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水调歌头》教学教案1第一课时时间:一、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七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二、教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兴趣学习观、主体性学习观以及启发性学习原则。

三、学法自主、合作、探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目标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依据:根据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人本主义学习观。

(三)课堂结构趣味导入――诵读感知――深入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延伸――熟读背诵,合作配图(四)教具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五)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趣味导入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课教案

《水调歌头》课教案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诗歌分析方法,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练习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和哲理。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水调歌头》全诗。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提问学生对《水调歌头》的了解,收集学生的预习成果。

3.2 文本解析:逐句解读诗歌,解释生词和背景知识。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能够准确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运用诗歌分析方法。

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写出有深度的作文。

4.2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小组讨论的表现,提出问题和思考的深度。

作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水调歌头》全文。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5.2 辅助材料:相关诗歌鉴赏书籍和文章。

诗歌朗读录音和视频。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诗歌朗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水调歌头》,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鼓励学生模仿诗人的语气和情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2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月亮、离别等,解读其深层含义。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

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学生交流。

3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出示课题:__39、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1)学习生字轼辙:读准字音(翘舌音)偏扁:辨别读音廷:复习笔顺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__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谁)(谁)个别说三重点突破,读中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自读体会、交流。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篇一」一:情境导入。

(课前:《但愿人长久》的伴奏音乐中进入课堂准备,创设课堂古典的情境氛围。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

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那么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师生一起举例总结) 写这些诗句的诗人,常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今天,我们走进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1: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简介作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字音内容)2、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然后,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3、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三:赏读诗歌。

1、内容感知: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① 解读小序,从“兼”字入手,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

② 品味上阕,要点:矛盾心理:表达对“天上”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解脱;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思想归宿)。

③ 品味下阕:回到现实,积极心态,互相祝福,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2、概括总结:① 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情感:(苦闷——矛盾——豁达——祝愿)上阕: 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 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3、细腻品味现在请大家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教案范本

《水调歌头》教案范本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水调歌头》优秀教案范本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2)理解《水调歌头》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水调歌头》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理解作品中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

2. 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难点:1.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深入理解《水调歌头》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诗词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水调歌头》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水调歌头》,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中的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在中秋节思念亲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复习《水调歌头》的诗句,检查学生的记忆情况。

(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次活动做铺垫。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

3.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亲情的理解。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亲情诗歌或故事。

4. 总结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调歌头》的艺术价值。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水调歌头教案-1

水调歌头教案-1

水调歌头教案实用的水调歌头教案四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1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

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

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3重点难点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导入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

2,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

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

整体把握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二、研读词前小序,思考以下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三。

品读上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从“我欲” 到“又恐” 至“何似”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2)理解《水调歌头》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分析《水调歌头》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调歌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

(2)理解《水调歌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分析《水调歌头》中的修辞手法。

(2)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水调歌头》,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调歌头》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欣赏感受。

5. 情感拓展(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对诗歌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能够理解《水调歌头》的诗意,并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3. 学生能够表达出对诗歌的欣赏感受,以及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水调歌头》原文及注释。

2. 课件:展示《水调歌头》的图片、音乐等相关资源。

3. 参考资料:关于苏轼的背景资料、其他相关诗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范里一中:雷宁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掌握词中名句。

2、学会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其旷达胸襟,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理解词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教具准备】导学案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月亮的圆缺,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明月与诗词天生就有不解之缘。

在众多流芳千古的吟月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

下面,让我们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看看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出示目标(见上)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见下)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三)自学检测——前提检测,扫除字词障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每空0.5分,共3分)
①宫阙()②琼()楼③朱阁()
④绮()户⑤婵()娟⑥不胜()寒
(教学策略:差生展板,中等生纠错,优生点评。


1、诵读入境:朗读本词,初步感知该词大意。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把握节奏③揣摩感情基调)
①字正腔圆地读。

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②有板有眼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③有情有味地读。

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要求:采用圈点批画法,划出疑难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口述本词大意。

)(方法:首先,学生质疑、释疑,然后,教师出示重点字词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复述上、下阕大意,最后看屏幕,叫一学生伴随音乐读大意。


3、词的上阕主要写什么?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内心矛盾?
上阕:饮酒问月内心矛盾:“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预设问题:
“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作者关心的是——(朝廷)。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你能从这一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词的下阕主要写什么?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句子上?词中表达作者对天下离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哪句?
下阕:难眠怀弟
人生感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预设问题: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从结构上说有什么作用?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书上注解说是月亮没有人世的愁和恨,这样理解正确吗?
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的情感有没有什么变化?
师总结: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两部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板书)
三、合作探究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怀?并找出课文的例句加以说明。

全词的主题是什么?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
(教学策略:兵教兵,将教将,赛赛哪个小组靓!激发探究意识,使学生能在小组探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突破难点,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

)答案点拨: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怀?并找出课文的例句加以说明。

1、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

例句:“兼怀子由”,表达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远离亲人的美好祝愿。

2、表达了政治上的失意。

例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欲宇,高处不胜寒”,“高处”有暗指朝廷之意,“归去”说明诗人当时已被贬官,渴望回到朝廷大展鸿图,“不胜寒”说明诗人禁不起朝廷的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怕回去难以有自己的安身之地。

3、表达了一种豁达的胸怀。

例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说明亲人离别,政治失意,事业受挫,都是在所难免的,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想开了,就没有了苦闷和惆怅。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如:热爱生活、情怀旷达、洒脱、从容等)
四、拓展延伸
与作者对话:语言,是情感的外壳。

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答案点拨: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

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例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课外推荐:课后读一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写一写“我眼中的苏轼”。

听百家讲坛康震老师讲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五、课堂小结
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屏显歌词。

音乐很美,词也很美。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六、堂清检测
当堂背诵这首词。

个别抽查,最后集体背诵。

小练习:根据理解,课下完成以下习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低绮户绮户②乘风归去乘风
③何似在人间何似④千里共婵娟婵娟
2、《水调歌头》中揭示人生常理的句子是:,。

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3、《水调歌头》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4、请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得失与感悟)
本节课能以“五环—探构”教学模式为载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朗读诗词中进一步感悟诗词的意境,能以小组打分机制为依托,兼有鼓励性语言的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激励更多的优生走向讲台去点评,从而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课外预习不够扎实,课堂上老师启发、引导、点拨的不够到位,生成性知识不够多,未达到深入浅出式的挖掘教材,学生对苏轼的人生感悟不深入,最终还是没有体会到本词的意境。

能按照诗词的四部教学法:读、感、品、悟,但缺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每个环节都设有新的内容,结果面面俱到而效果不佳。

所以,在设计教学思路时,不应该局限于教学模式的束缚,而应该根据文体去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水调歌头》是一首美丽的中秋咏月诗词,本节课并未达到好词精品的效果。

另外,语文教学不应追求课件的花哨,受到课前下载又精心修改的课件的影响,放弃了自己范读课文的引领作用,也把自己穿插讲背景换成学生听音乐看写作背景等,这些都没有自己以前试讲时的效果好。

今后,在遵循新课程理念的同时,要根据文体而定教学思路,如诗词重在反复吟诵,读出诗词的味道,再去引导品味。

课堂问题设计尤为重要,课前要精心备课,潜心钻研教材,寻找能贯穿整个课堂的核心的问题,既能把握重点又能突破难点,灵活对待课堂。

程序性知识要落实,生成性知识更不容忽视。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内容主题
上阕:饮酒问月\景旷达胸襟
下阕:难眠怀弟/情思念亲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