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素材:张充和:民国才女的“不舍”

合集下载

乱世佳人张充和:一生从容

乱世佳人张充和:一生从容

乱世佳人张充和:一生从容本文导读:(张充和,民国最后的闺秀)充和生前,相信缘分。

她曾把自己祖父辈、叔叔辈以及同辈三代人的死亡日期做过排列,发现都与六字相关。

这次,她确实在六月里走了。

人们再次谈论她,说她是“民国最后的闺秀”,谈她显赫的家族,淮军将领的先祖,声名在外的姐夫们,还有叶圣陶的那句近乎广告语的赞誉……与充和很亲近的白谦慎教授告诉我,她本人,对于这些称谓,是不以为意的:“她这辈子,就是玩。

”余英时一次去充和家玩,看见张充和把丈夫买来的裱盒改装成仿古的墨盒。

她说:“看,我多么玩物丧志!”余英时答:“你即使不玩物,也没有什么志啊。

”因为兴趣,我了解的充和,多和昆曲相关。

第一次听她唱《牡丹亭》里“寻梦”的一支“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在梅树边,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支曲,寻常人唱时总易激越,以为这是杜丽娘在表决心。

只有充和仍是从容的,一字一句吐露出来,无限妩媚,却是持重老成的。

不独杜丽娘,《长生殿》“絮阁”里的“喜迁莺”,杨玉环那句嗔怒的道白“我晓得呀”,都和如今舞台上的演员不同,再吃醋生气,仍旧是有身份的贵妃。

(1980年,张元和饰柳梦梅,张充和饰杜丽娘,俞平伯说,这是“最蕴藉的一张”照片。

)这大约还是和她的童年有关。

充和的三个姐姐是时髦新派的,当她们开始读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时,她每日在叔祖母的老宅中,静静地在藏书楼里看书,“我仿佛有许多不能告诉人的悲哀藏在那缝里面。

”所以她能把闺门旦的幽怨,唱得最好。

充和说话,有浓重的安徽口音,可是唱曲,却是字正腔圆。

(张大千为张充和所作昆曲神韵像)可她有时做事,又不那么“闺秀”。

1935年,张充和第一次登台演出,在上海兰心戏院。

那次演的是《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和《寻梦》。

和张充和配演春香的,乃是画家吴子深的下堂妾李云梅,声名不佳。

曲家王季烈强烈反对张充和与李同台演出,让张宗和转告充和:千万不可让李女士参加那次演出。

写作没有素材?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推荐

写作没有素材?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推荐

写作没有素材?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推荐导读:本文写作没有素材?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推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篇:张充和】张充和(1914~2015),女,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

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

张充和:民国才女的“不舍”张充和是的民国才女,曾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是叶圣陶口中合肥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中的张家四小姐。

她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在那个时代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1948年12月17日一大早,保姆“小侉奶奶”刚煮好一锅粥,一位美国大使馆的领事匆匆跑来,要他们马上走,说北平只剩下一个小军用机场还在开。

于是,傅汉思、张充和夫妇迅速收拾行李,带着保姆匆匆上了飞机。

机场到处是逃难的人。

“这是军用飞机,每人随身的东西都要按分量来称。

”张充和满心忧虑地看看自己的行李。

“你们夫妇俩的行李太多了,这位保姆不能带!”张充和一听到这样的话,立刻动了脾气:“‘小侉奶奶’不能带,我就不走了!”“那好吧,你们俩的行李留下。

”张充和毫不犹豫地扔掉了那些珍贵的书籍和书画……在张充和眼里,那些书籍、书画尽管珍贵,却是身外之物,而为报答出身贫苦、照顾他们多年的保姆的恩情,保全她于乱世之中,才是第一位的。

【名师解读】在张充和的心中,尽管书籍和书画无比珍贵,但保姆的恩情更加难以报答。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重义轻财的优秀品德,这是一个中国人实实在在的良心。

一个人要懂得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

【适用话题】情义无价知恩图报人间真情【第二篇:阎若璩】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张充和:民国才女的“不舍”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张充和:民国才女的“不舍”

张充和:民国才女的“不舍”【人物名片】张充和(1914~2015),女,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

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

张充和:民国才女的“不舍”张充和是著名的民国才女,曾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是叶圣陶口中合肥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中的张家四小姐。

她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在那个时代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1948年12月17日一大早,保姆“小侉奶奶”刚煮好一锅粥,一位美国大使馆的领事匆匆跑来,要他们马上走,说北平只剩下一个小军用机场还在开。

于是,傅汉思、张充和夫妇迅速收拾行李,带着保姆匆匆上了飞机。

机场到处是逃难的人。

“这是军用飞机,每人随身的东西都要按分量来称。

”张充和满心忧虑地看看自己的行李。

“你们夫妇俩的行李太多了,这位保姆不能带!”张充和一听到这样的话,立刻动了脾气:“‘小侉奶奶’不能带,我就不走了!”“那好吧,你们俩的行李留下。

”张充和毫不犹豫地扔掉了那些珍贵的书籍和书画……在张充和眼里,那些书籍、书画尽管珍贵,却是身外之物,而为报答出身贫苦、照顾他们多年的保姆的恩情,保全她于乱世之中,才是第一位的。

【名师解读】在张充和的心中,尽管书籍和书画无比珍贵,但保姆的恩情更加难以报答。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重义轻财的优秀品德,这是一个中国人实实在在的良心。

一个人要懂得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

【适用话题】情义无价知恩图报人间真情。

张充和:“无用之学”滋养出来的女性样本

张充和:“无用之学”滋养出来的女性样本

1这些天,我一直在读一本传记,主人公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

虽然她已经在2015年6月18日香消玉殒,但她那种独特的人生样本,她那种所谓“无用之学”,会给我们许多启发。

张充和出生八个月后就离开苏州,被合肥叔祖母(李鸿章侄女)收养为孙女,在合肥那个老宅里,她3岁背唐诗,4岁临帖,10岁与朱谟钦先生学习古文和书法,她接受的是一种传统私塾式的教育。

张充和的叔祖母,是位有眼光、有见识的女性,张充和每天都会见到叔祖母敬香念佛,那种静默的宗教气氛让她记忆犹新。

祖孙俩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一起在园子里散步,讲故事,比如遇到一只死青蛙,祖孙二人立马要做的事,就是将青蛙“入土为安”。

叔祖母还让张充和与一位收养回来的小盲女做朋友,一起玩耍,让她学会平等待人和尊重他人。

正是这些耳濡目染,让张充和从小就明白什么叫慈悲和善良。

张充和10岁那年,叔祖母教她学吹箫,虽然那时张充和的小手指吹箫还够不着,但是没关系,重在培养兴趣,正是这种兴趣的培养,为她以后学昆曲、吹昆笛埋下了伏笔。

那些年,张充和在叔祖母的老宅中,沉浸于琴棋书画,沉思默想,虽然过得几乎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但她有时坐在花园里,心已经飞向千里之外。

21927年,合肥上空出现飞机,张充和竟以为那是巨大的风筝。

这个细节,如果用现在一些家长的口吻来评点就是:如此幼稚,将来到社会怎么混到饭吃啊?1930年,叔祖母去世,17岁的张充和回苏州与家人团聚,入父亲所办的乐益女中就读。

相比之下,她的姐姐们经常与社会接触,有都市年轻人的优势:上戏院,摩登,说着流行的话,而张充和却显得“特立独行”,尤其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主见。

她并没有循规蹈矩,追求门门功课都是优秀,而是投入百分之八十的精力,用于学习,余下百分之二十的精力,学习课外的“无用”东西。

比如她师从昆曲名家沈传芷、张传芳等人,与“江南笛王”李荣忻学习吹昆笛,作为一个名门出身的淑女,在那个年代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写到这里,我们要特别点赞张充和的叔祖母,包括生母陆英和继母韦均一,她们都是真正懂教育的人。

关于“守塔人”的材料作文:坚守的精神

关于“守塔人”的材料作文:坚守的精神

关于“守塔人”的材料作文:坚守的精神当太阳淹没在海岸线下,灯塔便成了茫茫大海上的星星,指引着正确的方向,日复一日,从未熄灭,叶家一脉祖孙五代人都坚守于此,他们所拥有的是最纯粹、最品质的精神,忍受孤独,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用来指引他人。

这正是当今浮躁的社会所缺少的一种真。

高仓健,一个安静的男人。

如果他能活八十年,就八十年不改变;如果他能活八百年,就八百年不会变。

他拒绝出演一些需要用打斗、特技来塑造形象的角色,他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一寸方地,坚持用最简单的肢体动作、表情来演绎一些有深度的角色。

在一次拍戏中,他的戏结束了,剧组还在工作,但他就站在不远处等待所有工作都结束了才悄然离去。

这是一种士的精神,是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坚守,守住一片属于真的净土。

在天山恶劣的环境中,黄沙满天,如刀割一般的风,全世界都被抛弃的荒凉中,那小小的汉家塞里,倾斜的墙,简陋的用具,千百年来盘锯在边境的一角,靠得也只是坚守的精神,和那种最品质、最纯粹的真。

张充和,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在前些日子里安然去世,她是一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经历了各种动荡之后,依然没有改变,她热爱传统的京剧,她在中国文化极其衰微的动荡时期努力坚持将文化、精神传播出去,在国外的舞台上,没有伴奏就用录音机自己录制,自己演唱,希望把传统的、纯粹的精神传播出去,而在后来,在各种层出不穷的文化创新,文化改造等运动中始终坚守着最原汁原味的真,在浮躁的领域氛围里独独营造出一种静,一种真,这是坚守的力量。

而当今社会,城市发展了,科技进步了,人心却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爱讲形式主义,重宣传、包装,依赖炒作,一些行业,一些活动没有踏踏实实务实事,在城市的喧嚣中许多人浮于表面,渐渐忘记了那些灵魂深处最本质的真,真正的品质其实就是坚持本心,不因为外物的改变而随波逐流,做真正的自我,去除浮躁,回归本心。

学会坚守,才能找回本心,忽让浮云遮望眼,别淹没在城市的喧嚣中。

民国倩影:张充和

民国倩影:张充和

民国倩影:张充和民国倩影:张充和张充和在表演昆曲有人说:张充和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也有人说:张充和是民国最后一位大家闺秀!张充和祖籍合肥,1914年生于上海。

她出身官宦之家,只是到她这一辈已家道中落。

她有三个姐姐和六个弟弟。

大姐元和的丈夫是昆曲名家顾传,二姐允和的夫君是语言学家周有光(健在,时年102岁),三姐兆和的先生是文学家沈从文,她自己则“离经叛道”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弟弟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

一个个多才多艺,一人便是一道风景。

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公数充和为最。

她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张充和的曾祖是晚清名臣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

乃父是民国教育家张冀牖(吉友),曾以毁家创办苏州乐益女校,提倡新式教育而名噪一时。

张充和与三个姐姐所不同的是,在她只有11个月时便过继给二房的奶奶(佛教法名识修,其父是李鸿章的胞弟)当孙女。

养祖母对小充和溺爱有加,自任启蒙老师,言传身教大家闺秀的风范。

稍后,养祖母花重金延请吴昌硕的高足、考古学家朱谟钦为塾师,悉心栽培她,还另请举人左先生专教她吟诗填词。

张充和天资聪颖,悟性甚高,4岁会背诗,6岁识字,能诵《三字经》、《千字文》。

家塾授课每日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中间一小时午餐。

除重大节日外,每10天放假半天。

充和如是10年,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

朱先生教学得法,自选教材,还适时地讲解同音字、同义词、语法等内容。

平时只要充和阅读古籍时圈点句读,不讲解,只答疑。

朱先生认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点断句读,其义自明”。

充和晚年一直铭感这两位恩师为她奠定了国学的功底。

受佛教徒养祖母的影响,充和幼时极富同情心,16岁时,家中的一个保姆病逝,她做诗遣怀,诗曰:趁着黄昏,我悄悄地行,行到那薄暮的苍冥。

一弓月,一粒星,似乎是她的离魂。

张充和:最后的才女

张充和:最后的才女

张充和:最后的才女作者:来源:《财经》2015年第19期2015年6月18日,张充和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去世,享年102岁。

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是淮军主将张树声的曾孙女,也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

1949年,张充和随丈夫、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赴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

她为人低调、谦和,淡泊名利,一生耕耘在中华文化的一方园地,被誉为“最后的才女”。

而张充和逝世后,“合肥四姐妹”就此成为绝响。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近代中国历史上,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等“合肥四姐妹”可谓声名显赫:大姐元和热爱文学,后与昆曲名家顾传结合;二姐允和嫁给了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姐兆和与作家沈从文成婚。

总体来说,“合肥四姐妹”的旨趣、才艺乃至性情都具有“旧派”的特色,一生固守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

张充和也是如此:考取北大,其国文科考出了满分;虽然嫁给了外国人傅汉思,可傅是一位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精通;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任教,教的则是中国传统书法和昆曲。

张充和在四姐妹中排行第四,家里已经有了三位姐姐。

一位叔祖母心疼张充和的母亲,主动提出想收养充和,母亲就把充和交给了叔祖母。

叔祖母对充和的教育颇为用心,请老师教充和学古文,十分重视旧学熏陶,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张充和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叔祖母去世后,张充和在16岁时回到苏州九如巷。

因为父亲是创办女学的教育家,既重视传统文化,又不忘兼采西洋教育理念,所以张充和的三个姐姐受的是中西结合的教育。

但在苏州的生活也让张充和有另一个重要的收获——昆曲。

因为父母都是戏迷,张武龄还特意请来了苏州全福班的尤彩云来教孩子们唱戏,受此影响,女儿们都喜欢昆曲。

四姐妹中最迷昆曲的是大姐元和,喜欢登台表演。

充和则只是将昆曲作为爱好,不喜欢登台,她曾说:“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2015年6月17日,民国时代著名“张家四姐妹”的小妹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张充和自小天资过人,4岁会背诗,6岁能识字。

6岁后的10年时间里,她闭门苦读《史记》《汉书》等典籍。

10年的国学底蕴濡养了张充和的气质,也润色了其出彩的文笔。

一代名士章士钊誉张充和为“才女蔡文姬”,戏剧家焦菊隐称她为“当代李清照”。

张充和是集聪慧、秀美、才识于一身的书法、昆曲、诗词大家,被世人誉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民国才女之才书法、昆曲、诗词三绝――一支毛笔,一段昆曲,一方古砚,她为曾经的时代和文化留下了一个最完美的背影,也给现在的我们提供了对于人生的另一种想象。

书法:明人学晋人书张充和5岁开始练习书法,97岁高龄时仍每天坚持凌晨三四点起床,练习三四个小时的书法。

每次有人向张充和请求题字,她都费心地去打很长时间的腹稿,进而又像打草稿般在纸上写了又写,直到写出了气势,调整好了布局,这才浓墨淡出,一挥而就,交出她最佳的一幅字。

即使只是几个字,她也必须经过持续努力才能完成。

多年来,张充和始终坚持自己磨墨,要磨到墨水的浓淡程度够了,才能开始尽兴地下笔。

散文家董桥曾说张充和写字是“老谋深算”。

张充和也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

素材运用:所谓“老谋深算”,即是有周密的筹划,胸有成竹时才会出手。

张充和对写字的“老谋深算”,是对书法的执着与对书法的尊重。

只有不浮夸,不冒进,我们才能一笔笔写出心中的乾坤。

昆曲:不须百战悬沙碛,自有笙歌扶梦归张充和自幼研习昆曲,在这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1945年张充和移居美国后,她先后在美国23所大学演唱昆曲。

当时演唱昆曲的条件十分艰难,连个伴奏都没有。

张充和的二姐张允和在《昆曲日记》一书中对当时的条件也有所转述:张充和对于宣扬昆曲,开始是一个人战斗,最初几次演出时,她自己先将笛子录音,表演时再放送,化妆更麻烦,没有人为她梳大头,她就自己做好“软大头”,自己剪贴片,用游泳用的紧橡皮帽……但张充和以此为乐,坚持演唱了一场又一场,为中国戏曲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作文素材:张充和:民国才女的“不舍”
【人物名片】
张充和(1914~2015),女,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

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

张充和:民国才女的“不舍”
张充和是著名的民国才女,曾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是叶圣陶口中合肥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中的张家四小姐。

她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在那个时代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1948年12月17日一大早,保姆“小侉奶奶”刚煮好一锅粥,一位美国大使馆的领事匆匆跑来,要他们马上走,说北平只剩下一个小军用机场还在开。

于是,傅汉思、张充和夫妇迅速收拾行李,带着保姆匆匆上了飞机。

机场到处是逃难的人。

“这是军用飞机,每人随身的东西都要按分量来称。

”张充和满心忧虑地看看自己的行李。

“你们夫妇俩的行李太多了,这位保姆不能带!”张充和一听到这样的话,立刻动了脾气:“‘小侉奶奶’不能带,我就不走了!”“那好吧,你们俩的行李留下。

”张充和毫不犹豫地扔掉了那些珍贵的书籍和书画……
在张充和眼里,那些书籍、书画尽管珍贵,却是身外之物,而为报答出身贫苦、照顾他们多年的保姆的恩情,保全她于乱世之中,才是第一位的。

【名师解读】在张充和的心中,尽管书籍和书画无比珍贵,但保姆的恩情更加难以报答。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重义轻财的优秀品德,这是一个中国人实实在在的良心。

一个人要懂得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

【适用话题】情义无价知恩图报人间真情
高中作文素材第 1 页共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