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34
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扶风县人民医院信息科张培兰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由于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如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房中存在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健康因素,如挥发性的化学消毒剂、紫外线、放射线、利器、电器设备等。
护士应提高对自身职业的防护意识,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不仅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的侵袭,同时避免了医院感染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1 生物因素的危害及防护1.1 危害生物危害主要指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感染途径常见针刺伤;通过粘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的带菌率。
尤其针刺伤,它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医院感染80%与针刺伤有关[1]。
另据统计,全世界针刺感染人数高达1000万人,因此而致命的有180万人(WHO 1998年)。
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污染的锐器伤而感染的HCV的比例为1.8%;被艾滋病病毒(HIV)污染的锐器伤而感染的HIV的比例为0.3%[2]。
我国目前处于HIV感染的增长期,故应引起足够重视。
1.2 防护措施1.2.1护士应接受系列乙肝疫苗免疫注射。
1.2.2护士在注射完毕后应将针头或锐器直接放入耐刺的锐器盒内,收集箱要有牢固的盖子和箱体锁定装置,有明显的生物危险品警告标志。
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
不要将用过的针头,再回套针头帽,以防针头误伤。
拾、取污染针头或其它锐器时要使用专用钳子或镊子,绝对不可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皿。
提倡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刀片以及安全的真空采血试管和新型无针注射装置。
1.2.3严格执行清洁、无菌技术和隔离制度。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及分泌物,接触分泌物及污物时,戴手套进行,对使用过的物品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后集中灭活处理,被污染的桌面、手术床、地面等,用1%戊二醛擦拭,再用清洁干布擦干,每次操作完或每次脱下手套时彻底洗手,是防止乙肝病毒和一切微生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一、危险因素:1、针刺伤: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漠,自我保护意识差,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违反操作流程,对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所造成。
2、对职业暴露的认识不足:某些传染性疾病,通过呼吸道、飞沫、菌尘、血液、体液传播,感染不易切断,护理操作明显多于其它病人,护士自身防护不当,思想上轻视和麻痹,防范措施落实差是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最重要的问题。
3、心理社会因素:护士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同时护士又承担社会职能(婚育等)易造成身心疲惫,使护士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
4、环境因素:住院病人的人数大于病房实际开放床位数,护士与床位的比例未达标;病房内不能实行严格的空气消毒,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病房空气流通差,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率。
二、防范措施:1、加强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关键: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士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使每位护士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2、锐器伤的防护管理:一切锐利的针器均应按要求放置在锐利针器盒内,包括:输液针头、抽血针头、刀片等;使用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禁止将针帽复回针头,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防止被刺伤,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
3、防喷溅的防护管理: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医务人员的身体时,应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4、医护人员手部的防护: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及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医护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治疗室应设置洗手设施,便于医护人员及时在流动水下洗手,医护人员必须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
6、常用器具类消毒:(1)氧气湿化瓶:为了降低呼吸道的感染率,现普遍改用一次性湿化瓶,有效期3天,3天内检测湿化瓶内百分百无菌;如使用非一次性湿化瓶,其湿化瓶及管道应严格消毒,并晾干后备用;病人吸氧用一次性吸氧管,每日更换,气管切开病人每班更换吸氧管。
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1医院神经外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肖君霞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理人员经常接触到很多的危险因素,因而导致与工作有关的疾病。
作为一名护士,应充分认识日常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加强对职业危害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点,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1 危害因素1.1 生物因素,主要是细菌、病毒的危害,护士每天接触不同的病人,有些是传染病人,有些是潜伏期病人,还有些是细菌、病毒携带者,护士每天都暴露在职业危险因素中,很容易在护理活动中感染疾病。
1.2 化学因素1.2.1护士每天需要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来进行病区环境消毒、医疗器械清洗、灭菌等工作,这些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
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伤、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1]。
高浓度含氯消毒剂对呼吸道粘膜和皮肤都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过量使用易产生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难以降解的致癌物质[2]。
1.2.2抗肿瘤药物,护理工作中很多环节导致护士职业性抗肿瘤药物暴露,如护士在配置化疗药物打开粉剂安瓿时;抽吸药瓶中液体拔针时;进行配药操作时由于一些意外的原因如注射器针头松脱,药瓶内压力过高等导致药物外溢等,护理人员通过皮肤或呼吸道吸收进入体内[3],引起职业危害。
1.2.3 环氧乙烷目前一次性无菌物品大多经环氧乙烷消毒灭菌。
环氧乙烷是一种强烷化剂,在杀灭微生物的同时,消毒灭菌物品上残留的环氧乙烷也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毒害。
研究表明,环氧乙烷不仅具有急性毒性,还具有致突变和致癌变作用[4]。
1.2.4 水银、戴奥辛水银和戴奥辛是医院常见的,容易被忽视的毒性垃圾。
水银主要来源于来自于体温计、血压计、荧光灯以及电池等医疗用品,具有一定的神经和肾毒性。
戴奥辛主要来源于输液器、输血器、输血袋等PVC卫生材料,研究认为它与子宫内膜异位、内分泌失调及癌症有关[5]。
实习护生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与自我防护措施

临的各种危 害因素 。 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 施 , 完成 实习计划的同时确保 自己身心健康 。 在
关 键 词 : 生 职 业危 害 因素 护 自我 防 护
中图分类号 : 4 R7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6 2 8 5 【 0 2 1 — 0 6 0 1 7 — 3 1 2 1 )1 0 9 — 2
省 这 护生进入临床实习 ,面l 临许多威胁 自己身心健康 的危险 为 了完成任务而节省时间 , 略了一些看似不重要 的步骤 , 因素 , 中包括 自身 因素 和外在 因素 , 其 职业危 害的机会较 多 , 样就难免会对 自己或病人造成一些伤害 ; 另外 , 服务态度与沟 使 护生成为了职业危害 中最为危险 的群体之一 。因此 , 寻找护 通不 良也易提高护患纠纷发生 的风 险, 在临床实习中 , 很有可 生实习中存在 的问题 , 了解工作 中的危 险因素 , 采取针对性 的 能 因为说错一句话 。 甚至一个字引起病员 的不满。 防护措施 , 对保证护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 的意义。现将护生 1 . 2外在因素 所 面 临 的危 害 因素 以及 必 要 的 自我 防护 措 施 介 绍 如 下 。 1. . 1针刺伤成为主要危 险因素 : 2 抽血 、 静脉 注射 、 拔针操作过 程中 ,因密切接触沾有病 人体液或血液的针头 ,如果 操作 不 1危 害 因素 11自身因素 . 当 , 引起锐器伤 , 易 而这一类锐器伤又是最具感染的危险。有 11 .. 1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有调查显示 ,06 8 .%的护生在护理患 资料显示 ,实习生在仅仅 6个月的实习期间针刺伤发生率就 69 %, 被 1 9 大多数实习生的 者前关 心患者是否携 带病原菌 ,8 1 %不关 心 ,. 1 %从未考虑过 为 3 . 其 中, 污染针头刺伤 的占 6 .%。 3 这个 问题f l 1 。虽然护生中大部分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关心患者 针刺伤发生在病房 , 7 . 其次为急诊室 、 占 1 %, 9 手术室、 社区等。 是 否携带病原体 ,但 由于未受到 系统化 、规范化 的教育 与培 8 .%的针刺伤发生在 白班 , 是由于实习护生约 8 %的时 间 5 6 这 0 训 ,导致她们在 临床实践 活动 中不 能有 效地利用 防护 用具 很 是在病房完成实 习。在 白班工作 中 , 病人 的治疗 、 检查及护理 好 地保 护 自己, 没有形成 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 。 工 作量大 , 各种注射操 作多 , 使用 注射器 、 液器等医疗锐器 输 环境生疏 , 工作压力 大, 经 1. .2操作不熟练 , 1 临床经验不 足 : 护生 在未进人实 习时 , 为 机会也多 。由于护生初 到病 房实 习, 认 教科书上的操作很容易掌握 , 但步人 临床后实际操作时 , 她们 验不足又缺乏相应 的职业 防护知识 , 以 , 所 在病房发生损伤的 往往表 现 出力不从 心 , 忙脚乱 , 手 忙乱 中发生针刺 伤的事件 , 几率高 , 这与国外许 多研究结果相似 。由回套针帽引发针刺伤 实 习前期发生刺伤的机会 比实 习后期多 ,这与护生实际操作 占 1%~ 5 另有研究报道高达 5 %。然而 , 0 2 %, 0 在我 国临床操作 次数少 , 缺乏工作经验 , 操作时情绪紧张有直接的关 系f 2 1 。 中却普遍存在 , 护生在 每次操作后 回套针 帽的占 6 . 而不 38 %, 1 .心理素质差 :护生在临床实 习中遇到 来 自环境 、带教老 回套针帽的仅 占 1 . 实习生针刺伤多发生在操作后整理用 .3 1 06 %。 师、 患者及家属 , 以及其他护生 的压 力 , 操作机会受 到限制 , 提 物 时, 特别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 , 刺伤 程度 以中、 重度为主 , 高了职业危 害的风险。这种情 况容易发生在 自尊心强或 理论 占 8 . 。 5 %嘲 另外 , 6 将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标本从注射器注入标本 学习成绩很好 的护生身上Ⅲ 。 容器及将使用过 的注射器 置于非耐刺容器 ,将头皮针等针 头 11 .4相关法律知识淡漠 : . 护生是没有成熟 的护 理工作者 , 自 插入静脉、 对 留置针 的肝素帽 , 给抽好的动脉血气封上胶 塞均与 身的法律身份不明确 , 法律 意识淡漠 , 认为 只要 不做 错就不会 护生针刺伤 的发生密切相关 。 有 问题 ; 在操 作上 不主动请 带教老师监督 , 还有 许多学生认为 1 . .2各种意外伤害 :护生在接诊和抢救狂躁病人期 间被抓伤 2 在学 习阶段犯错误 , 不会受 到严重的处罚 , 而以往的经验又告 或咬伤 ,如抽搐病人或狂犬病发作时 的病人极易对护生造成 诉 她们 , 了差错往往有 带教 老师或 医院 、 校担着 , 出 学 不必负 各种伤害。在对病人进行晨晚间护理时 , 直接护理患者或清扫 太多的责 任。如果护生离开教师 的指 导独立操作造成病人 的 已污染的被服 、 床单 、 临床垃圾 的分类处理 , 对 均是造成感染 的环节 和因素 。另外 , 在搬动和护送病人时易发生肌 肉挫伤 、 损害将承担法律责任 。 1. .5责任心不强 , 1 服务态度与沟通不 良: 医院纠纷中 ,5 在 6%是 扭伤等 。 由于服务方面的问题引起 和诱发 的, 而其 中又有 3 %是 由于医 1 . 理 环 境 危 害 : 5 . 3物 2 如在 手 术 室 实 习 的护 生 受 到 X 线 照 射机 因为跟随老师上 台骨科手术经常会进行 C臂照射 , 长 务人员沟通不当造成 的 一些护生在实 习中责任心不强 , 。 缺乏 会增 多 , 良好 的职业道德 . 执行规章 制度不 严 , 宣教失误 , 这些诸 多护 期接触可致 癌 , 经常工作 在嘈杂 的病区环境 中 , 如儿科 , 噪声 理行 为构成 了护理纠纷风险 因素 , 例如 , 生在操作时盲 目地 污染可引起机体 的应激反应 。 护
护士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

护士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性质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害因素中,造成护士身心两方面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职业安全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现将常见的职业损伤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职业损伤危害因素1.1物理因素:1.1.1 锐器伤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损伤, 发生率年人均0.98次,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还存在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据报道,其中有74.5%是被污染针头所刺伤[1]。
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另外,针刺伤还可传染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疾病。
1.1.2负重运动性危害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士需协助病人翻身、过床等搬运工作,常致腰背疼痛,据调查,目前国内护士腰背痛的终身患病率高达77.9%~80.8%。
手术室护士站立时间过长,身体长期固定某一姿势,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1.1.3辐射放射性检查,如x线、CT、透视等产生的电离辐射会给医护人员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
常用于空气消毒的紫外线灯,可致皮肤红斑效应,造成起泡、脱皮及致癌,还可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
1.2化学因素:1.2.1消毒剂护士在工作中接触大量的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
据有关报道:孕妇接触环氧乙烷流产率高达16.7%,在早孕期接触危险性更大。
1.2.2细胞毒性药物临床护士在准备药液或给药时接触肿瘤药物和化疗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防护,药物通过汽化经皮肤、呼吸道吸收,虽每次量很少,但频繁接触,会因蓄积作用产生远期影响,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高,最严重的毒性反应可有骨髓抑制、致癌、致畸的危险。
1.2.3废气、污染气体手术室护士长期接触工作环境里存在残余的麻醉废气,有可能产生不良的生理、生育、心理行为影响。
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

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1常见职业危害因素1.1接触感染:护士每天护理着不同病种的病人,直接接触他们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种体液。
这些体液带有多种致病微生物,如HIV病毒、乙肝病毒等,这些微生物可直接污染护士的皮肤及黏膜,造成感染。
1.2环境污染: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场所,各种致病菌在空气中的含量大大超过一般空气中的数量,如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护士每日工作在这样的场所,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
1.3化学物理危害:护士每日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化疗药物、放射线等,长期接触这些有害物质,使身体抵抗力下降,易发感染,同时易引起过敏反应、皮炎等。
另外,工作中的锐利器械如刀、剪、针头、玻璃器皿等易误伤皮肤,造成感染。
1.4精神及心理压力:护理工作要求护士精神高度集中,每项护理工作都要认真细致,任何细小的疏忽,都可能给病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遇有急危重病人更加明显。
另外,由于护士缺编,使护理工作量相对加大,从事护理工作的几乎都是女性,她们既要为自己的事业付出辛勤的劳动,又要为家庭承担繁重的义务,身心疲惫,加之住房条件、晋升等,增加了护士的后顾之忧,不少人是带着情绪工作。
1.5体力消耗:由于社会因素所致,护士严重缺编,护士在超负荷工作。
她们每日穿梭于各病房之间,为病人进行着各种治疗及护理,走路多,站立时间长,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两臂、腰、膝等部位要承受重体力劳动(如为昏迷、瘫痪病人翻身,搬动病人等)。
因此,每日消耗大量体力,易使肌肉产生紧张和疲劳,造成肌肉、肌腱劳损,尤其是脊背的损伤,导致腰痛、腿痛[1]。
据统计,从事护理工作20年以上的护士85%以上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1.6护理工作要求每日三班倒,加之工作中常遇到抢救病人而推迟下班时间或连续工作,生活无规律,生物钟被打乱,同时给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对家庭有一种愧疚感,长期的饮食不规律,易导致胃病发生。
1.7心理伤害:由于世俗观念的影响,不论在医院内部还是在社会中,都存在轻视护理工作的偏见,一些人认为,只有医生才有回春之术,“护士”只是打针、送药、跑跑腿,无专业特长,工作低人一等。
浅谈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有效防护

年来, 世界各地 的灾害发生 频率越来 越高 , 每一次 的灾难都伴
随着大面积的伤害 , 所 以对医护人员 的要求也不断增加 。首先 要加强对 医护人 员基本医疗事故处理 能力 以及 技能的培养 , 在
紧急避 险场所 的地形 和布局 , 在灾 害发生 时能顺 利开展 自救互 救, 增强灾害应 对能力。 灾 害发生时 以救灾技 能为 主 , 如: 如何寻找伤员 , 使 伤员脱
递, 学会在灾害护理 中相互协调性 的工作 。
根 据灾 害活动周期确立灾 害护理教 育的需要 , 教学前期 准
[ 1 】 张琳. 灾难护理学教育现状及其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探讨 [ J ] _
护理学报 , 2 0 1 1 , 1 8 ( 1 2 ) : 8 - 1 1 .
备 应该 以健 康教育为 主 , 内容 主要包括交 通事故 、 水灾、 风灾 、 矿 难和泥石 流突发 、 重大传染病 等伤情 特点 , 进行灾 前防灾准 备, 包括急救常备药 物和物品。社区护士还应熟悉所在社 区的
1 护 士 职 业 暴 露 的 危 险 因 素
1 . 1 锐器损 伤
护理人 员最 常见的 职业暴露 是锐器 伤 ,
制、 使用 过程 中所 引起 的损伤 , 暴露 可由药物 的溢出弥散 或护
士与调配 细胞毒性 药物的药瓶 、 注射器 等接触 而引起 污染 。医
对我 院 1 2 8 名护 士调 查发现 , 8 3 %的护 理人员 曾遭遇 过锐器损
【 2 】 李群华 . 大型 自然灾 害救 援中的护理应 急管理[ J 】 . 按 摩与康复 医学 ( 中旬刊 ) , 2 0 1 1 , 2 ( 5 ) : 8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0 2 )
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和防护

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和防护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护理时意外被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致病的血液、体液污染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护士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每天都有可能接触侵入性治疗及护理操作,相应也提高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目前,很多护士未正确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难以有效防护工作中接触到的不同污染源,显著加重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因此,分析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和如何防护变得至关重要。
一、护士执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有哪些?1、生物性感染因素在医院场所短期内高度集中大量的患者,病原生物也大量聚集在一起,护士职业的独特性导致其在各种操作中不断重复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等,比普通人更易感染疾病。
对护士来讲血源性病原的危险性更强,其在皮肤暴露或粘膜暴露中进行传播,超过80%来自针刺伤。
2、化学性因素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固定剂、废气、污染气体与有毒化学物等均属于化学性因素。
基于灭菌消毒的特殊要求,护士需要长期工作在有这些化学性因素的环境,如戊二醛、环氧乙烷、甲醛等,人体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症状较轻的是刺激皮肤而出现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症状较重的则可能引起中毒或癌症。
此外,护士与有毒化疗药物长期接触也会加重造血功能障碍。
3、物理性因素锐器和针刺伤、粉尘、X线、噪音、同位素等都是物理性因素。
人体长时间生活在噪音环境内听觉系统会严重受损,血管也容易受到伤害,无形增加血管平滑肌刺激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血管收缩升高血压;机体在蓄积及放射线、同位素的共同作用下致癌或致畸;呼吸道吸入不洁粉尘造成呼吸道疾病。
4、社会及心理因素社会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酗酒、吸烟等均提高了护士工作的风险等级和紧张性。
患者的过激言行使护士精神压力过大,日常工作中患者死亡打击,这些都让护士更易出现失眠、易怒、疲倦感等非正常心理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
摘要:众所周知,护士工作虽然是高尚的,崇高的,她们往往由于其救死扶伤的
工作而被人们称之为白衣天使,但是,也正是这种救死扶伤的工作同时也隐藏着
巨大的危险,使得广大护士和医生都暴露在这种致使的危险之中。
因此研究护士
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和相应的使她们免于健康和生命危险的研究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和有价值的,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希望能对广大护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护士工作;危险因素;防护措施;自我保护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现代环境的不断破坏,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奇怪
疾病和危险,如艾滋病、癌症、非典、伊波拉病毒等等,这些新生的疾病和病毒对于即使是
相对完善的医护保护措施来说,也是危险和可怕的。
发生在多年前的非典病毒,夺取了无数
人的生命的同时,这里面就包含了不少救死护伤的医护人员。
因此重新对护士工作中的危险
因素进行研究和提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应对方法就是非常必要的。
一、危险因素的种类
目前,根据我的探讨,这些危险性的因素包含: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几大种类。
1.生物性因素
病毒、致命病菌无疑对于人类来说是危险的,但它们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才是最危险的。
由于护士必须经常与携带着致命病毒的病人打交道,因此她们是最容易被感染的群体之一。
在这因素下又包含着众多小因素。
1.1病毒
这是所有因素中最危险的,也是最觉见的。
据报道,每年因病毒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超过
成千上万人,这还不包括那些被非典之类的流行病毒夺取的生命。
而医务人员长期与它打交道,其危险可想而知。
据调查,每年就有几百名医务人员因工作中感染病毒而死。
1.2细菌
这也是护理工作中最危险的因素之一,能够通过患者、器具甚至空气等传染给护理人员,常见的致病菌有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1.3寄生虫
这也是一种危险的因素,但是相对上两者来说,危险性要相对小得多,一般来说,这一
类生物体积较大,更容易识别,因此也更容易防范。
只要避免与患者和其用具、排泄物发生
直接接触,并采取消毒杀菌措施即可。
2化学性因素
这一类因素也是护士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的危险因素之一,不过这一类因素相对起上一
类来说,危险性就要小得多了,虽然接触化学性因素的可能性和机率比病毒和细菌、寄生虫
要多得多,但是危害性、危险性就相对要小得多。
除了一些极度危险的放射性元素和酸碱、
有毒气体,物质类的因素外,一般药品都没有多大危险。
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医院使用的
广大药品中,至少有一百多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几百种具有潜在危害。
这些有害药品能够
致基因变性,致染色体畸变,甚至致癌、致畸。
3物理性因素
这一类因素主要是X射线,紫外线,激光,红外线一类,还有就是由于长期职业引起的
职业病一类的问题。
不过这类因素不是很危险。
4心理社会因素
由于长期与不健康的患者接触或者工作压力,医患矛盾,环境影响方面的原因,受工作
领域中的负性因素的影响,许多护士的心理和行为受到了影响,有些护理人员甚至出现了职
业倦怠、神经症等心理问题。
因此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群差。
事实上这一因素的危
害比化学性因素和物理性因素的危害更大,仅次于生物性因素,而且危害时间较长,不得不
引起广大护理人员的重视。
5 突发性危险因素
这一类因素主要是一些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无法避免的意外伤害的,例如突发性碰伤,摔
伤等,但这些都不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是护理工作中因不小心或者分心导致的注射或者输
血过程中出现的针头的刺伤,由于针头中往往可能携带着患者的血液,因此极有可能因此而
被传染病毒或者其它疾病。
二、防护和应对措施
在理清了现代护士工作存在的危险性因素之后,下面要介绍的就是防护与应对措施了。
2.1洗手
勤洗手是预防病毒、病菌和寄生虫、化学品危害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护士应勤洗手,消毒。
2.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这一类保护措施可以保护眼睛和面部,或者防止有害病原体和微生物进入护理人员的黏
膜组织。
2.3戴手套
对于某些传染性较强的病毒和病菌,及化学性药品,为了防止感染和受伤,必须戴手套
进行防护患者。
戴手套还可以起到防止机械损伤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脱手套后仍需彻底
洗手、消毒。
2.4穿、脱隔离衣
这也是防范强烈感染源的一种有效措施,对于那些可怕的传染病来说,这一措施是必要的,隔离衣必需每天消毒,洗涤,甚至每天销毁,更换。
2.5预防保护工作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事先做好准备,进行必要的预防是必
要的。
2.6 请专业人员处理医疗废弃物
这一类废弃物,往往带有可怕的病毒和病菌,因此必需进行销毁。
这一类工作还需要请
政府规定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才行。
2.8保持医院环境干净无毒
医院环境的干净,无毒是患者和医护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最大保障,因此,必须做好医院
的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
2.9合理的人员编制
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是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的一大要点,不合格的医护人员是一大
安全隐患,因此必须保障合理的人员编制。
2.10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防护意识往往比后来的治疗工作更有效,人常说,未雨绸缪才是最好的防范手段。
2.11建立完善的相关制度和规定
有时候,伤害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建立适当的健全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
来保护护理人员的合法利益,然后汲取教训。
三、结论:
护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经常是有经验的护士的专利,它需要相关知识与技能,并
要求达到一定的水平。
另外,它还需要足够的相关经验。
但是,即使是新手,只要你掌握了
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并在平常的护理工作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你就一定完成各项护理的相
关工作。
而在这之前,建议你不要忙于尝试,而是要不断的积累知识与经验,直到掌握了相
关的技能,具备了足够的知识与经验之后。
没有人生来就一切都会,都是不断的学习与练习
才学会的,因此,不断的学习与练习罢。
参考文献:
[1]石新平急诊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3 11(2)
[2]吕杰红牛辉加强急诊科护理质量、做好护患沟通中外医学研究 2011
[3]姜秋红,等.护理职业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12(22):12-52.
[4]新生儿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1988,4:19-20.
[5]左月然.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6]杨婷旋.浅议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4,(2):8102.
[7]缪容,刘志霞.临床护理风险的识别与防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