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内容精华
《静悄悄的革命》深度解读

,即通过持续不断的小步改变,最终实现大的突
破。 3 革命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作者强调了革命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无论在社会
、科技还是个人生活中,都需要我们时刻保持革
新的精神。
05 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革命的起源与过程
《静悄悄的革命》描绘了一 场从草根阶层开始,逐渐引 发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社会 变革。这场革命以其独特的 方式和策略,悄然改变了社 会的面貌。
1 《静悄悄的革命》的作者
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他以独特
《静悄悄的革命》的主题内容
2
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这场革命的内在逻
本书主要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经济、
辑和深远影响。
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 念、社会关系等正在发生深刻而静悄悄的变化。
3
《静悄悄的革命》的影响
《静悄悄的革命》作为一部 深度思考社会变革的作品, 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03 主要人物及角色分析
主要人物及角色分析
主要人物介绍
角色分析
人物关系解读
本书的主要人物是革命的领 导者,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 无畏的勇气,引领着革命的 进程,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 崇高。
在这部作品中,每个角色都 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他 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革命的走向和 结果。
06 个人读后感与启示
个人读后感与启示
革命的静悄悄
革命的力量
从革命中学习
《静悄悄的革命》让我深刻 理解到,真正的革命并不喧 嚣,而是悄然进行,通过改 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 式,推动社会的进步。
书中的革命者们以他们的智 慧和勇气,推动了社会的变 革,这让我明白,每个人都 有可能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 力量。
《静悄悄的革命》精华

《静悄悄的革命》提纲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1、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
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
只针对上述四要素中的“学生”这一要素,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
2、为了教师不提出课题而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世界各国中,被大一统教学形式最顽固地支配着的地方。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近代学校建立之前,只存在“自学自习”,并不存在“教授”这一概念,所以“教育”这一概念也不存3、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
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
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4、现实“主体性”的意思,样的“主体性”不成了“我行我素”了吗失了其应有的从属关系而成为悬在半空中的“主体”吗?5、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
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
6.今后的教学学习为轴心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
在笼罩着“主体性”神话的教学中”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浅薄与贫乏。
1、让学生表现出虚假主体性的教室很多行教学。
所谓“手势”教学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游戏里这样做是为了让教师认识到操作的对象了人为的游戏。
2、“手势”在操作上制约学生的多义性、复合性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
《静悄悄的革命》内容精华

《静悄悄的革命》内容精华《静悄悄的革命》提纲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一、关于“主体性”神话1、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
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
只针对上述四要素中的“学生” 这一要素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
2、为了教师不提出课题而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世界各国中被大一统教学形式最顽固地支配着的地方。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近代学校建立之前只存在“自学自习” 并不存在“教授”这一概念所以“教育”这一概念也不存在。
这些矛盾的关系应当怎样来理解呢3、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
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
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4、现实“主体性”的意思可以说是从一切从属关系或制约中获得自由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思想而行动。
这样的“主体性”不成了“我行我素” 了吗进一步说这样的“主体性”难道不是丧失了其应有的从属关系而成为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吗? 5、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
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
6.今后的教学显然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
正因为此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
《静悄悄的革命》摘要

《静悄悄的革命》精华摘要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作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
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如果感到教学空洞虚假的话就不行……”小林老师用谨滇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教学的挑战。
他认为:“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
”作为一年来进步的成果,那就是,小林老师“看自己以前的教学录像时,感到痛苦!要不喝酒的话都看不下去了”。
他还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就不再觉得痛苦了。
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然而在完全观摩教学时,无论访问哪个教室,大同小异的教室却极易让人产生误会,以为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如同在日本找不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样,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趋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
培养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
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静悄悄的革命》内容精华摘编

静悄悄的革命前言 (12)改变教学的教师们 (12)Ⅰ教室里的风景 (17)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 (17)1教室 (17)2“主体性”神话 (18)3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19)4应当讨论的问题 (20)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21)1、手势 (21)2束缚思考的东西 (22)3主体性的假象 (23)三、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 (25)1润泽的教室 (25)2作为“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 (25)3“应对”的活动 (26)4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 (27)四、“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 (29)1在某次研究会上 (29)2应对的身体 (30)3“理解”学生的发言意味着什么 (31)五、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 (33)1教学观的混乱 (33)2在交往中学习 (34)3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 (35)六、每上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37)1服装裁剪与交响乐团 (37)2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 (38)七、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 (41)1学生气息 (41)2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 (42)改变教学 (44)一、为了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 (44)1回顾过去的二十年 (44)2改革的方略 (45)3打开教室的大门 (46)二、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 (48)1第一年的课题 (48)2为了打开教室的门 (49)三、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 (51)1应对学生的教学 (51)3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的教学研究 (53)四、学校组织的简化——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 (55)1一次尝试 (55)2更大的挑战 (57)3把校内教研活动作为学校运营的重点 (58)五、召开公开研讨会 (59)1指令性研究实验学校制度的功过 (59)2公开日常授课 (60)3与参观者的应对 (61)六、学校向社区开放——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挑战 (63)1教师和家长的合作 (63)2从参观教学到参与学习 (63)3为形成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65)Ⅲ设计课程 (67)一、什么是课程 (67)二、以“学的课程”为中心 (68)三、“综合学习”为什么会混乱 (69)四、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 (70)五、综合学习诞生的时候 (71)六、综合学习的乐趣 (73)七、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 (74)八、公民教育和学习“学习”方法 (75)九、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 (76)十、从现实出发进行学习 (78)十一、虚假的“自主性、主体性” (79)十二、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 (80)十三、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 (81)十四、组织合作的探究 (82)十五、通过对话深化学习 (83)十六、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建设) (84)十七、从综合学习到课程的创造 (85)十八、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87)Ⅳ学校改革的挑战 (89)一、培育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 (89)1.郡山市金透小学 (89)二、向学校的未来挑战小千谷市小千谷小学 (92)开放式教室 (92)向“校外人士参与学习”挑战 (93)向相互学习的共同体推进 (94)三、迈向相互探究、创造、表现的共同体福井大学附中 (96)“学年方案”的制订、组织 (97)学科学习的改革 (98)教师集体的合作研究 (99)四、由对话创造出的学校文化长冈市南中学 (100)从沉默到对话 (100)从倾听出发 (101)表现的追求 (102)和地区一起共创学校 (103)五、“学习共同体”的实验学校茅崎市滨之乡小学 (104)第一步 (104)相互呼应的公共圈 (105)相互学习的教师们 (105)学校组织的改革.........................................107新佐藤学1951年出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革命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动乱,它往往伴随着炮火和血腥的斗争。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存在着一种静悄悄的革命。
这种革命,不以暴力和战争为手段,而是通过思想的传播和觉醒来实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它没有热血激昂的口号和英雄般的领袖,但却能默默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引发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静悄悄的革命是一种内心的转变和觉醒。
它源于个体的思考和认知,通过个体的改变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
静悄悄的革命,与暴力革命相比,更加安静和平和,但却不容忽视其威力和价值。
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人类的思想和精神,打破旧有的束缚和禁锢。
从个人来说,我们需要拒绝被教条和传统束缚,不能轻易接受所谓的权威和规则。
我们应该保持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对现实进行思考和剖析。
只有抛开人为的限制,才能找到真理和发现自己的真正需求。
革命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时间和个人的努力。
我们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变革,并主动投身其中。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保持学习和求知的热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同时,我们还应该向他人传递和分享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意识觉醒。
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影响他人,静悄悄的革命才能悄悄地蔓延开来。
静悄悄的革命并不追求短暂的胜利和权力,更重要的是长期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让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尊重和机会。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阅读《静悄悄的革命》让我深感思考和启示。
静悄悄的革命不声不响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社会和世界。
它呼唤着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这个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应该主动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不断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视野。
同时,我们还要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善于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摘要:
1.静悄悄的革命概述
2.原文摘抄
3.感悟分析
4.总结
正文:
【1.静悄悄的革命概述】
静悄悄的革命,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微小的、不易察觉的变化,逐渐积累并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种革命往往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明显的标志,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社会的面貌。
【2.原文摘抄】
原文摘抄如下:“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
它悄然发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这是一个过程,渐进而深刻,如同历史的长河,积跬步以至千里。
”
【3.感悟分析】
静悄悄的革命,往往是由微小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开始,逐渐积累并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种变革可能是科技的进步,也可能是观念的转变,亦或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它们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购物、学习,到社交、娱乐,互联网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
更加便捷,也让信息获取变得更加容易。
这就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
再如,环保观念的普及,让我们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
从垃圾分类,到低碳出行,我们都在用实际行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这个世界。
这也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
【4.总结】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种渐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它可能源于科技的进步,也可能源于观念的转变,亦或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无论何种形式,它们都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摘要:
一、静悄悄的革命背景
二、静悄悄的革命主要内容
三、对静悄悄的革命的感悟
正文:
【静悄悄的革命背景】
静悄悄的革命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
这场革命并非如以往的暴力革命那样波澜壮阔,而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通过体制内外的积极改革,逐步推进的。
这场革命源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借鉴和吸收。
【静悄悄的革命主要内容】
1.政治体制改革:推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
2.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建立经济特区,逐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等。
3.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发展教育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
4.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保障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等。
【对静悄悄的革命的感悟】
1.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
2.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敢于面对困难和问题,勇于担当,锐意进取。
3.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性”神话 1、建立润泽的教室 在 “润泽的教室”里 教室 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 神话的束缚 大家安心 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 种基本的信赖关系 在这 种关系中 即使耸耸肩膀
”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 跃 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
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 下 教育被表面化 陷入 了浅薄与贫乏。 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 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1、让学生表现出虚假主体 性的教室很多 其中最常 见的是利用“手势”进行 教学。所谓“手势”教学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 生以游戏里常用的“石 头、剪刀、布”的手势来 表达意见。如对前面同学 的发言表示赞成 就举出 “布”的手势 反对的话 就手握拳头出示“石头”
《静悄悄的革命》提纲
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 ———向创造性学习迈 进
一、关于“主体性”神话 1、教学是由“学生”、 “教师”、“教材”、“学 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 的。在这四个要素中 最 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 “学生”这一要素上。特 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 愿望、态度”的“新学力 观”提倡之后 学生自主 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 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 习”形式等 均被树立为 理想的教学形态。只针对 上述四要素中的“学生” 这一要素 这是一种将学 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 倾向 现在所有的教学中 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 2、为了教师不提出课题而 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世界 各国中 被大一统教学形 式最顽固地支配着的地 方。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近 代学校建立之前 只存在 “自学自习” 并不存在 “教授”这一概念 所以 “教育”这一概念也不存 在。这些矛盾的关系应当 怎样来理解呢 3、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 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 大目标。 对此谁都不会 有异议。而所谓“主体 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 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 习环境等割裂开来, 让 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
想提问时就举起“剪 子”。这样做是为了让教 师认识到 “手势”教学 是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 中只能向教师打手势的被 操作的对象 这种教学把 教室里的相互对话与日常 的相互对话割裂开来 使 其成了人为的游戏。 2、“手势”在操作上制约 学生 被强迫使用“手 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 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 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 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 “赞成”“反对”、“提 问”三部分。因为只能赞 成或反对 所以一开始就 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的意 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 的意见 能够建立起教室 里对个性多样的意识 从 而在相互的交流中 能使 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
富、深刻的程度。 3、“手势”教学里更大的 问题是 应用此方法的教 师似乎有一个牢固的信 念,认为思考或意见都应 该清楚、明晰地发表出 来。正因为此 就要求学 生从一开始就明确地表达 “赞成”、“反对”、“提 问”的立场 清楚地说出 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声 音再大一点 ”“再清楚 一点 ”都是教室里使用 频率最高的词汇。对清 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 的教师是不可能理解学生 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 握的发言的价值的 是不 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 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 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 杂情感的价值的。 4、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 的同时 也在表现自己并 构建和他人的联系。在这 类学习行为中 其不确定 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 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 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 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 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 而 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 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 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 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 语言 探索地进行着的行 为。不确定的言语能深入 到其他学生的心中 能有 实实在在的说服力。 5、除了“手势”之外 追 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的意 识和由此意识而产生出来 的教学形式主义渗透了我
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 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 神话, 成为把学习理想 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 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4、现实“主体性”的意思
可以说 是从一切从属 关系或制约中获得自由 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思想 而行动。这样的“主体 性”不成了“我行我素” 了吗 进一步说 这样的 “主体性”难道不是丧失 了其应有的从属关系而成 为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吗? 5、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 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 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 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 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 师、教材、学生、环境的 相互关系中 才能够得以 生成、发展 儿童的“主 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 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 学 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 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 用之前就存在的。 6.今后的教学 显然应当 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 蜕变出来 以学生的个性 化学习为轴心 向着活动 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方式转变。正因为此 教 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 “主体性”、克服“主体 性”神话的基础上。在笼 罩着“主体性”神话的教 学中 尽管学生不断地应 答 “是的 ”“是的
1
国教室的每个角落。 6、说起来,在追求虚假主 体性的教师的意识深处, 有着与学习的活动或内容 无关的、想轻松方便地控 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 望。应该说 那些对枯燥 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 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 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 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 教师应视为理所当然 并 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 自我反思。而那些不论对 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 “态度、关心、欲求”的 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 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 习者。教师应当摆脱那种 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 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 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 发言模糊一点。解决这个 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 教师应意识到 自己站在 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 “共度愉快的时光”。如 果这样认识的话 教师就 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 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 而 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 发言之前 仔细地倾听和 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 闹的教室” 而是“用心 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 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 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 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