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20200610022528)
北京市2020届高三6-7月语文试卷论语专题精选汇编(14页)

北京市2020届高三6-7月语文试卷论语专题精选汇编论语专题人大附中6月调研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有人将画线句的含义解读为“仁者要自立自达,也要立人达人”,也有人解读为“仁者要自立自达,必先立人达人”。
你赞同哪一种解读?请从以下几则《论语》中选择参考依据,简要阐述理由。
①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②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③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④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答案】我赞同“仁者要自立自达,也要立人达人”这一解读。
这一解读强调了仁者自己要立达也要让他人立达,爱己也要爱人,这是推己及人的思想,是孔子一贯主张的“仁”的具体体现。
正如孔子曾说,君子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使他人和天下百姓都安乐,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君子。
【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立,三十而立之立。
达,如是闻非达之达。
己欲立,思随分立人。
己欲达,思随分达人。
孔子好学不厌,是欲立欲达。
诲人不倦,是立人达人。
此心已是仁,行此亦即是仁道,此则固是人人可行者。
我赞同“仁者要自立自达,也要立人达人”这一解读。
此句意指: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 考点05 名著阅读之《论语》(原卷版)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05 名著阅读之《论语》【命题趋势】2022年高考考试,北京卷名著阅读只考《红楼梦》和《论语》,采用选考的方式命制试题,以前两个都考,现在只考其中的一部,以前考两题,每题6分,现在改为考其中的一部,分数为10分,这样就势必增加考核的广度和深度,所以要对名著在做深入的研究。
关于《论语》要重点掌握孔子的儒学思想。
【真题再现】一、【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考点详解】《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一)为政以德——治国的德政主张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
【内涵解读】(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执政者应实行“仁政”:①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②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树立榜样,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冉有问政时,孔子先强调“富之”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均不容忽视,但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之间没有矛盾,只是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北京市2020届高三6-7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语专题

论语专题人大附中6月调研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有人将画线句的含义解读为“仁者要自立自达,也要立人达人”,也有人解读为“仁者要自立自达,必先立人达人”。
你赞同哪一种解读?请从以下几则《论语》中选择参考依据,简要阐述理由。
①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②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③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④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答案】我赞同“仁者要自立自达,也要立人达人”这一解读。
这一解读强调了仁者自己要立达也要让他人立达,爱己也要爱人,这是推己及人的思想,是孔子一贯主张的“仁”的具体体现。
正如孔子曾说,君子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使他人和天下百姓都安乐,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君子。
【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立,三十而立之立。
达,如是闻非达之达。
己欲立,思随分立人。
己欲达,思随分达人。
孔子好学不厌,是欲立欲达。
诲人不倦,是立人达人。
此心已是仁,行此亦即是仁道,此则固是人人可行者。
我赞同“仁者要自立自达,也要立人达人”这一解读。
此句意指: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
(完整版)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020年北京卷名著《论语》复习

2020年北京卷名著《论语》复习北京卷《论语》真题考查2019北京卷:(文言文阅读后)(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共7分)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
【2】造次:仓促之间。
【译文】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
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一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解析】1.考生如果不熟悉这一章,日常没有储备,那么面临这则文言小短文,会有如下文字障碍:①看到第一句,可能会想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出自《增广贤文》)的名句,于是,做第一题时很容易将“其道”解释为“正确的途径、方式、方法”(对立面是“不择手段”),不会依据语境去做更为精准的解释——“仁,仁道,仁义之道”(“其道”:A.依据下文“去仁”“违仁”,此指仁义之道;B.精准阅读能力强的话,会注意题干中的“本句中的”,也会提醒自己)。
②“贫与贱”一句,由于字句有争议,在没有认真看第二题题干之前,肯定一头雾水,读得稀里糊涂。
③去仁:离开仁道。
去,离开。
恶wū乎:于何处,在哪里,怎么。
恶:何。
终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间。
颠沛:困苦,受挫折。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 ◆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①“其道”指仁或仁道。
// 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配上学生答案,验证我的猜测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2020年北京卷名著《论语》复习

2020年北京卷名著《论语》复习2020年北京卷名著《论语》复习北京卷《论语》真题考查2019北京卷:(文言文阅读后)(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共7分)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
【2】造次:仓促之间。
【译文】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
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一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解析】1.考生如果不熟悉这一章,日常没有储备,那么面临这则文言小短文,会有如下文字障碍:①看到第一句,可能会想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出自《增广贤文》)的名句,于是,做第一题时很容易将“其道”解释为“正确的途径、方式、方法”(对立面是“不择手段”),不会依据语境去做更为精准的解释——“仁,仁道,仁义之道”(“其道”:A.依据下文“去仁”“违仁”,此指仁义之道;B.精准阅读能力强的话,会注意题干中的“本句中的”,也会提醒自己)。
②“贫与贱”一句,由于字句有争议,在没有认真看第二题题干之前,肯定一头雾水,读得稀里糊涂。
③去仁:离开仁道。
去,离开。
恶wū乎:于何处,在哪里,怎么。
恶:何。
终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间。
颠沛:困苦,受挫折。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 ◆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①“其道”指仁或仁道。
// 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配上学生答案,验证我的猜测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论语》试题详注详释详解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论语》题详注详释详解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论语》部分试题如下:(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共6分)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分)(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4分)一.本试题的总体评述。
2020年北京试卷中《论语》整本书阅读题,较以往试题有较大变化:1.分值设置。
自2018年起,《论语》以“名著阅读”板块进入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以来,其分值一直并不固定,2018年为5分,2019年为7分,2020年为6分,看起来只是一分的波动,但是,这个波动却体现出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命题人对《论语》在试卷整体格局中的权重意识的差异。
2.题型变化。
2018年,《论语》初入试卷,命题者将着眼点在于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上,三则材料围绕“闻”与“行”间的关系,要求考生能够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首度进入高考试卷的《论语》试题,其考查的仍是“孔子的思想”,只是将这一思想置于具体的材料中,第一问只是为了完成“孔1/ 9子思想”而搭的台阶。
相比2018年试题,2019年试卷中《论语》板块的试题,更“像”一道语文题。
一者,命题人将语言特别是文言语言现象作为命题的主体,体现出语文试题的“语文”属性。
“其道”指什么?这本身是阅读中必得解决的问题,而基于“道”的理解基础上的“孔子的思想”就更具体化。
而第二问设计更具有语言探索的意味:“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句,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论语〉十二章(节选)》复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5届统编选必上高三语文文言篇目《论语十二章》复习一、挖空训练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二、知识梳理一、文言知识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一词多义兴《诗》可以兴,可以观(动词,激发人的感情)从者病,莫能兴(动词,起身)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动词,兴办,举办)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动词,发生,产生)敏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词,勤勉)回虽不敏(形容词,聪慧)天之应人,敏于景响(形容词,快,疾速)居居无求安(名词,居住的环境)佛印居左,鲁直居右(动词,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处于)昂其直,居为奇货(动词,囤积,储存)欲居之以为利(动词,占,占有)居有顷,倚柱弹其剑(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动词,停留,止息)胜质胜文则野(动词,超过)驴不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受)百战百胜(动词,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何可胜道也哉(动词,尽,完)正就有道而正焉(动词,匡正)名不正,则言不顺(形容词,正当,合适)其冠不正(形容词,不偏,不斜)心术不正(形容词,正直)正中下怀(副词,恰好)为正副二本(形容词,正式的,为主的,和“副”相对)日月正相望(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正在)克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然操遂能克绍(动词,战胜,攻破)何功不克(动词,完成,成功)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动词,能够)而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连词,表顺承,就)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才)其请问其目(代词,它的)其“恕”乎(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古今异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
吾恐季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原文】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四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和行为准则(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六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的?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
“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参考答案1、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参考答案:(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富民”。
2、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参考答案: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2)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性、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的统治法规(“仪制”)。
(3)周礼的核心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4)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和行为准则。
(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当人的言行举止都(理解基合乎礼,合乎义,这就是“仁”了,“礼”是“仁”的前提,“仁”是“礼”的必然。
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2)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意思基本正确即可)5、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核,就是仁。
(2)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
6、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的?参考答案:1.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在其次。
4.15章提出“忠恕”乃待人的基本原则。
6.30提醒在实践仁爱的过程中不妨从小处着手。
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
(注意两点:(1)对待管仲的评价上(2)比较墨子的兼爱)7、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参考答案:(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2)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
“不以言举人”,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你,极力推举你;“不以人废言”,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从此不用你。
(3)孔子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
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
孔子认为交友过度频繁,反而会使朋友疏远,劝导朋友也应忠言相告,而不听则作罢。
而晏子因“善与人交”,在交往中让朋友了解他而敬重他。
据史书记载,晏子是春秋齐国的贤相,很为人敬重。
朱熹在这段语录下引“程子”(北宋二程)之论说:“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
”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
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友也应有度。
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8、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
“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之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
(2)、“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