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李红梅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

这首诗词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句型打破形式束缚,兼有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本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像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对象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以前曾学过《如梦令》、《西江月》等词,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拟抓诵读这一中心,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

5、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教法学法】: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首先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1)教法

①朗读法。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爱,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背诵,还应要求

朗读,读出情与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

②启发式教学。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 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①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钥匙。

④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⑤ 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为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③ 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法具体如下:

① 朗读法——积极读书。

②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③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我们诉说什么。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熟读成诵。

3.把握词意,领略意境。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指名读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词的有关知识:

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阙,也叫做片。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两片)。

(指名读词的有关知识。)

2、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读词,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也就是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请同学们来展示你的预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从字音方面来说,这位同学读得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请同学说哪里读得不准确。如果准确。教师说:这位同学做到了字正腔圆。)

这位同学朗读的停顿与节奏把握得怎么样?(指名回答。如果不好,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好,你做到了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3、读词,还要有板有眼地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齐读,力争做到以上两点。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韵脚,押an韵。押韵的字为红体,读的时候声音要拉长。全班同学一起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押韵的字拉长音。

4、在疏通文意方面,谁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借助幻灯片检查词语解释,指名照幻灯片说译文。

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经受不住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此情此景,哪里比得上人世间呢?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离别的人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文本解读

读诗还讲究有情有味,但必须是在理解词的意思、意境之后。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首中秋词。

(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

(指名读自学提纲中问题。学生思考。)

反馈:

小序交代了什么?

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欢饮达旦”,是真正欢饮呢,还是“借酒浇愁”?如果是后者,那么愁从何而来?(知人论世)政治失意怀念弟弟

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被迫离开京城,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1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

苏轼写作这首词时,已经在外当官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他原

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为官,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多年不得相见。

小序当中说“兼怀子由”,从“兼”字可见“怀子由”并不是主要目的还有其它。

2. 上下阙主要写什么?各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望月失意矛盾

兼乐观旷达

怀人离愁别恨

穿插问题:

(1)谁问“明月几时有”?谁“把酒问青天”?

——苏轼。

政治失意中的苏轼想怎么样?“我欲乘风归去”

“归去”什么意思?想回朝廷。

“天上”“人间”各指什么?

朝廷地方

作者想回朝廷,却又矛盾。

师:从哪看出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他怕什么?“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那指什么?

指心理上的恐惧,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心生恐惧。殿试时,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评为翰林学士,立下政治理想——辅君济世。欧阳修很赏识他,提拔他,可如今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受排挤,被迫请调杭州、密州……

于是,词人还是认为哪里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想通了,从失意矛盾中解脱出来了,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埋怨:月亮啊!我有很多遗憾,你不应该有什么遗憾啊!可你为什么常常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圆啊?1062年,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1074年为了能和在济南做官的弟弟经常团聚,自愿请调离济南很近的密州,可如今与自己精神契合的弟弟近在咫尺却不能见面,母亲去世,父亲去世,妻子去世……

好像是对月亮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难以十全十美。很富有哲理。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五、主题探讨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欣赏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全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整首词无不体现了苏轼那种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情绪高涨疑惑

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沉思矛盾忧郁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绪高涨排遣忧郁无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沉思遗憾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彻大悟乐观旷达

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六、背诵全词。

这么优秀的一首中秋词,我们一定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积累,下面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背诵这首优秀的中秋词作。

七、当堂检测(20分)

1.苏轼,朝文学家。(1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宫阙琼楼转朱阁低绮户婵娟

3.按原文填空(4分)

1)我欲乘风归去,,。

2),何似在人间。

3)不应有恨,?

4.理解性填空(10分)

1)“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 _ __ ,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2)苏轼与弟弟天各一方,中秋时节,难以团圆。于是他在《水调歌头》中,借一轮圆月表达了作为兄长的一份美好祝愿。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世事没有十全十美的,用《水调歌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 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曾经勾起许多诗人、词人的创作情思,写出很多名篇佳作。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一个含“月”字的上下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作业设计

二选一:

将《水调歌头》改写成散文。

以“月”为背景,写一段300字左右的随笔。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作者:王晓峰 邮箱:163163 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2、教具准备:电脑、课件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唤起体验 (出示明月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出示李白、王建、张九龄等人的关于明月的诗句)(请学生齐读)引发问题:见到明月就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那么中秋的明月又会添置什么样的情愫呢? 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月圆人团圆” 引发问题:如果在中秋团圆时节,你和亲人不能相聚,你会如何呢? 引导学生理解“离人”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明确学习目标与作者情况(出示相关课件)。 二、朗读体会 1、听读感知: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词文内容。 2、朗读体会:“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要求: 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案_2

《一轮明月寄情思——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学生在七八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 这首诗词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句型打破形式束缚,兼有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本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像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对象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以前曾学过《如梦令》、《西江月》等词,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拟抓诵读这一中心,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教法学法】: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首先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1)教法 ①朗读法。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爱,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背诵,还应要求朗读,读出情与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 ②启发式教学。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游泳》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诗歌鉴赏课文,是诗人毛泽东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激情,立志扭转乾坤,体现雄心壮志的一首好诗。 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2、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 1、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2、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 教学过程: 1、时代背景: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十分喜人。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问: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

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主要靠诗人的联想。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奇特巧妙的联 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这就从上阕顺理成章地转入下阕,畅想建设长江的宏图,开拓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本词思路顺畅,境界开阔。 3、边读边讲,师生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提问:课文注释告诉我们,这两句的意思是,刚到过长沙,又来到武昌。如果素朴地照实写来,便索然无味。本词的表述,却效果很好,其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1)用了两首民间歌谣,以两个带地方特色的事物来指代长沙和武汉,并点明游泳的地点,这就显得意趣盎然。“长沙水”,指长沙南门口“白沙井”的井水。白沙井水,名“沙水”。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沙水清澈甘美,驰名远近,在这里指代长沙市。“武昌鱼”,因主要产地在湖北省古武昌县(今鄂城县)的梁子湖而得名。三国时吴主孙皓(孙权的孙子)从建邺(今南京)迁都武昌,当时有人反对迁都,编出童谣:“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词中这两句便是从这些歌谣演化出来的。 (2)用“才”“又”两个副词相互呼应,表现出时间的短暂和行程的紧促。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这句话写游泳时所见。 极:尽。楚天:楚地的天空。 大意是:横渡波涛汹涌的万里长江,放眼远望,觉得楚地十分开阔。 提问:“舒”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舒”字既写诗人所见,又写诗人所感。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提问:这三句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任凭长江上风吹浪打,在水里游泳,不过如清静的庭院里随 意散步一样。今天的游泳使自己体会到一种真正的舒畅。在表达上运用对比的方法。江面上风急浪高,充满着危险;在清静的庭院里散步,既轻松又安稳。诗人把两者加以比较,认为风急浪高并不可怕,还不如“闲庭信步”。一个“胜”字,抑前扬后,非常巧妙。经过这样比较,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并抒发他迎战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豪情。 宽馀:宽余,宽阔舒畅的感觉。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完美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本词,疏通大意,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落实背诵要求。 2、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词的意象,进而感悟词中的完美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的旷达乐观。 教学难点: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进程: 一、导入:(屏显月亮的美丽图片,配乐。) 中国人是喜爱月亮的,特别是十五的圆月,因为圆月常与团圆、圆满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的民俗中也可以寻觅到“圆”的痕迹,你看,正月十五的元宵是圆的,八月十五的月饼是圆的,连我们吃团圆饭用的都是大圆桌。但并非事事可以圆满,穿越千年时空,北宋大词人苏轼在中秋之夜,万家团圆之时,面对一轮圆月却生发了别样的人生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 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是水调歌头吗? 明确:不是,只是词牌名。 为什么会没有题目呢?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下词的相关知识。 二、简单介绍“词牌”的相关知识。 PPT 词的知识简介 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词牌名: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不同于题目。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三、初读感知 过渡语: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诗词的学习,那诗词应该怎样学习呢? 给大家介绍一种欣赏古诗(词)的方法,叫因声求气。 (一)因声求气——读出语感 因声求气。(出示ppt)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也就是读者通过反复的诵读可以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品味这首词。 1.一读,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先读,老师指导字音) 胜(旧读shēnɡ,现在也读shènɡ) 2.二读,要求注意语速,读出停顿。老师范读 3.三读,要注意语气语调,读出味道。师生齐读 大家已经读的很棒了。诗词学习朗读有助于我们理解诗词。下面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词的内容,边读边找寻、体味词人的心声。 四、读人 (一)苏轼在那个中秋之夜做了些什么?你读出来了吗?(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讨论) 提示:语言诗意,四字词语。 板书:欢饮大醉、把酒问天、起舞弄影、怀人无眠(辗转难眠)、翘首祝愿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长沙县星沙中学:邓文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将古诗词拓展到现实生活,深刻领悟词中的感情能初步鉴赏品评名句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准备 flsh 配乐朗读,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ppt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 、欣赏美仑美奂的月亮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配《明月几时有》的轻柔笛音乐曲(为营造典雅的气氛作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学习氛围中) 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 这些诗句,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结合旧知导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识,起到了对比理解、融合贯通的效果)二、倾听作品,整体感知 1、欣赏课文的音画朗读,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

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 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2. 、ppt 作者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及其风格 3、关于宋词的基本常识,学生简析这首词的结构 三反复诵读,走进诗词 1、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读准字音 2、全体同学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节奏与韵律来 3 自由朗读体验,并请个别学生展示朗读,集体评议(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这首词的内容) 4 、老师读小序,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先跟读,后自由诵读再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明月几时有》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5 、这首著名的中秋词中,苏轼借吟咏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 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在探讨文意之初就抛出主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又统领全文的教学活动)(1)学生探讨交流: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苏轼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2)苏轼为何在这时会怀念他的弟弟呢?

《水调歌头.游泳》创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游泳》创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 计 杨进红 1、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首小诗。有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毛泽东)这是毛泽东16时的时候一次升学考试的作文,名人少年多立志,这首诗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万里江山我为主。这种立志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可以说贯穿了毛的一生,在任何恶劣的历史关头都能坦然面对一切,指点江山,笑对风雨,就连他的爱好也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喜欢游泳,几次横渡长江,虽然风高浪急,但在毛泽东眼里,却是小菜一碟,“长江横渡只等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有关游泳的词《水调歌头游泳》,再来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2、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3、师生共同分析诗歌内容。(重点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词我们听完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味体味一下这首词丰富的内含与诗意。 (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大家参照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其实是说? 提问:这层意思我们可以直接这样说:“才留长沙步,又到武昌行。”也可以用其它一些形象:“才饮长沙酒,又食武昌豆。”为什么作者不这样写呢? 明确:A、诗要用形象思维。 B、要合乎逻辑思路。 提问:“才”、“又”两个副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时间短暂。行程紧促。 (2)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提问:这句诗里,哪个词用得最富有表现力?(舒字)为什么? 明确:既写所见,又写诗人所感,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提问:“风吹浪打”和“闲庭信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豪情? 明确:表现了诗人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并抒发他迎战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豪情。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 一、教学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结构 水调歌头是高中语文复习诗词部分中的“重头戏”,是苏轼在中秋之夜怀念亲人所做,其中包括月下饮酒和对月思人为主要内容,情景交融,表现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进行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是初中生,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体会诗人遭受逆境却并没有放弃灰心,而是抱以美好心愿和祝福,感悟诗人逆境中的豁达乐观的胸怀,确定进行本课内容的教学。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学习苏轼文学常识,重点词句的掌握。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诗词的能力,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感悟苏轼逆境中豁达乐观的胸怀。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常用表达技巧。 4.教学方法:诵读法 5.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的?(学生各抒己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游泳》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诗歌鉴赏课文,是诗人毛泽东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激情,立志扭转乾坤,体现雄心壮志的一首好诗。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2、知识与能力目标: 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 1、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2、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 教学过程: 1、时代背景: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

传,形势十分喜人。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问: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主要靠诗人的联想。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奇特巧妙的联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这就从上阕顺理成章地转入下阕,畅想建设长江的宏图,开拓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本词思路顺畅,境界开阔。 3、边读边讲,师生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提问:课文注释告诉我们,这两句的意思是,刚到过长沙,又来到武昌。如果素朴地照实写来,便索然无味。本词的表述,却效果很好,其原因是什么呢明确:(1)用了两首民间歌谣,以两个带地方特色的事物来指代长沙和武汉,并点明游泳的地点,这就显得意趣盎然。“长沙水”,指长沙南门口“白沙井”的井水。白沙井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

水调歌头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着名的中秋词。为作者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学习目标: 1. 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并辅之以点拨法、评价激励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风采展示、互评互助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本课PPT,熟悉多媒体运用;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学生准备: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相关作品。 2、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查字典、正字音,要求能够准确流利的朗读本首词; 4、能够初步了解上下阕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引入课题: 【大家觉得这首歌好听么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听出了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啊大家知道《水调歌头》中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月)有人说,我们随手拿起一本古诗词,抖一抖,叮叮当当的会掉下好多“月”字来。老师在课间随便请了几位同学,大家便在黑板上写出了这么多有关月的诗句。你们是否知道,这些诗句中月亮寄托了诗人怎样了感情呢是啊,在中国诗人的眼中月亮一片冰心,寄托了无数的思念与思绪,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水调歌头》看看作者苏轼借月亮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学生展示自主预习成果) 1、了解作者: 【老师知道聪明的同学们已经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谁能为我们介绍你一下你知道有关作者苏轼的哪些知识】 苏轼,字______ ,号_____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____代着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______________”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基本常识。 【作者我们了解了,大家知道《水调歌头》的文体是什么吗(词)那哪位同学能够交流一下有关宋词的基本常识】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或上下阕。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难点: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板书)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板书)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4)学习诗词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板书)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2、与作者对话 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苏轼。下面老师来对苏轼做一下系统的介绍。 (苏轼(1037 -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时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这首词写的是他41岁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

水调歌头 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游泳》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诗歌鉴赏课文,是诗人毛泽东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激情,立志扭转乾坤,体现雄心壮志的一首好诗。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2、知识与能力目标: 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教学重点: 1、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2、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 教学过程: 1、时代背景: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十分喜人。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问: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主要靠诗人的联想。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奇特巧妙的联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这就从上阕顺理成章地转入下阕,畅想建设长江的宏图,开拓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本词思路顺畅,境界开阔。 3、边读边讲,师生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提问:课文注释告诉我们,这两句的意思是,刚到过长沙,又来到武昌。如果素朴地照实写来,便索然无味。本词的表述,却效果很好,其原因是什么呢?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著名的中秋词。为作者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学习目标: 1. 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并辅之以点拨法、评价激励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风采展示、互评互助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本课PPT,熟悉多媒体运用;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学生准备: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相关作品。 2、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查字典、正字音,要求能够准确流利的朗读本首词; 4、能够初步了解上下阕的意思。 教学过程:(【】号内为简要设计的过渡语。)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引入课题: 【大家觉得这首歌好听么?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听出了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啊?大家知道《水调歌头》中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月)有人说,我们随手拿起一本古诗词,抖一抖,叮叮当当的会掉下好多“月”字来。老师在课间随便请了几位同学,大家便在黑板上写出了这么多有关月的诗句。你们是否知道,这些诗句中月亮寄托了诗人怎样了感情呢?是啊,在中国诗人的眼中月亮一片冰心,寄托了无数的思念与思绪,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水调歌头》看看作者苏轼借月亮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学生展示自主预习成果) 1、了解作者: 【老师知道聪明的同学们已经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谁能为我们介绍你一下你知道有关作者苏轼的哪些知识?】 苏轼,字______ ,号_____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____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______________”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基本常识。 【作者我们了解了,大家知道《水调歌头》的文体是什么吗?(词)那哪位同学能够交流一下有关宋词的基本常识?】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或上下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及反思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目的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设计思路 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 1、教学时按照“读——品——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2.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 “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话……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据此,我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质疑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由于本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我采用多媒体引入了大量有关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为学生顺利解读文本作了有力的保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准备 flsh配乐朗读,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 、介绍词的分类。 2、预习检测 二、诵读,读出韵味 反复朗读课文,读出诗词的韵味。 要求:重点把握字音、节奏、语速 语调和重音。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1.《沁园春·长沙》 教案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通过重点词语的品味,体会词中描绘的鲜明意象。 2、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从而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4、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一切,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2、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2、点拨法;3、讨论法。教时: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手迹,让学生初步感知毛泽东诗词豪放的艺术风格. 二、研习课文 (一)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本首诗词豪放的艺术风格. 主要问题设计:⑴诗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写景和抒情] ⑵上片具体写了怎样的景?诗人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分别从那些视角来写的?["看"统领的内容] ⑶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怅,问]其含义是什么?[(联系历史背景),实质为思考革命的领导权的问题] ⑷诗人提出的问题回答了没有?(过渡到下篇的分析) ⑸下片所写的内容在时间与上片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抓住"忆"字),回忆] ①具体回忆了哪些内容?["恰"统领的内容]

②写出了"同学少年"怎样的精神面貌、斗争生活和志趣?"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意气风发、热情澎湃、才华横溢、以天下为己任、奋笔疾书、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 ⑹"到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同学少年"怎样的感情?[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⑺词写到这里,有没有回答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呢?[联系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总结答案―――艺术的回答了问题] ⑻该词的主旨是什么?(小结,见板书设计二) (二)体会炼字炼意的艺术特征(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归纳,体会下列词句中划线字的好处) 主要抓住:1、"独立寒秋""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三)听朗诵录音,学生再次齐读,深刻领会诗词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征. 三、延伸拓展(通过选词填空,进一步体会毛泽东诗词十分讲究练字练意的艺术特征) 附:板书设计(投影显示): 一、诗词结构: 二、主旨: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李红梅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 这首诗词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句型打破形式束缚,兼有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本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像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对象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以前曾学过《如梦令》、《西江月》等词,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拟抓诵读这一中心,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 5、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教法学法】: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首先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1)教法 ①朗读法。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爱,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背诵,还应要求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罗江县职业高级中学谢绍刚 授课课程:《语文》(中等职业学校) 教学内容:《水调歌头.游泳》 教学目的:1.学习、体会诗人敢于迎着风浪前进的大无畏精神以及治理长江,改造中华的伟大气魄。 2.学习、体会这首词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浓郁的诗味。 3.学习丰富、瑰丽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4.学习本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明白词中丰富内含和诗意,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把握词中丰富、瑰丽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从研究这首词上、下阕内在联系入手,抓住想象、联想这两个环节,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浪漫主义精神和浓郁的诗味, 进而学习大无畏精神,坚定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信念。 教学类型:新课(诗歌欣赏)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启发、讨论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首小诗。有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毛泽东)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是毛泽东16岁的时候一次考试的作文,名人少年多立志,这首诗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板书题目) (二)指导预习: 1、播放这首词的朗读录音带,初步感受本词的豪迈气魄和浓郁的诗味,以引起 学生的兴趣。 2、学生朗读本词一遍,看课文下面的注解,了解课文大意,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三、)研习新课 1.时代背景介绍。 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十分喜人。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屏显] 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屏显]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范里一中:雷宁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掌握词中名句。 2、学会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其旷达胸襟,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理解词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教具准备】导学案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月亮的圆缺,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就有不解之缘。在众多流芳千古的吟月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下面,让我们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看看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出示目标(见上)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见下)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三)自学检测——前提检测,扫除字词障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每空0.5分,共3分) ①宫阙()②琼()楼③朱阁() ④绮()户⑤婵()娟⑥不胜()寒 (教学策略:差生展板,中等生纠错,优生点评。) 1、诵读入境:朗读本词,初步感知该词大意。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把握节奏③揣摩感情基调) ①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②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③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要求:采用圈点批画法,划出疑难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口述本词大意。)(方法:首先,学生质疑、释疑,然后,教师出示重点字词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复述上、下阕大意,最后看屏幕,叫一学生伴随音乐读大意。) 3、词的上阕主要写什么?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内心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