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戏改回忆_马少波

合集下载

侯宝林个人简介

侯宝林个人简介

侯宝林个人简介侯宝林,中国第六代相声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世纪相声大师,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侯宝林个人简介,希望对你有用!侯宝林简介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中国第六代相声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世纪相声大师,先学演京剧,后改说相声。

侯宝林1917年出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四岁时被舅舅张全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

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从懂事起,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

1929年,他刚刚十一岁,就拜颜泽甫为师,学京戏。

1940年起,与长辈郭启儒搭档,合说对口相声。

1993年2月4日,侯宝林因患胃癌去世,享年76岁。

侯宝林被尊为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并被誉为语言大师。

在他漫长的60年的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把欢笑带给观众。

以他为代表的一批相声艺术家使这门艺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达到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峰。

他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

他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一些活跃在相声舞台的名家都是他的学生。

相声代表作有《戏剧杂谈》、《醉酒》等。

侯宝林生平经历学徒时期1917年11月29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星期四),酉时侯宝林出生。

1922年,由张全斌带至北平,送与其妹夫侯连达夫妇为义子,起名侯保麟(曾用名侯世荣)。

侯氏乃满族(镶蓝旗),无嗣,城市贫民,先后以警官学校庶务课员、厨师等为职业,住西城福寿里19号。

1925年,在北平市立第二十七小学(现厂桥小学)就读三个月(义学)。

1926至1928年,因养父失业,被迫以捡煤核、卖报纸、拉水车、打粥要饭等方式,帮助家里维持生计。

12岁时,侯宝林开始学艺,先是学京剧,后来由于对相声的酷爱,改学了相声。

先后拜常葆臣、朱阔泉为师,曾在北京天桥、鼓楼一带“撂地”演出,说单口相声,与许许多多旧社会的民间艺人一样,以此挣钱谋生,养家糊口。

《八大样板戏》合集

《八大样板戏》合集

《八大样板戏》合集样板戏是指“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

八大样板戏分别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虽然样板戏红极一时,倍受推崇,人们却普遍不知道它实际上至少有二十多个。

因为,“八个样板戏”和“八大样板戏”等词,甚至比“样板戏”一词更加流行。

——摘自百度百科现代京剧《红灯记》全剧京剧艺术片《红灯记》,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

影片根据中国京剧团的现场演出拍摄,片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本片导演成荫,编剧阿甲,监制李燕,制作人毕建平,出品人王晓棠。

中国京剧团《红灯记》剧组演出。

主要演员:浩亮饰李玉和,高玉倩饰李奶奶,刘长瑜饰李铁梅,谷春章饰磨刀人,夏美珍饰慧莲,杜福珍饰田大婶,袁世海饰鸠山,孙洪勋饰王连举。

《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此剧是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六十年代至今,众多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钱浩梁、刘长瑜、李维康、冯志孝、孙岳、王晶华、杜富珍、张岚、耿巧云等都曾先后参加演出。

近几年来,青年团排演此剧,得到老艺术家们的指导,演出取得成功。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沙家浜》由北京京剧团出品,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执笔,该剧是根据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创作的现代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京剧剧目。

1968年,该剧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该剧讲述了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的故事。

20位现代戏剧作家

20位现代戏剧作家

27、陈静 (1929年——1993年),原名陈允祥,江苏省铜山县人。

一级编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他的作品都是自己自编自导的,比如:《宝莲灯》、《小二黑结婚》、《庵堂认母》、《刘伯温结亲》、《双玉蝉》等戏。

但是其最著名的要数1955年改编、导演的昆剧《十五贯》,而且此剧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

28、范钧宏(1916年——1986年),原名范学蠡,汉族,祖籍杭州,生于北京。

浙江杭州人。

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而且是戏剧界首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京剧剧本《满江红》、《猎虎记》、《杨门女将》、《白毛女》,《九江口》、《强项令》、《望江亭》、《蝶恋花》、《捉水鬼》,作品集《范钧宏戏曲选》、《范钧宏戏曲编剧论集》、《范钧宏戏曲评论选》、《戏曲编剧论集》。

29、王安祈,剧作家。

浙江人,1955年生于台北。

台湾大学中文博士(1985),现为台湾大学戏剧学系特聘教授,国光剧团客席艺术总监。

并且被誉为十大杰出女青年。

学术专长是中国古典戏曲、当代戏曲。

创作《阎罗梦》(与陈亚先、沈惠如合编)、《三个人儿两盏灯》(与赵雪君合编)、《金锁记》(与赵雪君合编,京剧现代戏,张爱玲原著小说)、《王有道休妻》、《青冢前的对话》、《王子复仇记》、《通济桥》、《陆文龙》等多部京剧剧本。

以及歌剧《画魂》。

讲评剧本:沈杏莲戏曲《长相守》、蒋东敏越剧《如花似玉》、苏逸茹京剧《伍员求剑》[1]30、陈仁鉴(1913年—1995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南溪村人。

我国著名剧作家,生前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顾问,莆田市剧协名誉主席;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编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鲤声剧团创始人之一。

他写了现代剧《大牛与小牛》、《三家林》,甚至整理改编了莆仙戏《团圆之后》(一名《父子恨》)和《新春大吉》,又相继写出了《春草闯堂》(与人合作,由他主笔)、《嵩口令》等名剧。

作品莆仙戏《团圆之后》和《春草闯堂》也分别被选入王季思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悲剧选》、《中国当代喜剧选》。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我出生在豫西南的一个城镇,在还不会唱流行歌曲的年龄,就会哼唱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但由于时代原因、也由于学业紧张,对于豫剧的了解一直没怎么进步。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中,我做了认真的文献调研,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对豫剧的特点、发展历史、文化底蕴、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和表演风格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一:豫剧概述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俗名“靠山吼”。

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飞板。

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加之极具口语化的唱词,深为观众喜闻乐见。

其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后以板胡代替二弦。

武场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为“四声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

四生是大红脸、二红脸、小生、边生;四旦是正旦、小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豫剧流派分祥福调、豫东调、豫西调和沙河调等四派。

其中,豫东调和豫西调占主导地位。

豫东调多用假嗓,声音高亢轻快,兼之多夹花腔,故它以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见长。

豫西调则多用真嗓,悲壮低缓,又多夹哭腔,故长于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二:豫剧的发展历史开封地处中原,自古人烟稠密,生产发达,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两宋时期,“百戏”繁衍,“京瓦会议”兴盛。

正如《东京梦华录》所记,当时的开封“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噪杂十余里”。

而且“奇巧百瑞,日新耳目”。

两宋以后,一方面由于民间乐舞开始为新兴戏曲和曲艺形式所融合;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转向南京、北京。

所以,河南的民间乐舞相对衰落,但从民间乐舞中吸取了大量滋养的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却迅速成长起来。

豫剧——“河南梆子”就是在这种历史转折中由地方民间音乐不断改进而形成的。

绝版赏析·梨园往事(1-100)

绝版赏析·梨园往事(1-100)

绝版赏析·梨园往事(1-100)《绝版赏析》是上海⼴播电视台(SMG)2002年开始创办的⼀个赏析讲述传统戏曲艺术、历史的专题栏⽬。

已经播出了15年,⽬前由上海东⽅卫视属下公益媒体中⼼团队制作,在七彩戏剧频道播出。

其《梨园往事》系列秉承抢救、弘扬传统戏曲的⼀贯宗旨,以“叙述旧闻,钩沉往事,重谭梨园秘⾟,品味伶⼈⽢苦”为内容,把电视⽂献⽚与作品赏析相结合,交替运⽤了⼝述历史、⾳配像、情景再现等现代电视元素,整合了京剧⽂献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以多媒体⼿段钩沉戏曲历史,传播传统艺术⽂化的新路。

《绝版赏析》是⼀个⼩制作栏⽬,15年来,访问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杭州、武汉、贵州、沈阳等地数百位梨园⽼⼈和研究者,制作千余段戏曲⽼唱⽚的⾳配像,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艺术资料。

追忆昆剧“传字辈”(三⼗集)导演:柴俊为撰稿:袁⽟冰主持⼈:钱云解说:刘⼴宁命运赐予“传字辈”的是⼀笔⽆价的“财富”,但同时也伴随着⽆尽的坎坷。

传字辈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昆曲未来的命运,已经交托给了⼜⼀代“传⼈”们。

第⼀集:⼤厦将倾⼆⼗世纪初的中国,国运衰微,民⽣凋敝。

轻歌曼舞的旧梦已经⽆法在封建末世继续维系。

1920年6⽉,“全福班”献演于上海天蟾舞台,为造声势,假借已在16年前报散的⼤章、⼤雅两个昆班之名,号称“三班联合演出”,实际上,艺⼈们年事已长,歌嗓暗哑,7⽉的《申报》上有评论称“所谓三班合演者,欺⼈语⽿”。

昆曲,曾经是深⾕中孤洁傲世的⼀⽀幽兰,然⽽在新旧变⾰的疾风暴⾬之中,舞衫破旧,笛声残落,昆曲艺术之⼤厦早已形成崩裂倒塌之势。

第⼆集:昆班归来同合班和荣庆社把昆曲重新带回了北京,吴梅、蔡元培带领的北京⼤学⽣们都成了台下观戏的中坚⼒量。

不久之后,韩世昌正式拜吴梅为师,领受吴梅的教益。

由北京⼤学⾸先开启的⾼校昆曲课程和昆曲活动,为昆班重回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遥远的南⽅,颓败的昆班⼜能否再度归来呢?第三集:元⾳不绝清末民初之时,在曾经孕育并滋养了昆曲的江南地域,仍然留存着深厚的昆曲根基。

戏改回眸:马少波谈“澄清舞台形象”

戏改回眸:马少波谈“澄清舞台形象”

造运动 ,作为一种整合度极强的社 清舞 台形象 ”问题 ,同样也绕不过 会主义文化政治的具体实践 ,关涉 到如何重塑 国家理想和 人 民主体 ,

的女性, 不是有其基本刚健的一面 , 也有其柔婉的一面 吗?问题是在 于
个 人,马少波。④ 他发表于 1 9 5 1
年 9月 2 7日 《 人 民 日报 》 上 的 长 对 于 敌 人 呢 , 还是 对 于 人 民 ,对 于
戏 改运 动 初期 ,特 别是 1 9 5 0 年 1 2月全 国戏 曲工作 会 议 之后 , “ 澄 清舞台形 象”“ 净化舞 台”等 问
于澄清舞台形象一一答文汇报记者
的虐杀、酷 刑、打屁股 、打赤膊、
谢 蔚 明先 生 》 。此 文 开 宗 明 义 , 首 擤鼻涕 ,迷信恐怖 的阴曹地府、厉
题 引起 了人 们 的 强 烈 兴趣 和 普 遍 关 先 指 出 “ 这 一 问题 ,在 中央 是 和 修 魂恶鬼 ,其他如淫亵 下流、低级取
注 。除 了较早发表于 1 9 4 8年 1 1月
正戏 曲内容 同时提到爱 国主义的最
闹( “ 抓哏” ) 、 歪 曲历史诬蔑现实 ( 如
古人有今 人的思 想言词)的表演 ,
的跷) 轻轻闻一 下, 村姑便唱道 : “ 哥 被 敌视 我 们 的外 国 人视 为 歪 曲与 讥
存 在 的 各 种 野 蛮 的 、恐 怖 的、猥 亵 哥爱奴 的脚,就快来 娶我 。 ”跷 在 讽 中 国人 民 的笑 柄 ” 。《 虹 霓 关 》 中 的、 奴 化 、庸 俗 的表 现 … … 所 有 这 旦 角 粉 戏 中 也 时 常 表 现 女 子 思 春 , 些 ,在 政 治 上 是侮 辱 自 己的 民族 , 打屁 股 开玩 笑 是 “ 最 典 型 的 坏 例

“有意味的形式”:改写的重要指南——以白蛇传的现代阐释为例

“有意味的形式”:改写的重要指南——以白蛇传的现代阐释为例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和形态,包括体裁、结构、语言、韵律、表现手法等。

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内容也与形式是相依为命的,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内容同样也不能脱离形式,正如别林斯基所言:“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地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

”黑格尔说:“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Bell.C.)曾提出过“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他说: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

这是一种什么性质呢?什么性质存在于一切能唤起我们审美感情的客体之中呢?什么性质是圣·索非亚教堂、卡尔特修道院的窗子、墨西哥的雕塑、波斯的古碗、中国的地毯、帕多瓦(Padua)的乔托的壁画,以及普辛(Poussin)、皮埃罗·德拉、弗朗切斯卡和塞尚的作品中所共有的性质呢?看来,可做解释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有意味的形式”给予我们的启发是,要注重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有意义的内容与完美的形式的联姻,才能产生不朽之作。

形式具备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有些形式不会因为时空的转变、新形式的出现而失去生命力:比如传统戏曲在话剧勃兴之后,依然能够博得观众的青睐;古典诗词也是如此,新诗固然风光无限,然而古典诗词的创作也不时出现佳作,并大有读者捧场。

新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不能完全脱离旧形式,旧形式的采取与革新是新形式产生的条件,正如鲁迅所言:“一个新思想(内容),由此而在探求新形式,首先提出的是旧形式的采取,这采取的主张,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就是旧形式的蜕变。

样板戏发展历程

样板戏发展历程

样板戏发展历程中国的样板戏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的,它是一种融合了歌、舞、戏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型演出。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样板戏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文艺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样板戏曾经达到了顶峰。

它不仅成为了革命宣传和教育的工具,也成为了人们娱乐的重要途径。

样板戏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戏曲开始经历一段低迷期,为了振兴戏曲艺术,政府开始对戏曲进行改革,样板戏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最初的样板戏以“红色题材”为主题,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了政治宣传的影响。

2.发展阶段:60年代初,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样板戏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

它不仅仅是政治宣传的工具,更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文艺形式。

在这一时期,样板戏的艺术风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舞美设计、音乐创作等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3.繁荣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样板戏达到了顶峰,它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在这一阶段,样板戏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可,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不少样板戏作品在国际戏剧节上获得了大奖和高度赞誉。

4.衰落阶段: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文化市场逐渐开放,样板戏的地位开始下降。

新的文艺形式和文化潮流不断涌现,样板戏在这种背景下显得过时和陈旧。

虽然样板戏在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它的衰落也不可避免。

总的来说,中国的样板戏是一种独特而有价值的文艺形式,它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虽然它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它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追求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与展望 <<<DDXJ
的和谐与统一。……应该使包含几十万艺人并 影 响 几 千 万 观 众 、听 众 、读 者 的 旧 文 艺 部 队 的 巨大力量, 动员起来, 积极地参加这个改革运 动 。 ”周 副 主 席 在 报 告 中 还 对 改 造 旧 文 艺 的 必 要性作了论述。指出:“这种改造工作无疑将是 长期的巨大的工作, 希望一下子改造得尽善尽 美, 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是长期 的巨大工作, 而不去努力。”
DDXJ >>> 回顾与展望
栏目主持: 何玉人
编者按: 20 世纪 五 十年 代 的“戏改 ”工 作 过去 半 个 世纪 了 , 为 了不 可 忘 却的 历 史 , 也为 了 继 往开 来 , 编 者 特 地 组 织 了
一组“20 世纪 50 年代戏改回忆”的文章。这些撰稿人都是当年“戏改”的亲历者。本着客观、历史和科学的态度, 他们对当年“戏改”的成就与不足、成功与失误做了真实、具体的回顾。50 年的实践证明, 在党的领导下,“戏改” 完 成 了 资 产 阶 级 戏 曲 改 良 运 动 所 不 可 能 完 成 的 事 业 ,“ 戏 改 ”对 中 国 戏 曲 的 继 承 发 展 作 出 了 巨 大 的 历 史 贡 献 。其 间, 虽然有坎坷与崎岖, 曲折与困境, 缺点和失误, 但它筑就的道路是正确的。当我们看到戏曲事业在新的时代面 前 , 在 从 传 统 向 现 代 转 型 中 所 呈 现 出 的 崭 新 面 貌 时 , 没 有 理 由 不 承 认 , 今 天 , 我 们 仍 然 是 行 进 在“ 戏 改 ”的 轨 道 上, 所有的辉煌是几代人为之倾注心血的结果。
栏目主持: 何玉人
指明了戏曲改革的方向, 在周总理的题词中, “ 重 视 与 改 造 ”是 指 戏 而 言 ,“ 团 结 与 教 育 ”则 是指人而言, 是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政策措施。 那 时 ,“ 改 戏 ”、“ 改 人 ” 是 很 细 致 的 工 作 , 而 “ 改 制 ”由 于 旧 班 主 和 戏 霸 的 负 隅 顽 抗 , 是 非 常艰难的工作,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他们甚 至把切菜刀放到马彦祥同志的家门口进行恐 吓。但是我们对其采取坚决的斗争, 并利用大 众剧场这个前沿阵地, 排演了我和辛大明合作 的以封闭妓院为题材的话剧 《前年冰河开了 洞》, 由新生妇女教养院的姐妹们自己演出, 由 洪深、马彦祥为导演, 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此后,“新中国实验京剧团”, 在大众剧场连续 演出了许多好戏, 从此在京的名演员都以到大 众剧场演出为荣, 旧班主和戏霸们终以失败而 告终。
经过了各地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戏曲改革 工作进展顺利, 取得了良好的成果。1952 年 10 月 6 日至 11 月 14 日, 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第一 届全国戏曲 观摩演出大 会, 参 与 汇 演 的 有 23 个剧种, 1600 余人, 演出优秀传统剧目、新编历 史剧、现代题材戏曲共 82 个。会上, 周恩来同 志作了重要讲话, 指出会议的重要性和取得的 成果, 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剧目创作原则。 会后, 各地相继展开了戏曲改革交流和艺术创 作竞赛。在不断的实践和调整过程中, 实行了 整理改编传统剧目, 创作历史剧目和现代戏创 作的剧目政策, 这就是 1960 年确立的新编历 史 剧、改编传统 戏和现代戏 三者并举的“ 三 并 举 ”剧 目 方 针 。 此 次 全 国 戏 曲 观 摩 演 出 大 会 是 戏曲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和戏曲艺术繁荣的 标志。

DDXJ >>> 回顾与展望
1949 年 10 月底, 经中央文教委员会批准, 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改名为文化部戏曲 改进局。戏曲改进局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在它的带领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相应的戏 曲研究、实验机构。
1950 年 7 月, 成立了由代表全国各地不同 剧种的四十三人组成的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 会, 周扬为主任委员。这体现了团结全国各地 方剧种的同志共同进行戏曲改革的指导思想。 作为全国戏曲改革工作的最高顾问性质的机 构, 它的任务是: 审定戏曲改进局所提出的修 改和改编的剧本; 对戏曲改进工作的计划、政 策及有关事项向文化部提出建议。文化部戏曲 改进委员会确定的戏曲剧目审定标准是: 宣扬 麻 醉 与 恐 吓 人 民 的 封 建 奴 隶 道 德 与 迷 信 者 、宣 扬淫毒奸杀者和有丑化及侮辱劳动人民的语 言和动作的戏曲剧目应该加以修改, 少数最严 重者要停演。但在审定中应注意区别迷信与神 话, 区别恋爱与淫乱。
1949 年 7 月 18 日,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即 将结束, 周恩来同志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建立戏 曲改革领导、研究、实验机构的决定。在这个决 定下, 成立了以欧阳予倩同志为主任, 马彦祥 和我为秘书长的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筹 备委员会 ( 这时机构的名称还没有确定) , 办 公地点设在北京南河沿南夹道小红楼。8 月上 旬和 9 月下旬, 周副主席先后两次召见筹委会 负责同志, 商定戏曲改革委员会的方针任务, 指出工作重点: 要求作为政府行政机构负责进 行全国戏曲剧目和演出的调查研究, 制定戏曲 政策, 团结改造艺人, 培养新生力量; 拟定全国 戏曲上演剧目审定标准, 整理、改编、创作戏曲 剧目; 割除旧戏班的制度和净化舞台, 并在全 国起到示范作用。此后, 随即在北京饭店召开 了由欧阳予倩主持, 郭沫若、沈雁冰、周扬等一 百多人参加的发起大会。
20世纪 50 年代
戏改回忆
□马少波
马少波先生近影
中国的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 走过了曲折 坎坷的不平之路, 但是, 有党和政府的关怀与 扶持, 有广大戏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 在改革 与 创 新 、继 承 与 发 展 中 , 这 份 宝 贵 的 中 华 民 族 传统文化走进了今天灿烂与繁荣的新时代。 “饮其流者怀其源”, 作为新中国戏曲改革早 期的参与者, 仅以自己的点滴回忆, 以飧后来 者。

栏目主持: 何玉人
言, 大家也都赞成。”其实, 在这次会议上我除 了 扼 要 地 谈 论 了 自 己 对 于 戏 曲 美 学 价 值 、对 中 央戏曲工作方针的认识和山东解放区旧剧改 革的经验外, 还谈到了国统区坏戏充斥舞台, 很多剧种面临凋敝甚至灭绝的危险境地, 并就 此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 由人民政权大力扶持, 中 央 成 立 戏 曲 改 革 的 领 导 机 构 和 研 究 、实 验 机 构, 制定具体政策, 开展全国范围的戏曲改革 运动; 二, 希望周副主席在全国文代会的报告 中设专章阐述党对旧文艺的方针和政策。周副 主席表示会向毛主席请示。
戏改工作的酝酿筹备 20 世纪 50 年代, 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在
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戏曲改革运动, 戏曲工作者 在党的领导下对戏曲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做
了很多尝试, 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其实, 戏改 工作早在全国解放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
1949 年 6 月上旬, 我在徐州参加庆祝淮海 战役祝捷大会, 回到济南后, 开始负责筹备成 立省文联的工作。在济南接到中央关于 7 月 2 日 将 在 北 京 举 行“ 第 一 次 中 华 全 国 文 学 艺 术 工 作 者 代 表 大 会 ”的 通 知 。 中 共 中 央 山 东 分 局 组 织 了 以 阿 英 同 志 为 团 长 , 张 凌 青 、陆 万 美 和 我 为副团长的山东代表团, 于 6 月 23 日赶往北 京参加会议, 住在灯市口北辰宫饭店。6 月 26 日晚间, 周恩来副主席在办公室召集全国各区 代 表 团 代 表 开 会 , 阿 英 、陆 万 美 同 志 和 我 有 幸 出 席 了 这 次 会 议 。 阳 翰 笙 同 志 在《 马 少 波 全 集 序》中曾写到当时的会议情况, 他是这样写的: “记得 1949 年 6 月 26 日, 周恩来同志约各解 放区从事旧剧改革的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到中 南 海 座 谈 。 与 会 者 有 华 东 区 的 阿 英 、陆 万 美 和 少 波 , 西 北 区 的 柯 仲 平 、马 健 翎 , 中 南 区 的 崔 嵬, 东北区的刘芝明。周扬、田汉和我也在座。 那时大家都还年轻, 少波是最年轻的一个, 当 时只有 31 岁……在那次会上, 周恩来同志指 定 少 波 先 发 言 …… 是 他 建 议 中 央 成 立 戏 曲 改 革 的 领 导 机 构 和 研 究 、实 验 机 构 , 开 展 全 国 范 围的戏曲改革运动。周恩来同志很赞赏他的发
1950 年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10 日, 文化部 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会议进一步 确定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观点作 为审定剧目的主要标准, 鼓励各种戏曲形式、 风格的自由竞争, 以促成戏曲艺术的繁荣局 面。会议规定今后戏曲工作应统一由各地文教 主管机关领导, 不得擅自轻率禁戏, 凡须禁演 的剧目应由文化部处理。会议根据代表的意见 提出了 《关于戏曲改进工作向文化部的建 议》, 在此基础上, 1951 年 5 月 5 日由周恩 来 同 志 亲 自 签 署 发 布 中 央 人 民 政 府 政 务 院《 关 于 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简称 《五五指示》) 。 “五五”的中心任务是“改人、改戏、改制”, 这 一指示成为戏曲改革政策的指导方针。
戏改工作实施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
隆的礼炮声中向全世界宣布成立。新中国百废 待兴, 文化建设也随之开始。在前期筹备工作 的基础上, 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于 10 月 2 日成立, 田汉任主任, 马彦祥和杨绍萱任副主 任, 我任秘书长兼党总支书记。戏曲改革委员 会的任务是: 作为政府行政机构负责进行全国 戏曲剧目和演出的调研, 制定戏曲政策, 团结 改造艺人, 培养新生力量, 拟定全国上演戏曲 剧目审定标准, 组织力量整理、改编、创作戏曲 剧目, 改革旧班社制度, 辅导演出团体排演新 戏, 改进舞台作风, 通过所属艺术单位的实验 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 并关心全 国戏曲工作者的政治待遇及生活福利。不久中 华 全 国 戏 曲 改 革 委 曲实验学校、大众剧场和新戏曲书店相继成 立。
1949 年 7 月 2 日,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 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 周副主 席作了政治报告, 报告中设专章着重阐述了改 造旧文艺的问题, 自此, 拉开了戏曲改革的序 幕, 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戏曲为适应新的社 会生活、走向新发展继而发扬光大的郑重宣 言。周副主席在报告中说:“我感到我们对于旧 文艺的改造的重视是不够的。凡是在群众中有 基础的旧文艺, 都应当重视它的改革。这种改 革, 首先和主要的是内容的改造。但是伴随这 种内容的发展而来的, 对于旧形式也必须有适 当的与逐步的改造, 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和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