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电影写实主义4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
最全《外国电影史》期末复习及考研资料第三章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3、《大幻灭》的重要特征: (1)在情节结构上的特征。雷诺阿通过以主题戏剧化的方式最终淡化或推
翻了影片的情节。他以一种反常规的方法,把我们投入到影片对话的具体内容 的形式中,造成了淡化情节的作用。
(2)是影片中声音的处理。首先在语言的运用上:一是德、法、英、俄的 四种语言在影片中的混用,它丰富了电影声音的表现,同时,语言本身的冲突 又造成了叙事的戏剧性和复杂性。二是影片中的语言和对话同时表明着人物的 不同身份和阶层,说明着人的隔阂状态。其次是音乐的处理,它几乎起到主导 影片动机的作用。在影片的重要时刻音乐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起到了主导叙 事的作用。雷诺阿对于声音的运用的确是独具匠心的。
共同的电影记录观:即记录电影工作者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才是影片摄 制者。电影组的成员接连拍摄了一系列用工人的观点来看待社会问题的 记录影片,如《住房问题》、《煤矿工人》并取得了很高的评价。
实质是为宣传的需要而摄制的。
第一节 英国记录电影运动
《夜》1936年
哈莱·瓦特与巴锡尔·瑞特 描写了一辆往来于伦敦和格拉斯哥的邮车的影片,以优美的画面、真实的音
有声电影初期他导演的影片:《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自由属于我们》和 《七月十四日》,被称作他在这一时期的“四部曲”。克莱尔几乎是一个电影特技的创造者, 他在这部影片中,使用电影特技把现实主义和理性的世界变成为一个幻想和歌唱的场所。 克莱尔影片的最为清晰的特征,是他对形体运动以及对滑稽幻想的热爱。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这个被人们认为:是介乎于诗和自然之间的一种概念 的现实的诗意和诗意的现实的电影美学流派,随着战争的到来而逐渐走向消失。
坚持独立制片的雷诺阿,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地使用景深镜头,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 的电影语法。他的创作实践为巴赞的“场面调度”的理论提供了实证,并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了现代电影银幕的创作。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对于“电影本体论”的发展 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法国30年代产生的一批电影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特点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充满机智与魅力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是一个复杂的、细腻的混合体,表现出法国电影在思想上的成熟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形成背景30年代的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波及欧洲。
法国经济大萧条比欧洲其他国家持续时间更长(1929-1935) 严峻的社会现实迫使电影人不得不关注现实和日常生活,努力在生活困境中寻找到生命的亮点和生存的一点点诗意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探索不具备商业性,好莱坞的好莱坞的电影入侵和本国电影生产力的削弱是法国电影面临危机优秀的法国电影艺术家秉承先锋派的创新和实验精神,以充沛的精力接受有声片挑战,表现出了制作者的个性,使影片真正成为了艺术品,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性。
形成了著名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雷内克莱尔----富有幽默喜剧精神让维果----使普通人的题材复活马赛尔卡尔内----擅长描写罪犯心理让雷诺阿----擅长贵族题材雅克费戴尔、叙利恩杜维威尔、让格里米庸、雅克贝盖尔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先驱--雷内克莱尔雷内〃克莱尔:法国电影的编剧、导演和理论家,法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转折时期的重要的导演,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之一。
克莱尔的影片富有深厚的法兰西文化的传统,他以幽默、讽刺的法国韵味和对电影美学、电影语言独特的探讨和实践,充当了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开路先锋主要作品:《巴黎屋檐下》(1930年)、《百万法郎》(1931年)、《自由属于我们》(1932年)和《七月十四日》(1933年) 克莱尔的这些影片被国际评论界视为法国电影的高峰,影片表现出的幽默感和精炼笔法被认为具有典范意义的贡献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先驱--让维果让维果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在20年代先锋派电影美学的探索中,开始涉足电影界。
苏联70年代以来——四大电影题材创作热潮

沙皇俄国的电影生产从20世纪初开始。
1908年德朗科夫拍摄了俄国第一部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
1908~1916年,俄国共拍摄了1376部长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有表现俄国历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
当时电影生产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影片生产技术条件也很差,这些都限制了电影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
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诺夫的《黑桃皇后》(1916,根据普希金作品改编)、《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尔金的《贵族之家》(1915,根据屠格涅夫作品改编)等。
人民电影事业的诞生十月革命后,彼得格勒、莫斯科,后来还有乌克兰,都很快成立了电影委员会。
1919年 8月27日,颁布了列宁签署的法令,决定将照相、电影生产及发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员会领导。
这一天标志着苏联电影的诞生。
此后,列宁对电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
他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
”根据列宁指示的精神,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片和纪录片,这些影片反映了国内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1918~1920年间,还拍摄了一些古典文学改编的影片,如《谢尔盖神父》(1918,原著.托尔斯泰,导演普洛塔占诺夫)、《偷东西的喜鹊》。
高尔基的《母亲》也在此期间第一次被搬上银幕(1 920,导演.拉朱姆内依)。
根据形势的需要,十月革命后拍摄了一批表现国内迫切政治问题的故事片,它们被称为“宣传鼓动片”。
1921年,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全体师生在加尔金领导下拍摄了《镰刀与斧头》,这是苏联第一部大型革命题材故事片。
影片表现十月革命期间贫富农之间的斗争1923年,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题材故事片《红小鬼》(导演..比列斯基阿尼)。
影片表现了布琼尼第一骑兵军和马赫诺匪帮的斗争。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工作者的艺术探索比较活跃导演库里肖夫领导国立电影实验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进行实验外,还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理论这种理论把演员比做操作中的机器,把导演比做设计工程师。
【精品】外国电影史题库

外国电影史?题库〔第一、五、九章〕第一章电影的起源和形成填空题1.现代电影诞生于1895 年_____ 月 ___日。
2.电影的创造者是法国人________ 兄弟。
3.卢米埃尔兄弟最早拍摄的影片有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等。
4.美国创造家爱迪生曾经利用他创造的________ 放映机,在纽约公映他的影片。
5.胶片是电影的________ ,光和影是画面影像的__________ 。
6.在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________ 、 ________ 等利用“视觉存留〞原理创造的玩具。
7.形成电影的三大物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
8.解决活动放映问题的最重要的两组人是__________ 与 ________ 。
9.胶片根据人的“视觉存留〞原理,以每秒______ 个画格速度匀速向前移动,造出了一个幻像的世界。
10.电影创造的第一个十年间,电影的拍摄活动主要集中在创造电影摄影机的三个国家:11.在从纪录向叙事过渡的过程中,卢米埃尔将4 个镜头连接成影片?救火队员?。
12. _______ 发现了“停机再拍〞的奥秘。
13.电影史上第一间摄影棚是梅里埃于_________ 年建造的14.作为电影叙事史上的起点的影片是梅里埃拍摄的15. ______ 学派是早期的英国电影代表,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治?阿尔培特?史密斯和詹姆士?威廉逊。
16.对于电影创作,梅里埃在神话和名著中寻找灵感,卢米埃尔乐于表现上流社会生活,而“布赖顿学派〞那么把目光投射到 ____ 的生活和社会问题中去了。
17.从电影的独立性看,梅里埃的电影观说明电影还处在依附于____________ 的阶段。
18.梅里埃的电影中出现了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 等技术,他以此来实现电影叙事。
19.“艺术电影运动〞是由巴黎金融家弗雷塞?拉菲特建立的_______ 发起的。
《中外电影史论—世界电影史》题库

《中外电影史论—世界电影史》题库绪论名词解释:1.视听语言 2. 地下电影3. 麦克卢汉主义4. 电子文化填空1. 从__至今,电影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影吸收了__,文学,__,绘画,__,__等人类艺术的各种元素和成果,但仍然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认识世界。
2. 叙事影片就是通常所说的__,非叙事影片包括__、__、__、__等等。
3.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文明史经历了__、__、__三个发展阶段。
4. 电子文化具有<具像性>__,__,__,__的特点。
5. 无声电影时期,经过法国的__、美国的__、前苏联的__等人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创立和运用了蒙太奇手法。
6. 成熟期奥森•威尔斯的__的出现,标志着电影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 电影发展期是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过程中,电影出现了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意大利的____、法国的___、___等,另一条是以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为代表的第二次现代电影思潮。
8. 发展期还出现了许多电影新手法,如__、闪回、__等等,出现了众多流派、风格景象争艳的现象。
9. 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是______,建立了现代电影工业,从而使电影工业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10. __年__月__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的地下室,第一次放映了自己拍摄的____、《工厂大门》、____等十余部短片,这一天就成为电影的诞生日。
问答:1. 谈谈你对视听语言的理解?2. 电影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我们研究电影史有哪些意义?3. 电影史有哪些研究方法?4. 世界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论述:你对世界电影发展史有哪些认识,可以结合事例进行解说。
第一章电影的起源和形成填空题1.现代电影诞生于1895年____月____日。
2.电影的发明者是法国人________兄弟。
3.卢米埃尔兄弟最早拍摄的影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整理苏联电影

整理苏联电影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苏联电影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战舰波奖金号》“敖德萨阶梯”库里肖夫“库里肖夫效应”普多夫金“叙事蒙太奇”《母亲》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比较杜甫仁科《土地》(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塔尔科夫斯基苏联蒙太奇学派简述1920年代“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什么叫蒙太奇?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比较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和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什么是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特点?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有哪些?论述苏联蒙太奇学派1,20世纪20年代,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受到革命斗争现实的鼓舞,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的革命内容,他们将实验的重点放在蒙太奇的运用上。
2,库里肖夫和爱森斯坦强调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或撞击会产生新的质、新的思想涵义,这是他们对蒙太奇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他们代表性的理论分别是“库里肖夫效应”和“杂耍蒙太奇”;其他人诸如普多夫金发展了叙事蒙太奇、维尔托夫创建了“电影眼睛派”,这批人是20年代苏联先锋主义电影美学探索的中间力量,在蒙太奇理论的创建和运用上贡献卓著,因此被称为苏联蒙太奇学派,他们的理论研究和拍片实践构成了苏联电影学派的第一个阶段。
3,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爱森斯坦等人的极端的蒙太奇探索受到批判,苏联蒙太奇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
4,代表人物代表作:爱森斯坦《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总路线》普多夫金《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成吉思汗的后代》维尔托夫《前进吧,苏维埃》《持摄影机的人》杜甫仁科《兵工厂》《土地》影响意义1他们将蒙太奇理论,用实践以理论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给予理论支撑。
使得他们的电影与欧洲先锋主义电影等其他的美学流派明显地区别开来,2蒙太奇理论在电影的创作中成为一种新的媒介作用和信息系统,一种新的修辞学和新的力量。
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电影学中的两种重要流派

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电影学中的两种重要流派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是电影学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电影制作上有着不同的理念和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等方面对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电影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两种重要的电影流派。
一、现实主义电影现实主义电影起源于20世纪初,它强调对真实生活的还原和揭示。
现实主义电影追求客观、真实、自然的呈现方式,尽可能地还原社会和人性的本质。
现实主义电影注重观众对电影世界的认同感,试图让观众感受到影片所描绘的社会现实。
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主义表达:现实主义电影强调对真实生活的揭示,追求真实性,剧情和角色的设定力求贴近现实。
2. 镜头语言:现实主义电影通过普通话语的运用,采取平视角度、静态拍摄、无剪辑等手法,力求还原真实生活的场景。
3. 社会意义:现实主义电影常常以社会问题和人类困境为主题,通过对问题的揭示和探索,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关注。
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有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的《自行车骑士》、法国导演让-皮埃尔·达尔东的《小气财神》等。
这些作品以其真实的表现手法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二、表现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戏剧艺术,“表现主义”一词最早被引入电影界则是由德国导演罗伯特·魏纳在他的影片《卡利古拉》中使用。
表现主义电影注重对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通过夸张的手法和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来塑造意境和情感效果。
表现主义电影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艺术化表达:表现主义电影强调对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通过使用夸张的视觉效果、对比鲜明的色彩、抽象的造型等手法,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2. 主观化表达:表现主义电影通过内心的主观视角,塑造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使观众产生共鸣和共鸣。
3. 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电影常常使用超现实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和主题,突破现实的束缚,营造出独特的电影世界。
纪录片 考试资料

1、纪录片的早期学派: (1)电影学派之写实主义派: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从卢米埃尔开始 艺术主张:“想表现的和实际表现的是生活的各个片段......决不允许带有丝毫的空想,它们所反映的是人和事确系如此的情况,而不是应该如此的情况。
”——路易.费雅德 (2)电影学派之电影眼睛派: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 20年代 维尔托夫 代表作品:《带摄像机的人》 艺术主张:“电影的眼睛......对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会一视同仁。
”——维尔托夫 (3)电影学派之先锋派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年代(法国等) 代表作品:《机器的舞蹈》 艺术主张: “让画面主宰一切,避免无法专用画面来表现的东西......正是那些无主题思想、也没有任何美学宗旨,其目的只是想抓住那些无限小的物质和自然界的运动而拍摄的纪录片才体现出整体电影的技巧和感染力。
”——谢尔曼.杜拉克《论纯粹电影》 (4)电影学派之表现主义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年代(德国) 艺术主张: “电影即节奏。
”——汉斯.里希特 (5)电影学派之抽象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年代(德国、法国) 代表作品:《柏林——大都市交响乐》(1927,德国) 导演:瓦尔特.鲁特曼 艺术主张: “电影应该是音乐......构图上应该是绘画和雕塑......结构和剪辑上应该是建筑......应该是诗......是舞蹈.....”——阿贝尔.甘斯 (6)电影学派之纪录片运动: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30年代 代表作品:《拖网渔船》(1929,英国)导演:约翰.格林尔逊 艺术主张: “电影是一把榔头,不是一面镜子。
”——格林尔逊 (7)电影学派之自由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林赛.安德森 艺术主张: “记录手法妨碍杰作的诞生......通过电影表达个人意见,不受商业资本桎梏限制,争取自由创作。
”——“自由电影”宣言(8)电影学派之工人电影联盟:代表人物(国别、年代):30年代(美国)代表作品:《开垦草原的犁》艺术主张: “纪录电影是形象化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写实主义传统
之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 概 念 1934年4月,在经历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的苏联文学 界,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的创作原则,从此被明确在作家协会章程中。在章程 中曾这样写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 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 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 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的精神,从思 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发挥创造的主动 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来自Company Logo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 “为大众的艺 术”,而不是具有抽象意念的知识分子的艺术; 要去表现富有社会内容的内在冲突,而不是强调 形式主义的外在冲突;要去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 而不是仅限于即兴的人物速写等等。这些要求恰恰 与声音进入电影所提出来的关键问题,即真实性的 问题相互吻合。而有声电影的新形式的确更有益于 “思想的直接再现”。这一切都迫使蒙太奇学派的 大师们去重新思考。 高尔基所说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就 是人民的眼睛、耳朵和声音,是人民情感的表达 者”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在苏联电影中,首先运用声音的是“电影眼睛派”的吉 加· 维尔托夫,他在一些纪录片中开始了对于苏联有声电 影的最初尝试。
1928年,由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夫这三位 蒙太奇大师发表《有声电影声明》,是对于电影声音理论 作出最早贡献的一篇文章。三位大师认识到:声音“会给 电影带来强大的新的表现手段,会有助于阐明和解决复杂 的问题,而这在过去只依靠视觉形象的无声电影的不完善 的手段,是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Company Logo
安德烈· 塔尔科夫斯基
Company Logo
安德烈· 塔尔科夫斯基
塔尔科夫斯基是影史上最有创见、最重要的导演 之一,也是“诗电影”的倡导者,其作品带有强 烈的个人特色,结构复杂,隐喻性强,不易被观 众理解。 塔尔可夫斯基说: “应当向诗学习如何只用少许 手段,少许词句就表达出大量的激动人心的内容。 我们在影片中不应该进行解释,而是应该直接去 影响观众的感情。情绪一旦被激发起来,就可以 把思想推向前进。” 他的处女作是1961年在苏联国立电影大学学习时 所拍摄的毕业作品《压路机与小提琴》,影片表 现了一个拉小提琴的儿童与一个压路机司机之间 的友谊
Company Logo
安德烈· 塔尔科夫斯基
第四部作品《飞行太空》(1972)是一部科幻片,影片 中表现未来的幻想并不是去大量展示工业技术,也没有神 秘的恐怖,而是着重于分析人与其内心世界的相互关系。 第五部作品《镜子》(1975)是一部复杂、令人费解的 影片。影片叙述了一个男人的故事,这个人想和他的妻子 离婚,于是出现了一个问题:他们十二岁的儿于怎么办?在 第一个故事的背后,还可以看到第二个故事:这就是主人 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令人惊奇的是这正反映了他现在的 情况。他的母亲与他的妻子面貌相同。对两代人这种相似 和相互经历的反映,构成了一种所谓复杂的局面,使主人 公无法摆脱。影片还穿插了西班牙战争和二战的新闻片。
Company Logo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54年,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召开,时隔整 整20年。会上总结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这20年 中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并结合苏共二十大对于文 艺创作所进行的批评,提出了反对粉饰现实、落 后现实;反对公式化、概念化;反对“个人迷信” 的文艺创作。同时,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 也逐渐放宽了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各种流派、 思潮涌入苏联,文艺创作又开始出现了一个活跃 时期。 战争题材 《雁南飞》《伊凡的童年》 《士兵之 歌》
Company Logo
安德烈· 塔尔科夫斯基
塔尔可夫斯基的第二部影片《伊万的童年》 (1962)为其确立了国际声誉。影片描写了战争如 何毁灭一个孩子的童年和生命。美丽的梦境、幻 想和回忆与可怕的现实在影片中交替出现,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 《安德烈· 鲁勃辽夫》(1966)是他的第三部作 品,荣获1969年嘎纳国际影评联合会奖。影片叙 述了俄国圣像画家鲁勃辽夫的经历,故事背景是 内战、兄弟反目、外族入侵、饥荒和统治者的残 忍惩罚。塔尔科夫斯基象征性的标志(雨、流水、 自然界的细节)贯穿整个影片,整个作品有着严谨 的理性概念,在故事的来龙去脉中注入了富于思 想性和哲理性的启示。
Company Logo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五、六十年代的苏联电影出现了题材、样式的多 样化。电影创作者们解放思想,冲破了多年清规 戒律的束缚,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观察生活、认识 生活和反映生活。作品充分地体现了艺术家们不 同审美角度和创作个性。 1962年,苏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进对艺术电影 发展的领导的措施”的决议,指出了电影创作 “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并提出了“要对破坏社 会主义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展开不调和的斗争”。 1963年,赫鲁晓夫接见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 学艺术要和人民生活保持紧密联系”的讲话,开 始大抓创作自由的苗头。
Company Logo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34年,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之作 《夏伯阳》问世。 导演:瓦西里耶夫兄弟 《夏伯阳》的成功,标志着苏联电影创作,以及文艺创作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 作的新阶段。 在30年代后半期的苏联电影中,存在着一个极为明显的问 题也是必须要指出来的,这就是从《夏伯阳》影片开始的 那种突出英雄人物的描写,其结果导致了苏联电影出现了 一种致力于歌颂“历史上的丰功伟绩”、歌颂“伟大的事 件”、歌颂“伟大的人物”的倾向。伴随着斯大林的“个 人迷信”的泛滥,这种倾向便成为40年代末、50年代初, 苏联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走向公式化、概念 化的根源。
Company Logo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46年一1948年,苏共中央作出了一系列有关思想问 题的决议,苏联《真理报》还针对爱森斯坦拍摄的《伊万 雷帝》(1945年)和普多夫金拍摄的《海军上将纳希莫夫》 (1946年)等影片,特别是对于列昂尼德,鲁柯夫所描写 的乌克兰矿工的《伟大的生活》(1946年)进行了严厉的 批评。 两种倾向:一是,个人迷信在影片中逐渐地发展起来,颂 扬斯大林,为突出其个人作用,把胜利归功于斯大林。 《宣誓》(1946年)、《攻克柏林》(1949年)和《斯大 林格勒大血战》(1949年) 二是,为了避免挨批评,一些 粉饰现实,美化生活,无冲突的作品出现。莱兹曼拍摄的 《金星英雄》(1951年)和普多夫金拍摄的《收获》 (1953年)
Company Logo
安德烈· 塔尔科夫斯基
第六部影片《潜行者》(1979)也是一部复杂和 令人费解的科幻片。 第七部作品《怀乡》(1983)荣获1983年嘎纳 电影创作大奖。评论认为,创作的主旨是“拯救 人类和人们的末世论思想”以及“个人对世界所 担负的责任问题”。 最后一部作品《牺牲》(1985)荣获1986年嘎 纳评委会特别大奖、最佳艺术贡献奖,与上部影 片的主题相似。
Company Logo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声画对位” 声音和视觉形象显著地不相吻合,形成一种类似交 响乐的效果,不同的乐器在一个整体上统一起来。 “对位法”的实质目的是要将声音挛为大师们的默 片蒙太奇理论的一部分,是要在画面冲突之外增 强另一个冲突因素,使声音仍旧服从于视觉画面, 服从于默片时期的蒙太奇观念。
Company Logo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72年,苏共中央重新思考了发展电影事业的政 策,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 措施”的决议。 (一)、战争题材 (二)、政治题材 (三)、生产题材 (四)、道德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