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博士培养方案-生态学-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西北大学

附件二: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黑体小四加粗,1.5倍行距,段前、段后0.5行)【参照写法】本学科点的前身是1972年设立的药用生物专业,1980年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合办药用植物专业,1999年改为中药学专业招收本科生。
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06年自主设置药物化学和中药生物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点现拥有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及陕西省中药新药研究工程中心等研究机构和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和陕西省创新团队。
拥有包括600兆核磁共振-质谱-HPLC联用仪在内的一批重要仪器设备,可以完成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成药性评价,活性成分筛选,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等工作。
在“十一五”期间,共承担了各类课题35余项,其中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部级等纵向课题20项。
共获得包括省部级一、二等科技进步奖在内的科技成果奖励3项。
二、培养目标【参照写法】具有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前沿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进行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在科学研究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主要研究方向【参照写法】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中药学,药物化学,中药生物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中药化学成分与成药性评价:通过对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寻找有效成分,通过各种药理学方法评价其成药性。
2、中药及复方代谢与受体色谱:研究中药及复方的体内代谢过程,把与药物分子作用的受体通过化学方法固定到色谱柱上,以此受体色谱方法来筛选中药及复方的活性成分。
3、中药活性成分合成及结构修饰:对于活性好、天然含量低、结构不太复杂的中药成分设计合成的合成方法来大量获得;对于活性不够高或毒性太大的成分进行结构修饰来提高活性降低毒副作用,以此来获取能够成药的化合物。
生态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依据导师和论文工作需要自由安排的其它院系开设的研究生课程
第一学年内完成
9. 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按学院学术委员会有关规定执行
备注
生态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培养类别
博士
学科、专业代码
071012
一级学科名称
生物学
二级学科名称
生态学
基本学习年限
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培养方式
全日制
学分
总学分不少于2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12学分;培养环节8学分
研究方向
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博士学位课
培养环节安排时间
学分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同学校要求
开学第四周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同学校要求
中期考核前完成
2
3.学术交流
同学校要求
中期考核前完成
2
4.实践教育
同学校要求
中期考核前完成
2
5. 学科综合水平考试
同学校要求
中期考核前完成
2
6.中期考核
同学校要求
第三学期初
7.论文中期检查
同学校要求
第五学期末(12月份)
外பைடு நூலகம்语(博一外)
3.0
秋
博士学位课
B001204
现代科技革命与现代马克思主义
3.0
秋
博士学位课
B060801
泛生态学导论
3.0
秋
博士学位课
B060802
高级生态学进展
生态学一级学科(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态学一级学科(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13)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将为国家培养生态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要求所培养的博士生要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具有强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的献身精神;具有严谨、谦虚、求实、进取、敬业的学风和创新性思维等科学素养。
掌握坚实深厚的生态学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系统深入地掌握生态学科相关专业领域的专门知识及实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能上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初步掌握第二外语;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能够独立承担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态保护、生态管理、生态工程设计等相关部门或行业的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
二、研究方向1、生态科学从事植被、群落、种群、生理生态、动植物区系地理等生态学基础和前沿课题研究。
2、生态技术与工程从事生态保护技术,森林、湿地、矿山等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和生物滞留系统等绿色基础设施设计等相关技术和工程设计研究。
3、生态管理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生态管理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三、学制全日制普通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达到培养方案要求可申请提前毕业,最长提前毕业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学位课程一般在第二学期完成,后2-4年主要从事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研究及写作和答辩工作。
四、培养方式1.根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本学科按生物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按二级学科开设博士期间专业基础课程,由导师或导师组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2.本学科鼓励研究生的“三种经历”,即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在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中实行双导师合作培养。
3. 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博士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运用生态学方法和技术从事生态学研究的能力;2.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课题选择、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等;3.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应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复杂生态环境问题;4.具备团队协作和交流合作的能力,能够在跨学科和国际合作的研究环境中进行科研工作;5.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和伦理道德意识,能够遵守科学道德规范;6.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普能力,能够进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交流和推广。
二、培养方式1.课程学习: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需修满一定学分的课程,其中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研究生学位论文。
必修课主要包括生态学基础、生态实验设计与统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生态系统管理与调控等内容。
选修课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进行选择,涵盖领域广泛的生态学研究内容。
2.科研实践:生态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参与科研项目的实践工作,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方向,并由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包括课题选择、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论文撰写等。
学生需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增加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在科研实践中,要求学术严谨,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3.师生互动:每位研究生都会分配一位导师,导师将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
导师会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包括教学、讨论和交流等。
研究生需要与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反馈研究进展和问题,导师也要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4.学术交流:学生需参与学术报告、学术研讨、学术会议等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以增强自己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学生可通过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术交流的能力。
5.教学实践:为了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和科普能力,学生需参与教学实践。
学生可以担任助教,协助教师进行本科生课堂教学,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一、学科介绍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起源于1952年植物学专业的地植物学(植物生态学)专门化,当年,仲崇信教授招收了该方向的研究生。
1981年,仲崇信教授在植物学专业内重新招收植物生态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1984年经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生态学专业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本科专业和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0年生态学专业发展成为包含动物、植物生态学在内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成为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组成部分,招聘博士后。
目前,植物生态学部分是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的重要支撑领域。
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长期致力于海涂湿地生态、生态工程、动物生态和森林生态学研究,取得了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教委(教育部)、海洋局等科技奖励10余个。
1990年以来,先后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863、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 (WWF)、Luce Foundation、科技部国家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江苏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八五科技攻关计划、江苏重点农业攻关计划、国际合作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地方合作等科研项目70余个,经费600多万元;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20个,经费320余万元。
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著作(教材)10部;其中,《生态工程学》在2001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研究生教材。
生态学专业目前有在职教师11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与高级工程师6名和工程师1名。
5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4位教师拥有硕士学位。
教授:钦佩、陈建秀、李建龙、安树青;副教授:陈建群、黄诚、孟文新、张立新、刘茂松、孙书存;钦佩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盐土农业生态学、海滨系统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
陈建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学、动物(昆虫)系统分类学和土壤动物学。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育方案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育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71012,授理学学位)一、培育目标1.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和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2.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切的专门知识;3.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制造性的功效。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毒理生态学2.生态修复3.生态环境计划与治理三、学习年限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样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样为4-6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一样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育,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派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硕博连读、直攻博贯通设置)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育提出的具体要求1.博士研究生的培育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育和考核工作。
2.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需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学分。
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1)课题的来源、意义;(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进展趋势;(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4)理论与实践方面估量的制造性功效;(5)预期功效;(6)要紧参考文献。
4.论文中期报告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功效,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良意见,待制造性研究功效取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5.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大体条件:(1)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2)完成论文选题报告;(3)完成论文中期报告;(4)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5)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6)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2013版博士培养方案-生态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黑体小四加粗,1.5倍行距,段前、段后0.5行)本学科点有长久的研究历史和良好的工作基础,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招收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
在西北大学“211工程”中一直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于2001年获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得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2年获批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是陕西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项目),也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专业点”的主要支撑学科。
本学科点拥有良好的研究平台,是“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分,拥有可进行全球变化生态、群落与种群生态、生理生态和分子生态研究的实验室群及智能型人工气候室1座和秦岭野外研究监测基地1个。
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5人。
近五年来,共承担了各类课题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共16项,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子课题和中科院先导专项子课题各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项。
近五年共获得包括省部级一、二等科技进步奖在内的科技成果奖励11项,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项。
二、培养目标培养博士生具有扎实、深入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前沿动态;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能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在科学研究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动物生态学:秦岭被列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依托此自然资源优势,着重开展秦岭动物多样性、物种濒危灭绝机制、自然保护区理论及功能区确立等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是对秦岭川金丝猴的社群结构和维持群稳定性机制及其生态学和保护策略进行系统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冬眠生理学、白蚁生理与生态研究等。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71012,授理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2.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3.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毒理生态学2.生态修复3.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三、学习年限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硕博连读、直攻博贯通设置)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学分。
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1)课题的来源、意义;(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5)预期成果;(6)主要参考文献。
4.论文中期报告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5.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1)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2)完成论文选题报告;(3)完成论文中期报告;(4)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5)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6)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黑体小四加粗,1.5 倍行距,段前、段后0.5 行)
本学科点有长久的研究历史和良好的工作基础,上世纪80 年代即开始招收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
在西北大学“ 211 工程”中一直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于2001 年获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 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 年获得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2 年获批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是陕西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项目),也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专业点”的主要支撑学科。
本学科点拥有良好的研究平台,是“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分,拥有可进行全球变化生态、群落与种群生态、生理生态和分子生态研究的实验室群及智能型人工气候室1 座和秦岭野外研究监测基地1 个。
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5 人。
近五年来,共承担了各类课题50 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 项,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共16 项,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子课题和中科院先导专项子课题各1 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 项。
近五年共获得包括省部级一、二等科技进步奖在内的科技成果奖励11 项,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 项。
二、培养目标
培养博士生具有扎实、深入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
展历程及前沿动态;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和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能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在科学研究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动物生态学:秦岭被列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依托此自然资源优势,着重开展秦岭动物多样性、物种濒危灭绝机制、自然保护区理论及功能区确立等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是对秦岭川金丝猴的社群结构和维持群稳定性机制及其生态学和保护策略进行系统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冬眠生理学、白蚁生理与生态研究等。
2、进化生态学:利用最新的、高效的分子技术,研究濒危种、特有种和具有重大生态经济价值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合古地质、气象、生态数据、利用地理信息学技术分析种群遗传变异格局的历史与生态成因,研究适应辐射、亚种分化、地理起源等理论问题;以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技术为依托,以生物信息学为研究方法,探讨生物与环境长期互作过程中适应的分子机理,了解形态分化的分子基础及与环境的关系。
3、植物生态学:本学科方向立足于全球变化的敏感生态区域(黄土高原、秦岭山地),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多时空尺度响应过程、控制机理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过程的交互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研究。
近年的研究重点是对秦巴山区及黄土高原珍稀濒危与重要资源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与濒危机制
以及植物功能生态学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在职学习为4年,累计学习年限最长为7年。
五、学分要求
六、课程设置
六、科研与学术活动环节
1.参加科研活动要求
必须至少参加1项科研课题研究,完成相应工作量,由课题负责人对其科研工作进行考核并写出评语,考核合格者,取得1个学分。
2.参加学术活动要求
(1)应参加10次学术报告或学术沙龙,结合学位论文选题,撰写1篇学科发展综述。
(其中至少选听1次由研究生院或研究生工作部组织的科学道德、学术修养报告,或研究生
学术月期间各培养单位学风建设主题活动)
(2)应参加1次学校学术月活动并提交论文。
(3)应在一定范围内主讲1次学术报告。
达到上述要求,考核通过者,取得1个学分。
3.自然科学类博士研究生还应该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为样式撰写一份基金申
请书;人文社科类博士研究生应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请书” 为样式撰写一份基金申请书。
记1 个学分。
七、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
研究生应参加教学或社会实践活动,要求 1 个学分。
主要形式有:
1.讲课、辅导、协助指导本科生的实验和毕业论文等;
2.深入社会基层从事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指导、社会服务、调查研究等;
3.研究生各类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的组织、学科竞赛活动的组织和参与等。
八、开题报告
按照《关于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的几点意见》(研字[2010]38 号)文件要求进行。
博士研究生须在导师指导下,以撰写国家基金申请书的形式完成对研究内容的论证,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应于第三学期末完成。
人文社科类博士生撰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请书》,自然科学类类博士生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答辩通过后至少二年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九、科研成果及学位论文要求
1. 研究生学位申请科研成果要求根据《西北大学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规定》(校发[2007] 研字14 号)相关要求进行,硕士科研成果具体要求以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备案材料为准。
2.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根据《西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研字[2008]26 号)的要求进行,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工作根据《西北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工作实施办法》及《西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校发[2007] 研字24 号)的有关规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