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养生四大要点,饮食、起居、运动与情志!

《黄帝内经》养生四大要点,饮食、起居、运动与情志!

《黄帝内经》养生四大要点,饮食、起居、运动与情志!中医养生之道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

那么养生有几个方面呢?《黄帝内经》提出养生有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养生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中国的养生主要有四大派,这四派都有一个源头:易经。

四大派即指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佛家养生、医家养生,儒家养生偏于阳,道家养生偏于阴。

就“饮”而言,中国人有三大饮:饮酒、饮茶、饮水。

岐伯这里讲的“饮”是指饮酒,饮酒也要节制。

饮茶也要按照“阴阳中和”的总原则,按照《黄帝内经》人分为五种体质,而茶分六种: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按照五行把茶分为五类,五类茶和五行一一相配,不同体质的人就可以按照五行原理选择适合的茶。

这方面主要是把握住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卯酉的起居。

也就是半夜的11点到1点的子时、中午的11点到1点的午时、上午的5点到7点卯时、下午的5点到7点酉时。

那应该怎样起居、作息呢?先从子时说,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是阴气最旺盛,也就是阴气到了尽头、阳气马上要生发的时候。

这个时候万籁俱静,夜深人静,到了深度睡眠的时候。

子时为水,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此时是元气开始生发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还在用神不宁,劳作不息,就会干扰阴阳交合,使元气生发受到损伤。

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说法,半夜子时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值班的意思,《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就是说五脏六腑都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

所以,子时必须深度睡眠,注意是深度睡眠,也就是说,子时之前就是晚上11点以前必须入睡,才能保证子时的深度睡眠。

到了卯时也就是早晨的5点到7点,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5点醒是正常的。

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所以起床后要正常地排大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讨论文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讨论文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讨论文《黄帝内经》是中医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其内容包含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精髓,影响了数千年来的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进行探讨。

一、“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核心《黄帝内经》认为,健康的状态是“阴阳平衡”的状态,阴阳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概念,体现了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

医学中的阴阳概念则是指人体内外各种生命活动的两种对立面,如内脏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表现出寒热温凉湿干等性质。

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和不适。

二、“五行养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五行养生”的理论,认为人体和自然界都由五行(木、火、土、金、水)组成,并且它们在身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身体的各种变化。

例如,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而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按照五行养生的理论,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来调整对应的五行,使其保持平衡,进而保障人体健康。

三、“四时养生”讲究时节变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四时养生”的重要性,认为四季气候、自然变化、饮食和起居等因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不同的季节中,人体的阳气和阴气会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换,因此不同季节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夏季应减轻负担、多出汗、多吃蔬果,冬季则应注意保暖、多修身体等。

四、医食同源,养生以饮食为基础《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它认为,食物与医学是同一来源,并将饮食的品质与人体健康直接联系起来。

正确的饮食对于保障人体健康和养生十分重要。

比如,多吃谷类、蔬菜、水果,少吃肉类;保持食物的清淡平衡;避免喜怒无度、暴饮暴食,三餐规律、满足营养需求。

五、调理身心,保持心态平衡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平衡身心也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

情志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大影响,因此需要调节情志,保持心态平衡,防止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重视养生保健,着重强调人的体质和自然界的节律的调和,提倡调养机体,保持机体阳气的充足,使人体达到最佳的状态,全面提高健康水平。

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以“调天道、调神明、调阴阳、调精气”为主要方针,以“以调养者机体、调气血、调寒温、调病疗”为实质内容,即以阴阳五行六气来调养机体,坚持中庸之道,做到体内恒定平衡,这是黄帝养生理论的主要思想。

阴阳五行六气养生法
黄帝养生理论侧重于根据天地万物阴阳五行六气的规律来调养身体,以“有所缺少,补之以当充之物”为宗旨,统一健康、疾病与内外六气的关系,实现与天地的和谐共融。

根据五行六气的特征,黄帝内经将养生分为《阳明养生》、《阴阳养生》、《五行养生》、《六气养生》等四大方面。

(1)阳明养生:强调保持机体内阳充盈,促使阳血明目,以调节肌肤,生长延年,保持健康。

(2)阴阳养生:关注“阴”和“阳”的健康关系,强调和谐统一,方能保持健康。

(3)五行养生:强调五行的运行与机体健康的关系,从机体的阴阳五行状态来进行调节。

从《黄帝内经》谈养生

从《黄帝内经》谈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大法1. 法于阴阳—顺应时令之气的变化调养2. 和于术数—使用和谐的养生法术3. 食饮有节—饮食有节制4. 起居有常—起居作息有常规5. 不妄作劳—不过度劳作6. 外避虚邪—避免时代病、季节病7. 内养精神—恬淡养心问题三:法于阴阳——春季如何养生(一)顺时养生《素问• 宝命全形论》: “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1. 人体中的季节秘密( 1 )哪个季节出生的人体质最好?( 2 )人体的疾病与季节的关系?( 3 )什么造就了南北方人的差异?2. 春季如何养生“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睡眠——晚睡早起晚睡早起,少睡懒觉早起不要早于鸡鸣,晚睡不要晚于子时。

夏季宜晚卧早起 , 但为减少身体的消耗 , 应中午适度小睡 ; 秋季宜早卧早起,早卧晚起。

运动——增加运动产生阳气 , 新绿可以舒达肝气郊外踏青最有益春季早起与运动,可以有效避免抑郁症发生。

夏季保持适量的运动,使气得泄;冬季减少运动,或不运动,保持阳气收敛内藏,“ 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健康误区一:冬洗桑拿,夏吹冷气夏季应保持一定量的汗出,“使气得泄”。

吹冷气过多,一则导致汗出减少;一则导致寒邪入侵,肢体关节出现病变。

冬季应促进阳气的闭藏,泡温泉、洗桑拿、剧烈运动等导致阳气与精气发散太过,体质日渐虚弱。

《素问· 金匮真言论》: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冬季是养生最重要的季节,养生的要点为“ 藏” 。

情志 ----- 戒郁怒《内经》“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

春季保持情绪舒展、愉快,夏季宜饱满热情,秋季宜平稳、淡泊,冬季宜深沉、含蓄。

黄帝内经养生文案

黄帝内经养生文案

黄帝内经养生文案
《黄帝内经养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中医养生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

这部书通过论述养生原理和方法,指导人们保持健康、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养生强调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强调调理五脏六腑、养护气血。

它提倡“调心养神”,即保持心境平和、积极向上,避免过度忧虑和消极情绪。

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合理饮食,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养”,饮食要有节制,尽量避免过量进食或偏食。

它还主张适度运动,提倡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健康。

黄帝内经养生还注重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它指出,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舒适,避免受到污染、噪音等不良因素的干扰,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此外,它还强调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并提倡适当的休息和放松,以增强身体的恢复能力。

总之,黄帝内经养生是一本宝贵的中医养生经典,通过调理心身、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延缓衰老。

只要我们按照其中的原则来养生,就能够远离疾病,拥有健康的身心。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黄帝内经》中《灵枢·本神》从自然界的角度论述了“养生”的内容。

原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我们可以将这段话分成三句来理解首先第一句话“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它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养生,必须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养生,根据气候确定自己的饮食、穿戴、运动等内容。

因为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

第二句话“和喜怒而安居处”,这句话主要从精神和情志上来阐述。

“和喜怒”的重点在“和'字上,现在提倡“和谐社会”,不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提倡和睦相处。

“喜怒”代表着情志上的七种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

整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养生需“养心”,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才会光顾。

“安居处”指的是居有所安。

居于陋巷者,不能因为暂时的穷困产生不乐观的情绪;居于高堂者,也不能因此就变得趾高气扬。

这点同“和喜怒”一样都是强调心态的平和。

第三句话“节阴阳而调刚柔”,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应保证体内阴阳的平衡,使身体内部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下《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论述,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下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的相关内容。

顺四时——生命自有“生、长、收、藏”的定律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顺应时节、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在古人看来,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养生就要随着四时的温热寒凉气候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那么顺四时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这是《黄帝内经》的回答。

在五行当中,春天与木相对应,而春季正是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即春生,人既然与天地相通,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运行规律,那春季养生就要养“生”,因为我们身体内部的气血都往外生发,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抑制自己,而要舒展自己的筋骨,多做做运动。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1.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灵枢·经脉》人们在开始孕育生长的时候,先是来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之后便会生成脑髓。

2.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本脏》所谓的卫气,可以温养肌肉,使得皮肤充实,滋养腠理,掌管汗孔的正常开合。

3.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人身体的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所有的血气都通达到面部,进而注于所有的孔窍之中。

4.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黄帝内经·灵枢篇》喜乐过度则神气外散而体内不藏;忧愁过度则血气阻塞而不通;大怒不止则神志迷惑而难以治疗;恐惧过度则神气散失而体内无存。

5.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脉有一诀窍,那就是作为医生首先应心平气和。

6.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脏盛,乃能泻。

——《黄帝内经》肾的功能是主水,用于藏精,精气来自于先天之精气外,还需要其他的五脏后天之精的充养,因此五脏的精气充盈,肾脏的精气才会充盈外泄。

7. 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黄帝内经》脾就如同朝中的谏议大夫,用来辅助君王,所有的计划,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8.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黄帝内经》太阳经脉来时,脉洪大且长;少阳经脉来时,脉律脉形变化多;阳明经脉来时,脉浮大而短。

9.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素问·生气通天论》身心清净,便能够保持阳气充足,因此肌肉皮肤十分紧密,即便有大风和病毒的侵扰,也不会受到什么伤害。

10.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智。

有智慧的人,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便能够注重自身的保养。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及应用探析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及应用探析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及应用探析摘要:本文就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及应用作了初步探析,以期更好用之。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应用探析《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是中医理论体系得以确立的标志。

养生理论是《内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书有40多篇涉及养生的内容,其养生理论,对后世中医养生学说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内经》中养生的概念《灵枢·本神》云﹕“故智者之养生也……长生久视。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因此,《内经》中的养生概念是指﹕养生即保养生命,使人体内外调和、增进健康、防止疾病,以延年益寿。

二、《内经》中养生的意义《内经》不仅提出了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还指出影响人的自然寿限的因素很多,也较复杂,但不外乎先、后天两大方面。

先天即来自父母的遗传因,《灵枢·天年》所谓“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而后天因素,如环境、气候、饮食起居、精神状态等是完全可以选择和调节的,所以,养生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三、《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及应用1.顺应自然,协调阴阳(1)天地自然是人生存之本《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由此可见,《内经》是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从自然与人体的密切联系来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这也是顺应自然、协调阴阳养生原则的重要基础之一。

(2)阴阳协调是人体健康之源《素问·调经论》云﹕“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内经》指出人体阴阳调和、平顺,即“阴平阳秘”才是正常生理状况,才能维持健康。

一旦失调,即为病理状态,甚至因“阴阳离决”而亡。

故养生当以阴阳调和为准则即人的健康长寿之本在于阴阳协调。

《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重要养生原则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于睿成泽东(辽宁中医学院,110032,辽宁沈阳//第一作者女,1969年生,副主任医师,2002级博士研究生)1 肾气自然盛衰规律是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2 “天人相应”是中医养生的精髓3 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恬恢虚无,精神内守及时避邪毒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长江大学医学院,湖北荆州434000)1 “阴平阳秘”是中医学养生的根本目的2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3 固护肾精为养生防老的关键4 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5 勤锻炼持之以恒试论《内经》形神统一观及其意义钟红文(广西省柳州市广西龙泉山医院 545000)1 《内经》形神统一观1.1形为神之基,神依附于形1.2神为形之主,无神形亦亡2形神统一观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形神统一观是《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之一,是“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心理活动在整个生命中的作用,与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它历来就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在摄生方面,《内经》既重视人们生理的健康,更重视心理健康。

它把调摄情志,保持乐观的情绪作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措施。

它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并指出身心的健康可使人们达到抗早衰、延年益寿的日的。

即“积精全神”,“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

在病因学方面,《内经》把情志过度或异常,视为致病的重要素。

《灵枢·西病始生篇》说:“夫西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这里的“喜怒”即概括了七情。

并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

说明情志致病不吲于六淫,先袭体表,病发于阳,而是直接损伤脏腑之气。

诊断学方面,《内经》注重审察病人的心理状态,把是否有情志剧烈变化作为问诊的重要内容。

《素问·疏五过论》说“几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在望诊方面,《内经》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即眼神是人体精气的外在反映。

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

在对语言的问诊上,《素问·调经论》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在切诊上有“肝脉鹜暴有所惊骇”的记载。

这些都是通过人体“形”的异常表现来判断,诊查“神”方面的疾病。

治疗学方面,《内经》强调心理凶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素问·宝命全形论》认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否则就像《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素问·五藏别论》)。

对于不相信医生的病人,医者要耐心地予以说理开导式心理治疗。

如《灵枢·师传篇》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使,开之以其所苦,虽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内经》还运用五行生克原理,提出“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喜胜悲”的“以情胜情”的精神疗法。

} 述理论,曾为历代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卓著的__养生防病重在养神望神可判断疾病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调精养神益寿延年清静养神闭目养神安心养神调情安神休眠养神保精养神娱乐养神忍气养神糊涂养神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之一精神养生法●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国玺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学派。

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精神养生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法。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

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

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

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

心理不健康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

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

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

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

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

如性格急躁的A型行为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B型人群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倘情绪抑郁还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

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的内容:1.神志养生法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

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包括以下几点:(1)少私寡欲,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

(2)知足常乐,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

(3)心胸豁达,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

(4)“多行善事”,是指多做些助人为乐的好事,从中体验到幸福感和满足感。

2.情志养生法传统医学所称的隋志”,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中医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情志养生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映的自我调节和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要注意做到如下几点:(1)戒骄戒躁,是指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隋绪,保持心态平和。

(2)善调情绪,是指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咧最佳水平。

(3)避生三气,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

精神养生的关键要学会追求幸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但什么是幸福,则每个人的理解各有不相同。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个人情感上的主观印象”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是客观条件所能决定的东西,而是要靠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感受,去体验。

有位女作家到西藏的一个边远地区去体验生活,住在当地一个藏族同胞的家里。

当她了解到这家的女主人从未走出过她所生存的这一片土地时,便为自己能够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而感到幸福,为女主人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感到悲伤。

但当她与女主人谈到自己经常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在家中与亲人团聚的时间很少时,女主人连声说到可怜、可怜。

其实女主人当时也为自己有个饱暖安定的家而感到幸福,为女作家漂泊不定的生活而感到悲伤,这就是因为女主人和女作家对幸福的标准和理解不同。

所以,要用自己的标准去理解幸福,并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要套用别人的标准而干扰自己幸福观。

卡耐基说:“思想的运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狱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狱。

”所以,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思想去营造幸福,营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

精神养生法就像戒烟一样,是最容易做,又最不容易做到的养生方法。

说其最容易做是因为精神养生完全可以由自己主观意识所支配,不需要特别的外助条件;说其最不容易做到是指一个人很难把握自己,并纠正自己固有错误思维方式,更难于排除客观事物对自己主观意识的负性干扰。

古代圣贤常把修身养性作为第一要务,例如,古人称修身养性以静坐为第一,观书为第二,看山水花木为第三,与良朋讲论为第四,教子弟为第五;并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

古人怡养心神的养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工作或学习都是紧张而忙碌的,很难有古人那种闲情逸致去游览名山大川,也很少有那种临渊观鱼,披林听鸟的机会。

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精神养生的方法,努力做到闹中取静、忙里偷闲、淡泊名利、摆脱世俗的烦恼,清心寡欲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