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

合集下载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河图洛书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

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追源至此。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

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乎没有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

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后人会发掘。

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

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

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

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

1、河图由来相传在上古伏羲氏时,伏羲氏教民“结绳为网以渔”,养蓄家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

因此,祥瑞迭兴,天授神物。

七八千年前的某一天,伏羲沿黄河查看民情,在今天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边,他忽然发现在湍流的河水中,有一种龙背马身的神兽,生有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负图点,由黄河进入图河(今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送庄乡境内),游弋于图河之中的马头龙身的神兽——龙马凌波而驰。

龙马奇异,头似龙,身若马,有龙鳞,赤纹绿色,踏水而行。

伏羲心惊,再仔细观之,更见龙马背负图点,神光迭现。

伏羲大喜,以为龙马降临,必有天书神授。

于是,他紧随龙马,由黄河进入图河。

待伏羲追上时,龙马倒显得非常温顺。

伏羲用草绳系之,拴龙马于树桩之上,而后观察其体态,摩其皮毛,竟发现其背上卷毛形成多个较为规则的旋涡。

是龙马把身上的旋毛变成一块玉版献给了伏羲,伏羲心中奇怪,认为其中必有奥妙。

于是他依龙马旋涡排列方位的图点绘制了图形。

这个图形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龙马背负河图”。

“河图”,或曰“八卦”。

2、河图内容《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古代“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什么意思?

古代“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什么意思?

古代“河出图,洛出书,圣⼈则之”是什么意思?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化的滥觞。

河图洛书是阴阳五⾏术数之源。

河图是⼋卦分野,归类五⾏,是体;⽽洛书就是五⾏络合,系统九宫,是⽤。

河图洛书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百家多有记述。

太极、⼋卦、周易、六甲、九星、风⽔、等等皆可追源⾄此。

河1《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则之”之说。

《周易》和《洪范》两书,在汉⽂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学诸领域产⽣了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历史⽂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洛书相传,上古伏羲⽒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依此⽽演成⼋卦,后为《周易》来源。

⼜相传,⼤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禹。

⼤禹依此治⽔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依此定九章⼤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尚书》中,名《洪范》。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河图洛书⽬前⽽⾔,伏羲得到河图推出伏羲⼋卦,连这个伏羲⼋卦⾄今都少有⼈懂,也可以说是世上有⼏个⼈能懂,恐怕从古⾄今⼀个⼿都能数过来。

既然如此,那⼀切的源头《河图》、《洛书》呢?恐怕就是当时的伏羲都没有完全看懂吧。

唐朝武则天时期的袁天罡据说得到了《河图》、《洛书》,他从中悟出了⼀部分东西都让⼈⽆可奈何,他布阵乾陵,⾄今让⼈寻不到⼊⼝在哪。

五⽓经这么伟⼤的创作,究竟是出⾃何⼈之⼿呢?传说《河图》、《洛书》始作于距今⼋千年以前。

《河图》⼜称《星系轮布图》,是燧⼈⽒、弇兹⽒部落所创。

该图由象征阴阳的⼆⼗个图形符号构成,内涵极深,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为是易学、⽞学、术学等多学科之先。

《洛书》是燧⼈⽒、弇兹⽒在观察北⽃九星时创制。

北⽃我们今天所见的北⽃星为七颗,⼀⽈天枢,⼆⽈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衡,六⽈开阳,七⽈摇光,故称北⽃七星。

河洛文化中的《河图》和《洛书》探源

河洛文化中的《河图》和《洛书》探源

河洛文化中的《河图》和《洛书》探源《河图》、《洛书》这两个怪物,幽灵般在神州大地上出现。

近千年来,搞到我们的先贤头昏脑胀,手足无措,可说是费尽心思。

弄来弄去,始终不知其所以然。

古籍六经之首的《易经》系辞中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能出图?是哪一条河?黄河?渭河?汾河?洛能出书?是那个地方?云南省有巴洛;西川有俄洛,洛古;西藏有洛扎……等地。

人们说,洛书是洛河出的,我却不信;若是真的话,那应该叫做《洛图》,而不是洛书。

《易经》又名《周易》,是我国古代的圣人们用来卜卦,预测吉凶的书。

河图,洛书,圣人用它预测,预测什么?怎样预测?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他的《东方赋》中云:龙图受羲,龟书裨益。

历来人们都认为,龙图就是河图,龟书即是洛书。

羲,即伏羲。

不是大禹,而是女娲。

我国很多民族有着同样的神话故事:在一次全地球性的大洪水中,上一轮地球人类,只有伏羲女娲兄妹,逃脱厄运,成为本届地球的祖先。

那么,龙图,龟书。

这两件宝贝,确实是地球上一届人类的智者,授予伏羲兄妹带着逃生的。

龙图不是河出的图,洛书也不是洛地出的书汉书《五行志》中云:伏羲惟天而望,受河图儿画之,八卦是也。

赐洛书而陈之,洪范是也。

伏羲为什么去望天?望天就得到了河图和洛书?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天人送的?根据“受”和“赐”二字之意。

好像是外星人赠送给伏羲的。

神话,毕竟是神话。

而神话常常要比历史的记载来得更真实。

根据人们口中相传的神话,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猜想:茫茫宇宙,无垠无际,无始无终。

宇宙中的生命呢?宇宙中的人类呢?茫茫的宇宙,有无数的星系;难道只有太阳系的地球,才有生命,才有人类?其他的星系呢?四十八亿多年的地球上,只有现在才有生命,才有人类。

那么,在亿万年的过去呢?不知是在哪年、哪月,盘古发现了地球。

大地上阳光普照,流水淙淙,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植物、动物生机蓬勃。

在高山的岩洞里还生存着站立行走的人类。

当然,那时候的地球人,尚处在极为低级的原始状态。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
8 16 • 计算行列式的数值为: • (1×2×3+4×5×6+7×8×9)-
(1×4×7+2×5×8+3×6×9)=36 0
• 360
• 一个点符代表“一周”(一周,后 来也写作一“旬”,旬,上古时代 读作gou;九,也读作gou)。每个 点符代表9天,40个点符代表360天
• 中心的5个点符,各代表一天;
• 疑古派则视河、洛为怪妄。其先驱为北宋欧阳修, 其《易童子问》否定伏羲授河图画八卦,认为河图 不在《易》之前。
• 元钱义方《周易图说》认为图、书之书,是因《周 易》而造易数,绝不是因图、书而出《周易》。
• 元陈应润《周易爻变义蕴》指出,先天之图为道家 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不是《周易》本旨。
• 正向循环
• 4924+9249+2492=3573+5735+73 57=8168+1681+6816=16665
• 逆向循环
• 2942+9429+4294=7537+5375+37 53=6186+1861+8618=16665
三、八卦
• 伏羲时代的先人所创。公元前7724年,伏羲于 甘肃榆中代燧人氏,继天道木德为王,正式立 国称帝,国号羲,建元罗奉。罗奉3年(公元 前7722年),伏羲以大风雨表测八方风,定八 极、四时、八节。
• 每时(今称每季)90天,每节45天,周岁(今 称一年)360天。由于一个太阳年(由前一个 冬至到下一个冬至)是365~366天,所以在满 360天(一岁)之后,再用5天(或6天)用于 祭祀天神。
1.八卦图的来源
• 在传世文献里,最早出自宋代邵雍,后来朱熹

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

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

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常见使用的一个概念,它的本意是指黄河、洛河流域的文化形态。

以河洛并称古已有之,如《史记·封禅书》说“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又《史记·郑世家》说“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洛之间,人便思之”,这两段话指出在夏商周三代河洛之间就是中华民族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地区,其他地区的民众对河洛一带也都十分向往。

这里的文化开发较早,最早进入民众定居的农耕社会;这里建立起第一个王朝夏朝,最早出现国家的形态;这里的文化创造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源头。

河洛文化之所以形成一个含义固定的文化概念,最主要的标志是河图和洛书。

《易经·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意思是说,黄河里出现龙图,洛水里出现龟书,圣人行事便以它为准则。

据传说,中华始祖伏羲时代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背负“河图”,伏羲接受了它,依据此图创立了八卦;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大禹依据它创立了“洪范九畴”。

至于河图和洛书什么样子,《易经》没有绘图,也没有具体的文字解释。

先秦时期的其他著作如《管子》、《墨子》中也提到河图洛书,都没有绘出图形。

汉代的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

今天人们看到的以黑白圈点表示的河图洛书出自宋代,据说是北宋初年著名道士陈抟绘制,以一至九的排列为河图,一至十的排列为洛书。

北宋刘牧著《易解》,改变陈抟的说法,以一至十的排列为河图,一至九的排列为洛书。

南宋朱熹《周易本义》肯定刘牧的说法,于是世人皆信从十为河图,九为洛书。

但是,明清时期的学者又对河图洛书的图样提出种种疑问。

如清代乾隆年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说:世传河图洛书,出于北宋,唐以前所未见也。

河图作黑白圈五十五,洛书作黑白圈四十五。

考孔安国《论语注》,称河图即八卦。

是孔氏之门本无此五十五点之图矣,陈抟何自而得之?至洛书既谓之书,当有文字,乃亦四十五圈,与河图相同,是宜称洛图不得称书,系词又何以别之曰书乎?诸如此类的疑问,在今天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据史料记载,洛河河神是女性。

关于洛神的出身有历史上说法不尽相同,有一种说法说洛神宓妃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淹死在洛河,遂被封为洛神。

洛神宓妃将从伏羲氏那里学到的捕猎、养畜、放牧技术教给当地百姓。

也有人说洛神是嫦娥。

但历史上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洛神就是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的嫂子甄氏。

据《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记载:甄氏中山无极人(今河北无极),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嫁给袁绍儿子袁熙。

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嫁曹丕为妻。

甄氏“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美貌非凡。

曹植年幼时经常与甄氏朝夕相处,两人遂生恋情。

甄氏还将自己的金缕玉枕送给曹植作为信物。

公元229年曹丕登上皇位后,甄氏被封为皇后并为曹丕生一子曹睿,后因郭太后挑拨甄氏被杀害。

曹植对嫂嫂甄氏爱得非常深沉,甄氏之死对他打击非常大。

甄氏死那年,曹植到洛阳朝拜哥哥魏文帝曹丕,返回封地途中经过洛河,夜宿船上,梦见美艳超俗的甄氏凌波而来与他相会。

回去后,这个梦境一直萦绕脑海,于是曹植仿照宋玉将楚王遇到神秘的故事写成《神女赋》的方式,写了《洛神赋》。

《洛神赋》原名《感宓赋》,曹睿登基成为魏明帝后觉得诗名不雅,就改为《洛神赋》。

由于《洛神赋》文采飞扬,想象奇绝,再加上后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书法精品《洛神赋十三行》、唐代大画家以《洛神赋》为题材创作的《洛神赋》以及李商隐等历代文人的传诵,后世也就将曹丕皇后甄氏认为是渭河另一大支流洛河的河神了。

浅谈古代《河图》《洛书》所包含的朴素哲学思想

浅谈古代《河图》《洛书》所包含的朴素哲学思想

浅谈古代《河图》《洛书》所包含的朴素哲学思想浅谈古代《河图》《洛书》所包含的朴素哲学思想孔昭 2010-9-17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龙马洛龟古⼈赋有神话之说,这由于⼈们战胜⾃然的能⼒⾮常有限,从⽽产⽣了对⾃然⼒的迷信和崇拜,神话主要产⽣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看来,⾃然⼒是某种异⼰的,神秘的、超越⼀切的东西。

河洛与图腾⼀样,是原始社会产物下的“混沌”⽂化,它包含许多内容,是古⼈的历史、⽂化、哲学、宗教以及⾃然知识的综合体。

万物皆有源,神话就是想说明⾃然事物的起源。

反映原始古⼈的原始思维和原始⽂化,是⼈类幼年期的“童话”。

河洛之数: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

分奇偶,⼜分阴阳。

其中之理:1,3,5,7,9,为阳,2、4、6、8、10,为阴。

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之和为55数。

所以古⼈说:"天地之数五⼗有五",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已。

因此,在中国古代就开始了数字哲学思想的萌芽,如数字的产⽣,结绳记数与近代出⼟的⽂物,仰韶⽂化陶器上刻画简单整齐的符号。

古代神话⼤禹治⽔河图洛书数的出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天地之间求⽣存的过程,反映了原始社会⼈类思维状态:既想征服⾃然,⼜敬畏⼤⾃然,从⽽⾃然拟⼈化,崇拜和迷信⼤⾃然的对象。

体现了唯物思想与宗教及唯⼼思想贯穿着整个⼈类原始封建社会历史长河。

⼈类进⼊⽂明时代,哲学作为⼀门概括⼈类知识的学问随后就诞⽣了。

历代许多学者都对河图洛书问题进⾏阐释并加以附会,产⽣了⼤量的⽂献著作。

河图洛书的原始传说和后代学者的推演,显⽰传统河洛⽂化多⽅⾯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论和思想哲学⽅⾯。

历代学者关于河图洛书的⽂字解说和图象分析,特别是数术演绎,深刻⽽丰富的哲学思维。

根据当代哲学的概念,思维是⼈类所特有的认识能⼒,是⼈的意识掌握客观事物的⾼级形式。

表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对哲学上⼀些重要问题的简明图解和形象表述。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

瑰丽的文化·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尚书》、《易传》、诸子百家多有记述。

太极、八卦、周易、六甲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

河图洛书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

灿烂的文化·洛书洛宁县西约20公里的,有“洛出书处”遗址。

这里是贯穿河南、陕西两省,全长442.5公里的洛河上下游分界处。

大禹时,洛宁县境内西长水村的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大禹依此治水,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天下,收入《尚书》,名《洪范九畴》。

洛书上,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

“戴九履一,左七右三,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洛书包罗万象,奥妙无穷。

纵、横、斜每条直线上的3个数之和均等于15,我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模式大多依洛书而定。

洛阳东周王城南北7里,东西8里;汉魏洛阳城南北9里,东西6里,两王城的长宽之和皆为15里。

西汉长安城和隋唐城经纬各长15里的方行结构;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的南北长皆为15里。

洛书仅用9个自然数(而河图则用了10个),排成方阵,形成华夏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九宫图。

洛书开了幻方世界的先河,它奇妙的结构和无穷变化,成为组合数学的鼻祖。

华罗庚对洛书非常推崇,称“洛书可能作为我们和另一星球交流的媒介。

”洛书标志着中国原始文化的更高成就,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始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渊源。

悠久的历史·仓颉造字仓颉,轩辕黄帝的史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常见使用的一个概念,它的本意是指黄河、洛河流域的文化形态。

以河洛并称古已有之,如《史记·封禅书》说“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又《史记·郑世家》说“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洛之间,人便思之”,这两段话指出在夏商周三代河洛之间就是中华民族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地区,其他地区的民众对河洛一带也都十分向往。

这里的文化开发较早,最早进入民众定居的农耕社会;这里建立起第一个王朝夏朝,最早出现国家的形态;这里的文化创造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源头。

河洛文化之所以形成一个含义固定的文化概念,最主要的标志是河图和洛书。

《易经·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意思是说,黄河里出现龙图,洛水里出现龟书,圣人行事便以它为准则。

据传说,中华始祖伏羲时代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背负“河图”,伏羲接受了它,依据此图创立了八卦;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大禹依据它创立了“洪范九畴”。

至于河图和洛书什么样子,《易经》没有绘图,也没有具体的文字解释。

先秦时期的其他著作如《管子》、《墨子》中也提到河图洛书,都没有绘出图形。

汉代的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

今天人们看到的以黑白圈点表示的河图洛书出自宋代,据说是北宋初年著名道士陈抟绘制,以一至九的排列为河图,一至十的排列为洛书。

北宋刘牧著《易解》,改变陈抟的说法,以一至十的排列为河图,一至九的排列为洛书。

南宋朱熹《周易本义》肯定刘牧的说法,于是世人皆信从十为河图,九为洛书。

但是,明清时期的学者又对河图洛书的图样提出种种疑问。

如清代乾隆年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说:世传河图洛书,出于北宋,唐以前所未见也。

河图作黑白圈五十五,洛书作黑白圈四十五。

考孔安国《论语注》,称河图即八卦。

是孔氏之门本无此五十五点之图矣,陈抟何自而得之?至洛书既谓之书,当有文字,乃亦四十五圈,与河图相同,是宜称洛图不得称书,系词又何以别之曰书乎?诸如此类的疑问,在今天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尽管难以得到圆满的解决,但是应该肯定,河图洛书的图式在北宋出现,也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

今天看来,它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河洛文化的基础。

从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方面进行考察,可以看出河图洛书的图式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图中的黑白两种圈点和八卦中的太极图的道理相同,代表着阴阳,五居中央表示五行居于核心地位,而阴阳五行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哲学基础。

四方加中央的格局形成八卦的基本方位,合成一幅完整的图,表示阴阳五行所生成的物质物象居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相克相生,和谐发展。

这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存在、物质运动的基本认识。

河图中一至十的排列,洛书中一至九的排列,无重复数字,也未缺少某一基本数字,秩序井然。

这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人类社会的有序性的基本认识。

河图洛书中数字排列的位置上下左右交叉安排,大数小数调配适当,隐含着一种内在的规律;尤其是洛书中横行、竖行、对角线的每一组数字相加之和都等于十五,这种特异现象十分典型地表现了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均衡思想。

河图洛书的数字概念,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数学成就。

洛书中的数字排列,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幻方,或称纵横图。

近代世界范围内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幻方理论是数论的组成部分,即在边为n的正方形方格中填充适当的数字,使横行、竖行、对角线各组数字相加之和都相等(如边为5的幻方)。

中国古代对幻方的认识比西方国家早一千多年,东汉时就出现每边为3的幻方,称为九宫,这是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此八卦的八宫加上中央,合为九宫。

《后汉书·张衡传》中记载张衡上疏请禁绝图谶等迷信活动,疏中有“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语,说明当时已有术士利用九宫进行占卜。

而从数学的观点来看,九宫就是幻方。

三国时魏人徐岳《数术纪遗》中说:“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

”甄鸾注解说:“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北宋时出现的洛书图样与东汉的九宫之说完全吻合,很有可能是北宋初年的陈抟把九宫的幻方结构附会为《易经》中所谓的河图,后又被刘牧改指为洛书。

后来到了南宋时,幻方理论又有新的发展。

杨辉的《续古摘奇算法)列出了边为3、4、5……10的纵横图。

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哲学观念和以数论为起点的数学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河图洛书在这两方面蕴含的深刻而神奇的内容显示出河洛文化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而且,大禹根据洛书创立的《洪范九畴》更是政治学中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

《尚书·洪范》篇中记述周文王十三年,武王向箕子询问治国之道,箕子便向武王讲述了禹接受上天赐给的《洪范九畴》的内容:“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飨用五福,威用六极。

”据说这段话是后人拟作,但所列九条是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其中包括治理天下的哲学思想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执政者在仪容、言论、观察、听闻、思虑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与条件,治理天下在民食、财货、祭祀、司法、治安、教育、外交、军事八个方面的基本职能,统一使用历法和记时方法,建立以国君为首的集权制度,推行治理天下的三种德行,以及采用卜筮考疑制度、注意对未来的预测、不断对臣民予以鼓励和警诫等等。

这些方略虽然带有国家形态的原始时期一定程度的蒙昧和迷信色彩,但它却相当全面地规划出治国大政方略的纲领。

后世历代的治国方略尽管不断发生变化并不断更新内容,但在治理国家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如建立集权、因政设职、崇尚道德、协调关系等方面,则沿袭着《洪范九畴》的基本思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在后世的传承与影响。

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化观念,即君权神授的思想和天人感应的意识。

本来,历史事实可能是伏羲创立了八卦,大禹制定了《洪范九畴》,但却由河图洛书的传说把这两项重要的文化成果归之为神的授与,而人类的伟大人物伏羲、大禹便成为上天或神的权力与力量的接受者。

传说的结果,使远古时期的重要文化创造成果带有极大的神秘性,同时也使之具有不可抗拒的权威性。

对于世间民众来说,既然八卦是上天和神的赐与,当然一定是极其深奥极其灵验的了;既然《洪范九畴》是上天和神的赐与,当然一定要俯首贴耳地拥护和服从了。

因此,在传说伏羲接受河图、大禹接受洛书之后,周朝的开创者周文王也被传说为河图洛书的接受者。

《诗经·大雅·文王》篇原序中“文王受命作周也”一句后,前人疏云:“注云法地之瑞者,洛书也。

然则河图由天,洛书自地,谶纬注说皆言文王受洛书,而言天命者以河洛所出,当天地之位,故托之天地以示法耳。

其实皆是天命。

故六艺论云,河图洛书皆天神言语,所以教告王者也。

是图书皆天所命,故文王虽受洛书,亦天命也。

”这种解释,就把周文王和伏羲、大禹同样看待,都是天与神的意志的代表者了。

因此,洛阳能够成为周的都城,与河图洛书的传说有直接的关系。

周武王灭商之后,把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迁到洛阳,就是顺应文王受命于天的传说,因河洛一带有出图出书的“地瑞”之优势而定都于洛阳。

《周礼·大司徒》篇记载“地中”处前人疏云,原来夏都阳城曾是周公观测日影的地方,被认为是“地中,天地之所合也”,但“武王欲取河洛之间形胜之所,洛都虽不在地之正中,颍川地中仍在畿内”。

可见当初选定洛阳为建都之地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而洛阳被确定为周的都城之后,又进一步促使河洛文化有更快的发展,并成为华夏文化的核心地区。

西周初期周公辅政时制定的礼乐制度,是西周至东周时的周王室及各个诸侯国一直奉行的制度,并对后世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各朝代的礼乐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都成为洛河文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河图洛书在河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尽管明清两代及以后的不少学者对河图洛书的真实性提出种种怀疑,但是后世的人出于对中华古代文明的深厚情感以及长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思维定式,对河图洛书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直至今天,人们在论及中华文化的起源及代表性文化成果时,仍然推重河图洛书。

河南孟津有“龙马负图寺”,据说是“河出图”的地方;河南洛宁长水有“洛出书处”古碑,据说是神龟负书而出的地方。

这两处都经常有专家学者和游人前往瞻拜。

北京“中华世纪坛”的世纪大厅里,建有浓缩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圆壁浮雕,就以河图洛书为第一组,以太极八卦为第二组,可见河图洛书和八卦五行在中华文化史上无可置疑地处于源头地位。

当然,河洛文化并不是中华文明的惟一源头。

如今不少学者论及中华文明的源头,大都认为应该是多元的。

从考古发现和远古神话传说来看,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中华大地就有许多新石器文化区,除中原黄河文化区之外,还有长江中下游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和北方燕辽文化区。

有的文章或著作把这各个文化区用春秋时的诸侯国名称或其他地理概念来表述,除河洛文化外称为秦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湘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

这些文化区也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有的学者指出,虽然有多个源头,但应该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即是广义的中原文化。

如任式楠等先生的文章说:“文明的中心(核心)只有一个,即广义的中原地区,它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以后与夏商周文明并存的,仍有许多方国文明社会。

这可概括为…多元一心说‟。

”(《考古》杂志1999年第2期《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五十年》)这个“多元一心说”的提法是符合实际的。

而被称为中心的中原黄河文化区又有它的中心,这就是以河图洛书为主要标志的河洛文化。

对河图洛书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直至今天,人们在论及中华文化的起源及代表性文化成果时,仍然推重河图洛书。

河南孟津有“龙马负图寺”,据说是“河出图”的地方;河南洛宁长水有“洛出书处”古碑,据说是神龟负书而出的地方。

这两处都经常有专家学者和游人前往瞻拜。

北京“中华世纪坛”的世纪大厅里,建有浓缩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圆壁浮雕,就以河图洛书为第一组,以太极八卦为第二组,可见河图洛书和八卦五行在中华文化史上无可置疑地处于源头地位。

当然,河洛文化并不是中华文明的惟一源头。

如今不少学者论及中华文明的源头,大都认为应该是多元的。

从考古发现和远古神话传说来看,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中华大地就有许多新石器文化区,除中原黄河文化区之外,还有长江中下游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和北方燕辽文化区。

有的文章或著作把这各个文化区用春秋时的诸侯国名称或其他地理概念来表述,除河洛文化外称为秦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湘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

这些文化区也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