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神经阻滞操作常规讲义

合集下载

胸背腰骶神经阻滞操作常规

胸背腰骶神经阻滞操作常规

胸背腰骶神经阻滞一、肋间神经阻滞术【适应证】(1)用于胸外伤后疼痛,包括肋骨骨折、胸壁挫伤、梿枷胸等。

(2)胸部或上腹部手术后镇痛。

(3)用于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及继发性肋间神经痛如胸椎结核、胸椎转移瘤、退行性胸椎病、强直性脊柱炎、胸膜炎等压迫或刺激肋间神经所致的疼痛和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症。

顽固性肋间神经痛可注入神经破坏剂。

【禁忌证】(1)有严重心肺疾患应慎用或不用肋间神经阻滞。

(2)注射部位皮肤、软组织有感染性疾病者。

(3)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操作方法】1术(1)体位:双侧阻滞可采用俯卧位,腹部垫枕,单侧阻滞或俯卧位困难者可采用健侧卧位或卧位,屈颈弓背以增大后肋间隙,利于操作。

(2)体表定位:确定阻滞范围后标记可做在骶棘肌外侧缘与肋骨下缘相交处。

(3)常规皮肤消毒。

(4)术者用左手拇指、示指固定进针点,先做一皮丘,随后用35cm长的,6~7号的短针头连一个注射器,右手持注射器垂直进针至肋骨外侧面,然后使针尖滑至肋骨下缘,再稍进针02~03cm,当有阻力消失时,回吸无血、无气,注入局部麻醉药液3~5ml或0 25%~5%利多卡因,维生素B12500~1000μg,地塞米松5mg药液合剂5ml。

2(1)体位:参照“肋角处肋间神经阻滞术”。

(2)体表定位:决定阻滞范围后,在预定阻滞部位的肋骨下缘做标记。

(3)常规皮肤消毒。

(4)先在标记部位做皮丘,然后更换短斜面4cm长的穿刺针,连接注射器,进针时针尖斜面与肋骨平行,触及肋骨下缘骨面后针尖稍下滑,继续进针02~03cm,有阻力消失感时,针尖即进入肋间内外肌之间。

(5)回抽无血液和气体,即注入025%~05%利多卡因,维生素B12500~1000μg,地塞米松5mg药液合剂5ml。

每周2次。

(6)自第9肋起,肋间神经不再位于肋沟内,而位于下一肋骨上缘内侧。

因此,在做第9、第10肋间神经阻滞时,应在下一肋骨上缘垂直进针,至其深层注入药液。

【注意事项】(1)穿刺时一定确定骨性标志,禁忌盲目进针。

神经阻滞术PPT课件

神经阻滞术PPT课件
病变,如斜颈、梨状肌综合征 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疼痛
5
治疗性阻滞
对于因恶性循环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反射所致的慢 性疼痛提供特殊治疗
缓解疼痛以利于其他治疗的实施 改善局部微循环状态,利于血循环障碍性疾病的治
疗 赢得患者合作,提高对心理治疗的接纳程度,促成
整个康复计划的实施
6
并发症
毒性反应 全脊髓麻醉 神经损伤 局部及全身感染 出血或血肿
A. 小关节炎 B. 节段性不稳定 C. 腰椎滑脱 D. 退行性脊柱侧凸
42
腰椎小关节炎
43
节段性不稳定
44
腰椎滑脱
45
退行性腰椎侧凸
46
技术疗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解剖
• 解剖变异
技术 • 穿针位置不佳
并发

• 腰肌肌力减弱
47
谢谢
48
2019/11/10
.
49
总之,症状无特异性
35
经皮脊神经背内侧支阻滞术
36
内侧支阻滞
37
Medial Branch Block
38
Medial Branch Block
39
Medial Branch Block
40
Medial Branch Block
41
适应症
腰椎小关节病引起的轴性腰痛,无或伴有下肢及臀部的牵 涉痛。
地塞米松: 作用强,几乎没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其棕榈酸酯几乎无 组织刺激性,可应用于各种途径,缺点是局部作用时间短
29
复方倍他米松
得宝松:倍他米松磷酸钠2mg与氯倍他米松二丙酸酯 5mg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以下优点:临床效果好: 抗炎作用强、起效迅速、疗效持久。

腰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PPT PPT

腰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PPT PPT
Pandin, P. C. et al., Anesth Analg. 2002;95(5):1428-31
26
成人:前后路腰丛阻滞比较
Dekrey (n=20)
Chayen/Winnie (n=20) 3 in 1 (n=20)
3 in 1 (n=20)
L3旁开3-4cm
髂脊连线下3cm旁 5cm/髂脊连线和髂 后上脊连线(L4-5间 隙旁开4-5cm)
腹股沟区
腹股沟区
腰丛位于腰大肌内 腰丛位于腰大肌和腰 股神经位于髂肌内侧 股神经位于髂肌内Βιβλιοθήκη 方肌之间腰大肌外侧
侧腰大肌外侧
刺激器
刺激器
异感
刺激器
伸膝30min (n=20) 髋内收30min(n=20) 股外侧皮30min(n=19) 曲髋30min(n=20) 2例未引出,4例硬膜 外,1例阻滞不全
• Wedel DJ, Brown DL. Nerve blocks. In: Miller RD, ed. Anesthesia. 3rd ed.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90:1407-1437
32
Dietemann, J L. et al., Neuroradiology. 1987;29(1):58-68.
33
Dietemann, J L. et al., Neuroradiology. 1987;29(1):58-68.
34
Dietemann, J L. et al., Neuroradiology. 1987;29(1):58-68.
35
Dietemann, J L. et al., Neuroradiology. 1987;29(1):58-68.

腰交感神经阻滞及射频镇痛治疗 PPT精品课件

腰交感神经阻滞及射频镇痛治疗 PPT精品课件

腰交感神经节上的分支
灰白交通支: 见于L1-3 节, 其灰交通支进入腰内脏神经
腰内脏神经,自腰段侧角的节 前纤维穿过腰节后主要终止 于腹主动脉丛和肠系膜丛,在 神经丛的神经节内交换神经 元, 节后纤维分布到结肠左 曲以下的消化道及盆腔器官, 并分出纤维伴随血管分布至 下肢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的适应症
造影:固定针头,回抽无血或液体 后注入0.3~0.5ml造影剂,在前后 位和侧位片上,造影剂应沿椎体的 前外侧缘上下弥散呈气状影,不出 现血管内造影剂冲洗或其它管状样 影像。
测试:置入射频电极,先用2Hz-2V的电压刺激,无下肢肌肉抽动, 再50Hz-1V的电压刺激,患者无腹股沟区或下肢放射痛;
疼痛为主的疾病: 交感维持痛:如CRPS、难治性泌尿生殖性疼痛、会阴 痛、盆腔内脏痛、肾绞痛、癌性交感神经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带状疱 疹后遗神经;红斑肢痛症、股骨头缺血坏死痛等。
下肢缺血性疾病: 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坏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 诺氏症/病、下肢缺血。多汗症、足发绀、冻伤、战壕足、血管因素导致 的缺血性疼痛、麻木等。可增加末梢流量,促进末梢静脉回流,改善下 肢水肿
B超、X线下或CT下操作,俯卧位,头和腹下加枕。 穿刺点可选L2-4棘突上缘外侧,距中线5-8cm处。
B超、X线透视或CT引导下,用23号14cm长穿刺针与皮肤矢状面呈 45°角,向内侧缓慢进针约3-4cm到达横突,针体上标记后,越过横 突上缘再进针2-2.5cm,可刺到腰椎体侧面,退针约2-3mm,并将针 头斜面对准椎体侧面,针尖略偏向外侧少许,再次进针滑过椎体,
腰交感神经干(链):分别位于 L1-4椎体两侧的前外侧,腰大肌 附着点的内侧。右侧在下腔静脉 之后,左侧在腹主动脉之后。L1 交感神经节隐蔽在主膈肌脚之下 ,L4交感神经节为髂总动脉所覆 盖。L1-4均有节后(灰)交通支 与脊神经相接,L1-3脊神经有节 前(白)纤维至相应的腰交感节 。L1-4的节后纤维并有分支至腹 主动脉和髂动脉,参与形成腹下 神经丛。

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及其相关疼痛的方法。

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方法:
1. 准备好所需工具,包括麻醉药、注射器、消毒剂、手套等。

2. 定位患者的痛点,一般在腰部或胸部,这是由于这些部位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神经的常见部位。

3. 给患者局部麻醉,以减轻不适和疼痛感觉。

4. 用消毒剂清洁注射部位。

5. 用注射器将麻醉药注入神经周围,以遮蔽疼痛信号。

6. 操作完毕后将注射器和相关工具进行严格消毒,并妥善处置医疗废物。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时,应选择专业医生进行操作。

如果操作不当或用药不当,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如果您感到不适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手术讲解模板:腰交感神经阻滞术

手术讲解模板:腰交感神经阻滞术

手术资料:腰交感神经阻滞术
手术禁忌: 1.有肝、肾或严重肺功能障碍等器质性疾 病的老年病人,宜慎重考虑。
手术资料:腰交感神经阻滞术
手术禁忌: 2.有普鲁卡因等注射药物过敏者。
手术资料:腰交感神经阻滞术
术前准备: 1.告诉病人阻滞术过程中出现的感觉,使 之密切配合。
手术资料:腰交感神经阻滞术
术前准备: 2.注射局部皮肤清洁、消毒。
手术资料:腰交感神经阻滞术
手术步骤: 1.在第2、3、4、5腰椎棘突处,用龙胆紫 标出(图4.21.2-2);在距棘突6cm处用 0.5%普鲁卡因做皮丘。
手术资料:腰交感神经阻滞术
手术步骤:
2.用20或22号腰椎穿刺针,与脊柱矢状面成20~30°角的方向进针。深 4~5cm可触及横突,将针向上或向下倾斜越过横突,继续深入2~3cm, 即达椎体旁接近腰交感神经节(图4.21.2-3)。 3.注入1%普鲁卡因15~
手术资料:腰交感神经阻滞术
术后处理: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有症状和体征者,及 时对症处理。
手术资料:腰交感神经阻滞术
并发症: 局部感染:出现感染征象,及早处理。
手术资料:腰交感神经阻滞术
术后护理: 手术后应注意肠蠕动情况,如有蠕动差和 腹胀时,应行胃肠减压。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适应证: 1.伴有下肢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疼痛,如 灼性神经痛,截肢后幻肢痛、残端痛等。
手术资料:腰交感神经阻滞术
适应证: 2.伴有下肢血液循环不良所致的疼痛,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红斑性肢痛等,经药 物或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者。
手术资料:腰交感神经阻滞术
适应证: 3.作为腰交感神经切除术的术前预测措施。
手术资料:腰交感神经阻滞术

腰部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

腰部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

腰部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适应证】(1)下腹部、下肢及会阴部手术的麻醉,手术后连续镇痛。

(2)外伤后疼痛治疗。

(3)中晚期癌性疼痛的治疗,带状疱疹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

(4)急、慢性根性神经痛的治疗,下肢血管性疾病引起的各种疼痛、泌尿系绞痛等痛症的治疗。

(5)脊椎性腰背痛、下肢痛的治疗。

【禁忌证】(1)穿刺部位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2)全身脓毒血症。

(3)凝血功能异常。

(4)颅内压增加。

【操作方法】(1)硬膜外穿刺用具准备:选用16~18G硬膜外穿刺针及硬膜外导管1根,5ml玻璃注射器1支,局麻药及其他消毒用具。

(2)体位:患者取侧卧位,屈背弓腰.双膝关节屈曲并尽量向胸部靠拢。

(3)穿刺间隙和体表定位:下腹部手术选择胸12腰↓(12)椎间隙,盆腔手术选择腰↓(2~3)椎间隙,下肢和会阴部手术选择腰↓(3~4)椎间隙进针。

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与脊柱交叉处,相当于第4腰椎棘突或腰↓(3~4)椎间隙。

(4)行大面积皮肤消毒。

(5)穿刺方法:腰部硬膜外穿刺可采用正中入路法和旁正中入路法。

①正中入路法:进针点选在脊柱正中线上,两棘突间隙的中点。

用25G长注射针头注射0. 25%利多卡因3ml,做一皮丘,再行皮下及深部浸润麻醉达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同时探明硬膜外穿刺的进针方向。

先用15G锐针刺破皮肤和韧带,将硬膜外穿刺针沿针眼刺入皮肤,使进针方向与棘突平行,穿过棘上韧带刺入棘间韧带,抵达黄韧带时有韧性感。

将针芯取下,接上盛有2~3ml生理盐水内含一小气泡的注射器,推动注射器芯,有回弹感觉,同时气泡缩小,液体不能注入,表明针尖已抵及黄韧带。

此时可继续慢慢进针,反复推动注射器芯试探,一旦突破黄韧带,即有阻力顿时消失的“落空感”,同时注液可毫无阻力,小气泡也不再缩小,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

经轻轻回吸无血、无脑脊液后,缓慢注入1.6%~2%利多卡因3ml,观察5min无腰麻和入血现象后,注入所需局麻药。

也可悬滴法及玻璃管法判断是否进入硬膜外间隙。

神经阻滞疗法课件

神经阻滞疗法课件
减少药物依赖:神பைடு நூலகம்阻滞疗法可以减 少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药物副作用
缩短康复时间:神经阻滞疗法可以缩 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汇报人姓名
症发生
注意事项
严格遵循无菌操 作原则,防止感

密切观察患者反 应,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准确定位神经阻 滞部位,避免损
伤周围组织
术后注意休息, 避免剧烈运动和
过度劳累
控制注射剂量, 避免药物过量或
过少
定期随访,监测 治疗效果和并发

3
神经阻滞疗法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
感染:神经阻滞过程中可能发生感染,导致 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演讲人
目录
01. 神经阻滞疗法概述 02. 神经阻滞疗法操作 03. 神经阻滞疗法并发症 04. 神经阻滞疗法案例分析
1
神经阻滞疗法 概述
基本概念
神经阻滞疗法:通
1
过注射药物阻断神
经传导,达到缓解
疼痛、改善功能等
目的的治疗方法。
神经阻滞部位:包
2
括周围神经、脊神
经、交感神经等。
药物种类:包括局
3
部麻醉药、非甾体
抗炎药、皮质类固
醇等。
注射方法:包括直
4
接注射、神经根注
射、硬膜外注射等。
适应症:包括慢性
5
疼痛、神经损伤、
肌肉痉挛等。
并发症:包括感染、 6 神经损伤、药物过 敏等。
治疗原理
神经阻滞疗法是一种通过阻断神经 传导来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注射药物到神经 周围,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减 轻或消除疼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体表定位:先以示指摸到尾骨尖, 用拇指尖从尾骨沿中线向上摸,可触到骶骨末 端呈V形或U形的凹陷,此凹陷即骶裂孔。于骶 裂孔两侧可触到豆大结节是骶角。
骶裂孔中心与髂后上棘连线呈一等边三 角形,可作为寻找骶裂孔的参考。
髂后上棘连线相当于第2骶椎,即硬脊 膜囊终止部位。
(3)术前清洁会阴部,定位后行大面积 皮肤消毒。
穿过棘间韧带深层及黄韧带时,右手注
气感觉阻力增加,当进针穿透黄韧带时, 右手突然感觉阻力消失,立即停止进针。 回吸无血、无脑脊液,注射含l:20万肾 上腺素的局麻药4—5 mI试验剂量,密切 观察5 min。
确认局麻药未注入血管或无腰麻反应后,
追加注射所需局麻药剂量,一般为阻滞一 个皮区阶段用1~2 ml,退针后用无菌棉 或创可贴粘敷。
(3)药物误入血管:局麻药误注入硬膜外 血管,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 性反应,导致惊厥和心脏停搏。
(4)因骶裂孔解剖变异较多,穿刺困难和失 败的机会较多,骶裂孔辩认不清时,应改用腰 硬膜外阻滞。
造影
腰椎管硬膜外后间隙阻滞术
【适应证】
适用于脊椎性腰背痛、椎间盘源性下肢 痛,其它急、慢性根性神经痛以及下肢血 管性疾患引起的各种疼痛的治疗。
【禁忌证】
(1)全身急性感染,局部皮肤破损未愈 或感染。
(2)血糖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及凝血功 能障碍者。
(3)颅内压增高。
【操作方法】
1、正中入路单次注药法
病人取侧卧位,屈背弓腰(图 1 ),术 者用左手拇指确认腰3~4间隙,常规消毒 后做一局麻皮丘,并作2—3 cm深层浸润。
用18~20号硬膜外穿刺针向头侧10º 角进针,穿过棘上韧带,进入棘间韧带中 层时拔掉穿刺针针芯,连接充有3—4ml空 气的5ml玻璃注射器,术者左手持注射器, 右手用阻力消失法继续进针。
骶管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
【适应证】 (1)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部退行性病变 (2)会阴部疼痛治疗。
【禁忌证】 (1)全身急性感染,局部皮肤破损未愈或感染。 (2)血糖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 (3)颅内压增高。
【操作方法】
(1)体位:患者可取侧卧位和俯卧位。 侧卧位时髋膝关节尽量屈曲,膝盖靠向胸腹部。 俯卧位时在髋关节下垫一厚枕,使骶部突出。 在尾骨尖下部塞一消毒棉球,防止消毒液流入 肛门或会阴部。
【适应证】 用于注射药物治疗腰椎间盘髓核脱出症。 【禁忌证】 同上。
【操作方法】
腰椎硬膜外前侧间隙阻滞术有3种入 路,即腰椎后外侧入路;关节突关节内侧 缘入路;关节突关节间隙入路。
1.腰椎后外侧入路
透视下确定注射间隙,常规消毒、铺巾。 取病变间隙旁开6~8cm,腰穿9号针 与矢状中线呈45º,经横突下缘进入椎间 孔,直达椎体缘,即腰硬膜外前间隙。
(1)穿破硬脊膜:意外穿破硬脊膜约占硬 膜外穿刺的l%。一旦穿破硬脊膜应停止操作。
(2)全脊麻:穿刺时针尖不得超过第2骶椎即髂后 上棘联线,以防误注入蛛网膜下隙,如将大量局麻药 注入可导致全脊麻。
这是本技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局麻药 可阻滞全部脊神经,使呼吸肌麻痹致呼吸停止,药物 从枕大孔进入颅内使患者意识消失。血管扩张引起血 压骤降,甚至心脏停搏。因此本操作必须在手术室或 具有同等条件的处置室内进行,应准备好抢救物品如: 升压药物,麻醉机及气管插管用品。
(4)穿刺方法:
常规铺巾,尽可能不露出穿刺点下方皮 肤,在骶裂孔中心,用局麻药做一皮丘。
用7号或9号针头与皮肤成70~80度角穿 刺,当穿透骶尾韧带时可有典型的落空感(再 稍进针常抵骶管前壁),此时应将针体放平, 几乎与骶骨轴线一致,继续进针1~2cm即可。
(4)注液配方:骨注五号
【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图5纵剖面观向硬膜外隙置入导管示意图
退针后,回吸无血、无脑脊液,注射 含1:20万肾上腺素局麻药4~5 ml试验 剂量,密切观察5分钟。
确定未出现注入血管或腰麻反应后, 追加注射所需局麻药剂量,一般为阻滞一 个皮区阶段用1—2 ml。
3、旁正中入路法 病人体位同上。 确认腰3—4间隙,常规消毒后,在腰3棘 突下缘,正中线旁开2~2.5 cm处作局 麻皮丘。选用l 8—20号硬膜外穿刺针, 与中线呈向头侧30º~l 0º角进针。
图6水平面观腰部硬膜外隙阻滞旁正中入路 法示意图
【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全脊麻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该项操作必 须在手术室内进行,注药后可能出现低血 压,应准备好急救药品。
可能因麻醉平面过高出现呼吸抑制或 窒息,室内必须备有麻 醉机或呼吸器。 硬膜外置管连续注药法比单次硬膜外注药 法更安全。
腰椎管硬膜外前间隙阻滞术
经回抽无脑脊液和回血,注入造成影
腰部神经阻滞操作常规
腰腿痛神经根阻滞可有数种: 1、骶管硬膜外间隙阻滞术 2、腰椎管硬膜外间隙阻滞术 3、腰大肌肌间隙阻滞术 4、腰椎旁间隙阻滞术 (小关节外椎间孔阻滞术) 5、腰脊神经后支阻滞术 6、腰椎旁肌注射术
硬膜外阻滞术前检查常规
1、血液分析、ESR 2、凝血四项、血糖 3、HAA 3、心电图、Bp 4、腰椎间盘CT、或MRI、或腰、骶部X线
图3用勺状针阻力消失法刺至黄韧带行腰部硬膜外 隙阻滞示意图
图4用勺状针阻力消失法刺入硬膜外隙示意图
如需双侧麻醉,让病人取仰卧。如需单 侧麻醉,病人应患侧向下卧位,注药后保 持体位几分钟,直至达到满意的麻醉平面。
2、正中入路置管连续注药法
病人体位和穿刺操作同腰部硬膜外正 中入路单次注药法。
应选用17或l8号薄壁硬膜外穿刺针。 常规消毒后,于棘突间隙旁1.5—2 cm局 麻下将硬膜外针穿入硬膜外隙后,拔除针 芯,置入硬膜外导管,所置导管尖端超过 针尖2~3 cm并位于所需阻滞之阶段处。
刺入3—4 cm针尖进入软组织后, 连接充有3~4 ml空气的玻璃注射器,针 尖抵达黄韧带,右手注气感觉阻力增加, 当进针穿透黄韧带时,右手突然感觉阻力 消失,立即停止进针。
回吸无血、无脑脊液,注射含1:20 万肾上腺素的局麻药4—5 ml试验剂量, 密切观察5 min。以后的操作与腰硬膜外 正中入路单次或连续给药方法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