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

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

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一、引言环境监测与评价是对其中一地区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科学方法,旨在揭示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针对市区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旨在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监测内容本次环境监测涵盖空气、水质和土壤三个方面的指标,共计分析了20个参数。

其中空气方面包括颗粒物(PM10、PM2.5)、臭氧(O3)、二氧化氮(NO2)等;水质方面包括溶解氧(DO)、氨氮(NH3-N)、总磷(TP)等;土壤方面包括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等。

三、监测结果1.空气质量通过监测数据发现,PM2.5和PM10污染程度较为严重,超过了国家标准。

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排放、工业烟尘和家庭生活燃烧等。

臭氧指数超标,主要与工业废气排放、太阳照射和城市热岛效应有关。

而二氧化氮浓度较低,说明该地区交通排放和工业排放的控制效果较好。

2.水质状况监测数据显示,溶解氧(DO)的水平较高,说明水体中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良好。

而氨氮(NH3-N)和总磷(TP)的浓度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预示着该地区水体存在有机污染和养分过剩的问题。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和控制废水处理。

3.土壤状况监测数据显示,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酸碱度适中。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主要包括铅、镉和铬等。

这与工农业活动、废弃物排放和城市扩张等因素有关。

重金属的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四、评价与建议综合分析监测数据,可以得出以下评价与建议:1.空气质量方面,应加强机动车尾气控制,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加强排放标准管理。

同时,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和家庭生活燃烧,改善空气质量。

2.水质方面,应强化生态水环境保护,加强废水处理厂等污染源的治理。

同时,宣传节约用水理念,减少污水的排放。

3.土壤质量方面,应加强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控制土壤污染源的排放。

同时,加强废弃物处理和土壤修复工作,减少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前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特别是大气、水、土地等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存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显得格外重要。

环境质量监测的定义和意义环境质量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进行连续、系统、科学、全面的观测、记录、分析和评估,并对其结果进行报告的一种行为。

它是了解整个环境问题的最基本手段,是制定环境保护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建设的重要依据。

环境质量监测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帮助各地区政府制定环保政策和实施措施,对环境污染的源头实施排放和治理,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和意义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根据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确定环境质量的状况、污染物的来源和类型、污染的程度及其长期变化趋势等,并对其与环境标准进行比较和评价的过程。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在于能够对环境质量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科学的评价,为环境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对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进行反馈,能够促进环境保护措施和技术的改进,保证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评价的步骤1.环境质量监测的步骤(1)确定监测项目:根据有关环境污染物质的特性和影响,确定必须监测的项目。

(2)制定监测计划:综合考虑工业或居民区、城市或偏远地区、流量和时间等要求,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

(3)实施监测:根据监测计划,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法规和有关标准规范进行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

(4)数据处理: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和处理,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修补、数据处理等。

(5)报告与反馈: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并及时反馈给监测目的方、政府和公众。

2.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1)制定评价方案:综合分析各种评价要素,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及其方法。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监测布点布设3个监测点:1#东太湖村、2#厂区、3#厂区北东北约500m范围。

监测布点见附图8。

(2)监测因子:PM10、PM2.5、SO2、NO2、CO、O3、非甲烷总烃、H2S、甲苯、二甲苯。

(3)监测时间和频次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时间及频率如下:表5.1-1 大气监测情况一览表(4)监测分析方法采样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进行,监测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表2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进行,具体监测方法及检出限见下表。

表5.1-2 大气监测分析方法(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①评价因子:同监测因子。

②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计算公式为:P i=C i/C0i式中:P i—I评价因子标准指数;C i—I评价因子实测浓度,mg/m3;C0i—i评价因子标准值,mg/m3。

③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中表1二级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表1最高容许浓度限值。

④监测结果及评价统计分析监测数据,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

日均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3,8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4,1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5。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监测点PM10日均浓度范围为0.057~0.125mg/m3,标准指数为0.38~0.833;PM2.5日均浓度范围为0.036~0.067mg/m3,标准指数为0.48~0.893;S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12~0.027mg/m3,标准指数为0.08~0.18;N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2~0.065mg/m3,标准指数为0.25~0.813;CO日均浓度范围为0.5~1.1mg/m3,标准指数为0.125~0.275。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摘要: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测是环境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保护好人类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光靠消极被动的治理是不行的,不仅花钱多、收效少,还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积极的办法是预防不让环境污染和破坏发生,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尽可能小的限度之内。

做到这一步,要有许多政策措施和工程措施,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无疑是最基本的措施。

关键词:环境质量评价监测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测是环境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们对环境管理的认识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

在这之前,环境问题往往被单纯看作是一种孤立的污染事件。

各国政府花费大量投资,运用工程技术措施进行治理,运用法律、行政手段限制污染,然而仍然不能阻止污染的继续扩展。

于是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污染治理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发生了矛盾的问题。

这样人们就开始研究环境管理问题。

并发展成为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表示环境本质属性的一个概念,是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也就是说,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单元内环境要素的好坏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程度。

环境质量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

自然环境质量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三个方面的质量:社会环境质量包括经济的、文化的、美学的各个方面。

人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是全面的,既包括对自然环境质量的要求,有包括对社会环境质量的要求。

由于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极大,因此对环境质量必须进行定量的描述和比较,为此人们规定了一些具有可比性的内容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

当前。

我国环境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比较突出,而所制订的环境质量指标和标准仅局限于进入环境的污染物及其含量水平上。

随着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环境质量的范围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仅研究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环境变化,而且应研究环境的舒适性问题。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其方法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价和预测。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5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实状况与评价5.1现实状况监测时段及监测期间区域重要排污装置运行工况本评价采用现实状况监测与搜集运用已经有资料相结合旳方式进行区域环境质量调查和评价。

在项目评价期内分别进行了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和土壤旳现实状况监测。

评价搜集旳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资料重要为长江例行监测断面数据;运用旳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资料为天华企业电石制乙炔减排技改项目旳环境空气监测数据。

项目现实状况监测及搜集运用数据旳基本状况见下表所示。

表5.1-1 项目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调查工作基本状况一览表生产工况见下表所示。

表5.1-2 现实状况监测期间天华集团各企业生产工况状况调查表监测方案1)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根据项目大气污染物外排状况,结合区域环境保护目旳, 本次评价在评价区范围内内共布设6个点位, 其中1#~4#点为现场取样监测, 5#~6#点为运用已经有数据(天华企业电石制乙炔减排技改项目旳监测资料)。

详细点位详见下表和附图7。

表5.2-1 项目大气现实状况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一览表本次大气环境质量现实状况监测均在冬季进行, 1#~4#监测点采样时间为2015年11月27日~12月3日、持续监测七天;5#~6#点为2013年12月18日~12月24日(天华企业电石制乙炔减排技改项目旳监测时间)。

监测频率见下表。

表5.2-2 监测时间、频率表采样和分析措施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23)、《环境空气质量原则》(GB3096-2023)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措施》(第四版)等原则和规范旳有关规定和规定进行。

详细见下表所示。

表5.2-3 项目各指标采样和监测分析措施项目环境质量监测汇报见附件4。

各监测点旳大气监测成果记录详见表5.2-4所示。

表5.2-4 大气监测成果记录表未超标。

其中, 属项目特性污染物旳甲醇和苯酚均未检出, 常规污染物物中旳SO2.NO2小时浓度值和日均浓度值均较低、而PM2.5.PM10日均浓度值相对较高。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一、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福祉和未来。

为了全面了解和准确评估当前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我们开展了本次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工作。

二、监测区域概况本次监测区域涵盖了城市市区、郊区以及周边的农村地区,总面积约为_____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理环境多样,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农田等。

气候类型属于_____,年平均气温为_____摄氏度,年降水量约为_____毫米。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一)大气环境监测1、监测指标主要监测了二氧化硫(SO₂)、二氧化氮(NO₂)、可吸入颗粒物(PM₁₀)、细颗粒物(PM₂₅)、一氧化碳(CO)和臭氧(O₃)等污染物。

2、监测方法采用了自动监测站连续监测和人工采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自动监测站分布在市区和郊区的关键位置,人工采样则在不同功能区设置了多个采样点,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频率进行采样。

(二)水环境监测1、监测指标包括地表水的酸碱度(pH 值)、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₅)、氨氮(NH₃N)、总磷(TP)和总氮(TN)等。

2、监测方法在河流、湖泊等水体设置了监测断面,定期采集水样进行实验室分析。

(三)土壤环境监测1、监测指标检测了土壤的酸碱度、重金属含量(如铅、镉、汞、砷等)、有机污染物等。

2、监测方法通过网格布点法采集土壤样品,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

(四)声环境监测1、监测指标主要监测了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的等效声级。

2、监测方法使用噪声监测仪在不同区域和道路进行多点监测。

四、监测结果与分析(一)大气环境质量1、污染物浓度水平监测结果显示,市区的二氧化硫(SO₂)和二氧化氮(NO₂)浓度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但在冬季采暖期略有升高。

可吸入颗粒物(PM₁₀)和细颗粒物(PM₂₅)浓度在部分时段超过国家标准,尤其是在春季沙尘天气和冬季供暖期。

一氧化碳(CO)和臭氧(O₃)浓度在大部分时间符合标准。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生态环保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和谐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原理、方法及其作用。

一、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原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是指向环境质量变化的监测,这种变化是由自然因素、人类社会发展等不同因素引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环境质量的变化,从而开展环境防护和环境管理。

主要是通过监测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指标来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和趋势。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原理是以环境质量评价为目标,调查和监测环境的状态和性质,取得环境变化的数据、信息并综合分析,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借鉴。

同时,它强调实时监测、连续监测和复合监测,以全面掌握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加强环境公共管理,鼓励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

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方法1、采用现场监测法。

实地观察在现场收集环境信息,包括现场取样、实地检测、照相等方式,常用于大面积环境的调查和监测。

2、同步监测法。

根据相关规定选取合适的监测点位,同时采用现场监测方法和逐步分析等指标进行监测比对,以保证数据具有有关性、可比性和科学性。

3、循环监测法。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按照相同的步骤、细节和规范进行调查和监测,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现场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特别是通过人工形成的影响环境因素,如养殖、种植、排放等的逐步控制,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作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利用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对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环境规划的分析,以生态核心地带为代表,通过模拟、模型和演算等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预测。

1、提供决策支持。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和分析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引导不同领域,尤其是政府部门做出有效的决策。

2、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持续的监测和评价,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环境监测与评估(知识点)

环境监测与评估(知识点)

环境监测与评估(知识点)环境监测与评估是指通过对环境状况进行数据收集、分析与评估,从而全面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为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环境监测与评估既是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与环境政策制定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估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讲解。

环境监测是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生物要素、环境因子等进行详细观测和测量,获取环境状况数据的过程。

环境监测旨在掌握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分布规律,了解环境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环境监测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气象观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植被监测、生物监测等。

通过对环境要素进行实时、连续、定点等方式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环境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评估是指对特定环境项目或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环境评估旨在预测环境影响,评估环境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环境评估包括环境影响评价、风险评估、生态评估等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通过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和预测,判断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程度和范围,从而为环境友好型项目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环境规划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在实际应用中,环境监测与评估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比如,在污染治理中,环境监测通过实时观测和数据分析,帮助决策者了解污染源的强度和范围,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在环境规划中,环境评估评估对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协助规划者选择环境友好型方案。

在生态保护中,环境监测与评估通过对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监测和评估,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总而言之,环境监测与评估作为环境科学的重要内容,对于环境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环境监测和评估,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环境情况,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在未来的发展中,环境监测与评估将不断完善和提高,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1.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4.1.1.1现状监测布点
根据本次评价区域的气象条件及项目的污染状况和厂址周围的敏感 点的分布情况,共布设2个监测点,各监测点功能及位置见表
4-1。

表4-1
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情况一览表
4.1.1.2监测及评价因子
本次评价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及评价因子为: H 2S 、NH 3、TSP 三项。

4.1.1.3监测时间及频率
本次环境空气监测由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于 2006年9月7日 ~9月11日进行,连续监测
5天。

监测时间按GB3095-1996中的规定执 行。

4.1.1.4监测方法与数据统计方法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进行。

具体采样 及分析方法详见表4-2。

所有浓度值均为标准状态下的数值,在统计数据 时,监测数据低于检出限者,统计时按 1/2检出限进行计算。

表4-2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分析方法
4.1.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4.121评价方法
根据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照评价标准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P i=G/S i
式中:P —单因子污染指数;
C i —单因子实测浓度,mg/m3;
S i —单因子评价标准,mg/m3。

4.1.2.2评价标准
本次环境空气现状评价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二级标准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标准,见表4-3。

表4-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标准
4.1.2.3检测结果统计及评价
监测结果统计见表4-4、表4-5和表4-6。

表4-4 TSP 环境质量现状检测日均浓度统计结果
表4-5 NH 3环境质量现状检测1小时均浓度统计结果
表4-6 H 2S环境质量现状检测1小时均浓度统计结果
由表4-4~表4-6可知,1#监测点井沟监测因子H2S、NH3I小时平均浓度
范围和TSP日均浓度范围分别为:0.003~0.005mg/m F、0.08~0.13mg/m F、
0.052~0.175mg/m3,其标准指数范围分别为:0.3~0.5、0.4~0.65、0.17~0.5& H2S、NH3和TSP监测结果均能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标准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最大值分别占标准的50%、65%、58%。

2#西南坡监测点监测因子H2S、NH31小时平均浓度范围和TSP日均浓度范围分别为:0.002~0.004口9/点、0.09~0.12mg/m F、0.072~0.166mg/m3, 其标准指数范围分别为:0.2~0.4、0.45~06 0.24~0.55。

H2S、NH3和TSP 监测结果均能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
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标准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最大值分别占标准的40%、60%、55%。

综上所述,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满足GB3095-1996《环境
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以及《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标准要求。

4.2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4.2.1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
4.2.1.1监测布点
工程区域地下水流向为西北向东南方向,根据工程所在区域的地下
水流向等情况,结合周围村庄分布情况,本次评价地下水监测共选取 2
个地下水监测点。

地下水各监测点位置、距离、功能及相关参数情况见
表4-7
表4-7 地下水监测布点情况一览表
421.2监测因子
评价区地下水主要供给区域居民生活饮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

本评价为了解区域地下水水质状况,除了对地下水水温、色(度)、嗅、味、浑浊度、肉眼可见物等感观指标监测外,选取pH值、总硬度、硫酸盐、
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NH4+)、氟化物、氰化物、汞(Hg)、砷(AS)、镉(Cd)、铅(Pb)、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共16项作为地下水监测因子。

4.2.1.3监测时间和频率
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所于2006年9月7日~9月9日对地下水质量现状进行了一次性连续监测,共3天,每天采样一次,报一组有
效数据。

4.2.1.4评价方法
根据地下水监测数据的统计结果,采用单项水质指数法,对照评价标准对地下水质量现状进行评价。

计算公式如下:
I i =C i/C oi
式中:I i—第i种污染物的单项水质指数,无量纲;
C i—地下水中,第i种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L);
S —第i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L)。

421.5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
GB/T14848 —93《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级,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执行
详见表4-8
表4-8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
422.3监测结果与评价
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见表4-9。

表4-9 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一览表
由表4-9可以看出1#井沟监测点监测因子pH 值、总硬度、硫酸盐、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NH4+)、氟化物、氰化物、汞(Hg)、砷(AS)、镉(Cd)、铅(Pb)、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的标准指数分别为:0.47、0.10、0.54、0.28、0.50、0.10、0.22、0.05、0.04、0.68、0.04、0.008、0.20、0.10、1、0.81,可以看出,该点监测因子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III 级标准要求。

2#赵坡监测点监测因子pH 值、总硬度、硫酸盐、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NH4+)、氟化物、氰化物、汞(Hg )、砷(AS、、镉(Cd)、铅(Pb)、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的标准指数分别为:0.47、0.10、
0.54、0.50、0.10、0.14、0.05、0.04、0.505、0.04、0.008、0.20、
0.10、1、0.82,可以看出,该点监测因子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III 级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本工程拟建厂址区域地下水质良好,可以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 级标准要求,符合生活饮用水质量要求。

4.3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3.1噪声现状调查
4.3.1.1监测点位的设置
工程拟建场址位于新密市袁庄乡井沟村小西地组,填埋场区是一条东西走向荒山谷,沟内无人居住,沟谷岸北面和南面500m 范围内零星分布有34户村民(沟谷南岸8户、沟谷北岸26户)共186 人。

为了解填埋场周围环境噪声现状,在拟选厂址边界和最近的井沟村小西地组、西南坡设 6 个噪声监测点位。

其布设情况详见表4-10,噪声监测点位置见图4-1。

表4-10
区域噪声监测点位一览表
序号
监测点 距填埋区边界距离(m )
功能区 #
1 井沟村 200 居民区 2# 西南坡 700 居民区 3# 东厂界 0 填埋场作业区 4#
南厂界 0 填埋场作业区 #
5 西厂界 0 填埋场作业区 6#
北厂界
填埋场作业区
图4-1 噪声监测点位示意图
4.3.1.2监测频次
对所设的6个噪声监测点连续监测2天,每昼夜各测1次,每次10 分钟连续监测。

4.3.1.3监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采用HS6220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 方法》
GB/T14623-93进行,采用仪器计权特性“快”响应,采样间隔
1
秒,取10分钟的连续等效A 声级,采样高度距地面1.5m 。

井沟村小西地组・1#
• 3
#
噪声评价标准采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2类
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 dB(A)。

432 声环境现状监测统计结果与评价
拟建厂址区域环境噪声的监测时间为2006年9月7日~9月8日。

本次环境噪声监测结果详见表4-11。

4-11
由表4-11可以看出,评价区村庄及拟选厂址各方位的厂界现状监测结果昼间最高为48.8dB(A),夜间最高为38.1dB(A)。

表明拟选厂址附近区域现状声环境较好,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
类标准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