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中西方文化冲突
中西文化冲突案例

中西文化冲突案例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冲突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下面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中西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和解决方法。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时间观念的冲突。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金钱,准时是一种尊重和效率的体现。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时间的看法更为灵活,常常会出现迟到或临时改变计划的情况。
一位中国商人和一位西方客户约定了10点的会面时间,然而中国商人因为交通堵塞迟到了半个小时。
西方客户因此感到非常不满,认为这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而中国商人则认为这只是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这种时间观念的冲突往往会影响到商务合作的顺利进行。
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是双方应该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念,中国商人可以在约定时间前尽量提前赶到,西方客户也可以对中国商人的迟到有所包容。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沟通方式的冲突。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我表达。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含蓄和间接的沟通方式,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和谐。
一位西方领导和一位中国员工在工作中发生了沟通不畅的情况。
西方领导习惯于直接下达指令和表达不满,而中国员工则习惯于避重就轻,不愿直接表达负面情绪。
这种沟通方式的冲突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和团队氛围紧张。
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是双方应该了解对方的沟通习惯,西方领导可以更加耐心地倾听员工的意见,而中国员工也可以逐渐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礼仪习惯的冲突。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习惯于握手问候,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身体接触和亲近,常常会有拥抱和亲吻的行为。
一位西方客户和一位中国客户在商务活动中发生了礼仪习惯的冲突。
西方客户觉得中国客户过于亲昵,而中国客户则认为西方客户过于冷漠。
这种冲突会影响到商务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是双方应该尊重对方的礼仪习惯,西方客户可以适当地接受中国客户的亲昵行为,而中国客户也可以注意避免过分亲昵的举动。
中西文化冲击的例子(一)

中西文化冲击的例子(一)中西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元素进入到中文化中。
这些元素既可以丰富和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也可能对我们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和影响。
本文将列举一些中西文化冲击的例子,并进行详细的讲解。
节日文化情人节情人节最早起源于欧洲,后来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在中国,情人节的兴起,既反映了现代人对爱情和浪漫的追求,也带来了商业化的氛围和消费导向。
一些人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类似情人节这样的节日,情人节的到来促进了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加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但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庆祝。
一些商家利用圣诞节的商机,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和礼品,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球。
相比之下,传统的中国节日则可能被较少重视,这种情况引发了社会的质疑和反思。
饮食文化快餐文化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快餐作为饮食方式。
快餐的兴起与西方文化的企业经营模式有关,随着进一步的全球化,快餐越来越流行。
而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快餐文化所取代和影响。
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茶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喜欢、了解和使用茶。
同时,西方国家也开始导入中国茶的传统文化元素,将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的推广。
这种茶文化的传递和交流,加深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娱乐文化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是西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领域,随着音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作品传遍全球。
近年来,不少中国年轻人也开始喜欢并模仿西方流行音乐,这种文化冲击也引起了文化认同的反思。
电影文化电影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经典电影作品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追捧。
同样,中国的电影产业也在逐渐发展壮大,不少电影作品也走向国际舞台,加强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文化元素,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也要保持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特点。
(完整版)中西文化的冲突

中西文化的矛盾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从价值观点、传统风俗到思想方式,都有差异。
一、失败的社交某留学生初到美国,不久被朋友请去参加一个party,他准时抵达,但却发现很多人都徐徐来迟,穿得也很随意。
在聚会上,有几种饮料和一些简单的食品,可是没有什么像样的菜。
聚会上熟人极少,好不简单见到了朋友马克,于是与他交谈起来,谈了大概十来分钟,马克说他要和另一个朋友去恋恋,就走开了,这位留学生特别绝望。
聚会的主人把他介绍给一两个人,而后就不再论他了。
两个钟头此后,他拖故走开,回到家,他仍是很饿,不得不煮些方便面嘱。
他信心此后不再去参加这种聚会了。
(可附外教在中国之二三事 )二、风俗的差异有一年,荷兰有位嘉宾到中国接见,安排他的夫人观光幼儿园。
那一天下着毛毛小雨,她抵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得笔挺,在门口迎接她,她看到这些感觉很不舒畅。
接着观光幼儿园的教室,进去后。
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背着手,面部表情十分严肃。
她很快结束了观光。
归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看她拍的观光幼儿园的幻灯片,说这是此次接见感觉最不舒畅的事,下着雨,为何还要让孩子到门口来 ?为何孩子都是这样正直地坐着,五六岁的孩子应当是特别俏皮的,吵喧华闹是正常的,那才像幼儿园。
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做到次序井然,必定做了大批的工作,认为这才是有礼貌的文明表现。
而就欧洲人的思想方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美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站立和坐着的姿势明显与我国师生不一样。
我们观光他们的小学,经常感觉学生在讲堂上太随意、缺少纪律,七颠八倒,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老师管教不严。
英佳人观光我们的学校,又会认为中国教师对学生管得太死,学生没有什么自由。
这里既波及到教育思想,又与文化背景相关。
我们强召集体、纪律、合作,他们重申个人、自由、发展自我。
在大学的讲堂上,美国教师有时坐在讲桌边上与学生一同议论,这在我们看来有些合体统,但美国教师的想法是在讲堂上创建一种自由自在的自由议论的氛围。
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

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文化冲突是指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文化冲突也随之而来。
下面我们将就一些典型的文化冲突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饮食习惯的文化冲突案例。
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筷子进餐,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使用刀叉。
当中国人在西餐厅用餐时,他们可能会觉得不习惯使用刀叉,而西方人在中国餐厅用餐时,可能会觉得难以驾驭筷子。
这种饮食习惯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用餐时的不适应和尴尬,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其次,宗教信仰也是文化冲突的常见原因。
不同的宗教信仰有着不同的教义和仪式,当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一起生活或工作时,很容易因为宗教信仰的差异而产生冲突。
例如,穆斯林在斋月期间会禁食,而基督教徒在特定的节日会进行宗教仪式和祈祷。
在跨文化的工作环境中,这些宗教习俗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甚至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另外,价值观念的差异也是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道德、家庭、婚姻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往往存在差异。
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婚前同居和离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在一些东方国家,这样的行为则被视为不道德和不合适。
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些价值观念上产生冲突时,往往会引发矛盾和争执。
最后,语言沟通也是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的语言和语言习惯往往会导致沟通障碍和误解。
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比如,在商务谈判中,一些习惯用直接表达的西方人可能会因为东方人的含蓄和委婉而产生误解,从而影响到谈判的进行。
综上所述,文化冲突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化解文化冲突,我们需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增强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文化融合与共存。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有效地化解文化冲突,实现和谐共处。
东西方文化冲突几个案例

东西方文化冲突几个案例
东西方文化冲突
1、一个中国妈妈,带着自己2-3岁的儿子去美国旅游,在公园游览时,被一个美国大妈发现其小男孩儿穿着开档裤,马上就报了警,结果警察把母子俩带到警局训诫并罚款。
原来,美国有法律规定,禁止任何人在公共场合露阴。
2、德国的分制跟其他国家都不一样,1分是满分,4分是及格,6分最差。
在德国长大的爱因斯坦小时候考试通常1分,偶尔2分。
结果这个故事到了中国就变成了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很差,只考一两分,长大还是当了大科学家,实在太励志了。
现在才发现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xseac
3、以色列总理小时候放学回到家里,他妈妈常问他两个问题,一是你今天给老师提什么有挑战性的尖锐问题;二是问你今天在学校做什么令同学和老师映象深刻的事情。
而我们中国的妈妈,在孩子回到家,常常问,你今天听老师话吗?。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2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特有的价值体系,对于美与丑、善与恶也有不同的判断标准。
由于东西方在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上的不同,致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受本民族思维定势,文化习惯的影响,因此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2.1 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热情好客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国菜享誉中外,但即使如此谦逊的中国人在美味佳肴摆满一桌时,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不成敬意”等客套话。
通常主人还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以表地主之谊。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意愿,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吃饭的时候,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爱吃多少吃多少,更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他们认为中国人强加的热情是不礼貌的行为,更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2.2 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相对较薄弱,在一起时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乐意将自己的酸甜苦辣咸告诉对方从而取得对方的怜悯或帮助。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的隐私,喜欢拥有个人的私人空间,很少在他人面前过多的提起自己的私事。
所以在隐私权这一问题上中西方经常会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和关心,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又如西方人在和别人刚见面就被问到“Where are you going?”,往往心里很不高兴,因为他们觉得“他准备去哪”完全是隐私问题。
中国人常常因为谈话方式的不恰当而使西方人感到尴尬,甚至造成反感。
为避免交往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误会,应避免过问以下的一些问题:Are you married?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income?How much is your new coat?How much are you paid each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What does your wife/husband do? ……。
《2024年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范文

《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篇一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差异电影《刮痧》是一部深度展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佳作,通过对人物、情节以及环境等多角度的细腻刻画,不仅将两方的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
一、文化习俗的冲突电影中,父亲因为刮痧这一传统中医治疗手法,而在西方社会引起了误解和争议。
这一事件不仅是个人行为的文化冲突体现,更是东西方在文化习俗上存在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刮痧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西方社会,由于缺乏对这一文化的了解,很容易将其视为一种异类或是不科学的疗法。
这种文化习俗的冲突在电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也反映了中西方在文化认知上的巨大差异。
二、价值观的差异电影中的人物在面对家庭、事业、爱情等方面的选择时,往往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父亲在面对家庭危机时,更倾向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解决问题,而西方社会则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反映了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
这种不同导致了两方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态度和思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社会环境的差异电影中展示了中国家庭与美国社会的环境差异。
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家庭观念尤为重要,家族成员之间往往互相支持、共同面对困难。
而在美国社会中,虽然也有家庭观念,但更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这种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在面对问题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和选择。
同时,这也反映了中西方在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同。
四、沟通方式的差异电影中还展示了中西方在沟通方式上的差异。
在中国的沟通方式中,往往更注重面子和人情,喜欢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在电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也反映了中西方在人际交往中的不同方式。
五、电影对文化差异的反思电影《刮痧》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让我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西文化冲突的表现与化解

中西文化冲突的表现与化解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愈发频繁。
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越来越多。
这种文化之间的交往,不仅展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必然存在的,如何化解冲突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中西文化之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价值观差异中西方的价值观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亲情、尊老、重义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注重个人自由、平等、人权等等。
例如,当谈到劳动力市场时,西方人认为个人的名誉、资质、技能越好,应得到更高的价值;而在中国,往往会优先考虑亲戚、朋友等的关系。
这些差异很容易导致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如何化解这种冲突呢?首先,需要理性地分析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
在交往中需要相互尊重,包容,理解。
其次,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秉持开放心态,主动了解对方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避免因为语言、行为不当而引起误解和冲突。
二、思维模式不同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也存在着不同。
由于文化传承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中西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西方人对问题的处理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很重视思考的深度和内涵,强调抽象思维,西方人则更注重拓展思维、逻辑分析和系统化思考。
这些差异常常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
应如何化解这种冲突?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
在交流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可能影响到对方的认知和理解方式,影响到了交流的效果。
因此,在交流中,我们需要主动去了解对方,倾听对方的想法和建议,并做出差异化应对。
三、行为规范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在行为规范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注重独立、自主性、进取心、竞争意识,更加注重时间和效率。
而在中国文化中,强调团体、互助、合作,遵守传统礼仪和规范。
这种行为差异经常会影响到跨文化交流中的谈判、沟通等活动。
如何化解这种冲突呢?首先,在行为规范和礼仪习惯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文化的区别,并尊重和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 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
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