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营销模式分析.
我国汽车营销模式探究

市 场 触 觉 敏 锐 的 汽 车 销 售 商会 将 更 多 注 意 力 投 向 汽 车俱 乐 部 这
销商“ 四位 一 体 ” 管 理 标 准 、 术 标 准 、 务 收 费 标 准 , 一 培 的 技 服 统
训 经 销 人 员 和 维 修人 员 ,最 大 限 度 地 满 足顾 客 的 已知 需 求 和 潜
利 润行 业 。汽 车 销 售渠 道 以物 资 机 电部 门 和 汽 车工 业 销 售 部 门
低 , 以在 中 国发 展这 种 汽 车 营 销模 式 尚不 成熟 。 所 ( ) 三 网络 直销 模 式 网 络 直 销模 式 要 求 一 个 地 区的 网络 非 常发 达 ,而 且 与 之 配 套 的 政 策 法 规体 系 和技 术 支 持 比较 成熟 。 中 国在 这 方 面处 于 发 展 阶段 ,所 以这 种 模 式 可 以作 为 中 国 汽 车工 业 营 销 体 系建 立 的
模式 与 国情 和 企 业 特 点 不符 , 会 造 成产 品销 售 不 畅 , 就 企业 就 达 不到 预 期 的经 济 效 益 。中 国汽 车 工 业 经过 四十 多 年 的发 展 , 虽然 取得 了历 史 性 的进 步 , 相 对 落 后 的市 场 营销 体 系 , 大地 制 约 但 极 了汽 车 工业 的壮 大 和发 展 。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一些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的一些研究摘要:中国虽然已经是汽车产销大国,但是虽大却不强。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颇多,其中市场集中度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且研究表明,中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严重影响了其自主创新能力。
采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中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自主创新。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是从1956年开始的。
1955~1957年的三年间只有一汽;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大量的自主品牌企业。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政府开始鼓励民族汽车厂商和国外接触,中国的汽车业缓缓对外开启大门,利用外资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诞生。
国家在缜密研究了中国未来轿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之后,确定了“三大三小两微”的总体格局,轿车工业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行业实现了突破。
1992年,中国汽车的总产量以完美的成绩突破了百万辆大关。
从2002年开始,中国汽车行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高峰时期,中国汽车业三大集团掀起了与国内外产业资本的兼并合作的浪潮。
在2009的上半年,中国汽车的市场销售量,已经超过以往,一跃而上,超越美国与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第一。
我们可以看出,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同时调查显示,中国汽车产业与国外相比较,总体规模是很大的,但是,单一企业的规模却相对很小,所以排在前面的几家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就比较低,表现在市场集中度比较低[1]。
同时中国的零部件行业,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占整个行业的50%,远低于美国、日本的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
可以看出,尽管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展中形成的多、小、散、乱等现象有所改观,中美两国汽车行业的集中度差异仍然非常巨大。
二、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测度贝恩(J.Bain)在1959年系统地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我国汽车销售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计量分析

我国汽车销售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计量分析摘要:汽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延展了人类的脚步。
本文以分析我国汽车销量数量为主要目的,并提出个人可支配收入、GDP、恩格尔系数、居民消费指数、石油消耗量、汽车产量等指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汽车销售数量变化背后的原因。
汽车销售数量的上升,进一步说汽车在国民生活中普及,也说明国民生活质量和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之良好势头。
关键词:汽车销售量、影响因素、计量分析、政策提议1. 引言1901年,第一辆进口汽车登陆上海。
从此,中国有了汽车的概念。
但也有人说,慈禧乘坐过的一辆汽车是我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现还有实物陈列在颐和园内。
[1] 1953年,解放CA1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崭新的总装线下线,这里程碑式的时刻意味着中国自主制造的第一款汽车诞生,它的诞生不仅给我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划上句号,也将中国的名字浓墨重彩地写入世界汽车工业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的汽车工业是在50年代起步,但是到了90年代汽车这一“新鲜”的事物才逐渐走入老百姓的生活中,也是从那个时候汽车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汽车工业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流力量,是国家工业的顶梁柱。
2001年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仅为14台, 2008年汽车千人保有量为49台; 2001年轿车千人保有量仅为7. 8台; 至2008年上升到34台。
2002年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私车普及年, 其标志是轿车产销量占汽车市场的比例跃升到34%的高位, 结束了轿车发展连续5年徘徊在30%左右的局面。
从2002年轿车占汽车比例突破30%的平台到2006年突破50%的平台仅用了四年。
[2]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增长令人刮目相看,在世界的汽车销售份额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市场向来就是各大汽车厂商的必争之地。
本文通过建立计量分析模型,分析各个提出的解释变量对汽车销售数量的影响。
2. 指标选择2.1 影响因素概述GDP:汽车的销售量反映了我国整体的经济走向,与经济走向具有一致性,可反映出我国宏观国民经济的情况。
我国轿车营销策略研究

我国轿车营销策略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轿车营销策略,分析中国轿车市场环境,回顾我国轿车营销的发展,接着分析中国轿车市场基本营销模式,最后,根据对现阶段轿车营销策略分析,指出了轿车厂商营销策略陷阱,进行了中国轿车市场营销策略创新研究。
关键词:市场环境;营销模式;营销策略;营销陷阱;发展趋势一、中国轿车市场环境分析1.我国轿车营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由于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汽车产品长期供不应求,也无所谓轿车产品的市场营销。
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轿车市场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目前的销售模式主要是以多品牌销售店模式以及专卖店模式并存为主,厂家以专卖店为主体,普通经销商为补充,同时厂家和专卖店多数不排斥有形的汽车市场。
由此看出我国汽车的营销模式进入多元化时代。
从目前市场看来还是符合发展阶段的特点,也符合汽车消费者群体的不同需要,适应不同区域市场差异的要求。
2.中国轿车市场分析2007年上半年,国内轿车生产企业加大了产品开发和升级力度,同时国产轿车价格水平下降明显,因此,轿车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上半年,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量超过220万辆,达到228.69万辆,同比增长25.92%。
在轿车主要品种中,1升排量≤1.6升系列轿车品种继续占据最大比例,上半年该系列销量超过120万辆,达到121.65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53.19%。
此外,1.6升-2.5升这一区间各轿车品种市场表现也较为出色,上半年累计销售91.73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40.12%。
然而,排量≤1升系列需求仍较为低迷,该系列累计销售13.43万辆,同比下降28.87%。
在基本型乘用车主要品牌中,排名前十位的轿车品牌依次为:桑塔纳、捷达、凯越、凯美瑞、QQ、夏利、雅阁、福美来、伊兰特、福克斯,上半年,上述十个品牌共销售75.9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3.20%。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发展趋势中国汽车工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参预者。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汽车工业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起初,中国汽车工业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产能有限。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推进,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汽车创造技术,并建立了一批汽车生产企业。
到了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进一步发展,汽车产量大幅增加。
二、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生产基地之一。
中国汽车产量和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乘用车和商用车两个领域。
1. 乘用车市场:中国乘用车市场规模庞大,消费者对汽车品牌和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竞争激烈。
同时,中国本土汽车品牌也在不断崛起,提升了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
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 商用车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市场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物流行业的发展,商用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同时,政府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也推动了商用车市场的发展,新能源商用车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
三、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1.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和减排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
同时,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也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
2. 智能化和互联网的应用:智能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深刻影响汽车工业。
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将成为未来汽车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汽车工业也在积极推动智能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汽车产业起步,主要以引进技术为主,初步形成了汽车工业的基本框架。
2. 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8年。
当时国内汽车市场上外资车和进口散件进口组装车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部分企业开始试制生产广义上的国产轿车。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汽车品牌还非常少,而且绝大部分是引进技术的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基本没有。
3. 初步发展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进行体制改革,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在生产上实行了规模化经营,自主创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4. 高速增长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汽车开始进入家庭,市场需求开始爆发性增长。
在这个阶段,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份额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竞争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
5. 转型升级阶段: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开始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智能制造等方面。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汽车制造和出口基地之一。
总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但总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回顾与发展对策

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回顾与发展对策隆国强发布时间:1995-12-04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确立了发展本国汽车工业的战略。
但由于国内缺乏汽车工业基础和专门人才,加之中苏关系和睦,中国采取了从苏联全套引进的办法建立最初的汽车工业。
由苏联援建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3年动工兴建,1956年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关键词:汽车产业政策回顾发展对策一、中国汽车工业政策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确立了发展本国汽车工业的战略。
但由于国内缺乏汽车工业基础和专门人才,加之中苏关系和睦,中国采取了从苏联全套引进的办法建立最初的汽车工业。
由苏联援建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3年动工兴建,1956年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1958年,中央向地方下放管理权,汽车工业出现第一次“热潮”,各地、市纷纷利用汽车配件厂和修理厂仿制和拼装汽车,1960年汽车制造厂发展到16家,改装厂增加到32家。
汽车工业投资分散,为汽车工业发展埋下隐患。
60年代中期中国着手建设第二汽车基地,但由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布局时强调国防安全,在中西部山区分别建设了第二汽车厂、四川汽车厂和陕西汽车厂。
直到1986年二汽才正式投产。
80年代以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以满足国内生产需求为目标,中型载货汽车是主导产品,产品结构形成了“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局面。
国内市场受到高度保护,汽车工业几乎感觉不到国际汽车工业发展的竞争压力,技术进步缓慢,设备老化和产品老化现象严重。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汽车工业确立了调整产品结构和加速技术改造的方针。
重点发展微型汽车。
国家确定了1个生产基地、2个装配点和1个改装厂,实行定点生产。
“七五”计划中首次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并明确了加快发展轻型车和重型车以及零部件的方针,确立了东北、北京、南京和西南4大基地。
80年代末期,经过长期的讨论,终于决定了重点发展轿车工业的战略目标。
在《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中明确了汽车的支柱产业地位,并颁布了《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中国汽车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汽车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中国汽车制造商也逐渐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发力,汽车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
本文将对中国汽车出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中国汽车出口现状1.起步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汽车出口规模较小,主要以中低端轿车和商用车为主。
2.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代初至2024年代初,中国汽车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鼓励汽车制造商拓展国际市场,汽车出口规模逐年增加。
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汽车关税逐渐降低,为汽车出口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中国汽车出口产品也逐渐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
3.提质升级阶段:2024年代至今,中国汽车出口进入提质升级阶段。
中国汽车制造商逐渐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大自主品牌的推广力度。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开始进行品牌全球化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目前,中国汽车出口规模仍然较大。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约为69.8万辆,同比增长6.9%。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之一,出口汽车市场份额逐渐提升。
二、中国汽车出口发展趋势1.品牌建设:中国汽车制造商应加强品牌建设和全球化战略。
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服务体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借助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2.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
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的安全性、环保性和智能化水平,满足国际市场对高品质汽车的需求。
3.开拓新兴市场:中国汽车制造商应积极拓展亚洲、非洲和南美等新兴市场。
这些市场对汽车需求增长潜力巨大,中国汽车制造商可以提供具有性价比优势的产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4.绿色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提高,中国汽车制造商应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
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力度,提供更多环保型汽车产品,满足国际市场对低碳环保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营销模式分析
新华社信息北京电面临世纪之交,中国汽车工业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国进入WTO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只是一个以月计算的时间问题。
业内有必要对汽车工业90年代以来的营销行为加以总结和分析。
中国的汽车市场有独特之处,是先有社会经销商,后有主机厂销售汽车,中国百姓认可和承认了这些经销商,但这些经销售和主机厂关系却不固定。
于是出现一种当汽车畅销时,经销商抱怨主机厂不执行合同,不按时发货;当汽车滞销时,主机厂又认为经销商销货不得力,不能完成合同计划的情况。
更为突出的是经销商都在抢俏货卖,造成了汽车市场的混乱,主要表现有几点:
1、价格混乱;
2、成品迂回流动;
3、售后服务无保证;
4、主机厂的市场营销策略无法贯彻执行。
回款困难,呆账赖账时有发生。
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汽车市场并决心改变这种混乱状况。
1994年国务院颁发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显指出:2000年汽车总产量要满足国内市场90%以上的需要(第1条)。
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并将根据汽车工业的发展的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适时制定具体政策(第47条)。
鼓励汽车工业企业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原则和模式自行建立产品销售系统和售后服务系统(第50条)。
但是,改善已经形成了局面,比始建需要更多的付出,几年来,各主机厂为建立能够实施统一策略的营销体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针对这种情况,今年,新的两家轿车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和广州本田采取了全新的营销模式,实行区域有限代理的办法,每地选择有限几家企业,每家企业投入几百上千万的高额资金,建立专卖店制度。
专卖店只销一家车,解决了谁好销卖谁的问题,先存足货后供车,解决了回转款难问题,有限专卖店,不能乱炒或乱压价,分区经销减少了产品的往返运输。
但是,由于产品批量小,需要高额利润才能保证投资回收,由于供应紧张,也由于国内消费者和经销商的状态并不能完全禁止迂回和倒卖。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实行汽车专卖店制度,分期付款售车也已经有了几年的实践,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是国外的成熟模式,国际上新兴的百货店售车,中国也已经出现,同时汽车电子商务也在国内有所尝试。
与整上中国经济一样,汽车工业尤其是汽车市场营销,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和在WTO面前,也面临着跟上和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
如何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尤其是如何将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和本企业实际,是每一个汽车制造企业应当研究的问题,更是广大经销商应当关注的问题。
重庆现代摩托车研究所设计制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