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生活源泉 点燃习作欲望

合集下载

在生活中发掘写作的源泉

在生活中发掘写作的源泉

在生活中发掘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的能力。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慨:就算是成绩很好的学生,一提起作文也是绞尽脑汁,而笔下言之无物。

这是因为学生对于生活缺少观察、体验。

离开了生活来谈写作,就犹如“镜中花,水中月”。

所以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写作的信心,就必须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生活这口“活水”,何愁没有写作的材料?本人谈谈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小小的收获:一、贴近生活,留心观察,描景细致。

任何成功的作品都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留心观察。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是写出有血有肉、生动具体的习作的源泉。

然而,许多农村的学生由于地域的限制,觉得生活在农村见到不是山山水水就是大片的农田,每天重复着一样的生活。

其实这片土地就是学生写作的沃土和灵感的源泉,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观察,写出自己的见解、感想。

在指导写“自己熟悉的景物”时,许多学生总抱怨没有内容可写,不是写校园一角,就是写教学楼,笔下文字总是那么几个很熟悉的句子。

今年春天到了,学校里的木棉花开了,金凤花开了。

我建议那些每天走大门的同学抬头看看,那些不用走大门的同学绕一次路,看看这一季的花开得怎么样。

第二天的课堂上,比平时热烈了许多。

有的学生说:木棉花开了,样子像和尚庙里的“钟”;有的学生说,木棉花原来有很多种颜色,有深红的,还有橘子红的,这是为什么呢?有的说,金凤花一开,远远望去,整棵树就像一把红色的伞,风一吹,红花落得满地都是,地上像铺了张红地毯……在自然的世界中孩子们发现到了以前他们没有发现的世界,感受到只要注意观察,作文真是有“源”了,作文不难写了。

只有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去观察周围的景物后,学生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写他们看到的事实。

二、关注生活,抓住时机,激发愿望。

突发事件往往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关注。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捕捉写作的灵感,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引发学生的思考。

引生活源泉做灵动文章

引生活源泉做灵动文章

引生活源泉做灵动文章生活是我们写作的灵感源泉,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文章,可以让作品更加鲜活生动。

但是如何将生活的点滴转化成灵动的文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如何引生活源泉,做出灵动的文章。

一、留心观察,点滴皆源生活中的点滴都是我们写作的源泉,我们需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

或许是一朵盛开的花,或许是一段温馨的对话,或许是一次意味深长的相遇,这些都能够成为我们文章的灵感。

在春天的午后,你喝着咖啡,看着窗外绽放的鲜花,心情不由自主地变得愉悦。

这时,你可以马上打开手机或者拿起笔,记录下这一刻的心情和所见所闻。

也许,你可以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美好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二、化繁为简,展现真情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将繁琐的生活转化为简洁明了的文字,让读者一目了然。

我们还要在文章中用真情去触动读者的心。

只有将自己真实的感受融入到文章中,读者才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共鸣。

你可以用几句简单的语言,描述你和家人一起度过的一个温馨的晚餐。

不需要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只需要真实的情感表达,读者就能够感受到你的文章中的真情实感。

三、用心倾听,理解万千生活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倾听的声音,比如家人的关怀、朋友的倾诉、孩子的天真,甚至是风吹草动的声音。

当我们用心倾听这些声音时,就可以理解生活的万千滋味,从而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

当你陪伴家人散步时,可以用心倾听他们的笑声和话语,感受他们的情感。

或许,你会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篇有关家庭温暖的文章灵感。

四、虚心学习,不断提升在写作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一颗虚心学习的心,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可以多读一些经典的文章,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也可以参加一些写作培训班,向专业的写手请教一些写作的心得。

五、勇敢表达,坚定立场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勇气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不要害怕他人的批评和指责。

只有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才能够写出真正与众不同的文章。

当你写一篇观点性的文章时,不要惧怕他人的反对意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引生活之源 浇习作之花

引生活之源 浇习作之花

20216《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习作离不开生活,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时候,除了写作方法及技巧外,更应该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生活。

习作教学应该贴近日常生活,并将更多的情景引入进来,建立一种习作源于生活的思想观念,牢牢抓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这一切入点,让学生的习作充满童真灵气,抒发真情实感。

一、观察生活,提炼习作素材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写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拿起笔来不知道写什么好。

其实习作的灵感往往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

我国著名的学者曾说过,作文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现实是什么样的,在文字上能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充分说明了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习作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学生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一)引导观察引导观察,,寻找素材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是学生往往忽略了身边发生的事情,觉得这些都是小事,我们在习作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乐于观察生活,积累更多的素材,便于运用到写作中。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原来校园里、社会上、家庭中的许多事情虽然很不起眼,却是很好的写作题材,只要善于提炼,用心润笔,就可以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比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推荐一个好地方,对于学生来说平时去过不少地方,可真的要动笔去写某一处景物,却又不知从何下手。

看着学生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冥思苦想,有的翘首望外,笔者就想着临时调整教学策略,就地取材:校园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平日却也熟视无睹。

如何让他们眼中有物、言之有物?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带着他们走出教室,来到校园里,进行“实地考察”。

第二节的作文交流课上,学生一改上节课的“颓废”模样,一张张小脸充满着期待,一双双小手高举着,描述出了校园里的一处处美景……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倾听和用心感悟寻找到了丰富的习作素材,使这次的习作教学十分成功。

掘生活之源,浇写作之花

掘生活之源,浇写作之花

掘生活之源,浇写作之花摘要】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让生活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舒展心灵,放飞情感,引导学生向生活投去独特的眼光,提高他们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而且引导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对生活,对世界,进行自由的描述;对内心,对情感,进行自由的抒发,使他们在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关键词】生活、观察、想象、乐趣小学生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技能以及思想、情感的综合运用,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显示,热爱生活,表达真情。

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习作来反映生活,描述生活,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个性认识和真切体验,让学生为生活而作文,为生命而歌唱,从而体验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快乐。

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叶老还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清澈的水来。

”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这里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捕捉生活:让学生“有米可炊”一次作文测试,文章的主题要求学生写一件反映父母关爱他们的事。

在批改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一半以上的同学描写了雨夜自己生病,父母冒雨送自己上医院的情景。

故事情节大同小异。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的思维局限在这狭小的空间呢?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习作与生活的脱节。

由于学习的重压,学生失去了很多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机会,缺乏对生活的感受。

因此,在临场的作文中,就造成了绞尽脑汁而“无米下炊”的现象。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全部的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可见,学生在写作文时无材料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不善于发现。

关注生活挖掘习作素材

关注生活挖掘习作素材

关注生活挖掘习作素材生活是我们灵感的源泉,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可以让我们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无论是写作、绘画、摄影还是其他形式的创作,都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

本文将探讨如何关注生活并挖掘习作素材,希望能够为爱好创作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关注生活要想挖掘习作素材,首先需要关注生活。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我们创作的灵感。

我们需要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身边的一切。

无论是一个微笑、一朵花、一段对话,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创作的素材。

关注生活不仅意味着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触摸。

生活中的美妙之处往往藏在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只有真正关注生活,才能够从中发现更多的素材,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

二、挖掘习作素材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学会挖掘习作素材。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发现能力和挖掘技巧。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故事出发,寻找那些震撼人心的事件或者感人至深的故事,将其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寻找素材。

一天的生活中可能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我们可以将这些事情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成为我们创作的素材。

还可以从周围的人物或者事物中寻找素材。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们的经历、情感、性格都可能成为我们创作的素材。

而周围的事物也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比如一朵花、一只小鸟、一片叶子,都可能成为我们创作的素材。

三、创作习作作品在挖掘到习作素材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创作了。

无论是写作、绘画、摄影还是其他形式的创作,都可以将挖掘到的素材转化为作品。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加以发挥,使作品更加符合自己的风格和情感。

创作习作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发现更多的习作素材,并将其转化为作品。

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积累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水平。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习作作品分享给他人。

通过分享,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反馈和建议,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挖掘生活资源 抒写快乐作文

挖掘生活资源  抒写快乐作文

挖掘生活资源抒写快乐作文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如何充分利用地方校本资源,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快乐、自主作文水平,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2008年伊始我校结合校情和地方特色申请了江西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挖掘地方校本资源,引导学生快乐作文》经过两年的实践,让学生写身边的人、事、物,感悟现实生活,让身边的生活成为习作的源泉,学生逐步养成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习作文的习惯。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广大语文教师激发创新热情,涌现出一批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和教学成果,积累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探索了一条地方校本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

一、群策群力创编作文教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课题组首先先把教师的思想统一到这一认识上来,发动全体教师收集编写了第一版本校本教材《渝水一小快乐作文素材集》,为学生快乐作文提供写作资源。

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新课标对各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又组织各年级备课组长和课题组主要成员探讨,根据各年级写作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对《渝水一小快乐作文素材集》进行整理分解,按年级编辑成第二版本《渝水一小快乐作文案例》,每个案例都有明确的目标与教程,呈现出教材的基本结构,具有初步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为了使《渝水一小快乐作文案例》更规范,更科学,更实用,根据课题组成员半年来的实践成果,又组织相关教师根据每个年级上下册语文教科书的写作系统与内容,对第二版本的校本教材进行增删补换,分解重组,按课本写作训练次数的2倍,将《渝水一小快乐作文案例》编辑成上下册,目前已经完成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编辑任务,共8册。

每册都有教材使用说明,每个课例都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要求,活动过程,习作指导,习作要求,习作讲评和教学建议。

形成了与课本写作训练与学校各项活动相融合的实用版本《渝水一小快乐作文案例(正稿)》。

三次编写、三次修改,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实验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反复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深入筛选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活动素材,科学设计每一次快乐作文的教程。

掘生活之源 引阅读之渠 浇习作之园

掘生活之源 引阅读之渠 浇习作之园

掘生活之源引阅读之渠浇习作之园生活是我们存在的根基,是我们成长的土壤。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而阅读就是我们汲取生活中营养的渠道,它可以带给我们无尽的灵感和知识。

而习作,则是我们把所学所思化为自己的语言,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的过程。

生活中的点滴,都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主题可以写作。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如一朵鲜花的绽放,如一缕阳光的照耀,如一滴雨的滋润,都是可以成为我们创作的素材。

生活中的琐事,如家庭、友情、爱情、职场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生活中的心情起伏,如欢乐、忧伤、愤怒、忧虑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创作的情感支撑。

而阅读就是我们汲取生活中营养的渠道。

阅读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阅读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让我们丰富自己的内心。

阅读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灵感。

阅读可以激励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在阅读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体验不同的生活。

在阅读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和名人相遇,获取他们的智慧。

在阅读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味到不同的风景。

所以,阅读是我们创作的灵感之源,它为我们的创作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习作,则是我们把所学所思化为自己的语言,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的过程。

习作需要我们有自己的观察力,要有耐心和毅力。

习作需要我们有自己的思考力,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习作需要我们有自己的表达力,要有清晰、生动和优美的语言。

习作需要我们有自己的创新力,要有独特、新颖和有深度的想法。

习作需要我们有自己的感悟力,要有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所以,习作是我们创作的过程,它是我们将阅读所得融会贯通,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

生活给了我们创作的源泉,阅读给了我们创作的灵感,习作则是我们把生活和阅读结合起来,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生活、阅读和习作,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掘开生活之源,把写作引向生活

掘开生活之源,把写作引向生活

掘开生活之源,把写作引向生活【关键词】学生习作体验生活走进生活正确认识作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为什么就不能体现他们不同的生活呢?原因是我们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写作诀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开头重要、结尾点题、中间流水”的应考对策。

更有老师总结出一套“新八股”:在作文开头点题,写一两句名人警句;中间写一些“通用性”强的例子,;结尾再总结一下……这些灰色污染泯灭了个性、抹杀了灵性、窒息了创造性:导致作文假、空、大,从而使得原本应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得意之作”。

反思作文教学现状,要真正提高作文教学效益,就必须恶实现学生作文回归生活,实施把写作引向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实,叶老早就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

”‘面对这些至理名言,我时常感到我们的学生的悲哀!迫于升学的压力,他们长期受困在由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家庭的单调的直线式的生活里。

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他们可以熟视无睹;周围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他们可以麻木不仁;国际间的风云际会、纵横捭阖,他们可以漠不关心。

美丽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都因升学的压力而无情的隔在他们的身外。

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常常感到无从下笔。

他们不是饱尝搜肠刮肚之苦,就是显露捉襟见肘之窘。

个中道理很简单:生活是写作之源。

无源头活水,哪来鲜活的作文?其实,切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不只是阻截了作文之源,而且失去了生活对学生作文的现实关照,因而导致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的作文四处泛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生活源泉点燃习作欲望
发表时间:2011-08-18T11:12:37.9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10月下供稿作者:陈瑞平[导读]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陈瑞平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丽岙茶堂小学325060
摘要: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和体验生活,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关键词:生活观察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那么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引进源头活水呢?
一、在观察中记录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自然界的四季轮回、昼夜更替、春雨沙沙、秋风落叶……这一切都是大自然为孩子们早已准备好的习作“源泉”。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观察生活,放飞他们的心灵,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

怎样去积累材料呢?
1、从观察入手找素材。

不少学生一提起作文,不知怎么写才好,正所谓举笔千斤下笔难,原因何在?主要的就是没有注意观察生活,找不到写作材料。

现实生活是五彩斑澜、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的,是作文取之不尽的素材。

观察是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引用《课标》)。

2、从实践入手找素材。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引导学生用探究、好奇的目光去观察大自然充满的泥土气息,然后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件,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举个例子说吧,春暖花开,可带领学生到校园苗圃里除杂草;双休日,组织学生养家禽、种蔬菜……事后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写简短的叙事、写人、写景、状物的文章。

因为写作素材学生亲眼所见,就有内容可叙述,有感情可抒发。

3、从情境入手找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为学生设置某种“需要”,让学生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留意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悟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份纯真的友情;关注周围的每一件事,留心它们的发生和发展;饲养一只动物,在敬畏生命的同时,呵护所有的生灵;种植一棵花草,在体悟生命的同时,放飞绿色的心灵……让学生从这些乐趣无穷的“天堂”里,感知生动鲜活的写作材料,以“玩”为媒介,指导学生练笔,描述欢乐的场面,表达愉悦的心情,让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成为学生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

4、从活动入手找素材。

没有活动,孩子们就失去了活力。

校园生活的单调枯燥是造成学生习作兴趣淡薄也是学生作文源泉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此,我们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有益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丰富习作的资源。

二、在体验中写出生活
著名作家孙犁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

”课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社会是一个运动着、变化着的大课堂。

教师要善于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积极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学校花园一年四季的变化,在学校的大柳树下捉毛毛虫、看蚂蚁搬食物,时间长了孩子们也就自然地学会了在课堂外感受生活、积累素材,他们的习作中也就自然地多了生活的真实素材,多了生活的气息。

三、在“别人的生活”中积累素材
现在许多学校都营造了“书香校园”的氛围,师生共同捧读,人人手溢书香,多么令人欣喜啊!
1、指导孩子多读书。

由于孩子们的个人生活空间所限,他们不可能直接去体验到生活各个层面的事物,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走进别人的生活”即多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也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以他三十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少年时期学生除了教科书外什么都不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的兴趣。

”由此可见,除了指导学生读好语文课本以外,我们还应该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刊,如报纸、杂志、童话、百科知识、名著等,增长学生们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就作品的思想倾向、感人的情节、优美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另外,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应该将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摘录下来,以便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2、引导孩子多背。

对于一些经典名篇,不仅要让学生读,最好让他们能够熟读成诵,牢牢地背会。

名篇背得越多,他们肚子里面的“货”就会越多,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熏陶,写起作文来也就会信手拈来,文章也自然会随之增色添彩。

最后我想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应向生活开放,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抒写自己真实的生活,轻松畅游于习作的乐园。

因此,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积累生活,随时记录生活见闻,从而使学生不再怕作文、不再“闭门造车”,而是乐于用自己手中的笔去记录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放飞他们的心灵,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