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

合集下载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期邪正交争,正气尚存,后期正不胜邪而机体脏腑功 能失调,病情虚实夹杂,故对于本病的治疗应注意从 整体出发,根据各个分期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国家中医药 管 理 局 颁 布 的《艾 滋 病 中 医 药 临 床 治 疗 技术方案》对各型的辨证论治为: ( 1) 急性感染期: 治 疗原则是尽快透邪外出,消除急性感染的症状。风热 型用银翘散加减,风寒型用荆防败毒 散。( 2 ) 潜 伏 期: 治疗原则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延缓发病时间。 根据此期患 者 的 临 床 表 现 进 行 辨 证 分 型,多 以 气 血 两亏、肝郁气滞、痰热内扰等证型为主,治疗多以八珍 汤或 归 脾 汤 加 减、柴 胡 疏 肝 散、温 胆 汤 加 减 为 主。 ( 3) 发病期: 治疗原则是治标与固本并行,以达到减 轻机会性感染症状,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降 低其死亡率的目的。此期患者常因免疫力低下而并 发机会性感染,多见痰热壅肺、肺肾不足、气虚血淤、 肝经湿蕴、气郁痰阻、脾肾亏虚、肾阴亏涸等症候,方 选清金化痰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生脉散和百合固金 汤加减、补中益气汤合血府逐淤汤加减、龙胆泻肝汤 加减、消瘰丸合逍遥丸、参苓白术散加减、补天大造丸 加减等[2]。刘德[3]在研究艾滋病辨证特点的过程中 总结出: 早中期患者多以肺胃阴虚、脾胃虚损为主,前 者方用参苓白术散、百合固金汤等加减,后者则多选 用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汤加减; 晚期患者多以脾肾 亏虚、热盛痰 蒙 等 证 型 多 见,方 选 四 神 丸、金 匮 肾 气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
目前,HAART 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治疗艾滋病最 有效的方法,通过有效抑制 HIV 的转录与复制,使艾 滋病患者获得免疫重建,但是,在获效的同时,也产生 各种各样的毒副作用,加重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负担, 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最终难以达到治疗的预期效 果。而多年来的研究证明,中医药能有效地改善艾滋 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及减少抗病毒药物的 毒性。因此,采用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 治疗艾滋病,不仅能明显减少艾滋病的病死率,还能 明显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很多临床研究结果 也证明了这一点。危剑安等[30]对 8 例 HIV / AIDS 患 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给予抗病毒药物双汰芝 ( AZT + 3TC) 、奈韦拉平( NVP) 的同时给予中药扶正 排毒胶囊,治疗 6 个月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 前明显下降( P < 0. 05) ,CD4 + T 淋巴淋巴细胞有所升 高( P > 0. 05 ) ,病 毒 载 量 低 于 检 测 下 限。 李 秀 惠 等[31]通过对照试验发现扶正方联合西医抗病毒药治 疗艾滋病能有效提高机体 CD4 + T 淋巴细胞的水平。 屈冰等[32]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艾滋病合并气管 食管瘘 1 例,给予拉米夫定片、士多宁片抗病毒治疗, 同时给予中药爱可扶正片、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 以补益气血,并给与营养支持,治疗 9 个月后,患者气 管食管瘘基本愈合,拔除胃管,可正常饮食,患者体重 增加了 15 kg,复查为 CD4 104 / mm3 ,胸片检查正常。 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力, 而且中 医 药 对 抗 病 毒 药 起 到 了 增 效 减 毒 的 作 用。 黄凌等[33]研究发现当归芍药散加味在对抗高效抗逆 转录病毒疗法带来的肝功损害方面疗效显著。孟坤 等[34]给予 HAART + 喘 可 治 注 射 液 联 合 治 疗 3 例 艾滋病患者,治疗 4 个月后,3 例 患 者 HIV-RNA 降 至 < 50 copies / ml,CD4 + T 淋巴细胞明显上升,且患者 均感觉良好,发热、疲惫、腹泻等症状明显减轻,皮肤 疱疹也消失。李淑梅等[35]采用玉屏风散结合西药治 疗艾滋病患者 50 例,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CD4 + T 淋巴细胞明显提高,病死率明显下降。方路

中医药在抗艾滋病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抗艾滋病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抗艾滋病中的研究进展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它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传染。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一直在不同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抗艾滋病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理论与艾滋病中医药理论认为,艾滋病是由湿毒侵袭人体而引起的。

湿毒在中医药理论中是一种病邪,可通过药物来进行调理。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主要采用中药煎剂、针灸、艾灸等疗法。

中药煎剂通过药材的炮制和搭配,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二、中医药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作用中医药在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中药具有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对艾滋病病毒的复制和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例如,绿藜芦檗、板蓝根等中药可以有效抑制HIV病毒的复制。

此外,核苷类药物是目前抗艾滋病病毒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中医药中的黄芪、党参等药物可以增强核苷类药物的疗效,减少其副作用。

三、中医药在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各种细菌和病毒。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提高体液免疫力与细胞免疫力,从而减轻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

临床研究显示,中药麦芽可以增强患者体液免疫功能,黄芪、党参等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四、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艾滋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改善身体状况,同时还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显示,中药大黄可以改善患者的食欲和肠道功能,女贞子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境和睡眠质量。

五、中医药在预防艾滋病传播方面的研究中医药在预防艾滋病传播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研究成果。

中药杨梅可以抑制HIV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另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调理人体湿毒,提高个体抵抗HIV病毒的能力,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1 5 3 4
G u a n g x i Me d i c a f J o u r n a Z , No v . 2 0 1 3, V o 1 . 3 5, No . 1 1
●文 献 综述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 展▲
陈子 瑶 邓 鑫 梁
( 1广西 中 医药 大学 , 南 宁市
汤或归 脾 汤加 减、 柴 胡疏 肝散 、 温胆 汤 加减 为主。 ( 3 ) 发病期 : 治疗原则是治标 与 固本并行 , 以达 到减 轻 机会性 感染 症 状 , 提 高艾 滋 病 患 者 的生存 质 量 , 降 低其死亡率的 目的。此期患者常因免疫力低下而并
发 机会 性 感 染 , 多 见痰 热 壅 肺 、 肺 肾不 足 、 气虚血淤、 肝 经 湿蕴 、 气郁痰阻、 脾 肾 亏虚 、 肾 阴亏涸 等 症 候 , 方
研专 项( J D Z X 2 0 1 2 0 2 2 ) 。 通信作者 : 邓鑫 , E — ma i l : 2 6 0 4 4 6 3 9 1 @q q . c o n r
用补 中益气 汤 、 香砂 六 君 汤 加 减 ; 晚 期 患 者 多 以脾 肾
学的“ 疫病” 、 “ 伏气 温病” 、 “ 虚劳” 等范 畴… 。病 因
不外乎 “ 邪实” 和“ 正虚 ” 两端 , 正 虚 为后 天 正 气 亏 虚
或先天禀赋不足, 邪实多为湿热、 秽浊、 疫毒等。病机 为机体正气亏虚, 湿热疫毒之邪通过精 窍、 皮肤伏于 血络、 营分而致病 …。艾滋病初期多 以邪实为主, 中
【 关键词 】 艾滋病 ; 中医治疗; 中西医治疗; 针灸治疗
【 中图分类号 】 R 5 1 2 . 9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2 5 3 . 4 3 0 4 ( 2 0 1 3 ) 1 1

新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运行机制探讨

新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运行机制探讨
学 术 探 讨
Ac a d e mi c s t u d y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 6 3・
新疆 ・ 国家 中 医临床 研 究 基地 中 医药 防治艾 滋病运行 机 制探 讨
李静茹 马建萍 马秀兰 张 颖 艾 合买提 曾 琳
8 3 0 0 0 0 0 新疆 ・国家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艾 滋病研究室 ,新疆 乌鲁木齐
【 摘
要】 新疆维吾尔 自 治 区为艾滋病高发地 区,以新疆 国家 中医I f 缶 床研究 基地为艾 滋病研究 中心 ,通过 建立制度 、健 全机制 ,加
更 进 一 步 的 理 解 和 把 握 ,对 中 医 药 治 疗 艾 滋 病 有 了 系 统 、 全面 的认识 ,提 高 了诊 疗水 平 ,逐 步建立 一支 中医药 防治
艾滋病 的专业 队伍 。 4 加 强 基 础 建 设 ,完 善 配 套 设 备 在近几年 的基 地建 设工作 中,为保 障 中医药 防治艾 滋
行机制健康发展 和有 效运 行 的相关 政策 ,监 督各 项 目相关 工作 的进展 ,在 工作 中多 方协 调 ,从 而促进 中 医药 防治艾 滋病 临床科研 基地 建设工作 的全面 、有序 、顺利 的开展。 根据需要邀请 疆 内外专 家共 同参 与基地 业务 建设 方案 的制定 ,在专 家委员 会及 院外 专家 的指导 下 ,制 定 中医 防 治艾滋病 临床科 研基 地业 务建 设 的总体方 案 。新 疆 国家 中 医临床研究基地艾 滋病 研究 室负责 中医药 防治艾 滋病 临床 科研基地业务建设 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 ,按 照 “ 突 出重 点 、 分类指导 、分级管 理 、加 强监督 ” 的原 则对 基地 共建 各合 作单位进行分工 ,监督 各合作 单位 基地 业务 建设 的实施 及 进展情况 ,制定 各种 制度 ,保 障 中医药 防治艾 滋病 临床 科

益气养阴、解毒清热法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

益气养阴、解毒清热法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

益气养阴、解毒清热法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作者/梁杰王婷王从亮方路王莉段呈玉目的:探讨积极有效的中医药参与防治艾滋病的方法。

方法:从益气养阴和解毒清热论治97例HIV抗体阳性患者,分别观察他们的症状体征积分、CD4细胞指标的变化。

结果:在此辨证思想的指导下,治疗HIV抗体阳性患者,可以有效地改善症状,延缓CD4细胞的下降。

结论:益气养阴、解毒清热法治疗艾滋病能取得一定疗效。

标签:益气养阴;解毒清热;艾滋病红河州是云南省的艾滋病重灾区之一,艾滋病流行形势十分严峻。

积极有效地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的优势,参与防治艾滋病,已经成为目前医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现代医学定义的艾滋病而言,中医理论历代著述中,并无与之相应的病名。

但《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根据艾滋病具有发病广、病情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的特点,应归属“疫病”范畴。

笔者自2005年9月~2006年8月采用益气养阴、解毒清热法治疗艾滋病97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制订的《艾滋病诊疗指南》[1]。

1.2中医症状计分标准选取符合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脾肾不足证候之HIV 抗体阳性患者,并对其临床症状按以下积分标准计分,以发热、咳嗽、乏力、纳呆、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以皮疹、黏膜溃疡、口糜、疱疹、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体征,无症状者计0分,症状轻微者计2分,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者计4分,症状严重,且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者计6分;以气短(胸闷)、自汗、盗汗、恶心、脱发、头痛、胸痛、腹痛、腹胀、肌肉痛、关节痛、腰痛、皮肤瘙痒、月经失常为次要症状,无症状者计0分,症状轻微者计1分,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者计2分,症状严重,且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者计3分;合计最高分为114分。

1.3病例入选标准入选患者HIV抗体均为阳性,并经省CDC确认。

1.3.1第1组CD4细胞计数在200~500个/mm3之间,有或无临床症状者。

中医药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衰竭的疾病。

随着全球艾滋病疫情的严重性日益凸显,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全球医学界的关注焦点。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也为探索艾滋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药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对艾滋病毒的影响中医药对艾滋病的治疗主要通过调整患者的免疫功能,阻断病毒复制,减轻症状等方面产生疗效。

中医药提倡以整体观念看待疾病,认为艾滋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而非单一病因。

因此,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往往是综合运用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方剂,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协同作用,以期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中医药对艾滋病的免疫调节作用中医药对艾滋病的免疫调节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途径。

中药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例如,人参、黄芪等中药被广泛应用于艾滋病患者的免疫调理中,具有促进免疫细胞生长、增加白细胞数量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抑制病毒的复制。

三、中医药对艾滋病症状的缓解艾滋病患者常常面临着疲乏、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而中医药在缓解这些症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药中的多种药材具有滋养身体、增加食欲、调理脾胃的功效,如枸杞子、当归等,被广泛用于艾滋病患者的调养中。

这些中药能够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加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四、中医药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结合目前,常规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已成为控制艾滋病的标准方法。

而中医药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结合,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策略。

中医药可以减轻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中药中的一些化合物还具有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有望成为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有力补充。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是,由于目前相关研究的不足以及中医药本身的复杂性,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提高其临床应用水平,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我国中药防治艾滋病研究现状

我国中药防治艾滋病研究现状
关键 词 : 药 ; 滋 病 ; 究现 状 中 艾 研
次 的科 学 研 究 , HI AI 对 V/ DS的 中 医 病 因 病 机 有 了一 定 的认
识 , 成 了一 些 基 本 的 方 药 [ 。 现 就 我 国 中 药 防 治 艾 滋 病 研 形 8 ]
中 图分 类 号 : 5 2 9 R 1.1
准 将 AI DS分 为 AI DS感 染 早 期 ( V) AI HI 、 DS相 关 综 合 征 ( RC 、 I S后 期 ( D S 。 HI 感 染 后 , 异 性 地 侵 犯 人 体 A )A D AI ) V 特 免 疫 系统 C 4 D T淋 巴细 胞 , 成 C 4 淋 巴 细 胞 数 量 减 少 造 D T
感染常用 的 中药 有 金银 花 、 公英 、 蒲 紫花 地 丁、 败酱 草 、 青 大
叶 、 蓝 根 、 腥 草[ 1 。 板 鱼 30  ̄]
1 2 中药复方 .
主要有扶正排毒 片、 爱康 胶囊 、 复方艾可清 、
严重威胁 。联合 国艾滋病 规划 署数 据显示 : 全球 至今共 有超
过 60 万 人 感染 了 艾 滋 病 病 毒 , 近 3 0 00 将 0 0万 人 死 于 同 艾 滋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O 7 3 9 2 1 )0 0 6 -0 1O —2 4 ( O 11 - 0 9 3
究 回顾 如 下 。
1 治 疗艾滋病 中药的研 究
艾 滋病 , 即获 得 性 免 疫 缺 陷 综 合 征 ( c urd I A q i mmu o e e nd一
病有关疾病 ] 。据我 国卫生部公 布 的艾 滋病疫 情评估 报告 显示 , 截至 2 0 0 9年底 , 中国现存 活艾 滋病 病毒 感 染者 和艾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现状与思考文献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现状与思考文献

(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现状与思考(2)王融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概况[J].继续医学教育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建立评价标准,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社会亦迫切需求传统医学的评价方法。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1996年明确指出:“传统/替代医学疗法的有效性评价是一个关键和核心的问题”。

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评价文献,多是借用西医的病毒载量、CD4 T细胞计数的生物学指标作为中医药疗效的标准。

若仅以病毒载量或CD4 T细胞作为指标来评价中医药的疗效,这显然不能完全符合中医药治疗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情况。

中医学的特色是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中医药强调从整体上对机体进行,是涉及到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治疗。

因此,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也应该是多方面不同层次的,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西医的生物学指标。

虽然由于西医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 retroviral therapy, HARRT治疗方案),即鸡尾酒疗法的出现,使得艾滋病在抗病毒治疗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存在西医药物治疗毒副作用大、治疗费用高昂、患者心理负担大的问题,经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不明显,所以实际情况中临床上不能进行推广应用。

临床上常可见到,一部分患者经西药治疗后,生物学指标检测结果好转,但临床表现在长时间内不减轻或反而加重,而加用中医药治疗后病情好转,也有一部分患者抗病毒治疗检测指标未见好转或未经抗病毒治疗者,经中医治疗临床表现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现在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新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传统的疗效评价标准需要改进,使之既能评价患者的生物学改变,又能评价其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改变,从而实现对健康的全面评价[19]。

我们认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评价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在方法学上要有所提高或突破,应该在充分运用现代数理统计、循证医学及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基础上找到一种能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方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特色和优势,使其能为国际接受和承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探讨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现状。

方法:通过收集对中医药防止艾滋病的研究的相关资料,发现及分析目前的问题,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过探讨中医药防止艾滋病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于中医药对艾滋病的防治上有了新的认识,由此使得人们在中医药的使用上更有目的性。

结论: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的探讨上,可以使人们展望这类研究的发展趋势,保证了中医药对艾滋病的防止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中医药;艾滋病;现状
aids),该病是由于人们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从而致使被感染者的cd4+t 细胞的数量有所减少,他们的免疫功能会有部分或完全性的丧失,随后发生了多器官、多系统和多病原体的机会性感染,包括肿瘤等,在临床上的表现形式各种各样。

该病作为现代性的一种新出现的病种,在中医历代的文献中尚无出现艾滋病这一说法。

就近些年来看,根据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预后转归等方面,各中医界人士提出艾滋病应属于中医疫病、伏气温病、虚劳、阴阳易等范畴。

在经过认真的现状调查分析和原因分析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中医病机病因的认识:数十年来,大多的医家对于艾滋病
的中医辨证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研究。

目前的认识是,疫毒之邪入侵是该病的外因,内因则是人们的体内正气较虚弱。

通过现代医学证明,hiv是通过母体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等传播方式进入人体内,所攻击的对象——cd4+t淋巴细胞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免疫细胞,最后会致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

临床上表现为[1]:①急性感染期(持续时间为数周或6个月),最为常见的症状是发热、皮疹、肌痛以及头痛,但是症状轻微,在持续1-3周后就可自行缓解;
②无症状期,及临床潜伏期,历时较长;③临床期,及最终阶段,主要表现为连续性的发热、虚汗、腹泻、体重有所减轻、记忆力逐渐减退等,包括各种机会性的感染和肿瘤。

1.2方法
1.2.1 中医辨证论治:多数的中医学家分别从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等多角度进行了探索。

有学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表达了病变的各种证候,在指导临床用药上,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性和病位;有学家以基本病机来确定主要证候,根据症状来加减药物;另外有学者指出辨证论治的依据可以是cd4+t细胞计数,同时把艾滋病分为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阳气欲脱证型[2]。

1.2.2 中药治疗(1)研究单味药:目前,国内外专家通过对上千种如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连、金银花、甘草、黄连、黄芪、虎杖、丹参、柴胡、灵芝、三七、当归、冬虫夏草、雷公藤等中草药进行在抗艾滋病上的药效研究,发现了近百种可以体外抗hiv的
活性物质。

(2)研究有效成分:多糖类:香菇多糖、黄芪多糖、茯苓多糖、红毛五加多糖等都可以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

除外,紫花地丁、空心莲子草、夏枯草中的硫酸脂多糖等对hiv具有抑制作用。

蛋白类中也有抗hiv的天花粉蛋白等。

萜类:如甘草甜素拥有对干扰素进行诱导、免疫激活作用、增强杀伤细胞活动的功能,同时可以抑制hiv增殖等[3]。

还有秋水仙碱、罂粟碱有抑制hiv的作用的这类生物碱类。

:起到抑制hiv活性作用的黄酮类中的有金丝桃蒽酮等。

1.2.3 复方研究:近年来,学者在对中药复方的研究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比如我国第一个中药复方,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研制出来的新血片。

研究发现,新血片能够在患者体内增加
cd4+t的细胞数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慢病毒的复制,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得到改善,同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4]。

另外,对hiv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的复方药还有中研ⅰ号、艾通、新世纪康保、复方三黄散胶囊等。

1.2.4非药物治疗:对针灸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在1982年就有不少学者已经开展。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学者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探讨了针灸的可行性和治疗方案。

一直到今天不管是理论还是临床治疗上都对针灸防治艾滋病的效果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
究和探索。

2 结果
以对有效成分的研究为例,对于药物成分的认识有助于对症下
药,充分了解了各药物的特性,对hid的治疗更有针对性,起到了指导性和示范性。

3 讨论
3.1与一般温病不同,艾滋病不是卫气营血之传变,而是邪毒直接侵入血络而潜伏于营分中,并且状态会相对稳定,而且历时较长。

在急性感染期,艾滋病毒入侵的时候,为了邪毒犯表,会郁于腠理,导致表卫失和。

在无症状期即潜伏期,由于正邪相持,正气会渐渐耗损,致使气血阴阳及脏腑的功能日渐失调,每况愈下。

3.2通过这些有益的研究的探讨,在制定中医证候的统一诊断标准和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统一疗效标准上,我们就可以初步制定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方案。

同时,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指导和示范性的作用[5]。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出因为流行病学研究较缺乏,规模小、比较散落,造成了目前辨证方法的种类繁多,证候的概念较模糊,在艾滋病辨证论治上人们没能够达成统一的共识,同时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给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研究带来了困难。

参考文献
[1]倪量,李峰,关静.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吉林中医学,2008,28(4):249-250.
[2]王融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概况[j].继续医学教育,2007,20(9):67-73.
[3]孙利民,危剑安,黄霞珍,等.从中医理论谈艾滋病的发病机
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2):100-101.
[4]黎耘,周正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3):273-274.
[5]王健,吕维柏.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现状与思考.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2):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