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1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
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③认识“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在统一思想方面采取措施的异同。
②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及其作用。
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难点:汉武帝为什么要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探究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四、学法指导比较学习法、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秦皇汉武”,引出课题。
2.解题:介绍大一统的含义。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出示学习提纲,讲明要求。
(1)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史称西汉。
(2)汉武帝采纳——的建议,把——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政策。
(3)汉武帝采纳——的建议,颁布——,削弱封国势力。
(4)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上,派——,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打击地方豪富。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板书“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结构图。
3.学生展示交流。
(三)合作探究1.喜忧参半——原因篇(1)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国力衰微。
(2)武帝之喜: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奖励耕作、提倡节俭、以德化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到了汉武帝刘彻时,国力达到最昌盛时期,这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武帝之忧:资料一: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过程与方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
培养学生对比、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三、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见课件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秦朝灭亡了,但是,秦朝开始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它在汉朝又获得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的作用最为突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一、休养生息奠基础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原因:西汉初年,经济萧条措施:采取宽松政策,减免赋税作用:经济逐渐恢复3.文景之治:经济恢复发展二、宏韬伟略创盛世教师首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到“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找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三大措施。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结合视频在学生讲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措施。
锻炼学生学习在历史情境中思考问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2、削弱封国势力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汉初的分封情况,结合课本75页“西汉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图,引导学生自学“推恩令”的内容。
最新初中七年级(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以材料、故事和问题为思路一、设计思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的重点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和“强化监查制度”三个部分对汉武帝在思想上、政治上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进行了介绍。
课文文字浅显,线索清晰。
但受制于篇幅,对这些措施提出的缘由没有涉及,对其内容及作用叙述比较简略,不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上述措施,进而影响学生体会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准确评价汉武帝。
如果按照教科书平铺直叙,学生兴趣不大、影响教学效果。
七年级学生爱听故事、感性认识比较强,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同时喜欢表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了解汉武帝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及其由来,进而理解其所采取措施的巧妙之处和巨大作用,最终达到正确评价汉武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以汉武帝为中心,重新建构教学流程,通过选取生动鲜活的历史资料和故事,为学生补充历史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准确理解相关问题的由来和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并达到把历史人物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之中,对历史人物“同情的了解”(陈寅恪语),从而实现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另外,历史故事中人物的品质,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感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设计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教学:汉武帝是怎样一个人以及他即位之初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格局?思想问题的由来和汉武帝的解决之道?王国问题的由来和汉武帝的解决之道?汉武帝如何强化监查制度?二、过程设计导入师: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带领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序幕。
随后天下英雄雄纷纷响应,最终在前207年推翻秦朝的统治。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在群雄争斗中脱颖而出,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了强敌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2.难点: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献、专家解读等。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的小组讨论话题,设置历史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杰出的皇帝。
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统治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措施,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原因和意义。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K12学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2、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内容:董仲舒,学识渊博,他发展了孔孟的儒家学说,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包括:①天人感应: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臣民,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臣民和诸侯王都要服从皇上的统治。
②三纲五常三纲:是臣子绝对服从君主,儿子绝对服从父亲,妻子绝对服从丈夫:这是道德伦理的规范。
五常:人们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则。
③德主刑辅:以儒家思想为主教化百姓,并以法家的法治为辅来治国,刚柔相济,利于统治。
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教师:汉武帝独尊儒术采取什么措施呢?学生:大兴儒家教育;用儒生做官。
在长安兴办太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国家设立的大学,培养文官,各郡县也设立学校讲授儒家经典,这样,学习儒家文化的风气盛行天下,从汉武帝开始,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以后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一直沿用两千多年,儒家文化也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有哪些影响呢?学生:我们关爱别人,有正义感、责任感,有礼貌,聪明智慧,讲诚信,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
”教师:这对我国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作用。
有待研究的探究题:怎样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措施如:学生教材上多编一些古文;电视、电脑节日多播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内容;送外国领导人古书;到国外办孔子学院或学堂;利用大型活动如去年的奥运会宣传等。
汉武帝在解决国内问题的同时,也在大张旗鼓地解决外患:反击匈奴。
三、与匈奴的战争1、汉初匈奴对北方边郡的掳掠及“和亲”政策。
教师:秦朝修建了什么工程阻挡匈奴南下?学生:万里长城教师:能阻止吗?学生:不能教师:西汉初年,匈奴强大,公元前200年,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之久,史称“白登之围”,打不过匈奴,西汉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教师:什么是“和亲”政策?学生:将皇室女子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量的丝绸、粮食。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12、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思考推恩令的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索、学生互动等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推恩令”的理解是难点三、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比较法、引导启发法等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被称为汉族?(二)讲授新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1)措施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含义、具体措施以及影响情景剧: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措施二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汉初分封制的具体介绍(分封的对象、目的和危害)、推恩令(目的、提出者、内容和作用)(3)措施三政治上: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刺史问题1: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呢?(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问题2: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问题3:教师:秦朝有哪个职官与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御史大夫。
)教师补充强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
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问题4: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力的呢?(汉武帝起用一些出身低微的亲信官吏,任命他们为侍中、常侍中,让他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问题5: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4)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影响七、课堂复习训练:使用多媒体展示题目,课堂巩固八、布置课外作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检查制度等史实,探讨这些制度所起的作用。
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2、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3、认识到汉武帝所实施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从思想上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4、“独尊儒术”是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5、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
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进行评价。
教学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的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自学法,比较法过程:一、导课教师朗诵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导入,毛泽东这首气魄宏伟的诗篇点评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位风云人物,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来?生答。
师:谢谢,好,今天我们就重点探讨其中的一位。
板题: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二、自学目标(出示)(2分钟)1、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
2、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3、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自学指导(8分钟)㈠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找出①汉武帝推行“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物质基础条件。
②知道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直接原因。
③知道汉武帝为确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进,还采取了那些措施㈡阅读第二子目①明确削弱封国势力的必要性。
②“推恩令“内容及作用阅读第三子目:明确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㈢阅读第三子目:明确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知识点,也可同桌间讨论交流。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案例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案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理解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2、辨别历史影视剧与真实的历史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继续与巩固。
2、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地位,讨论对儒家文化的态度。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评价汉武帝。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作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2、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3、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政治局面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突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行“推恩令”等措施。
教学难点“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教具资料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及音像资料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备补充集备补充温故知新: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启发思考回答情景导入:用投影仪打出汉武帝的人物图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指人物图像说)图中的这个人物就启发积极参与是汉武帝。
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
他的一生见证了西汉王朝的鼎盛,可又有谁知道,就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大汉天子,内心里总有着无穷无尽的烦恼!今天这节课,老师会带着同学们走进汉武帝的内心世界,知晓他的烦恼,感受他的忧愁,并期待大家能为他老人家排忧解难,用我们的智慧开创出别具一格的大一统格局!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讲小故事三维目标大屏幕展示总体把握,为新课做铺垫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好不好?你怎样评价?2、比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焚书坑儒”有何异同?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王国问题的?“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在哪里?4、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秦朝有哪个职官和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利的?以上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5、比一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相同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休养生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汉朝的监察制度。
能力培养:
1、通过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简单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比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培养:
1、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强盛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而强盛又巩固了统一。
2、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由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指出“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用投影仪展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两幅画像,说明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前面已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2、课前热身: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2)秦朝哪一年灭亡?
(3)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后,于哪一年建立什么政权?定都哪里?
3、合作探究: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几代皇帝的努力,到汉武帝时,国力昌盛,为他施展雄才大略,发展大一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思想上,汉初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后,召集各地学者到长安,询问治国的方法。
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互动1
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学者,被汉武帝召到长安,你设想说一说到会的可能都有哪些派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最后汉武帝是如何决断的?
生:到会的有法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到会的有道家学者,他会说“无为而治”。
到会的有儒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汉武帝的决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互动2
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项政策是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怎样解释?如何评价?
生:董仲舒。
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但是,儒家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专制的表现。
互动3
师:简单比较“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生:手段不同:一个武,一个文。
但目的是相同的。
(二)削弱王国势力
互动1
师:汉初的分封制与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一样,有何异同?(从目的、对象、结果等方面比较)。
生:目的:都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对象:都是亲属和功臣。
结果:开始都有利于统治者控制全国,但时间一长,诸侯国都强大起来,威胁到中央统治。
互动2
师:对强大起来的诸侯国,西周是如何解决的?
生:无力镇压,导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师:西汉又是如何解决王国问题的?汉景帝用了什么办法?王国问题有没有解决?
生:削藩。
削藩失败,虽平定了“七国之乱”,但王国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师:正当汉武帝一筹莫展时,是谁向他献了什么计策成功解决了一直困扰统治者多年的难题?
生:主父偃。
推行“推恩令”。
师:“推恩令”的内容是什么?它巧妙在哪里?
生:内容: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
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巧妙在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削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
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三)强化监察制度
互动1
师: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
生:在中央:设司隶校尉。
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
师: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
生:司隶校尉:监督和査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师:秦朝有哪个官职和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
生:御史大夫。
4、小结:
物质基础:汉初休养生息,经六七十年的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
繁荣。
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政治上:推行“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