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的俄国教育
世纪的俄国教育

世纪的俄国教育俄罗斯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IX 世纪,当时东斯拉夫部族的基督教传教士引进了基督教教育。
但是,真正的俄罗斯教育体系在普什金女士和彼得大帝的时期开始形成。
在过去的 100 年里,俄罗斯社会和教育经历了剧烈的转变。
自 1917 年革命以来,俄国教育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包括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府的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的推广,以及到地球和太空的探险和技术领域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历史瞬息万变的时期,俄罗斯教育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彼得大帝时期的教育改革俄罗斯的现代教育体系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初彼得大帝时期的教育改革。
彼得大帝当时对俄国社会和经济做出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确立了现代的教育教育体系。
彼得大帝通过进口欧洲模式,引入了现代的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科书和学术协会。
彼得大帝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成立了俄罗斯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圣彼得堡学院,在这里,他进行了自己的改革,并发展了革命性的教育模式。
学院的教练团队由国外老师和专家组成,他们的教育模式是欧洲式的组合模式,既包括文理学科,又包含皇家学院的教育。
为了让这个教育体系在俄国人中间得到推广,彼得大帝还通过开设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来普及这些新兴的教育模式。
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1917 年的革命使得俄罗斯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取代了古老的封建制度。
在1920 年代,社会主义教育成为主流。
这个时期,俄罗斯政府实施了教育的“普及化”,即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教育。
政府把教育看作是提高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把一部分任务交给了儿童和少年的组织来完成。
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球早期的工业化进程,以促进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政府开始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和配置。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更加集中,以便加强中央政府的掌控和效率,并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这种观点促使人们更多地去集中资源,以便大规模地建立学校、图书馆和实验室等教育资源。
19世纪的俄国教育

(三)70年代的教育复辟 年代的教育复辟 70年代后,沙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动措施 ,引起教育的又一次倒退。它主要表现在政府 加强对教育的管制和学校的等级性方面。 政府通过直接监视和宗教手段来加强对教育的 管制 1866年,卡拉科佐夫事件 1869年,设立视学员 1874年,设立督学 ,颁布新的 《初等国民学校规程》
许多革命民主主义者、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对俄国落后的教育状况进行批判,提倡教育 革命或改革。 赫尔岑主张广泛的人的教育; 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主张教育改 革和社会改革结合起来,造就社会新人; 皮罗戈夫、托尔斯泰、乌申斯基等人都提出 了一些积极的主张; 《教育杂志》、《俄国教育公报》等杂志也 刊载了许多关于批判各种教育弊端的论文, 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是在1786年《国民学 校章程》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学校体系 和管理体制。其中规定:
全国分为六大学区。每个学区设立一所大学,主 要目的是培养国家官吏。大学本身由大学董事会 管理,下属各级学校由学校委员会管理。下属学 校分堂区学校、县立学校和文科中学。
堂区学校设在城乡的教堂中,学制一年。学习神学、 阅读写作等基础课程,毕业后部分学生可升入县立 学校。 县立学校设在省城或县城,学制两年。前身为初级 国民学校。学习语法、地理、几何物理等知识。毕 业后可直接升入文科中学。 文科中学设在省城,前身为中心国民学校,学制四 年,学习拉丁语、德语等外语以及统计、商业理论 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大学。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年代的教育改革 1.背景 18世纪初,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得俄国的教 育政策日益走向反动。 反法战争前,彼得堡学区背离1804年《章程》 1819年,俄国全面推广彼得堡学区的措施 1828年,颁布《大学所属各级学校规程》 1835年,颁布《大学章程》
20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上)-2019年教育文档

20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上)俄罗斯在20世纪的百年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
首先说1917-1929年俄罗斯的教育概况。
根据1918年10月颁布的《统一劳动学校宣言》之规定,在上好其他主要科目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美育培养。
“宣言”说:“雕塑、绘画、歌唱与音乐等美育课程,决不是次要课程,也不是奢侈。
要像对待发展学生集体观念和素养的课程那样,像重视培养学生集体感受和集体行动的能力那样,重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的培养。
”由此,美育第一次成为俄罗斯中学的必修课,首次被提升到国家任务的高度上。
1918年,人民委员会签署了《关于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民族化的法令》,根据这一法令,两所音乐学院转归人民委员会领导,与俄罗斯其他所有高等院校享受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学院的财产全部收归国有,学生免交学费。
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原则也随之发生变化。
1922年的俄罗斯音乐教育改革结果,使两大音乐学院划分成三级教学机构――中学、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和音乐学院,中学传授基本音乐知识(初等音乐教育);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和音乐学院传授中级水平(中等音乐教育)和高级专业知识高等音乐教育。
根据三级教育的要求,学院重新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参与此项工作的有俄罗斯著名音乐教育家、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活动家B,JI,亚沃尔斯基(1877-1942)。
1918-1920年间,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纷纷开办。
了,人民音乐教育学校,学校宗旨是为一切愿意掌握音乐文化、理解各种形式的音乐及其相关知识的儿童提供学习机会。
在大多数此类音乐学校里,主要开设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声乐课,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声乐课。
当时对音乐教师的要求很高,他们必须具备多种专业素质:必须是很好的音乐家,知识渊博;不仅是好音乐家,而且还得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具备善于与儿童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
社会对音乐学校的要求也很高,音乐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之内,校外也必须为儿童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
18世纪俄国政府对贵族的强制教育

认真判断 的素养 。” 『 3 1 俄 国没有教育制度 , 不仅没有欧洲式的大 学, 甚至也无初级中学 , 受教育 只是个人 的私事 。 一位俄 国主教 竟然宣布 : “ 上帝憎恨任何热爱几何 的人 , 它是一种精神上的罪 恶 。” M 在 俄 国不存在独立 的科学活动 , 数学和其他 自然科学应 用范 围很窄 , 律师还未 成为一种法 律化 的职业 , 实 际审判代替
侣无时不在 。“ 帝国的统治在地上 , 在人间 , ……而神父们的权
程师 、 医生 、 学者 、 艺术家 、 专业教 师、 翻译 等人 才。 “ 我们既然已
经打败 敌军 , 保证 了国家安全 ; 现在就 应该努力用艺术 和科 学 来为 国家赢得荣誉 。” 铍 得一世虽然强调强制教育的必要性 ,
二宫廷政变时期学习西方上流社会的习俗彼得一世去世后社会动荡贵族事实上成了一个享有统治权的等级它决定着皇位的继承等国家重大事项对国家内外政策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更是除沙皇外唯一的国事参与者和连接皇权与社会的纽带
文史博 览 ( 理论)
2 0 1 3年 1月
C u l t u r e A n d H i s t o r y Vi s i o n ( T h e o y) r
足, 书价异常 昂贵 , 外聘教 师素质差 。
彼得一世 的教育 改革具有 明显 的贵族特征。政府 规定 贵
族子弟须从 1 5岁 时从最低 的官职开始服 军役 ,定期考 核检 阅 贵族子弟 。1 7 0 4年检阅中有 8 0 0 0 个 贵族 子弟被选派到 2个龙 骑兵 团, 3 8 0个 贵族 子弟被选派到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军 团
兼营商业和手工业 , 战时战斗力极差 , 二次远征亚速夫 , 北方 战
俄国的学前教育PPT课件

4
(二)19世纪下半期的幼儿教育 面对当时经济状况的尖锐化,俄国政
府仍继续推广孤儿院;慈善团体在19世纪 下半叶很是活跃。
5
(三)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 1919——1928年间,在莫斯科举行了四次全 俄学前教育代表大会,还有若干次临时代表会 议,讨论了学前教育的任务、教育机构的设立、 经费来源、教学法研究、学前师资培养和编写 学前教育大纲等方面问题。
8
(二)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学前教育的发展
30—40年代,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网急剧增长,苏联教 育人民委员会不断通过制定规程、指南和规则等方式, 促进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走向正规化。1938年,教育人 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 指南》。前者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的、任务、组织、 幼儿园的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要求。 《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是根据《幼儿园规程》编写 的,它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 容和方式具体化了。1944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 《幼儿园规则》,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幼儿园的性质 和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幼儿园的开设等 问题做了统一规定。表明苏联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确立, 具有苏联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形成。
(一)主要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 2.教学论思想
(二)对俄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6
三、苏联的学前教育
(一)十月革命以后至二战前的苏联学前教育
• 苏联是20世纪公共学前教育发展较快的国家。十月革命 以后,苏联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公共学前教育,强调 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优越性,制定有关方针 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课件

(三)高等教育
▪ 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建——洪堡 ▪ 首先,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提出了学术
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 其次,聘请既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又有教学技能
的教授。费希特被选为柏林大学的首任校长。 ▪ 再次,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认
为大学的职能是探索真理、创造知识。 ▪ 降低神学的地位,将哲学提高到与法学、医学同
A 激发必须以天资为基础
B 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止不前
3.自由自主
第斯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者 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 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从外部只能受到激发。”
A.人必须主动掌握知识,占有知识
B.天资的发挥与教育的实施均须注重个人自由自 主的发挥,必须注意个人自主学习的进行。
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是人们发 展能力和力量的胚胎。 A 每一个新生儿都具备人类的普遍天资 B 儿童无论在身体还是智力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C 人的天资是随时间连续不断的发展的 D 教师不能过早或者过晚激发天资
2.教育(变可能为现实)
天资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激发(教育、 外部条件)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是互相联 系的
7.在特殊能力方面
▪ 教师首先应具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凡是会 想不会表达,主要是思想不清”,“说话简洁的 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 其次要有出色的教学能力,教学“不是传授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是激发、启迪和活跃”,“学生只 要有了这种活跃的情感,教师就不必额外督促学 生好好学习”。
➢ 为此,第斯多惠提出教学要变换花样,“花样翻新是 生活的调剂”;教师要活泼,要“兴致勃勃地(而不 是矫揉造作地)和儿童打交道”;要充分发挥个性, “教师的人格会给教师带来威望、权力、影响和力 量”。
第十章 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

第十章 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1.了解这一时期各国教育制度的特点。
2.了解17世纪至18世纪各主要欧美国各级教育及其管理制度的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讲授法历史法思考题:17-18世纪欧美各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教学时数:4学时第十三次课(第二十五、第二十六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17-18世纪英、法、德各国的教育概况教学重点:从宏观上把握近代教育发展的共性、趋势以及教育在近代各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历史法教学过程:时代背景介绍:关键词: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工业革命,政治剧烈变革,纷纷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一、英国的教育初等教育在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之前,英国初等学校多具有宗教的和慈善的性质。
学校类型:教会学校、贫民学校、慈善学校特点:教育目的、内容中等教育英国传统的中等教育学校的类型有文法学校和公学。
1.公学特点是:(1)创立于14世纪,原由教会创办,且宗旨为公众服务,故名;后逐渐演变为为特权子女开设的纯私立性质的学校。
(2)此类学校规模不大,为单性别学校。
(3)经费来自学费及捐款,只招收预备学校学生。
(4)学制6年,课程以古典文及人文学科为主,注重培养绅士风度。
(5)素以教学质量高著称,毕业生多升入牛津、剑桥。
2.文法学校文法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罗马。
英国文法学校最早建于10世纪。
办学特点与公学相似,惟有各方面条件稍次于公学。
3.阿加德米17世纪60年代在英国产生的一种具有实科倾向的中等学校。
它吸取了英国文学家弥尔顿的理想,重视自然科学及外语课程,并用英语作为教学用语。
英国的各类中学与初等学校互不衔接,故英国学制属双轨制。
高等教育17世纪至18世纪末,英国高等教育仍通过中世纪建立的古典大学进行,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是特权阶层子弟。
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古典文科与神学。
17世纪末~18世纪初,也开设自然科学的讲座。
二、法国的教育17至18世纪教育概况这个时期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天主教会控制的封建主义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课程标准

一、基督教的演变和基本教义
二、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
三、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四、经院哲学和教育
第二节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一、宫廷学校
二、骑士教育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起源的历史条件
二、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方式、阶段和地理趋势
三、中世纪大学的类型及特点
四、大学与外部的关系
五、大学的内部组织与管理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3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介绍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学习本章应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历史影响。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掌握宗教改革的意义及宗教改革时期主要教派的教育活动。理解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意义及对近代教育的影响。
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参考书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张斌贤:《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宝星:《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节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三、道德教育
第三节 赫尔巴特的课程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二、统觉与课程
三、儿童发展与课程
第四节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一、“教学进程”理论
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2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重点介绍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学习本章应掌握拜占廷帝国所创建的世俗教育与教会教育体系,了解拜占廷帝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掌握阿拉伯文化教育发展的概况,认识阿拉伯文化教育在东西方文化教育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 堂区学校 设在城乡的教堂中,学制一年。学习神学、阅读写作等基础课程,毕业后部分学生可 升入县立学校。
• 县立学校 设在省城或县城,学制两年。前身为初级国民学校。学习语法、地理、几何物理等知识。 毕业后可直接升入文科中学。
• 文科中学 设在省城,前身为中心国民学校,学制四年,学习拉丁语、德语等外语以及统计、商业 理论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大学。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俄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十分曲折,在要求改革和进步的潮流面前,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可能会做出些许让步,但是这种让步或改革是在保障其根本利 益的范围内,因此,他们是不可能进行自上而下的彻底的改革的。
二、乌申斯基论教育 康·德·乌申斯基(1823—1870)是19世纪俄国教育家,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 作用 他把教育分成无意的教育和有意的教育。 无意的教育:指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它们对人的发展有强大的效力,是 对人有最大效力的教育者。 有意的教育:指学校和教育者,它们对人的发展有直接的强大的影响。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体力劳动脑力劳动 基督教是他道德思想的基础,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四)、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
教育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学艺。 研究实践的活动
• 他认为教育学应该吸取一些为了达到目的所需要的知识。为了掌握这么广泛的学科,他建议 成立教育系。
教育系的目的是研究人和人性的一切表现及其在教育艺术上的专门的应用。
学制三年。 • 允许男女同校和女子担任教学工作。 • 建立管理初等学校的省和县学校委员会。 • 教学内容为神学、读写算,规定用俄语教学。 • 教会学校自成体系,教会人士有当然的任教资格等。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2、教育改革方案 同年颁布《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 • 规定中学可招收各阶层的儿童。 • 中学分古典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 • 学制七年。 • 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生可进入任何类型的高等学校,实科中学毕业生只能进入高等专科学校,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2、教育改革方案 1863年颁布《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 • 恢复大学某些自治权,大学校长、副校长、系主任、教授由选举产生,给予较大的学术自由。 • 大学设历史文学系、数理学系、法学系、医学系等。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2、教育改革方案 1864年颁布《初等国民教育章程》 • 确认政府、地方自治机关、社会团体、教会、私人都可开办初等学校,招收社会各阶层儿童,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各级职业学校得到一定的发展。 《大学所属各级学校规程》允许堂区学校、县立学校开设农业、工艺、力学等课程。同年,彼得 堡开办技术专科学校。 1832年,开办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大学章程》允许大学开设实用课程。 60年代前,各地开办了一些初级、中级技术学校和商业学校。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许多革命民主主义者、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对俄国落后的教育状况进行批判,提倡教育革命或改 革。 赫尔岑主张广泛的人的教育; 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主张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结合起来,造就社会新人; 皮罗戈夫、托尔斯泰、乌申斯基等人都提出了一些积极的主张; 《教育杂志》、《俄国教育公报》等杂志也刊载了许多关于批判各种教育弊端的论文,推动了教 育改革运动的发展。
• 他还十分重视师范教育,认为师范生首先要有优秀的品质,其次要掌握广泛的知识。
评价
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不仅对19世纪后半期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苏联的教 育理论与实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他 的教育理论对欧洲的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有影响,因此,他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一)、世纪初的教育改革
• 1802年 俄国建立国民教育部,管理世俗教育 • 1803年 沙皇政府颁布《国民教育暂行条例》 • 1804年 颁布《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在1786年《国民学校章程》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了学校体系和管理体系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 规定 全国分为六大学区。每个学区设立一所大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国家官吏。 大学本身由大学董事会管理,下属各级学校由学校委员会管理。 下属学校分堂区学校、县立学校和文科中学
成员:朱家辰 张云鹤 张影 周妍 李媛媛 卢欣 刘佳
背景介绍 教育发展概况
乌申斯基论教育
世纪初的教育改革 60年代的教育改革 70年代的教育复辟
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论教学 论道德教育 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
• 19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增长,但与英、法等西欧国家相比,它仍是落后的封建农 奴制国家。封建农奴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
(二)、论教学
在教学目的上 • 他批判了形式教育论者与实质教育论者的片面性。他认为,知识与能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
割的。 •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
(二)、论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 • 他反对古典主义者的观点,强调实科课程的作用,主张把古典课程与实科课程结合起来。提
倡开设如民族语、历史地理等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课程。
乌申斯基
二、乌申斯基论教育
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曾任法律专科学校教师、孤儿院教师、斯莫尔尼贵族女子学院学监。曾因倾 向进步而被解职,并被遣送出国,滞留国外达五年之久。 《人是教育的对象》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乌申斯基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一方面,他对沙皇政府及其政策表示不满;另一方面,他 主张用和平改良的手段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 目的 他认为,完善的教育可以大大地发挥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 因此教育的目的是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另外,他也认为基督教教育赋予一切教育以生命力并指出它的最高目的。因此这种全面和谐发展 的人还应是一个虔诚的教徒。
(二)、论教学
乌申斯基吸收了心理学史上各个流派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心理学观。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 在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的。
扩大教师会议权限。 • 鼓励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反对体罚等。 • பைடு நூலகம்小城市设四年制的中学预备学校。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 评价 这些方案仍具有宗教性和等级性,但进步和民主的特征已经很明显。法令颁布后的几年,各个领 域的教育都有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这些措施并未得到坚持,60年代后,俄国的教育又出现倒退。
“公共教育本身不能解决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也不能引导历史向前发展,而只能随着历史的发 展而发展。不是教育学和教育家,而是民族本身及其伟大人物开辟着通向未来的道路:教育只是 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并且在与其他社会力量一起行动的同时,帮助每一个个人和新的一代代人也 沿着这条道路前进。”
——乌申斯基 乌申斯基虽然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他认为,教育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行的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1、背景 18世纪初,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得俄国的教育政策日益走向反动。 反法战争前,彼得堡学区背离1804年《章程》 1819年,俄国全面推广彼得堡学区的措施 1828年,颁布《大学所属各级学校规程》 1835年,颁布《大学章程》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2、教育改革方案 60年代初,亚历山大二世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学制改革法令: 1860年颁布《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 • 在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 • 女子中学分六年制和三年制两种,提供宗教、道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但程度比男子中学
浅。 • 1870年它们被改组为女子文科中学和女子预备中学。
19世纪下半期,俄国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沙皇政府创办了一些新的大学和高 等专业学校。1896年,俄国高等学校共48所,培养了一批专家、学者。
(三)、70年代的教育复辟
但这时的高等教育是被贵族和资产阶级垄断的,为了维护沙皇政府的统治阶级,政府加大了对大 学的控制和监视。 1867年,政府公布了严密监视的规则,禁止大学生集会。 1884年,颁布《 大学规程》 1871年,颁布《中等学校规程》 1872年,颁布《实科学校章程》
(三)、70年代的教育复辟
70年代后,沙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动措施,引起教育的又一次倒退。
它主要表现在政府加强对教育的管制和学校的等级性方面。
政府通过直接监视和宗教手段来加强对教育的管制 1866年,卡拉科佐夫事件
1869年,设立视学员
1874年,设立督学,颁布新的《初等
国民学校规程》
(三)、70年代的教育复辟
评价
乌申斯基的教育理论极富时代意义。他对沙皇政府教育政策的反抗和对教育重大功能的认识 在当时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他所提倡的道德更多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他对教育学和师范教 育的论述推动俄国教育理论和师范教育的发展。他对一些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看法有的在今天 也有启发意义。
但他的宗教思想和政治思想上的某些保守性反映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意义 • 《章程》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学校系统。 • 规定各级学校免收学费 • 招生不受出身和宗教信仰的限制 • 教学内容增加自然科学和与地方经济有关 的知识等
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自由主义色彩。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局限 • 为县立学校和文科中学设计的课程过于庞大,在当时是无法实行的。 • 许多带有民主性的规定并没用得到实行或旋即被废除。
(二)、论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 他提倡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他分析了注意、记忆等心理活动,并具体论述了它们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培养方法。
(三)、论道德教育
乌申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作用。 • 热爱祖国是一个人身上最强烈的情感 • 自由劳动是只有人才能享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