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术语翻以杨戴译文为例
杨、戴《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研究

杨、戴《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研究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都是一本经典必读的好书,更是被视为中国文学翻译文学史上无可比拟的重要贡献。
此外,许多学者和读者也为红楼梦的英译而着迷。
这部作品被众多知名学者翻译过,但这些翻译版本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红楼梦中的深刻内容的呢?本文将以《杨、戴《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研究》为标题,主要从文学、语言和文化三个方面深入讨论“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探讨不同翻译者对红楼梦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有必要从文学角度考察“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
红楼梦的历史悠久,思想深入,内容复杂,而翻译的过程就是要译者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文学思想,从而将其调和古今之间,结合自身语言特点进行翻译调和。
此外,翻译过程中还需要尊重原作,尽量保持原著文学思想的完整性。
此外,翻译中还要注意红楼梦中的种种评论,例如对人生悲剧、梦想消逝等涉及家政礼教、婚姻制度形成的深刻认识,以及提出的家庭审美观,这部作品是如何反映了清末一类人的生活状态等,要求翻译者能够熟谙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势,以此来理解原作,促使英译贴近原作。
其次,有必要从语言角度考察“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红楼梦的语言精妙古雅,层出不穷,其中糅合着诗词、谚语等,并且充满着典故,而英译的过程则是要译者能够把握“红楼梦”的精华所在,找出最恰当的英文表达。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中的精妙之处,在语义上要尽量保持原书所表达的意思。
此外,为了使英译灵活生动,译者还需要借鉴英文中的文学表达方式,以贴近原文,展示出原著的风貌,并使英译文章拥有自己的韵味。
最后,有必要从文化角度考察“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
红楼梦的内容来源于清末的特有文化,如家庭礼仪、婚姻制度等,甚至有些文字表现出来的东西,在当今的中国不太可能存在。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文化层面做出取舍和调和,使翻译更接近原文,而不会对原作内容造成严重影响,又不至于影响读者的理解。
杨氏与戴氏《红楼梦》译本中文化词汇翻译认知解读

武
汉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Vo . 2 No 4 13 .
A p . 2O1 r O
J . W u a Is. hn nt
Te h c.
文 章 编 号 : 6 4—2 6 ( 0 0 0 17 8 9 2 1 ) 4—0 8 0 3—0 3
由于 中 国文 化 与英 语 国家 文化 客 观存 在 的巨 大 差异 , 汉英 翻译 工作 面 临许 多 难 题 。首 先 , 化 文
机、 意志 等 心 理 活 动 相 对 应 的 大 脑 理 智 的 认 识 事 物 和获取 知识 的行 为 和 能 力 。认 知 的研 究 范 围 由
心理 学 的研 究 领 域 扩 展 到 各 个 学 科 , 到 各 学 界 受 越来 越 多 的关 注 , 定 义 也 颇 多 , 谓 五 花 八 门 。 其 可 在 认 知 语 言 学 里 面 , 知 有 一 个 比较 广 泛 的 定 义 , 认
杨 氏 与戴 氏 《 楼 梦 》 本 中文 化 词 汇 翻 译 认 知解 读 红 译
朱 芳
( 江 师 范 学 院基 础 教 育 学 院 , 东 湛 江 5 4 0 ) 湛 广 2 3 0
摘 要 : 红 楼 梦 》 大 量 中 国传 统 特 色 文 化 词 汇 的 翻 译 在 杨 氏 与戴 氏英 译 本 中各 有 千 秋 。 从认 知 语 义 学 的角 《 中 度 , 讨 两 个 译 本 中 文 化 词 汇 翻译 之 得 失 , 为 在 不 同 的认 知 情 景 下 , 者 的 认 知 模 式 决 定 其 文 化 词 汇 翻 译 的 探 认 译
经 验 与活 动 认 识 世 界 , 造 世 界 , 些 是 通 过 “ 改 这 认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共约170首。
不同译本采用了不同的体裁翻译,一些英译本采用自由体进行翻译。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例1、冯紫英唱曲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你是个神仙也不灵。
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你!杨译:You can bill and you can coo,Be an imp of mischief too,But a fairy? No, not you,As my word you doubt.Ask around and you’ll find outI love you. yes, I do!霍译:You’re so exciting,And so inviting;You’re my Mary Contrary;You’re a crazy, mad thing.You’re my goddess, but oh! You’re deaf to my praying:Why won’t you listen to what I am saying?If you don’t believe me, make a small investigation:You will soon find out the true depth of my admiration.解析:1)对于这段唱曲,两位译者的译文不论是风格还是遣词造句上差别较大。
原文小调活泼俏皮,霍译不免有些沉闷臃肿。
此外,investigation、admiration这类大字眼用在民间小调上似乎并不适合。
反观杨译,弃“形”求“神”,整个译文节奏轻快,押韵得当,朗朗上口。
2)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刁钻古怪鬼精灵”的处理,霍译其中的“刁钻古怪鬼精灵”被霍克斯译成了“Mary Contrary”,“Mary Contrary”来自英国的一首儿歌,所谓contrary, 指她颇难相处,难按常规捉摸,在这一点上,接近原文的“刁钻古怪鬼精灵”。
红楼梦选段(第四回)人名译文比较(杨,霍)

2.Pao Chai spent her time with Tai-yu, Yingchun and the other girls.(Y) Bao-chai sewing with Dai-yu and the three girls.(H) • 两个版本基本采用音译,"Dai-yu"的读音对英 语国家来讲幵不难,而且中国本土人也不会 读成"Tai-yu",这个翻译采用粤语发音方式,更 有异域风情,但放在《红楼梦》中,"Dai-yu" 更利亍文化的传播。在这个层面上看,霍克 斯的翻译更好一些。
4.His widowed mother, Nee Wang, was the younger sister of Wang Tzu-teng.(Y) Xue-pan's widowed mother was a younger half-sister of Wang Zi-teng.(H)
• 中国人认为:“姓,人所生也。” 。在这样的传统文化 氛围中,代表祖宗、家族、群体的“姓”比代表个性、 个体的符号“名”重要得多,尤其是对亍已婚妇女,她 们嫁到夫家后,多半只能保留娘家的姓氏,倘若嫁的不 是读书人,就沦落到被人称作“ ⋯⋯家的”. Yang的 译文非常准确,用Nee Wang, 而霍克斯则没有将这 种传统翻译出来。
5....Chia Cheng,Chia Lien took him over to call on Chia Sheh and Chia Chen.(Y) .... Jia Zheng and Jia Lian and been taken to see Jia She and Cousin Zhen.(H)
3.The Lady Dowager also sent to urge.(Y) Grandmather Jia had sent someone round to tell her.(H)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摘要本文通过《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称谓语英译的对比分析,详细阐述了中英称谓文化的差异及其对翻译所造成的困难,深入探讨了异化和归化策略在杨氏和霍氏英译本中的应用,并指出二者的利弊。
笔者认为,随着跨文化传播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翻译实践会呈现出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称谓语翻译异化与归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红楼梦》素来被誉为中国明清文化历史的全息图,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四大家族的盛衰荣枯。
其中人物几百余,作者生动真实地构建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称谓系统。
其中各种称谓语的使用大致遵循四项原则,即:宗法、等级、礼仪、情感(孙炜,1991)。
宗法原则决定亲属称谓语的使用,等级原则制约社会地位称谓语的选用,礼仪原则规约了敬谦语的使用,而情感原则决定了在不同场合说话人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对听话人或所指对象的爱憎(刘泽权,2006)。
对《红楼梦》称谓系统的研究一直是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热点,而其中人际称谓的翻译恰好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锋,是文化翻译研究的典型案例(冯庆华,2006)。
时下,《红楼梦》较为流行的两个英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霍克斯及其女婿闵费德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及文化翻译,不可忽视的是一直以来的“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争。
二者最早是由美国翻译家韦努蒂提出的。
本文依据韦努蒂对翻译策略的划分,围绕宗法、等级和礼仪三原则,从《红楼梦》原文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话语片段,对比分析上述两英译本对其中称谓语的不同处理情况。
二宗法原则——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反映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
受封建宗法礼教的影响,汉语的亲属称谓不仅区分了父系和母系、直系和旁系,更表明尊卑辈分和长幼顺序,表现出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的特点。
浅析《红楼梦》服饰英译——以杨、霍两译本中贾宝玉服饰翻译为例

千宠爱于一身的特殊地位 , 曹雪芹在书中 曾 多次对其服饰进行 生动而具体的描绘。这些
服饰 不仅体 现 了贾宝玉在 贾府 中不寻 常 的 身份 、地位 ,同时也暗中反映 了贾宝玉 内在 的性格特点。本文 以著名翻译家杨 宪益、戴 乃迭和 英国翻译家霍克斯的英译本为例,拟 通过 比较 的方式来 探讨如 何适度 处理汉 英 翻译 中的文 化差异 ,减少翻 译 中的误译 现 象,以促进 《 红楼梦》服饰文化的传播。
2《 红楼梦 》英译本 中部分服饰文化
剖析
前 8 0回中描写到贾宝玉 的服饰共有 1 7 处,分布在第三 回 ( 两处 ) 、第八 回、第 十 四回、第十五回、第十九 回、第二十回、第
内涵。 二十 一回、第二十六回、第 四十五回 、 第四 《 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特色表达原文与译本对照表
Xi a n y i nd a Da i Na i d i e , t h e o he t r i s b y Da v i d Ha wk e s . )I t d i s c u s s e s h o w t o d e a l wi t h t h e c u l t u r a l d i f e r e n c e s i n C h i n e s e — E 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p p r o p r i a t e l y i n o r d e r t o r e d u c e
42本文选取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的三个片段对比杨霍所译的两个红楼梦的全译本探索服饰文化翻译过程中应该如何结合文化语境适当的补充一些服饰文化的异域因子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因为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社会心理地理历史传统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误译帮助西方读者正确理解中华服饰文化的深刻内涵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选段3)《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首,凝聚了中华文化之精华。
对《红楼梦》的翻译也一直吸引着众多翻译专家和翻译爱好者们。
在各翻译版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全译本。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是受中国政府赞助并受政府“向外国读者如实地介绍中国文化”之托,翻译《红楼梦》全120回。
杨宪益先生是中国当代成就卓越的翻译家,先生本身作为中国人,传统文化修养极高,因此对原著忠诚度极高,视忠实更重。
David Hawkes是当代英国的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出于自己对《红楼梦》的喜爱,对《红楼梦》进行翻译,译作倾向于“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效果”。
由此可见,两者的翻译目的是有着差别的。
“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也就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1]。
杨戴的目的是如实反映中国文化,因此,杨戴版本采用了异化策略。
译作以“忠实、清新”为风格,认为“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异国情调,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
因此,他们采用从原文出发的翻译原则,以原文为中心,为了忠于原文保留原文在目标读者眼中的异国情调[2]。
而霍克斯的目的在于使西方读者爱上这部经典,因此在翻译中主要采用了意译或归化的翻译策略。
霍译本更侧重于以英文读者的语言习惯为准,在文化含义翻译时多参照了译文读者自身文化中的对等意象,以便于使此些读者更易理解接受文中之义,也使得霍译的语言更地道。
以下就以选段三中的具体例子,对比赏析两版本的译文。
例1:众婆子去后,探春问宝钗如何。
宝钗笑答道:“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
”杨译:And as soon as the women had gone Tanchun asked Pao-chai her opinion.“‘One who is zealous at the start may grow lax before the finish,’” quoted Pao-chai smiling. “Fine speech may hide a hankering after profit.”霍译:After the women had gone, Tan-chun looked at Bao-chai inquiringly:‘Well?’Bao-chai laughed:“‘He who shows most en thusiasm in the beginning proves often to be a sluggard in the end; and he who promises the fairest is often thinking more of his profit than of his performance.”’就这一段的翻译,可以看出,霍克斯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加入了Tan-chun looked at Bao-chai inquiringly表达探春征询的看向宝钗这一小动作,同时将英语里征求意见的习惯用语well加了进来,更加接近英语的习惯表达,更易被西方读者接受。
浅析杨宪益、戴乃迭译作《红楼梦》

2492018年32期总第420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杨宪益、戴乃迭译作《红楼梦》文/姚小辉一、翻译方法与技巧1.直译法。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多采用直译的方法。
比如对于《红楼梦》书名的翻译,他们将其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书名翻译采用直译的方法,体现了杨宪益“忠于原文”的翻译观。
Dream和Red Mansions 和中文的“梦”、“红楼”一致,未作任何改动。
“红”字贯穿全文,乃是全文的主线。
霍克斯将书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与中文名丝丝入扣。
虽然强调了文章的故事性,却显得有些朴实无华,与这部文学巨著本身不太相称。
笔者以为杨宪益对于书名的翻译略胜一筹,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2.加注法。
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红楼梦》时,采取了加注的方法。
在翻译书中第三回 “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时,杨宪益将其译为 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 1, 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 . 杨宪益分别对Pikan和His shih进行加注,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Shang Dynasty和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Yueh。
由于比干和西施是中国古代人物,应该予以解释。
杨宪益采取加注的方法,有助于外国读者理解。
二、诗词翻译赏析1.诗词中的佛教概念。
《红楼梦》可以说就是一部以“禅悦为味”的“悟道书”(李哲良,1992:35)。
“好了歌”语言质朴无华、自然流畅,寓意深刻。
这首诗歌带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反映的是佛教中的“四大皆空”之意。
杨宪益将“神仙”一词译为 “immortals”,体现了中国传统佛教的理念,唯有去除对物质世界的欲念,才能够达到神仙一般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中术语翻以杨戴译文为例————————————————————————————————作者:————————————————————————————————日期: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杨,戴夫妇译本)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美国人霍斯译本)个人认为后者比较恰当。
Mansion是大厦,楼房的意思;而chamber指女子闺房,更能体现红楼意境。
地名:大荒山 Great Waste Mountain无稽崖Baseless Cliff 即无根据的,无稽的悬崖青埂峰 Blue Ridge Peak 若从意思上看倒没什么问题,只是失去了“情根”的谐音,甚是可惜。
这也是翻译中最难顾全的方面之一。
仁清巷(甑士隐住处) the Lane of Humanity and Purity 即人道与纯净的小巷葫芦庙 Gourd Temple 这个易解,只是字面直译。
灵河岸(绛珠草所在) the bank of Sacred River 神圣之河,勉强。
三生石畔 beside the Stone of Three Incarnations 这里有些晦涩。
直接看就是“三次赋予人身的石头边”,好怪。
不过因为轮回是中国独特的说法,所以此处确实难以处理得当。
赤瑕宫 Palace of Red Jade 将“瑕”理解为“玉”?似乎有些联系。
太虚幻境 the Land of Illusion 因“太虚”原有“虚幻”的意思,因而此处只取“幻境”而略去“太虚”,个人认为极当。
智通寺 Temple of Perspicacity敕造宁国府 Ningguo Mansion Built at Imperial Command 奉皇旨建造的宁国府邸荣国府 Rong Mansion 这里只翻译了“荣”字,而之前宁国府却翻了“宁国”二字,不知什么原因。
荣禧堂 Hall of Glorious Felicity 荣耀,幸福之殿碧纱橱(黛玉初入荣国府住处) Green Gauze Lodge 绿色薄纱小屋。
其实意思上并无问题,只是总觉得一经翻译便少了那份优雅的美感。
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啊。
梨香院 Pear Fragrance Court 与前面的问题一样,翻译后的名字一下就变的通俗了,少了韵味,不似原文般引人遐想。
这应该是《红楼梦》翻译中最大的难点之一。
因为此书中国韵味极为浓郁,直接导致了翻译的困难。
放春山遣香洞 the Grotto of Emanating Fragrance on the Mountain of Expanding Spring 果真汉语是简练的语言啊。
这短短的六个字竟译了这么一长串。
单从字面理解:位于扩展春天的山上的散发香味的山洞。
可怜的老外如何能理解啊!天香楼 Heavenly Fragrance Pavilion 天国香味楼阁。
忽然想到,老外们乍一看这些英文地名,一定会纳闷:中国人怎么总爱取些绕口又难记的地名啊?呵呵会芳园 Garden of Concentrated Fragrance 聚集香气的花园。
勉强。
再次感到文化交流的困难重重。
看似简单的“会芳”二字其实富含文化底蕴,纵使是国人也未必能理解透彻,更何况要将其翻译成一种有着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呢?难怪在西方《红楼梦》远不及《围城》著名,个人认为翻译是一大原因。
《围城》所说的故事与西方多少有些联系,又发生在近代,没有什么特别浓郁的中国特色,翻译起来自然相对容易,老外也能理解;而《红楼》则是一部极具中国韵味的书,其中的一名,一词,一诗都富有特殊含义与文化背景,这个特色正是翻译的最大难题。
有些谐音,典故,文化根本无法在翻译中一一体现。
铁槛寺 Iron Threshold Temple 完全直译。
馒头庵/水月庵 Steamed-bread Convent/Water Moon Convent 前者直译“蒸面包”,这尚是小问题,将“ 庵”译为“修道院”,也还能够理解;只是后者,直译为“水”“月”,十分欠妥,“水月”原是一个词语,含有镜花水月之意,一经翻译却成了两个完全无关的单词的组合,若有哪位高手有更好的译文,还望提出来。
沁芳闸 Seeping Fragrance Lock 即“渗漏香气的水闸”。
无误。
不过仍是老问题,少了韵味。
大观园the Grand View Garden “宏伟景色之园”,贴切。
难得的好译文,既简洁又译出了意思。
潇湘馆 Bamboo Lodge 这是最难翻译的地名之一,“潇湘”二字无论从音,从形还是从意上看,都能给人以最美的感受与想象,而一经翻译,“竹子小屋”?无味极矣!怡红院 Happy Red Cou rt “快乐红色小院”,还行。
唯一的问题是老外无法理解中国的红色情结,也就体会不到“快乐”与“红色”之间的微妙联系。
蘅芜院 Alpinia Park 与“潇湘”一样,“蘅芜”也是音美,形美,意美。
“蘅”与“芜”都是香草,而“alpinia”也是一种姜属香草,这个意译的处理挺得当,至少比潇湘译文高明许多,且又简练。
浣葛山庄 Hemp-washing Cottage 居然用“hemp”一词?hemp是麻的意思,难道葛与麻是一样的?缀锦阁 Variegated Splendour Tower 这里采用意译,“富于变化的辉煌的塔楼”,与“缀锦”二字不失协调。
蓼风轩 Smartweed Breeze Cot 这是个人最喜的译文之一,一个“breeze”,令人感到微风拂面,柔和清新,而“smartweed”又完全将“蓼”字直译了出来。
总之,英语译文与原文的意境极为相似。
赞!藕香榭Lotus Fragrance Anchorage “榭”原是建于水中的建筑,这里却译为“停泊处”,似乎不妥,“藕香”二字采取逐字译出,译的平平。
荇叶渚Purple Caltrop Isle “荇”是“紫色的蒺藜”?本人从未见过,也不清楚,“渚”译为“岛”还可接受。
稻香村 Paddy-Sweet Cottage 很不错,使人仿佛闻到了甜美的稻香,用一个“sweet”来代替“香”,反而效果更佳。
省亲别墅House of Reunion “团聚之屋”,极恰。
秋爽斋 The Studio of Autumn Freshness freshness 用的好,将秋天之清新爽利都表现了出来,只是用“studio”来代替“斋”觉得不好,从字面上看,“斋”确是“书斋”的意思,译为“画室,工作室”没什么问题,只是一结合全文,便觉欠妥,秋爽斋也与别处一样是用于居住的小院落,并非书斋,这样处理会给人以错觉,让老外以为探春住在工作室里,连带的产生她有学究气的联想。
铁网山 Iron-Net Mountain 一般。
清虚观Ethereal Abbey “轻的,天上的”与“清虚”似乎并无很大关联,而“观”与之前的“庵”一样,又被译成了“修道院”。
个人以为这是又一大败笔。
紫檀堡(蒋玉菡住所)Sandalwood Castle “檀香木城堡”。
在这发现了一个问题,汉语是感性语言,而英语乃理性语言---不论什么都要理出个关系来,这就造成了另一翻译大难。
就像此处,“紫檀”原与房子的材料无关,但一经翻译成Sandalwood Castle,西方人理解起来便成了“檀香木做的城堡”,不仅错了意思,更会让人产生“檀香木制的模型城堡”的联想(因为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用如此大量的檀香木造城堡的)。
枕霞阁Pillowed Iridescence “枕着彩虹色”。
意境很美,只是把“pillowed”用在地名里总觉得怪异。
沁芳亭 Seeping Fragrance Pavilion 与前“沁芳闸”差不多。
不再赘述。
晓翠堂(在秋爽斋中)Morning Emerald Hall “早晨翠绿色的大厅”,怪异。
汉语里将两个单字组合在一起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与美感,如“晓翠”,如“怡红”,如“潇湘”都是如此,但译成英语用这样字字对应的方法就会觉得滑稽,译文毫无逻辑可言。
不如取原文的整体意境采取意译也许效果更好。
如这里“晓翠”二字应是针对“秋爽”而言,着力表达一种清新的美感,若用一个表现类似意境的单词来替换一一对应的两个单词,效果更佳。
花溆Flowery Harbour “开满花朵的港口”。
Flowery还好,只是这“港口”,为什么这么美的一个“溆”字会成了“港口”呢?芦港 Reed Creek 这里的处理还不错。
直译过来就是“长满芦苇的小湾”,用了“湾”而没有死板的直译为“港”,效果立现。
栊翠庵Green Lattice Nunnery “绿色格子庵”?困惑中。
谁能为篱落解惑?还有nunnery 一词不论从发音还是词形总让人有想笑的感觉。
蟠香寺Curly Fragrance Nunnery “蟠”确实有“卷曲”之意,可是译成“卷曲芳香庵”,怎么看都觉欠妥。
水仙庵 River Goddess Convent 这里用意译“河神庵”,处理较得当。
芦雪广 Reed Snow Cottage 仍是字字对应。
“芦苇雪屋”。
唉,叹。
贾氏宗祠Jia Family Ancestral Temple “贾家祖先庙”。
柳叶渚Willow Bank “柳树岸” 个人认为译的恰。
绛云轩Red Rue Studio “红色芸香书房”。
暂且不论“云”译为“芸香”是否合理,单从音上来看还是不错的。
“red”与“rue”压头韵,译者应是考虑到这点才用的“芸香”一词。
红香圃Red Fragrance Farm “圃”字在此应是偏向“花园”的意思,“湘云醉眠芍药茵”便发生在此处,翻译成“农场”实在是破坏了美感,试想云丫头喝醉了酒卧倒在“农场”的情景?怎一怖字了得!凸碧堂Convex Emerald Hall “凸面的翡翠堂”,保守翻译,没什么大问题。
凹晶馆Concave Crystal Lodge “凹面的水晶屋”。
与“凸碧堂”连起来看,一个“凸面”,一个“凹面”,一个“翡翠”,一个“水晶”,倒也对称。
紫菱洲Purple Caltrop Isle “荇”是“紫色的蒺藜”,本人从未见过,也不清楚,不过洲译为岛就有待商榷了。
——————————————————至此八十回地名告一段落。
后当开始人名的整理。
人名杨戴版的译本对人名的处理较为简单,大部分都是采取音译,如“黛玉”为“daiyu”,“宝钗”为“baochai”。
在此便不多述了。
只将意译的那部分整理出来。
顺便提一下霍克斯对人名的处理,霍克斯译本主要采取的是主子名用音译,丫头名用意译的方法,个人以为在人名方面霍版还是较成功的。
如将“平儿”译为patience.个人以为处理最好的是“紫鹃”的翻译,为Nightingale,即夜莺,在中国,杜鹃啼血,杜鹃是极富悲戚与诗意的形象,而在西方,夜莺也是诗人最爱赞美的鸟儿之一,夜莺之于西方人恰如杜鹃之于我们,这种翻译处理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