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合集下载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化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概念与重要性2. 城市化的过程3. 城市化的特点4.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概念、过程、特点及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调查法:让学生课后调查所在地区的城市化现状,加深对城市化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城市化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4. 调查问卷:设计城市化现状调查问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城市化的概念与重要性:简要介绍城市化的定义,阐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影响。

3. 讲解城市化的过程:介绍城市化的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的特点。

4. 讲解城市化的特点:总结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如人口流动、城市规模扩大等。

5. 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介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方向、战略目标。

6. 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讨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

7.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8. 调查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化调查结果,交流心得体会。

9.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国际城市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对比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其差异与原因。

3. 探讨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新型城镇化战略。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在由城市化定义到特征再到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比城市化的不同类型,总结共同的本质成因,熟练归纳推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教学准备】自制PPT由集中国及外国城市化的相关资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北京城市用地的扩展”图,展示1949年以前、1965年、1990年和2002年北京城市用地变化情况,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学生活动](让各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小结]北京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件] 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获得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信息。

1·沱江城的发展图片:1980年,1995年,2005年 2·深圳发展的图片:1978年,1988年,1998年 3·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思考: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 3·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可以分成哪些类型? [点拨]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兴趣浓厚: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化现象充满好奇,对城市发展及其影响有一定的关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认知水平:学生对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有.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但在综合分析、批判性思维方面仍有待提高。
4.技术运用: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5.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组织协调、观点阐述方面有待加强。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技术运用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让学生对城市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详细讲解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人口流动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通过GIS展示城市化发展的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
4.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地理信息系统(GIS)实践作业:
-利用GIS软件,对所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
-结合GIS分析结果,评价所选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发展建议。
4.拓展阅读:
-阅读一本与城市化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了解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doc

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doc

2.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从容说课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

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

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20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20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意义。

会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 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会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一、城市化1.含义:又叫城镇化,指和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______地区的过程。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表现(标志) 城市人口占②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③不断扩大探究一什么是城市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劳动市场的开放,上海市外来人口急剧增长:1984年为75万,1988年为125万,1993年迅速增加到281万。

目前,上海的外来人口总量大约为500万~600万。

这使得上海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据分析,上海流入人口的主流是到上海市找工作或务工经商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即经济型流入人口,约占流入人口总数的80%。

材料二上海市用地变化示意图材料三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依据全国2749个村庄调查提供的资料,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村庄道路状况差,饮水困难,公共文化薄弱,文化设施普遍较差,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农村自然灾害多发,社会保障堪忧,医疗资源严重缺乏,教学质量问题严重。

显然,中国目前的城乡差距除了就业机会、收入差距外,还有居住和生活条件的差距。

这种差距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城市化的内涵。

(2)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概括出城市化的动力(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

(4)有人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发展水平。

”你认为有道理吗?3、城市化动力机制主要动力:_______________。

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4.意义过程意义城市创造出较多的______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交流,缩小_____________差距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 有利于改善地区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影响城市化有助于提高_______________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现代大城市成为___________基地和________________中心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________________影响乡村的______________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二、城市化特点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读下图填表)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农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剩余劳动力工业发展农业 提高 城市化1.郊区城市化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2.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问题城市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高收入者较多)开始向小城镇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公开课教案-《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公开课教案-《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地理:胡帅一、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在由城市化定义到特征再到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比城市化的不同类型,总结共同的本质成因,熟练归纳推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四、教学准备:自制PPT,织金县城市化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 展示“北京”、“上海”、“织金县”城市对比图,让学生通过读图引起思考: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二)新课讲授:基础预习结果检测,让学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3、城市化的指标?[点拨]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性特征为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课件展示] 织金县城市化的表现[过渡]让学生合作学习城市化的意义。

[板书]1、概念2、表现3、指标[点拨]4、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人口转化;②产业调整;③工业发展;④科技进步;⑤文化交流。

[课件] 展示并讲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指引学生合作学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处阶段后期中期起步时间早晚目前速度慢快发展水平高低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相适应现状及问题大都市带出现,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3.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3.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3.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堂以“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为主题的教学案例。本节课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主动探究的能力。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学生共同完成,促使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倾听他人的能力。
4.及时给予小组评价,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案例背景中,我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展示城市化的时间轴,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的进程。同时,我还将城市化的特点分为人口转移、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用地增加三个方面,让学生明确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以提高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讨论效果。
(四)总结归纳
1.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收获。
2.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指出不足之处。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认识。
五、案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5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5湘教版必修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材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宜采用对比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城市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另一方面,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

【设计理念】《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小组活动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2. 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3.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分析不同国家的城市化问题及其原因、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图示,材料,通过小组活动,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2.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异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基本表现及主要标志。

2.了解城市化的意义和动力机制。

3.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4.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点;
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教学难点: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生产力发展水平
过渡:出示城市灯光密度图,观察发出示世界城市化进程图结合P37、38
阅读材料,思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
了解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本节内容重点掌握城市化的表现及衡量城市化的标准,学会读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一、城市化
起振停

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