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与 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完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一、填空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4.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5.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6.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的。

7.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8.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7-9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9.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10.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1.7——9年级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12.7——9年级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13、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4、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15、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完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完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完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一、填空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研究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它统一了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是它的基本特点。

3.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4.在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并尊重学生在语文研究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5.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6.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7.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8.背诵优秀诗文240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7-9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9.养成默读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10.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够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1.7-9年级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12.7-9年级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作。

13.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4.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15.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初中语文教师课标理论知识测试卷(4套含答案)

初中语文教师课标理论知识测试卷(4套含答案)

初中语文教师课标理论知识测试卷(一)第一部分课标(30分)一、填充题(每空1分,共6分)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的统一。

2、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第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

3、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充分体现了发展性教学要求和内容,其核心是()。

二、选择题(1为单项选择,2分;2、3 为多项选择,各3分。

共8分)1、阅读教学过程是()A. 教师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 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C. 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D. 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

2、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A.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B.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C.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D. 关注指导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A. 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面向全体学生。

B.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C.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D.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E.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F. 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取不同的方式三、判断正误题(正、误分别在句后括号内划√、×即可)(4分)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目标中提出,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500万以上。

()3、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知识的创新,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一种人格的全面形成的对话。

对话的本质是师生共同寻求、发现真理。

()4、新课程下,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的管理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转变,由唯师独尊向师生平等学习的合作者转变。

初中语文新课标(2022年版)理论测试题含部分答案(三套)

初中语文新课标(2022年版)理论测试题含部分答案(三套)

初中语文新课标(2022年版)理论测试题(一)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

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味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2.语文学科的总目标是什么?答: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③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

④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

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继续丰富自己的积累。

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2.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在第四学段有什么具体学习内容?答:(1)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发现、欣赏、表达和交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

(2)阅读科技作品,欣赏人类的科学创造,关注祖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交流自己的发现与体会;学习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的事迹,激发创造精神。

(3)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2019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六套)

2019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六套)

2019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六套)2019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一)第一部分课标(30分)一、填充题(每空1分,共6分)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言文字”与“文化教育”的统一。

2、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阅读、听说、口语交际能力。

3、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充分体现了发展性教学要求和内容,其核心是“学生发展”。

二、选择题(1为单项选择,2、3为多项选择,各3分。

共8分)1、阅读教学过程是B.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D.关注指导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A.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面向全体学生;B.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C.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D.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E.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F.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取不同的方式。

三、判断正误题(正、误分别在句后括号内划√、×即可)(4分)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目标中提出,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500万以上。

×3、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知识的创新,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一种人格的全面形成的对话。

对话的本质是师生共同寻求、发现真理。

√4、新课程下,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研究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的管理者向学生研究的引导者转变,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转变,由唯师独尊向师生平等研究的合作者转变。

这种角色新的定位,要求每位教师需要研究、更新、适应。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语文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8分)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交际工具、信息载体2、评价方式除了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各种方法。

2、纸笔测试3、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3、综合性、实践性4、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4、立意、构思5、“总体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的统一。

具体说来,突出了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三个思想。

5、人文性与工具性、思想性与审美性6、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工具性、人文性7、新课程标准整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语文教改探索的成果,借鉴了西方先进国家母语教育的经验,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和,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7、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8、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

8、语文实践、语文实践9、课程目标从、、三个方面设计。

9、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0、初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

10、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11、语文课程标准包括、、三部分内容。

11、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12、语文教学要注重、,注重,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12、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13、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13、表达和交流14、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的开放、的开放、的开放。

14、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空间15、对于“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应注意、、特点。

15、前瞻性、三维设计,整体提高、操作性16、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和。

初中语文新课程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迸发(bèng fā)踌躇(chóu chú)恣意(zì yì)B. 蹒跚(pán shān)蹙眉(cù méi)缄默(jiān mò)C. 踌躇(chóu chú)缄默(jiān mò)迸发(bèng fā)D. 蹒跚(máng shān)踌躇(chóu chú)恣意(zì yì)2.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B. 我们一定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C. 他那刻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D. 这次考试的成绩,我们班的平均分比上一次提高了。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C. 野渡无人舟自横,斜风细雨不须归。

D.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填空题4. 请填写出《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

”5.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他的______思想。

三、简答题6. 请简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四、阅读理解7. 阅读下面的文章片段,回答问题。

(文章内容略)(1)文章中提到的“他”是谁?请概括其主要事迹。

(2)文章中“他”的事迹给我们什么启示?五、作文题8. 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一、选择题1. C2. D3. A二、填空题4. 秋水共长天一色5. 忧国忧民三、简答题6. 林黛玉性格多愁善感,聪明伶俐,才华横溢,但同时也有些许自卑和敏感。

四、阅读理解7. (1)文章中“他”是(根据文章内容填写具体人物),其主要事迹为(根据文章内容填写)。

202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三套)

202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三套)

202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三套)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一)第一部分课标(30分)一、填充题(每空1分,共6分)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2、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译、做口语交际能力。

3、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充分体现了发展性教学要求和内容,其核心是“学生为主”。

二、选择题(1为单项选择,2分;2、3为多项选择,各3分。

共8分)1、阅读教学过程是B.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D.关注指导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A.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面向全体学生;B.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C.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D.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E.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F.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取不同的方式。

三、判断正误题(正、误分别在句后括号内划√、×即可)(4分)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目标中提出,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500万以上。

×3、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知识的创新,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一种人格的全面形成的对话。

对话的本质是师生共同寻求、发现真理。

√4、新课程下,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研究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的管理者向学生研究的引导者转变,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转变,由唯师独尊向师生平等研究的合作者转变。

这种角色新的定位,要求每位教师需要研究、更新、适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38分)
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1、交际工具、信息载体
2、评价方式除了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
等各种方法。

2、纸笔测试
3、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3、综合性、实践性
4、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
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4、立意、构思
5、“总体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
提出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的统一。

具体说来,突出了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三个思想。

5、人文性与工具性、思想性与审美性
6、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工具性、人文性
7、新课程标准整合了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语文教改探索的成果,借鉴了西方先进国家
母语教育的经验,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具有鲜明
的、、和,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7、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
8、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
的主要途径也应是。

8、语文实践、语文实践
9、课程目标从、、
三个方面设计。

9、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 、初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

10、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
11、语文课程标准包括、、
三部分内容。

11、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
12、语文教学要注重、,注重,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12、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13、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13、表达和交流
14、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的开放、的开放、
的开放。

14、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空间
15、对于“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应注意、、
特点。

15、前瞻性、三维设计,整体提高、操作性
16、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和。

16、情境性、互动性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1、A)的过程中进行。

A、平等对话
B、和谐相处
C、努力创造
D、互相合作
2、(2、 D)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A、写作
B、阅读
C、识字
D、口语交际
3、(3、 A)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民展、语文课程
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A、综合性学习
B、阶段性学习
C、总结性学习
D、实践性学习
4、(4、A)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阶段性评价
5、(5、 B)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阶段性评价
6、语文教学的( 6 、A)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
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
主学习的教学活动。

A、开放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人文性
7、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7、 A)资源。

A、课外学习
B、课外活动
C、课外实践
D、课外科学
8、下面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理解错误的是(8、 B)。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B、把握语文教育的方向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9、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9、 A)。

A、定性评价
B、定量评价
C、全面评价
D、综合评价
10、“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面向全体,落实到全体学生身上。

二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10、 D)素养。

A、写作
B、阅读
C、口语表达
D、综合
三、简答题( 19 分)
1、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建议提出了哪些要求?( 4 分)
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建议的具体建议包括哪些?( 5 分)
答: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
关于阅读的评价
关于写作的评价
关于口语交际的评价
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3、综合性学习缺少“语文味”的几种倾向是什么?( 4 分)
答: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
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变成了气氛热烈的游戏课
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上成了美术课
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上成了作文辅导课
4、加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应该注意什么呢?( 6 分)
答: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自发地学习他们能够学习的内容。

其次,语文实践活动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同时又让学生在实践
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钻研教材,
深入各学科,了解学生生活,为学生设计恰当的活动课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可以动手做,又能想办法把它做好。

再次,语文实践活动要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四、论述题( 23 分)
1、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11 分)答: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
性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
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沟通解
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探究”学习,就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探究学习中,学
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
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
参与性和开放性” 。

2、新课程中评价建议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具体方式以及评价的主体等
方面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着怎样的区别?(12 分)
答:评价目的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课程评价的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的全貌,坚持全面评价的取向,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

全面的课程评价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来配合。

对课程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的评价,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

“评价建议”强调综合运
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