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轨迹
新时期以来农村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美学反思

新时期以来农村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美学反思近年来,以《十八洞村》《出山记》《最后一公里》为代表的脱贫攻坚电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批农村电影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
纵观新时期中国农村电影从1978年至2018年约四十年的发展史,大体而言呈现出V型反转的变化轨迹。
在改革开放初期,乡土中国的变迁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像《黄土地》《红高粱》这样的作品,促进了中国农村电影的国际化表达和全球性传播。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建立,农村逐渐失去了改革的优势地位。
乡村生活变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农村电影的发展举步维艰。
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三农”政策的强力落地生根,反映农村和关注农村的热情再次出现。
一、回到农村现场去,为农民代言和立言纵观新时期电影,一些农村电影对共同富裕题材的反映陷入了概念化的窠臼。
比如,农村电影《咱们的退伍兵》就有这样的痕迹,面对复杂的农村社会现实矛盾,创作者没有以艺术的忧患精神为未来提供解决之道,而是采取了以未来的共同富裕神话去回避现实矛盾的做法。
后来的农村电影创作一遇到类似的现实尴尬,就效仿前人概念化的惯性图解表现手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电影的艺术品质,艺术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出现偏差和误判。
如果艺术没有解剖现实矛盾,这样的电影通常是聋哑性的作品。
倘若没有艺术对历史错误和现实困境的整饬,那么,个体生命就可能在曲折的社会险滩中继续徘徊,难以找到通往希望的出口,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的失职和错误。
在大的历史转型期,个体生命的创伤、迷惘和困惑,需要艺术去抚慰和引领,帮助他们走出历史的泥淖。
电影艺术创作不能玩忽职守,人们期待艺术的力量去矫正社会历史的错误,盼望艺术的光芒去照亮个体前行的道路,这是艺术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所在。
也许从艺术给人以光明慰藉的角度看去有合理之处,但是,配合宣传的惯性思维,遮蔽了当时农村社会遭遇的真实矛盾和危机,使得一些农村电影没有充分反映出具有历史本质规律的社会关系。
这种对题材的过度应景性把握和迎合性宣传,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农村电影艺术应有的担当和作为,没有让艺术的使命和功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敞亮,弱化了农村电影应有的思想穿透力和批判性。
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多元化探析

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多元化探析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多元化探析引言中国电影在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发展。
中国电影业迎来了黄金时代,各类优秀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电影以独特的现实主义视角,真实地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文特征。
本文将对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多元化进行深入探析,旨在揭示其特点、挑战与前景。
一、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背景1.新时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观念逐渐开放,社会多元化加剧。
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着城乡差距扩大、社会问题多发等一系列社会困境。
新时代背景下,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成为了一块具有巨大创作潜力的“沃土”。
2.中国电影业的改革与发展2000年后,中国电影业经过一系列改革,逐渐走出低谷,开始崭露头角。
影视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化运作为国产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电影票房的全面增长也给了电影工作者相对较高的创作空间。
二、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主题与风格特点1.题材多元化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的题材极其丰富多样,既有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影片,也有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创作源泉的影片。
例如《战狼2》、《我不是药神》等一系列影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矛盾和人民心声。
2.视角真实客观这类电影多以真实客观的视角展现现实生活。
它们以真实人物、真实故事为依托,借助于真实题材,以真实手法刻画生活、表达情感,使人们感同身受。
3.观众参与性强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风格突破了传统的单向度传递信息的模式,尝试与观众更深层次的互动。
通过电影之后的讨论、社交媒体上的评论,观众可参与到电影的创作中,推动创作主题向多维度延伸。
三、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的多元化方式1.叙事方式上的多元化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方式,现实主义电影采用了更多的实时纪实、底层观察等手法,使叙事更加贴近生活。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现状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现状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以真实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追求真实性和现实感的电影作品。
近年来,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新现实主义电影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电影界,它是对传统主义和商业化电影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作为一种反对虚假、追求真实的电影形式,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立的创作精神吸引了大量观众和评论家的关注。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得益于多个方面的努力和推动。
首先,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新现实主义电影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随着观众对真实、有深度的电影作品的需求增加,新现实主义电影得到了更多的市场认可。
中国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也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现代电影技术的运用使得电影制作更加便捷和高效,同时也提升了电影的观赏效果。
这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
中国政府对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支持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鼓励和支持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和发展。
例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制作和推广,加强对电影院线的管理和监督等。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压力使得一些新现实主义电影难以获得资金和发行机会。
商业电影的追求利润导向,使得一些电影制片人更倾向于制作商业片而非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由于新现实主义电影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往往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和议题,这使得一些电影在审查和发行环节遇到了困难。
一些电影制作人为了通过审查而对作品进行自我审查,从而牺牲了一定的艺术性和真实性。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还面临着观众口味的挑战。
与商业片相比,新现实主义电影往往更加深入和思考,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思考能力。
然而,一些观众更倾向于轻松、娱乐化的电影作品,这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面临一定的压力。
新世界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分析

新世界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分析内容简介:第1章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生存境遇大众文化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便在中国兴起,但是当时受到了以精英旨趣为主导的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抵制。
开始于1993年一直持续到90年代后期的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便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第1章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生存境遇大众文化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便在中国兴起,但是当时受到了以精英旨趣为主导的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抵制。
开始于1993年一直持续到90年代后期的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便是精英对大众的一次正面的、持久的对抗。
与此同时,在电影界首次提出的主旋律的概念很快演变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思想。
随着江泽民在1994年1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引用,该文艺思想迅速上升为我国的文艺工作指导方针,最后被写进了十五大报告,成为党的二为和双百的文艺方针的具体体现。
主旋律的提出也是官方文化为对抗大众文化掀起的娱乐化浪潮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所以,在20世纪的90年代中国形成的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的文化局面。
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大众文化的快感追求未能获得自由的发展空间,不管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体系之内,文艺创作基本保持着感性和理性、快感和美感、欲望和道德的平衡。
中国电影的社会现实主义

中国电影的社会现实主义中国电影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其中社会现实主义是其中之一。
社会现实主义电影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为主要特征,通过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电影的社会现实主义的特点和影响。
一、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起源与特点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要求艺术作品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反映劳动人民的观点和生活,传递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注重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奋斗。
电影制片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展示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勇敢,在片中塑造了很多真实可信的角色形象,这些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和审美情趣。
其次,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这类电影通常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为中心,以突出问题意识为导向,通过展示社会现象的种种弊端和不公平现象,揭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以此来唤起观众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考。
最后,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真实性和可信度。
它强调自然的拍摄技巧和真实的表演风格,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力求将电影作品与现实相契合,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与意义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首先,它为中国电影创作树立了正确的方向。
社会现实主义电影注重现实反映和社会批判,引导中国电影关注社会问题,丰富了电影题材和观众的审美需求。
社会现实主义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手法和观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的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影响了观众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觉悟。
这类电影通过真实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唤起了大众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为意识。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自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中一种重要的变化就是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和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发展,分析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并探讨现实主义电影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崛起离不开社会历史的背景。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社会结构的改变,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问题和矛盾。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人民生活、社会现象等问题,试图通过电影艺术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
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的直接描摹和真实反映。
与好莱坞商业片的特效和娱乐导向不同,现实主义电影更加注重真实性和真实感。
例如,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以及贾樟柯的电影《山河故人》等作品,都以诚实、真实的方式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没有任何过度渲染或修饰。
这种真实性也使得观众更易被电影所触动,更好地理解电影中所呈现的社会问题。
在现实主义电影中,情节和角色往往都是围绕真实的社会问题展开。
比如《山河故人》以建筑工地上的一位普通民工为主角,通过他的经历展示了中国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这样的创作手法有效地将社会问题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结合,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现实主义电影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帮助社会更好地了解自身问题和矛盾。
通过电影的揭示和描述,社会中的问题得以暴露和讨论,引起了公众的重视和关注。
其次,现实主义电影还激发了艺术家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推动艺术创作更加关注社会现实,追求更有意义和深度的作品。
最后,现实主义电影对于观众来说也起到了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电影中展现的问题和社会现象,引起了观众的思考和共鸣,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社会,促使个体对社会问题产生关注和行动。
尽管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在新世纪以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商业、市场导向的电影制作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电影的发展

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成长成熟时期。
电影从消遣娱乐工具变为反映生活、审视现实文化的严肃艺术。
电影主要内容题材:民族存亡的反帝反封建主题。
抗日战争烽火、关注生活揭露黑暗、封建文化批判、社会人生思考。
承担启蒙教化、推动社会变革使命。
主要电影事件及运动:左翼电影运动:1931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除演出外加盟电影公司活动,提出电影要面向工农大众。
1932年中共领导下的地下电影小组成立,夏衍为组长。
推动了中国电影的成熟发展。
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马路天使》、《夜半歌声》、《十字街头》《新女性》、《渔光曲》等。
抗战及战后的现实主义电影:抗战胜利后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高峰期。
涌现大批体现时代精神、批判否定功能极强的作品。
《万家灯火》、《丽人行》《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
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二代导演:沈西苓、郑君里、史东山、袁牧之、沈浮。
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创作追求,以艺术的真实展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弊端。
2、银幕形象丰富典型。
3、艺术观念的自觉,电影语言的丰富。
多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烘托、渲染、音乐的有机构成。
连续叠化、俯仰镜头、段落长镜头等。
4、细节与人物心理刻划。
软电影(软性电影):与左翼电影相对立的理论派别。
主张艺术至上,反对在电影中塞进“革命、奋斗”生硬的意识形态说教。
批评左翼电影重内容轻形式、阶级斗争化。
以对民族、社会有利与否为标准。
代表人物:刘呐鸥、黄嘉谟、穆时英等。
孤岛电影运动:37年到41年上海处于孤岛时期,在租界当局管辖下,电影业复苏,出产大量神怪武侠片、古装片、时装片。
孤岛时期最优秀的电影剧作《乱世风光》。
一.建国到文革前十七年电影: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三家国营电影制片厂:东北、北京、上海。
1956年,北京电影学院成立。
1958年,北京电影资料馆建立。
1956年调整文艺政策,“双百”方针,建国后电影创作的第二次高潮。
从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到新时代电影--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发展

第26卷第6期未来传播Vol.26No.6 2019年12月Future Communication December2019从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到新时代电影—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发展—尹鸿摘要:从1949年到2019年,70年的中国电影经历和正在经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作出一批中国社会主义电影的经典文本,特别是1959-1965年期间,形成了第一个创作高峰。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的发展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同时也在电影产业发展上进入了黄金时代;当下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凝聚社会共识、传播主流价值、完成从大国到强国的转变,成为新时代对电影的发展诉求。
三个历史阶段,中国电影都形成了其不同的主题表达、美学风格、叙事方式和传播指向。
关键词: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新时代电影;当代中国电影史作者简介:尹鸿,男,教授,特聘研究员。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100088)中图分类号:J9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52(2019)06-0002-0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电影也拉开了新的历史大幕,经历和正在经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伴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电影受到苏联电影的重大影响,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走向了“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两结合”创作道路,电影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形象阐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规律,全面形塑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当下想象,创作出一批中国的社会主义电影经典文本,特别是1959-1965年期间,形成了第一个创作高峰。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接受世界各国文化的广泛影响,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的发展过程,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为方向,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同时,逐渐走上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道路,经过艰难的市场化转型,观众和市场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黄金时代;第三个阶段,则是当下所面临的以“民族复兴”作为时代口号的新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主义美学 的悖反。在这些影片 中, 人物、 用光 、 造 型等构成因素都被极大程度地进行 了陌生化处理 , 影像本体 的造型功能得到强化。此外 , 《 红高梁》 、 《 黄土地》 等一大批 电影都在力图编织一个个影像 的寓 言 , 而无 意 于 近距 离 地 洞察 当代 中 国的 真实 面 貌 。第五代后期 的影片 ,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其早期 的美学追求 , 关注视点也由西至东 、 由农村而 转 入城 市 , 但 这 些影 片大 多采用 线性 结构 , 以讲 述一
超 。现实主义美学作为一种电影思潮也因之渐行渐
远。
1 第 四代导演对现 实主义的重新发现
文革 之后 , 中国 电影发 生 了新 的裂变 , 蛰伏 十 年
2 第五代导演对现实主义观念 的悖反
第 五代 导演 所拍摄 的 电影 在一定 程度 上是 对现
之久的第 四代导演在这次裂变中充当了语言变革的 旗手 。巴赞 和克 拉考 尔 的理 论 被 他 们 重 新 发 现 , 并
“ 文革” 是 中国历史 的一 次 极 大倒 退 , 电影 自然
农 民、 知识 分子 等生 活 中的 普 通人 大 量 出现 在银 幕 上, 并藉 此 构建 了一 个 繁杂 世 界 的立 体 图 景 。正是
也难 以幸 免。1 9 4 9到 1 9 6 6年 问, 电影虽是 塑造英 雄, 讲述 革命 神话 的意识形 态工 具 , 但 它毕竟 也 曾纤 毫毕现地描摹 了人民的真实生活 图景 , 从而把宣教 意图顺利地灌输于人们思维之 中。而在“ 文革” 时, 政治宣教意图极端强化, 英雄被抽离于他所生存的
土壤 , 成 为不食 人 间烟 火 的圣 人 。 电影 语 言 也 恪 守 那套 制造 神话 的编码 系统 , 现实 主 义精神 隐 匿无踪 , 从 而 彻底 把 中 国电影推 向虚伪造 作 的泥潭 。
在这个层面上 , 第四代导演可 以称得上是现实主义
美 学 的忠 实践行 者 。
但 第 四代 也许注 定 是 中国电影 史上 一个 过渡 的 代际。他们一方面有所创新 , 另一方 面又难 以完全 舍 弃传 统 , 所 以很 快 就 被 作 为 后起 之秀 的第 五代 赶
续性 和完 整性 , 因此 最 大 程 度 地 逼 近 了 客观 世 界 本
身。第四代导演在还原现实生活 的图景时 , 采用 了 长镜头的镜语体系 , 把摄影机对准普通人 , 用胶片记 录了俗世凡人 的喜怒哀乐 。在《 沙鸥》 、 《 邻居》 等诸 多影 片 之 中 , 导演 力 图用 长镜头 及 实景拍 摄 的方 式 ,
迷 惑 观众 的手 段而 已。秋菊 的每 一次上 告都 使得全
作者简介 : 华亮( 1 9 7 5一) , 男, 吉林 白城人 , 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事动 画、 电影历史及理论研究 。
1 5 0 2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第2 3卷
片戏剧 冲突更加强烈 , 与此同时 , 情节提炼 的更加集 中、 紧凑 、 少 有 多余 的 、 与 主题 无 关 的枝 蔓 。这 就 与 第 四代 导演 作 品 中的客 观纪 录形 成极大 反差 。真实 生活的开放性 、 多义性在《 秋菊打官司》 中被引领人 条狭 窄 的单行 道 。组 织 、 剪接 过 的生 活也 就顺 理
以接 近生 活本 来 面 目的形 式 来 表 现 生 活 。运 动 员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2—1 8
已经很难寻觅到第四代导演曾大力推崇的现实主义 美 学 的踪 影 了。 即便 是 以追 求 “ 纪实性” 为名 而拍 摄 的《 秋菊打官司》 也概莫能外。在这部影片中 实 际 上这 只是 导 演 力 图
个 通 俗易懂 的故事 为 主 , 所 以它 们依 然 不 具 备 现 实 主义影 片所 应 有 的特征 。这 些影 片或许 以一 种迂 回 的方 式最 终实 现 了对 现 实 的 观 照 , 但 毕 竟 在 这 其 中
现实主义美学成为了第 四代导演极力推崇的美学轨 范。第四代导演在 电影语言上打破了蒙太奇的独尊
和 中国电影 中现 实主义的深化作为显著标 志。但 这种创作模式在新世纪到来之 际 出现 了转 型 , 大量涌现的商 业电
影 多表 现 出了逃避现 实的倾向 。现 实生活在 古装 大片和喜 剧电影 中几近 消失 , 现 实主 叉的创 作理念也 不再被奉 为
圭臬。中国电影又一次站在 了巨变的十 字路 1 : 2 , 我们的 电影人将做 出何种抉择 , 将 用什 么样 的方式为 时代 塑像 , 这 会 决定 中国电影的未来。 关键 词 : 现 实主 义美学; 创作观念的转 变; 商业 电影生产 中图分类 号 : J 9 0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o 9—3 9 0 7( 2 o 1 3 ) l l 一1 5 O l 一 0 3
第2 3卷
第 1 1期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V0 1 . 2 3 N o . 1 1
No v .2 O 1 3
2 0 1 3年 1 1 月
J 0URNA L 0F C HANG CHUN UNI V ER S I T Y
新时期 以来 中国 电影的现实主义轨迹
华 亮
( 吉林动 画学 院 动漫分院 , 长春 1 3 0 0 1 2 ) 摘 要: 上个世 纪 8 0年代 , 电影 生产 出现 了新 中国成立以来的 巨大 变革 。此 次变革 以几代 电影人创作观 念 的成 熟
地位 , 开 始大 量使 用长 镜头 组织 影 片 。 从根 本上 说 , 以蒙 太奇 结构 的影 片 , 必然 因为 其 镜头选择上的主观和刻意 , 从而使世界丧失客观性 ,
成为被选择和被组织的对象。长镜头则与蒙太奇截 然不 同 , 它可 以展 示 被 摄 物 体 时 间上 和 空 间上 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