抬头瞅着秋子,微微一笑。

“多好的小船啊。

阿弟很聪明,让姐姐给你做一只小船,陪你玩吧,”母亲说罢,返回了客厅。

她是秋子未婚夫的母亲。

她好像有话要同秋子的父亲谈,秋子便离席了。

因为小男孩磨人,于是她把小男孩带到庭院里来,小男孩是秋子未婚夫的弟弟。

小男孩把小手伸进水桶里,搅和了一通,说:“姐姐,船开战了。

”小男孩看见许多竹叶舟晃来荡去,高兴极了。

秋子走开,把洗完的单衣拧干,晾在竹竿上。

战争已经结束了。

然而,未婚夫却没有回来。

“打呀,再打呀!打呀,再打呀!”小男孩一边叫嚷一边越来越使劲地搅起水来。

水沫飞溅在他的脸上。

“瞧你,这不行啊。

你脸上净是水沫星子了。

”秋子制止说。

可是小男孩却说:“不行了,船都不走啦。

”那些船果真只浮在水上不走了。

“对,对,咱们到后面的河边去吧。

把船放在那里速度会快些。

”小男孩拿起竹叶舟。

秋子把水倒在蜀葵下,将水桶放回厨房。

小男孩蹲在河下游的踏脚石上,将一只只竹叶舟放走,高兴得拍起手来。

“我的船最快。

瞧,瞧。

”小男孩怕看不见最前头的竹叶舟,他顺着河水往下游跑去了。

秋子赶忙将剩下的竹叶舟全部放走,然后去追赶那孩子。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行走时使劲将左脚跟着地。

秋子患过小儿麻痹症,左腿小而无力,左脚跟够不着地,左脚背高高隆起,不能跳绳和远足。

她本来打算独自一人,静静地度过一生,后来却意外地订了婚。

她有信心用自己心灵去弥补肉体上的缺陷,可她从来也没有这样认真地将左脚跟着地练习走路。

左脚趾总不容易挂住木履带,不过,秋子还是继续刻苦练习。

然而,战败后她完全停止这种练习了。

留在脚上的那道被木履带磨破的伤痕,好像是严重冻伤的痕迹。

小男孩是秋子未婚夫的小弟弟。

在他面前,秋子下决心用左脚跟着地走路。

她已经好久不这样做了。

河床狭窄,杂草低垂在水面上,把三四只竹叶舟挂住了。

小男孩在十多米远的前方停下脚步,他似乎没有发现秋子走到他的身旁,只顾目送着顺流而下的竹叶舟。

他看不见秋子走路的样子。

小男孩的脖颈深凹处很像秋子的未婚夫。

秋子真想把他抱起来。

小男孩的母亲走过来,向秋子道过谢,催促孩子回家。

“再见。

”小男孩爽快地说。

秋子思忖:他母亲可能是来谈儿子战死的消息,或解除婚约的事吧。

愿意同一个跛足姑娘结婚,大概也是战争期间的一种感伤的表现吧。

秋子没有进屋,她去看了看邻居新盖的房子。

那是这一带所没有的大房子,过往行人也总要驻足观望一番。

战争期间,工程停了下来,放置木材的场地周围长满了高高的杂草。

近来工程突然加快了进度,门前还栽了两棵有点怪异的松树。

秋子觉得这幢房子的外形并不典雅,而显得很简陋。

窗户却很多,客厅四周都是窗户。

街坊邻里都在背地里议论:这房子会有什么人搬进来住呢?然而,谁也弄不清楚。

(选自《川端康成全集》,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秋子家屋外的小院子里,长着蜀葵、梅树和矮竹,有可供晾晒衣服的绳子或杆子之类,还有可供汲水的井,说明秋子生活充实。

B. “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

”小男孩的妈妈说这句话,不仅鼓励小男孩听话,还暗含有让秋子就在院子陪小男孩玩的意思。

C. 小男孩喜欢竹叶互打,体现了他好战的心性,这一点使得秋子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因为秋子的未婚夫是一位参战的士兵。

D.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较为平淡,几乎没有起伏变化,既没有一般小说的开端、发展,甚至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上的高潮。

E. 小说在表达上,虽然用语简淡洁静,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着一股深沉浓烈的情感。

,5. 小说三次写到竹叶,第一次是题目中,第二次是水桶中,第三次是河流中。

竹叶在全文中三次出现有哪些作用?请分别简要分析。

6. 小说最后写秋子“没有进屋,她去看了看邻居新盖的房子”,你认为这个结尾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答案】4. E 5. 第一次,作者以竹叶作题目,有象征人物命运,暗示作品主题的作用;第二次,小说开头部分,竹叶出现在水桶中,起开展情节的作用。

秋子把竹叶放在水桶中,给小男孩当船玩,目的是为了留住小男孩在院子里,好让他妈妈谈事情。

第三次,小说中间部分,竹叶出现在河流中,起发展情节转换情节的作用。

也起暗示人物命运陡转直下的变化。

6. 参考答案一:小说的结尾,没有明确的结果,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

秋子的婚事,虽然没有明确交待未婚夫死活,也没有交待婚事的取消与否,但秋子的婚事肯定结束了。

这个悲剧性的结局是肯定的明确的。

作者正是通过这个没有明确结果的方式,表达秋子的无法排谴的郁闷和忧苦,表明秋子的悲愁无法了结,只能承受着。

参考答案二:小说的结尾,没有明确的结果,这是作者的思想局限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