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概论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概论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概论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和要求

机械制造基础上综合阐述工程材料、毛坯与零件的成形、切削加工、加工质量与检测的工艺技术课。其任务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质及其加工工艺知识。基本要求是:

1、了解常用工程材料并能初步选用。

2、了解热处理基本知识并能初步选用。

3、了解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并具有选用毛坯、零件加式方法的能力。

4、初步掌握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的常用材料的工艺性能。

5、了解切削加工是保证零件精度和精糙度的主要方法。理解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6、以应用为目的,以生产第一线正在使用和近期有可能推广的知识为主,对新技术有一般了解。

7、本课程是承上启下的综合工艺课,学生学完本课程能在工程材料的选用和工艺设计方面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

8、课程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出要求。

二、教学大纲

绪论

了解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了解机械制造业的全新的完整的机械制造系统概念。

第一章工程标材料

一、工程材料的性质

工程材料的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度和疲劳强度。工程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二、铁碳合金

是重点内容。只介绍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及铁的同素异晶转变以及固深体、金属化合物等概念。用简化的铁碳状态图说清楚各区的组织及A1、A3、A cm线的物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再简单阐明含碳量的变化与钢的组织、性能的关系。

三、钢的热处理

是重点内容。着重讲清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的目的、工艺及应用。为了较清楚地了解钢的热处理本质,以共析钢为例着重介绍奥氏体在加热与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四、零件表面处理

一般了解,面要广些。

五、合金钢

在介绍合金元素在钢中作用时,着重阐明强化钢的性能,改善热处理工艺性以及满足特殊性能要求等。并举例讲清合金渗透钢、合金调质钢的热处理工艺。介绍常用的、代用的钢种。

六、有色金属

着重介绍种类、牌号、性能和用途,并用典型示例进行说明。

七、其它材料

着重介绍塑料。

八、工程材料的选用(重点补充)

阐明三个问题:1、分析零件工作条件、失效形式与机械性能的关系进行选材。2、结合材料的工艺性能要求选材。3、考虑经济性。

第二章液态材料的成形铸造工艺

一、概述

二、铸造工艺的特性

“合金铸造性能”是铸造工艺原理的基本内容。要讲清其概念和影响因素,重点讲“流动性”、“收缩”,并结合实例阐明浇不足、缩孔、裂纹和变形原因及预防措施。

“常用合金铸件的生产”是使学生了解各种铸造合金的牌号、组织、机械性能、应用范围和熔铸特点。应以铸铁为主,灰铸铁为重点。从了解来铸铁存在的缺点,提出提高铸铁强度的各种途径。了解孕育铸铁、可锻铸铁和球墨铸铁。

三、沙型铸造

“铸件结构设计”主要介绍如何适应造型工艺和合金铸造性能的要求。

“特种铸造”只作一般介绍,着重说明各种特种铸造的实质和应用范围。并对各种铸造方法列表介绍。

第三章颗粒材料的成形粉末冶金

一、了解粉末冶金的特点。

二、粉末冶金生产过程:颗粒准备、预压成型、坯件预烧、烧结后处理。

三、粉末冶金的工艺流程和粉末冶金的应用。

第四章固态材料的质量不变工艺锻压工艺

一、阐明锻压生产的特点和应用。原材料生产的知识可在压力加工分类中作扼要介绍。

二、金属塑性变形的实质,还应着重说明金属冷热变形概念及其对金属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要求学生着重了解:加工硬主其利用和消除的方法;可锻性概念、锻造比、锻造流线及其利用。

三、自由锻典型锻件的工艺过程,分析主要工序的选用原则。并用实例说明自由锻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四、模锻特点,只说明模锻的工艺特点,不深入介绍;但“胎模锻”要结合实例作介绍。

五、板料冲压着重阐明落料冲孔、弯曲、拉深等基本工序及其限制因素。对冲模结构组成部分要的一定的了解。

对压力加工新技术只作一般介绍。

第五章固态材料的连接工艺、焊接和粘接

一、概述焊接生产的特点和应用,并概略介绍各种焊接方法。

二、固体材料连接工艺的特点。

三、掌握熔化焊引弧到焊缝形成过程的物理概念。在说明保证焊缝成分时,只需阐述元素的烧损,有害元素的侵入及防止的概念。关于焊接接头组织性能,只需阐述焊接热过程不均匀性引起焊缝及热影响区金属组织及性能的变化。对于应力和变形,只作定性分析,使学生了解变形类型及减少或防止应力和变形的工艺措施。

理解压力焊与钎焊。焊、缝焊和对焊的帮理及应用范围。钎焊应阐明实质和应用范围。

四、粘接工艺的概述,了解胶粘剂的种类及选用,掌握粘接工艺过程。

五、机械零件毛坯的选用(重点补充)

这是本篇的重点,是为了学以致用。要着重阐述三个问题

1、机械零件毛坯的选用原则:功能原则、工艺原则和经济原则。

2、常用零件毛坯的类型:轴杆类毛坯、盘套类毛坯和机架类毛坯。

3、毛坯选用示例及分析:毛坯的选材、功能结构特征。毛坯的成形方法的最佳方案。

第六章固态材料的质量减少工艺切削加工和特种加工

一、概述

切削加工是保证零件精度和粗糙度的主要方法。

二、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

了解切削用量经验数据。了解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典型车刀分析。常用材料的可切削性,要重点阐述影响可切削性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三、各种表面切削加工

了解各种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及应用范围。介绍各种加工方法中常用机床种类、特点及其适用场合。介绍各种加工方法中常用刀具、夹具、主要险件和基本工艺方法等。各种切削加工方法所能完成的工作以及能达到的经济精度和粗糙度的概念。

四、特种加工介绍,了解基本原理、加工特点及应用范围。

五、装配的概念和了解

了解装配的精度和装配工艺规程制订的基本原则。

六、学以致用,了解焊接件结构工艺性,粘接性结构工艺性,装配结构工艺性。

第七章机械制造系统

一、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1、分析比较各种加工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选择原则。

2、介绍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分析,建立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概念。

3、通过典型零件工艺过程的分析,建立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概念。

4、扼要介绍零件的安装方法、定位原理和基准选择原则。

二、机械制造自动化作功能介绍。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吉林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制造技术基础A》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8297019 课程名称:制造技术基础A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 开课学期:6 学时/学分:68 / 4 (其中实验学时:8学时)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开课专业:机械类专业本科生 选用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吉林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 1、卢秉恒、于骏一、张福润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包善斐、王龙山、于骏一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3、王宝玺主编:《汽车拖拉机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4、周泽华主编:《金属切削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执笔人:邹青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制造技术基础》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将来解决制造中的技术问题打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有目的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下列基本理论:金属切削基本理论;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理论;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装配工艺设计原理;机床夹具设计原理;设计工艺性评价。 2、了解下列知识: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计算机辅助机械制造;先进制造技术。 3、掌握下列基本技能:能够按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初步分析结果;能够制订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能够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机床夹具。 4、初步掌握下列基本技能:能够综合分析制造过程中的一般问题;能够设计一般机器的装配工艺规程。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物流管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管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95 第一部分:课程教育目标 一、教学对象 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与策划和港口商务专业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名称为《物流管理与实务》。是一门以管理学、生产运营管理为理论基础的,以数理统计学方法、运筹学方法、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为手段的课程。它以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按质、量、时间要求提供所需产品或劳务为目的,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计划、组织和控制,本课程深入系统讲授物流管理论与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的技能,并能详细分析在物流管理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海尔制造业物流模式与沃尔马零售物流模式。本课程的内容按照“以能力为主导、按应用进行整合”的原则进行设计。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中,它不仅是一门必修课,而且是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三、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1、基础知识要求 熟悉物流管理的概念、物流管理的层次物流管理的发展阶段、物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客户服务的概念、内容和衡量指标及确定合适的客户服务水平;预测的概念、需求的特性、需求预测;运输方式、运作与管理;仓储管理与决策;库存管理;采购与物料管理;供应链管理及其相关概念,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供应链管理框架,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核心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素质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主要操作技能与方法,对物流市场营销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有所把握。 3、实践操作要求 通过相关环节的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操作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包括确定

合适的客户服务水平;预测的概念、需求的特性、需求预测;运输方式、运作与管理;仓储管理与决策;库存管理;采购与物料管理。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第一章物流与物流管理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熟练掌握物流和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特征及物流学的分析方法;要求对现代物流业行业组成和物流发展史有一般了解。通过学习,对物流与物流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物流与物流管理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是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物流的几种分类特点,物流业的发展与物流的传统行业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关联。 第一节物流与物流管理 一、物流与流通、生产的关系 二、物流相关概念 三、物流与流通 四、物流与生产 五、物流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物流与物流管理 一、物流的基本活动 二、物流管理 三、物流管理的特征 四、现代物流管理的特征 五、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现代物流业 一、现代物流业行业组成 二、现代物流业特征 三、中外物流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Ⅱ)》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机械制造基础(Ⅱ) 英文名称:Fundament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Ⅱ) 开课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课程编码:4604266025属性:理论 学分: 2.5 总学时:40 实验学时: 4 上机学时: 适用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先修课程:课程号课程名 4504021040 3212211020 机械设计基础(Ⅰ) 机械制造实训(Ⅱ-1) 3212212020 机械制造实训(Ⅱ-2) 大纲执笔: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研室邱亚玲 大纲审批:机电院学术委员会教学院长:祝效华 制定(修订)时间:2014年3月 二、目的与任务及能力培养 《机械制造基础(Ⅱ)》是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机械零件的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主要的切削加工方法及工艺特点;主要的机械加工装备;机械加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知识;零部件结构工艺性;零件几何精度的公差标准、精度设计方法;特种加工、精密加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机械制造最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机械制造技术应用及创新能力,为学习其它有关专业课程及以后从事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 三、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能正确选择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掌握零部件机械加工及装配的结构工艺性;掌握零件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及零部件精度设计方法;具备制订机械加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设计的基本能力;掌握特种加工和精密加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进与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本课程可采用案例(项目)教学法,以某一典型产品的设计、制造为主线通过课堂讨论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36学时)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编写依据: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名称(中英文):物流管理概论Logistics Management 课程编号:6 学时学分:48/3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48:0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开设学期:第2学期 先修课程:管理学 开课单位:商学院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专业入门主干课程。本课程通过老师引导性教学、物流工作流程和大量的实训操作结合,训练学生具有能从事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物流方案分析设计的基本能力。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在通读指定教材的同时,还至少需要阅读翻译的教材一本(或国外原版教材),经常浏览我们所提供的物流网址及报纸期刊中的物流相关信息和文献,时时关注国内外物流管理的运作,了解国内外物流管理的动态,并要求学生能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 三、课程教学要求 “教”的要求:(1)结合案例讲解创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强化实践应用,从实践锻炼中提高学生的创意创新创造能力;(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努力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本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学”的要求:(1)熟悉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2)把握物流管理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3)全面了解物流管理的基础内容与专题内容;(4)学会运用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二)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物流概述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理解物流基本概论,掌握物流与商流的关系,了解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并能结合实践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Mach inery Manu facturi ng Base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63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9学时) 学分 考试 (笔试占80% +平时成绩占20%) 《金工实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材料力学》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 础课。课程以传统与现代制造技术结合为内容,以加工原理 为基础,方法与工艺为主线,质 量、效率、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主要讲授零件毛 坯的制造方法、工艺规程设 计、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精度与控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器的装配工艺过 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简介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1、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零件毛坯制造方法的选 择、工艺规程设计、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零件结构工艺性和机器装配工艺性设计等方面的 基本能力,了解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模式。为学生将来从事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工作, 奠定扎 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2、 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紧扣“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教学目标,以基础理论为重 心、工程应用为根本,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网上辅导、课外练习、课程设 计等教学形式,运用叙述式与案例式讲授基本内容及解释基本原理; 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运用任务式和练习式明确知识的价值及巩固理解和记忆。 且教与学相结 合,老师只讲重点难点(约 70%,学生自学易学点(约 30%,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 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B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 修读对象: 总学时数: 修课学分: 考核方 式: 相关课程: 内容提要: (四 ) (五) (六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100201 总学时数:48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培桐、薛纪渝、王华东)。 参考书目: 1.刘天齐、林肇信、刘逸农主编,《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 2.7 2.王羽亭、井文涌、何强编,《环境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9 3.殷维君,《环境保护基础》,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4.马玉琴,《环境监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5.张小平编,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胡亨魁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7.李连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8.肖洪亮,《噪声污染控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 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 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机械制造技术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教学大纲 任课教师:刘振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 (一).性质 本课程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械类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课内学时80,一学期完成. (二).任务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生具有获取和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能力,为达到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方式 以文字教材(课本、参考书目等)为主,结合投影、挂图. 三.课程内容: 1.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 ①.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 内容:机械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生产纲领、生产类型其工艺特征、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重点、难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要求:使学生了解机械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了解生产纲领、生产类型以及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定义和内容,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各个组成环节. ②.零件图分析 内容:零件结构分析;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 重点、难点: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 要求:使学生了解如何分析零件图以及看懂零件图样上的技术要求,进而为后续掌握在加工过程如何才能满足技术要求做准备. ③.毛坯的选择 内容:机械加工中常用毛坯的种类、毛坯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 重点、难点:毛坯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求:使学生了解机械加工的常用毛坯的种类;记忆和掌握毛坯选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④.基准的概念及工件装夹方式 内容:基准的概念及分类;工件的装夹方式;夹具的作用、分类及组成;定位原理 重点:基准的概念及分类;定位原理 难点:六点定位原理及定位方式 要求:使学生掌握基准的概念和基准的分类;了解工件的装夹方式和夹具的作用、分类和组成;理解并掌握定位原理

物流管理概论教学大纲

物流管理概论教学大纲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物流管理概论》教学大纲 一、开课对象 适用于本科物流管理专业 二、学时与学分 总课时48课时(课堂32学时,课内16学时),学时 三、先修课程 《管理学》、《电子商务》 四、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入WTO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信息交换等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与此相适应,作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增加经济效益的“第三利润源”、被德鲁克描述为最后一块“经济的黑暗大陆”的现代物流业已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之一。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也已成为衡量我国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标志,我国物流业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 但是,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和一门新兴的学科,一方面由于其所涉及的产业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对物流人才培养还不完善和成熟,因此,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匮乏与物流业的蓬勃发展极为不对称,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限制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扩大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物流人才是国内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而《物流管理概论》是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处于专业系列课程的先导地位,学好《物流学概论》课程是学习其他物流类课程的基础。 它是研究物流诸功能的实施与管理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该课程的定位一方面为学生学习物流管理类专业技能课程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在课程中始终贯穿素质培养的理念,目的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我们都认识到了提高商业运作效率的必要性,但在有关整个组织中物料流动方面,却常常缺乏足够的知识。 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阐述各种物流理论学说,物流系统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技术的合理化和有机结合,以及企业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物流标准化、集装化程度,和介绍回收物流、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等最新的物流理念。使学生在对相关物流管理的发展历史、观点、战略和主要领域等方面有一个综合性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其他物流专业课程学科打下良好基础,更为了将来更好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奠定夯实、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并获得术业专功的基本素养。 五、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和基本教学要求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是为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该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处于专业系列课程的先导地位。 物流学知识是物流从业人员必备的知识,《物流管理概论》课程建设的课程总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企业现场教学、案例分析、企业调查实践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堂与企业结合、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使学生基本掌握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物流

电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精品资料推荐.....................................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数控技术 学制:两年制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包含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基本知识、金属材料的 热加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机械加工工艺知 识等方面的内容,是数控技术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课程。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大纲是根据教育部《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 导方案》中“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要求学生掌握工程常用材料的性能、用途,冷热加工和热处理基本知识;具有机械零件几何精度和相互配合的知识;掌握金属切削原理和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知识;了解机械加工 的方法和常用机床的基本知识,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数控技术专业两年制专科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中包括了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公差 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工艺学等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本专业后期开设的数 控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与加工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学习本课程应该掌握一定的机械制图知识。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机械制造基础》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各状态的组织结构,热处理的目的,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金属切削原理的切削参数和刀具的几何参数,对不同工种的机床有一定的认识,并知道定位和夹紧的作用和相互 联系,初步接触机械加工工艺。 2、理解:金属的强度、硬度、韧性,并能够判断出金属的机械性能的优劣;各种材料的性能,表示方法;理解热处理的四个基本环节;公差与配合各术语之间的关系,并会绘制公差图和配合图;表面粗糙度衡量工件表面精度的

【人力资源】05GIS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SCIENCE OF ENVIRONMENT 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执笔者:徐颂 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 1、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 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 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理解环境的概念; 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 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 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2016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详解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620503)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 (二)学制:全日制3年,弹性学制2-5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随州市及周边地区,具有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具备物流经营管理能力、物流计划编制和物流市场开发能力,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质素、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工商企业、服务行业及其他行业,在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中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等管理和技术工作。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需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物流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专门知识,具备物流经营管理能力、物流计划与规划能力、物流市场开发能力和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自主创业能力,成为初、中级物流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能力目标 1.具备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及经济法规等分析、经营管理能力; 2.具备一定的物流市场开发能力; 3.具备物流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利用的基本能力; 4.能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3.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熟悉物流系统的基本活动环节; 4.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发展的动态。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遵纪守法、热爱劳动、艰

苦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礼仪素养; 2.初步掌握现代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3.具备系统的现代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对货物运输、仓储、配送等进行现场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现代物流设备的操作能力; 4.具有商品营销、市场调查与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等能力。 四、课程结构与主要实践环节 (一)课程结构 1.必修课程 (1)基本素质类课程群(共10门,602学时) 军事理论与训练;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人文英华;计算机应用基础+语言;大学英语;体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 (2)专业素质类课程群(共6门,384学时) 经济学实务、经济法实务、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实务、管理学原理技术、商品基础。 (3)岗位技能类课程群(共8门,576学时) 市场营销、物流成本管理实务、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基础会计、物流配送运输、仓储管理实务、国际货运代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 (4)专业拓展类课程群(共2门,144学时) 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 2.选修课程 (1)公共人文选修课程(共18门,324学时) 音乐欣赏、书画鉴赏、口语训练、现代实用礼仪、实用美学、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伦理学、实用文写作、创新策略与方法、中外文学名著赏析、现场急救、摄影技术、美容化妆、法律与生活、营养与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 (2)专业任选课程(共6门,216学时) 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营销、网络营销、商业公文写作、分销渠道管理、连锁经营管理 (二)主要实践环节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作业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代码:B11040077 (二)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Machinery Manufacturing Base) (三)修读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三)总学时数:63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9学时) (四)修课学分:3.5学分 (五)考核方式:考试(笔试占80% + 平时成绩占20% ) (六)相关课程:《金工实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材料力学》(七)内容提要: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以传统与现代制造技术结合为内容,以加工原理为基础,方法与工艺为主线,质量、效率、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主要讲授零件毛坯的制造方法、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精度与控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器的装配工艺过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简介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零件毛坯制造方法的选择、工艺规程设计、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零件结构工艺性和机器装配工艺性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了解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模式。为学生将来从事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2、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紧扣“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教学目标,以基础理论为重心、工程应用为根本,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网上辅导、课外练习、课程设计等教学形式,运用叙述式与案例式讲授基本内容及解释基本原理;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任务式和练习式明确知识的价值及巩固理解和记忆。且教与学相结合,老师只讲重点难点(约70%),学生自学易学点(约30%),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要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062008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学分:4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金属切削的基本理论,金属切削机床、刀具、夹具等基本知识,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以使学生获得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因此,除课堂教学外,还有实验、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加工方法、加工装备等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使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金属切削机床、刀具、夹具等基本知识,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加工质量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模式的发展概况。 2.能力要求: 1)能够按加工条件选择刀具材料和几何参数、切削加工参数,计算切削力、切削功率等; 2)初步具备选择机械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的能力; 3)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设计机床夹具的基本能力;

4)具备制订机加工工艺规程和分析解决机械制造问题的基本能力; 5)初步具备对制造系统、制造模式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识图和制图能力,懂得机械机构的一般原理,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将本课程安排在《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及成形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和金工实习环节之后。 四、学时分配(建议开设72学时,在保证学分的前提下可以微调) 五、教材与参考书 使用教材:任家隆,李菊丽等.机械制造基础.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卢秉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3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于骏一,邹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郭艳玲,李彦蓉.机械制造工艺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现代物流基础》教学大纲

《现代物流基础》教学大纲 课时:80课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物品在流通领域的动态流转过程,揭示物流各环节的内在联系,以及研究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等,是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关物流的最基本的内涵,为以后学习本专业相关学科内容及系统学习物流的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组成,初步了解现代物流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体系,使学生正确地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原理和物流系统管理技术,掌握物流作业流程中各环节的基本操作、技能知识,培养学生在物流企业中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对进一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各类知识与技术产生兴趣。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具体掌握运输管理、装卸搬运、现代包装、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管理与作业、采购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基本知识。为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当前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3.技能目标 要求学生在学过本门课程后,对物流行业和物流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识别每个物流环节的工作构成及所需的知识体系,为后续专业课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物流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理解物流的概念及物流概念的演进历史,了解物流的基本理论,掌握物流的功能及各功能在物流过程的合理化要求,掌握各种物流形式的的特点,理解现代物流的特征,了解物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讲授内容 第一节物流概念的演变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概念及其渊源,物流与流通,物流与生产,物流的分类,物流形式、功能,企业物流结构,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第二节物流的价值分析 本节主要讲授人们对物流价值认识的8次发现,以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讲物流体现的价值。 第三节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特征 本节主要讲授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特征及趋势。 (三)重点、难点 重点:概念及物流概念的演进历史,物流的分类,各种物流形式的的特点。 难点:物流概念及其渊源,物流与流通 第二章物流系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物流系统及其构成,深入理解现代物流系统化运作思想在物流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系统各环节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要点。 (二)讲授内容 第一节物流系统概述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系统概念,物流系统的作用,物流系统构成,物流系统环节要素及存在的制约关系,物流系统模式,物流系统化的目标,物流系统分析的作用与特点。 第二节物流系统的目标 本节主要讲授在不同物流系统的层次之下,物流系统的各项目标 第三节物流系统要素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冲突、协调和物流系统的合理化以及合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要点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轮机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学生通过对工程材料、铸造、锻造、焊接、切削加工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质和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从事专业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艺基础。 本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应用范围和选用原则。 2、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工艺理论和工艺特点,具有选 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初步掌握毛坯及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4、了解各种常用加工方法所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5、具有制定简单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6学时,具体见课时分配表:

三.课程内容 (一)绪论 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基本概念;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 (二)工程材料 1.金属和合金的机械性能(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和工艺性能。 2.金属的晶体结构、晶体的基本类型、金属的结晶和铸锭、金属的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能的影响,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合金的结构与合金相图。 3.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铁碳合金状态图的分析、铁碳合金的成份、组织、性能间的关系。 4.钢的热处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的方法的实质、工艺、特 点和应用。 5.常用金属材料的分类、编号、热处理特点和应用。 6.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工程塑料、橡胶陶瓷及复合材料) 重点:机械性能各项指标及其意义;常见晶格类型、合金的相 结构;冷却曲线、过冷度、同素异构转变;铁碳合金状态图的 分析、铁碳合金的成份、组织、性能间的关系;钢在加热和冷 却时的组织转变;热处理工艺方法、特点和应用。热处理工艺 方法、特点和应用。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0716003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全日制本科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等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 1.牢固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环境污染物的在各种环境因子中的转化规律; 3.一般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转化的计算过程和具体应用; 4.一般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数学模型推演。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环境及其组成 §2、环境问题 §3、环境科学 本章重点:环境与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和任务。 本章难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类和组成。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 §3、我国的环境问题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章重点: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环境问题。 本章难点: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1、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3、森林生态系统 §4、生态平衡 §5、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本章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生态平衡。 本章难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10《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331008 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6 实验:4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为主线,力图达到强化工程基础原理、扩大专业讲授知识面、反映专业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一般现象和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的基本技能,学会分析工程中出现的加工质量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能根据具体条件,合理选择各种刀具及其切削用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寻找出改善加工表面质量,提高切削加工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径。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有关问题。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理论,能按加工条件选择合理的刀具材料、几何参数、切削用量。了解常用刀具的类型、结构特点、使用范围并能正确地选择使用。 2.通过学习掌握设计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基础知识,掌握加工方法的选择、切削用量的确定、了解专用机床夹具的设计方法。 3.掌握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和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理论和方法。 (三)实施说明 1.要求课堂讲解内容简练、清晰,概念正确,突出重点、难点,取舍得当,举例合适。 2.严格遵守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3.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分析讨论案例。 4.实验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用于基本实验的时间为6学时,每次实验每小组4人,使每个学生均有亲自操作的机会。 5.开展实际工程案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先修课程为: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程制图、互换性及技术测量、机械设计、机械原理。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工艺规程设计综合练习举例讲解工艺规程设计设计过程使学生掌握工艺规程设计设计基本能力 2.实验: 实验内容学时分配 一、车刀几何角度的测量 2 目的:弄清车刀各几何角度的定义及其在图纸上的标注方法:掌握测量车刀几何 角度的方法 二、误差统计和分析实验 目的:作X-R控制图了解工序质量管理的意义;学会判断工艺过程的稳定性; 2 初步掌握分析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A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achin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课程编号:00000542 学分:5 总学时:80实验学时:8上机学时:0 开课学期:6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及制造自动化专业 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测试技术、机械控制工程基础 后续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各专业方向模块课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即专业人才培养目 标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课程性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现代机械制造专业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必修的主干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旨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为学生能够进一步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创新的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主要讲授内容有: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应用、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机床夹具设计原理、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的表面质量、机械装配工艺。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知识,能对零件加工工艺流程和部件、系统的装配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对工艺方案进行优选,体现其创新。(对应毕业要求:2.6、4.4、5.4) 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了解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应用;了解各类加工机床的切削运动及与之相配的加工刀具,能够合理选用加工机床及刀具(对应毕业要求:2.6) (2)掌握机械加工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够合理地安排加工工艺路线以获得符合产品要求的零件,(对应毕业要求:2.6、4.4) (3)理解工件的定位原理;掌握定位误差分析计算;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方法。(对应毕业要求:2.6、4.4、5.4) (4)研究加工系统中各种误差的物理实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分析工艺系统中各种

《机械制造工程学》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工程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A340013,学分:4,学时:64,实验:4) 一、课程的目的及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程中切削、工艺、设备与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与生产实习相配合,进一步通过有关课程设计,掌握工艺和工装设计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初步具备分析、处理机械制造工程中基本技术问题的能力。 涵盖了: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刀具、机床夹具设计和机械制造工艺等五方面的机械制造工程的专业基本知识。 二、理论教学要求 1.了解和基本掌握金属切削过程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工件表面的形成方法和成形运动、加工表面和切削用量三要素;刀具切削部分的结构要素;刀具角度;切削层参数与切削方式;刀具材料。金属切削的变形过程;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温度。刀具磨损、破损和使用寿命。切削用量的优化选择。刀具合理几何参数的选择。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2.了解和掌握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的功用、类型和结构特点。金属切削通用机床的分类及型号编制方法。典型机床的运动分析。各类典型通用机床的功用、类型和结构特点。 3.掌握和理解机械加工精度的基本概念。包括:加工精度和加工误差的定义。误差的性质及分类。工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原始误的定义及其分类。原始误差与机械加工表面质量误差之间的相互关系。原始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重点掌握原理误差、机床误差、夹具误差、刀具误差、调整误差、测量误差、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件内应力变化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与控制。误差的性质及分类。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包括分布图分析法及其应用、点图分析法及其应用。加工精度的综合分析方法及步骤。 4.掌握和理解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概念。包括:加工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的概念。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零件的耐磨性、疲劳强度、耐腐蚀性、配合质量等)的影响。表面粗糙度及其影响因素。切削与磨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机械加工表面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降低表面粗糙度的措施。机械加工表面层的冷作硬化、金相组织变化和残余应力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控制机械加工表面物理机械性能变化的措施。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途径。常用的保证和提高加工表面质量的方法。 5.掌握和理解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制定。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含义及其组成。生产纲领与生产类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被加工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加工经济精度与加工方法的选择。典型表面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加工顺序的安排。工序的集中与分散。加工阶段的划分。影响工序加工余量的主要因素。加工余量的确定方法。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工艺尺寸链的定义和特征及其基本计算式。工艺尺寸链的建立。工艺尺寸链跟踪图的绘制。工艺尺寸链的分析、解算及运用。 6.了解和掌握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包括:装配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零件的装配性质和装配精度。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装配尺寸链的定义和形式;装配尺寸链的建立。保证装配精度的四种方法。 7. 掌握和理解机床夹具的定义、作用、组成及其分类。机床夹具保证工件加工精度的原理。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