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要点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大纲【实用版】目录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概述二、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三、实践教学指南的主要内容四、就业方向及前景五、专业学习和就业的建议正文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概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集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前沿性专业。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现代制造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三、实践教学指南的主要内容实践教学指南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生产(毕业)实习等内容。

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毕业设计(论文)则是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针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论文;生产(毕业)实习则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四、就业方向及前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工业设计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迅速崛起,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毕业生可在各类企业、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五、专业学习和就业的建议对于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建议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多参加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对于毕业生,建议要有自我发展的眼光,不要期望立即成为工程师等高级职位,而要从基层岗位开始,积累经验,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机械类工程训练教学大纲

机械类工程训练教学大纲

机械类工程训练教学大纲一、前言机械类工程训练课程以专业建设教学纲要的形式制定了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学要求和技能训练要求等内容,同时指明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组织该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教学文件。

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技术理论基础、机械加工工艺装备和典型零件加工及现代加工技术三大块内容,它紧密联系实际,突出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

本机械类工程训练教学大纲是针对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对学生进行传统普通机械加工技术和现代先进加工技术编制两部分实训内容而制订的。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及要求(一)课程性质机械类工程训练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工科、理科工程训练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工科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

工程训练与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须统筹考虑两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以利于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工程训练以实践教学为主,学生必须进行独立操作,在保证贯彻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学尽可能结合生产进行。

又是为后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毕业后技术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的机械类工程训练结合实践课程内容,通过实习使学生对一些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能初步学会机械零件各种加工的方法、能理解影响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工艺因素、掌握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的方法、能掌握机械加工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会对具体零件进行工艺规程的编制,使学生基本具备机械加工的基本技能。

1(三)课程任务及要求1、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

2、熟悉车、钳、铣、焊及数控加工基本的操作技能,对车、钳、铣、焊、加工中心及特种加工有一定的操作体会,熟悉并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必备的工业安全意识。

3、对简单零件初步具有选择加工方法和进行工艺分析的能力。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Fundamentals of Engineering Material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课程编号:学分:3.5学时:总学时64学时分配:讲授学时:48 实验学时:8 上机学时:0 讨论学时:8课程负责人:李永国一、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课程目标(Course objectives)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工程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熟悉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尤其是热处理强化)以及各类金属材料的选用原则。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机械性能、晶体结构、结晶过程、晶格缺陷、合金基本相结构,正确分析二元合金状态图,并应用铁碳合金状态图来分析铁碳合金成份、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掌握金属塑性变形,钢的热处理,选用材料的基本原则,掌握铸造、锻压、焊接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加工方法的选择。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basis of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belong to machinery professional technical courses, curriculum goal is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engineering metallic materials, familiar with metal material strengthening method(especially heat treatment strengthened) and a variety of metal materials selection principles. The course content includes mechanical properties, crystal structure, the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lattice defects, alloy basic phase structure, analysis of binary alloys state diagram and state diagram iron-carbon alloy applied to analyze the iron-carbon relations of alloy composition, micro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Master deformation, heat treatment of steel, basic principles of metal material selection principles,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election and processing methods of casting, forging, welding process.课程目标1:掌握工程材料成分,结构,组织和性能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核标准)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核标准)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核标准)课程标准《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识课程代码: 15062适用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学时数: 72学分数: 4执笔人: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各种机械、机床、工具、仪器和仪表等机械产品的加工原理、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设备的一门工程技术,也是一门以制造一定质量的产品为目标,研究如何以最少的消耗,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的综合技术。

2.课程的基本理念:1.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以“轻过程、重结论、精内容、宽适应”为指导思想。

2.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强调要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勇于和善于实践。

3.注意吸纳随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式,使学生掌握先进制造技术。

4.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接受能力,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5.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总目标:科技素养与方法论、知识与应用的整合发展。

目标的四个方面:金属材料的性能←→金属材料的成型方式←→毛坯件的选择←→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刀具←→典型零件加工方式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机械制造基础知识、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二、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关于《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获得基本的机械制造技术理念、方法和必需的技能,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制造技术打下专业基础。

同时认识到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价值,启迪创新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自学能力,给学生以就业与发展之阶。

(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制造基础知识,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成型方式,掌握毛坯件的选用原则,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常用的加工方法、加工原理,掌握切削参数、加工设备及装备的选用、机械制造质量的分析与控制方法,掌握典型表面加工技术(外圆表面、内圆表面、平面、异型加工),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与现代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学时:104 学分:6课程负责人:魏香林参编人员:徐斌锋、李文辉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机械制造基础》是以制造一定质量的产品为目标,研究如何以最少的消耗、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进行机械产品制造的综合性技术,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该课程是学生掌握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加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环节,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教学课时为64学时,4学分。

(二)课程作用机械制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本课程从对机械制造过程的全面概括了解入手,以成形理论和切削理论为基础,介绍各种加工方法及工艺装备;以零件精度构成及实现为主线,介绍各种加工方法的合理综合应用,阐明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知识,为适应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前导、后续课程由于是大一,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的前提下同时学习本门课程,同时也也为后面学习数控操作与编程、数控实训、数控铣、ug编程等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理念:《机械制造基础》主要以培养学生机械零件质量检测能力、机械零件材料选择能力、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和零件毛坯成形技术的应用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通过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起明显促进作用,它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内化,为后续课程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今后从事机械制造、数控技术等相关岗位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案例教学为途径,倾力打造本课程。

主要思路有:加强实践案例教学,充分利用校内机械实训室,进行教师现场辅导,师生互动交流;明确培养目标,加强上机训练、为就业拓宽一条渠道。

《现代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Manufacturing总学时:48总学分:3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四学期,1~16周,每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材料成型加工专业的本科相关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机械设计教材:1.《金属工艺学》,邓文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2. 《现代工程材料成形与机械制造基础》,李爱菊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3. 《现代工程材料成形与机械制造基础》,李爱菊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4. 《金属工艺学》,骆志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推荐参考书:1.清华大学金工教研室,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严绍华,金属工艺学实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3.李卓英,金工实习教材,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4.吴祖育,数控机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陈家芳,实用金属切削加工工艺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赵世华,金属切削机床,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7.李伯民,实用磨削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8.刘晋春,特种加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9.孙大涌. 先进制造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李伟光. 现代制造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1.机械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 机械工程手册: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卷(二) 第2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12.吴桓文.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Ⅲ)机械加工工艺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3.卢秉恒主编.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4.张世昌,李旦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傅水根主编.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金属工艺学冷加工部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6.傅水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金属工艺学冷加工部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7.吉卫喜.机械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8.胡传.特种加工手册.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9.金庆同.特种加工.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20.刘晋春,赵家齐.特种加工(第二版).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199421.荆学俭,许本枢.机械制造基础.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一、课程目的及要求1.课程目的机械制造基础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要点[修改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要点[修改版]

第一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要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0040 课程类型:必修课设计学时:2周大纲主撰写人:孟俊焕编写日期:2006年6月一、课程设计意义、目的和任务课程名称:机械设计适应专业: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课程设计学分:2学分大纲审核人:王卫东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综合性突出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机械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进行的较长时间、较系统、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的设计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同学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本教学环节的实施目的是:1)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2)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3)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查阅资料和手册、运用标准和规范。

4)有条件的话,可熟悉计算机和流行CAD 软件的使用操作,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绘图的训练。

3.任务(学生应提交的设计成果)机器或部件正式装配图1 张,A0 或A1 图纸。

零件工作图2 张,A3 或A4 图纸。

通常为轴、齿轮(或蜗轮)零件工作图。

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说明书应包括:确定传动装置总体方案,选定电动机,传动装置运动学、动力学计算,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轴、轴承、键联接的校核计算,联轴器选择等内容。

二、课程设计教学的基本要求是:1. 能从机器功能要求出发,制订或分析设计方案,合理地选择电动机、传动机构和零件。

2. 能按机器的工作状况分析和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合理选择零件材料,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和确定零件主要参数及尺寸。

3. 能考虑制造工艺、安装与调整、使用与维护、经济性和安全性等问题,对机器和零件进行结构设计。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等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机械制造基础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其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机械制造基础的相关知识,包括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制图、机械零件加工、机械装配等内容。

2.掌握机械制造基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测量和检验技术、机械加工工艺的选择和设计、工装夹具的设计和制造、机械装配的技术要点等。

3.具备运用机械制造基础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常见机械加工工艺的操作和机械装配等实践工作。

4.具备解决一些基本机械制造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课程内容1.机械加工工艺:包括机械加工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艺流程等内容,教授常见的机床、刀具的使用方法,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2.机械制图:介绍机械零件的制图方法和标准,包括零件的视图、尺寸标注、断面图、装配图等内容,并讲解零件图样的编制流程。

3.机械零件加工:教授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和基本加工方法,包括铣削、车削、钻削等常见加工工艺的原理和技术要点。

4.机械装配:讲解机械装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装配工艺和注意事项,并进行一些实际的装配操作演示。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教师应在理论讲解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加工、装配等实践活动,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考核与评价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考核可以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实验报告等方面的评价;期末考试则主要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机械制造基础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其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轮机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学生通过对工程材料、铸造、锻造、焊接、切削加工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质和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从事专业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艺基础。

本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应用范围和选用原则。

2、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工艺理论和工艺特点,具有选
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初步掌握毛坯及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4、了解各种常用加工方法所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5、具有制定简单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6学时,具体见课时分配表:
三.课程内容
(一)绪论
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基本概念;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

(二)工程材料
1.金属和合金的机械性能(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和工艺性能。

2.金属的晶体结构、晶体的基本类型、金属的结晶和铸锭、金属的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能的影响,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合金的结构与合金相图。

3.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铁碳合金状态图的分析、铁碳合金的成份、组织、性能间的关系。

4.钢的热处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的方法的实质、工艺、特
点和应用。

5.常用金属材料的分类、编号、热处理特点和应用。

6.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工程塑料、橡胶陶瓷及复合材料)
重点:机械性能各项指标及其意义;常见晶格类型、合金的相
结构;冷却曲线、过冷度、同素异构转变;铁碳合金状态图的
分析、铁碳合金的成份、组织、性能间的关系;钢在加热和冷
却时的组织转变;热处理工艺方法、特点和应用。

热处理工艺
方法、特点和应用。

难点:铁碳合金状态图的分析。

实验一:拉伸试验,硬度试验
实验二: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
实验三:碳钢热处理及热处理后的组织观察
(三)铸造生产
1.铸造生产的基本概念和工艺特点。

合金的流动性及其对铸件质量的影响;合金的收缩性;铸件缩孔的形成及防止;铸件内应力、变形、裂纹的形成及防止;偏析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2.灰铸铁、孕育铸铁、可锻铸铁、球墨铸铁的生产特点,合金铸铁简介。

3.钢铸件、铜铸件及铝铸件的生产特点及应用。

4.铸件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分析、合金铸造性能、铸造工艺对铸件结构设计的要求,常用合金铸件的结构特点。

5.金属型铸造、熔模铸造、压力铸造及离心铸造工艺特点和应用范围。

重点: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选择,铸造工艺图。

合金的铸件性能和影响因素。

铸铁件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要求。

铸件结构设计要求,常用合金铸件的结构特点。

难点: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选择,铸造工艺图。

(三)锻压生产
1.金属塑性变形的实质,金属加工硬化与再结晶,金属的冷塑性变形对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金属的热塑性变形对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金属的可锻性及影响因素。

2.自由锻造基本工序,自由锻工艺规程的内容和要求。

自由锻件结构设计。

3.模型锻造的特点,应用范围。

4.板料冲压的特点和应用。

5.轧制、挤压、拉拔的应用。

重点:冷、热塑性变形对金属的结构组织、性能的影响。

金属的可锻性及影响因素。

自由锻工艺规程内容和要求,自由锻件的结构设计。

模锻的特点、应用、板料冲压的特点、应用。

难点:自由锻件的结构设计。

(四)焊接生产
1.焊接的实质和特点,焊接方法的分类。

2.手工电弧焊的焊接过程,电弧焊的冶金特点,焊接规范,电焊条的选用要求。

焊缝和热影响区的组织变化及其对接
头性能的影响,焊接应力与变形产生原因及减少和消除方
法。

3.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焊,电渣焊,电阻焊,气焊,钎焊等焊接原理,工艺特点、应用范围。

4.常用金属焊接(碳钢、低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

5.焊接零件的结构设计,掌握焊接材料,焊接方法,焊接规范,热影响区及应力变形,大小等对焊件结构设计的关
系。

重点:电弧焊的焊接过程,焊接冶金过程特点,焊接规范。


缝和热影响区的组织变化及其对接头性能影响。

焊接应力与变
形产生原因减少措施。

常用金属的焊接,电焊条选用要求。


接零件的结构设计。

难点:焊接零件的结构设计。

(五)金属切削加工
1.金属切削加工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金属切削加工时的
运动、切削要素,刀具材料,车刀几何参数,刀具结构,金
属切削过程的物理现象,切削用量的选用原则。

2.金属切削机床,机床的基本传动方法,常见机床传动原理,工作特点。

3.各种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加工内容和应用范围;车削加工、钻削和镗削加工,刨削、插削和拉削加工、铣削加
工、磨削加工,光整加工。

4.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基本知识、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5.切削加工对零件结构工艺性的要求。

重点:金属切削原理的基础知识。

刀具材料、刀具几何角度的
作用。

金属切削过程的物理现象,切削用量合理选用原则。


种加工内容、特点、应用范围。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零件
机械加工的结构工艺性。

难点:零件机械加工的结构工艺性。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授课环节包括:课堂教授及习题课﹑课外作业﹑实验﹑考试考查等。

1.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现场课以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幻灯和插播教学录象片等手段,并逐渐采用电子教案、
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

2.教学辅助资料
机械制造基础挂图、幻灯片、录象片,机械制造基础CAI教学课件。

3.实验环节
实验一:拉伸试验,硬度试验
实验二:碳钢热处理及热处理后的组织观察
4.习题课安排
习题课一金属材料选择及其热处理工艺
习题课二铸造工艺的制定
习题课三锻造工艺的制定
习题课四焊接工艺的制定
习题课五刀具角度和切削用量的选择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盛善权主编,《机械制造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2]戈晓岚主编,《机械制造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3] 邓文英主编,《金属工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第三版。

[4] 张力真﹑徐允长主编,《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

六﹑说明
1、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在开设前
务必按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金工实习,以获得必要的实践知
识。

2、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充分利用生产实例、模型、实物、
挂图等直观教具等,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理解的直观性。

主编:徐丹
主审:王心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