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蚌埠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蚌埠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蚌埠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蚌埠市统计局201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台阶。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890.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8.86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445.08亿元,增长16.3 %;第三产业增加值286.28亿元,增长11.9 %。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5:49.3:32.2调整为17.8:50.0:32.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4.0%,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8883元/人,比上年增加3288元。

人均GDP27999元(折合4435美元),比上年增加3405元。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涨幅比上年低3.2个百分点。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与上年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3%。

201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32.00万人,比上年增加6.10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93.60万人,减少3.50万人;第二产业55.80万人,增加7.20万人;第三产业82.60万人,增加2.4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2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0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0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5.57万公顷,其中,小麦面积23.69万公顷,稻谷面积10.77万公顷。

油料种植面积6.65万公顷。

棉花种植面积1.80万公顷。

蔬菜种植面积6.61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261.20万吨,比上年增加12.70万吨,增长5.1%,连续九年丰收。

油料产量36.80万吨,增长6.4%。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1年1—9月份各市主要经济指标排名情况的通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1年1—9月份各市主要经济指标排名情况的通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1年1—9月份各市主要经济
指标排名情况的通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皖政办[2011]78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1.11.02
【实施日期】2011.11.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1年1-9月份各市主要经济指标排名情况的通报
(皖政办〔2011〕7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延续了“十一五”以来的向好势头,呈现出增速持续较快、效益持续提高、转型持续加快、民生持续改善的可喜局面,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较好基础。

为进一步激发全省上下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热情,经省政府同意,现对2011年1-9月份各市主要经济指标排名情况进行通报。

各地要认真总结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逐项梳理,
倒排进度,狠抓落实,确保顺利完成全年任务,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要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全力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及早谋划好明年的工作,为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奠定坚实基础。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2011年前三季度各市生产总值。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1年度国税纳税百强企业的通报-蚌政[2012]36号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1年度国税纳税百强企业的通报-蚌政[2012]36号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1年度国税纳税百强企业的通报正文:----------------------------------------------------------------------------------------------------------------------------------------------------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1年度国税纳税百强企业的通报(蚌政〔2012〕3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升级提速促崛起”的总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速度加快、结构趋优、位次前移、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工作的良好开局。

全年共组织国税收入81.3亿元,其中国税纳税百强企业入库税收71.36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量的87.81%,同比增长了31%,超过全市国税收入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为全市国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激励先进、树立榜样,鼓励广大企业依法纳税,市政府决定对安徽中烟工业公司蚌埠卷烟厂等100户国税纳税百强企业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受到表彰的企业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力争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好成绩、缴纳更多税收。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坚持为企业服务、保企业发展的成功做法,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附件:2011年度国税纳税百强企业名单二○一二年三月三十日附件2011年国税纳税百强企业名单序号企业名称法人代表1、安徽中烟工业公司蚌埠卷烟厂李国栋2、安徽省烟草公司蚌埠市公司张丙利3、安徽日益升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沈桂胜4、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夏令和5、安徽皖酒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梅长志6、华润雪花啤酒(安徽)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徐辉7、安徽中粮生化燃料酒精有限公司夏令和8、安徽八一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李德昌9、蚌埠祥宇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陈国银10、安徽华荣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冯蒙11、安徽省电力公司蚌埠供电公司刘当武12、安徽新绿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徐建13、怀远县浙泰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何赟14、蚌埠金黄山凹版印刷有限公司蔡得15、安徽省大富机电技术有限公司李锋16、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施纯仁17、蚌埠新奥燃气发展有限公司王玉锁18、蚌埠清越置业发展有限公司霍向东19、荣盛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谷永军20、蚌埠光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马士恒21、安徽省蚌明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刘巍巍22、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分行钱进23、合肥百货大楼集团蚌埠百货大楼有限责任公司张同祥24、安徽怀远农村合作银行李军25、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韩平元26、安徽中粮生化格拉特乳酸有限公司夏令和27、安徽省烟草公司蚌埠市公司怀远营销部翁永华28、蚌埠通成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李粉山29、蚌埠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吴斌30、蚌埠宝龙置业有限公司许健康31、蚌埠中恒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陈阿琴32、安徽省蚌埠华益导电膜玻璃有限公司关长文33、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蚌埠液力机械厂周峻34、安徽省怀远县禹鑫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李绪礼35、蚌埠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李建国36、华润雪花啤酒(五河)有限公司王群37、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蚌埠销售分公司范迎新38、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茆令文39、安徽省烟草公司蚌埠市公司五河县卷烟营销部王勇40、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王祥41、蚌埠卷烟材料厂应礼耀42、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高翔43、安徽万方置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李明菊44、蚌埠华泰特种钢有限公司郑书荣45、扬州华江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怀远分公司王忠才46、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李立功47、蚌埠国威滤清器有限公司李建国48、安徽恒源技研化工有限公司石林生49、蚌埠东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马光武50、安徽省烟草公司蚌埠市公司固镇县卷烟营销部蒯振东51、安徽浙泰不锈钢集团有限公司郑书化5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蚌埠石油分公司梅国恩53、安徽泓升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刘安才54、安徽天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徐重建55、安徽旭日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王柱56、蚌埠国电龙源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刘汉强57、蚌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李桂年58、安徽豪杰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许忠安59、安徽五河春酒精制造有限公司左春水60、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杜朝晖61、中意凯盛(蚌埠)玻璃冷端机械有限公司彭寿62、蚌埠丰原涂山制药有限公司周自学63、蚌埠万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黄胜斌64、合肥百大集团蚌埠合家福百大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张俊峰65、怀远县祥云废旧物资回收有限责任公司肖彩娥66、安徽省蚌埠市方阵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韩长荣67、蚌埠通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王新刚68、安徽金奥置业有限公司乔春杭69、怀远县常镖物资回收有限公司常静仁70、蚌埠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陶志刚71、合肥百货大楼集团蚌埠百大购物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张同祥72、安徽大宏纺织有限公司张雪芹73、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周康74、安徽丰原淮海制药有限公司章绍毅75、安徽天一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占肇武76、安徽铁路卷烟经营部吴玉明77、北泰汽车底盘系统(安徽)有限公司钱曾琼78、合肥悦家商业有限公司蚌埠华夏店卡罗斯79、安徽丰原化工装备有限公司乔华军80、蚌埠新奥燃气有限公司王玉锁81、安徽省怀远县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韩波82、蚌埠金宁房屋开发有限公司叶士平83、安徽天洋集团XXX强84、安徽省蚌埠市经纬轮辋钢有限责任公司黄贞坤85、汉旭(蚌埠)置业有限公司皆川美希86、蚌埠华翔酒类营销有限公司苏建超87、蚌埠市神舟机械有限公司汪六五88、安徽晶菱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张传明89、蚌埠风之星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赵昕90、中纺油脂蚌埠有限公司郭庆忠91、蚌埠金叶滤材有限公司吕忠泽92、固镇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李静93、中国第一铅笔蚌埠有限公司叶洪涛94、深圳市凯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王建军95、安徽方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长文96、安徽佳先功能助剂股份有限公司李兑97、五河县久盛物资贸易有限公司王利荣98、蚌埠丰原明胶有限公司于渊99、安徽省怀远县阳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何飞龙100、安徽宏业药业有限公司叶洪涛——结束——。

2011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省一系列政策措施,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打造“五个滁州”,加快“双超”和“追宿迁、超千亿、进前列”进程,保持了国民经济良好发展态势,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850.49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增幅连续六年超过10%,比“十一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

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39.65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增加值237.55亿元,增长10.0%。

三次产业比为20.4:51.7:27.9,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3%,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人均GDP达21607元(折合3345美元),比上年增加3914元。

表1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构成及增长速度单位:亿元107.5万人,减少15.6万人;第二产业87.6万人,增加14.1万人;第三产业75.3万人,增加6.0万人。

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不包括个体、私营、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6.7万人,与上年持平;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7.6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

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3]运行在136.9~156.2之间,处于较为景气和较强景气状态;企业景气指数运行在140.4~147.3之间,处于较强景气状态;工业企业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景气指数全年处于较为景气和较重不景气区间。

从趋势看,前两项景气有所走弱,后一项景气有所走好。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2%。

八大类消费价格中6涨、2降,其中涨幅较大的为食品、居住。

2008年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 年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蚌埠市统计局 2009 年 3 月2008 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 各种严峻挑战和困难,团结拼搏,开拓奋进,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 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初步核算, 全年完成生产总值 (GDP) 486.39 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 11.0%。

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 100.10 亿元, 增长 8.0%; 第二产业增加值 192.69 亿元,增长 12.9%,其中工业增加值 164.29 亿 元,增长 14.1%;第三产业增加值 193.60 亿元,增长 10.4%。

三次产业 比例为 20.6:39.6:39.8。

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 13632 元,增长 10.0%。

2008 年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指全市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标绝对数486.39 100.10 192.69 164.29 28.40 193.60比上年增 长%11.0 8.0 12.9 14.1 7.9 10.4年末全市从业人员 191.0 万人,比上年增加 1.2 万人。

其中,第一 产业 96.2 万人,减少 1.2 万人;第二产业 37.8 万人,增加 0.9 万人; 第三产业 57.0 万人, 增加 1.5 万人。

从业人员中, 乡村从业人员 160.36 万人,增长 0.8%。

二、农 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62.5 万公顷。

粮食种植面积 45.3 万公顷, 其中, 小麦面积 23.5 万公顷, 稻谷面积 10.1 万公顷。

油料种植面积 6.3 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 3.0 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 6.0 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 253.4 万吨,比上年增长 11.7%,连续五年丰收,三年 连创新高。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2年2月23日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51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8226.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863.6亿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52.1∶33.9变化为13.4∶54.4∶32.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6986元/人,比上年增加6234元。

人均GDP达25340元(折合3923美元),比上年增加4452元。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2007—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6%,涨幅比上年高2.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3%,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8%,分别比上年低0.7个和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3%,分别比上年高2.7个和12.3个百分点。

2011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120.9万人,比上年增加70.9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598.9万人,增加15.3万人;第二产业1038.5万人,增加22万人;第三产业1483.5万人,增加33.6万人。

年末在岗职工365.7万人,增加26.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98.5万人,增加27.7万人。

2011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2012年2月23日)2011年,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有效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242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5.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309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8224.4亿元,增长10.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9%。

图1 2006-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速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7.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9%;农产品生产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别上涨10.9%和12.6%。

图2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月度同比)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涨跌幅度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5%,比上年回落0.11个百分点。

全部财政收入30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37.4亿元,增长30.4%。

税收收入1348.1亿元,增长25.5%。

财政支出3509.6亿元,增长24.4%。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3.1%,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实缴税金1978.3亿元,增长29.7%,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5.5%;完成出口238.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83.4%;就业人员1876.1万人,增长7.2%。

二、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28.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06%;总产量3172.6万吨,增长6.6%。

2011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有效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242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5.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309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8224.4亿元,增长10.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9%。

图1 2006-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速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7.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9%;农产品生产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别上涨10.9%和12.6%。

图2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月度同比)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涨跌幅度指标指数比上年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7 5.7 食品112.2 12.2 烟酒103.3 3.3 衣着101.2 1.2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1.8 1.8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03.0 3.0 交通和通信100.2 0.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5 0.5 居住106.9 6.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5%,比上年回落0.11个百分点。

全部财政收入30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37.4亿元,增长30.4%。

税收收入1348.1亿元,增长25.5%。

财政支出3509.6亿元,增长24.4%。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3.1%,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蚌埠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2月29日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780.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4.3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84.88亿元,增长20.2%,其中工业增加值337.58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250.98亿元,增长10.8%。

三次产业比例为18.5:49.3:32.2。

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21443元。

二、农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5.06万公顷。

粮食种植面积47.88万公顷,其中,小麦面积24.54万公顷,稻谷面积11.02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65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05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48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276.15万吨,比上年增长1.9%,连续八年丰收。

油料产量34.59万吨,增长2.3%。

棉花产量2.87万吨,下降1.1%。

蔬菜产量230.13万吨,增长3.1%。

水果产量6.94万吨,增长6.3%。

全年肉类产量29.14万吨,增长3.9%,禽蛋产量6.08万吨,增长4.9%;水产品产量10.4万吨,增长4.0%。

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积为29.5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

其中水田11.05万公顷,增长5.1%。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9.25万吨,增长2.9%。

农用薄膜使用量0.96万吨,增长4.7%。

农药使用量0.56万吨,增长2.6%。

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0.77万公顷,增长1.4%。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98.8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4%。

大中型拖拉机0.98万台,增长10.6%;小型拖拉机33.10万台,增长0.2%;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14万台,增长11.8%。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1324.94亿元,比上年增长53.4%,481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360.58亿元,增长23.9%。

全市工业化率43.3%,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26.17%,比上年提高67.2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7.09亿元,增长61.3%;实现利税总额104.22亿元,增长20.4%,其中,实现利润40.34亿元,增长16.0%。

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7.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57.88亿元,增长33.7%。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92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其中,城镇完成投资427.07亿元,增长19.2%;农村完成投资121.29亿元,增长25.7%;房地产完成投资102.56亿元,增长62.8%。

全年房地产开发房屋施工面积1009万平方米,增长45.6%;房屋竣工面积276.4万平方米,增长26.6%;房屋销售面积192万平方米,增长7.4%。

房屋销售额90.22亿元,增长19.2%。

分主要行业投资看,农林牧渔业投资16.07亿元,增长54.8%,采掘业完成投资2.50亿元,下降45.4%;制造业完成投资360.09亿元,增长62.8%;电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完成投资15.86亿元,下降36.8%,建筑业完成投资24.82亿元,增长63.7%;交通运输邮政业完成投资25.60亿元,下降17.0%。

五、交通、邮电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643.32万人,比上年增长2.0%,货运发送量179.19万吨,下降16.6%,全年公路旅客发送量13508万人,增长10.8%,公路货运发送量14007万吨,增长26.7%。

全年邮电业完成业务总量15.39亿元。

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66.1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81.05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分地区看,市区消费品零售额201.97亿元,增长18.3%;城镇零售额283.42亿元,增长17.5%;乡村零售额35.86亿元,增长25.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

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2.2%,其中,粮食上涨14.0%,油脂上升14.9%,肉禽及制品上涨26.5%,菜类上涨4.8%。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4%。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全年进出口总额770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7%,其中,出口55889万美元,增长19.6%;进口21116万美元,增长177.3%。

全年实际到位外资金额50757万美元,增长63.4%。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5574万美元,增长67.2%。

实际到位内资512.32亿元,增长33.2%,其中省外资金389.35亿元,增长18.8%。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4亿元,比上年增长49.0%,接待国内游客1404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2.49万人次。

全市星级饭店(宾馆)21个。

旅行社42家,其中,分社6家。

A级风景名胜区17个,其中,4A级风景名胜区4个,3A级风景名胜区3个,2A级风景名胜区10个。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36.05亿元,比上年增收34.55亿元,增长34.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36亿元,增长43.0%,中央收入72.02亿元,增长27.9%。

人均财政总收入3739元,增长33.2%。

全年财政支出141.29亿元,增长32.1%,其中,教育支出增长46.4%,科技支出增长30.2%。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83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51.40亿元,增长16.7%。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2398元,增长15.6%。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80.69亿元,增长24.2%。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1.44亿元,比上年下降2.2%。

其中,财险保费收入7.63亿元,增长19.2%;寿险保费收入13.81亿元,下降11.1%。

年末,全市保险公司已达29家。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4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8所,其中普通中专11所,职业高中13所;普通教育学校1257所。

其中,普通中学172所(高中36所,初中136所),小学837所,幼儿园242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

全市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2308人,在校学生5.32万人,招生学生数3.06万人,毕业生数2.21万人。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1786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1408人,其中,高中3577人,初中7831人。

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5.36万人;普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49.57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9.07万人(高中在校学生6.25万人,初中在校学生12.83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4.98万人。

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3%,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8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4.37%。

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全年专利申请量3368件,增长47%,专利授权量2219件,增长139%。

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2011年继续实施城市大建设,拉开城市发展框架。

胜利路、宏业路、解放路、治淮路景观提升改造完成。

张公岛生态园建成开放。

新增改造绿地78公顷。

全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1719套,廉租房保障户数18781户,完成安置房建设11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38.6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4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31万平方米。

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以上天数96.7%,区域噪声平均值小于58.1分贝。

重点污染源达标率95%以上。

大中型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100%。

十一、卫生、文化和体育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着提高。

全市农民参合率97.77%,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

每万人拥有床位数37.8床、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13.6人。

成功举办中国首届玉文化节暨安徽(蚌埠)第六届玉器奇石古玩盆景博览会,光彩玉器城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花鼓灯生态保护工程入选2011年“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市图书馆、文化馆实现免费开放。

开展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演出100多场次。

建成54个文化站,450个农家书屋。

市图书馆全年新增纸质图书一万余册,电子资源十三万册,电子期刊二千多种。

全年借阅图书量18.2万册次,报刊阅读全年11.3万人次。

全市共有电视转播台4座,广播电台4座,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全年转换有线电视12万户。

成功举办蚌埠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决出金牌365枚,一等奖34个,63人次打破27项全市纪录。

在全省常规赛上,我市817名青少年、儿童获得各类比赛金牌48枚、银牌42枚、铜牌43枚。

全年“体彩”销量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466万元。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2011年,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43元,比上年增长18.0%;人均消费支出12566元,增长11.8%,其中食品支出5287元,增长31.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1%。

百户城镇居民主要消费品拥有量为: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电冰箱97.5台,增长5.9%;洗衣机97.5台,增长2.2%;空调器135.4台,增长34.5%;彩色电视机145.3台,增长5.7%;家用电脑74.5台,增长61.8%;移动电话188.2部,增长21.73%;家用汽车4.97辆,增长89.0%。

农民收入继续增长。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615元,比上年增长18.9%,农民人均消费支出3421元,增长8.3%,其中食品支出1498元,增长8.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8%。

百户农村居民主要消费品拥有量为:洗衣机93.3台、电冰箱78.5台、彩色电视机118.7台、家用电脑10.8台、空调器34.9台、移动电话156.6部、固定电话61.9部、家用汽车1.4部、摩托车62.1部。

年末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5.5万人、20.57万人、42.18万人、20.79万人、21.25万人。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6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2万人。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金100%按时足额发放。

注: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地区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值为现行价,部分指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恩格尔系数为居民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部分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