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立意与目标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事业的开创者,汉武帝则是大一统事业的继承者与推进者。
汉武帝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大一统格局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主流,并影响至今。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是大一统事业的推进者及其采取各种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中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智慧,本课采取了将秦始皇与汉武帝措施进行对比,以理解“推进”的含义,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则需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俯瞰古今,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审视。
最后,纵观全课学习,在与前人对比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和经济控制等史实。
通过指导,分析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功绩。
通过比较汉武帝与前人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秦始皇与汉武帝构建“ 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形成汉武帝是“大一统”格局推进者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使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和巩固,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大一统”格局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感悟统一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基石。
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有效性,从中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出示材料后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皇帝制”“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郡县制”和“三公制”,并让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采用承上启下的复习式导入本节新课,学生在回顾前课的内容上进一步加深对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格局开创者的认识;同时,为接下来汉武帝与之对比做好铺垫。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
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③认识“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在统一思想方面采取措施的异同。
②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及其作用。
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难点:汉武帝为什么要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探究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四、学法指导比较学习法、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秦皇汉武”,引出课题。
2.解题:介绍大一统的含义。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出示学习提纲,讲明要求。
(1)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史称西汉。
(2)汉武帝采纳——的建议,把——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政策。
(3)汉武帝采纳——的建议,颁布——,削弱封国势力。
(4)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上,派——,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打击地方豪富。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板书“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结构图。
3.学生展示交流。
(三)合作探究1.喜忧参半——原因篇(1)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国力衰微。
(2)武帝之喜: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奖励耕作、提倡节俭、以德化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到了汉武帝刘彻时,国力达到最昌盛时期,这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武帝之忧:资料一: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1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休养生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汉朝的监察制度。
能力培养:1、通过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简单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比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培养:1、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强盛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而强盛又巩固了统一。
2、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教学流程】1、情景导入:由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指出“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用投影仪展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两幅画像,说明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前面已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2、课前热身:(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2)秦朝哪一年灭亡?(3)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后,于哪一年建立什么政权?定都哪里?3、合作探究:(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几代皇帝的努力,到汉武帝时,国力昌盛,为他施展雄才大略,发展大一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思想上,汉初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后,召集各地学者到长安,询问治国的方法。
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互动1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学者,被汉武帝召到长安,你设想说一说到会的可能都有哪些派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最后汉武帝是如何决断的?生:到会的有法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到会的有道家学者,他会说“无为而治”。
到会的有儒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汉武帝的决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互动2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项政策是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怎样解释?如何评价?生:董仲舒。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课件+教学设计

8.3.1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吴兴法【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休养生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汉朝的监察制度。
能力培养:1、通过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简单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培养:1、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强盛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而强盛又巩固了统一。
2、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1、情景导入:由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指出“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用投影仪展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两幅画像,说明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前面已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2、课前热身:(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2)、秦朝哪一年灭亡?(3)、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后,于哪一年建立什么政权?定都哪里?3、合作探究:(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几代皇帝的努力,到汉武帝时,国力昌盛,为他施展雄才大略,发展大一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思想上,汉初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后,召集各地学者到长安,询问治国的方法。
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互动1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学者,被汉武帝召到长安,你设想说一说到会的可能都有哪些派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最后汉武帝是如何决断的?生:到会的有法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到会的有道家学者,他会说“无为而治”。
到会的有儒家学者,他会说“仁爱治国”。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2.难点: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献、专家解读等。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的小组讨论话题,设置历史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杰出的皇帝。
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统治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措施,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原因和意义。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12、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思考推恩令的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索、学生互动等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推恩令”的理解是难点三、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比较法、引导启发法等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被称为汉族?(二)讲授新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1)措施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含义、具体措施以及影响情景剧: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措施二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汉初分封制的具体介绍(分封的对象、目的和危害)、推恩令(目的、提出者、内容和作用)(3)措施三政治上: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刺史问题1: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呢?(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问题2: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问题3:教师:秦朝有哪个职官与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御史大夫。
)教师补充强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
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问题4: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力的呢?(汉武帝起用一些出身低微的亲信官吏,任命他们为侍中、常侍中,让他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问题5: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4)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影响七、课堂复习训练:使用多媒体展示题目,课堂巩固八、布置课外作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检查制度等史实,探讨这些制度所起的作用。
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2、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3、认识到汉武帝所实施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从思想上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4、“独尊儒术”是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5、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
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进行评价。
教学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的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自学法,比较法过程:一、导课教师朗诵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导入,毛泽东这首气魄宏伟的诗篇点评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位风云人物,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来?生答。
师:谢谢,好,今天我们就重点探讨其中的一位。
板题: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二、自学目标(出示)(2分钟)1、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
2、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3、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自学指导(8分钟)㈠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找出①汉武帝推行“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物质基础条件。
②知道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直接原因。
③知道汉武帝为确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进,还采取了那些措施㈡阅读第二子目①明确削弱封国势力的必要性。
②“推恩令“内容及作用阅读第三子目:明确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㈢阅读第三子目:明确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知识点,也可同桌间讨论交流。
初一历史上册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案

初一历史上册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汉武帝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
培养学生对比、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校历史中前后相关内容的比较能力的培养。
2.思想态度与价值观:(1)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封建帝国。
(2)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一、自学感知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自学提纲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建立时间:公元前_______年;建立者:________;定都_________。
2.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有什么作用?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谁向汉武帝提出来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影响?4.汉武帝为什么要削弱封国势力?为了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巧妙在何处?5.为了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采取了哪两项措施?二研讨探究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1. 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 休养生息政策请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念、原因、措施和作用。
3.文景之治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
或者请学生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师首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到“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
——以材料、故事和问题为思路
一、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主要措施:思
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是;政治上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在王
国问题上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会读史料、读懂史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带领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序幕。
随后天下英雄雄纷纷响应,最终在前207年推翻秦朝的统治。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在群雄争斗中脱颖而出,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了强敌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幻灯片展示材料
材料1: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
有为中国二十四朝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师:对于刘邦,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评价较高,称他为“汉朝的有为皇帝”。
但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封建帝王中,夏先生评价更高的是秦始皇与汉武帝。
问题1: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夏曾佑为什么说秦始皇是中国二十四朝历史中有为之皇帝。
等待学生回答后
师:夏曾佑先生之所以说秦始皇是中国二十四朝有为之皇帝,原因在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采取措施建立中央集权,开创了大一统格局。
夏曾佑先生把“秦皇”、“汉武”并称为“中国二十四朝有为之皇帝”,那么汉武帝又有什么历史贡献?(短暂停顿)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板书课题)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意图:点明本课主题)
新课讲授
师:在学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之前,先让我们来走近汉武帝,看看是他怎样的一个人。
图片1身材“长大”的汉武帝
材料2:今陛下(汉武帝)好陵阻险,射猛兽
——《汉书〃司马相如传》
材料3:(汉武帝)入山下弛鹿豕(音shi,猪)狐兔,手格熊、罴(pi,棕熊)
——《汉书〃东方朔传》
材料4: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初名刘彘,彘(zhi)是猪的意思。
他很聪明,能够透彻地明白事理。
有一次,他的父亲景帝刘启抱着他在膝头上玩耍时,问他“你愿意做天子吗?”小刘彘回答说:“这个事情由天意来决定,不由儿的想法,我愿意每天呆在宫殿之中,在你的面前玩耍,但是也不敢安逸享乐,失去作儿子的本分。
”从这一问一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机灵和善于应对。
正因为他能够透彻的明白事理,所以在他七岁的时候,父亲景帝刘启为他改名为刘彻。
(见《太平广记·汉武帝》)
问题2:通过以上材料和故事,你认为汉武帝是怎样一个人?
等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师: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武帝即位、执掌政权。
那么在武帝即位之初,他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格局呢?我们来共同看下面三则材料:
材料5:至汉武之初……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汉书〃食货志》
材料6:《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今师易道,人易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7:今诸侯(王国)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教师简要解读史料后,提出问题
问题3:汉武帝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格局呢?其中哪些是有利条件、那些是不利条件?(小组讨论)
等待小组派代表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汉武帝即位之初,面临着经济上繁荣富庶;思想上不统一;政治上王国坐大、违法乱纪,威胁中央统治的状况。
其中经济富庶是有利的,能够为他推进大一统事业奠定物质基础;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不利的,不利于他的统治。
一个进取有为、聪慧过人的年青人,又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他会如何面对摆在自己面前的难题呢?无疑是迎难而上。
我们先来看看他如何解决思想领域的问题。
(同学们阅读预习案,找出答案——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师:实际上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的七十多年中,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一直是汉政权的指导思想,对汉初的政治、经济、外交产生着重要影响。
道家思想一方面促进社会的恢复和生产的发展,促成经济繁荣局面——“文景之治”的出现。
但另一方面“无为”观念和“放任”思想,无助于一些问题的解决,譬如我们后面要讲到的“王国问题”,也致使思想界呈现出多元的态势,不利于政权的统一。
所以武帝即位之初就召集各派学者,向他们询问治国策略。
最终他接受一位叫董仲舒的儒家学者的建议。
图2 大儒董仲舒
故事2:董仲舒,广川人,好学深思,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研习《春秋》,在学习时非常专心,达到了“三年目不窥园”的地步,也就是说三年时间都不看窗外。
正因为如此,他对儒学非常精通。
但他又不局限于儒学一道,积极吸收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法家思想。
这些使他能够对儒学做出新的发展,从“尊君”(尊崇皇权)和“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重新解释儒学,使儒学更加符合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据《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向汉武帝的建议是:
材料9:凡不在六艺(儒家六部经典)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问题7:从董仲舒的故事中你能够得出什么认识?材料中他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等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提问
第三步:用小刀割断塑料胶带,将卫生筷分解成一根一根,选择三个力气最小的女生来折,轻松地折断了。
问题11:上面这个试验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师:实验已经证明要想打击一个力不能及的东西,首先应该将其分解,只有将其分解为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才可以轻松的摧毁。
王国问题也是如此,经过长期发展,这些王国实力强大,足以和中央抗衡,如果强攻,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抗,前面提到的七国之乱就是证据。
所以,要想解决王国问题,必须先要对其分解,削弱其实力。
那么汉武帝是如何削弱王国。
他颁布了“推恩令”
幻灯片展示材料
材料11: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地邑者,令各条上,朕(汉武帝)且临定其名号。
——《汉书〃王子侯表第三上》师:汉武帝实行“推恩”制度是大臣主父偃的建议。
故事3:主父偃师齐国临淄人,年青时曾学习纵横术。
最初在齐国游历,但是由于受到儒生的排挤,以至于在齐国呆不下去。
家里贫困,向人借贷,但是没有人借给他。
没办法,离开齐国,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也没有得到重用,客居他乡,十分困苦。
在元光元年,西游长安,求见大将军卫青。
卫青数次向汉武帝推荐他,但是都没得到召见。
没钱花,呆得时间又长,将军门下的其他宾客都很讨厌他。
没办法,自己向汉武帝上书言事。
早晨上的奏章,到了傍晚就得到了汉武帝的召见。
汉武帝对他说:“你以前在哪儿,为什么我们见面的这么晚啊,”并封他为郎中。
后又升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之中四次升迁。
(《汉书〃主父偃传》)
师:汉武帝在政治上削弱王国势力、解决王国问题的同时,还通过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大力强化监察制度。
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12:司隶校尉一人,(俸禄)比两千石。
本注曰:孝武帝(汉武帝)初置,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京师近郡犯法者。
——《后汉书〃百官志》
材料13: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意为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
师: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设置,使中央和地方行政官员以及皇族、地方豪强受到直接监督,有利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地方上有效的实施,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特别是刺史的设置,其虽然没有固定的治所,地位也不高,只享受六百石的俸禄,但在每年八月代表朝廷巡视所部监察区,考察吏治,监督豪强和地方行政长官。
具有以小制大,连接内外的优点。
此外,刺史并不直接参与处理地方行政事务,这又避免了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由此不难看出,汉武帝对监察制度的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师:作为一位积极有为的封建君主,汉武帝不仅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发展大一统格局。
同时,也对外积极开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匈奴的战争,然而,这些战争有效的打击了匈奴、开拓疆域,但同时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