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特色教案】

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特色教案】

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特色教案】一、俄国的农奴制农奴制的含义:农奴制是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方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农奴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尤其在欧洲。

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租种农奴主的土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农奴要向封建主服役并交纳租税。

封建主可以买卖或转赠。

确立:17世纪中期俄国《法律大全》的颁布,农奴制正式确立。

见《历史纵横》发展:18世纪中后期,农奴制扩展到新吞并的乌克兰、波兰等地。

19世纪中叶,俄国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一半以上是农奴。

思考:当时俄国农奴制下的农奴处境怎么样?材料1:农奴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农奴永远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如果逃亡,领主有权无限期追捕。

并追回其妻子儿女及其财产。

——《法律大全》材料2:农奴的主要膳食为卷心菜汤、黑麦面包、小麦或小米制成的粥。

他们的住房狭小,常常只有一间同牲口挤在一起的小屋。

——当时俄国官方的一份调查报告材料3:19世纪上半期俄国报纸上,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

他们住房狭小,常常只有一间同牲口挤在一起的小屋。

答:政治上:受压迫,没有人身自由;经济上:受剥削,生活贫困不堪。

世纪上半期农民骚动:“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尤其是因为军队也是农民编成的,便是更加危险了。

”——时任全国警察局长给沙皇的报告二、俄国的工业发展俄国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英国蒸汽轮船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结论:俄国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其它国家。

资本主义发展的六个条件:当时的俄国具备这些条件吗?自由劳动力: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失去人身自由;技术知识:手工工场阶段。

市场:人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也狭小。

资金:经济水平低,投入工业的资金不充足。

原料:农业经营落后,不能提供充足的原料。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课件5][教案3.1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课件5][教案3.1

问题探究一
俄国的农奴制
1、含义:
农奴制是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方式的地主庄 园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 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 奴。农奴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尤其在欧 洲。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租种农奴主的土地(称为 份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农奴要向封建主服 役并交纳租税。封建主可以买卖或转赠。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 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 鲁吉亚)一起加入。 ---1990年6月12日,俄 罗斯联邦第一次人代会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 主权宣言》。
1991年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共和国领导人在哈 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决定,前苏联在联合国安 理会的席位由俄罗斯继承。12月 25日,俄罗斯苏 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 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
英国的轮船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国别
人均收入 铁产量 铁路长度 (卢布) (万吨) (千米)
制度
俄国 71
26
1606
农奴制和封建专制
英国 323 法国 150
385 14603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108 9160
资产阶级共和制
德国 175 40.2 10065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 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 日,最后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 罗斯联邦”和“俄罗斯”。
1 8 6 1
(1855年—1881年)
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学设计
2.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a.选择题:考查学生对19世纪中叶俄国历史事件的了解。
b.简答题: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c.论述题:评价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
3.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
4.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农奴制改革的必然性、局限性和影响,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5.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改革对国家、民族发展的意义,强化学生对改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国家的发展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4.培养学生具备世界眼光,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中生,经过此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但在对19世纪中叶俄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了解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对农奴制认识不深刻,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理解较为表面,对俄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认识不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农奴制改革的必然性。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
3.运用历史资料,提高学生解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勇于改革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1《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1《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学设计(共1课时)
3.教师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学习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同学们对19世纪中叶俄国历史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本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克里米亚战争对19世纪中叶俄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文章结构要清晰,论据充分,观点明确。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19世纪中叶俄国的历史,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历史观。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19世纪中叶俄国的历史背景、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以及农奴制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俄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以图表或时间轴的形式呈现,要求内容准确,表述清晰。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体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作业格式规范,字迹工整,注意历史学科的专业术语和语言表达。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请同学们按时完成并提交作业。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农奴制改革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改革的原因、过程、意义等方面内容。每个小组需在课后进行讨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思维导图。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历史题目,要求具有思考性和挑战性。题目可以是选择题、简答题或论述题,并于下节课前提交给教师。
4.深入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选取一个角度,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感悟文章,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人教版选修一)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人教版选修一)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俄国列宾的现实主义画作
英国的轮船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汽船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国别 俄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人均收入 铁产量 铁路长度 (卢布) (万吨) (千米)


71
26
1606
农奴制和封建专制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共和制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323 150
175
385 108
◆ 强化和发展: 18C以后,俄国历代沙皇采取各种 措施强化农奴制。
① 彼得一世:允许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② 18C中后期的沙皇:把自由农民连同土地赏赐给贵族、把 农奴制扩展到新吞并的乌克兰、波兰等地; ③ 19世纪中叶:俄国45%以上、农村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农奴。
问题探究一
俄国的农奴制
含义:
农奴制是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方式的地主庄 园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 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 奴。农奴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尤其在欧 洲。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租种农奴主的土地(称为 份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农奴要向封建主服 役并交纳租税。封建主可以买卖或转赠。
◆ 背景: 西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奴制的阻
碍及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 内涵: 反对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制。
◆ 表现: ① 青年军官"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
② 知识分子的激烈争论(19世纪40-50年代)
1、青年军官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
原因: 对拿破仑帝国战争中,一些青年军官 感受了西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 俄国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 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使 起义处于孤立无援地位而最后失败。 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 的第一次公开武装暴动,它标志着俄国 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探究4:请结合上表思考: 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经 济发展状况如何?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世纪中叶俄国仍然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工业发展 落后于其它西欧国家。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1)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1)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俄国农奴的生活状况。

2、了解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情况和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3、了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及结果。

4、理解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

而这些正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农奴制的发展情况,探究农奴制对19世纪中叶的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所带来的困难以及农奴制对俄国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2、依据提供资料,分析俄国工业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及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如下几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落后的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强国之策。

3、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4、落后必然挨打,改革是必由之路。

教学重难点重点:俄国的农奴制难点: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

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工具多媒体幻灯片图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问题导入法:由单元导语问答引入……【新课内容】一、俄国的农奴制【重要概念】农奴制是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方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的一种经济、法律制度。

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农奴主,处于社会最底层,实际上是农奴。

农奴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尤其是欧洲。

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租种农奴主的土地(称为份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农奴要向封建主服役并交纳租税。

封建主可以买卖或转增农奴。

依据农奴制概念和教材第90页【历史纵横】1649年的《法律大全》,我们了解到俄国农奴制下农民的处境、地位如何呢?阅读教材第90—91页第一子目“俄国的农奴制”正文,了解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发展情况。

1、兴起2、确立3、发展材料: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1《19世纪中叶的俄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1《19世纪中叶的俄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
2.教师提供研究框架和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3.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研究报告。
4.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2.学生相互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19世纪中叶的俄国历史,深入认识农奴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19世纪中叶俄国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2.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能够分析其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改进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奴制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7.1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课堂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7.1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名师精讲● 19 世纪中叶俄国沙皇统治面临的内外危机 1.内部危机:首先,农奴制的存在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一方面,农奴遭 受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他们不断进行反抗斗争;另一方面,一部分有识之士要 求推翻农奴制度,不断进行鼓动和宣传,开展反抗斗争。其次,农奴制严重阻 碍着俄国经济的发展。 虽然俄国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但由 于农奴制的存在,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所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 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 2.外部危机:农奴制的存在使俄国的工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 法等 西欧国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对外扩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的国际 地位一落千丈,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情境导入 19 世纪中叶,俄国还顽固保存 着野蛮落后的农奴制。农民 的人格和自尊心被无情地摧 残,他们整天无偿地为地主劳 动,甚至被作为物品抵押债 务。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庄 园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必 需劳动力由此缺乏来源。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 发展也因此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 19 世纪中叶,俄国社会具体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在思想上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新思想的出现 对俄国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知识点一
知识 (1)为了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也为了转移国内矛盾。1853 年,俄国派军队侵入奥斯曼帝国。 (2)俄国的军事行动侵犯了英国和法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不久 ,英、 法派兵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参战。 (3)英、法并不想彻底打垮俄国,战争仅局限于克里米亚半岛,因此这场 战争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2.概况:英法联军很快进抵俄海军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1855 年 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沦陷。 3.结果:1856 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撤回在黑海的舰队,拆毁在黑海沿 岸的防御工事,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课标要求】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重点:俄国的农奴制。

难点: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

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新课导入】采用问题导入法:师:通过第七单元的引言我们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生1:1861年生2:因为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

(或成为俄国落后的根源)师:俄国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亚历山大二世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学生如果不能完满的答出,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新课探究】一、俄国的农奴制1、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1)开始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早在10至11世纪,在基辅罗斯就出现了农奴制。

基辅罗斯的王公、贵族、教会夺取村社的土地,建立大庄园,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与此同时,不少农民被迫处于依附地位。

不过那时封建主对农奴的人身束缚还不那么严重,同时也还存在着人数众多的自由农民。

当时的农奴制还处在初步形成的过程中。

12世纪基辅罗斯的分裂和13世纪蒙古人的入侵,一度延缓了俄国农奴制的发展。

14世纪,随着莫斯科公国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外来骚扰减少,俄国的封建经济重新出现较快的发展。

到了15世纪,农村的阶级关系便出现了新的变化。

大封建主以取得服役为条件,把部分新获得的土地分交其臣属掌管。

这样便出现小封地占有者阶层,称为地主贵族或小贵族。

地主贵族为了在服役期内从封地上榨取最大收入,必须有足够的劳动人手,因此都竭力把依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他们规定农民只能在尤里日(俄历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之间离开主人到别的地方去谋生。

(2)正式确立:17C中期(《法律大全》颁布)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民农奴化的过程是通过这一时期颁布的一系列的法律条文确立的: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第57条《关于农民的出走权》,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限制农民的出走权。

该条款规定,农民在付清住宿费后,只有在尤里日(俄历11月26日)前后两个星期可以离开封建主投奔另一个封建主。

1550年《伊凡四世法典》重申了上述规定,又提高了住宿费。

1581年,伊凡四世颁布禁年令,禁止农民在尤里日前后两个星期离开主人。

1597年,沙皇费多尔颁布追捕逃亡农民的法令,凡农民逃亡在五年之内的均可由原主人捉拿押回原籍。

1607年,沙皇叔伊斯基颁布法令,规定追捕逃亡农民的期限从五年延长到十五年。

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主持召开缙绅会议通过《法律大全》,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出走权,赋予农奴主对逃亡农奴有永久的追捕权,确立了农奴在土地、人身和司法上对地主—农奴主的依附关系,标志着农奴制在全国范围内最后形成。

(3)强化或发展:历代沙皇强化农奴制①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位):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彼得一世不但从农民中抽丁当兵,而且还叫他们负担人头税,这对于农民的地位发生很大影响,因为它扩大了地主对于农民的权力。

而且,彼得一世在位时还开始了广泛出卖农奴的做法。

只用十个卢布就可以买到一名女农奴。

彼得一世下诏对窝藏逃亡农民者处以死刑,没收其庄园。

国家还设有专门从事搜寻逃亡农民的侦察队。

②叶卡特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农奴制发展到顶峰。

叶卡特琳娜二世赐给贵族的宫廷农民和国有农民达80万。

1765年,地主获得将农民罚作苦役、进管制所的权利。

1767年,沙皇政府规定地主有权任意买卖、赠送、惩罚农民,把农民和土地分开出卖,甚至把同一家的农民分开出卖。

叶卡捷琳娜二世曾授予地主将农民送去充军的权利。

1785年,她颁布《御赐诏书》,保证地主享有占有土地、农民以及免除人丁税、实行体罚等特权。

(4)危机与瓦解:19世纪上半期农民骚动,封建农奴制危机四伏;1861年沙皇宣布废除农奴制度,但是,农奴制残余继续保存下来,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被彻底消灭。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

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

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

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

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2、农民的划分: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国有农民及宫廷农民。

地主农民占农奴的绝大部分,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人身自由最少。

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

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

无论哪种农民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奴役。

【概念比较】农奴与农民的区别1649年的《法律大全》对国有农民,宫廷农民、地主农民,以及这些人与地主家奴之间的区别规定得十分清楚。

它规定国有农民、宫廷农民归农村公社管理;地主的农奴和家奴(分奴仆和耕奴)属地主管理。

农民公社负责监督国有农民和宫廷农民纳税,地主负责监督自己的农奴纳税。

国有农民与农奴相比,虽有较多的自由,但也处在对国家的封建依附中。

农奴与奴隶之比较农奴是欧洲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依附于封建主。

租种农奴主的土地(称为份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可以自由结婚。

农奴要向封建主服役并交纳租税。

封建主不能任意杀死农奴,但可以买卖或转赠。

古代奴隶社会的奴隶是奴隶主的会说话的工具。

可以买卖和任意杀死,其本身就是奴隶主的财产。

简单地说,农奴是人身权利受到限制的人;奴隶则被视为工具。

二、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1、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1)表现:19世纪40年代,俄国棉纺织业中出现机器生产,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逐步发展到2 800家。

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

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

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

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年为48%,1860年上升到87%。

(2)弊端:(三缺)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缺少工业投资、缺乏必要的国内市场。

2、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表现:政治上:俄国实行封建专制制度。

而同时期的西方诸国如英国、法国等,却早已砸碎了封建制度的枷锁,建立起强大的资产阶级政权。

经济上:俄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的农奴制经济。

1861年前,俄国的农业劳动力仍占劳动力总数的89%,国民财富收入的71%是由他们创造的。

俄国工业劳动力只占到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且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

同时期的英、法等国却已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从上表可知,俄国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为何到19世纪中叶,俄国同西方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差距?”(2)原因:①俄国沙皇专制制度;②农奴制的存在。

【合作探究】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

”问:他为什么这样评价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参考答案:(1)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2)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

三、新思潮的涌动1、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原因:对拿破仑帝国战争中,一些青年军官感受了西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俄国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结果: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使起义处于孤立无援地位而最后失败。

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暴动,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备课资料】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11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死后无嗣。

出现皇位中断。

十二月党人认为起义时机已到,决定在举行“再宣誓”时发动起义,但已被叛徒告密。

12月26日(俄历十二月十四日),在彼得堡举行“再宣誓”。

准备起义的3000士兵和30个军官,来到参政院广场,但原定起义的总指挥临阵脱逃,起义群龙无首。

后来,十二月党人又推举出新的总指挥,但为时已晚。

尼古拉调来四倍于起义者的军队进行镇压,聚集在广场的约两万群众组成人墙保护起义者,但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群众起来革命,尼古拉命令炮兵用霰弹轰击,洁白的雪地上洒满了起义者和群众的鲜血,起义就这样被绞杀了。

半个月后,南方协会发动起义,也被沙皇军队击败。

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武装起义。

由于他们害怕发动人民群众,只靠军事密谋进行革命,所以也像西班牙革命和意大利革命一样归于失败。

2、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1)守旧派:主张平缓改革(自上而下,自愿协调)(2)改革派: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3)激进派:无条件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思想主张: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四、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1、背景:(或起因)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转移国内矛盾。

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这个矛盾之发生,首先是由于这些强盗国家都想利用土耳其国力衰弱而占有它或奴役它。

而且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及附近的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有经济上及战略上的价值。

君士坦丁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必经之处,也是控制黑海与东地中海的咽喉。

因此,欧洲列强都想控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

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鲸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

2、双方:俄国←→英、法3、经过:(1)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争夺战:(1854.9~1855.9)1854年9月14~18日,联军6.2万人在英军少将F.拉格伦勋爵和法军元帅A.J.L.de圣阿尔诺指挥下,在克里木半岛西岸叶夫帕托里亚登陆,企图南下进攻塞瓦斯托波尔。

登陆行动未遇激烈抵抗。

20日,联军(5.5万人、112门火炮)突破俄军阿利马河防线,向塞瓦斯托波尔逼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