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在哈金森工厂》教案

合集下载

粤教版高中语文《传记选读》1、在哈金森工厂》(一等奖课件)

粤教版高中语文《传记选读》1、在哈金森工厂》(一等奖课件)

本文中引用资料及其作用:
(1)引用相关历史资料(档案资料)作为 佐证,可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
(2)郑超麟等相关人物的回忆:(15、19) 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真实、生动、丰厚, (体现传主聪慧手巧,开朗乐观)
(3)作者重游故地的见闻:(16)可以增 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传记阅读中引用的作用题型拓展归纳
在哈金森工厂
(第二课时)
廉江三中柳丹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 掌握传主的人物性格。
2、把握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 赏析传主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把握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
赏析传主形象特点:
课后自主探究: 通过对邓小平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
期间的相关事迹的分析探讨:在女儿 眼中,邓小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有 什么精神品质)?
牛刀小试:
文章最后两段引用了李开复的话,请 简要概括引用这些话的作用?
提示:文章最后两段引用了传主自己所 说的话,联系段落的位置,从内容、结构、 引用的文体特殊性功能考虑
明确:
①引用李开复的话突出了他的创新意识和 追随自心的品质,不断追求生命的意义(内 容上);
②引用传主的话使作者对李开复的评价更 真实可信(内容、文体上);
③在结尾引用这些话,深化了本文的主题, 照应标题“追随我心”(结构上)。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领袖传记。作者毛毛 用亲人的眼光,讲述了邓小平1921年 来到巴黎一直到1923年离开哈金森工 厂的勤工俭学的经历,表现了邓小平 执着、坚强的意志 ,勤奋好学、聪慧 手巧的品质,开朗乐观的个性。
传记中人物精神品质赏析和引用 的作用题型探究
4、聪慧手巧——制鞋:快节奏轻体力劳动, 适合心灵手巧的人干,一天做二十双鞋。

粤教版 高中语文 《传记选读》 在哈金森工厂

粤教版 高中语文 《传记选读》 在哈金森工厂

十六七岁, 花季年华。
花季雨季,阳光下灿烂 的天空, 除了学习上的 些许压力, 我们的生活中 有的是快乐、有的是梦想!
重温一代领袖的成长足迹
在哈金森工厂
毛毛
学习目标
1、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 掌握人物性格。 • 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 3、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
留 法 勤 工 俭 学 时 的 邓 小 平
整体感知
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1921—1923年的年谱 时间 1921年4月23日 1921年10月22日 1922年2月14日 1922年6月 1922年10月17日 1923年2月2日 1923年3月7日 事件 来到巴黎 进入香布朗工厂 进入哈金森工厂 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离开哈金森工厂 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 又离开哈金森工厂
传主的主要经历:1、进入工厂前辗转艰辛经历;
2、在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经历。
邓小平在哈金森橡胶工厂的档案卡,上面 有人事部的附注:辞职不干,不再雇用。
探究传主形象
邓小平同志在留法期间经历了哪些 困难,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是一个怎 样的人?
包括:失学、失工、生活辗转、居住 条件、经济情况……
邓小平:一个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 坚忍不拔的毅力 (执著)、勤奋好学 的品质、活泼开朗(乐观)的个性并 且心灵手巧的人。
知识 学习传记文学要注意以下要求: 归纳
•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 经历; •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形象; •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 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 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高中语文选修9在哈金森工厂

高中语文选修9在哈金森工厂

在哈金森工厂一、教学要求:1、了解在留法勤工俭学时的情况,分析同志高贵的精神品质。

2、归纳要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传记的相关知识,归纳分析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归纳文中所写的有关传主的事情,分析人物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思考: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进行组材的?[主要是以时间为序。

] 〔三〕学生抽取文中的主要信息,讨论文中写了的几件事?从中可见出传主的哪些精神品质?◎借此理清文章的层次。

学生概括,教师便形成板书。

〔四〕讨论:文章是由传主的女儿写的,你认为由传主的亲人写传好不好?层次一、进工厂之前失业辗转的艰辛经历二、进工厂打工的进程所写的事件1、失学失工、领取救济金2、进香布朗工厂,两周后被解雇3、做各种各样的杂工1、每天可做二十多双鞋2、简陋的工作环境,仍与宿友开玩笑3、到塞纳中学求学〔不成〕4、重回哈金森工厂5、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精神品质坚强、执着、直面生活困境聪慧手巧、乐观、好学、追求进步[提示:1长处:①资料更为详实可靠。

②表达更真实生动。

2、可能存在的不足:难免有所偏爱,作品的客观性或许会受到影响。

]〔五〕你所了解的是一个怎样的人?〔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概括主要内容,总结写法,与影片作比较。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二〕找出文中使用的档案资料,说说使用这些资料有什么好处?并根据文章的内容,制作1922-1923年的年谱。

[具体的档案资料见课文。

提示:好处:使用文献资料,使传记内容真是可靠,可信度高。

1922-1923年的年谱:1922年2月14日,进哈金森橡胶工厂做工。

6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0月17日,辞去哈金森工作。

11月3日,离开夏莱特。

]〔三〕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用亲人的眼光,讲述了1921年来到巴黎一直到1923年离开哈金森工厂的打工历程,表现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传记选读》在哈金森工厂 学案 (1)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传记选读》在哈金森工厂 学案 (1)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在哈金森工厂学案剖析精彩文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21年4月23日,父亲离开了克鲁梭的施奈德工厂,来到了巴黎。

父亲这时已经失学,又已失工,家中带来的钱已经用光,工作一时又找不到,于是,他只好一边向华法教育会领取救济金,一边等待继续做工的机会。

根据法国国家档案记载,父亲从5月到10月的五个月中间,一直领取每天五个法郎的救济金。

他领救济金时所用的登记号是236号。

这时,在巴黎领取救济金的学生大约有五百人。

这些学生大都住在巴黎西郊哥伦布的华侨协社里面。

华侨协社是一座三层的普通楼房,华法教育会、留法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平促进会等几个华侨团体都设在里面。

这栋楼房的二楼是会议室,三楼、一楼及地下室此时都已住满了勤工俭学学生。

由于不断地有学生涌向此地,楼内早已人满为患。

有一位法国的参议员于格儒的夫人便赠送了一些帐篷,搭在房屋后面的菜地上。

后来,非但楼内,就连这些帐篷内也挤得水泄不通。

学生们只有每日五法郎的生活费用,因此每日两餐,都是自来水加面包,有时佐以粗制的巧克力糖,连蔬菜亦很难得。

少数人有煤气炉还可以烧点热水,而绝大多数人则只能饱饮自来水。

由于缺油少肉,这些年轻的学生每日需吃一公斤的面包,方能解饥。

有时腰无余钱,只好连粗巧克力也节省了。

这些千里迢迢、远涉重洋而来的勤工俭学学生,已经从美好幻想的天堂跌进了残酷现实的地狱。

到了8月,父亲已经满了17岁。

而他的17岁的生日,就是在这样一种既无前途、又无希望的困境中度过的。

1921年9月,法国政府决定停止发放给予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生活维持费。

10月,父亲和其他学生一样,已经毫无生活来源,面临生活绝境。

……(1922年)2月14日,父亲进入哈金森工厂……被分配到制鞋车间工作,制作防雨用的套鞋。

他们每日工作10小时,星期六做半天,即每周工作54小时。

新工人实行计时工资,每小时工资学徒期为一法郎,以后逐步增加,熟练后就实行计件工资。

2024年原创教案《在哈金森工厂》

2024年原创教案《在哈金森工厂》

原创教案《在哈金森工厂》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哈金森工厂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主要产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工业生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工业制造的热爱。

4.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哈金森工厂的历史沿革2.哈金森工厂的主要产品及其特点3.哈金森工厂的生产工艺流程4.哈金森工厂的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哈金森工厂的历史沿革、主要产品和生产工艺流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金森工厂的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哈金森工厂的历史沿革、主要产品和生产工艺流程。

2.案例分析法:分析哈金森工厂的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3.参观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哈金森工厂,实地了解工厂的生产情况。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哈金森工厂的发展前景及其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哈金森工厂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1)哈金森工厂的历史沿革:从创立之初的艰难起步,到现在的辉煌成就。

(2)哈金森工厂的主要产品:介绍各类产品的特点、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

(3)哈金森工厂的生产工艺流程:讲解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各个生产环节。

3.参观哈金森工厂: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亲身感受工厂的生产氛围。

4.案例分析:分析哈金森工厂的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引导学生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哈金森工厂的发展前景及其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哈金森工厂在制造业领域的重要地位。

六、课后作业1.搜集哈金森工厂的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哈金森工厂的发展历程的报告。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哈金森工厂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讨论如何借鉴哈金森工厂的成功经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哈金森工厂的历史沿革、主要产品和生产工艺流程的掌握程度。

《在哈金森工厂》导学案(附答案)备课讲稿

《在哈金森工厂》导学案(附答案)备课讲稿

《在哈金森工厂》导学案(附答案)DAE三段六步语文科导学案主备主授人审核授课时间_____班级姓名选修九1.《在哈金森工厂》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

2.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

3.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学习重点】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

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3.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了解传记文学常识。

1.什么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一类文学样式。

2.传记的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3.按照作传的对象分:自传、他传。

4.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性质: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1)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2)文学性、艺术性。

功能:(1)社会功能; (2)教育认识; (3)审美作用。

5.传记的形式:文学性传记、评论性传记、考据性传记、回忆录、日记6.当代传记文学的分类:(1)现当代政治人物传; (2)作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3)各种名星传; (4)历史人物传;(5)海外人物传; (6)现当代企业家传;(7)普通人物传。

二、人物介绍: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三、基础训练1、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从学校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社会的不断前进,每个人都面临着接受教育的问题。

(2)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勤于和思索,才能有成就。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3)雪并没有多厚,在半夜就不下了。

(4)经过一年的努力,王明的公司逐步走上。

A、终身考察大致正规B、终生考查大致正轨C、终身考查大概正规D、终生考察大概正轨2、以下各句中均有成语使用错误,请简要分析。

〖2021年整理〗《邓小平与哈金森工厂》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邓小平与哈金森工厂》优秀教案

邓小平与哈金森工厂一个响亮的名字,令哈金森工厂拥有荣光这是一间高阔却又残旧的厂房,其内空空荡荡,悄然无声,间或有一两只受惊的鸽子,从透亮的天花板下钻出,扑翅掠过业已龟裂的墙头……黑糊糊的车间内,只有那纵横的钢梁和斑驳的漆皮,还能闪露些许昔日的辉煌。

,这间厂房,位于法国蒙塔日市附近夏莱特小镇最大的企业——哈金森橡胶制品公司的厂区右侧。

它始建于19世纪,曾经是这家工厂最主要的制鞋车间。

2021下半叶,它因太过陈旧而被闲置。

前后三个世纪的跨度,令这间容颜苍老的厂房,背负着深深的历史印痕。

置身于“寸土寸金”之地的这间旧厂房,为何没有被拆毁重建原来,不仅是因为它的设计者乃举世闻名的巴黎埃菲尔铁塔之父古斯塔夫·埃菲尔先生,更因为八十多年前,来自中国的一位世纪伟人邓小平曾经在这里做过工。

邓小平192021月11日至1926年1月,曾经在法国勤工俭学。

他本人生前回忆道:“我在法国的五年零两个月期间,前后做工约四年左右其余一年左右在党团机关工作。

”81年后的2021年7月15曰,在居住于蒙塔日市的法国著名对华友好人士雷蒙·普罗夏松先生的陪同下,本报记者专程来到哈金森工厂,踏寻邓小平在这里留下的历史足迹。

在这间黝黑空旷的大厂房,由普罗夏松先生请来的两位年逾七旬的该厂退休工人让·吉拉波乌斯基先生和米歇尔·马丁先生,向记者诉说了邓小平当年在这个车间做工的情形:“邓小平曾经于1922年2月13日至10月17日第一次在这家工厂工作过八个月,他当时被分配到制鞋车间,生产高筒雨靴。

当时每日工作十小时,星期六工作半天。

学徒工每小时工资一法郎,熟练后就实行计件工资。

邓小平一天可以生产出二十多双雨靴,大约可挣得工资十五六个法郎……”法国友人介绍说,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打工期间,晚上住宿的地方,是在离工厂五分钟路程的一个小树林里,那里有个简陋的工棚,内有四十多个铺位。

据当时和邓小平一起打工的郑超麟生前回忆:“晚饭后至睡觉时间有二小时至三小时可以利用。

在哈金森工厂实用PPT学习教案

在哈金森工厂实用PPT学习教案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设置
关键质量控制点识别
质量控制记录
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 如关键工序、特殊过程等,加强对这 些控制点的监控和管理。
建立质量控制记录,记录各控制点的 实际情况,以便追溯和分析质量问题 。
控制措施
针对关键质量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控 制措施,如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 设备维护保养计划等,确保生产过程 稳定受控。
监控手段
通过生产日报、周报、月报等报表, 及时了解生产进度情况。
调整策略
发现进度偏差时,及时采取加班、外 协、调整生产顺序等策略进行调整。
跨部门沟通协调以确保按期交付
跨部门沟通
建立定期的生产协调会议机制,促进销售、采购、生产、物流等部门之间的沟通。
信息共享
通过ERP等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沟通效率。
废弃物处理
建立废弃物分类处理制度,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存放和处 理,确保废弃物的安全、环保处理。
PART 02
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
REPORTING
设备启动、停止及日常检查
设备启动前检查
确认电源、气源、水源等是否 正常,检查设备各部件是否完 好,确保设备处于安全状态。
设备启动操作
培训方式
PPT演示、现场参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培训目标
帮助新员工快速融入公司文化,了解工作环境和职责,掌握基本 工作技能。
在职员工技能提升培训规划
培训内容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管理技能等。
培训方式
在线课程、外部专家讲座、内部经验分享、实践 操作等。
培训目标
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 。
活动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哈金森工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综合C)
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考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鉴赏评价 D)
教学重点:
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 F)教学难点:
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综合C)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十六七岁,正是我们当下的年龄。

花季雨季,阳光下灿烂的天空,除了学习上的些许压力,我们的生活中有的是快乐!而在1921年,在遥远的法兰西,在巴黎的哈金森工厂,勤工俭学的邓希贤,也开始了他的十六七岁的生活。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是的,时势为英雄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千千万万个具有相同条件的平凡人中,邓希贤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者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他的人生一定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邓小平的法兰西生活。

师生共同回顾邓小平的事迹,引出邓小平在法国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生活,进入课题。

二、明确传记文学的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结合。

学习传记文学要注意以下要求: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探究)
三、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1921—1923年的年谱(落实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综合C)
时间事件
1921年4月23日来到巴黎
1921年10月22日进入香布朗工厂
1922年2月14日进入哈金森工厂
1922年6月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10月17日离开哈金森工厂
1923年2月2日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
1923年3月7日又离开哈金森工厂
四、研读课文,通过对邓小平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的分析,讨论以下问题:(落实考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鉴赏评价 D和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 F)
邓小平同志在留法期间经历了哪些困难,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人应该面队生活的中的磨难?
提示:邓小平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执著)、勤奋好学的品质、活拨开朗(乐观)的个性并且心灵手巧
四、深入探究:写人物传记需要搜集传主的大量相关资料。

查阅档案文献是获取资料的一种重要渠道。

找出本文当中使用的档案资料,说说使用这些资料有什么好处。

(落实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综合C)
提示:传记中引用的资料有:相关历史资料、相关人物的回忆、后人重游故地的见闻。

明确:1)文中使用的档案资料:P2,第三段;P3,倒数第四段;P4,第二、三段;P5,倒数第四段
2)、传记中引用资料的作用:引用相关历史资料作为佐证,可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相关人物的回忆往往都是故事或细节,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厚;重游故地的见闻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3)、在传记中,引用资料的标准:客观事实
五、课堂联系(强化训练)
•父亲在哈金森工厂做工时,于8月度过了他的18岁生日。

那时的他生活已有着落,工作也不像在克鲁梭时那样沉重,因此大概生活得比较轻松。

郑超麟和他同住一个木棚,他回忆道:“晚饭后至睡觉时间有二小时至三小时可以利用。

此时木棚里很热闹,看书的人很少,甚至没有,大家闲谈、开玩笑、相骂,幸而没有相打的。

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18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跳跳蹦蹦,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

”可见,父亲年轻时的性格相当活泼开朗。

这种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终生。

• 1922年10月17日,父亲和邓绍圣辞去了哈金森工厂的工作。

他们于11月3日离开了夏莱特,填写的去向是塞纳—夏狄戎中学。

但父亲并没有在塞纳中学上成学,原因当然是钱不够。

两个月后,也就是1923年2月1日,他又从塞纳—夏狄戎回到了夏莱特。

•这次求学不成,使父亲想要继续读书的梦想最终破灭。

除了以后曾在苏联进过“中山大学”以外,他再也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读过书。

他曾经开玩笑地跟我们说,他只有中学文化水平。

•父亲的知识,都是他在以后的岁月中日积月累地自学而来。

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切身实践中锻炼而来。

•(1)理解正确的两项是()(6选2)
•A.作者不应该写传主的身材,这样丑化了传主的形象。

•B.传主从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读过书。

•C.传主爱玩爱闹的性格使工友都很头疼,所以记忆深刻。

•D.传主非常爱学习,但是当时环境不允许他进学校读书。

•E.文段最后一段是作者用来美化传主的,带个人偏见。

•F.由传主的女儿来写传主,叙述更加真实生动。

•(2)为什么要写郑超麟的回忆?这段回忆从哪两个方面描写邓小平?
•(3)“父亲”的知识和智慧是从哪里来的?
•(4)结合全文,请分析艰苦的环境带给了“父亲”哪些宝贵财富?给了你什么启发?
解答:
•(1)D.F.
(2)保证了传记的真实性。

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

(3)父亲的知识,都是他在以后的岁月中日积月累地自学而来。

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切身实践中锻炼而来。

(4)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优秀品质,善于学习、善于积累的学习态度。

谈启发(略)
六、主题归纳:本文是一篇领袖传记。

作者毛毛用亲人的眼光,讲述了邓小平1921年来到巴黎一直到1923年离开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经历,表现了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开朗乐观的个性,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另外,本文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为专注立传的。

毛毛作为邓小平的女儿,由其叙述父亲的经历,显得亲切、感人。

较诸其他的叙述视角,从女儿的角度进行叙述,宜于将一代伟人有血有肉的性格充分感人地展现出来。

五、课外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