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文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文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文二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及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感受古文之美。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惯。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词语及句子。

2. 研究和理解古文的阅读方法及技巧。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古文二首》2. 电子白板、音响设备等教学工具。

3. 课件及其他教学资料。

四、教学内容及计划第一课时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探讨有关“古诗”的话题,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美丽与重要性,激发学生研究古文的兴趣。

研究1. 让学生自己家中读课文一遍,并解决生词和语句中的疑惑。

2. 老师为学生讲解课文,重点强调古文中常用的一些词语和句型,帮助学生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操练1. 让学生理解课文,说出古文中的词语及句子含义。

2. 让学生流利朗读课文,表现出研究成果。

第二课时复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化学生对古文中词语及句型的理解和认识。

研究1. 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更多的古诗词,让学生扩大对于古诗文的了解和认识。

2. 给学生介绍更多的古文阅读技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文阅读方法。

操练1. 让学生读一些相似的古诗,进行口头表达,并通过老师的指导,改进他们的表达方法。

2. 让同学之间互相展示课文朗读,互相评价,评选出表现最好的几位同学。

五、教学总结本次教学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古文二首》这篇文章,学习了古文的一些基本词语、句型和阅读方法。

同时,本次教学以朗读课文为主,培养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古诗配图、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难点: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2. 准备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3. 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古诗内容和进行讲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2. 朗读与理解:(1)让学生齐读两首古诗,注意读音和节奏。

(2)教师对古诗进行逐句讲解,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3. 欣赏与表达:(1)让学生欣赏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插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2)邀请学生上台表演古诗,通过动作和表情展示古诗的意境。

4. 背诵与默写:(1)引导学生齐读两首古诗,逐渐提高朗读速度和音量。

(2)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古诗中的易错字,帮助学生正确背诵。

(3)进行默写练习,检验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

5. 小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3)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背诵两首古诗,下周进行检查。

2. 完成与古诗相关的练习题,下周交回。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古诗主题和意境的理解情况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对古诗配图和表演的创意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2.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为什么?二、学习《咏鹅》1.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咏鹅》,注意语气、节奏。

2.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解释诗意,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3.感受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古诗中的画面。

4.背诵默写: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背诵并默写《咏鹅》。

三、学习《静夜思》1.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注意语气、节奏。

2.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解释诗意,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3.感受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古诗中的画面。

4.背诵默写: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背诵并默写《静夜思》。

四、巩固练习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2.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背诵展示。

3.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古诗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咏鹅》和《静夜思》。

2.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味和意境,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同时,要加强背诵和默写的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两首古诗。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时,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咏鹅》中的“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时,通过趣味性的记忆方法,如编故事、画图记忆等,帮助学生记忆。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一、学习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育喜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建议1.课前,老师预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

假如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的有关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2.识字。

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只有2个。

可以让同学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自主识字。

如,让同学在古诗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熟悉的或简单读错的字,重点识记;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

“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同学识记,“女--妆”。

“亦”整体认读音节,要留意读准。

3.写字指导。

“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留意结构的均匀与紧密。

“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示同学留意,“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正”字形比较复杂,建议边示范边指导同学一笔一笔地写。

4.这两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

诗文意境美、形象美,同学读起来会有深厚的爱好。

教学要以同学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

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

对诗句的意思,不必第壹页要求同学逐句讲解。

5.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画、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展现,帮忙同学更好地理解诗意。

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欣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由于它使原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

假如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也许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

这些用词奇妙的地方,老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忙同学理解。

此外,诗中还有很多用词奇妙生动、意境美丽的地方,像“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晴方好”“雨亦奇”,老师要擅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同学细心体会。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两首》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诗句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敕勒歌》。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

语文版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荷语无声- 荷语无声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

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

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一读:读准读通课文。

(大声朗读)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轻声读)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

(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两首教课方案教课目的 :1、会认十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六个字。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领会诗人对秋季的赞叹之情。

3、喜爱背诵古诗,并能累积与秋天相关的古诗。

教课重难点:要点:认识生字,正确书写六个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课文难点:领会诗人对秋季的赞叹之情,并能累积古诗教课准备:生字卡片、教课课件、课外古诗教课课时:两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讲话导入1、师: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有什么好方法记着首吗?首呀仍是我们要写的字呢,真喜爱拿起小手跟老师来书空的同学。

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示课件)谁来读读诗的题目。

生:赠刘景文,记忆“刘”猜猜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1、苏轼送了一首如何的诗给刘景文呢?借助拼音,自由读诗(赐予充足的时间)2、会读了能够读给同桌小伙伴听一听3、指名分句读诗——男女学生疏句读诗4、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请到外面来了,瞧!你还认识吗?开火车认读生字5、把这些生字送回到诗歌中去,请你们翻开课文第15 页,边读边看图,划出诗歌中都描绘了哪些事物?还有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朗诵激情1、纵观整首诗,作者抓住秋季的哪些特色来写?[出示“荷尽”、“菊残”图]2、他眼中的秋季是怎么样?谈谈原由。

[出示“橙黄橘绿”图 ]3、这么美好的秋季,若是能用我们的朗诵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4、自由有感情地朗诵——个别读——齐读5、读了诗歌,你最喜爱哪一句,能不可以背给大家听6、若是整首诗都能背就更好了(自由练——个别背——配乐朗诵)四、拓展升华1、从古到今写秋季的诗歌还有好多好多比方《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师这里有一首《秋夕》请同学们自由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季的?都写了秋季的哪些风景?[出示《秋夕》]2、学生自由读诗歌3、沟通报告4、同学们秋季是金色的,秋季是神奇的,秋季是丰产的,秋季是愉悦的,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忱来赞叹秋季吧,齐诵《赠刘景文》。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实践活动,感受古诗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提高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懂得珍惜亲情、友情,懂得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实践活动,感受古诗的魅力。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古诗的图片、音乐、动画等。

2. 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认读和复习。

3. 课文:学生用的课本和练习册。

4.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播放古诗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

(3)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诗的了解和认识。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音韵律。

(2)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3. 理解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讲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古诗两首》教学建议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Two Ancient Poem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第一步: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

第二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

提倡学生自主认读,教师注意纠正。

2、调动生活体验识字:
第一步:调动生活体验,获得字音形象。

如,“家里来了客人”的“客”,体育课上“原地踏步”的“踏”。

第二步:由口语上升到书面语。

即将学生平时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词汇转换成课文中的文字,降低识字难度,加强意义识记。

如,无可奈何、如何、何奶奶;泪汪汪、汪老师、一叶小舟、风雨同舟;踏青。

第三步:创设生活情境,利用课文语境,综合运用生字词。

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课文出现的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交流。

如,根据“赠”的意义说几句话;描述你见过的或想象到的“潭”的情景。

3、指导写字:
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写字的规律。

如,各-客;河-何。

本课要求写的字较少,可以逐个指导。

“舟”字的笔顺是:“乘、客”二字的撇捺要伸展开。

“客”字的宝盖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字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突出主笔。

书写“何”字右边的“可”字时,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二、朗读感悟
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

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

我们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

1、感悟诗歌情境,合理指导朗读:
《回乡偶书》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

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

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

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

“无改”读
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

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赠汪伦》这首诗前一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乎意料之外,朗读时出要读出意外的语气来。

后一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深情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2、教学时可以突出下面几点:
⑴突出范读:
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⑴创设情境:
情境一:如果你就是贺知章。

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想象中的一样吗?
情境二: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话呢?
⑴品味语言:
示例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
示例二:“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忽”字能否换成“才”可“又”?
⑴诵读积累。

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三、实践活动
举行诵读表演:将这两首诗改编成简单的情景剧,排练演出。

改编、排练、布景、表演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四、资料袋
1、注释: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

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

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

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多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衰:疏落。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2、典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特别想请李白到他家住一段时间,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请到李白。

李白这个人不怕皇帝、不怕官、不爱钱,一生喜欢的就是游山玩水、喝酒、写诗。

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里,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不妨择日光临寒舍共赏桃花,共谋一醉。


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

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之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渴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

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

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了。

”李白被搞得摸不着头脑。

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的山坡上的
一棵桃树。

‘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都去喝酒的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这天,李白要继续他的行程了。

正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

情动之下,一首《赠汪伦》便脱口而出。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