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育社会学作业

合集下载

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

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

作业名称:教育社会学作业出卷人:zuoye作业总分:100 通过分数:60起止时间: 2007-4-20 9:30:24 至 2007-4-20 9:47:21 学员姓名:hsj 学员成绩:97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97.06详细信息:题号:1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内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是选项:A、A 规范学科B、 B 事实学科C、 C 交*学科D、 D 中介学科学员答案:A题号:2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内容:教育社会学的解释学派重视教育社会学的选项:A、A 宏观研究B、B 微观研究C、C 中观研究D、 D 综合研究学员答案:B题号:3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内容: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论学派代表人物是选项:A、A 孔德B、 B 杜威C、 C 帕森斯D、 D 柯林斯学员答案:C题号:4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立阶段的特征是选项:A、A 理论分析B、B 实证性研究C、C 规范性研究D、 D 综合性研究学员答案:C题号:5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我国教育社会学的重建时期是在选项:A、A 1922年B、 B 1848年C、 C 1949年D、 D 1979年学员答案:D题号:6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西方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结构是狭义的社会结构即选项:A、A 人口结构B、B 阶层结构C、C 经济结构D、 D 政治结构学员答案:B题号:7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提出社会分层的社会学家是选项:A、A 涂尔干B、 B 韦伯C、 C 孔德D、 D 杜威学员答案:B题号:8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在教育的社会功能中哪一种是最基本的选项:A、A 经济功能B、B 社会化功能C、C 政治功能D、 D 文化功能学员答案:B题号:9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从动态角度来看社会结构的变化是选项:A、A 人口流动B、B 社会分层C、C 社会流动D、 D 社会变迁学员答案:C题号:10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政治结构首先制约教育的选项:A、A 领导权B、 B 课程内容C、 C 技术方法D、 D 目标学员答案:A题号:11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研究文化的最小单位是选项:A、A 文化模式B、B 文化特质C、C 文化观念D、 D 文化制度学员答案:B题号:12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教育价值主要受到社会的什么方面的影响选项:A、A. 人口规模B、 B 政治制度C、 C 经济结构D、 D 文化模式学员答案:B题号:13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教育对文化结构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什么实现的选项:A、A 选择文化B、B 传播文化C、C 发展文化D、 D 传递文化学员答案:D题号:14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最早提出社会流动的社会学家是选项:A、A 涂尔干B、B 韦伯C、C 孔德D、 D 索罗金学员答案:D题号:15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从个人参照系来看的社会流动形式称为选项:A、A 水平流动B、 B 代内流动C、C 代际流动D、D 竞争性流动学员答案:B题号:16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在现代社会个人社会流动中起首要作用的因素是选项:A、A 教育学历B、 B 经济收入C、 C 身份D、 D 文化背景学员答案:A题号:17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中强调先天因素的阶段是选项:A、A 保守主义B、B 自由主义C、 C 激进主义D、 D 马克思主义学员答案:A题号:18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教育机会均等含义中比较难以实现的的方面是选项:A、A 起点均等B、 B 过程平等C、 C 条件均等D、 D 结果平等对待学员答案:C题号:19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我国在教育机会均等最突出的社会差异是哪个方面选项:A、A 阶层差异B、 B 城乡差异C、C 性别差异D、D 文化差异学员答案:D题号:20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整体社会变迁中的关键因素是选项:A、A 社会结构B、B 社会分层C、 C 社会流动D、 D 社会成员学员答案:A题号:21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提出社会变迁历史循环理论的社会学家是选项:A、A 斯宾塞B、 B 韦伯C、 C 孔德D、 D 索罗金学员答案:D题号:22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从教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它是社会变迁的选项:A、A 结果B、 B 条件之一C、 C 动因D、 D 机制学员答案:C题号:23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在社会现代化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选项:A、A 教育现代化B、B 自然环境C、C 人的现代化D、D 传统文化学员答案:C题号:24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强调教育的什么特性选项:A、A 民主性B、 B 开放性C、 C 现代性D、 D 多元性学员答案:C题号:25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的首要方面是选项:A、A 传统文化B、B 教育观念C、 C 课程内容D、 D 教育体制学员答案:B题号:26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选项:A、A 阶级斗争B、B 生产方式的矛盾C、C 生产关系变革D、 D 文化差异学员答案:B题号:27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从社会角色获得的途径来看教师角色是选项:A、A 先赋角色B、B 获致角色C、 C 开放角色D、 D 封闭角色学员答案:B题号:28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最早提出社会化概念的社会学家是选项:A、A 涂尔干B、 B 韦伯C、 C 孔德D、 D 杜威学员答案:C题号:29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杜威认为:选项:A、A 教育大于社会化B、 B 教育等于社会化C、 C 教育小于社会化D、 D 相互交*学员答案:C题号:30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对教师社会地位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选项:A、A 政治地位B、B 经济地位C、C 社会权利D、D 职业声望学员答案:C题号:31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师范教育的阶段是教师社会化的选项:A、A 预期阶段B、B 继续阶段C、C 专业化阶段D、D再社会化阶段学员答案:A题号:32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哪种学生的同辈群体是正式的选项:A、A 兴趣小组B、B 玩伴C、 C 自由群体D、 D 班级学员答案:D题号:33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正式社会组织的最首要基本条件是:选项:A、A 社会目标B、B 一定成员C、C 规章制度D、 D 物质和信息学员答案:A题号:34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最早的社会化机构是选项:A、A 学校B、 B 家庭C、 C 同辈群体D、 D 社区和大众传媒学员答案:B题号:35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学校组织的取向中比较突出的是:选项:A、A 情感性B、 B 属性本位C、 C 普遍性D、 D 自我取向学员答案:C题号:36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提出科层制理论的社会学家是:选项:A、A 涂尔干B、 B 韦伯C、 C 孔德D、 D 杜威学员答案:B题号:37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学校组织系统理论认为学校是一个:选项:A、A 独立系统B、 B 开放系统C、C 封闭系统D、 D 社会系统学员答案:B题号:38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学校社会组织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选项:A、A 师生关系B、 B 领导与员工关系C、 C 教师间关系D、 D 同学关系学员答案:A题号:39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在学校组织结构中,保证权力实现的关键因素是:选项:A、A 职务B、 B 领导才能C、 C 同辈群体D、 D 威信学员答案:D题号:40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学校文化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选项:A、A 教师文化B、B 学生文化C、 C 校园文化D、 D 管理文化学员答案:D题号:41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社会学中社会体系是指一种群体:选项:A、A 社会目标B、B 行动单位C、 C 规章制度D、 D 社会组织学员答案:B题号:42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对班级社会体系产生动力作用的因素的是:选项:A、A 领导方式B、B 制度规范C、 C 团体气氛D、 D 个体差异学员答案:C题号:43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提出师生互动模式理论的社会学家是:选项:A、A 帕森斯B、 B 韦伯C、 C 盖哲尔D、 D 艾雪莱学员答案:D题号:44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班级社会体系理论认为交往是一种:选项:A、A 班级文化B、 B 群体结构C、C 社会功能D、 D 社会规范学员答案:B题号:45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班级文化中的主体因素是:选项:A、A 教师文化B、B 学生个体文化C、C 学生群体文化D、D 管理文化学员答案:C题号:46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师生互动模式中比较进步的模式是:选项:A、A 学生中心B、 B 知识中心C、C 教师中心D、 D 管理中心学员答案:A题号:47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班级社会功能是:选项:A、A 社会化功能B、B 个性化功能C、C 选择功能D、D 监护功能学员答案:D题号:48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家庭观念属于家庭制度的:选项:A、A 概念系统B、B 组织系统C、 C 规范系统D、D 设备系统学员答案:A题号:49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家庭社会化在执行者的特点是:选项:A、A 早期性情感性B、 B 自觉性权威性C、 C 全面普遍性D、 D 自然灵活性学员答案:B题号:50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美国对家庭与学业成就的著名研究报告是:选项:A、A 《普洛登报告》B、 B 《科尔曼报告》C、 C《十二国比较研究》D、 D 〈拉文报告〉学员答案:A题号:51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家长职业是属于家庭因素的:选项:A、A 社会经济地位B、 B 社会文化水平C、 C 教育方式D、 D 社会政治条件学员答案:A题号:52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在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方面是选项:A、A 个性发展B、 B 社会性发展C、C 学业成绩D、D 基本技能学员答案:B题号:53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根本没有教育观可言的家长教育方式是选项:A、A 溺爱型B、 B 专制型C、 C 放任型D、 D 民主型学员答案:C题号:54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在家庭与学校互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选项:A、A 家长B、 B 学校领导C、 C 社区D、 D 教师学员答案:D题号:55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构成社区要素中的关键因素是:选项:A、A 人口B、 B 社会分层C、 C 区域和文化D、 D 社会心理学员答案:C题号:56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社会学家是选项:A、A 腾尼斯B、 B 韦伯C、 C 孔德D、 D 帕克学员答案:A题号:57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是社区教育的:选项:A、A 功能B、 B 根本任务C、 C 形式D、 D 互动机制学员答案:B题号:58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的基础是选项:A、A 目标统一B、B 互动互利C、C 教育内容D、 D 资源共享学员答案:B题号:59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选项:A、A 综合性B、 B 开放性C、 C 社区性D、 D 网络化学员答案:C题号:60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以教育救助农民的贫穷是:选项:A、A 文字教育B、B 卫生教育C、C 公民教育D、 D 生计教育学员答案:D题号:61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未来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教育观是选项:A、A 终身学习B、 B 个性教育C、 C 全面发展D、 D 合作发展学员答案:A题号:62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内容:学习化社会是关于社会()的概念选项:A、A 结构B、 B 发展模式C、 C 教育目标D、 D 功能学员答案:B题号:63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内容:最早提出学习化社会概念的教育家是()选项:A、A 哈钦斯B、 B 杜威C、 C 郎格朗D、 D 索罗金学员答案:A题号:64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内容:从学习化社会影响教育的角度,教育和学习过程的重点是()选项:A、A 社会实践B、 B 课堂教学C、 C 自学D、 D 辅导学员答案:C题号:65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内容:在学习化社会中起关键作用的基础因素是()选项:A、A 经济基础B、 B 政策法规C、C 资讯技术D、 D 教育制度学员答案:A题号:66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内容: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2010年基本建立的是()选项:A、A 学习化社会B、 B 终身教育体系C、 C 终身学习体系D、 D 小康社会学员答案:C题号:67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内容:终身学习的四个支柱中关于个人独立和创造性的方面是选项:A、A 学会认知B、 B 学会生存C、C 学会共同生活D、D 学会做事学员答案:B题号:68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终身教育的内涵包含了全体社会成员的选项:A、A 教育内容B、B 教育目标C、C 教育各环节D、D 各种教育形态学员答案:D。

___2020年6月___《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___2020年6月___《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___2020年6月___《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doc1.___认为,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特殊社会现象中的教育。

2.心理学上关于失范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心理缺陷说;另一是挫折-侵犯说。

3.1972年6月,___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转折点,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

4.根据教育运行的客观结果是否与其特定的价值取向相符的分类,可将教育功能划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5.___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

6.教育规范可分为行为规范、道德规范等,是从涉及内容上分的。

7.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统。

8.在班级形成之初,熟悉程度往往是形成群体的主因。

9.学校主要成员教师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10.从众行为主要是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1.1907年___在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

12.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指标主要有:人口的寿命、人口的死亡率、人口发病率。

13.按控制的手段分,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14.在班级形成之初,熟悉程度往往是形成群体的主要原因。

15.社会化主要指个体研究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这也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

16.___提出的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被检验过的假设等五种知识构成的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被称为“科学环”。

17.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指标主要有:人口的寿命、人口的死亡率、人口发病率。

18.学校主要成员教师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反。

19.___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

教育社会学作业1

教育社会学作业1

《教育社会学》作业1一、名词解释:1、教育社会学2、教育的功能论3、教育的冲突论4、教育的互动论5、实证研究范式6、隐藏法7、人种学研究8、规范性研究二、问答: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分析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性质3、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4、简述研究课题形成的过程《教育社会学》作业2一、名词解释1、前排中间效应2、课堂控制3、显性知识4、隐性知识5、学校文化6、从众行为7、科层理论8、目标错位二、简答1、简述学校文化结构2、简述班级组织的功能3、简述班级组织的发展水平4、简述学校组织结构的特征三、论述1、试述课堂角色结构动态变化类型及影响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课堂冲突3、什么是课程,试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分析4、联系实际,分析班集体的建设《教育社会学》作业3一、名词解释1、制度2、社会变迁3、经济结构4、社会分层结构5、社会问题6、教育问题7、文化失调论8、伴生性教育问题二、简答1、简述教育制度基本要素2、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3、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三、论述1、分析经济文化分层对教育的影响2、试述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原因3、联系实际,就当前教育公平问题谈谈你的看法4、述评教育的功能理论《教育社会学》作业4一、名词解释1、失调性教育问题2、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平等4、教育公平5、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6、过分社会化7、可持续发展8、教育现代化二、简答1、简述教育功能的类型2、简述镜中我理论三、论述1、试析社会化的文化基础2、试析教育与个体社会地位升迁的关系3、试析教育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作用4、谈谈我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 新

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   新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教育社会学作业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作业及答案

1.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2. 教育制度的社会特征3. 教育制度的社会化功能的表现4. 现代教育制度的社会功能5. 政治制度对教育制度的作用6. 教育权的三重内涵7. 机会均等原则的基本内容8. 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个体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的原因9. 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个体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10.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11. 现代教育分流出现的新趋势12. 我国教育分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主要表现13. 在我国教育分流体制下,如何贯彻公平原则14. 目前我国教育机会均等主要存在的问题15.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16. 教育现代化的四个层次17.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策略18. 学习化社会的特征19. 终身教育新观念20. 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21. 正式组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22. 以人为本的原则如何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层面?第四次作业1. 社会变迁的主要理论2. 运用教育社会学相关理论,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促进教师的社会化?3. 分析现代教师的地位4. 针对班级社会特征,结合实际,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5. 结合个人学习经历,谈谈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第一次作业答案1. 教育社会现象是指学者们以一种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所看到的现象,从概括的意思上讲,它包括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与教育相连的社会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社会学科,它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一种把教育和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来研究“教育社会现象”,其学科的逻辑起点和研究目的在于教育的本质性功能,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造条件和提供理论依据。

3. 社会学中社会制度是指反映人们在某一社会生活领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一套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

4. 教育制度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各种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

5. 社会化功能是指教育制度在促进个体完成社会化成为正式社会成员方面的作用。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教育现象B. 社会现象C.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D. 教育制度答案:C2. 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是()。

A. 杜威B. 斯宾塞C. 涂尔干D. 赫尔巴特答案:C3.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比较法答案:B4.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

A. 单向关系B. 双向关系C. 多向关系D. 无关系答案:B5. 教育的功能包括()。

A. 社会化功能B. 经济功能C. 政治功能D. 以上都是答案:D6. 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

A. 教育的预期功能B. 教育的非预期功能C. 教育的显性功能D. 教育的潜在功能答案:B7. 教育的再生产理论是由()提出的。

A. 布劳尔B. 鲍尔斯C. 阿普尔D. 布迪厄答案:D8. 教育机会均等是指()。

A. 教育起点的均等B. 教育过程的均等C. 教育结果的均等D. 以上都是答案:D9.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包括()。

A. 传递文化B. 培养人才C. 促进社会流动D. 以上都是答案:D10. 教育的筛选功能是指()。

A. 教育对个体进行分类和选拔B. 教育对个体进行培养和教育C. 教育对个体进行社会化D. 教育对个体进行激励和鼓励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 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B.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C. 教育与社会问题的关系D. 教育与社会政策的关系答案:ABCD2.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

A. 功能主义理论B. 冲突理论C. 符号互动理论D. 社会资本理论答案:ABCD3.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包括()。

A. 传递社会文化B. 培养社会角色C. 促进个体发展D. 维护社会秩序答案:ABCD4. 教育的筛选功能包括()。

A. 社会分层B. 社会流动C. 社会控制D. 社会整合答案:ABC5. 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需要()。

教育社会学作业

教育社会学作业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有何帮助?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以教育社会学的视角首先就要充分了解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以及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一)什么是教育社会学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的定义问题”一文,被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

教育社会学发展至今,实际上隐含着两种基本的研究路径:第一种传统源于主要以孔德、涂尔干、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学术渊源,其研究的基本路径是:社会结构(或制度)——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偏重“社会事实”,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第二种传统源于主要以韦伯为代表的学术渊源,其研究的基本路径是:个体事实——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偏重“个体事实”、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整合上述两种研究取向的努力极为突出。

一直以来,教育社会中一些教育社会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着不同的认识。

“社会化过程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联系”,有的强调教育制度与社会其他制度(如经济、政治、宗教和亲属)之间的功能关系,有的强调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对整体社会系统中的教育结构、功能、过程等的分析。

在马和民先生的《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定为:“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

简言之,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这样一个界定,便可以逻辑地演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二)教育社会学视角的界定教育社会学可以为我们提供塑造学校生活的外部社会力量的信息;它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教育对于个体、社会、国家的功能;它可以使我们分析、解释和预见教育问题的原因;在研究教育问题、寻找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时,教育社会学知识还将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思想自由与新的思维途径。

《教育社会学》电大本科作业答案

《教育社会学》电大本科作业答案

《教育社会学》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人文研究范式:教育社会学者充分接纳了人文主义方法论的研究传统。

20世纪70年代,以英国“新“教育社会学的兴起为代表,强调对师生人际互动的解释主义分析方式、全力解剖教育教学的实际内容和过程,主张研究者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理解和解释。

由此分化出了各种分之理论,“如符号互动论”、“现象学方法论”、“人种学方法”等,这就形成了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人文研究范式”,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价值判断,反对事实判断,注重科学解释性得出结论,反对演绎性得出结论,强调定性分析,反对定量分析。

2.教师角色社会化:是指某些人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并逐步担当其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

教师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内化教师职业交织,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养成教师职业态度。

教师角色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制度层面和个体层面。

3.教师权威:教师权威是教师制约教育影响效果最重要的因素。

教师的权威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教师自身,只能归结于教师自身对道德的内在忠诚。

教师权威的运用在于是学生的行动处于一种有序状态,或协调起来合作实现某一目标,这是大臣谷有序的教学活动或教学秩序的主要机制之一,教师权威也是教师权利的一种特殊形式,他通过命令来安排或联合其他行动者的行动。

4.学生重要他人:任何一个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如家长、同伴、教师、历史上的英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

由于重要他人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远大于非重要他人,因此,学生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重要他人的类型与特征。

学生的重要他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与偶像型重要他人。

所谓互动性重要他人,是指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所谓偶像型重要他人,是指因受到学生特别喜欢、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二)简答题1.简答学生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答:学生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存在高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选择任何一堂课,举例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印象管理。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门艺术,教师进行良好的课堂控制,实际上需要一定的控制艺术和技巧,印象管理便是这样的技巧。

印象管理的观点来自于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关于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分析。

课堂教学是一种在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教学活动也是一门表演的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存在着戈夫曼所力图解剖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上一堂小学语文课,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做小动作、捣蛋或者有其他局外人不合时地闯入课堂,这些偶然事件直接关系到课堂秩序能否重新恢复正常,教学工作能否正常进行。

因此,作为教师,作为表演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品性和措施来处理课堂问题。

1、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
全体教师的举止行为应表现出共同承担了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对学生的仁爱,关心和期望。

教师集体的内部团结相当于“后台”。

教师之间的内部矛盾于意见不应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教师就能维持一种“剧场印象”。

这是教师进行前台表演的基础和支撑点。

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
教师应当牢记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在课堂中不能出现无意动作或失控行为。

教师应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防感情用事,特别是要控制面部表情和说话的态度。

3.教师要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
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教案,如教学道具的使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适当调节课堂气氛,教学不应被打断。

有研究表明:在有些学校有一不成文的规定,不能贸然进入课堂。

显然,这里存在一个假定,新来的表演者很有可能会做一些在学生看来于他们的教师所建立的印象不一致的举动。

4.教师应尽量做到后台与前台行为的一致
教师兼具普通人和教育者双重角色,要在价值观、信念、道德及其行为方面做到始终如一,自然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处在当前的转型社会中,教师可能会面临内心冲突。

虽然如此,教师仍应从育人的角度严格要求自己。

为了使学生产生对教师行为的一贯性和连续性的印象,一种可行的策略就是教师要防止自己的“后台”被闯入,这意味着教师需要避免被学生识破。

但这并不是欺骗学生,而只是一种维持师生互动的策略。

5.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课堂情境中,学生的某些行为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种维持课堂秩序的行动。

但很多教师对这些行为或者加以忽略,或者视为破坏,因而采取的处理措施最终往往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在课堂中,往往更多的是介于“和谐”与“冲突”之间的“假和谐”局面。

这种假和谐局面可视为学生有意识地在维持秩序,其原因可能是对教师的某种认同,可能是出于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也可能是对教师情感上的支持或者讨好教师的表现等。

但不管学生出于何种动机,若教师意识不到学生所给予的暗示,从而修正自己的行动,则极有可能导致课堂失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