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川端康成研究的状况

合集下载

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

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

五、结论
五、结论
中国近现代教育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 化价值。通过对这些小说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现实 和教育问题,也可以更好地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和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加 强对近现代教育小说的研究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发展历程
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日本近 现代小说翻译研究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工作者开始更加 深入地研究日本次演示学,同时也开始尝试将更多的日本次演示学作品译入中文。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包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夏目漱石的《心》等。这些 作品的翻译为中国的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日本近现代文学体验,也进一步促进了 中日文化交流。
四、存在问题与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对老一辈翻译家的作品进行修订和 完善;加强新生代作家和作品的引进和翻译工作;鼓励更多的学者和翻译家参与 日本近现代小说的翻译和研究;加强与日本次演示学界的交流和合作等。
五、未来展望
五、未来展望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也将 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我们可以继续加强对日本近现代小说的引进和翻译工 作;鼓励更多的学者和翻译家参与研究;加强与日本次演示学界的交流和合作; 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向更高层次发展等。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 会的发展,日本次演示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需要及时跟进和研究最新的 文学动态和趋势。
二、发展历程
3、繁荣阶段(1940-1949):在这个时期,教育小说在中国的文学舞台上大 放异彩。代表作品有巴金的《寒夜》、老舍的《四世同堂》、钱钟书的《围城》 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 值。

试论川端康成掌上小说的开题报告

试论川端康成掌上小说的开题报告

试论川端康成掌上小说的开题报告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涵盖小说、随笔、
诗歌等多个领域。

其中,他的掌上小说备受推崇,并对日后的日本小说
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从川端康成掌上小说的语言风格、叙事技巧和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首先,掌上小说的语言风格在川端康成的笔下达到了巅峰。

他在选
择词语、造句以及运用修辞手法时都相当慎重。

他的语言清新简洁,表
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他利用多种文体风格,如散文、幽默和讽刺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川端康成的掌上小说通过叙事技巧来施展其才华。

他常常运
用游戏性、心理描写、出人意料等手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他的叙事
也常常具有启示性,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并从中受益。

此外,他还善于
刻画人物,运用个性化的形象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最后,川端康成的掌上小说在思想上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对于人性的深入探究、对于人类情感的细腻表现以及对于生命的珍视,
在其作品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

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对人性、生命和道
德的追求和探究,尤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其作品具有更加深层次的意义。

综上所述,川端康成的掌上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技巧和思想,对
于日本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更加认真地掌握
其作品的内涵和特点,并致力于发扬其思想精髓,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
发扬其文学精神。

浅谈川端康成的《雪国》及其传播

浅谈川端康成的《雪国》及其传播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谈川端康成的《雪国》及其传播胡备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毕建利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他以《雪国》等作品,荣登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

而塞登施帝克由二战中美军的情报军官,战后变身为日本文学的研究者、翻译者,他翻译的英译本《雪国》对川端的获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解读《雪国》的文学特征。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物哀;塞登施帝克作者简介:胡备,男,天津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及文化;毕建利,女,辽宁省鞍山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125-02研究川端康成的日本学者鹤田欣也(Kinya Tsuruta)在一本书的后记中提到过这样的事。

1980年代他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认识一位在亚洲文学院教书的中国教授,当该教授看到鹤田为近代日本文学教程编写的英文著作、论文近100页的文献汇总一览表时不无羡慕地说,关于中国的研究文献只有不到四分之一。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二战期间美国选拔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学习日语从事情报工作,而战后他们大多成为了日本通(Japanologist),用英语著书立说,促进了欧美国家对日本的了解。

塞登施帝克就是其中之一。

川端康成的《雪国》是以远离大城市的、雪乡温泉为舞台的一段奇异的“艺伎之恋”。

1968年10月川端以《雪国》、《千羽鹤》、《山之音》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自1901年诺奖设立以来第二位亚洲作家,前一位是1913年获奖的印度作家泰戈尔,在那年以前共有60位欧美作家获奖。

亚洲获奖者如此之少,固然是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欧洲人主导的诺奖评奖标准对欧美文化更加偏爱。

“镜花水月”见禅心——谈川端康成与中国佛教文化

“镜花水月”见禅心——谈川端康成与中国佛教文化


水 中之 月
无穷

镜 中之 象
,
言有 尽 而 意

镜花

水月
。 。


只 不 过 是这种 意识 的 自然 流露
) 1 端 的童 少年 时代 充满 了辛酸
他 两岁
意在 阐释 诗 意有 如 不可 究实


镜象水 月



,
虚 幻 空灵

,
丧父 抚养
,
三 岁失 母
,
成 了孤 儿
,
,
只 好 由祖 父 母

学院


`
日语
系 现 在 大 连 市人 民
.
银行任翻 译 推

t 岌 表过
`

《 十
产复
,
空诗 》 六 首
,
,
其 中有
,
与栩 城 派 的 推 洁 气
`
《 水 月 》和 《 镜 象 》两 首
几 乎通 篇说 教
。 。

对 产 复先 生
,


的 再律讨
.
无 藻韵
这在 当时是 一 种普 遗现 象
带学 术 论 丈 学
在此 之 后

,
这两个 词组 一 般都 作
,
为排 比 而 并存
【 作者筒介 】 年生
,
佛教在 中国 的传 播
周昌辉
:
影 响到 中 国 的 文学
,
一,
57
艺术

宫廷 和 文 人 的 诗歌创 作 中
.
经 常流 露
,

《伊豆的舞女》中的比喻与中文译本的对照研究

《伊豆的舞女》中的比喻与中文译本的对照研究

伊豆的舞女中的比喻与中文译本的对照研究《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爱上了一位名叫桐野夕子的舞女,但夕子最终决定回到舞踏厅中,爱情破灭的悲剧故事。

小说以细腻的描写和比喻手法著称,本文将探讨其中的比喻手法,并对中文译本进行对照研究。

比喻在小说中的应用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也是《伊豆的舞女》中最为重要的写作技巧之一。

川端康成通过各种巧妙的比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问题。

1.哑铃般的泪珠在小说的开始处,川端康成通过这个比喻来描绘主人公内心的无助和绝望。

这种描述方式,将人物的情感与物象做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比拟,读者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2.充满眼泪的夜空在小说的高潮处,川端康成又使用了这种比喻手法,用夜空充满眼泪来暗示爱情的不幸和主人公内心的痛苦。

这种比喻富含了强烈的象征意义,读者在阅读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强烈冲击。

3.织女星的灿烂小说结尾处,川端康成又用这种比喻来表现爱情的凄美和主人公内心的打动。

这个比喻源于中国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将文化传统与作品情感巧妙结合起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三个比喻手法中,都是通过将人物的情感与具体的物象相比,来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与思想问题。

这种手法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使作品更加丰富、细腻。

中文译本的对照研究《伊豆的舞女》由王道乾先生翻译成了中文,但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意译或者漏译的情况。

下面我们就来对照原文和中文译本,看看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1.英文翻译中的比喻没有翻译出来比如在原文中,主人公为了夕子的爱情可以不惜放弃一切,作者使用了许多关于“放弃”的比喻,如“放弃胜利果实的勇士”、“战场上那些释放赤红光芒的弹壳”。

但在中文译本中却没有翻译出这些比喻,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无法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与社会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中文翻译中有部分意译现象比如,作者在小说结尾处使用了“织女星”的比喻,而中文译本中则将其翻译为“金星”。

论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论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270·论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陈永岐(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创作的小说,1926年发表于《文艺时代》。

笔者在本稿的第一部分,分析了“我”与舞女薰子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我”是是社会精英的形象,到处受到尊敬。

舞女是社会底层的形象,受尽欺凌。

在第二部分,探讨了《伊豆的舞女》的形式美与感人的内容,小说使用了汉诗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并有所创新,内容既有明快又有悲伤,体现了日本平安时代传统的「をかし」(明快)、「もののあわれ」(物哀)的美学思想。

在第三部分,挖掘了《伊豆的舞女》的创作背景,个人背景即是川端康成的成长经历,社会背景体现在川端康成接受了大正民主的进步思想。

从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具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它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小说的形式美与人物形象美,它的思想意义体现在批判了当时社会对艺人的歧视,表现了作者的平等思想。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思想意义;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I25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8-0270-002一、引言川端康成(1899~1972)出生在大阪,是日本的小说家,毕业于东京大学,与横光利一等人开展新感觉派运动。

其后开创了独特的美的世界,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纸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1926年发表于《文艺时代》。

描写了一个为“孤儿气质”困扰,为排遣内心难以名状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的高二学生“我”,在伊豆的旅行中与天真无邪的舞女相遇以及治愈的过程。

作为一篇青春小说,描写了“我”和舞女薰子相识、相知、相慕以及离别的过程。

《伊豆的舞女》曾先后6次(1933年、1954年、1960年、1963年、1967年、1974年)被搬上银幕。

笔者在本稿中以叶渭渠、唐月梅(2008)译《川端康成精品集》中的《伊豆的舞女》文本为研究对象,同时也参考日语原版的『伊豆の踊子』(新潮文庫、昭和二十五年),以美学的标准和历史的标准来探讨《伊豆的舞女》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死亡美学--川端康成的人生与小说创作

死亡美学--川端康成的人生与小说创作

死亡美学--川端康成的人生与小说创作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被誉
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获得了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中,经常涉及到死亡这一主题,在他笔下,死亡被赋予了一种美学的意义,成为了一种灵感源泉。

他在小说中
描绘的死亡并不是恐怖和悲惨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肯定和神
圣的存在。

他强调生命和死亡之间的联系和变幻,同时也表达了他
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人类和历史的思考。

川端康成在他的自传小说《伊豆的舞女》中,描写了一个在静
岡县伊豆半岛遇到了一位与世隔绝的舞女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
死亡是其中一个主题,并且死亡使得生命变得更加珍贵、更有意义。

在小说中,川端康成试图探索一种对生命、爱情和死亡的领悟,在
人类历史的大环境下,探索一个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和思考,并
试图通过小说表达对生命某种特殊的美学感受。

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死亡被视为一种美好、神圣和完美的存在。

他认为,在死亡之前,人应该珍惜生命,认真体验、享受和创
造美好的东西。

他的小说具有非常强的哲学思考和人类价值的探究,成为了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川端康成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川端康成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1968年,以《雪国》、《古 都》和《千只鹤》等代表作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 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 的亚洲作家。
(一)无家可归的孤儿
• 1899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 • 1972年4月16日逗子市玛利娜公寓含煤气管自杀。 • 一岁时父亲因肺结核辞世,一年后母亲也因肺结核
去世。 • 七岁时祖母去世,从此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 • 十岁时他年仅十四岁的姐姐芳子又离开了人间 。 • 15岁祖父也弃他而去。
•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全日本卷入了战争游涡。 川端康成为表示自己对战争的厌恶,保持一颗宁 静、平和、清寂的日本心,他躲进了自己的别墅, 过着置身时局之外的生活。 “作家除创作与本人 个性相一致的文字外,没有其他事可做。屈从时 局的作品和人格是不足取的。”
• 1935 ——1948年创作 《雪国》
• 1916年他的几篇作品在报纸、杂志上正式发表。 • 1921年川端康成在《新潮》上发表第一篇评论《南部先生
的风格》,“平生第一次拿到了稿费。” • 1923年,菊池宽创办了《文艺春秋》。为提携文学新人,
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等人都被接纳为《文艺春秋》的编辑。 这使他又接触到一批文学界同仁。
• 1923年各种文学团体蜂起,为了表达自己的文学 见解,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片冈铁兵、今东光、 石浜金作、中河与一等作家,筹划创办了同人刊 物《文艺时代》。
东西方虚无观
• “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 西方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根本是不 相同的。”
• 西方的虚无主义是否认一切,摧毁一切 。 • 东方传统的虚无思想,主要来自印度的佛教和我国
的老庄哲学。前者作为一种信仰,把世界本源看作 “无”,成了人们避难的精神支柱;后者作为一种 人生观,提倡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返于自然,与万物 合一,放弃世俗利益,清静无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川端康成研究的状况
2011级丁小龙 201140101132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不仅代表了日本,代表了东方,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

因此,川端康成亦是研究日本文学时不能忽略的一个代表。

川端康成作品中表现出的“虚无思想”、“物哀之美”、“死亡意识”等则成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

川端康成的作品早在1942年就曾被译为中文,但大规模译介、研究还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

1978年,《外国文艺》创刊号上发表了侍桁的译作《伊豆的歌女》和刘振瀛的译作《水月》,正式拉开了川端文学在中国大规模译介的序幕。

我国对于川端康成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一九七九年,在长春召开的日本文学研究会。

这次研究会上首次提到了川端康成的文章。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叶渭渠先生及其夫人率先翻译了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等作品,大大促进了川端康成的文字在中国的传播。

然而一开始川端康成的作品在评论界却是一个有争议的存在。

其中就不乏将之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批判抵制的。

有的人认为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是低级的情色小说,将他作品中的歌舞伎视为出卖肉身的娼妓;这种看法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与当时我国还叫保守闭塞的社会风气也有一定关系。

还有的人则认为川端康成的作品宣扬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容易让人丧失对于人生目标的追求,觉得既然人的终点必然是走向覆灭死亡。

中国的川端康成的研究和译介始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时间。

中国的川端康成文学研究大体可分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主要以社会批评学的角度分析川端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国学者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地研究这位作家并分析他的作品,并出版了研究川端康成的论著。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川端翻译作品的激增和研究氛围的变化,中国的川端康成研究出现了新局面,对这位作家的把握更加全面和深入。

由于西方各种现代批评方法的介绍运用和尝试,推动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和崛起,并对川端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评论者具有了一种更恢宏的视野,具有了在人类文化交融、碰撞中分析被研究对象的眼光,这对于研究川端这样的作家尤为需要。

其后的川端康成研究突破了以社会学批评模式阐释川端作品的局限,不再将川端
仅作为“新感觉派”作家来研究。

首先,研究者越来越注意川端康成与佛教,特别是与禅宗思想的关系。

此外,研究者也越来越注意把握川端作品与日本传统美的关系及其虚无思想,并探寻川端的死亡意识和死亡观。

从这一视点出发理解《雪国》、《千只鹤》、《睡美人》和其他浮现浓重死亡色彩的作品就比较容易切近川端的实际了。

1989年,中国第一部研究川端康成的著作《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问世,这是作者叶渭渠先生多年致力于川端康成译介、研究的心血凝结,它客观地介绍了川端康成的成就,川端文学的形成过程和川端对待客观世界及社会的态度,这对帮助理解川端文学和正确分析川端康成是有积极意义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川端康成的译介已经远不只停留在他的《雪国》、《古都》等名著的翻译,还出版了他的散文、创作随笔以及日本学者研究川端的专著。

这对中国读者准确把握作家的整体风貌和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有着相当大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川端文学研究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随着中日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川端文学在中国影响的不断扩大,对川端康成的研究也不断走向深入,并扩展其范围。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的川端康成研究已突破以社会学批评方式为主流的局限,许多研究者从新的角度对川端进行研究,新的成果不断涌现。

在比较文学的影响下出现的将川端的创作与宗教、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结合起来研究的趋势将会不断发展,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川端研究者也必须不断学习,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保证研究的深入。

川端创作中的民族化趋向,即不断汲取西方现代文学的养分,催发和滋润本土古老文学的新生,而不是将舶来的花朵不顾环境的特殊,硬性植入本国土壤,这在强调东西方积极对话的今天无疑是有启示性的。

但我们也要看到川端康成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迄今为止的川端研究,主要是围绕他的一些广为人知的代表作来进行的,而川端研究有不少领域则尚未涉及或涉及不深。

如果要进行作家论研究的话,就必须对以往忽略的作品有充分的认识。

同时,也需要用新视角进行分析、梳理,这也是今后在进行川端康成研究时有待于我们解决的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