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讨论制度

合集下载

(完整版)术前讨论制度

(完整版)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1、凡重大、疑难、新开展、诊断未确定的探查手术及二级以上择期手术,均需进行术前讨论。

二级以上急诊手术无条件进行常规术前讨论时,应由主管医师召集至少一名三年以上的主治医师参加讨论,由职称最高者担任主持人,讨论结果向科主任汇报。

2、二级手术的术前讨论在医疗组内进行,由医疗组长主持,参加人员为医疗组成员,必要时通知护士长、责任护士参加。

3、三级以上手术、新开展手术、重大手术、疑难手术、外请专家进行的手术、诊断未确定的探查手术的术前讨论由科主任主持,全科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参加。

主持人根据需要确定其他应参加讨论的人员,如麻醉医师、医技专业、其它临床人员、管理人员等。

4、讨论前,主管医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病历、影像学资料、各种辅助检查报告及查房用具等,同时将病情提前通知参加讨论的人员,疑难病例应提前一天请相关专业会诊。

5、术前讨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术前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手术风险评估、术前准备情况、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拟施手术及拟施麻醉方案、手术风险与利弊、手术中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是否需分次完成手术、手术后观察注意事项及护理要求、手术后治疗措施、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参加手术和麻醉的人员等。

6、主管医师在术前讨论会上,应首先就上述内容筒明扼要地提出初步意见,然后逐一讨论研究。

参加讨论人员应认真检查患者,详细分析病情及辅诊资料,提出各自意见。

7、主持人应在最后就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决定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者和参加手术人员以及其他事项,指定相关人员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如为重大手术,应安排专人提前填写《手术报告审批单》。

《手术报告审批单》一式两份,一份保存于病历中,一份上报医务部备案。

8、术前讨论结束后,主管医师应根据《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认真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

9、非急诊手术的术前讨论应在手术前1—3天内完成。

术前讨论结束后五天内实施手术的,手术医师应在手术前一日对患者病情进行重新评估,将评估结果报科主任,由科主任确定是否重新进行术前讨论。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是指因患者病情较重或手术难度较大,手术前在上级医师主持下对拟实施手术方式和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所做的讨论。

一、术前讨论应在术前72小时内完成。

对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急症手术如时间不允许进行术前讨论,二级手术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确定手术方案,三级及四级手术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含副主任医师)确定手术方案。

二、二级手术术前讨论由主治医师主持,本科医务人员参加;三级、四级以及新开展手术的术前讨论应由科主任或由科主任委托副主任医师以上(含副主任医师)的医师主持,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本科室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及有关人员参加,并根据病情邀请相关专家参加。

特殊病例需有医院职能部门人员或院领导参加讨论。

三、讨论内容包括:术前讨论应全面、具体、围绕术前准备情况、手术指征、手术方案、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措施进行讨论;必要时邀请护士长参加,提出术后护理应注意的事项及护理要求。

要体现出对病情的整体分析,对疾病的认识及讨论后所决定的手术方法。

术前准备情况包括患者术前的身体状况、思想情况与要求,术前必要的各项检查结果,以及各种影响手术的不利因素的控制情况(如感染、高血糖等),是否履行了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手续(需本院手术主管医师负责谈话签字);麻醉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等。

四、讨论情况应记入病历,即书写术前讨论记录。

术前讨论记录应记录每位参加人员的具体发言内容,参加手术的医师(手术者、助手)必须参加术前讨论,主持人应对术前讨论记录审阅修改并签名。

五、对于疑难、复杂、重大及新开展手术,病情复杂需相关科室配合者,应提前2-3天邀请麻醉科及有关科室人员会诊(或组织多学科诊疗会诊)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前讨论制度培训主讲人:李伟培训对象:手术科室医生培训地点:会议室一.讨论范围:疑难病例讨论可在全院、科间、科内进行。

二.参加人员:包括科主任或副主任、责任医生、经治医生、相关科室人员。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一、背景和目的术前讨论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程序之一,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前,医疗团队对患者的情况、手术计划和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评估。

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术前讨论的流程和内容,保证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二、术前讨论的参与者术前讨论应由医疗团队的相关成员参与,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人员:1. 主刀医生:负责手术过程的执行和决策。

2. 麻醉科医生:负责监督麻醉过程和评估患者的麻醉风险。

3. 护士:负责手术准备、患者护理和术中协助。

4. 放射科医生:负责为手术提供影像学指导和评估。

5. 实习医生或研究生:作为观察者和学习者参与讨论。

三、术前讨论的内容术前讨论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患者的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过敏史等。

2. 手术的目的和预期效果。

3. 手术的种类和技术:包括手术的类型、手术方法、使用的器械和设备等。

4. 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包括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等。

5. 手术前的准备:包括患者的饮食、用药和术前检查等。

6. 手术团队的分工和责任:包括各个成员在手术中的具体职责和沟通方式。

7. 手术后的处理和随访:包括术后的护理、用药和复查等。

四、术前讨论的流程术前讨论应遵循以下流程:1. 确定讨论的时间和地点,并通知参与者。

2. 准备讨论所需的资料,包括患者的病历、影像学检查结果等。

3. 主刀医生主持讨论,依次对以上内容进行详细讨论,并记录相关信息。

4. 讨论结果应以书面形式记录,并由参与者签字确认。

5. 讨论记录应归档保存,以备后续参考。

五、附件所涉及的附件如下:1. 患者病历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2. 手术计划和图纸。

3. 相关的术前评估表格和风险评估工具。

4. 术前讨论记录表。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医疗纠纷: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争议和纠纷。

2. 共同决策:指医生和患者在医疗决策中进行协商和共同决策的过程。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1、对二级以上手术、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急诊手术如时间不允许进行术前讨论,二级手术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确定手术方案,三级以上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含副主任医师)确定手术方案。

2、术前讨论应在术前72小时内完成。

3、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应报医务科备案批准或通知医务科派人参加术前讨论。

必要时由医务科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讨论。

4、讨论前应按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完成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检查资料等综合评估。

评估的重点范围包括:入院评估、手术风险评估、麻醉前评估、危重病人评估。

5、术前讨论会一般由科主任主持,科内全体在岗医师参加,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必须参加。

6、讨论内容包括:患者术前病情评估,重点是手术风险评估、麻醉前评估、危重病人评估;患者诊断及其依据; 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患者思想情况与要求;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案包括手术方式、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意外、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麻醉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明确是否需要分次完成手术及术后注意事项等。

7、对于疑难、复杂、重大手术,病情复杂需相关科室配合者,应提前邀请麻醉科及有关科室人员会诊或参加讨论,并做好充分的术
前准备。

8、主管医生要将术前讨论情况记录于术前讨论记录本中,并在病程记录中书写术前讨论记录。

医院术前讨论制度

医院术前讨论制度

医院术前讨论制度
1、术前讨论的范围
除以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诊手术外,所有住院患者手术必须实施术前讨论,术者必须参加。

2、术前讨论的内容:
(1)患者术前评估的重点范围。

(2)手术风险评估。

(3)术前准备。

(4)临床诊断、手术指征、有无禁忌症、手术时机、手术不利因素、手术方案及替代方案、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措施。

(5)明确是否需要分次完成手术。

(6)术后处理及术后护理应注意的事项及护理要求。

3、术前讨论的要求
(1)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主持,记录者要记录每位参加者的姓名、专业技术职称、发言内容及讨论日期,记录者要签名,最后主持人审阅后签名以示负责。

(2)术前讨论可请病理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人员及科室护士长、有关护理人员参加,特殊情况医务科派人员参加。

(3)术前讨论要全面、具体,应在下达手术通知书前72小时内完成。

(4)重点讨论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应对措施、术中
可能临时改变的手术方案等。

(5)术前讨论记录的格式按《XX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10年版)》的要求书写。

(6)新开展的手术报医务科批准后方可实施。

(7)术前讨论结束后,由手术医师与患者家属进行术前谈话,时间不少于15分钟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术前讨论是外科系统对即将接受手术治疗病例的一种会诊形式,执行术前讨论(会诊)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医疗质量,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手术安全。

通过对某个病例的诊断分析、手术适应症、禁忌症、术式、术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或术式的改变、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讨论,实现个性化治疗。

同时,通过讨论可以完善病历内容,积累疑难复杂病例的治疗经验,提高诊疗水平。

一、术前讨论的形式所有在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都要经过术前讨论会诊。

术前讨论分医疗组内讨论、全科术前会诊、院内术前会诊。

(一)医疗组内术前讨论是指患者病情稳定、手术难度不大的一、二级手术,由医疗组长主持,医疗组内所有医师参加的术前讨论,并将术前讨论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载。

(二)全科术前讨论(会诊)是指由医疗组长提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或主任委派的主任医师主持。

病例选择:1.三级以上手术必须经全科讨论;2.一、二级手术,但病情较复杂,预计术后出现并发症风险较高的手术;3.属于本科室开展的新型手术项目,或开展较少,预后难以确定的手术;4.为确定病变性质的探查手术或术中可能改变术式的手术;5.患者一般状态差,或涉及多个脏器疾病的手术;6.确定需要外请专家的手术;7.属于本科室少见病种或罕见病种的手术;8.有教学、科研意义的手术;9.部分特殊患者,因社会需要提请术前讨论的手术。

(三)院内术前讨论是指需2个或2个以上学科共同参与完成手术治疗的病例,由医务部主持,召集相关学科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进行术前会诊,确定手术方案。

二、术前讨论完成的时限(一)组内和全科的术前讨论至少应于患者手术前1天完成,具体时间由医疗组、科室自定,一般多在晨会后进行。

(二)多科室术前讨论一般应于术前2天进行。

三、术前讨论程序(一)组内术前讨论1.经治医师准备术前讨论资料,包括完善病历,将病程记录完成到会诊当日、各种辅助检查报告单已置于病历中。

2.经治医师汇报病例,简略报告主诉、病史、主要体征、辅助检查、组内诊断、拟采用麻醉方法和术式名称。

医院术前讨论制度

医院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1)根据手术大、中、小进行分级讨论小手术病人,由主治医师查房时解释,对中、大手术、疑难重危病人手术,需由副主任以上医师查房组织讨论,且术者必须参加。

(2)新开展手术、涉及其他专科的手术、部分手术风险极大的疑难、重危病人手术,需由科主任报请医务部组织院内有关科室进行大会诊讨论决定,大型、疑难、重危病人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毁坏性手术等应在术前讨论后,填写重大疑难手术审批单,报请科主任、医务部二级审批,必要时报请片区院长批准夜急诊时,须经科主任和医院总值班同意。

(3)术前讨论内容:术前诊断、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案设想、术中、术后可能碰到的意外情况及对策、检查术前各项准备是否完善等。

(4)手术前应将术前讨论的情况由主刀或一助向患者或其授权人实事求是地谈清楚,征得同意并签字备案,否则不可施行。

1。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一、患者实施手术前,临床科室应当组织术前讨论。

二、术前讨论由副主任医师或医疗组医师组织实施。

有危重、疑难、新开展手术、致残及血管介入等治疗风险较大的手术,科室必须组织专题讨论,专题讨论由科室主任(副主任)主持,经治医师及其上级医师、麻醉医师、护理人员参加,必要时邀请其他相关科室人员、医务科和(或)院领导参加。

三、术前讨论内容:必须含6个方面:临床诊断及依据;手术方式、适应证、禁忌症及可能的替代方式;手术可能出现的意外和防范措施;术前准备(尤其知情同意情况);术中注意事项;术后病情观察及预期效果、治疗计划等。

四、急诊手术的术前讨论在手术准备时实施,由参加手术的医师组织讨论。

严重创伤等紧急手术时,为尽量缩短院内术前时间,可由手术主持人简要阐述患者伤情评估6个方面情况:诊断及其依据、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手术和麻醉方式、术前准备(尤其是知情同意情况)、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处理的意见,其他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简要讨论后实施,相关情况在术后6小时内应详细补记。

五、术中若因情况变化需调整手术方案时,手术医师必须请示上级医师,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实施术中讨论。

六、各类术前讨论,经治医师须将患者的病情及分析、商定的方案记入术前讨论的病程录中。

三级以上手术(含血管介入治疗)的术前讨论,应在病历中单独书写“术前讨论记录”,其他术前讨论情况可在术前小结中体现。

七、上级医师应及时审签术前讨论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前讨论制度
1、凡重大、疑难、新开展、诊断未确定的探查手术及二级以上择期手术,均需进行术前讨论。

二级以上急诊手术无条件进行常规术前讨论时,应由主管医师召集至少一名三年以上的主治医师参加讨论,由职称最高者担任主持人,讨论结果向科主任汇报。

2、二级手术的术前讨论在医疗组内进行,由医疗组长主持,参加人员为医疗组成员,必要时通知护士长、责任护士参加。

3、三级以上手术、新开展手术、重大手术、疑难手术、外请专家进行的手术、诊断未确定的探查手术的术前讨论由科主任主持,全科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参加。

主持人根据需要确定其他应参加讨论的人员,如麻醉医师、医技专业、其它临床人员、管理人员等。

4、讨论前,主管医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病历、影像学资料、各种辅助检查报告及查房用具等,同时将病情提前通知参加讨论的人员,疑难病例应提前一天请相关专业会诊。

5、术前讨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术前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手术风险评估、术前准备情况、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拟施手术及拟施麻醉方案、手术风险与利弊、手术中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是否需分次完成手术、手术后观察注意事项及护理要求、手术后治疗措施、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参加手术和麻醉的人员等。

6、主管医师在术前讨论会上,应首先就上述内容筒明扼要地提出初步意见,然后逐一讨论研究。

参加讨论人员应认真检查患者,详细分析病情及辅诊资料,提出各自意见。

7、主持人应在最后就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决定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者和参加手术人员以及其他事项,指定相关人员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如为重大手术,应安排专人提前填写《手术报告审批单》。

《手术报告审批单》一式两份,一份保存于病历中,一份上报医务部备案。

8、术前讨论结束后,主管医师应根据《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认真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

9、非急诊手术的术前讨论应在手术前1—3天内完成。

术前讨论结束后五天
内实施手术的,手术医师应在手术前一日对患者病情进行重新评估,将评估结果报科主任,由科主任确定是否重新进行术前讨论。

术前讨论结束五天后仍未实施手术者,在实施手术前必须重新进行术前讨论。

10、二级手术的术前讨论意见应由主管医师归纳记录到术前小结中,手术者负责审签。

三级以上手术、新开展手术、重大手术、疑难手术、诊断未确定的探查手术的术前讨论应由专人记录在病例讨论记录本中,讨论结束时记录人签字、主持人审签。

主管医师根据讨论内容填写术前讨论记录,经主持人审签后列入病历之中。

新入院急诊手术患者的术前讨论意见应由主管医师归纳记录到术前小结中。

11、术前讨论程序
(一)患者主管医师汇报病历内容,提出手术指征,汇报术前准备情况。

(二)医疗组主治医师或组长报告医疗组意见,包括术式选择、麻醉选择,简要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处理。

(三)全科讨论
(四)主持人总结。

(五)患者主管医师根据讨论内容填写术前讨论记录,由主持人审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