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教案

合集下载

心肌梗死教案

心肌梗死教案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掌握心肌梗死病人的概念、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指导。

2.熟悉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诊断、护理评价。

3.了解诊断心肌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操作技能目标:能熟练操作心电图机及心电监护仪,熟练为病人氧疗。

(三)情感目标:通过实训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重点1.心肌梗死的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和用药护理;2.心肌梗死的健康指导。

(二)学习难点心绞痛病人的身体状况;心绞痛发作时的处理及健康指导。

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具体环节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学生贴卡片活动、小组讨论。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机、教学课件、项目卡片。

五、授课类型新课六、课时4 课时七、教学时间安排导课 5 分钟新课讲授 60 分钟能力训练 18 分钟课堂小结 4 分钟拓展练习 3 分钟八、教学过程(2)非ST段抬高型:①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为心内膜下MI所致。

②无病理性Q 波,也无ST段变化,仅有T波倒置改变。

(3)动态演变:①起病数小时内为超急性期改变,可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②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相曲线。

数小时~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是为急性期改变。

③在早期如不进行治疗干预,ST段抬高持续数日至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则变为平坦或倒置,是为亚急性期改变。

④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是为慢性期改变。

T波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恢复。

(4)定位诊断:①前壁:V3、V4;②前间壁:V1、V2;③广泛前壁:V1~V6;④侧壁:Ⅰ、aVL;⑤下壁:Ⅱ、Ⅲ、aVF;⑥后壁:V7、V8、V9。

2.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教案和课件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教案和课件

进行进一步治疗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估患者病情,判 给予氧气吸入,保 准备急救药品和设
断是否需要心肺复 持呼吸道通畅 备,如阿司匹林、

硝酸甘油等
心肺复苏术的护理
心肺复苏术的重要 性:在急性心肌梗 死患者中,心肺复 苏术是挽救生命的 关键。
心肺复苏术的步骤: 包括判断意识、呼 救、胸外按压、开 放气道、人工呼吸 等步骤。
临床表现
胸痛:剧烈、持久、压迫感 呼吸困难:气短、呼吸急促 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恶心感
冷汗:大量出汗、面色苍白 头晕、晕厥:头晕、意识模糊 心律失常:心跳加快、心悸
诊断和鉴别诊断
01
症状:胸痛、呼吸困难、心悸、
晕厥等
0 2 心电图 :S T段抬高、Q 波形成、 T波倒置等
03
心肌酶学检查:肌钙蛋白、CK-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措施和知识普及
01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低糖,
多吃蔬菜水果
0 2 适 量 运 动 :每周至少 进行 150分 钟的有氧运动
03
控制体重:保持正常体重,避免
肥胖
0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脂、血糖、
血压等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相
关疾病
0 4 戒 烟 限 酒 :戒烟有助 于降低心肌
梗死的风险,适量饮酒有益健康
运动强度: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进度调整
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 运动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运动安全,如有不适及时停止并寻求医生 帮助
饮食和营养的指导
饮食原则:低盐、 低脂、低糖、高纤

避免食物:油炸食 品、甜食、加工食
品、高脂肪食品
食物选择:新鲜蔬 菜、水果、全谷类、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教案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教案
2、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护理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年龄和性别
2)血脂异常
3)高血压
4)糖尿病
5)吸烟
6)其他:肥胖;体力活动过少;遗传
启发护理时应指导注意什么?
3.病理生理
心脏对机械性刺激并不敏感,但心肌缺血缺氧则引起疼痛,当冠供血与心肌的需求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急暂时的缺血缺氧时,即产生心绞痛。
B.建立静脉通路
C.让病人立即安静坐下或半卧
D.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E.宜少食多餐,不宜过饱
4. 心电图上鉴别急性心肌梗死与心绞痛最有意义的特点是
A. S-T段抬高
B.病理性Q波
C.S-T段压低
D.Q波消失
E.宽大畸形的QRS波
5. 患者,男性,64岁,心前区疼痛4h,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急诊入院。心电图vl~v5导联ST段抬高,弓背向上。实验室检查:血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该患者的诊断为
既往无高血压和心绞痛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吸烟20余年,每天1包,不嗜酒。
查体:T 36.8℃,P100次/分,R 18次/分,BP130/70mmHg。急性痛苦病容,平卧位,无皮疹和发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颈静脉无怒张,叩诊心界不大,心率100次/分,有期前收缩5~6次/分,心尖部有S4,未闻及杂音和心包摩擦音,肺清无啰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不肿。
8.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考虑病人可能出现的危险的病情变化是
A.恶化型心绞痛
B.急性心肌梗死
C.急进型高血压
D.不稳定型心绞痛
E.长期应用硝酸甘油可能产生耐药性
9.患者经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吸氧,胸痛已
缓解,护士告诉患者如何避免心绞痛发作的诱因,其内容不包括

心肌梗死的教学设计

心肌梗死的教学设计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特点
症状不典型
胸痛可能不剧烈或不典型,易被误诊或漏诊 。
病理生理机制
多为冠状动脉不完全闭塞,血栓形成以白色 血栓为主。
心电图表现
ST段压低或T波倒置,无ST段抬高表现。
治疗策略
早期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必要时行介入或 手术治疗。
右心室梗死临床表现及处理
临床表现
右心衰竭症状,如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 ,可伴低血压或休克。

血栓形成与心肌缺血坏死
01
02
03
斑块破裂
不稳定斑块破裂,暴露内 皮下胶原纤维,激活血小 板和凝血系统。
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凝血酶激活 ,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 。
心肌缺血坏死
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 致心肌细胞坏死,释放心 肌坏死标志物。
自体神经调节及体液因子作用
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 神经支配,心肌梗死时神 经调节失衡。
心肌梗死的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2024-02-02
目录 CONTENTS
• 心肌梗死概述 • 心肌梗死病理生理学 • 心肌梗死临床检查方法 •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策略 • 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要点 • 特殊类型心肌梗死讨论
01
心肌梗死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 少或中断,导致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 血和坏死。
心理干预在康复中作用
心理评估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了解有无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心理疏导
给予患者情感支持,鼓励其表 达内心感受,减轻心理负担。
康复指导
向患者介绍心肌梗死康复知识 和注意事项,提高其自我管理 能力。
家属参与

心肌梗死护理查房教案

心肌梗死护理查房教案

心肌梗死护理查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心肌梗死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2)掌握心肌梗死的护理评估要点、护理措施及药物治疗。

(3)熟悉心肌梗死的预防及康复护理。

2. 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护理评估方法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2)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并实施。

(3)能够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3. 情感目标:(1)培养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关爱和同情心。

(2)提高对心肌梗死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心肌梗死的定义及病因2.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3. 心肌梗死的护理评估要点4. 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及药物治疗5. 心肌梗死的预防及康复护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肌梗死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药物治疗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讨论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药物治疗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心肌梗死的预防及康复护理策略,分享护理经验。

四、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参与度。

2. 总结性评价:课后作业、心肌梗死护理查房报告。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心肌梗死护理专业书籍、学术论文。

2. 案例资料:心肌梗死患者病例。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教学PPT。

六、教学进程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心肌梗死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2. 第二课时:讲解心肌梗死的护理评估要点和护理措施。

3. 第三课时:讨论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和并发症护理。

4. 第四课时:阐述心肌梗死的预防策略和康复护理。

5. 第五课时:案例分析,结合实例讲解心肌梗死的护理实践。

6. 第六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心肌梗死护理经验及心得。

7. 第七课时:总结心肌梗死护理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9. 第九课时:心肌梗死护理查房模拟实践。

10. 第十课时:教学反馈与评价,解答学生疑问。

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掌握心肌梗死的基础知识,为其后续的护理实践打下基础。

急性心肌梗塞教案

急性心肌梗塞教案

3
心脏搭桥手术
适用于严重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通过植入血管旁路恢复心脏供血。
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指导
康复计划
参加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心 理支持等综合康复计划,以促 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健康饮食
采用低盐、低脂、富含蔬果和 全谷物的饮食,有助于控制血 脂和改善心脏健康。
压力管理
学会有效管理压力,通过放松 技巧、冥想和支持性心理治疗 等方式缓解情绪压力。
咀嚼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可以帮助减少血小 板凝聚,阻止血栓形成,但 仅在无过敏史的情况下使用。
CPR
在心脏停跳时,进行心肺复 苏术可以帮助维持血液循环。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包括血栓溶解药、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等,可帮助降低心脏负担。
2
介入手术
通过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等操作,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吸烟
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冠状动脉阻 塞的风险。
高血脂
高胆固醇和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增加心肌梗塞的患病风险。
糖尿病
糖尿病可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特别是伴 有其他危险因素时。
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措施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告知医务人员你怀疑自己患 有急性心肌梗塞,以便他们 能够迅速采取救援行动。
心肌梗塞的症状和体征
1 胸痛
经常是急性心肌梗塞的最常见症状,常被形容为剧烈而持续的胸部不适或疼痛。
2 呼吸困难
心肌梗塞可导心和呕吐
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和呕吐的症状,特别是女性和年长患者。
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持续高血压可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急性心肌梗塞的预防措施
1
慢性病管理

急性心肌梗死教案

急性心肌梗死教案

急性心肌梗死教案
教案
课时安排:4学时
题目:急性心肌梗死
教学目的要求:
1.熟悉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

2.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诊断。

3.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诱因和预后。

教学重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诊断。

教学难点:
1.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2.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适应症和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法,使用多媒体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与导入
首先简单复上一节所学内容:不稳定型心绞痛,然后引出急性心肌梗死。

二、研究新内容
1.概述: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

2.病因:讲解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病因,如动脉粥样
硬化、高血压等。

3.临床表现:详细描述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如胸痛、呼吸困难等。

4.检查: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室检查,如心肌酶谱等。

5.诊断与鉴别诊断: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和鉴别
诊断方法。

6.并发症:介绍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力
衰竭等。

7.治疗:详细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如再灌注治
疗等。

8.预后: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和影响因素。

课堂小结: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讨论、思考题、作业:
1.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是什么?
2.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适应症及方法。

参考书目:XXX,XXX.内科学(第8版)[M].北京:XXX,2013.。

心肌梗死病理教案范文模板

心肌梗死病理教案范文模板

适用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授课对象: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心肌梗死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变化及病理特征。

2. 技能目标:能够识别心肌梗死的病理切片,描述其典型病理改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心血管疾病的关注。

教学内容:一、心肌梗死的定义二、心肌梗死的病因三、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四、心肌梗死的病理特征五、心肌梗死的病理诊断教学重点:1. 心肌梗死的定义和病因2. 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3. 心肌梗死的病理特征教学难点:1. 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2. 心肌梗死的病理特征识别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视频教学法教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心肌梗死病理图片及视频3. 心肌梗死病理切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知识。

2. 引出心肌梗死的定义。

二、新课讲授1. 心肌梗死的定义2. 心肌梗死的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炎症- 冠状动脉栓塞3. 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 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缺血- 心肌细胞损伤和坏死- 心肌细胞凋亡- 心肌细胞修复和纤维化三、案例分析1. 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心肌梗死的病因、病理生理变化及病理特征。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心肌梗死病理生理变化和病理特征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关于心肌梗死病理生理变化和病理特征的理解。

2. 引出心肌梗死的病理特征。

二、新课讲授1. 心肌梗死的病理特征- 心肌细胞坏死- 心肌细胞凋亡- 心肌细胞修复和纤维化- 心肌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形态变化- 心肌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功能变化三、病理切片观察1. 指导学生观察心肌梗死病理切片,识别典型病理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心肌梗死的病理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掌握心肌梗死病人的概念、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指导。

2.熟悉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诊断、护理评价。

3.了解诊断心肌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操作技能目标:能熟练操作心电图机及心电监护仪,熟练为病人氧疗。

(三)情感目标:通过实训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重点1.心肌梗死的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和用药护理;2.心肌梗死的健康指导。

(二)学习难点心绞痛病人的身体状况;心绞痛发作时的处理及健康指导。

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具体环节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学生贴卡片活动、小组讨论。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机、教学课件、项目卡片。

五、授课类型新课六、课时4 课时七、教学时间安排导课 5 分钟新课讲授 60 分钟能力训练 18 分钟课堂小结 4 分钟拓展练习 3 分钟八、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表现手段设计意图导课观察思考复习旧课,简要回顾上堂课讲授的内容;案例引入本次课内容;提问总结;案例分析;通过复习强化已学内容,通过展示案例启发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本次课内容。

新知探究提出问题通过引入的案例,提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课件案例展示。

通过设置情景,提出任务,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二、心肌梗死一、概述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

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甚至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等。

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最基本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二、护理评估(一)健康史询问病人有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心绞痛发作史。

有无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及严重心律失常等。

有无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课件展示各项教学内容,结合对比、案例等教学方法讲授。

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们系统学习心肌梗死的相关理论知识,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达到知识目标。

血压突然升高、饱餐及用力排便等诱因。

(一)身体状况1.症状先兆: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

①疼痛:程度重、持续时间长;②全身症状:发热、血沉快;③胃肠道症状;④心律失常:前壁常见室性期前收缩,下壁常见传导阻滞;⑤低血压、休克;⑥心力衰竭。

2.体征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少数有第三心音奔马律,二尖瓣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所致的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伴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3.并发症①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②心脏破裂③栓塞④心室壁瘤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二)心理-社会状况恐惧或濒死感。

焦虑和悲观情绪。

家属、亲友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对病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和预后。

(三)辅助检查1.心电图(1)ST段抬高型:①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②宽而深的Q 波(病理性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③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

在背向MI区的导联则出现相反的改变,即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2)非ST段抬高型:①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ST 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为心内膜下MI所致。

②无病理性Q波,也无ST段变化,仅有T波倒置改变。

(3)动态演变:①起病数小时内为超急性期改变,可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②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相曲线。

数小时~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是为急性期改变。

③在早期如不进行治疗干预,ST段抬高持续数日至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则变为平坦或倒置,是为亚急性期改变。

④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是为慢性期改变。

T波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恢复。

(4)定位诊断:①前壁:V3、V4;②前间壁:V1、V2;③广泛前壁:V1~V6;④侧壁:Ⅰ、aVL;⑤下壁:Ⅱ、Ⅲ、aVF;⑥后壁:V7、V8、V9。

2.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

3.心肌坏死标记物:①肌红蛋白起病后2小时内升高,12小时内达高峰,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

②肌钙蛋白I(cTnI)或T(cTnT)起病3~4小时后升高,cTnI于11~24小时达高峰,7~10天降至正常,cTnT 于24~48小时达高峰,10~14天降至正常。

这些心肌结构蛋白含量的增高是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

③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其增高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梗死的范围,其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综合评价:肌红蛋白出现最早,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不强;cTnT和cTnI出现稍延迟,特异性很高,缺点是持续时间可长达10~14天,对在此期间出现胸痛,判断是否有新的梗死不利。

CK-MB虽不如cTnT、cTnI敏感,但对早期(<4小时)AMI的诊断有较重要价值。

4..冠状动脉造影:是金标准,有确诊价值。

(三)治疗要点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到达医院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或90分钟内开始介入治疗)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1.监护和一般治疗:①休息;②监测;③吸氧;④护理;⑤建立静脉通道;⑥阿司匹林。

2.解除疼痛:①哌替啶或吗啡;②可待因或罂粟碱;③硝酸酯类。

3.再灌注心肌⑴介入治疗(PCI)⑵溶栓治疗:溶栓药物的应用:①尿激酶;②链激酶;③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

4.消除心律失常、控制休克、治疗心力衰竭及并发症的处理5.其他治疗:①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③极化液疗法;④抗凝疗法6.恢复期的处理:经2~4个月的体力活动锻炼后,酌情恢复部分或轻工作,以后部分患者可恢复全天工作,但应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精神过度紧张。

三、常用护理诊断/问题1.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2.自理能力缺陷与急性期医疗限制活动有关;3.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卧床时间长,虚弱、疲乏有关;4.有便秘的危险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5.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四、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休息与活动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后可床上行肢体活动,3天后可逐渐病房内走动,第4-5天起可逐步增加活动,2.饮食护理在最初2~3日应以流质为主,以后随着症状的减轻而逐渐过渡到低钠、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3.吸氧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

(二)病情观察安置病人于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意识、皮肤黏膜色泽、心率、心律及尿量等。

对于严重心衰者还需监测肺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

备好除颤器和各种急救药品。

若发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等早期征象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抢救。

(三)用药护理吗啡或哌替啶:注意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硝酸酯类药物:随时监测血压变化,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量和滴速。

溶栓药物:询问病人有无活动性出血、脑血管病等溶栓禁忌证,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血型;溶栓过程中应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寒战、发热、皮疹,低血压和出血等,严重时应立即终止治疗;用药后监测心电图、心肌酶及出凝血时间。

(三)心理护理专人守护病人,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抢救操作时,应沉着、冷静、正确和熟练,给病人以安全感。

协助病人和家属提高应对疾病的能力。

(四)健康指导1.生活指导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低饱和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戒烟,适当有规律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

2.用药指导嘱病人随身携带“保健盒”。

定期复查。

有危急征兆时立即就诊。

六、护理评价病人胸痛是否减轻或消失活动耐力是否增强病人情绪是否稳定大便是否通畅能力训练能力训练 1病案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提出的任务。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探究、协作能力,让学生理论结和实际,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训练 2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们团结各组学生讨论结果汇总,相互指正。

协作的精神。

教师点评总结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成绩给予讲评、鼓励,增强学生自信。

达到情感目标。

课堂小结将本次课内容以复习的形式系统回顾,巩固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结归纳通过教师小结,明确学习重点,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拓展练习课后习题练习习题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强化情感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