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

摘要

本文以多元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为基础,对我国16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7个主要指标进行分析评价,为了处理不确定环境下的综合评价问题,进一步明确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提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罗仿真思想的随机模拟综合评价方法, 将点赋值的序关系法推广至区间赋值的情形。基于随机模拟的思想, 依据经典的综合评价过程, 模拟反映被评价对象之间优劣关系的优胜度矩阵,在此基础上, 给出各被评价对象之间的最佳排序。通过实证分析,得到该种方法比主成分分析更为有效。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随机模拟,综合评价

Abstract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hich is a kind of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analysis methods. It aims at studying and comparing with the 16 provinces’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with the seven major indicators. But for solving the uncertain problem ,we want to make sure The weight of each indicator coefficient further, so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Monte Carlo simulation which is therefore presented, where the dot assignment can be extended to the interval assignment. Based on the stochastic simul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rocess, the superiority matrix reflec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of the object s being evaluated is simulated. Then, the optimal ranking of all the objects to be evaluated is given. Finally, using the case analysis,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stochastic simulation is more efficient.

Key Word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tochastic simul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 第1节问题背景 .. (1)

第2节主成分分析 (1)

第3节综合评价的相关理论及随机模拟的实现 (2)

3.1基本概念与方法原理 (2)

3.2随机模拟的软件实现步骤 (4)

3.3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5)

第4节实证分析与研究 (6)

4.1数据来源 (6)

4.2指标选择 (6)

4.3综合评价排序 (6)

第5节程序输入及输出结果 (8)

略 (8)

第6节总结 (8)

参考文献 (9)

附录一 (9)

第1节 问题背景

综合评价即是对被评价对象完成时态的状态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 其理论与方法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一直是综合评价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文献3提出了一种简捷有效的赋权方法—序关系分析法。它的主要特点有: 不用构造判断矩阵,更无需一致性检验; 方法简便、直观, 便于应用; 对元素或指标的个数没有限制; 具有保序性。序关系分析法一经提出, 就在综合评价理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综合评价问题研究的深入和推广, 不确定环境下的综合评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人类思维的模糊性, 在使用序关系分析法时, 专家在给出任意两个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之比时, 往往很难给出精准的数值。从实际应用出发, 专家会更偏爱给出一个相对宽松的比值区间, 这样操作的优点是通过降低评价的精确度以提高评价的效率, 并能从整体上提高评价的效果。但同时,不确定序关系分析过程也使得问题求解的难度大幅增加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模拟的综合评价方法,为了说明这种新方法的优劣,本文考虑利用多元统计知识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验证。其理论是将多个指标化为少数综合性指标,这些综合指标是原指标的线性组合,且彼此之间互不相关。再根据综合指标进行评价。它可以在力保原始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情况下,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是一种较新的综合评价方法。

第2节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1[

对于较多变量(设为p )的多元统计问题,由于彼此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而使得观测数据有一定成都的信息重叠。希望用较少的几个(设为p m <个)综合变量在(主成分)来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使得几个综合变量彼此互不相关,且尽可能多的反映原变量的信息。p 个变量的n 次观测可以简化为m 个主成分的n 次观测,即主成分得分。主成分分析可归纳为如下几步: (1)设原始变量为n x x x ,,,21 ,主成分分析后得到的综合变量为

)(,,,21n m z z z m < ,为了排除数量级和量纲不同带来的影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p j n i x x x i i ij ij ,,2,1;,,2,1,/)(* ==-=σ。其中ij x 为第i 个指标第j 个分区的原始数据;i x 和i σ分别为样本均值与标准差. (2)由标准化数据表,计算相关系数矩阵n n ij r R ?=)(,其中

j i j kj n

k i ki ij x x x x n r σσ/)()(11

--=∑=。

(3)计算R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将特征值从大到小排列n λλλ≥≥≥ 21,同时可得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n u u u ,,,21 。

(4)计算贡献率∑==n

i i i i e 1

/λλ和累积贡献率∑∑===n

i i j m j j E 1

1

/λλ。

(5)计算主成分∑∑===

p j n

i ij ij j x u z 11

*。 (6)综合分析.一般取%85>j E 的最小)(n m m <,得m 个主成分,对m 个主

成分进行综合分析.

第3节 综合评价的相关理论及随机模拟的实现

3.1 基本概念与方法原理]2[

设由n 个被评价对象(或方案) n o o o ,,21,m 个指标(属性)m x x x ,,,21 组成的多指标评价系统:),,2,1;,,2,1)((m j n i o x x i j ij ===为被评价对象

i o 关于指标j x 的观测值。评价数据矩阵(决策矩阵)可表示为:

?

?

???

?

??????==?nm n n m m n

n ij x x x x x x x x x x A 2

1

2222111211][

记{}{})3,(,,2,1,,,2,1≥==n m n N m M 不妨设m 个指标均为极大型(效益型)的,A 中数据为预处理后的数据。

综合评价的过程可描述为:取一正变换函数f ,使),,,,(21im i i i x x x f y =i y 为被评价对象i o 的综合评价值,对n o o o ,,21按照n y y y ,,,21 的大小(做降序)排序,进而完成n o o o ,,21的优劣比较。通常,将f 取为线性函数,

即有 : ∑==m

j ij j i x w y 1 (1)

式中:j w 为指标j x 对应的权重系数,∑==≥m

j j j w w 1

1,0。

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 序关系分析法]3[是一种简便优良的主观赋权方法,其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3.1.1 确定指标重要性的序关系

定义1.若评价指标i x 相对于某评价准则(或目标)的重要性程度大于(或不小于)j x 时,则记为j i x x >.

定义2.若评价指标m x x x ,,,21 相对于某评价准则(或目标)具有关系式:

*

*2*1m

x x x >>> 时,则称评价指标m x x x ,,,21 之间按"">确立了序关系。这里*i x 表示}{i x 按序关系"">排定顺序后的第i 个评价指标),,2,1(m i =,为书写方便

且不失一般性,记为: m x x x >>> 21 (2)

3.1.2 给出相邻两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判断

设专家关于评价指标1-k x 与k x 的重要性程度之比k k w w /1-的理性判断为:2,,1,,/1 -==-m m k r w w k k k 。

k r 的赋值:指标1-k x 与指标k x 具有同样重要性,1=k r ;指标1-k x 与k x 稍微重要, 2.1=k r ;指标1-k x 比指标k x 明显重要, 4.1=k r ;指标1-k x 比指标

k x 强烈重要6.1=k r ,指标1-k x 比指标k x 极端重要, 8.1=k r 。给出k r 的点值形式的判断,则指标相应的权重m x x x ,,,21 可由下述定理得到。

3.1.3 算权重系数

定理1 若专家(或决策者)给出了指标两两之间重要性的比值判断k r ,则m w 为:12)1(-==∑∏+=m

k m

k i i m r w ,而2,,1,,1 -==-m m k w r w k k k 。

在实际评价中,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及思维的不确定性,专家通常不能给出),1,,2(m m k r k -= 的精确点值形式,而更有把握给出k r 的区间值,此时综合评价问题的求解显得比较复杂,本文将给出一种仿真模拟的算法。

定义3 若专家给出的关于评价指标1-k x 与k x 的重要性程度之比k r 为区间数,则称k

r 为不确定比值判断,记为),1,,2(~m m k r k

-= 。

设u k l k u k l k u k l k k r r r r r r r ,,],,[~

≤可参照表4在区间]8.1,1[上连续选取,即]8.1,1[,∈u k l k r r 。

定义4 设).,2(*m k r k =为不确定比值,判断k r ~区间上服从均匀分布的随

机变量,称),,,(*

1*2*1*m w w w w =为序关系随机模拟权,这里

,)1(12*

-==∑∏+=m

k m

k i i m r w 2,,1,,*

**1 -==-m m k w r w k k k 。 定义5 对任意2个被评价对象)(,**i i o o i i ≠'',称)(*i i o o s >'为i o '对*i o 的优胜度,有: )(5.0)()(1

1

**1

1

**

***∑∑∑∑=='==''=+>=>m

j m

j j j i j

j i m

j m

j j

j i j

j i i i w x w x P w x w x P o o s (3)

式中集合函数P 为事件概率。

对优胜度)(*i i o o s >'有如下的一些基本性质: 性质1:有界性.即1)(0*≤>≤'i i o o s 性质2:归一性.即1)()(**=<+>''i i i i o o s o o s

性质3:等价性.即5.0)()()(***=<=>?-'''i i i i i i o o s o o s o o s 性质4:自反性.即5.0)(*=>'i i o o s

3.2 随机模拟的软件实现步骤

本文运用蒙特卡罗仿真的方法求解被评价对象两两之间的优胜度及随机模拟权,步骤如下:

步骤1. 选取被评价对象集中任意两个被评价对象*,i i o o '(若有n 个被评价对象, 共需进行n n 2-次比较).

步骤2. 设置仿真次数监控变量count(初始化时count 置1). 步骤3. 运用数学工具包(SAS 或Matlab )中的随机数发生器产生给定区间),,2(~m k r k =上均匀分布的不确定比值),,2(*m k r k =,进而确定出序关系随机模拟权*w .

步骤4. 设置计数变量t e s r r r ,,( 初始化时t e s r r r ,,均置0) 分别表示

"","",""***i i i i i i o o o o o o <=>'''的次数.

若)

,(),(*1*

1*

i i w i i w j m

j j i j

m j j i '''>'''∑∑=='λλ,则1+=s s r r ; 若)

,(),(*1*

1*

i i w i i w j m

j j i j

m

j j i '''='''∑∑=='λλ,则1+=e e r r ; 若)

,(),(*1

*

1*

i i w i i w j m

j j i j

m

j j i '''<'''∑∑=='λλ,则1+=t t r r ; 步骤5. 1+=count count 若sum count =(sum 为决策者给定的仿真总次数,一般指标数量越多,sum 值越大),则转步骤6,否则转步骤2;

步骤6. 统计优势度)(*i i o o s >'的仿真值,(sum r r o o s e s i i /)5.0()(*

+=>',保存

数值,若已完成被评价对象之间的两两对比,则退出程序,否则转步骤1.

通过模拟仿真,得到n 个被评价对象的优胜度矩阵S ,记),(j i ij o o s s =,有

????????????==?nn n n n n n n ij s s s s s s s s s s S 2

12222111211][ 式中: S 对角线上的元素均为5.0,理论上,应满足1=+ji ij s s , 故只需得

到对角线以上(或以下),2/n)(n 2-个元素的值便可确定出S 中的所有元素,但是从精确性角度考虑,可独立地模拟出ij s 的值,此时,若1-+ji ij s s 足够小,表明

仿真次数足够,结果是精确可信的;否则,需要增加仿真次数,即提高sum 值.

模拟出的S 在满足精度要求后,需要对其中的元素进行调整,调整公式为2/)]1([ji ij ij s s s -+=,调整后的元素严格满足1=+ji ij s s .仍记调整后的优胜度矩阵为S .

3.3 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定义6 i z 为被评价对象i o 的相对综合评价值(从优胜度矩阵S 中导出

的),T

n z z z z )

( ,,21=为相对综合评价值向量,满足c c z z z n ,21=+++ 为一常数,则称 )(ji ij j i ij s s z z ---=σ (4)

为被评价对象i o 与j o 的比较函数.

定义7 关于n 个被评价对象之间的整体比较函数为:

∑∑∑∑====---==n

i n

j ji ij j i n

i n

j ij s s z z z F 11

211

2

)]([)(σ

(5) 从偏差最小的角度出发,)(z F 越小越好,最佳的T n z z z z )( ,,21=将使)(z F 取最小值。

规划模型为: ??

?

??=+++---==∑∑∑∑====c z z z t s s s z z z F n n i n

j ji ij j i n i n j ij 2111

2112

..)]([)(min σ (6) 定理2 模型(6)达到最优时, ()n

c

s s n z n j ji ij i +-=∑=11 (7)

证明:构造拉格朗日函数:)()(),(L 1∑=-+=n

i i c z z F z λλ

令,0=??i z L 得到:0)]([21

=+---∑

=n

j ji ij j i s s z z λ即

0)(][21

=+---∑=λn

j ji ij i s s c nz

(8) 式( 8) 两边对i 求和,,0])([21

11

=+---∑∑∑===n i n i n

j ji ij i n s s nc z λ推得:

∑∑==-=n i n

j ji ij s s n 11

)(2λ (9)

将式(9)代入式(8),可得

()n

c

s s n s s n z n j ji ij n i n j ji ij i +-+-=∑∑∑===11121)(1

(10) 因为,0)(1112=-∑∑==n i n j ji ij s s n 所以()n

c s s n z n j ji ij i +-=∑=11,证毕

由式(7)可知,c 的选取对T

n z z z z )( ,,21=中元素的大小顺序没有影响,

因而也不会影响被评价对象最终的排序。

第4节 实证分析与研究

4.1 数据来源

本数据来源于2010中国统计年鉴,详见附录一。

4.2 指标选择

为客观评价2010年16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本着评价的科学性、可操作

性、全面性和可比性原则,选取相关指标。选取了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7个评价指标,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各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其中衡量地区经济实力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在这里选用GDP 增长率为一指标,它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及地方财政收入,和衡量地区的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衡量地区富裕程度的指标人均GDP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衡量该地区开发程度的指标进出口总值]4[。记号如下:

4.3 综合评价排序

4.3.1 应用主成分分析对于对评价结果验证

1、利用SAS 软件(见附录)求相关阵R 的特征值λ和特征向量u ,并计算出贡献率e 和累积贡献率E ,结果见表2.

2%37.87,并

以该精度将变量由7维降到2维,可依2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这2个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综合得分值,结果如表3.

22

12

1211z e e e z e e e Z +++=

(11)

表格 3 16个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排序

4.3.1 应用随机模拟对16省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1、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对于观测数据X ,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决策之

前首先应将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min()max()min(*

j j j ij ij x x x x x --=

,其中)min(j x 为第j 个指标中最小的观测值,)max(j x 为最大值,处理后,便得到16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归一化数据表,见表4。

2、由定义1和定义2,确定评价指标的序关系,将各指标排列成:m x x x >>> 21。

3、 由定义3,经过模拟,假定专家根据问题给出的不确定比值判断k r ~

在]8.1,1[上连续取值为],5001.1,3103.1[],417.1,2103.1[],3558.1,1103.1[],2956.1,0103.1[ ]7706.1,5103.1[],5467.1,4103.1[。

4、由定义4和定义5,求得随机模拟权向量,,124,0.18200.2718,0.2(*=w ,0.0371)971,0.06340.1362,0.0,求解出被评价对象两两之间的优胜度矩阵S

( 调整后) :???

?

???

?

???

??

???=5.03333.05

.016667.05.05.015.05.05

.010

005.0

S 5、由定义6, 定义7 及定理2 得到被评价对象)(16

,,21=n o o o n 的相对综合评价值向量,在这里,n c =,则()n

s s n z n j ji ij i 1

11+-=∑=,那么:

,0.9281,

,1.4428994,1.21415,1.35,0.9,0.5,1.187875,1.02080.3125,0.6(=z

88915,0.849,0.3916,0.746,1.27641.2764,1.6。 6、根据相对综合评价值向量, 得到被评价对象的综合排序:

4.3.3 对表3和表5 结果的分析说明

比较两种方法的排序结果,大多数省份的排名还是一致的,因此,随机模

拟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该地区的发展状况。

第5节 程序输入及输出结果

第6节 总 结

本文研究了16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过查询资料,确定了七个影响指标:GDP 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出口总值;在主成分分析中,选取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主成分对其进行评价,结合我们所了解的省份发展的具体情况,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都属于沿海省份,进出口贸易频繁,劳动力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较为一致;而湖北作为我国南方重工业,高新科技地区,又有着较为有利的地理条件,发展水平应该在河北,河南这些农业省份之上,山西的煤矿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应该刚高于内陆省份河北,江西。根据各方面的经济实力综合,随机模拟得出的结论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得到如下结论:主成分法是一种客观的评价方法,而随机模拟的

方法本质上属于一种主观评价方法, 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它虽然降低了信息的精确度, 但是却提高了信息准确度。从方法结构上看,该方法可拓展性很强,仿真模拟部分是独立的,函数可任意选取,因而可将基本思想及方法推广用于解决类似的很多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晓冉.统计分析及其SAS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

[2]郭亚军,易平涛,李玲玉.基于随机模拟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0):1499-1503.

[3] 郭亚军,潘德惠.一类决策问题的新算法[J].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1992,2( 3):56- 62.

[4] 张吉献,张艳玲.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对策.经济师.2009,1:277-278.

[5]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4512242601.html,/tjsj/ndsj/2011/indexch.htm.2012-06-08.

附录一

1x :GDP 增长率; 2x :地方财政收入; 3x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x :人均GDP;

5x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x :人均可支配收入; 7x :进出口总值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_王新娜

【城市研究】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王新娜1,2 (1.烟台大学经管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2.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内容提要: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这决定了对于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方法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目前,学界采用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选择后者,并采取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各种方法进行估算评价。对于不同的评价方法及其结果,根据多配对样本的K e n d a l l协同系数检验和I C C检验,评价标准及其结果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城市化;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92-04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国内学界对城市化的讨论也异常热烈。由于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因此国内学者采用繁多的方法进行测度,以期能全面综合反映真实的城市化水平,而这也是城市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计量基础。本文试图理清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方法,并采用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来比较各种方法测度结果是否一致。 一、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之争 当前国内学界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众多,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方法的争论反映了从单一的人口城市化到城市化质量提高和城乡一体化,从城市化的量变到质变的关于城市化内涵理解的演进路径。 (一)单一指标法 城市化的基本标志是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并集中地进行工业生产、服务等社会活动[1]。H.E l d r i d g e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C.G.C l a r k则将城市化视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2]。单一指标法抓住了城市化的这一本质特征———人口城市化,来对城市化水平进行度量。 这类方法主要采取城市人口比重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和城市用地比重指标,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前两种。但是由于从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通过并实施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控制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因此早期的城市化衡量方法基本上是采用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而这种衡量方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确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真实水平和状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户籍制度的逐渐放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持续的、大规模的涌入,形成了在城市居住、工作、生活却又被隔绝于城市非农业人口统计之外的暂住人口群体。同时农村改革的成功推进,形成了乡镇企业主导下的农村城市化,使我国城市化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并愈加复杂化。我国市镇的建制标准也多次发生变化,例如1980年实行的撤县建市、撤乡建镇以及市带县的体制,使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标准不一,以非农人口户籍统计数据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显得愈发不合时宜,有失偏颇。城市暂住人口、流动人口是城市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归入城市人口,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国内学者在实际操作中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建国以来进行的5次人口普查。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只有节点数据没有时序数据;另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也频繁变化,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采用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作为城镇人口,1964年二普时则改用市镇行政辖区的非农业人口,1982年三普的标准是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1990年四普的口径为设区的市采用区的总人口而对不设区的市和镇采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人口,2000年进行的五普口径进一步改变,这给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二)复合指标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本文在分析城市化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城市化内涵,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对近十几年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来更加全面的研究河北省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最后对加快河北省城市化提出了对策措施。 标签城市化;河北省;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河北省从2008年起在全省开展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计划利用三年时间,达到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现代魅力初步显现、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的工作目标,向经济繁荣、居住舒适的现代化城市迈出关键步伐。经过2年的努力,今天的河北,三年大变样已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建设正走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代。本文在这个背景之下,对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 1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差异理解,互相补充,使城市化的内涵更为充实。 尽管不同学者对城市化的内涵理解不同,但理论界对城市化内涵的共识还是有的,从根本上说,城市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村城市化、城市规模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包括经济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以及文明程度城市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 2 河北省概况 河北省地处华北的腹心地带,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漳河以北,东临渤海北京周边,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其余大部为平原。总的来说,河北省的地势有三大地貌单元,其中坝上高原平均海拔1200-1500 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5%,燕山和太行山地,其中包括丘陵和盆地,海拔多在200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8.1%,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5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3.4%。河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河北省海岸线长487 公里,总面积达18.77 万平方千米,总人口7034 万,现有11个省辖市(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权重系数的选择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权重系数的选择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2-01 10:17:00 ] 编辑:studa20 作者:王晖,陈丽,陈垦,薛漫清,梁庆 【摘要】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及一些相关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综合评价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而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作为综合评价中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对多指标评价方法和权重系数的选择进行概括介绍。 【关键词】多指标综合评价;评价方法;权重系数;选择 基金项目:广东药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 2005ZYX12)、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07J1-C0281)、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A060305006) 综合评价是利用数学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方法)对一个复杂系统的多个指标信息进行加工和提炼,以求得其优劣等级的一种评价方法。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多指标综合评价及权重系数选择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药理学多指标的研究提供一些方法学的资料。 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1.1 层次分析加权法(AHP法)[1] AHP法是将评价目标分为若干层次和若干指标,依照不同权重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根据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层次结构,建立目标树图→ 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确定相对权重→ 计算子目标权重→ 检验权重的一致性→ 计算各指标的组 合权重→计算综合指数和排序。 该法通过建立目标树,可计算出合理的组合权重,最终得出综合指数,使评价直观可靠。采用三标度(-1,0,1)矩阵的方法对常规的层次分析加权法进行改进,通过相应两两指标的比较,建立比较矩阵,计算最优传递矩阵,确定一致矩阵(即判断矩阵)。该方法自然满足一致性要求,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与其它标度相比具有良好的判断传递性和标度值的合理性;其所需判断信息简单、直观,作出的判断精确,有利于决策者在两两比较判断中提高准确性[2]。 1.2 相对差距和法[3] 设有m项被评价对象,有n个评价指标,则评价对象的指标数据库为 Kj=(K1j,K2j,……,Knj),j=1,2,……,m。设最优数据为K0=(K1、K2、……Kn)。最优单位K0中各数据的确定如下:高优指标,取所有m个单位中该项评价指标最大者;低优指标,取所有m个单位中该项评价指标最小者。各单位与最优单位的加权相对差距和

湖南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湖南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篇一:湖南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湖南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全面掌握全省城镇化的动态进程,促进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本指标评价体系。 一、制定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一是全面评价目前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城镇化的评价由原来仅仅根据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及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两项指标的简单评价,转为对城镇化发展的全面评价,从而全面了解并深层次认识全省城镇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与发展态势。二是及时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通过对每一项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并与全省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科学制定“十一五”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在全面评价和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及时研究提出下一步的城镇化发展目标,为下一步找准工作重点以及制定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评价还起到鞭策后进,激励先进的作用。 二、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 选取的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反映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把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指标的选取和权重要经过专家论证,并在实践中试行,听取各相关单位与部门的意见,

不断修改完善,让整个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反映城镇化发展情况。 2、全面性原则 选取的指标既要反映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又要反映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指标体系充分反映“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社会安定”,而且进一步丰富了这五个方面的内涵,扩大与城镇化相关内容的覆盖面,全面反映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 3、易收集原则 选取的指标当中,绝对部分能够直接通过《湖南统计年鉴》获取,少量指标可以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外公布的指标获取,还有个别指标需要通过简单计算获取。总的来说,所选取的指标易于收集、易于计算。 4、非均衡原则 根据不同指标与城镇化相关程度的差异,给予不同指标以不同的权重。凡是能够体现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内容(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增长速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速度等),对城镇化发展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指标(GdP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建成区绿地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等),均给予较高的权重。凡是与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指标,所给的权重为负数,绝对值的大小仍然反映其重要程度。 三、选取的指标内容 选取的指标要反映“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生活方便、环境优美和社

综合评价方法综述与比较

综合评价方法综述与比较 综合评价的概念:所谓统计综合评价,通常就是指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它是利用一定的统计指标体系,采用特定的评价模型和方法,对被评价对象多个方面的数量特征进行高度的抽象和综合,转化为综合评价值,进而确定现象的优劣、类型或对现象进行排序的一种统计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盗用函数法、多元统计综合评价技术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此外像人工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系统理论等新兴综合评价技术还在源源不断地涌现。 一简易的综合评价方法 (一),综合指数法 1,直接综合法概念:直接综合法是在确定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各项指标个体指数进行相加,直接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优点:公式简单易懂,指标数值计算简便。缺点:得到的数值比较粗糙,以此得到的数据进行评价结果精确度不高。 2,加权综合法概念:加权综合法是在确定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各项指标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综合评价数值。优点:与直接综合法相比,加权综合法指标数值的计算考虑到了各指标的比重问题,将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体现不同指标的不同重要程度。缺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的判断具有很大主观性。 (二) 功效系数法概念:功效系数综合评价法是指根据多目标规划的原理,把所要考核的各项指标按照多档次标准,通过功效函数转化为可以度量的评价分数,据以对被评价对象进行总体评价得分的一种方法。优点:方法简便和可操作性强是这种方法的优点所在。缺点:竞争力评价中,不同行业各指标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而权数是由评判人员主观确定,因此科学性有所欠缺,往往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出入较大。 (三)综合积分法概念:综合积分法是对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个指标评分,将所有得分相加算出总分,作为综合评价数值的一种评价方法。适用范围:适用于定量分析且变量指标可以用数字表达的评价分析。优点:此法操作简单,结果与、易于理解。缺点:对各指标变量的评分比较主观,没有客观精确地评分公式。 二运筹学中综合评分法 (一)层次分析法概念:AHP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即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蒂教授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创立的一种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把一个复杂决策问题表示为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人们的比较判断,计算各种决策方案在不同准则及总准则之下的相对重要性量度,从而据之对决策方案的优劣进行排序。优点:1,系统性的分析方法;2,简洁实用的决策方法;3,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缺点:1,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2,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3,指标过多时数据统计量大,且权重难以确定;4,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精确求法比较复杂; (二)模糊评价法概念:模糊评价法是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的一种方法。优点:(1)为定性指标定量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实现了定性和定量方法的集合。(2)在客观事物中,一些问题往往不是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涉及到模糊的因素,而且模糊综合判别评价法则很好的解决了判别的模糊和不确定的问题。(3)所得结果为一向量,即评语集在其论语上的子集,克服了传统数字学方法结果单一的缺陷,结果包含的信息丰富。缺点:(1)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信息重复的问题。(2)各因素权重的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3)在某些情况下,隶属函数的确定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多目标评价模型,要对每一目标,每一个因素确定隶属函数,过于繁琐,实用性不强。应

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综合评价

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摘要】安徽省进入了新型城镇化快速开展的新阶段,实时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从社会进步、人口素质与生活水平、经济增长、环境质量四个方面展开,选取16个指标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对2007-2016年安徽省以及2016年安徽省16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测度,最后由综合得分情况对安徽省各市进行模块划分。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安徽省;MATLAB 一、前言 虽然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现阶段速度加快,但仍存在个别地区水平仍较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3.20%增加到2016的51.99%,年平均增长率为1.25%,大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合肥市和亳州市2016年新型城镇化率分别为72.05%,38.28%,二者相差33.7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在各个地区发展不协调,所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挖掘阻碍其城镇化进程的短板是迫在眉睫的。 二、文献综述 中国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评价研究颇多。阿荣[1]等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基于此基础,选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余艳昕[2]创新地将传统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来进行研究,科学的测算出重庆市各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并给出了具体建议;钱力[3]等在测算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进程水平的问题上,采用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法,根据综合得分对甘肃省进行了级别

划分。张巧玲[4]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权重的确定采用CRITIC方法,并分析了山西城市化发展水平,从总体和时间轴方向,确定了影响其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总之,中国学者对中国或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基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2007—2016年以及安徽省2016年16个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分析。 三、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数据的来源 立足于数据的真实性和研究的要求,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安徽发展年鉴》、《安徽统计年鉴》。 (二)数据的标准化 当各个指标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时,若是利用原有的数据值进行研究,由于量纲的不同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所以,采用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数据归一化是众多数据处理中最具代表性的,它通过一定的算法限制一定范围内的数据进行处理。通常做法是将数据设置在[0,1]之间以简化后期的数据处理过程。本文运用的数据归一化处理方法为线性函数转换(最大最小值转换法):x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y表示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max和min分别表示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个评价指标不同,权重也有所不同。本文

3种医院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论 著?3种医院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陈晓冬1 陈晓玲1 郭希风1 于少华2 【摘要】 目的 利用科学、高效、简便的数理统计方法对医院工作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方法 采用层次分 析法、加权秩和比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医院工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3种方法之间具有相关性,差异性。其评 价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 在对医院实际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时,为使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合理,3种方法或多种方 法可联合使用。 【关键词】 医院工作质量 层次分析 加权秩和比 模糊综合评判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ree Evalu ation Methods of H ospital Service Chen Xiaodong,Chen Xiaoling,Guo Xif eng,et al.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an City,250011 【Abstract】 Objective The theory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was applied to appreciate hospital service correctly and objectively.These methods were scientic,efficient and sim ple.Methods Hierarchical analysis weighted RSR,and fuzzy synthetic analysis were used to appreciate hospital work.R esults There were correlative and different among three meth2 ods.The appreciation result was agreeable.Conclusion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hos pital work comprehensively,reason2 ablely and completely,these three methods could be used together. 【K ey w ords】 Hospital work quality Hierarchical analysis Weighted RSR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医院工作综合评价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和决策者的重视。目前,综合评价方法有许多,如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秩和比法、模糊法等,这些方法各具特色,各有利弊。如何利用科学、高效、简便的数理统计方法对医院工作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是当前国内外医院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加权秩和比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分别对医院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了这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的相关性,指出各方法的主要优、缺点,为合理地进行医院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1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1999年济南市属5所综合医院上报的基层卫生单位综合统计表及各医院分级管理考核中有关指标数值,资料真实可靠。见表1。 112 方法 11211 选取指标 征求市属统计人员及有关管理人员的意见,认为评价医院工作质量应从质量、工作量、工作效率、效益4个方面来考核,最后筛选出22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11212 确定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 本文主要以《全 国医院分级管理标准》所规定的达标值为标准,对《标准》中无确定标值的,则以5所医院的平均值作为标准。 11213 确定权重及权数分配 根据评价指标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程度,应用特尔斐法赋予指标一定的权重,消除由于各指标对总评价的“贡献”不同对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秩和比法的权重依分比、层次分析法的经验权重系数求得。见表2。 11214 各评价方法的计算方法见表3。 2 结果 211 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果 需考虑各项指标与医院工作质量的正反比情况:与工作质量呈反比关系的有5项指标:X2、X8、X15、X19、X20,其余17项指标与工作质量呈正比关系。 根据得出的综合指数的大小,对工作质量进行评价排序,结果见表4。 作者单位:1 250011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2 山东大学医院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摘要:现如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展不平衡。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都在转变,所以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各个区域的经济进行协调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平衡。一方面要强化各个区域经济,另一方面要提高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字:区域经济;现状;发展分析; 国务院在2005年,将我国的经济划分为“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按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东部是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中部是由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这些省份共同组成;西部是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东北是由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这些省份共同组成。在这样一种划分的前提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就很自然的凸显出来了。本文就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一番分析。 一、我国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东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部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6%,为全国创造了56%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698元,这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平均水平的1.6倍,在我国四大经济板块中排名第一。 东部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带动了东部沿海的整体经济发展,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2倍;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比例的1/5;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珠三角地区,其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的1.6倍; 众所周之,上海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心,它也是东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一。今年,我们国家在上海举办了万人瞩目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更加是快速的带动了上海地区以及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加的超过其它各个地区,成为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 2.中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很明显,我们国家中部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东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2%,为全国创造了23%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223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78倍。 3.西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中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23%,为全国创造了21%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565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61倍。贵州省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100元,在全国最低。只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其大西部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要高于大西南经济区,也就是说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大西南地区要稍高。 4.东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北是我国的老的革命根据地,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8.4%,为全国创造了9%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200元,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稍高一些,在四大板块中排名第二。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 摘要 本文以多元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为基础,对我国16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7个主要指标进行分析评价,为了处理不确定环境下的综合评价问题,进一步明确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提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罗仿真思想的随机模拟综合评价方法, 将点赋值的序关系法推广至区间赋值的情形。基于随机模拟的思想, 依据经典的综合评价过程, 模拟反映被评价对象之间优劣关系的优胜度矩阵,在此基础上, 给出各被评价对象之间的最佳排序。通过实证分析,得到该种方法比主成分分析更为有效。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随机模拟,综合评价 Abstract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hich is a kind of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analysis methods. It aims at studying and comparing with the 16 provinces’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with the seven major indicators. But for solving the uncertain problem ,we want to make sure The weight of each indicator coefficient further, so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Monte Carlo simulation which is therefore presented, where the dot assignment can be extended to the interval assignment. Based on the stochastic simul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rocess, the superiority matrix reflec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of the object s being evaluated is simulated. Then, the optimal ranking of all the objects to be evaluated is given. Finally, using the case analysis,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stochastic simulation is more efficient. Key Word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tochastic simul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